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本来想打三星的,因为拍的实在是太无聊了……前半段看的异常艰难。
多出一星给丹布,被打那段之后的表演很好,以及最后自杀那个地方真的蛮震撼。
个人觉得这个自杀并不突兀,前面铺垫一大堆。
从放走被冤枉的人开始,到和上司反抗(但是最后却屈服了),以及最后不忍心和别人一样将酒杯砸向男主的头,最后的独白更是一个flag。
跟很多优秀的侦探一样,他聪明的同时会很佩服“罪犯”的一些手段和精神(这点从他分析“淘气鬼”的那段话就能看出来,还觉得这个“罪犯”非但不笨而且还聪明),所以到最后他其实是很敬佩男主的,更何况他说了,他看了全部的卡片,男女主心里的那种无法言语的反纳粹的精神已经慢慢的影响了他,他感受到了那18张没有交上去的卡片的力量,他感受到了“罪犯”的“美”,另一方面又感受到了己方对于无辜者的残忍,几方感受的叠加,造成了最后信仰的崩塌。
最后的自杀,可以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强权政治下,每个人都是卑微的,但请不要作恶,守住作为一个人的底线。
特别是手中握着他人生死的督察或者盖世太保们,命令不可违抗,但请枪口太高一尺。
剧末督查开枪自尽,他是一个聪明人,在看了所有的卡片后,最终认识到体制之恶,但清新的有几人?
很多时候,群众是愚昧的,容易受宣传机器洗脑而不自知。
男主夫妇散发了286张卡片,除了18张其余的都被爱国群众上交,不排除有胆小懦弱者,有怕惹是生非的吃瓜群众,更有政治觉悟高的朝阳群众,18对268,悲哀吧!
但再想,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1个人至少唤醒了18个,按照此传播速度,传播四轮就超过一万了,这或许就是黑暗时代给人们带来的一丝希望与光明!
白发人送黑发人,无疑是令人悲痛的,但这一场悲痛,却没能击倒他们。
这种陌生的苦难,他们反而学会在其中生涩地拥抱,亲吻,一起面对和反抗。
每一张卡片,犹如星星之火,却没能形成燎原之势,放眼当时的整个德国,他们孤勇而浪漫。
虽然是纪念和反战,但我却非常羡慕这对夫妇,爱情,轰轰烈烈才刻骨铭心吗,我觉得安安静静的荣辱与共更动人啊。
细节太妙了。
收到丧讯的时候,丈夫从妻子的反应中猜到了噩耗,看着悲愤的妻子,他却没有过多的情感流露,强忍着这些情绪,甚至不忘在上班前为妻子冲一杯咖啡,这种反应太符合他这个德国男人了,压抑的大环境,他也难过得不知所措,想安慰妻子却害怕不得其法,并且他不能和妻子一样崩溃,他的坚韧更不会让他止步于崩溃,这更为他后来萌生制发反纳粹卡片做了性格铺垫…看到这儿我就非常喜欢这电影了。
夫妇二人绝对是演技实力派,虽然事情本身决定了这部电影不可能像其他反纳粹题材一样宏大,但各种细节的刻画还是能让我感受到压抑紧张的大氛围,另外督查实在太可怜,一身逻辑才学喂了狗啊~
一对送儿子去前线的老夫妇失去独子。
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民众发声困难,这对夫妇写了200多张反战卡片,只有18张没有被朝阳群众上交举报。
影片最后把焦点锁定在数字上。
影片没有对那些觉悟很高的朝阳群众的战后生存面貌做出交代。
差评……………………………………………………………………………………【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希特勒时期,德国的一对夫妇失去了儿子,儿子是死在战场的,儿子被希特勒抓去当兵,这对夫妇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开始勇敢的站出来反对希特勒政权,通过写卡片的形式,把不满都写在卡片上,把写好的卡片放到柏林的每个角落里,让大家能够产生共鸣,让大家能够一起发对希特勒,最后虽然被抓住了,夫妇都没处死了。
但是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不仅仅是希特勒政权的残酷和不人道,也要教育我们的是,做事情一定要朝着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去做,千万不要知道错了,还是埋头去干,那样做显示的是你的愚昧和无知,是你的无能,并不是你的宽容。
评价一部电影,第一要做的应该是清楚电影载体的概念。
本片故事是在103分钟的时间框架里展开,而不是那600多页的纸上原著。
强行评价电影没有小说细致,总有点欲加之罪的味道。
如果将所有原著都挖出来和它们跨平台的衍生品对比,将会没有一个逃得掉大众槽点。
谁会啃玉米的时候吐槽没有原版玛雅味?
