原来纯净的学习的味道曾经这样过!
学前班、小学、初中、大学我们太容易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忘记了曾经爱过恋过,忘记了个中快乐幸福,记得了太多的烦躁痛苦原本对学习的抱怨大家默认的开玩笑的调剂,却突然有一天人云亦云的变成了人生的全部。
忘记了那一点点接近这个世界灵魂的喜悦,我不是在说学习没有压力,我想说我们能保持一下与知识一直初恋的感觉么?
最近有朋友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到底有什么用呢?
每一种思想有自己的路线,互相矛盾交叉又相互融合成长,倒是能把好好一个人莫名其妙地变成疯子完全不能转换成生产力,又赚不了钱,貌似也把不了妹。。。。
这些把人变成二愣的抽象的东西不接触也罢!
他固然所的过于放肆。
我当时却也一时语塞,但有一种被蔑视的感觉。
现在想来真傻,谁告诉我们,我们收获的就是一个个文字本身!
所有留下的一个字一个字的内容的东西不可能像镜子一样都变成我们自己的,前人亦没有对后辈有活得更好之外的深意。
他们旁敲侧击的一切的一切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神奇的希望。
有关希望真的是太美的事,这种感动,前人无意中就行云流水不知所云地记下,诉说的都是活着的喜悦,奉承的都是看到它的活着的人们影片中老师所说:“活到老学到老。
”这话实在太老了,有点带着土气了。
甚至带着不发达国家计划经济的那种笨拙。
偶尔会觉得是怎样令人发指的落后,会让一个国家要求人的生产力致死方休这般苛刻,忒有点小家子气的闷骚劲。
哪有这样要就灌输给人家的,这是每一个自己乐不乐意的问题么!
人生的奢侈配件么!!
而面对一年级生这部电影,我却突然觉得学到老是一种人生的必要配件。
只有时时保持一种发现希望的喜悦,我们才算活着,只有一直一直与知识黏糊着,我们才享受每一刻的成长。
只有一直与知识保持初恋的甜蜜,我们才能不沉醉与辉煌的过去,不陷溺与失败的阴霾,我们才能以流水般的从容享受人生。
这便是文字的力量,成长以及成长后的成长。
學海無涯,有教無類,這些的四字成語都可以套用在《我的八十後同學》(The First Grader)裡頭。
無可否認的是整部電影都很有張力,充份的揭示了「沒有抗爭,那有改變」的道理。
這個「改變」在電影裡是可以有兩個解讀,第一是八十四歲的老人馬魯格對學習的執著,在整件事裡是如何牽涉到整間學校裡的每一個人物。
第二就是肯亞從過去到現在的國家歷史的變遷。
電影把這條路線從老人的過去與現在緊扣在一起,透過老人穿梭過去的回憶,見證新世代的誕生,讓國家得以進步、穩定地發展。
在電影世界裡頭,老人的敬業樂業,不斷的嘗試的確為觀眾傳遞了正能量,證明到學習是無分年齡的,特別是他可以與一群小孩同坐在一起,沒有架子,這是做人的一份沉實與謙虛。
飾演男主角的老伯是如此的有生命力,他的雙眼是多麼的有神。
除了要注意老人的角色外,不可忽視在片中的女性角色—珍妮老師。
珍妮老師在電影裡頭是有個推波助瀾的作用,她既是學校的話事人,也是在這個教育平權的運動裡推開了第一步。
奈何在電影的處理上對女性的角色相對是有所忽略的,雖然她得到學生的尊重、其他老師的愛、老人對她的信任,但是我們看到在處理上對她的態度是比較的隱晦,而她後來更受到校方的不友善對待,被他人恐嚇,電影對此的描述缺乏心理上的視角,只能描寫她曾經有過這樣的遭遇,到後來回歸校園就完了。
當結束電影放映後,反而令觀眾思考的人為何一部英國製造的電影,會令人看起來有點男女不平等的感覺。
女人面對被恐嚇,面對騷擾時只能啞忍,而她的另一半卻只管叫她到別的城市生活。
對此有不忿的感覺,或者導演是認為肯亞的女人是男人的機器,又或者在一種傳統的觀念下女人依然要卑躬屈膝。
看到不少的評論都只是針對制度與馬魯格的角色來說,卻有所忽略女性的存在。
如果沒有珍妮老師的努力與對抗,那馬魯格未必有機會走得更遠。
再者的是她也曾經為此事而妥協,但最後還是堅強的對抗,為老人爭取平等的權利。
