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十多年來也沒一部女同志電影,《喜歡妳是妳》自然成為女同圈、電影圈的關注點,談善言多次飾演女同志角色,具備陰陽同體的元素。
兩位導演Casting過二百人最後選擇了談善言與楊偲泳的組合,談的最大對手是陳漢娜,電影的選角坦白講是不錯的,有新鮮感、拍攝的濾光、柔光的處理使得電影青春怡人。
電影有可惜的地方,先是拍攝用了兩年時間堆砌,據知拍了一些激情的素材、李詠藍為了買戒指而慳錢食熱狗的情節、亦有刪除了李芯悅與男友的相識片段、亦刪除了夢境的段落等等,影片變得支離破碎、片段化。
勿打沉年輕導演 部份支持LGBT的份子認為電影是父權、異性戀霸權、矮化女同志的情慾,網上有不少評論針對價值觀的討論演變成筆戰,看到有男性導演就說是異性戀植入,忽略了女性導演的角色,就是太不公平。
這絕對不是創作者想見到的局面,事實上海外就有不少掌握到拍女同情慾電影的男性導演,性別不是原罪。
更有些評論將兩位導演猛烈批評。
新導演就是幼苗,特別是打滾多少年才圓夢,不應該一下子打沉,沒有人天生懂拍戲,不是一開始就驚為天人,再加上現在的導演出身不再是紅褲仔,第一部片就成為導演是一種壓力,幸運的是兩位導演都可以找到電影學院的老師幫忙,不恥下問,才有現在的版本。
而不是是是旦旦自己解決事情,電影縱有不足但尚有誠意,老實講大部份人對導演的了解很皮毛,在創意媒體學院畢業後終於等到一個機會,應該為他們能圓夢而高興。
坊間的評論人的評論大部份都沒有建設性,並不是想大家進步,觀眾也不是絕對的,評論也要有操守與道德,點出問題,禮貌討論,而不是帶著自己的性別身份投射作爭拗點。
對楊潮凱與吳詠珊來說,他們也不過三十多歲,還有未來的路,可以做的是少些沒意義的批評,未來如何可持續發展才是大方向,要對人有希望的。
要食誠實豆沙包 坦言,在香港當前的影視創作下難以有女同志電影的出現,所以特別愛惜與關心這部電影的口碑與反響。
儘管導演們也不希望標籤為同性戀電影,可是片尾卻有一段訪問,顯得虛偽,新導演在創作上亦有制肘,電影的成品未必是他們所希望呈現的,所以最初創作定位為青春電影,務求填補千禧年成長的記憶、書寫屬於八十後一代人的中學生活。
在同性戀關係與成長之間,電影做不到平衡比重,結果故事側重在李詠藍的角度,包括她的性經驗、要找一個答案,在李芯悅的生命裡進進出出、甚至要找她圓夢,而她失去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目標、她的成長中彷如只有一段情,做什麼也被其左右。
而現在版本的李芯悅在描寫上亦是蒼白無力,面對無從的人生,背負家庭與責任,她被迫低頭面對現實,走一條所謂正常的路。
同一時間台灣的《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也是一段舊戀人重逢的故事,女主角怡敏同樣選擇走正常的路,但最後選擇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直視情慾、找尋自我。
《喜歡妳是妳》是不誠實的,正所謂有比較有傷害,芯悅走進婚姻的世界絕對不會快樂,她只會迷失自己,亦會傷害了丈夫的感情。
在她的人生軌跡中一次又一次的妥協,沒法面對真正的自己。
在電影中難掩一個迂腐的世界,電影創作上可以跳出框架、給予觀眾希望與快樂,很可惜做不到。
看完電影後倒是思考了很多芯悅與詠藍之間的關係,導演與演員放出的片段與訪問大致補回刪剪的情節,重組她們之間的故事。
所謂青春片最初是想拍類似《流金歲月》描寫兩個女生在各自在向上流動的路的歧路,無論變成怎樣也是好朋友。
在《喜歡妳是妳》上半部描寫了她們相愛、分手、懵懂而朦朧的感情關係,在中學後她們發生了什麼,有什麼轉變?
對芯悅來說最大的改變是爸爸離世要擔起頭家,所以不能夠再任性讀電影系,要轉行。
以兩個女生的性格來說,詠藍是幼稚、任性的、她的人生一直也很順暢,無牽無掛,而芯悅的青春在中學階段已完,她要投身社會供養弟妹,要找靠山。
兩者來至的社會階層也有所分別,亦影響她們的選擇,可是電影在中學階段後選擇以她們兩度重逢而搞出大龍鳳,是失焦的,結果芯悅千夫所指,青春電影不一定拍愛情、而她們重逢亦稱不上是成長,她們的成長只不過是逃避與瑣碎的事情而已,刻畫得不深刻。
而在細節上又似是疑非隱喻了責任與包袱,例如是芯悅戴上父親的手錶,又例如詠藍戴由中學一直戴的手錶。
即使在細節上有所暗示,也不代表蒙混過關代表成長的部份。
關注性行為、破處的隱喻、與男同學的內衣混洗只帶出了低俗的一面,亦難怪支持性別平權的人會大造文章。
在拍電影時可能會給人誤解,即使《翠絲》(李駿碩導演)以姜皓文為跨性別人士也會予人獵奇、不舒服的感覺,在創作上是需要多一重考慮的,明顯兩位導演不太明白同志關係,亦不能夠完全責怪他們,他們只是添加了外人對同性戀的疑問,並沒有好好的消化與疏理她們的掙扎什麼,然後拋出莫名奇妙的對白,有些對白挺好笑與尷尬的。
電影裡零碎的剪接不是蒙太奇效果,而是不知何去何從的拼湊,想法看來是以電視劇的方式處理,最終拼湊而成。
當更多的片段出現就能夠理解創作者的想法,什麼要加什麼要減,要盡量控制在某個時間,可以多放幾場而放棄質素。
導演也是有所顧忌與平衡的,結果幾方面都要妥協,對電影發展不太健康,亦因而導致電影的定位模糊,同志不同志、愛情不愛情、青春不要臉。
現在的港式青春戲大多數停留在中年人回望青春、哀悼青春,如《哪一天我們會飛》、《王家欣》以四十路心態看中學階段的往事,這部就是三十歲以後的故事,但青春電影應該是什麼?
