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虽然两个女儿几次三番被老头气到暴走,但会觉得还是一种有别扭和情感的正常关系。
如果中国父母提出类似别管我的需求,子女大概是很难/囿于某种普遍的氛围而不敢 在他们面前表现出不耐烦的吧,苦情戏依然是主流。
快近尾声,有人去警察局告发父亲要去瑞士安乐死的事,以为是父亲后悔了不想去自己做的手脚,结果好像真如女儿猜测的一样是他的同性情人杰洛夫?
想想我是导演,会让女儿说出来的,然后车门关闭,父亲一脸不可置信和气炸了😤的表情,因为其实前面已经表现很多父亲的难搞和女儿的炸毛,到这里也蓄满了伤情,我会想安排进一次轻巧玲珑的报复,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
最后女儿接完电话哭、微笑,是不太成功的释然,在说服自己。
真正的释然会在父亲死亡的事实延宕几番之后,于一些与父亲有关的物质和事件联想上泛起和发现。
想起《花容月貌》的结尾,女生在与夏洛特兰普林扮演(忘了角色名)的夫人谈话后,望着窗外的光带着眼泪的微笑,一个朝向新生,一个混沌接受。
阻止他是爱他,帮助他也是爱他;残酷的一切顺利,又是幸福的一切顺利。
此片道尽了人生的丰满与虚无,有人历经波折,只为从苦海中解脱。
你怎能轻飘飘地说,人间美好,何不留下?
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就是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本身就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阿尔瓦雷斯也从反面印证,自杀的困难在于这种行为充满着企图心,却只有当一个人超越企图心的时候才能付诸行动,现实中绝大多数自杀动机是渴望迎来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结一切无意义的存在,所以大多无法实现……生活归根结底不是哲学的,而是情感的,即使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最终也要屈从于情感。
但显而易见,就连情感也是虚幻的,有时看似驾驭了它,或被它驾驭,到头来终究要化为乌有。
作家用极为克制的结尾来表达这种无力感,好似听不见回声的叹息,看似既悲又喜,实则无悲无喜。
好作品。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弗朗索瓦·欧容喜欢剑走偏锋,擅长刻画不伦、禁忌的爱恋,他的电影带有浓厚的心理分析意味。
从电影史看,他可以看成希区柯克和夏布罗尔的继承者。
与两位前辈一样,弗朗索瓦·欧容喜欢在类型的框架下加入作者元素,而且拍片速度奇快,几乎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拍摄大量电影。
影片的质量自然良莠不齐,时好时坏。
取决于题材、剧本还是状态?
我们不得而知。
2021年的《一切顺利》显得不那么“欧容”,原因在于故事的简单,叙事的平直,以及情感的质朴。
这都与印象中有颠覆感的欧容电影不同。
同时也可说,正是因为这种返璞归真的情感探求,欧容交出了近年来的最佳电影。
《一切顺利》不该被忽视,它的价值正源自其貌不扬。
或许是这样,一旦某位技术型的导演拍电影到一定程度,技艺愈发纯熟老练,反而可能回归质朴、自然的真情。
一个典型例子是张艺谋近几年的电影,无论是《一秒钟》《悬崖之上》,还是《狙击手》,与过去那类极力挖掘影像潜能、讲究浓墨重彩的电影不同,回归到朴直的叙事和真挚的情感表达。
我想,欧容可能也到了这一步,当然还得继续观察,仅就一部电影下定论是不充分的。
《一切顺利》讲述的无非是安乐死,围绕这个主题刻画了父女之间从疏离到和解的关系。
电影以苏菲玛索饰演的艾曼纽为第一视角,描述她在父亲中风后奔波于医院与家庭间的经历。
场景不断地在两者之间切换,表达言简意赅,没有多余的废话。
电影刻意取消了戏冲突,将影像还原到日常的生活。
安乐死作为一种有争议的死亡方式,本可以触发伦理探讨,父亲的死本可以引来家庭矛盾。
但这些都从《一切顺利》里消隐了,或者被放在看不见的暗处。
只要我们想象类似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可能引发多少鸡飞狗跳的无语之事,便能明白《一切顺利》具有的价值。
正是它的简单、朴实和轻盈,将死亡化解在稀松的日常细节里,让安乐死变得不那么难以接受。