同樣來至英國製造的非洲電影,讓人想起了《沙漠之花》(Desert Flower),當中的主人公WARIS同此片中的馬魯格同樣走上了聯合國的講台,一人談的是反對酷刑,尊重女生,另一人談的是教育的平權。
把兩部電影拼起來看是有共通點的,都離不開自由與人權,何謂是英國的主旋律電影。
特別是在片中並沒有修改對英國人形象的改造,記錄他們是如何的殘酷。
國外的電影懂得面對過去,更直視過去侵略別人的歷史。
看著這些有關非洲的群像,看到當中甚具英美電影的主流意識形態,特別是要怎樣尊重每一個人,具有教育意義與傳承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展開對第三世界的一份認識。
回歸到電影裡頭,一方面是宣傳人人平等的意識,另一方面對推動非洲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我的八十後同學》令人動容的是有一份感情是無分男女、年紀、黨派的,有些事情應該是我們從小就已經懂得,懂得去保護身邊的人,懂得的愛身邊的人,尊重別人。
而不是胡亂的推搪、指責,像戲中的一群家長,他們是如何的無知,人云亦云。
有時候,要改變社會並不是容易的事情,但當看著有些熱心的人無計個人私利,走到最前,這是最令人敬佩的。
當然,我們的目標並不是從一開始想著做偉人,但我們可以從小事情入手,又或者在某些事情上不要按既定的本子辦事。
我們的社會需要和諧,並不是暗地裡的互相指責、猜疑,而是要像戲裡的馬魯格一樣放下身份,教一個幾歲的小朋友一樣。
同時也應當要學會珍妮老師一樣,無懼被迫害,做自己認為是對的事情。
在電影最後,馬魯格釋懷了,除了肯亞以外,非洲在過去曾有長達多年的內戰,戰爭為當地的人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回憶,它們是多麼的殘忍,血腥,盼望電影能夠帶出反戰的信息,協助當地的人民有更好的生活。
Text/Dorothy
看了电影《一年级生》,讲述了一位84岁的革命老兵,听到政府颁布全民免费上学的政策后,去读一年级的求学之路。
而他的求学之路的起因,只为看懂一份来自国家的信,在上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首先是被校长助手要求有本子和笔才能读书,他就去买了本子和笔。
当他带着本子和笔来时,又被校长助手告知上学需要穿校服才能上,于是他有想办法买了校服,最终他的坚持打动了女校长,批准了84岁的他和一群几岁的孩子一起读书。
面对同龄人的嘲笑,面对孩子家长的不理解,面对自己年老色衰的身体,他没有屈服,而是勇往直前,上课比孩子们学得还认真,回家还会复习单词,只为能够看到国家给他写的信。
他的事迹被记者拍到,引来了各国记者和媒体争相报道,大家在歌颂他活到老学到老的同时,也给他和学校带来麻烦。
很多学生家长不同意自己的孩子跟一个老头一起学习,跑到学校去闹,甚至传播流言蜚语,说女校长和他的坏话,还把女校长调走。
但这位女校长深得这群学生的心,当新校长来时,被学生们堵在门外,还被学生扔东西赶走,学生一起呼喊着女校长的名字,想要她回来教书。
84岁的老兵也跑到政府找到主席,当面这主席和所以政府高管的面,脱掉衣服展示自己为了革命所留下的伤疤和印记,希望主席能够把这个好老师调回来。
最终,在所有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女校长回来教书,所有人都非常开心,学生对好老师的爱是掺不了假的。
84岁老兵学会了认字,他把信拿到学校,请女校长帮她读,女校长看完后,把信给助手,让他来读。
信件的大致内容是,政府感谢84岁老兵在革命期间,为国家做出来的贡献,在10年间换了4所监狱,受尽非人的折磨,但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对国家的誓言,最终得以解放,国家给予他补贴。
这是一封写给英雄的信,读完信后,校长和组手对老兵肃然起敬,我们能有今天,都是因为你的付出。
最终,老兵的事迹打破吉利斯世界记录,还被邀请去纽约的联合国发表教育的力量的演讲,他的事迹振奋了国人,让国人对自己进入更高的场所大光发热有了希望!