六、七十年代的青春片都是寫年輕人墮落、同時也有活力與喜劇的粵語長片,八十年代有以運動為主題與開心少女組的青春片,千禧年後黃真真一套玩食屎的電影大行其道,陰公與羞恥的。
青春片由說教味變成販賣肉體、販賣低俗的片種。
在這個時勢的香港要拍青春片難上加難,當下學校與教改的衝擊,學生心裡的創傷與難言之隱。
屬於時代的青春片是需要正能量與bonding的,告訴年輕人成年人在他們身邊,同時讓成年人也有所療癒與找出口。
至少不是賣苦情戲、賣些事不關己、置身事外的電影。
至少在《喜歡妳是妳》當中,兩個女生最需要的是理解與支持,但成人世界沒有真正給任何人空間,甚至視她們為不認真、玩玩下,認為她們會改變,結果誤人一世。
芯悅、芯悅丈夫與詠藍全是輸家。
對校園制度的陰影 在這部電影最大的感觸是校園的環境,成世人流流長總會遇上幾個教畜人渣。
當兩位編導三十幾歲人拍校園片,呈現出來的是對校園生活的又驚又喜,喜見的是中學生應該談戀愛。
只要不影響到學業就無問題,很多成年人一生最後悔的事是中學無拍拖經驗。
然而有些中學卻打壓學生拍拖,拍拖見訓導是司空見慣的事。
有些人會 發展地下情,但學校沒有秘密,誰人眉來眼去一定會知。
然後有些同學被人估性取向,在戲中的保守校園並不是作大的,現實中有機構做調查發現香港的性教育不足,其中包含到對性傾向的教育,只懂用NO,用壓制的手段反對學生拍拖。
在影片開頭李詠藍強調自己是填鴨式教育的出品,可能是一種控訴,假如在開放點的學校,非教會學校、非傳統名校根本不會太在意同性戀。
迂腐的教育禍害了一對戀人,也將思想籠罩社會。
即使多年後學校仍然要搜書包、搜手機、現在的學校部份容許學生帶手機上學,但前題要鎖上,又有些要把手機放在校務處。
在以往的年代對手機的敏感度與今日有所不同,儘管當時的電話落後得多。
在這部片出現的老師都是呆板、不近人情、捧打鴛鴦的,除了開頭詠藍暗戀的男老師有近鏡與面目以外,其它老師都是無臉人、不就是一副八婆、高高在上的嚴師樣。
一點人性化的理解也沒有,看來兩位導演對校園的印象是有陰影與恐懼、不安的。
正因為這樣,當兩位女主角嘗試衝破枷鎖,豁出去激吻、拷問聖母像是有衝擊力與挑戰禁忌的。
當多年後天主教教會驅趕同志出教會,這部電影對信仰的拷問留下了伏筆、同時有些片段亦留下了瑕想,如女性的接觸,在愛情世界的遺憾與缺失,李詠藍成為導演嘗試為故事繪上色彩,不需要再尋找答案了,答案一早已寫好。
戲裡戲外的世界也是破碎,天長地久或曾經擁有都是注定的,這部電影留給世人的意義是除了兩個女生很美外,還有的是我們的社會在目前仍然擺脫不了刻板的標準與無知而衝口而出的話:對同性戀的嘲弄、取笑、口不對心。
即使導演不想被定義為同志電影,這部電影本身的條件已經給予這種先入為主的取態,事實上可以大方接受的,不過怕被定義與會影響票房也可以理解的,這就是香港社會多年來的原地踏步,令人無語。
同志電影早已是大勢所趨,香港的同志運動亦很需要電影帶出話題,默默鼓勵人站出來,推動社會發展,同時同志電影也需要願景的,所以《喜歡妳是妳》只是一小步而已。
自从在抖音刷到过《喜欢你是你》的片段,一直想看完整版,终于前两天手机上搜索出来,连续两晚,把这部电影看了两次。
每看一次,就会发现多一些细节,就会哭得更痛心。
我想很多人看完结局都会觉得很惋惜,大多数的观众是否都同情李咏蓝失去了她的最爱?
其实,我更心痛的是李芯悦。
看了两遍过后,发现了很多细节。
其实我觉得,是李咏蓝一次又一次错失了李芯悦的爱,机会她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弄丢了。
李芯悦小时候妈妈离开了,姐弟几人都是由爸爸抚养大,爸爸的负责和关爱,其实在李芯悦心里是留下了很大影响,可能也是最后她选择世俗婚姻,组建家庭的原因吧。
对于母亲的离开,或许芯悦是不舍的,虽然未曾表达,但是她懵懂地爱上女生,也是渴望母爱的一种方式吧,她渴望女性的那种温柔,细腻的爱。
所以在爸爸的葬礼上,对于妈妈没有走进去礼堂跟他们一起,她是从期待到失望。
这也最后导致了芯悦对女生的爱,彻底失望了。
本电影是从李咏蓝的旁述,去展开她和芯悦高中,到后来的故事。
简介说的是李咏蓝是被李芯悦影响,爱上了同性,最后又被抛弃。
但其实,我觉得,是李咏蓝一次次地不懂李芯悦的爱,也一次次自己放开了。
虽说李芯悦向李咏蓝表白,甚至两人开始一起的时候,芯悦或许也是没有想过未来的,她说:我不要将来啊,我觉得宜家就好好啦。
我感受到,她是真的在爱,也很珍惜当时的爱。
见了家长后,芯悦爸爸的一番话,她懂得爸爸的压力,懂得这个社会的残酷,所以她动摇了,她跟李咏蓝说算了。
当李咏蓝追出去操场,主动吻她的时候,最后她决定当众回吻的,其实她心里已经做好了决定,只要李咏蓝的一句肯定,她就会双向奔赴,不管世俗。
李咏蓝的悔过书,是第一次深深伤害了芯悦,也是第一次放开了芯悦勇敢的爱。
可以感受到芯悦当时的痛,在电影最后的几个镜头中的一幕,是她一个人在空荡的课室哭得很伤心,她是多么绝望心爱的人会说出如此的话,她不要奖学金了,也辜负了爸爸的期望了,她只想要李咏蓝的爱,但是李咏蓝却怯了,背叛了。
这肯定跟李咏蓝的家庭有很大关系,家庭条件好,父母也很宠爱她,一直被捧在手心,学习成绩也优秀,备受期望的优等生,没经历过什么风雨,自然承受不住这异样的压力。
她其实一直真的长不大,李芯悦比她还懂自己吧,婚礼前一天,试婚纱的时候说的这句话,是因为李咏蓝确实从外到内,都真的不够成熟,在二人分开后的一次偶然相遇。
泳池边畅聊得知,李芯悦跟男生一起了,她也是一直只管追问:拖手?
kiss?
