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

National Theatre Live: Hamlet,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哈姆雷特,Hamlet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珊·布鲁克,里奥·比尔,塞伦·希德,吉姆·诺顿,卡尔·约翰逊,寇布勒·霍尔德布鲁克-史密斯,马修·斯蒂尔,迪雯·亨利,巴里·艾尔德,鲁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哈姆雷特》剧照

哈姆雷特 剧照 NO.1哈姆雷特 剧照 NO.2哈姆雷特 剧照 NO.3哈姆雷特 剧照 NO.4哈姆雷特 剧照 NO.5哈姆雷特 剧照 NO.6哈姆雷特 剧照 NO.13哈姆雷特 剧照 NO.14哈姆雷特 剧照 NO.15哈姆雷特 剧照 NO.16哈姆雷特 剧照 NO.17哈姆雷特 剧照 NO.18哈姆雷特 剧照 NO.19哈姆雷特 剧照 NO.20

《哈姆雷特》剧情介绍

哈姆雷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被传召回家参加父亲的葬礼以及自己母亲和叔父克劳迪斯的婚礼。父亲的突然离世,加上母亲的改嫁,使哈姆雷特终日郁郁寡欢。一次哈姆雷特在半夜里来到城堡高台上,与父亲的鬼魂相会,得知父王被叔父克劳迪斯毒死。鬼魂要求哈姆雷特向那个篡夺王位、霸占王妃的凶手复仇。背负了复仇任务的哈姆雷特决定用假装发疯的办法来掩饰自己,以窥探克劳迪斯的一举一动。随后他安排了一场宫廷戏,将国王被害一幕以戏剧形式表演出来。叔父看后原形毕露,而哈姆雷特却误杀了恋人(珊·布鲁克 Sian Brooke 饰)的父亲,导致恋人发疯死去。随后哈姆雷特的母亲也饮毒酒死亡,最终哈姆雷特愤怒杀死叔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致命弯道4:血腥起源都市惧集云图新米炼金术师的店铺经营他是她,她是他灭门迪斯科之王羞耻第二季我们毕业啦吾家才女初长成尽管你不想要午夜天鹅DAYS余兴派对凶城计中计神经侠侣父女七日变40岁前想要达成的10件事侯府小千金边境威龙韩半岛丧尸之城爱情,婚礼和其它灾难英叔归来:囚灵幸福一家人巴厘岛的日子神探夏洛克第二季我要和你做兄弟小薇小芙看见一头熊编号24

《哈姆雷特》长篇影评

 1 ) #《哈姆雷特》(经典重读)

#《哈姆雷特》算得上是经典重读,同时也有很多新发现:1、整部剧的道具布景完全像是十九二十世纪的配置,而不是十六十七世纪的丹麦,具有强烈的现代性,算是对传统剧本的一个创新;2、哈姆雷特请来的戏剧班子表演了一段《埃涅阿斯纪》,算是对古希腊罗马的致敬,之前都没有发现3、发现其实有很多英伦式的黑色幽默,在读文本的时候感觉不来,戏剧表演出来就很明显了4、哈姆雷特的表现就像是个小孩,我觉得与罗密欧很相似,都是年轻人那种桀骜不驯、狂放、对人间的不屑,但是人间的困境却导致了他们最终的死亡。

5、《哈姆雷特》的气质其实真的很有从古典到现代转型的感觉,从古典时代那种阿基琉斯式的愤怒勇武、直截了当的英雄伦理到现代一种踌躇思虑、阴暗与消极的虚无主义。

当哈姆雷特赞扬着人作为万物之王,聪明的灵长、秀美的天使时,其实可以发现他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却犹豫不决、迟迟不肯复仇,其间有一种隐含的张力:包含的实际上是对于人力之外事物的追求——“人类已经不足使我欢愉”。

6、当年轻的王子发现这个世界如此肮脏痛苦的时候,他无法选择,因为无论如何做都会导致自己手上沾染不义的鲜血、或是无法复仇带来心理上的责难,结果自己的犹豫又导致了更大的悲剧,最后只能以一种浪漫的死亡终结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告别了肮脏的人间。

 2 ) 家庭倫理和成長心理學的inscape

在朋友圈中很多修讀戲劇的人都說這個版本非常well done云云,可是若用廣闊的視角眼睛進入王子的世界,用生命和死亡,正義與饒恕反覆推敲其中的各樣,我們能看到哈姆雷特一劇所呈現對人類的關懷的關切是超過此版本所能呈現的。