谁会吃披萨的时候抱怨没有丝路感。
观众欣赏跨平台衍生作品,体验的是那种不落窠臼的惊喜。
而不是墨守成规的复制。
单说电影本身,用的是淡雅手法,勾勒出留白式的人性延生感。
喜欢大红大绿,左手金镯,右手鸡油黄的乾隆派观众可能会觉得导演手轻了,不过瘾。
但是结合昆格尔夫妇干的事,用淡雅手法显然更适合一些。
底成平民用悄悄发传单的方式反抗纳粹。
不仅傻,还挺诙谐。
如果停下来仔细回味,便能体会出一种温水煮蛙的强大震撼。
像一杯回味深长的清茶。
柏林街头一对笨拙的身影,像刚入行的小偷一样胆怯而倔强地散播小卡片;一个机智的警探,抽丝剥茧地分析作案源头。
从戏剧角度来说导演没有讲好这样一个精彩刺激的猫鼠游戏。
确实是技法上的失败。
但是文森特的避重就轻却勾勒出了纳粹铁幕下那种碾压人性的压抑。
虽然没有像原著那样打造一个纳粹柏林浮世绘。
但是浅尝即止地用犹太大妈、法官邻居邮递员夫妇、傻白希特勒少年、可怜可恨的地痞等角色,茶馆式地为主角夫妇做性格加持。
整个影片简直就是一幅罗伯特·雷曼的《大雪荒山图》。
大量脑补式的气氛表达让观众对那个时代的德国社会细思极恐。
领导在车间里做动员演讲,为了帝国早日结束战争,大家在后方要加大产量,为战争做贡献。
当观众以为他们要生产啥威猛武器的时候,却发现背景画面里是一口一口的崭新棺材。
邮递员老公满怀荣誉地向警探展示儿子照片,照片里出现的是一个青年士兵的笑脸,手上捏着一具波兰小女孩的尸体。
轻描淡写,震撼非凡。
艾玛和格里森的表演拿捏的恰到好处,多年老夫妻麻木的生活,随着危险的加深逐渐升温。
每一步的情感变化都表演得淋漓尽致。
对警官的一句“请不要牵连”。
夫妻间法庭上的相视一笑。
一切尽在不言中。
布鲁赫的警官,演出一种无视政治踏实本分的士大夫精神,当他向权势妥协后那种自卑,反向烘托出昆格尔夫妇倔强的人格魅力。
也同时合理铺垫最后那句“我看过全部卡片”的敬佩。
和“除了18张”的职业挫败感。
美术下灰暗的柏林,内敛演绎的人性,加上往事化的配乐营造出强烈的压抑感。
用淡雅手法讲诉小人物不畏强权的故事,反而比可歌可泣浓墨重彩的方式更有力量。
《Alone in Berlin》确实没拍好,剧本问题最大。
原著是大部头,承担线索功能的主要角色就达五六人之多,再辅之以十数位次主要角色,编织成一张足以表现战时柏林各阶层精神状态、思想认识的恢弘网络。
在短短一百分钟的电影里再现原著风貌是不可能的,因此,剧本必须围绕影片主创欲表达的核心意图来对原著情节加以取舍:是谱写一曲歌咏平民英雄的史诗,还是创作一部有历史质感的惊悚罪案影片?
是关注个体,还是塑造群像?