做爱?
她忽视了李芯悦的幸福。
就在婚礼仪式前夕,她也还是像孩子一样去追问:你觉得我们高中时候的,是不是爱情?
其实我觉得李芯悦不是因为工作人员因时间催促而不回答,或许她是诧异,难道在李咏蓝的心里,真的感受不到自己的爱吗?
从开始的试探,到表白,到亲吻,到二人教堂的头纱婚礼,然后操场的回吻,再到芯悦爸爸去世,她第一个打出的电话,还有在浴室的“30岁前如果都是一个人的话,就结婚”的话,李咏蓝都视而不见的吗?
李咏蓝问:你是不是故意30岁前结婚的?
李芯悦答:如果我说是,你信吗?
其实我信的,信的不是她在捉弄李咏蓝,而是我觉得其实芯悦一直记得和咏蓝的约定,但是期间的几年,生活的压力,社会的阅历种种,估计她真的又要把她们之间的爱藏起来了,她怕过了30岁之后李咏蓝突然的出现会让她又动摇,所以她真的是故意赶在30岁前结婚吧。
我不知道这个电影的导演,或者编剧,是不是有同样的经历。
我也不是内行人,我不懂得表演是纯熟还是生涩,但是我觉得杨偲泳,真的是把李芯悦对李咏蓝的爱演绎得很好,从来没有在她面前说爱,但是眼神里,细节里,都是爱。
如果当芯悦爸爸去世的时候,李咏蓝可以成熟处理,不是急于复合,而是理解芯悦的所有压力,一直陪在她身边,陪她渡过艰难的日子,而不是真的那么“听话”不再主动联系,那么结局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呢?
当芯悦再也不掩饰痛哭的时候,她说出害怕,其实她真的是渴望陪伴的,她,不想再自己一个了。
虽然李芯悦没有亲口回答李咏蓝的问题,但是当她们一起走出去的时候,李咏蓝问:点解要搵我做伴娘?
李芯悦反问:咁你点解答应?
李咏蓝说不想失去她这个朋友的时候,李芯悦说:因为其实我只有你一个朋友,对于芯悦来说,被妈妈抛弃,不愿跟别人表达真我,李咏蓝是她可以毫无掩饰,毫无保留的朋友,也是她心里一直唯一爱着的“朋友”,“我是你的一个选择,而你却是我的唯一所爱”。
说完,芯悦主动紧扣着咏蓝的手,最后一次,十指紧扣。
李咏蓝让芯悦答应:一定要幸福啊,但是芯悦没有回答,只是微笑着,但是这个笑容,不代表她真的是因为和新郎结婚而感到幸福吧,她看着新郎,别人的眼神和笑容,跟她看着李咏蓝的,真的不一样。
其实走上礼台前,芯悦紧紧抱着咏蓝,为她戴上了咏蓝送她的戒指,那时候的咏蓝估计才发现,芯悦其实是爱她的,这个小举动,是她们两人的仪式,李芯悦深知李咏蓝是一个大不透的孩子,所以在她面前从来不轻易表露她的难过,没有亲口说过爱,或许也是怕李咏蓝觉得她的爱有负担吧,她一直选择在心里默默地爱着咏蓝。
所以镜头最后一幕:在李咏蓝睡着的时候,李芯悦幸福地在她耳边轻轻地说:我爱你。
芯悦紧抱咏蓝的时候,是不舍,是无可奈何,是难过,但是在面对咏蓝的时候,都是一脸笑容。
李咏蓝明白得太晚了,只能在芯悦宣读誓词前,对着她轻轻说一句:我愿意来回应。
或者结局,是李咏蓝在告别着她自己的幼稚,懵懂,和对李芯悦的爱。
而李芯悦是默默地在告白:其实李咏蓝,一直都是我的最爱。
作为一个LES,对于同性的电影,是很有共鸣的。
而这部电影我共鸣最多的,不是作为T,被一次次抛弃的痛,令我真正痛心的,是李咏蓝不懂珍惜李芯悦的爱,而导致最终的错过。
也是对这个社会现实的无奈,并不是相爱,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
李芯悦早早懂得的道理,她的职业——会计,也代表了她也是在权衡过利弊后,才选择跟男生结婚的吧。
仅以此来表达我对《喜欢你是你》的观后感,推荐大家也去看看,相爱很难,相守更难。
特别是同性的爱,世俗的眼光,各方面的压力,要勇于爱,表达爱,也要好好地守住爱,不要让你心爱的人,一次次伤心绝望过后,离你而去。
愿各位,有情人终成眷属。
有些愛未開始已經結束,從預告一開始已猜得透結局。
《喜歡妳是妳》就是一個從一開始注定了不能愛的電影。
到底愛情要天長地久,還是曾經擁有?