導演Lyndsey Turner視角聚焦利用象徵表現現代倫理學,心理學的原生家庭影響成長問題的角度上探討,亦從悲劇經典Oedipus Complex再探鑽和傳譯,觀後再看海報也能明白導演意指的一二。。

如hamlet王子遇兩位好友奉命試探一場中,原文"丹麥是一所大囚牢" ,除雙關象徽當時年代間碟和監視無處不在與其個人心理保護機制外,hamlet與玩具城堡和士兵的意象亦有replace his father/in the shadow of father (原文hamlet認為自己的inaction為懦弱,1.能見"軟弱,你的名字是女人"的lines, 2.亦羨慕能果斷征戰的挪威王子Fortinbras-he want to be a fighter,3.king hamlet以鬼魂形象出現時穿著全身戰甲等)ophelia出場時掛著頸的相機象徵,到父觀polonius死後,拉著一大箱照片下階梯,原文鮮花的花語另外其漂亮的枯嬊象徵(理解其意指埋葬父與她和哥哥的回憶及她的生命觀是一刻即永恆),而ophelia面對父親和愛人的死別生離的強烈失落,象徵也能更細膩和解釋polonius父權下的愛對她的個人特質影響,如比較服從和受虐(即較M),亦因父權的崩潰如同她整個家庭的崩塌,致到河邊在生死邊緣下徘迴,不知是意外溺死或自殺。

當中能夠欣賞和傳譯的我不能一一盡列,但核心問題若回歸到如何看哈姆雷特一劇,和哈姆雷特與人類的關係上,因為小弟認為哈姆雷特一劇的問題是有關於全人類的問題。

如存在,理想正義與現實荒謬的爭戰當中的痛苦。

其片段每每都是關懷人類所關懷的問題,尤其最後hamlet臨"毒發身亡"(原文若以聖經理解則是罪的毒)前對好友horatio說"Tell my story",更顯出莎翁因兒子的死啟發創作hamlet,能引申到他對人類的愛,在有神和沒有神的觀念上曾苦苦掙扎,而人的意義這件事則只能交給story往後去傳達和評斷。

之後horatio如何說這個故事,我們無人能知曉,但horatio就像是人類的見證人,亦是他也是你和我的觀者的鏡象,他所預表的又是和我們的存在是如此地切身,扣問著人類對人類的同理心,愛。

愛這個宗教⋯⋯若果我們每人都有愛,那愛是甚麼?

愛究竟會怎麼做?

但若這齣劇相比在日本導演蜷川幸雄的舞台呈現的「整個哈姆雷特」卻更顯出蜷川幸雄導演比較(或更想呈現)關心當中每個角色的立體和完整intention,他的每個角色都是更具生命和與觀眾更近距離,比起聚焦於倫理學和成長心理學的角度,他只在最後的一幕擺個日本雛祭的娃娃階梯而象徵家庭的崩塌作總結,但若以人道主義立場作標準,他對人類或每個角色的愛的intention在我的口味上,更值得讓人鼓掌和讚譽。

(雖然此蜷川導演版本的燈光的設計傾向以表現主義呈現,或許舞台設計傾向是廣場的空間概念致使創作的空間感不夠dynamic,完全不對身為同業的我的口味。

 3 ) 一个沦陷在英式韵律的夜晚

趁着热乎劲记录几个点1、第一次看录制版的舞台剧,没有现场直观,有点好就是可以近距离看演员的神态。

100多的票价,合理。

2、莎翁台词的韵律感太牛逼了,放在今天新说唱上就是个上古神兽级别的人物。

哈姆雷特他爹出场念的是古英文,台词功底太强了,念词宛若歌唱,声入人心。

3、转场、音乐、舞美、服化皆有时下先锋戏剧的影子,特别是转场部分的设计,由演员代替工作人员,出现毫无违和感,呼吸顺畅。

没有频繁的幕布切换,3个小时的剧只有一次中场休息,也就特别考验演员的能量。

4、本尼演起性格奇特的人真是绝妙,痴情的忠诚的疯癫的装傻的偏执的睿智的……多种状态信手拈来,切换自如。

再提一下录制版的好处,镜头推到卷福的面部特写,英俊的面庞,磁性的嗓音,甚至呼吸的气口都在面前,谁抵得住?