我看这部电影,我收了以下几点:01人一定要有坚定信念不论是坚守誓言,还是坚持读书,都是一种不达目标不罢休的信念,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你坚定自己信念,做正确的事情,最终会成功。
02要感恩所有革命前辈们的付出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和平安稳的生活,都是我们的革命父辈们,用自己鲜血换来的,一定要懂得感恩。
03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当我看到肯尼亚孩子们的生存条件如此艰苦时,我才发现,我们的生活是如此幸福,相比而言,我们所遇到的苦难和困难根本不算什么。
有机会要去贫穷的地区和国家支教,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人,用教育点亮他们的心。
尘土飞扬的校园,用树枝圈起的围墙,破旧的课桌,衣衫褴褛的孩子。
这是电影《一年级生》的基本场景。
那个年轻时曾经为了土地和自由拼死奋斗的老人,在他84岁的高龄,终于有机会享受他们那一代人鲜血换来的成果之一——免费教育。
而英国人虽然离开了,但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却充斥着贫穷、愚昧、嫉妒、种族歧视、官僚主义等等不尽如人意的东西。
这个耄耋老人就像那面在尘土中飘扬的旗子一样,点燃孩子们对于自由、正义、真理和爱的向往。
我很少看反映非洲的电影,先入为主地以为那片土地除了神秘外,最合适的形容词应该是原始、贫穷或动荡。
但这部影片让我看到中国农村的影子,看到我童年的时候小伙伴们就地取材的游戏和纯净无比的快乐,听到淳朴的儿歌和朗朗的读书声。
最重要的是,我知道,无论什么地方,什么种族,总有一些能称得起脊梁的人,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敢给人类美好和希望!
学习不只是为了未来。
从小到大,我们听过这样的理论不下数遍,学习是为了未来。
可是,很大一部分的事实中,没有目的的学习,只会让人的未来更迷茫,更无助。
学习的本质在于认识事物,并且更好的生存。
而不是为了学习才去学习。
《一年级生》,马鲁格渴望能亲自看懂政府寄给他的信,为了这个信念,他以八十四岁的高龄去读书识字,并且学的有滋有味。
我想,这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
到了现实中,看看我们所经历的教育。
无不是把分数、升学率放在了第一位,没有人来问一下学生,你们学的快乐吗?
相反的却是,你为什么没有考第一名?
难道我们真的是为了考第一名才去学习的?