同时苏菲玛索完全破除了花瓶的质疑,极为细腻、真实地刻画出女儿面对父亲主动选择死亡的状态,让人感动。
不只是影像的基调,演员的调度也需要导演的功底加持。
在反复的影像操练后,弗朗索瓦·欧容的电影技巧愈发从容,表达不着痕迹,臻于化境。
这是一位匠人对技艺的持续磨炼,值得我们敬重。
这部电影是平淡的,却让人印象深刻。
人类能够有尊严的没有痛苦地迎接死亡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
无法掌控身体的痛苦,疾病的折磨,只有亲身经历以及最亲近的亲人才能深深明白。
老人潇洒一辈子,任性一辈子,中风瘫痪后坚定不移选择安乐死,虽然让女儿伤心,但是最后大家齐心协力帮助他达成愿望,每一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都有很多思考,也理解并尊重支持老人的想法。
很舒适的电影,让人感动。
我要你帮我结束生命。
一位父亲在病房中对自己的女儿发出了请求。
法国导演弗朗索瓦·欧容的新作《一切顺利》在2021戛纳电影节与观众见面,并且获得了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
影片改编自艾曼纽贝尔南的小说《池畔谋杀案》,讲述了一位年过八旬的父亲突然中风,由苏菲玛索饰演的女儿闻讯赶来,而父女二人之间多年的不睦,让照顾父亲成为一件难事。
在父亲提出想要安乐死的想法后,故事正式开始。
以安乐死为题材的影片,在过去几年里也有过涉及。
比如2005年第7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深海长眠》和2010年由阿尔·帕西诺主演的电影《死亡医生》等,都讲述了安乐死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怎样的挑战。
常规的安乐死题材类电影,侧重描绘申请安乐死之人的痛苦,以及安乐死能带给病人解脱,归根结底,这些电影在本质上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和局限性——倾向性更多是导演的个人表达,局限性则来自于当下整个社会对于安乐死的接受程度,以及安乐死在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的可行性。
这也是大多数影片导演所热衷于探讨的方向。
欧容导演另辟蹊径,通过讲述一对父女之间矛盾化解的过程,客观地把围绕安乐死所产生的问题,逐一呈现在影片中。
沉浸式体验,让生命延长。
就像杨德昌导演在《一一》中所提出的: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至少比以前延长了三倍。
死亡的感受是人类生命中无法得到反馈的一件事,而人们无一例外的都会有面对死亡的那一刻。
人们也并非都可以去选择安乐死,但是通过影片,观众得知了,选择了安乐死,将要面临哪些问题。
一一 (2000)9.12000 / 中国台湾 日本 / 剧情 爱情 家庭 / 杨德昌 / 吴念真 李凯莉首先就是法律问题,目前有一些国家是允许的,但是也要符合相关条件才可。
而这在导演和他所讲述的故事中的法国,任何形式的辅助自杀都是被禁止的。
所以故事中,女儿给父亲联系了一家瑞士的公司。
其次就是执行安乐死所需要的费用,10000欧元高昂的费用对于普通收入阶层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而这还不包括后事的处理费用。
然后是如何获得合法途径,怎样证明是当事人自愿接受安乐死。
影片中,女儿拿着手机给父亲录制一段意识清醒下的视频证明,父亲说:我已经拥有了一段完满的人生......尽情体验与邂逅。
这只是一种和身边人的告别,并不能界定为他自己的意愿。
到第二次录制视频的时候,导演给了一个更加主观的镜头,父亲对着镜头说:......我再也不能做我爱做的事......我不想过现在这样的生活,在这样的处境里,我想死去。
在这样的语句中,安乐死也变得冰冷,不再具有人文关怀。
最后就是家人和朋友的接受。
父亲和母亲早年离异,让女儿对于父亲心生恨意,而离异的原因则是父亲是一名同性恋。
父亲的“好朋友”杰拉德虽然出场的戏份并不多,恰恰是这个“草蛇灰线”一般的人物设置,为影片的故事增加了更多一重的深意,即同性恋能否享有“配偶”的权利。
另外还有一位远在美国的表亲,让故事的在结尾的部分出现了小小的波折。
尽管如此,故事最终的走向还是像电影中父亲兴奋地喊出来的那句话:一切顺利!