5、奥维利亚疯了那幕简直绝了,头发就像刚经历了一场龙卷风,整个魂像被抽掉,只剩一个绳在顶上牵着,到了崩溃揪心处,不停地揪手指抠指甲,这个细节处理太赞了,吹爆这个演员。

6、叔父婚礼处有几句台词特别长,韵律感也特别美,此处佩服演员的肺活量和处理台词的功底。

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形容词,就是“美”!

7、哈母在看见儿子杀人那段,眼泪鼻涕一起流的,糊了一脸。

见过母亲崩溃,为母崩溃的情绪刻画得入木三分,再点个赞。

8、第一幕的末尾,叔父独自一人在房中,黑沙卷入如妖魔来袭,音乐渐强,幕落。

第二幕起,台上变为废墟,前后呼应,此处处理好评。

9、电影院没人鼓掌,内心已是一片雷动。

剩下的想起来再补充。

 4 ) 死亡是全人类的困惑

在我个人的戏剧体验里,莎剧因为年代久远、经典辈出和长度醉人需要另立评价体系,及格标准是“能看下去”,优秀标准是“有说服力”:那些冗长生僻且易流为浮夸的台词,要恰如其分地说出来,自带情感起伏又不令人反感,很不容易。

芭比肯剧院这个版本演员水平比较参差:卷福不功不过把三个多小时的澎湃称下来了,但因为太早就开始狂乱,后期反而有隐隐松弛感,失常的表现倒是很逼真、有“笑果”,但在人物塑造上远远不如饰演叔父的希德——他演的奸王真是太讨人厌了!

幕与幕之间的层次感也相当好。

奥菲利亚则从头到尾就不太“正常”,疯之前也一副难以自持的错乱样,把她目睹误杀的细节处理成一个热爱摄影的小女孩儿的意外纪录挺有意思的。

布景走哥特风,现场气氛应该会更为诡谲ACT II开始全剧建立在砂石之上,“命定的绝望”有所传达。

全剧最喜欢的部分是演前花絮,卷福去东汉姆有色人种为主体的学校,看孩子们排练——哈姆雷特对于绝望之境是否投向死亡的困惑是全人类的困惑,其普世性决定了他永不会过时。

另,最后一幕的挪威王子好帅,没啥戏份,但立领风衣英俊一脸!

 5 ) 无

全场唯一一次落泪是在奥菲利娅走上废墟走向光明的场景 她应该是开心的 在挂花环的时候坠入水里愚蠢而又伟大的王后 在克制不了欲望时犯下的错事 你肯定已经忏悔过无数次了吧可怜又孤注一掷的勇敢的哈姆雷特 即使万难在前 即使要做一万件悲痛的事才能完成使命 却也磕磕绊绊的悲痛万分的 完成了这个莫大的悲剧 你应该想到的 最爱的奥菲利娅也有她最爱的父亲 即使他忠心耿耿混沌愚昧 但不同场域每个人有不同的效用 你杀了他 她也死了 随即而来的是像军队一般的死亡 死亡是多么的轻易 相较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结The rest is silence.影视戏剧定义的悲剧基于死亡和伤害 那哈姆雷特就不是悲剧 完成使命而离开 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甘愿的归去 死亡在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是合理又恰当的归宿 而又正因为死亡 这个最难以让人类接受的事故 变得合理 拉回到每一个人身上 存在或灭亡 我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叹息越没有回音 悲伤的感悟越深刻To be or not to be.雨果说”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

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这才是最深重的悲剧卷福最后帮助叙利亚战乱儿童的捐款呼吁 顶级演员的格局 引用的诗“谁会愿意离开家,除非家就是鲨鱼的血盆大口”

 6 ) 这怕是莎士比亚的一场脑洞实验

这是我看的第二个舞台版哈姆雷特,第一个是大导1990年版的视频,濮存昕和高圆圆主演。

卷福的版本,很多人诟病说哈姆雷特一上来就很疯,对于所有人都死都极度冷漠,很奇怪。

但其实这个版本很尊重原著,哈姆雷特就是看着被自己刺死的准岳父说,再会吧,而已。

我其实一直很不明白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什么。

哈姆雷特其实是一个无法引起任何人共鸣的人物。

你细想想,他一个养尊处优,谈着甜甜的恋爱,请等着继承王位的富二代,一夜之间爸爸被害,妈妈跟了杀父仇人,你误杀了老丈人,未婚妻被自己弄疯自杀,好朋友要和仇人一起杀你被你反杀,妈妈当你面服毒自尽,世间舆论都认为你疯了……如此,你还必须活着,还得报仇,你要如何自处以及和世界相处?