我们的求知欲在这反复的击打之下变的一文不值。
为了求知去学习,很可能就会被别人当成疯子。
就像马鲁格身边的那些老人,会嘲笑,会起哄,可是马鲁格坚持了下来。
他克服种种困难,加上珍妮老师的帮助,在学习中获得乐趣,让身边的人予以敬重。
我们为了保护脚做了一双鞋子,而不是为了一双鞋子长了一双脚。
教育不能本末倒置,真希望能多几个像珍妮老师这样负责的教育者,为了教育的本来面目,不断努力着。
一个八十四岁的小学一年级学生,他就读于离内罗毕不远的一个乡村小学里,他的一生经历丰富,他就学的过程也是充满传奇。
这就是由英国与肯尼亚合拍的电影《一年级生》给我们讲述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根据真实的人物改变,而这个世界最老的小学一年级生也入选了吉尼斯世界记录,他在前几年刚刚去世。
在去世之前,他曾去联合国大会,给各国领导者讲述教育的意义。
马鲁格是个反殖民的老战士,作为茅茅党的一员,参加过独立战争,并在战争中丧失了一切,他的妻子儿女,还有他的腿,一个人孤独而顽强地生活着。
本来他可以在平静的生活中终老,然而肯尼亚政府提供给全民免费教育的通告,又让雄心再起,决心在死去之前学会写字。
长期的生活经验告诉他,所有的力量都在笔里,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个人及国家的命运,同时,他还有一个秘密深藏于心,他想亲自读懂对他来相当重要的一封信。
为此,他采取了各种方法,就是要进入村里的小学。
入学的艰难与他的坚韧,亦可与他过去经历相比拟。
所谓村小,也只是草地上的一间茅屋而已,本来就已经爆满,勉强够挤下村里的小孩子,哪有地方容纳得下这么一个行将入土的老人?
他入学的过程相当的有趣,也颇让人感动。
他在感动观众的同时,也感动了学校里的女校长。
当他从街上买来校服,自己亲自修改,最后拄着拐棍,穿着童子军一样的制服,颤颤悠悠地来到学校,与那些满口黄牙乱蹦乱跳的小孩为伍,一起坐在教室里学习ABC时,确实让人忍俊不禁,一种佩服也油然而生。
当然他的读书也引起了相当大的风波,当然最后是一个很圆满的结局。
电影没有采用什么手法,导演只是老老实实地叙述故事,但故事本身的力量吸引了观众。
从电影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肯尼亚的风光,也能了解到肯尼亚的历史,更能从中一窥肯尼亚的现实。
这是一个民主的国家,政权的权力处于监督之下;这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一件乡村小事就能引来BBC、CNN这样的新闻机构;这是一个有着传统的国家,传统的习俗在普通老百姓中还有着相当大的力量;这是一个现代与贫穷混杂的国家,既有现代漂亮的摩天大楼,也有尘土飞扬的破烂街巷。
肯尼亚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个比较稳定的国家,联合国非洲总部就在内罗毕。
这个国家位于东非,是人类的起源地,境内的乞力马扎罗山及东非国家公园,都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以前是英国的殖民地,在以当地最大部落基库尤人组成的茅茅党的抗争之下,终于取得了独立。
这段争取独立的历史,通过老人的回忆,在影片中展现了出来。
其实这段历史也是故事的一个大背景,了解那段历史,了解基库尤人与卡伦金人之间的恩怨,也才能更好了懂得故事中老人的心理。
肯尼亚独立以后长期一党执政,在九十年代才执行多党制,反对党在二十一世纪初才赢得大选执政,同时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实行全民免费小学教育。
这就是老人申请入学的背景。
此片虽说是英国与肯尼亚合拍,实际上主要还是由BBC所拍摄,从导演到主要的演员大多是英国人。
比较有趣的是,影片中反映了大英帝国的失利,反映了那场以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为目的的战争,却是以肯尼亚人而非英国人的视角去拍摄,并将肯尼亚部族放在了正义和勇敢的一方。
英国人反思历史的勇气,还是很让人深思。
过多地纠缠于历史的旧账,去争辩历史上的是非曲直,这更应该是历史学家做的事情,对于政府及老百姓来说,能够从历史中得到镜鉴也就够了。
从历史中走出,面向共同的未来,也许是种更理性的态度。