有些人在生命中只是過客,而在你不知不覺間翻起波瀾,讓你吃驚又驚喜。
久旱逢甘露,請把冰山劈開,對上一套以女同志電影掛帥的應該是《蝴蝶》(2004)(麥婉欣導演),後來許鞍華的《得閒炒飯》(2010)難以介定為女同志電影,出現多元家庭、雙性戀的支線再加上一段重修舊好的女同情誼,再後來梁碧芝的《不能愛》(2012)都是以雙性戀為主。
在香港的女同電影歷史,粵語長片裡任姐的扮裝、梁無相的男相也不算是女同志情誼,七十年代的《愛奴》是風月片,後來八九十年代一堆賣弄性感的偽同志片、九十年代的商業電影把性小眾定義為異類,出現拗直的劇情。
比較出名的女同片,除了由台灣作家陳雪的《蝴蝶的記號》改編成小說外,要提的是《自梳》(1997,張之亮導)與《雙鐲》(1991,黃玉珊導)都是以舊時代的女性帶出無處安放的情慾。
現在看《喜歡妳是妳》,女性對婚戀的選擇也是與她們差不多,好聽點叫做社會對同性戀的接受程度有進步,難聽叫做原地踏步,所以電影導演不希望觀眾將電影定義作女同片,而變成成長的印記,一來避免嚇到一般街客。
同志片在香港是票房毒藥,如果是男同志的色慾系電影不太會有人願意投資,而女性可以包裝到Soft porn形式,親吻、擁抱,接受程度比男的都易入口了,所以這部電影在拍攝後三年終於面世,令人期待的。
女同片中的獵奇視角 《喜歡妳是妳》(吳詠珊、楊潮凱執導)某程度上刻意模糊與淡化同性戀的身份,兩位女主角未必有女同志的自我認同的意識,對她們來說在性向是不斷的摸索的,由李詠藍(談善言飾)最初暗戀男老師到女孩子,再到與男生有一夜情,最後確立的是她深愛的是李芯悅(楊偲泳飾),即使對方在生命裡進進出出亦守候在旁。
芯悅撩起了別人的情感,卻因為世俗目光與一個設局而放棄了而轉直。
兩位女主角也未曾說出「我是同志」,影片反映的兩個女生在一起的純粹,比較慶幸的是角色沒墮入標籤的圈套,以女學生為主題滿足外界的想像,如《那些年》的校園劇情讓人回到青春最純、無瑕的愛戀、二是對女校滿園春色的想像。
不過也有令人討厭與刻板的對白,表面上兩個家庭對女兒的事情是開放,但在對白中就提到她們無碰過男人才會變成女同,後來詠藍與男同學的一段暗戀加一夜情的戲份,就光明正大的「插入」來宣示同性戀的不正確性。
最近一宗性侵強姦案不少評論嘲弄女受害人男女不分被無恥之徒插入,事後有報章指女事主已改變性取向,足以令人誤會與引起對女同志的剝削。
即使來到今時今日仍抱持這種想法,是守舊的。
而電影裡家人如何面對女兒的性取向表面上是開放寬容,但實際上思想仍是保守亦無法與她們共同面對,在家庭關係上輕輕帶過,沒有鼓勵、沒有強烈的支持反對,更甚是不了了之,更遑論同志身份如何在社會上立足,讓他們看得見。
某程度上是退縮與逃避。
電影的拍攝手法亦有著男性視覺(Male gaze),例如是女更衣室的畫面、胸圍、更衣的畫面,而最明顯不過的是性行為的部份,再加上幾段吻戲,假如再大膽一點足以是粉紅電影的元素。
有一幕十分尷尬的是陳健朗的內褲與詠藍的內褲混為一體,相當低俗的不打不相識,可能以為好笑當俗不可耐。
聽聞還有一段激情春夢戲,幸好剪走了,不然就有剝削兩位女角的成份,滿足外界對女同志性生活的想像,根本不應該有這種想法,應該有保護女性的意識。
由於不忍直視性小眾身份、電影轉至賣弄女性的情誼與回憶,帶到千禧年後的香港、校園的禁閉、電台節目、ICQ、SMS、通宵傾電話的梗。
當中有部份是導演這代人的經歷加進去,如戴口罩去考試,懵懂的一代人,當中亦tribute了《藍宇》的戲份,但不是要讚的重要,事賽上電影有很多缺點,例如電影的旁白自述是略嫌幼稚,如一開始的自我介紹,到後來成為電影導演的獨白,戲的框架亦是陳腐的電視劇,由現在到過去再回到現在的處境,要取捨要一個答案與結局,中間很多情感是個迷團,芯悅在感情上的退縮、詠藍由最初的含蓄到打開了一個世界投入感情。
兩個人有感情但敵不過學校的打壓。
電影大致可分為幾部份,中學階段、大學階段與現在,其中大學階段的再遇與芯悅喪父可以不提,特別是喪父後本來可以大條道理再沒阻力在一起,卻說暫時不要再見,惹人發笑。
戲裡的對白也略為幼稚,芯悅像是個操控狂,由交出詠藍的情書到最後對她用完即棄,都給人一種飄忽的感覺,詠藍像是她手裡的玩具。
到結婚突然想起昔日的愛人,要她目睹與參與婚禮,簡直是有心玩人。
此外電影亦有不少缺點,例如過多的音樂背景、父女對談又要加音樂,喪父那一段不需要描寫得太多,突兀的是突然間生母出現而無原因與目的。
無法提供例證為何要一而再再而三推開詠藍,到底她的掙扎是為了什麼?
對詠藍來說轉系然後為了一個答案而拍電影,這麼多年還未釋懷,可謂是癡心情長劍。
看導演的訪問,拍電影分了兩個階段,先拍了一部份再找了電影系的老師與前輩才補戲,這部戲也可謂是城大的師生們的作品,前前後後準備了六年時間,所以電影素材不夠就拼拼湊湊,幸而他們找了救星,查找不足,這一點比起某些年輕導演的電影是有優點的,有自知之明是優點。
說實話,兩位導演都不算是年青人,亦經歷了風雨,如今有電影上映亦要給予半點支持。
權力的遊戲戲中李詠藍本是乖乖女,又是班長又是風紀,有權有勢。
自小被灌輸要做模範生的角色,但因為同性戀的「錯誤」而被撤下職責,因為是風紀而不敢認帶手機回校,有著這個身份不能行差踏錯。
一次錯誤什麼也成空,打回原型,從交回徽章已卸下個人的榮譽與責任。
在這部電影寫到學校的權力,教畜的封建,是真有其事的。
不論是不是女校也會就學生戀愛而要輔導學生,關心學生的需要。
不一定女校才反對同性戀,即使到現在在灌輸拍拖的觀念上也忽視了同性戀。
明光社的反同性戀的講座至今仍有學校舉行,老師或會因自身的立場對性小眾學生有差別待遇與不懂處理他們的情緒支援。
在戲中芯悅與詠藍早已中六,十六/十七歲情竇初開,還管什麼?
又可以管到嗎?