答案准是,早死早解脱。

这个世界上,谁的悲惨程度能够和哈姆雷特相匹敌?

没有。

所以,我真心觉得,这部剧是莎士比亚的一道脑洞题:这个世界上最惨的人会如何生活?

哈姆雷特把准岳父当老鼠随便就刺死了,没有感觉。

因为对他来说,死亡难道不是一件最幸福的事情么?

给予了旁人幸福,为什么要悲伤和自责,他可是最想死的人啊。

哈姆雷特看到曾经的爱人下葬,听到奥菲利亚的哥哥想要和她一起死,生气了。

也合理啊。

你无非是死了爸爸和妹妹,你有我惨吗?

你有我想死的心迫切吗?

我都没死成你在这里嚎什么?

再说,你妹妹也是我曾经的恋爱对象啊,本来就是甜甜的青少年恋爱而已,我却突然有一天陷入对生命的两难,你以为我不想哀悼她吗?

我有这个资格吗?

我仇还没报呢!

想想真是生气啊!

妈妈在面前服毒自尽,好友被自己反杀,天啊,他们都成功死在我前面了,我着急啊,我得赶紧把仇人的真面目揭露出来我也可以死了。

以上,应该才是哈姆雷特真正的心理活动吧。

一个欲死不能的人,你期望他如何为旁人悲伤呢。

剧情之外,论艺术表达,剧中模糊时代界限的设置倒是英国戏剧惯用的手法。

导演的舞美和调度水平没得说,戏剧节奏和视觉冲击绝对惊艳。

 7 ) 最差版本哈姆雷特

看见分这么高怀疑我看了场假话剧……改得这么差,最大的锅肯定甩给导演。

首先服装道具都偏现代化,包括奥菲利亚的相机,后来霍拉旭递给哈姆雷特的枪,都感觉年代设定应该是近50年内的事……如果导演想把剧本时间线拉近,让观众觉得更亲近,直接设定成现代故事不行吗,弄个上世纪这样的大背景感觉很迷……另外,很多细节都被删掉,导致剧情bug和人设平面化。

记忆最深的就是最后一幕,皇后莫名其妙喝下毒酒……完全!

没有!

铺垫!

作为观众只看见就在儿子和雷欧提斯战况激烈的时候,皇后三步并作两步,莫名其妙跑到侍女面前把酒喝了?

作为一个皇后,难道不是坐在凳子上,优雅地等着侍女把酒递过来?

再说她是有多无聊,悄悄地自个儿把皇帝对哈姆雷特的奖赏给喝了?

说说主角吧,虽然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本尼这版全程愤怒的哈姆雷特也是刷新我的认知了。

作为一个受百姓爱戴的王子,他的聪慧和优雅,我反正一点都没看出来。

他装傻和正常的时候,有区别吗?

都是疯疯癫癫的样子。

再说哈姆雷特最核心的to be or not to be,有表现?

我只看见了愤怒。

本来很期待的他和母亲深夜会面的那幕戏,结果呈现出来的只有,哈姆雷特:你不配当我妈+全程怒吼。

皇后:我错了+全程嚎啕大哭。

哈姆雷特本来那么那么那么复杂的内心世界,被本尼诠释得像个智障中二青少年。

哦对了,还有他误杀了奥菲利亚老爸的时候,拜托,你杀了的是你情人和你好友的爸爸啊!

哈姆雷特居然冷漠得像只是死了只蚂蚁。

哇,想吐槽的简直太多了!

奥菲利亚,虽然演员演技其实还不错,但是,一开始选角就有大问题啊!

原著里美丽纯洁善良天真可爱的少女,到这里就变成了一个有鱼尾纹和眼袋整张脸都写满故事的女人,再加上演员脖前倾问题严重,小腿粗壮……这让观众怎么有代入感?

还有,她和哈姆雷特的感情戏也是……非常神奇。

导演对他们感情的描绘和对哈姆雷特受百姓爱戴这点描绘的处理方式一模一样,观众如何得知他们二人相爱?