历史上错了就是错了,老实承认无损于英国作为一个大国的风度。
肯尼亚虽在非洲算是一个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但仍是一个贫穷的国家,整个国家大约一半以上的人处于贫困线之下,国民的文盲率也相当的高。
在这样一个贫穷且人民素质不高的国家里,能够实行多党制选举二十年,仍然维持着国家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这也足以说明,民主与贫穷与素质无关。
政府亦无须担心老百姓不会自己管理自己,只要赋予人民权利,人民最终会用好它。
公平正义与智慧,自在人心。
另一个让人感慨的是,在这样一个贫穷的国家,政府能够认识到教育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能够在并不丰裕的财政中拿出钱来,对全民实行免费小学教育,这样的政府实在是极具眼光和勇气,这也只有人民选举的政府才能做到。
电影的最后,马鲁格这位八十四岁的老人学会了拼写,也看了那封重要的信件。
那是由肯尼亚总统写来的一封信,对其表示敬意并决定由国家给予马鲁格补偿,补偿他在反殖民斗争中这么多年所受的苦难。
从信中我们才得知,马鲁格四次入狱,整个五十年代都在监狱中度过。
并且由于不放弃誓言,在狱中受到了非人的待遇。
他比小学里毕业,但仍有野心要去学兽医。
他告诉老师,他想学到一百岁,学到进入棺材为止。
他坚信,孩子才是肯尼亚的未来,笔中自有力量,他的行为也鼓励了更多的肯尼亚孩子走入课堂。
电影的主题讲的是一个八十四岁的老人读一年级的故事,由这个故事引导出了更多的内在的故事,老人家的曾经是各种磨难,各种妻离子散,各种战争,各种种族歧视,各种社会的不公带给他一封国家总统给他寄的一封补偿的信看不懂而渴望识字的信念。
电影中讲到了曾经的战争,国家与国家,种族与种族的战争,回想我们生存的地方,曾经也是这样,甚至在当代,还有很多的所谓外地人与本地人之争,之分,要把外地人赶出本地的言论,与外战争结束了,内在的矛盾又开始了。
老人家是国家开国战士,普普通通的一个战士,总统给他扮发了补偿,相信会有一些未能联系到的战士们没有收到总统的这封信,这个老人是幸运的。
我们国家的曾经的战士们,很多边远的山区,有很多这样的老人没有得到安置,更多的穷苦一生,更多的还受着各种苦难,老人孤独一生。
庆幸的是有很多自发组织去看望这些老人家给他们带去很微薄的帮助。
我想这是政府该做的事,不应该让民间来做这些事。
老人家读的学校,是免费的,经费来源于国家,当一个国家还处于落后的时代,确实在经费上是很困难的,但是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还是有些人想私吞一些财物,所谓的贪污,像肯尼亚,相信更多的是这样的国际援助的学校,而我们国家呢,财政收入己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看看边远山区的学校,比较边远山区的镇县政府,一个是没有课桌,没有书本,一个是高楼大厦,各种配置的大楼,所有的经费转到镇县上就差不多没了,到孩子们的手上己经是很微薄很微薄了。
当然有更多的民间组织,各种支教老师,各种企业赞助,可以帮助到,但是这些都不应该是民间的来这做些事的,我想这是政府应该做的老人家的学校,由于出现了小孩与老人共同上课,导致家长的排斥,校长被调职,这个问题在电影里也体现出来,相信这是世界上的同病,并不只是我们生长的地方是这样,世界都是一样的,权力的竞争,可是电影始终是电影,但那感人的一幕还是体现出学生热爱好老师的天真善良的童心。
在领导宣布校长的时候,男老师以为他可以做校长,可是不是,领导从外面找了老师进来当校长,也许这个老师更优秀,也许这个老师可以带来更多的经费,可是孩子们不愿意去接受一个新的老师。
老人家采用了上·访的形式去了相关部门,庆幸的是老人家可以直接找到相关领导,相关领导也被老人家感动了,可是在我们生长的地方呢,更多的这样的情况被劳·教,被关·押,这些在微博上经常会体现出来,以至于压力放人,可是我想这是政府应该改正的,而不是我们民间的网友来救助这些有冤情的公民的更多的这部电影我看到的是政治方面的问题,相信或许有可能这篇观后感发不出来,或者会被删啥的,呵呵,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或许在肯尼亚,在非州,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是这样,既然有观后感就说一点吧。。。。。。。