當編導三人將故事回到屬於他們成長的千禧年,相信他們在校園裡受到創傷,到三十多歲還牢記著中學的時光。
牽動人的是校方的處理與要寫悔過書的情節,二女的坦白、見家長的小動作演得不錯,在雨中激吻的一段詠藍一往無前豁出去,芯悅回敬再被教畜拖走,這段戲倒是有份量的,製造衝突,在保守校園做出一件反傳統與禁忌的事,是種突破,但不知道這種突破後來愈縮愈後。
在這段關係裡詠藍漸漸變得大膽起來,而一方就退縮。
最後她們輸給校方、其中一個退學了。
不知道是被踢出校還是自行退學,而香港的確有發生過將同性戀學生踢出校的事。
戲中具爭議性的是結婚的情節,忽然間想起舊愛要請她當伴娘。
在九七年的《基佬四十》伍詠薇飾演的高魯泉有機會跟羅家聲(林子祥飾)結婚,埋門一腳悔婚放手讓對方找另一半,不至於釀成大錯與後悔。
在《蝴蝶》女教師小蝶與丈夫離婚與愛人在一起。
諷刺的是在《喜歡妳是妳》當中明明對舊愛有情卻要選擇異性,還要望著舊愛說我願意,那新任的老公是花瓶嗎?
為何以前的電影主角也有勇氣跳出框框而這段愛情也不算多牽掛多制肘,卻要回去舊制度中,是害怕爭議性還是避不開守舊的價值觀,是要引證女校的女生最後都要行異性戀的路?
更甚的是九十年代出現一堆拗直元素的電影視同性戀為選擇,視同性戀可以轉變到這部電影只是視女校的愛情是遊戲,令兩個相愛的人不能夠在一起或者對自己有忠誠的交待。
在這方面是欠缺了想像力與突破限界,亞洲的台灣與泰國也有同婚了,香港也有一些同婚的伴侶,即使不一定是同婚也可以有所疏理好脈絡。
雖然導演與演員說不希望定義為類型片,講到愛不分性別,但最終的選擇是無力的,那位老公/男朋友的缺席又真的對芯悅好嗎?
說笑道,也許未來芯悅當了人妻,不開心時又可以找詠藍安撫,鋪路下一集姨姨的愛?
電影想講遺憾,但這份遺憾是兩個人一同承受,電影不是萬能不一定要推動什麼價值,但可以跳脫一點,勇敢一點,在芯悅的基因裡早種下女同的因子,她是無法抹去喜歡女孩子的事實憑證。
而對李詠藍來說,她亦都是時候找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不是替別人完成什麼夢想,根本沒義務去做。
應該好好愛自己。
現在歐美、台灣出現大量同志片,不是要抄襲別人,但在寫劇本、寫成長故事不乏取材之作,在香港女同片、甚至是成長青春片最主要是中年人寫自己的年代與故事,像是懷緬舊時多於創造未來。
這不是單純是這部片的問題,而是香港電影的通病。
個人希望電影取得成功而未來不論女同志還是男同志,都有人願意關心性小眾的議題,例如千禧年後的香港同志運動的發展,2005年開始有同志遊行,每年也有國際不再恐同日,近幾年有pinkdot的活動都可以記錄在香港的電影當中。
如金棕櫚獎的《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導演也不是同志,但他描寫兩個女孩的相遇,一起去同志遊行、拍拖生活,最後也有遺憾收場但交代到屬個人原因,至少兩位女主角接受自己的身份與所愛,而不是選擇與社會脫軌、事不關己的模樣。
兩位女主角的成長之路在選角上談善言(Hedwig)的演出標青,由頭帶到尾,這部電影是她少有做女主角的作品,份外珍貴。
在現在影市缺香港女星之下,她在MV、在時裝照的的百變形象是吸引的,在戲中談善言演技細膩真摯,懵懂、癡情、在戲中佔上風,帶領著電影,雖則電影有很多缺點,但看著她又不覺討厭,捱了多年終於有代表作,不能夠說沒瑕疪,但透過演出的經驗增多有所進步,成為本地演員的一塊拼圖。
事實上觀眾也不太介意是不是盡善盡美,相對是寬容與支持年輕人的。
不約而同的是,在《喜歡妳是妳》前兩位女主角在其它作品分別演過女同志,談善言在短片《生者如斯》飾演TB,另外在《小男人週記》也演女同角色,這次在戲中的角色是較為癡心情長劍與討好的。
或許演的是女學生,而每個人都有學生時代的回憶,尋找失落而又純真的回憶。
而談的第一部戲當時已經廿幾歲演《點五步》也是扮學生妹,這部電影在2018年開拍演學生妹竟然沒違和感。
不過她在電影演太多學生妹與女同志,雖然也很吸引,但被定型局限發展也成問題,未來的片商多找她試不同的角色吧。
至於楊偲泳(Renci)曾經在港台的《彩虹交匯處》其中一集的短劇演過女同志,講述與家人出櫃後要面對的處境。
兩位女主角都為電影增添了青春氣色,由學生時期演到將近三十歲的心境,的確會帶動了觀眾自身的經歷與情感。
至於未來也希望看到她們與導演們的成長與再磨利刀鋒,有更深思熟慮的想法。
另外是希望同志片、青春片可以有當下的時代氣色,而不再是懷緬過去,今時今日是需要向前走,無路可退。
李詠藍、李芯悅也要長大,不再糾結在愛情之中,都要有自己人生的一頁。
Anyway,勸勉中學生應該談戀愛!
不然長大後就後悔了。
XP
好看!
五星!
调调就满屏的青春气息,个别转场的画面也是很绝。
故事线也OK啊,人生不就是这样,哪有总是顺理成章的事?
给我的感觉是两人都太默契了,都默契的为对方考虑,默默的为对方付出,默契的擦肩而过,其实两个人都相爱对方,但因为两人错开的人生轨迹和现实的风气,最终没能真正的走到一起,但这结果其实很真实,现实中,又有几对最后真正走到一起了?