一方面,影片保留了原著中Quangel家所在公寓楼的所有住户,这传递给我它想尽可能展现当时柏林市民对纳粹态度的多样性的信号,然而另一方面,影片却没有涉及书中占有相当篇幅的地下抵抗组织的相关内容,因拒不入党而备受迫害的Eva也仅仅只是个邮递员而已。
一方面,影片把原著中Enno和Emil的情节线删减殆尽,把Escherich的破案过程加以压缩、简化,从而使Quangel夫妇成为统领全片的绝对核心,看似是要专注于他们螳臂当车般的悲剧性壮举,可是另一方面,影片对Otto、Anna的个性、心理却着墨甚少——他们确是孤僻、内敛的人,但原著中并不缺少可用于多层次丰富他俩人物形象的绝佳素材(如一开始他们经受丧子之痛的不同表现,夫妻二人从隔阂走向融洽的经过,以及终章两人被捕后的情状种种),可惜电影几乎将其全部舍弃。
这些在意图上彼此矛盾的取舍,导致看完影片后,我对导演想实现的效果一头雾水。
剧本的另一个问题是,主要角色行为的铺垫没有作好,这或许也是由于对原著情节加以取舍时有矛盾、犹豫之处,花费了太多创作精力与银幕时间在那些回顾时发现其实本就无力承担剧情意义的角色上。
比如邮递员Eva、Persicke一家,他们在影片中的稀薄作用使他们没有作为有名有姓的角色存在的必要,也就更不用提什么在工厂里与Otto不对付的“党代表”了。
Enno的出场时间简直以秒计,完全可以把他和Emil合并,以Quangel家邻居的身份偶尔出现,给Escherich的侦破工作增加些许曲折即可(不过,书中的Enno和Emil非常经典,如果哪位剧作家在改编剧本时,把他们作为明线,把Quangel夫妇作为暗线,那么我一定给他点赞)。
Rosenthal太太的存在如果只是为了塑造法官Fromm,以及为Escherich提供一只鸟,而法官Fromm的主要作用也只是在最后探访时让Anna得以闭眼想象Otto的陪伴,那么在这两位身上花去这么多时间,实在是过于奢侈了。
(看电影时有个明显的感受:影片后半段的节奏好于前半段。
这是因为在后半段,剧情收束到几位主要角色身上,一来不再有杂乱无章之感,二来也不用费心去“照顾”次要角色游离与剧情主线的生活,而且谢天谢地,Anna终于离开了那莫名其妙的“工作”。
) 影片把这些次要角色们蜻蜓点水般的捋了一遍,远未达到展现时代众生相之目的,却牺牲了梳理主要角色行为逻辑的时间,在我看来是得不偿失的。
Escherich已经算是本片中非常立体的角色了,但即便是他,杀人与自杀这两场重头戏之前的引导与铺垫都是很不到位的,这甚至使他的行为转折显得有些突兀。
原著中,Escherich是个脑子活络但对政治不感冒的警察,自豪于他的专业能力与职业操守,所以杀死Enno才会令他遭受那么大的打击:这是他第一次违反法律。
此后,他由自信变得自疑,进而变得“软弱”,也正是因此,Otto在狱中钢铁般的坚强才会给他那么强的震撼,以致举枪自尽。
电影没有强调Escherich一直以来对自己能坚持“奉公守法”的骄傲,也没有采用足以表现Otto坚强不屈的有关情节,那么它如何解释Escherich在杀人后和自杀前的心理轨迹呢?
影片的应对方式是,把Escherich“人道化”和“政治化”——它给Escherich加了两段情节:在Rosenthal太太自杀后,他放走了她家笼中的小鸟,是为“人道化”;在Otto被处决后,他颤抖着手拔下地图上的小旗,无比痛惜地摸着Otto那些明信片喃喃自语“I read all your cards”,“惺惺相惜”的同志情谊扑面而来,是为“政治化”。
作为一名狗血爱好者,其实我在感情上非常喜欢这两段情节(不怕丢脸地承认,Escherich说“I(重音!