据说这部电影是英国人拍的,英国人能这样认识到曾经的错误,曾经的罪过,我觉的这算是一种反醒吧,回头想想,我们隔壁的日本,虽然他们是一个有礼节,世界的领先者,但是他们并没有认罪,并不承认历史,这是日本人需要向英国人学习的
一个居住在离内罗毕不远的84岁的乡村老人,用他的行动证明了他急切渴望学习认字的决心。
在课堂里,他那专注看黑板的眼神,回家复习刻苦的劲头,最后跟孩子们融合一起,并帮助老师管理孩子,一些都显得那么可爱可敬。
在非洲那样贫穷落后的地方,想要接受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影片刚开始就表明政府规定进行全民教育,所有的孩子拿着出生证明就可以上学,从一年级开始。
刚开始学校里大概有95%的男孩,和只有5%的女孩(但是后来影片快结束的时候,学校里大概有80%的男生和20%的女生了)。
老师J在整个影片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如果不是她当时深受感动打破规定,让老人进来学习,如果不是她毅然决然的和丈夫分开,留校教书,如果不是她一直坚持不懈的向国家部门反映这些情况,老人不会在学校待很久,学校也不会被众多媒体关注,老人也不会走向世界,做教育的演讲,成为世界的校长。
最好,老人拿出很久之前收到的一封政府寄来的信,老师念给他听,告诉他可以获得一笔补偿。
他年轻时在为了推翻白人压迫而加入的茅茅党而受到了太多苦难,妻儿全亡,四次入狱,备受折磨。
如今年迈已衰,仍有心学习,并还想当兽医。
活到老学到老,是他从老师J那学到的一句话,同时,打动人心的是他坚信教育是改变贫困的最好方式。
能有这样的感悟让人内心不由得深深震撼!
84岁上小学,为了追求自由一个非洲老人家,到了84岁,还去上小学,学读写ABCD和1234。
这让我们这些远远比他年轻的人汗颜。
我们都很着急,上学时候恨不得跳级,恨不得成为神童,十几岁就上研究生,而研究生最好是两年制,当然一年制更好,早早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好工作,然后结婚生孩子。
不然过了35岁,很多单位和公司就不录用你了,甚至在一些公司还会辞退35岁的人。
总之,人到中年,就应当在稳定的工作岗位上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等待退休。
退休后再帮忙带孙子,现在计划生育放开了,还能让孩子再多生自己给自己带。
当然,也可以打牌、养鸟、跳广场舞、旅游。
人到老年,就应该颐养天年。
我们似乎总是顺着社会给我们的人设去生活,偶然有些脱离这些轨道的叛逆者,就得承受周围的流言蜚语。
不过,一旦一脚踏入世界,就知道真正的世界叛逆者可多着呢。
正如这位肯尼亚的马鲁格,他说自己要学到踏入棺材的那一天。
这位争取肯尼亚自由独立的茅茅党人,被关押在集中营多年。
不管英国人如何折磨他,他从未放弃自己对自由的誓言。
如今他要接受教育,要自己学会识字,为了是uhuru(斯瓦希里语:自由)。
他认为教育是脱离贫困的途径;他不相信教堂的传教士,要自己去读圣经。
一边是物质的自由,一边是精神的自由。
他上课的时候总是面带微笑,这就是通向自由的喜悦吧。
这部影片取材于真实故事,片中的马鲁格却有其人,出生于1920年,他2004年上小学,后来还被邀请到联合国演讲。
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肯尼亚宣传片,片中的DJ还预言将来肯尼亚人会入主白宫,说的有着肯尼亚血统的奥巴马。
影片中马鲁格是基库尤人、老师珍是基西人、校监基普多是卡伦金人。
这些部落的严格区分并非自古有之,而是英国殖民时期的产物。
在独立战争,各个部落选择了不同的立场,甚至互相杀伐。
仇恨与部落主义在1963年肯尼亚建国之后,仍影响着这个社会。
英语、斯瓦西里语、基库尤语交织的多语言世界,荒凉的草原和喧闹的都市组成的风景,还有孩子们响亮的歌声,对于许多对非洲还不熟悉的人来说,这是一部挺不错的入门影片。
非洲,充满野性和幻想的大陆,同时也充斥着战争、杀戮、贫穷和饥饿等问题。
很多时候都充满偏见地认为那片大陆上的人是贪婪、愚昧、不思进取的,但是任何事都不能一概而论......《一年级生》,影片由英国BBC制作,讲述的是他们曾经的殖民地肯尼亚的一位“战士”!