全靠听其他演员的台词。

明明几句对手戏就能体现的东西,导演偏不让他们演。

我们只看见她哥哥雷欧提斯劝她不要陷入王子的爱情,她父亲波洛涅斯也让她拒绝王子的情书。

然而奥菲利亚自己,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没有一丝羞涩,没有一丝爱而不得的难过。

所以观众完全get不到奥菲利亚对王子的情感。

另外我还想吐槽雷欧提斯。

不是我对肤色本身有什么意见,只不过波洛涅斯和奥菲利亚都是白人,而一家人里的哥哥,是个黑人……我可能能脑补一万个青青草原的故事……再说雷欧提斯身为一个翩翩贵族少年,演员能不能有点贵族气质?

那双眼睛瞪得溜溜圆我以为是非洲王宝强,简直憨态可掬。

最后点名批评的主角是皇后。

同行一起的妹子一直给我吐槽这导演可能对皇后有什么意见,我深以为然……皇后戏份不算少,但看到结尾我也不知道这个皇后有什么特点……人物塑造得宛如一个群演,更不要说展现她可恨又可怜的一面。

配乐打光这些专业问题我不懂就不说了,反正这部剧,作为一个业余观众,就觉得,除了布景不错,好像就没优点了……

 8 ) 一些碎碎念

19年七月。

朋友告诉我万达举办莎翁影像展,莎士比亚的戏剧将在此展映。

说实话,我不大关注这些活动,因为大部分都不带济南玩儿,省会不像省会,整的不尴不尬的。

这次倒令我有些惊讶了。

因曾有幸拜读其著作,又本着对戏剧的热爱,便前去了解一二。

看完剧目,我私心本更偏向《麦克白》。

因为种种原因,我还是选择去看了本尼饰演的哈姆雷特。

    说实话,这场戏很长,没有想象中那么吸引我,但也的确很震撼。

与中国的戏剧有些不同,外国戏剧台词如诗一般美,这也是我喜欢外国戏剧的原因之一。

比如哈姆雷特的独白,那句经典的“To be or not to be”。

这点本尼表现的跟我预想中的有所不同,但其实本来对于台词的理解也因人而异吧。

有人说,外国戏剧剧情性较差,其实不然。

剧情自身只是第一层的东西,是命运在人物身上的映射而已。

人物的表达完美的弥补了这一点。

哈姆雷特王子得知真相后的悲切、无助与了然,企图复仇后的犹豫、踟蹰,最终坚定。

本尼发挥的淋漓尽致。

灯光投射在他身上,那一刻,他是绝对的主角。

 9 ) 纯粹因为卷福演绎经典话剧觉得很难得

为了卷福才去看的!

为了卷福买了套票因为单张票没位置了,买套票的时候其实是有点纠结的,但是看在都是经典话剧的份上,还是割肉买了~提前了一个多月买的票,满满的期待!

结果要看的那周工作忙到天昏地暗每天感觉睡眠不足,看的那天碰上了今年唯一一次周末加班,那天周六,从早上8:30加班到7:00,然后匆匆忙忙赶去旁边的剧院~晚上华丽丽地打起了瞌睡。

我真的很想哭(┯_┯)挣扎着让自己清醒过来,也只是断断续续地看。

打瞌睡除了本身很困很累之外,莎士比亚的华丽台词也是很催眠的(๑•́ ₃ •̀๑)To be or not to be怎么会出现得那么早,没有一点点防备<(`^´)> 大概这句话在我们心中太过神圣,总觉得这么腻害的句子该在某个高潮出现,结果(///ˊㅿˋ///)虽然这一次的是放映版,还是被它的效果震撼到!

整个舞台、背景、道具让你感受到了满满的用心,每个场景都让你有置身其中的感觉,英式宫廷宴会的华美华丽,守卫时出现鬼魂时的阴森气氛、装疯卖傻时周围变成了玩具场、惨剧发生时的凄凉,这么小的舞台场景居然可以变化如此丰满,真的很厉害。

原来并不是所有舞台都是一个大背景,仅仅这么一对比,之前看的话剧就马上显得很小家子气了~两个半小时的演出,紧奏的剧情,情绪变化,各种发疯咆哮,一口气说完大串大串用华丽辞藻堆积的台词,有些时候我连字幕都来不及看完演员已经blabla说了好几句了~跟着这么激烈的情绪走,在旁边观看的我们都觉得很累,更何况是表演者本身~演员们真的很厉害!

打瞌睡没有全身心投入地看让我觉得好遗憾( •̥́ ˍ •̀ू )但还是对这场剧很满意,觉得票买的很值!