人生最难的就是好好告别。
影片从9月份父亲住院,12月份杰拉德出现,2月份父亲病情好转,4份中旬外孙演出,到最后接受安乐死5个时间段展开,每个部分都是缓缓道来,仿佛在这短短的半年内,就过完了他的一生。
影片并没有《遗愿清单》一样去做仪式性的告别,而是挑选了几个阶段,借此去回顾他的过去,让观众去渐渐理解,他做这样的一个决定的意义所在。
尽管围绕安乐死的话题和故事还有很多,但是对于观众来说,观看影片最重要的目的,还是如何去面对自己的一生以及迎接死亡的降临。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世界都在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与挑战,当那一天真的到来,我们又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感悟生命的真谛呢?
最后引用《深海长眠》中的一句话:遏制生命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遏制自由的生命不是真正的生命。
欧容的电影一如既往那样的行云流水,甚至在讲一个安乐死以及最后子女还不能陪伴在身边的安乐死的故事,却是细腻的从苏菲出发,讲她最后陪伴父亲的那段日子。
父亲的安乐离去始终还是在心间上带着一层阴影,影响着女儿的判断,而女儿帮父亲安乐死这一过程却又显得那么的并不一切顺利,离异老母亲的绝绝与茫然不舍,恰恰又是最爱的兰普林,真的很代入。
本片是一部直面生死的现实片,具有人类最大的背景—生死,但用了一个最小最敏感的小“切口”载体—安乐死。
据说目前“安乐死”合法化,只有瑞士和荷兰两个国家。
日本作家宫下洋一著的《安乐死现场》中描写的情况与本片高度吻合,说明编剧、导演事先对此项制度,以及涉及人员的心态是认真作了功课。
本片总体基调是深情而压制的,这也是本片的成功之处,就是在直面生死的时候,内心悲伤,外表克制,绝不乱煽情,来博取眼泪。
其实不乱煽情就是一种现实的表现,你可以回顾一下周边的现实生活,遭遇到剧烈情况,大多数人在众人面前是不能够乱煽情的,无论是面临很多的痛苦困难或喜悦,都能保持克制和低调。
自主选择离世的权利,是人类终极权利,即使是崇尚个人自由权利保障的国家,对此项权利也是高度克制,关乎个人生死的权利会涉及到道德、医疗、感情、遗产等社会问题,各国都是采取审慎态度。
另类生死观,值得一看。
本片是一部直面生死的现实片,具有人类最大的背景—生死,但用了一个最小最敏感的小“切口”载体—安乐死。
据说目前“安乐死”合法化,只有瑞士和荷兰两个国家。
日本作家宫下洋一著的《安乐死现场》中描写的情况与本片高度吻合,说明编剧、导演事先对此项制度,以及涉及人员的心态是认真作了考查。
本片总体基调是深情而压制的,这也是本片的成功之处,就是在直面生死的时候,内心悲伤,外表克制,绝不乱煽情,来博取眼泪。
其实不乱煽情就是一种现实的表现,你可以回顾一下周边的现实生活,遭遇到剧烈情况,大多数人在众人面前是不能够乱煽情的,无论是面临很多的痛苦困难或喜悦,都能保持克制和低调。
自主选择离世的权利,是人类终极权利,即使是崇尚个人自由权利保障的国家,对此项权利也是高度克制,没有放纵,关乎个人生死的权利会涉及到人伦道理、医疗保险、家人感情、遗产继承等社会问题,甚至是违法犯罪,各国都是采取审慎态度。
#用影评发现好电影#电影推荐 推荐指数85/100,另类生死观,值得一看。
歐容近年每1~2年就可以產出一部水準以上的作品,《天堂計畫》也是如此,想不到歐容可以用這麼幽默、中立的方式處理出安樂死議題,雖說此片是改編自有多次與歐容合作經驗的編劇 Emmanuèle Bernheim 親身經歷,但歐容還是非常從容的拍攝這個會讓人哭死的議題。
我一直以為安樂死議題必定會帶有滿滿的淚水,但《天堂計畫》中可能是我看過最細膩的處理安樂死的家庭(亞洲角色一定又叫又哭的),並不是說它缺乏感性,而是你能感受到片中女主角蘇菲瑪索所隱忍於銀幕之下的情緒,歐容幾乎把這些煽情的內容都刪掉了。
留下的是那個令人又想哭又想笑的父親,故事的主線就是女兒幫父親處理安樂死的手續,同時處理著自小對於父親的依賴,這些乍看蜻蜓點水談論的最後時光,在電影的尾端還是發生了作用,自己會喜歡《天堂計畫》所呈現那一點點的小細節,像是女兒把任性父親咬過一口的三明治留下來、或是母親毫不關心卻一針見血的說出了父親的感情選擇原因、一家人偷偷在父親背後揶揄他性向的部分,這些都是最高濃度的愛。
我訝異於原來安樂死議題,可以處理得這麼詼諧,在這些幽默背後是一家人對彼此的信任,不強迫對方接受自己信念,雖說難過卻也並肩走了最後一程。
《天堂計畫》幾場flashback都令人印相深刻,不管是小時候蘇菲瑪索不能理解的父親自殺宣言、潛意識出現的殺父夢境(歐容招牌再現?