) read all your cards”时,我都感动得哭了),然而在理智上,我还是认为用它们来解读Escherich的所作所为不怎么站得住脚。
我一直觉得,绝大多数观众是有与影片主创的意图相呼应的心理倾向的,他们会下意识地去迎合影片主创想要实现的影响效果,仿佛害怕会辜负后者的信任似的。
本片的问题是,主创的意图过于模糊,不是那种与生活真实、情感真实相对应的“健康”的暧昧,而是一种让人不太舒服的主观的不确定感和某种难以言说的不一致性。
观众就好像孩童面对喜怒无常的父母:我知道他们爱我,但我不知道我怎样做才会令他们满意——我知道编导们是用了心的,但我不知道他们在这一刻、在这一刻、在这一刻想唤起我怎样的思想感情,我感到自己无法契合编导的期待,因而有些无所适从。
本片虽非佳篇,然仍有佳句。
观影过后,心里的感受不会是愤怒或无聊,而是遗憾:本可以拍得更好的,可惜了…… (通篇都是批评,却打了四颗星,一来是因为实在讨厌《La La Land》,所以最近看的电影,只要在我心里好过它,便是四星起评,二来也是因为看的时候毕竟洒了几滴眼泪,星给得太少,对不起自己付出的感情。
)
整部电影的色彩黑暗,感觉很压抑,不过这正是那个时期给人的感觉。
虽然整部电影很平淡,没什么起伏,也没有高潮,有点沉闷,但是剧情很紧凑,不会有拖沓的感觉,没有那种快进完还在同一个画面的镜头。
电影的细节也描写得很好,对人物的刻画很细,对于最后警察的态度的改变有足够的铺垫,不见了的18张卡片和警察想法的改变和自杀,其实都透露着整个国家的人民对希特勒政权的态度转变。
虽然电影的最后是bad ending,但三位死者的行为却让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走向HE。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的色彩和节奏偏沉闷偏慢,但剧情紧凑有心看的话还是很容易能看下去的。
如题我们有时说“以战止战”,但现实中更多的往往是因战生战。
战争是对人类弱肉强食天性的妥协,因此,它便成为了仇恨与对立绝佳的滋生之处。
故事的男主与女主热爱着他们的国家,也深爱着他们共同的孩子。
对于他们而言,孩子是他们除了国家之外的一切。
他们将自己一切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祖国:他们将孩子送上战场,只因为有一个人曾许诺带给他们和他们的孩子尊严与和平。
(天下送子参军的父母不外如是)也正因为此,当孩子在前线白白牺牲,而自己的国家也在节节败退时,他们曾经相信过的一切都无比的像一个谎言。
深爱的人失去了,信仰也不复存在。
当一切都灰飞烟灭,自己的生命似乎也失去了意义。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仁者无敌。
’ 孟子如是说人们愿意追随领袖,是因为他们所描绘的光明图景。
当人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却发现并未换来应有的回报,便会质疑道路的合理性。
孟子反战,正是因为看到战争可能带来的民不聊生。
对于那些无意义的战争,往往反对的声音也越大。
即使是以正义的理由发动的自卫战争,也难免会受到后世一些人的批评。
奥托与安娜的所谓“义举”,要是较真来看,也恐怕是泄个人的私愤居多。
他们在发放卡片时真的抱着“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战争”的思想吗?
我想未必。
但我想,作为领袖,在发动一场战争前似乎就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真的有绝对的把握不让支持我的民众们失望吗?
一切无非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要赢得战争首先要学会争取人心,而这其中最忌讳欺骗。
再顺带一想,发起战争后,国家的命运便不再由自身所掌控。
面对前线的节节败退,是破釜沉舟,还是乖乖投降,两者的代价对于本国的人民来说,似乎差别也没有那么大。
是战,国内已经反对声浪四起:是降,君不见一战后的德国、二战后的东德?