没错,这又是一部传记片,片中的主角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一位曾经的肯尼亚反殖民民族运动的战士,现在的一年级生。
而影片讲述的则是两场战争,曾经同殖民者的战争,以及现在同保守、迂腐观念的战争。
曾经为了获得民族的自由,男主角失去一切,而现在则为了能读懂一封信而去学习。
同我们的偏见一样,其实人的劣根性就是难以接受不一样的生存方式,他备受白眼,受到冷嘲热讽,甚至卑劣的人身攻击。
同一国家,不同族群之间的仇视和矛盾,因为贫穷而造成的迂腐、愚昧,因为迂腐和愚昧而造成没有主见,盲目跟风,这些都是阻挡在进步之前的障碍......同大多数传记片一样,影片关键还是那份不屈的精神,认准了就不要回头,认的就是那份死理,影片最后那封信的内容让人肃然起敬,一位真正的战士,不仅是肉体上面争取到了自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自由!
每个民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而要让这份尊严得到应有的尊重,不仅需要肉体上的强大,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强大,正如影片所说,活到老,学到老,不要让那些狭隘、负面的东西侵蚀了内心......
122号。挺怕这种主题先行的片子的,拍成什么样都有人说好。不可否认这是好故事,可是电影的呈现很生硬,人物也符号化了。
本可以更好的。
战争反思,人情冷暖,数典忘本,一个传奇也是一种苦难!
影片想说的东西很棒!教育不应该有局限性!全民教育不应该是一句空谈!全年龄段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导演的拍摄手法让我觉得很一般…
言传身教便是最好的教育,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对的,什么原则值得坚守和奋斗。BTW:这才是BBC,哇啦~
感动 革命老前辈还要在教育战线发挥余光余热
不难理解片子的背景,同样是前人抛头颅洒热血才有如今的幸福生活。贵在珍妮的坚持,才使这位曾是独立运动武装斗士的84岁肯尼亚老人,成为世界范围内上小学的最年长者,并因此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而学习学到踏进棺材那天,是这位老师秉承的育人理念,亦是老人生活的信念!片子的摄影赞一个!
残酷的现实迫使人们追寻知识的力量来武装自己走出困境
we believe in education and inner courage.
给港译名加一分!
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段未知的历史,肯尼亚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小人物,讲述更多。
片子本身有很多可以改进之处,但无论如何,一位为争取自由而经历战火屠杀酷刑的84岁老人为了识字求学的故事实在可以给五星。
册那太热血了,84岁老人突破重重阻碍要读小学一年级,84岁要12个7岁小朋友加起来才有的岁数啊,多么励志的故事,我要去复习雅思了。。。
了解了一些肯尼亚的非咖啡知识,为什么84岁的黑人可以那么健壮,很难共情,国家地理拍的风光片。
旧事不忘,以学为忆。
84岁的老革命者,从进入小学求学,到走上白宫演讲,真是一段传奇。P.S.腾讯视频为VIP免费观看,非VIP用户可以通过观看指定广告视频获取免费时长,这是个新的举措,为你们点赞。
活到老,学到老。
前半部,你简直可以精准预测导演什么时候要来个闪回……后半部,就是肯尼亚最美的乡村教师
要表达的主旨太多且互相砸场子。
没看完,但我得到了激励。电影一般,感觉有点使不上劲,好像体制里的人别那么幼稚,做本职工作的时候像个正常人,一切就都简单许多了,不过太可惜了,体制是由人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