哈哈)當然最好看的當屬結尾,父親在瑞士絕美雪山前用餐,兩名年輕的護送員代替所有觀眾像父親提問「生命這麼美麗為什麼要結束」然後就剪回了法國的現場,兩名女兒一同迎接著最後的結尾,這個問句就像是一個對生命最後的註解,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但在這個最後的旅程中,女兒儘管備受壓力卻好像也解開了多年對於父親的依戀,我相信多年過去這家人還是會深愛著這個好男色、嘴賤的父親。
关注欧洲文艺片的朋友可能知道,多次入围戛纳、柏林、威尼斯主竞赛的名导欧容,曾以一系列“情欲惊悚片”在影坛树立声望。
他的代表作,如《泳池情杀案》《花容月貌》《双面情人》《登堂入室》等,都带着明显黑色风格,叙事结构相对复杂,故事常关涉心理分析、死亡、犯罪、y不道德的欲望等主题。
风格和故事的偏好,可能源自他的酷儿身份,也可能和他的观影兴趣分不开关系。
不少评论者甚至称其为悬疑惊悚大师希区柯克的继承者。
如今,欧容已年过五旬,也许是因为心境变化,在用各种大尺度作品“挑逗冒犯”观众之后,他又选择返璞归真,回到普通人的生活日常。
入围去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在最近释出资源的《一切顺利》,就是一部看起来不那么“欧容”,但又似曾相识,气质温柔干净的生活流亲情片。
《一切顺利》改编自《泳池情杀案》编剧艾曼纽尔·贝尔南的自传性质同名小说,围绕苏菲·玛索饰演的中年作家艾曼纽的视角展开。
她与帕斯卡尔是一对亲姐妹。
一日,她们八十五岁的父亲突然中风住院。
因累于衰老到无法自理的身体和疾病的痛苦折磨,父亲萌生了自行了断的念头,他告诉艾曼纽自己想要执行安乐死。
经过一番挣扎,姐妹俩决心帮父亲实现这个“去死”的愿望。
单从剧情简介来看,可能会觉得故事不过是一则安乐死广告。
但耐心看下去,会发现它并非想象中那么“糖水”。
首先,因中风躺在病床上、嘴歪眼斜的可怜老父亲,其实是一位同性恋者。
父亲当年的骗婚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毁掉了整个家庭,并跟艾曼纽母亲罹患帕金森症、抑郁症的糟糕现状,分不开关系。
而他混乱的情感生活,也给艾曼纽带来了很多麻烦。
比如说在照顾父亲、为其安排安乐死的忙乱过程里,还得应付他时不时来捣乱的昔日情人。
父亲的特殊身份,同他严肃又捉摸不定的性格一起,给父女关系留下了紧张的阴影。
孩提时期的艾曼纽,就总是怨恨父亲严厉的管教,也不理解母亲的缺席,恨不得把他“杀”掉。
如今,垂垂老矣、生活已无法自理的父亲竟向她提出请求:“请帮我了结这一切吧”,反而让艾曼纽陷入了犹豫和痛苦。
同性恋、紧绷的家庭关系、不可阻挡的死亡欲望、意志坚强的女性角色、 充满挣扎的“弑父”主题......这些令人熟悉的欧容故事元素一一显现。
但在《一切顺利》里,欧容没有极尽戏剧性之能事,而是选择了克制和内敛,以带有纪录片感的日常生活描摹,呈现出社会关注的视野和内在的情感深度。
尽管镜头都是跟着艾曼纽在病房-卧房两头跑,拍的大多是她一次又一次探望父亲,为他安排安乐死的日常奔波段落。
但影片还是不动声色地,用父亲“求死”的愿望,让安乐死,一个涉及社会道德伦理矛盾的公共议题,与特殊私密的父女关系结合在一起,增加了叙事层面的厚度。