就有点遗憾。
很多人说转折太生硬,其实不会,很多个细节都有深意,之所以没有表达的很直白,是因为电影是詠蓝的视角,整个都没有芯悦那端的内心独白,只有医院里的那段对话,芯悦有交代了几句。
但电影有交代了芯悦的处境,两人的感情是芯悦先慢慢挑明的,最后也是她先放下,她处于的成长环境和詠蓝不同,她需要担负的责任和义务更多,不像詠蓝的自由自在。
芯悦第一次离开,在念悔过书那里,她很清楚的意识到所谓的悔过书并没有任何意义,她无法继续面对詠蓝,以及接下来她们俩的未来,包括在已公开的学校里需要面对的非议和作为反面教材,这对她们来说都不公平,还有对于父亲那边的愧疚,林林总总让她只能选择离开。
第二次在浴室,詠蓝说重新开始时,芯悦说等30岁了还没结婚就在一起,詠蓝答应了,然后离开就没在联系和打扰。
电影里交代了,这时候的芯悦已经考进电影专业了,詠蓝听说后也替她开心。
在浴室里的崩溃大哭,不只是因为她父亲的离开,跟着崩溃的是她自己的导演梦和自己想要的未来已然跟着现实一起崩塌,以及可能和詠蓝可以选择拥有的未来。
因为现实逼得她必须得接过父亲的责任和重担,那些本不该是她承担的那部分,但是现在她得接任过去。
此时的她俩都在念书,芯悦如果答应詠蓝重新在一起,间接的就是会连累詠蓝和她一起承受那些,同时未来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芯悦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不得已而影响詠蓝的美好未来,所以她痛苦的同时又一次当机立断的决定好了和詠蓝的30岁约定。
虽然是个有点自私的决定,但她还是不希望连累詠蓝。
所以没多久以后,詠蓝就知道了芯悦退学去工作了,这就是很现实的生活。
知道后的詠蓝转而想做和能做的就是替她去完成她的梦想,所有詠蓝转了专业,去念了导演,后来成功的成为了导演,詠蓝在做芯悦想做的事情。
结婚那里,也还是芯悦考虑在前面了,自小成长的环境和现实生活的打磨,让她学会的就是更从容更成熟稳重的面对未来。
因为有那个约定,芯悦相信詠蓝是会直接等她的,但是后来的詠蓝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导演是芯悦没有想到的,芯悦替她开心,但也正是因为詠蓝成了导演,按当时的社会风气,她们的关系还是不便光明正大的在一起。
芯悦这里还是自私的决定30岁前结婚了,这样才不算破坏约定,同时让詠蓝的未来无负担的发展,继续做想做的事情。
细节1 婚礼:芯悦在婚礼上回忆的那段,完全看的出来,芯悦一点都不比詠蓝爱她的少,她一直很爱詠蓝,只不过她选择对 詠蓝爱的方式给对方真正的自由,真正无束缚的自由自在。
虽然她的选择很自私,但她觉得可能这样会是最好的结果,这样她们还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关系,当众念悔过书的画面不会再重现,这样她们就不会被世俗风气破坏,她们还可以是最好的她们,永远都是。
细节2 穿婚纱的现场,詠蓝提到芯悦手上带的手表,除了表达芯悦很想念她爸爸,其实也同时隐喻了现实中她坦然的接过了爸爸身上的责任和生活担子,包括不得不接受的世俗现状。
细节3 即将交接给新郎时,她俩拥抱中,芯悦把她们的那枚带着她俩回忆的戒指戴在了詠蓝手上,她们在那个短暂的拥抱里间接的完成了一次成年后的婚礼礼成现场,这次她们真正意义上的都穿着礼服,并且在婚礼现场,镜头同时切换了她俩在中学时代曾经自导自演的一场婚礼现场,并且拥吻了对方。
从某种角度上,她们已经成全了对方。
并且也都明白对方的心意了,这就已经很好了。
观后感最大的感受就是:对于她们的结果有些遗憾,但在当时,可能确实就是最好的结果。
如果她们的故事时间线再往前走一些,那结局可能又会大不一样,现在大家对于这样的关系的接受度就是会比过去好很多。
这段感情,芯悦承受的可能其实更多。
当悦轻手整理起蓝的鬓发,将脸贴到她的耳边说到:“因为,我喜欢的那个是你,白痴。
”此时BGM响起,女主愕然的表情令人享受。
当蓝违规携带手机时,悦替她背锅并受罚打扫教堂一个礼拜,且对这个工作表现得很愉悦。
当二人一组跳社交舞时,彼此间扭捏着移动,蓝的每个脚趾更是尴尬的的支棱起来,这也太好笑了。
当看起伤感的电影时,悦哭泣着中途离场,蓝询问原因,她这样说道:“因为太好看,我舍不得一次把它看完,我想自己回家想一下,结局会是怎样。
”当悦要蓝盯着没有秒针的钟时,口中模拟转动的声音,俩人相互注视,忍不住亲吻了起来,好甜啊。
当学校发现两人的关系并告知家长时,她们的父亲聚在一起聊的意见是没什么大不了、不是男的就好、又不会发生什么等,而不是所谓的理解和支持。
当蓝妈妈生气的对着丈夫说:“你喜欢女人,所以女儿就遗传你。
”哈哈,我是真的没忍住。
当悦想要疏远蓝时,被奋不顾身的追上,众目睽睽之下,两人在操场激情拥吻,我体会到了那种敢爱的态度。
当悦独自承担这一切,选择离开时,故事的后半程基本可以猜个大概了。
不管是“你那一句比较令人害怕”亦或“痛苦的耳环”,蓝都将迎来遗憾。
说到底,校园热恋尤其在同性之间,有着止不住的争论和窃窃私语,象征权威的厉声呵斥更是司空见惯,但灵魂交织着碰撞,才是爱情最美的模样,比起性别,已经无足轻重了。
细腻唯美的画面描写了属于两个女孩的爱情,单纯而美好。
两位女主的颜都很抓我,最喜欢那个沉入水里的画面。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念书的时候,几位好友曾经拥有的那些少女情愫。
当时作为旁观者的我,有不解,有困惑,也有新奇和对她们的勇敢的暗暗敬佩,最后都化为了一如既往的愉快相处。
如今她们结婚的结婚,恋爱的恋爱,回到了符合大众期待的生活里。
如果看到这部电影,是否会会心一笑,确认曾经勇敢,真挚的自己呢。
电影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在一开头就放出了像是结尾一样的片段,随后镜头推进到一个女生的哭泣。
然后电影的序幕引出了两个女主角,天真烂漫的风纪委员,有着好成绩和温馨的家庭背景。
而另外一位是很久未提及家庭,随性的Sylvia。
两个人像是看见了自己的影子一样,被互相吸引,而后相爱。
一开始都是勇敢的,当勇敢过后 到了需要面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时,单纯又怯懦的蓝第一次面对世俗的目光而妥协了,认错了,深刻检讨后悔了。
然后第一次失去了挚爱。
随后在Sylvia一次次的试探里,都露出了自己摇摆的心态,而一次次错失爱人。
她太心急了,太在意自己的感受,而非直接的爱护Sylvia,只想要趁火打劫,单方面证明自己的爱意。
有好几次,我都觉得,蓝会勇敢,在台上做检讨时,大学时又一次相遇时,又或者是打碎玻璃拿出戒指要再一次求婚时。
我都觉得可以HE了,可是都没有。
电影的结局其实已经不重要了,两个人之间真正爱都已经在互不联系的几年里消失殆尽了,因为真正爱一个人是绝对不会愿意为了一段承诺而真的做到丢下刚刚失去家人的爱人,能做到十年间完全不联系,又或者是看着爱人在眼前和别人结婚。
那大概不是疯了就是不爱。
梦境午夜梦回,我仍然经常梦到你将我送给你的戒指扔掉。
即使是在梦中,我也在流泪。
伴娘李咏蓝醒来之后,接到李芯悦的电话。
久违的声音,问我还认不认得她。
怎么会不认识呢?