布莱丹·格里森和艾玛·汤普森在这部纳粹时代的影片中尽了最大的努力。
在《柏林孤影》中,艾玛·汤普森和布莱丹·格里森用德国口音演绎了真实的人类磨损。
文森特·佩雷斯的指导有点蹩脚。
摄影是标准的纳粹时代的去饱和——好像新闻片决定了那个时期的分量和色调。
汉斯·法拉达的这部基于事实的小说讲述了安娜·昆格尔和奥托·昆格尔这对命运多疑的抵抗组织夫妇在战争期间在公共场所秘密散发反希特勒卡片的故事,剧本有时也很平淡。
但两位主演都尽力了。
丹尼尔·布尔则是第三位主角,他在片中客串了一个矛盾的警察调查员,渴望表现出仁慈,但在“比他强的人”的逼迫下,他没有表现出仁慈。
By:Nigel Andrews
比较尴尬的看不进去 柏林的故事所有演员都是一色的顺口伦敦音 矛盾聚焦冲击力也流于平淡
一个政权连一张小小的卡片都恐惧的要动用暴力的时候,就是它行将灭亡之日。德国人一口伦敦腔,实在是很违和~其他都很好,坚韧而克制~
3.5吧,太平了
以死亡开篇,以死亡结尾。他们用微薄的力量以一己之力对抗纳粹政权,一粒沙子或许对机器没有影响,可源源不断的沙子也多少会阻碍机器的运转。很喜欢丹布的角色,是沙威式的人物,在信仰的崩塌之下最终选择自毁,彻头彻尾的悲剧。
我很喜欢二战电影。那个时期发生的一切都能让人感觉现在幸福生活的不易。男女主人公所做的一切也代表着一个民族不屈的灵魂。
在一台巨大的强权机器前,一张散播的卡片就是一粒沙;在步履匆匆的时代脚步下,一张遗漏的卡片就是一座塔。遗憾没有聚沙成塔,但他们终以抗争的姿态完成对独子的哀悼。而那个最忠实的读者将信念天女散花,化作柏林上空最寂寥的战争之花。铺展开的地图插满小旗,如星火虽微弱终可燎原。讲英语最大败笔。
丹尼尔的角色有意思,就是结局比较刻意。以航。
拍的挺好的,镜头语言比较克制,氛围营造的也挺不错的,但总觉得少点信息量,按理说应该有更多的细节可以展开。
7.0 小人物螳臂当车式的对抗暴政下的反革命行为,应该删除此电影条目以防众人效仿。夫妻双主之间情感流露镜头语言及微表情深刻,多处死亡蒙太奇使用得当,局长的良心发现行为略过却也情理之中
还是那个观点,如果德国胜利了,那么纳粹主义就是正确的,所有的反抗者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所以,反抗的意义在于反抗本身。思想没有对错,让思想出现裂痕才能孕育新的思想。
这类小切口二战片太多了,累觉不爱
一對在二戰中失去獨子的夫婦,用卡片來控訴戰爭的罪惡和發動戰爭的魔鬼。無聲的抗爭力量雖小,但總有堅信正義的人們,歷史終會懲罰那些戰爭罪人。卡司陣容,陰沈的色調,含蓄深沈的表演,給予共鳴和力量。
回顾历史,无名英雄总是去做了很多勇敢伟大的事情。用丧子之痛写成的200多张卡片,没准正是那未被收回的10多张无形之中传递给了更多渴望自由和平的人们。虽然电影给人一种无甚新意的感觉,英语对白也让人出戏,但这样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记住。To Otto and Elise Hampel.
小人物视角讲反战没问题,但是情感戏份也太薄弱了,单纯讲一件事,情感戏还这么薄弱,真不应该
中年人应该喜欢看
纳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淘气鬼行动”,插在警察局墙上那一面面小红旗,以及剧终飘飘洒洒随风落地的265张卡片,不过是出自一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夫妻之手,他们不过是从丧子之痛中看透了纳粹的罪恶本质,他们不过是希望在浓重黑幕中唤起民众的觉醒。是的,他们做到了,即使处于盖世太保、秘密警察等特务组织的高压恐怖之下,仍然有18张卡片在民间悄然流传,其中传递的精神最终会汇聚成摧毁第三帝国的内生力量。PS:即使在随时可能暴露的紧张态势中,这对夫妻还能忙里偷闲斗斗嘴,追忆初恋时光鸡毛蒜皮的琐事,好有爱啊!
整体不错 英语有点出戏 丹尼尔作为德国演员在一部剧情纯粹德国的电影里用英语对白 感觉怪怪的
失去了唯一的孩子的绝望的父母,似乎已经做到了他们唯一能做的事情。
有些失望,不是好电影,一开始丈夫拿到信没看,交给妻子,妻子看过信后,竟然问妻子儿子出事了吗?这个情节的处理就让人感觉这不是好电影了。
这对善良夫妇,在强大的专制统治下,做了一件很傻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