可能很多人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在开放发达的法国申请安乐死并不会太困难,但通过《一切顺利》,我们就会意识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电影通过艾曼纽的东奔西走,无不调侃又饶有耐心地再现了安乐死从申请到执行的复杂流程和严苛要求,一再强调着安乐死自带的道德伦理风险。
比如,行动不便的父亲必须从法国周转到合法的瑞士执行安乐死;子女不可以陪同,因为可能会有蓄意谋杀的嫌疑;服药自杀的动作(一口气喝下150毫升液体),必须由中风的父亲亲自完成,否则就失去安乐死资格......而这一切还必须建立在优渥家庭条件的基础之上,毕竟一万多欧元的安乐死费用,不是每个家庭都能负担得起。
法国警察的盘查,亲友乃至陌生人的反对、疑问,也展现出“主动求死”的行为,与常情常理的不相容,并折射出子女所背负的情感压力。
毕竟,随着治疗,父亲的病情已好转不少,而他一心求死的豪爽豁达,似乎就在表明“人间不值得”。
而这对于深爱并积极照顾他的亲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嘲弄和否认。
影片并没有长篇大论地解释双方想法,也没有安排那些剑拔弩张、痛哭流涕的戏剧性吵架场面,而是把他们的不解、愤怒、不舍、愧疚……融进日常细节的波澜里,呈现出一种更加细密的质感,最终落脚于父女双方对彼此真正的了解、尊重和爱。
这一切都可以从艾曼纽被父亲“折磨”的经历展开。
尽管在明面上,是父亲给了她一个“杀死”自己的机会,但实际却演变成,不舍父亲离开的她,一次次期待落空的过程。
要知道在父亲病情和精神状态好转,给了所有人希望时,艾曼纽还是会猝不及防地收到他“赶快给我办安乐死”的催促。
当父亲推迟安乐死日期,给人回心转意之感时,另一通挑选日期的电话又打了过来……来来回回,艾曼纽成了父亲求死之路的同谋与“跑腿伙计”。
在姐姐帕斯卡尔的衬托下,艾曼纽显然更加坚强冷静,她与父亲若即若离的关系,也让她有机会成为最了解父亲的人。
为了解答父亲执意求死的缘由,电影给出了一正一反的两套回答。
正面的,是艾曼纽用手机录下的父亲安乐死视频申请。
面对镜头,父亲为自己在身体和年龄限制下,“无法再做自己喜欢的事”而遗憾痛苦。
强调的,是生活质量所带来的尊严和价值感。
反面则是一个具有情色意味的欧容式说法。
在安乐死机构人员回忆中,曾发生过一次服药前反悔的突发事件。
即老人在执行安乐死之前,突然发现自己身着红裙的年轻妻子,竟如此美丽。
闪念间,他对于美和年轻身体的欲望,战胜了求死的决心,让他活了下来。
也许是巧合,服装以蓝灰色系为主、整体风格低调简约的艾曼纽,在一次特意为父亲准备的聚餐上,穿上了红色针织衫。
看上去优雅又美丽的她,得到父亲一句“今天你很美”的礼貌夸赞之后,却再未获得他的额外注意力。
比起女儿,父亲显然更在意可爱的男侍者和女婿的影展。
随后,父亲一句豁达的祝酒词“敬你,我的女儿,我们最后的一餐”,彻底击垮了艾曼纽,宣告了她“引诱行动”的失败,以及她的同性恋父亲,不可更改的赴死欲念。
精心打扮过的艾曼纽
身着红衣的艾曼纽情绪崩溃但艾曼纽被父亲拒绝、折腾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她与父亲和解的过程。