她说她要结婚了,让我去做伴娘。
我从来不肯跟别人做伴娘,因为我不喜欢穿裙子。
可是她是我唯一拒绝不了的人。
因为她是我第一个爱上的女孩。
暗恋故事的开始总是极尽的温柔,从暗恋到明恋,在一起的日子是那么的明媚。
故事的转折总是惊人的相似,年轻的爱太脆弱禁不起老师的反对,家长的失望
现实两人的恋爱很快被学校老师发现,继而通知了家长李芯悦的父亲只用了一句话让她认清现实“你知道家里情况怎么样,所以你不可以失去奖学金”父亲给她买她最喜欢的蛋糕吃她吃着甜甜的蛋糕,心里却是苦苦的“为什么,总是要在我最难过的时候才能吃得到最喜欢吃的东西”
放弃曾经为了一只戒指我也做过傻事只为了想换来一次你的微笑
一次勇敢李芯悦,你怎么可以这么脆弱因为老师和家长的反对,你就放弃了吗还是你在害怕所有人的目光我就是要告诉全世界,又怎么样?
一场雨中的激吻,我想证明我爱你
悔过书在学校的操场中来一场雨中激吻并非明智的决定李咏蓝,身为班长,还带头破坏学校纪律老师叫我们写悔过书就像警察叫罪犯们签认罪书一样告诉我们双方,对方已经认罪,你就不要硬扛
人生主角你曾经说,我们是两部独立的电影,有着不同的人生剧本。
我在你的故事里是主角,你在我的故事里可能只是个配角。
或许上了大学,我很快便忘记你。
可是事实却完全相反。
裙子再见面的时候,我们聊了很多聊天很开心聊到最后,你说你谈了男朋友跟男朋友有做我不知道那刻是什么心情只是孩子气的找你要了你那天戴着的一双耳环强硬戴在自己没有耳洞的耳朵上男孩子?
真的有那么好吗看着一直喜欢我的那个男孩子我笑着吻了他男孩子!
那我也学你体会一下糊涂如我曾经相信伤身总比伤心好下体撕裂般疼痛的那一刻终于清醒从此我再也没有穿过裙子
终局是李咏蓝太幼稚一遍一遍的追问我们那时候到底是不是爱情还是李芯悦太现实头也不回地走向了世俗的道路一切在李芯悦成为别人新娘的那一刻记忆退回成了最初的模样所有的爱恨在最终只化成了一句喜欢你是你
看了几个影评大部分都是负面的。
那我写一个凑巧真实的吧!
在我观影过程中几度大哭。
哭的点分别是分手、重逢、约定不见面、婚礼。
因为这拍的就是我人生第一段感情的几乎真实写照。
虽然事不一样但极为相似的校园恋情。
当然我从没有怀疑过它不是爱情。
特别有几个点特别的相似。
在确认关系前的暧昧模糊,到确认关系后对世俗眼光的畏惧,再到眼看着她和她男朋友出现在我的面前,到毕业到工作到她叫我去参加她的婚礼。
我们也曾彼此许诺如若几岁没有结婚那我们就一起。
但最终我作为嘉宾出现在她的婚礼上。
她看到我进门牵着我的手突然一下泪湿了眼眶,我叫她别哭妆花了不好看了。
我们单独拍了一张婚礼合照。
我只能说虽然电影情节确实抓马了一点。
但故事都源于生活,生活又总是无常。
没有那么多自洽的逻辑可寻。
它可能就是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生故事!
只是加了点戏剧手法罢了。
让我不禁勾起了回忆。
她在我很长一段人生中都是我最爱的人。
借用导演片尾花絮里说的话:我没有后悔爱上这个女孩,她在我心里也始终都会有个特别的地方,希望她幸福。
多年前和初恋分手的时候有人问过我们:既然你们还没到非要分手的年龄和处境,为什么不能继续在一起呢。
已经不记得当时怎么回答,可能会回答她有自己的人生计划吧。
多年后看到这部电影,回忆又浮上心头,看着李芯悦,想对李詠蓝说,她有她的人生计划,而这个计划里你不会永远是主角。
因为原生家庭大相径庭,这显而易见的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人生选择。
芯悦看起来矛盾也好,善变也好,归根究底只是因为她对爱情没有绝对的信心。
同时她还有家庭赋予的责任。
詠蓝则不同,她几乎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人生,这不是说她丝毫不需要努力和付出,只是相对而言没有那么艰难。
疼爱她的父母让她可以拥有免于内疚的任性,也不必负重前行。
上述就是这个故事最终走向这个结局的基调。
两个女主我都很喜欢,但更偏爱詠蓝。
当她天真无畏的说出:如果我爱你代表幼稚,那我宁愿一辈子也不长大,信誓旦旦,那刻除了她自己却没有人会当真。
但竟然可以是真的。
替芯悦觉得可惜。
即使伴随着个人的成长,有些问题其实会越来越有能力去面对和解决,她还是没有过得去心理关口。
把自己爱的人变成最好的朋友,仿佛才能岁月安好。
这原本是一拍两散之后的优选之一,却不是两厢情愿,恋恋不舍的有情人之间该有的选择。
爱真的需要勇气。
这种勇气不仅是先说出口我喜欢你,也不仅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当众拥吻,更应该是面对自己的真心,去克服所有困难后的深情相拥,长相厮守。
人一生不止爱一个人,但最爱的只有一个人。
不要错过,不要告诉自己可以将就。
日系清新的画风,又是一个最好的朋友
画面唯美,剧情一般,让人看得匪夷所思。这心得多大,才能愿意做伴娘。
海报还是好看的。太久没看亚洲les片有被尬到,演技比较差,咱就是说,虽然你们是直的,但是拍戏也是可以张嘴的好吗……看得我有点燥,太多无意义的废话台词,女主突然去找个男的do令我瞳孔地震
这些剧情到底是怎么想出来的?而且最后的结尾真的很像mv。其实一开始还行,校园爱情的懵懂和小心思都表现出来了,还有一些身体接触的尴尬,这些都很好。但是为什么这剧情越来越神经🤯雨中接吻这种让所有人都注意并且这些同学还都在起哄,是我最讨厌的了,跟爱你西蒙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其他人不是你们的npc啊。那个浴室戏我感觉自己被骚扰了…有病啊人家死爸你在那里强吻还说什么现在应该很需要你?更有病的就是那个30岁约定,真的把我看无语了。槽点太多了真的,很怀疑这是不是他们的毕业作品
徒劳无功 怎么hk拍《叔叔》就可以婚后再约 拍这种就纯纯恋爱 女校中学都是犯错 最后还是要嫁人 女同也可以骗婚!也骗姬!