看到卷福很开心(*'▽'*)♪同时也见识到话剧原来可以做到这个程度,感受着它的给人带来的情感的冲击和享受。

满足!

 10 ) 记一下几处戳中我的地方

记一下几处戳中我的地方:⭐还是觉得本尼很会演freak,各种类型的怪胎都拿手。

他演过的角色就没几个正常人。

王子发疯那段太欢乐了,冷面笑匠。

⭐本尼为这剧健身真的太拼,肱二头肌小山包一样,让人移不开视线,手臂上筋脉凸起。

没法再回头看《Last Enemy》里的白斩鸡身材了。。

⭐你缺是分分钟能爆发体内小宇宙的男人,从弗兰肯斯坦那时候就看出来了。

看他演愤怒戏我都害怕,那可……真是一匹……咆哮的骏马啊……感觉舞台都变成了一片草原😂⭐竟然改编成了现代戏。

其实也不算,只不过服装是现代的,穿T恤脏球鞋的哈姆雷特和穿小脚裤的奥菲利亚,可爱😳虽可能没法让所有人都喜欢,不过很有特点,感觉是在说“请撕掉戏服纯看我们牛逼哄哄的演技,就是这么自信”。

⭐名著的现代改编其实挺有爱啊,想想古代角色如果生活在现代会怎么样,这不就是Sherlock的初衷吗。

像是考据周详的同人作品。

反正以我的修为还看不了莎翁原著,看不下去,但至少会在看到喜欢的影视改编版本之后,多去了解一点原著相关的东西。

⭐NTLive的录像说不定比现场观感更好,机位多,清晰度高,摄影构图考究,演员表情都看得清清楚楚。

虽然损失一丢丢临场感,但其他优点也值了。

还比看戏便宜。

⭐如果说一千个观众眼里能看到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一千个演员也能演出一千个哈姆雷特。

就好像开头采访里说的,演哈姆雷特是每一个牛逼腐国男演员的必经之路。

明年莫娘Andrew Scott也要演啦!

NTLive会收录!

明年也要看!

液!

《哈姆雷特》短评

好喜欢空旷的大厅里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的舞台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分钟前
  • 小张同志
  • 力荐

卷毛超可爱

8分钟前
  • Diane
  • 还行

看的影院版,但也是难得的机会。感受戏剧的魅力,太传神了!

12分钟前
  • 为老不尊
  • 力荐

于我而言是一场糟糕的体验,中场时还在发出感叹,这里的哈姆雷特不爱奥菲莉亚,奥菲莉亚不爱哈姆雷特,没想到下半场就打脸了,感觉各演各的,一个歇斯底里的大喊大叫,一个像一只发疯了的猴子

17分钟前
  • 有回声
  • 较差

打卡性的观影。看的第一部哈姆雷特,没有感受到所谓“to be or not to be”的纠结与挣扎。情节紧凑,虽然长达三个半小时,反而感觉是看了一部“十分钟看完XXX”性质的故事梗概浓缩,或许这点却是“to be or not to be”,有限的时间内要做到故事情节的完整紧凑,却不得不牺牲复杂内在的演绎。其实,我也仅是从“电影”的角度来谈感受,忘了说这是部舞台剧,更别说没有能力欣赏莎剧的语言魅力了。

20分钟前
  • Lee
  • 还行

2013年的万圣节看了二缺的弗兰克斯坦 今年的万圣节临近又来看哈姆雷特 真是奇妙的巧合!二缺好像瘦了 逆天大长腿啊!三小时的剧看完之后还真是意犹未尽 以及布景真是太美了!【旁边隔着一个座位的老爷爷肚子咕噜咕噜的叫了三个小时 我能说自己是伴着他此起彼伏的肚子叫声看完了这出悲剧嘛…

21分钟前
  • 黑水为炽
  • 推荐

本想借着小长假出去走走。手机日程提醒,4号有话剧《哈姆雷特》,翻手机短信找到7月下的订单,差点错过。第一次到黄埔剧场,空间局促逼仄,后排观众真是委屈你了。系统分配的票,1排1号。BT live电影版的话剧看过几次,很喜欢,可以高清化、多维度欣赏话剧。缺点是失去了与演员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卷福果然是戏精,对哈姆雷特的诠释也是拼尽全力。舞台的设计与布景更迭很考究,通透、大气,纵深感极强。220分钟过得很快,很久没看话剧了,过了把瘾。8分