照顾病中父亲、向母亲征求安乐死意见、替他应付昔日情人、申请安乐死、报备艺术馆工作……琐碎之中,她反而参与深度了父亲方方面面的生活,也得以从其他人的看法里,更全面地了解父亲,理解他的死亡选择。
这也让她意识到,父亲并不是一个无情之人。
他的冷漠欺骗固然摧毁了家庭,但爱本身的复杂性也不该被低估。
而影片通过对老父亲执意赴死的行动展示,也在用一种更平静的角度,向艾曼纽和观众诠释对生命的认知与选择。
奋力求生没什么不对,选择尊重自我意愿、有质量有尊严的生存和死亡,也没那么可怕。
除了故事,影片在视听上的一些小型惊悚处理与构图配色,也透出不少欧容特色。
干净鲜明的色彩搭配
突然插入少女艾曼纽枪杀父亲的惊悚臆想
爱看恐怖片的艾曼纽为了保持哀而不伤的整体风格,电影也在姐妹俩与父亲最后的告别戏,通过场面调度,对死亡实施了一次预演。
当前去瑞士接受死亡的父亲,躺在泛着幽暗蓝光的救护车厢时,摄影机形成了一个虚拟的“棺材视点”。
死者与活人,棺材里与棺材外,泾渭分明。
救护车里,露出父亲一双脚
姐妹俩目睹运送父亲的“棺材”离开但这些招式,并没有欧容惊悚系代表作的威力,而是自然融入故事情节中,让熟悉的观众能看出趣味,相对陌生的观众也不会觉得突兀。
两位主演:饰演女儿的苏菲·玛索,与饰演父亲的安德烈·杜索里埃,也都献上了出彩的表演。
前者角色全程压抑、难有释放,但人至中年的苏菲·玛索,还是凭借自然无修饰的状态,生动但不夸张的微表情,传达了崩溃与坚强交杂的复杂情绪,立住了人物。
安德烈老爷子更是演技超群,把一个性格刁钻又不失可爱的中风老人演得不留痕迹,还给这个人设不讨喜的老年同性恋,赋予了鲜明的个性魅力,帮助观众更好地投入故事、理解人物,而非落入预先的道德判断中。
平实的叙述风格里,也能搭建出精妙的剧情结构;“糖水”的亲情故事里,依然探索着少数派的情感与社会话题;毫不费力又几乎面面俱到,或许就是《一切顺利》的魅力吧。
原文首发于微信公号:影吹斯汀,阅读原文:“狠心”帮gay父亲安乐死的苏菲-玛索,带来了又一部年度亲情佳片文/motion
好像一直都蛮喜欢这种温情剧的。
苏菲玛索,好久没有看见她。
记忆还停留在初吻里,晚会上男孩给她戴耳机的少女时刻,那时候的她,简直是我最心动的女生形象。
时隔经年,她都已经步入中年,岁月的痕迹在脸上打转。
电影的剧情和我想的不太一样,原以为是父亲重病,孩子为此团聚合家欢……事实是,父亲确实病了,整个人都麻痹了,他想安乐死,可是他请求他的小女儿帮他安排。
女儿经历了一系列的挣扎,最终只能放手成全。
因为法国安乐死是不合法的,所以他们只能把父亲送去瑞士的一家机构实施父亲的想法。
之后就是各种准备工作,女儿们也期待着父亲改变主意。
第一次父亲因为小孙子的演奏会决定推迟安乐死的日期。
她们的心放下了没多久,没想到半夜就接到父亲的电话说,再次确定下一次执行的日期。
她们的心又开始提起来。
后面因为被举报,她们甚至不能陪伴父亲去到瑞士。
否则她们将极有可能被起诉。
最终,女儿们和父亲一一道别,看着父亲坐上了驶向瑞士的救护车。
那个晚上,姐妹俩相拥而眠,小女儿打开电脑查看巴黎到瑞士的行程,历时7个小时。
第二天,父亲到达瑞士,两个驾车的外国小伙问他,你为什么想死呢?
明明生命那么美丽!