挺好的题材,拍俗了,技法啥的都没啥问题。
青春疼痛文学 雨中吻真的是神来之笔 电影前半段很小清新 后半段有点拉 最好的朋友这个理由我会想起隔壁湾湾的盛夏光年 btw杨偲泳长发有点像tvb的江嘉敏 看片的时候常常幻视=.=
比较不成熟,故事空洞,让人觉得匮乏无力。但凡女同主题,为啥都朝文艺小清新那挂的走?不解。
这段感情发生在2001-2003年期间。为什么给5星?因为这片真的是很真实,因为我经历过这些。那个年代说远不远,说近不近,但又有谁能在那个时候挺身出柜?说到李芯悦为什么会在结婚的时候邀请李咏蓝当伴娘,大概还是一歌词“能成为密友 大概总带着爱”。李芯悦曾经勇敢过,是李咏蓝错过了,错过就是错过了,因为还带着爱,想让你看着我结婚,也就好像婚礼是我和你的婚礼一样(李芯悦在说我愿意之前,有含泪笑着看向李咏蓝)。ps:自我感觉英文翻译和粤语差别真的比较大,也有可能看不懂英语,听得懂粤语吧。以上观点仅为个人观点,自己都有自己的看法,总归,值得看。(抠细节,有谁看到了最后婚礼上,芯悦把戒指给咏蓝戴上了)
很好看啊!!!为何评分这么低!很真实的女通讯录爱情片!!!!
故事普通,演员普通,导演水平有限,情绪戏处理的非常没有想象力,太多拼贴,让这样一部原本应该是非常私人有特点的电影,变得异常平庸。
在这段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亲密关系里,只要有一个人犹豫,就撑不到最后。就像两人在沙发上看着《蓝宇》,却只有一个人看到了最后。那句“我喜欢你。”李咏蓝也没有听到。喜欢她们不顾一切冲到操场上拥吻,青春的勇敢会无视肆意的雨水。可勇敢会被世俗、规则打破。电影有些矫情,有些破碎,技法也很生硬,大多情感递进都是通过水…校园之后的剧情就不太行了但个人从情感上还蛮喜欢的,演员演得挺动人的。
前三十分钟
戴上迎合世俗的假面像佩戴故障的名表,不合时机的感情是那口最渴求却最苦涩的昂贵起司蛋糕。少年一腔孤勇的芯悦成了承担责任、恐惧世俗的避险者,曾经怯懦被动的咏蓝反而坚持着痴心做了守梦人。纯L权衡利弊选择了跟男的结婚,BI却有了情感洁癖等了十几年。听似drama,其实现实也就差不多阴差阳错、事与愿违吧。最后的“爱人结婚了,伴侣不是我”真的很土,脑内提前播放《嘉宾》,但还是看得鼻酸了。最难过的不是不能在一起,而是曾经患得患失说自己是你世界配角的人,把你带进她的世界后又放弃,把你变成隔离在外的真正配角。(突然意识到我看差不多剧情的异性恋电影只想吐槽和翻白眼是因为我不信,如果是两位女性,我才能全心投入相信她们双向真情的厚度和持续性。)ps、为发泄情绪报复而找男的do的剧情太呕了,这段很讨厌啊!!!
偶现灵光,但瑜不掩瑕的作品。如bra扣错、父母不反对只是希望不要影响体制下的补助、球场吻戏等等都是还蛮有巧思的真实细节桥段,版权优势也能拿到《蓝宇》的经典片段用来背书,还有杨二汶主题曲助力,但可惜情感只有最后20min左右是连贯且渲染成功的,其余有太多是想当然且不真挚的交差作业,也蛮可惜谈善言,结局镜子戏恍惚感觉像看到陈冲光华重现。就“回到往日时光,确认彼此回忆是否定义一致”本身就是一个共通性很强的主题,即使在令人狂皱眉头的前一个半小时之后还能让人共情,就这点而言还算是学到了(?)。2.5归3。
4.5/10
可以说是不知所云,最好的部分是在学校雨中拥吻那一幕,勇敢也很动人,其他就算了吧
没有人和我一样觉得李咏蓝很可怜吗 哎 感觉一路被李芯悦吊打 (虽然知道不该这么说)但李咏蓝真的爱的好卑微 明明最开始是李芯悦先撩得她 但最后爱得放不下的却是李咏蓝 还被拉去强行当伴娘 看着心爱的人结婚 最后还看着她说我愿意 我艹 心里的痛我不知道谁能懂 李芯悦这样做真的很渣吧 利用她对你的爱 却不知道对她多残忍 还是更多的是两人没把学生时期那段懵懂的感情讲清楚 我以为的是爱情 你却把我当作了亲人 哎 反正总是有误会吧 但如果是我 可能真没那么大度 这部感觉像是导演的自传?两主角演的也挺自然 李芯悦的扮演者和陈妍希长的好像啊
部分桥段单看挺喜欢的,比如模仿钟表滴答声时的接吻,婚礼前提醒扣错的内衣带子,婚礼时戴给咏蓝的戒指。芯悦脆弱又有点残忍,咏蓝勇敢却不知所措,片子里很多人物转变的逻辑都没有交代或不够有说服力,但是最终,好像也只能这样
长篇唯美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