父亲笑笑,没有说话。
最终,焦虑的、期待的小女儿接到来自瑞士的电话。
电话那头说tout c’est bien passé,我的眼泪就掉下来了,没有奇迹发生,镜头里,父亲很整齐地躺在床上。
影片结束。
奇迹是什么呢?
死亡又是什么?
真的可以直面死亡吗?
我只是觉得自己的期待落空了,很难受罢了。
父亲的定义里是,有尊严的死去和没有灵魂的活着,他做出了他的选择。
他是开心的,那就好吧。
只是,人生只此一次。
什么也没讨论出来,甚至还有点想和稀泥
不太喜欢这部电影,中途弃剧。
这片子拿金棕榈我没意见,但是不可能。眼泪只打转没流下来,给自己竖个大拇指~
弥留之春珠玉在前……
人老了一切都变得温柔了。电影中的父亲是的,欧容也是如此。几经恍惚这完全不是我喜欢的欧容,但星星点点的幽默感让所有的东西都变轻了,包括电影和生命。
拍得很稳的糖水片,沉重的安乐死题材用角色的毒舌幽默调剂,显得举重若轻,苏菲玛索最后那张悲喜交加的脸庞是父亲给予的生命原本的模样。
好难看下去 好难看 穷人就只能等死
关于安乐死,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作为当事人,做出主动迈向死亡的决定,内心经过什么思索。作为当事人的子女、伴侣,又将如何对待、处理,内心又是经过什么挣扎。这部影片并没有直白探讨,只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呈现这件事的样貌。观影过程,被剧情无聊死,一切顺利。
中規中矩,主題很好,但真正講安樂死的部分不多,主要聚焦的是周圍幾個人的心路歷程,或者是照搬了原著,或者可能導演本來就沒有很想死過,多探討父親本身的心情或社會對其的反應都會比這樣有趣。另外和女主青少期的parallel也缺乏記憶點不夠完整,希望動機不是把自殺的虧欠和童年的虧欠聯繫在一起。 || 記者會有人問歐容是不是在法國gay找直女結婚很正常lol
平稳发挥,故事也不新奇,不过依然让人动容。父亲角色传神,想起了两年前爷爷临终,也是如此相似,连动作表情说话方式都完美还原。想起子女有多少爱的期待,已经陷入病痛的他承受痛苦就有多少。没有安乐死,也许子女的不舍只会给父母带来更漫长而无尊严的“死刑”吧
“一切顺利”既可以是一句祝福,亦可以是一句回顾。虽然结局了却了他的心愿,但为了最后的一切顺利而付出的每一份努力对许多人而言都是煎熬。这个议题虽然沉重,但依旧值得探讨,我们一生可以做出许多决定,又能否有权利让自己安然离去。
很怕父母的老去,看到麻麻和姥姥在一起牵着手的画面很想哭。
欧容现在这么温柔了?都看不出是他的作品了
从小对女儿的不满毫不掩饰并且重男轻女,作为同志和异性恋结婚还不允许人家家里人反对,想不通女儿和母亲对这样的老爸爱的这么深沉?
非常合适阖家观赏,但放在欧容作品之中还是寡淡不少。关注死亡的个体权利问题,包括与亲情、家庭间的碰撞,尤在疫情时代下还是有其发散的讨论深度。实话讲,不知是同性爱侣的信息量给到太少还是观影过程中走神错过,直到看短评才了解这段关系的设定。
拍得非常平庸,苏菲玛索毫无演技。
虽然看着很难过 但没有特别被感动到 说不上为什么 一个人s去 没有家人在身边 也是可以接受的 在中国会说 子女没有尽孝道!欧洲中产阶级有钱人的生活 离我们也很遥远 因为在中国是不被允许的 穷人只能等s 没有权利选择去s 法国人的房子好大 见面贴脸亲简直家常便饭 法国的医院 条件真是堪比酒店! 苏菲玛索老了 还是很美 法国人的优雅与松弛感!
厉害的,这么沉重的题材拍的轻快又引人入胜!表演精彩!看完让人感慨良多。
[2022.08.18 @PE] HKIFF2022·09
《时光驻留》《庇护》脉络的延续,但远不如前两者,简洁并不意味着程式化。(《85年盛夏》再到这部,拍成这样都还能一直给三星,我对欧容还真是够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