22分钟前
  • 南溟
  • 推荐

整体而言下半场的舞台设计优于上半场,但纵观全剧的古典+现代并行的设置显得毫无必要,所有人物之间的情感都缺乏真实感,又或许是卷福的“现代主义”风格如此突出,导致了一部自己飙演技很爽、但整体割裂的作品

25分钟前
  • 南瓜不开花
  • 还行

后半段崩了这是可以说的吗

26分钟前
  • 菅野ヒカリ
  • 还行

美术团队对于舞台的雕琢,尤其是后半程的废墟链接宫殿、战场与坟场的设计是非常强有力、富含戏剧性时刻的。但导演的水准着实堪忧,现代造型与古典文本构成了割裂(而非再度解构),厚重段落的浅显轻质化,以及演员们集体过火的表演,都导致了这场戏沦为平庸的行货。起初是为了一睹“BC演足三小时”,从前年就想着看但一直没看成,终于今年看成了,结果却是大失所望。BC从第一场戏开始眼含热泪,第三场戏开始嘶吼,接着就是陷入在热泪、嘶吼、热泪着嘶吼的循回。我认为BC是很出色的演员,但这部戏如果冠以《哈姆雷特》之名,不仅在表演上的审美是糟糕的,并且没有真正触碰到“生存还是毁灭”的根本问题,只是把这些情节完整地走了一遍流程。

27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还是很优秀的 就没有那么stunning了 特别是在看过Laurence Oliver的电影版本之后

29分钟前
  • Hesperia
  • 推荐

hamlet版权永不过期

32分钟前
  • Xx
  • 较差

5/10 虽然我很喜欢卷福,也觉得他的形象很适合哈姆雷特,但演员基本都演得不好,故事衔接也很生硬。剪裁很奇怪,尤其是奥菲莉亚那条线。感情太杂糅了,没必要那么强调奥菲莉亚一家的情感。

34分钟前
  • 鹿慢慢
  • 较差

赞美NTLive!赞美本尼!上半场结束的时候那个舞台效果非常非常震撼了。这场的改编非常对我胃口了!舞台布景服装道具什么的,都太喜欢了!周围灯光暗下来,周围人的动作慢下来,灯光照着Hamlet的内心独白很棒了!再一次赞美NTLive,赞美莎士比亚!20171125. 时隔一年的二刷!可以不用紧脏的看台词就可以愉快的直勾勾地盯着本尼!依旧很喜欢心理小剧场。隔着屏幕都被摇滚风的表演炸裂。奥菲利亚挺可怜的。依旧超喜欢上半场最后几分钟,魔鬼在人间。转场的方式挺电影化的,转场BGM很精彩。实在太喜欢莎士比亚这种华丽又悲惨的结局了!20181201 再刷一次,这一次体会到的尽是他的疯癫。这个版的哈姆雷特带着很强的本尼的属性了。然后突然想看其他人演绎的版本,比如DTT那个版~ 20181208

38分钟前
  • 瑾羲Qing
  • 力荐

他就是那个即使只用well…well…well也让我想哭了的BC🤴,女主疯了之后段落非常优秀感人,死亡在她这里哀婉又芬芳。中间扮疯的bc很可爱,台词功底太深了。舞美一流。可惜只可惜只能隔屏感受。少了在场感。只是微表情的确可看到更多。

42分钟前
  • 好了日inutile
  • 推荐

三星给舞台,改编和现代元素毫无惊喜

47分钟前
  • saiyuki
  • 还行

很丢脸的承认看睡了好几回,舞美很精致电影感极强,但繁复的台词和节奏偏慢的剧情我可能真的有点接受不能

50分钟前
  • 延延
  • 还行

不是很喜欢的一个版本,其实NT的现代改编的戏也看过一部分但我觉得这版哈姆雷特不是一个特别成功的改动,没有真正的把形式和内容融进去(第十二夜算是正面典型吧)。而且我理解的哈姆雷特是一种善恶分明的少年在难以面对的灰色地带的自毁情绪,但他之所以产生这种情绪是因为在过去十几年的象牙塔内的教育中道德的高贵让位于虚伪的纹饰的现实,所以哈姆雷特的疯狂不是一种冷酷的高智商钓鱼执法而是未涉世事的人对欲望和权力的无法理解的痛苦,这版就不那么让人满意了。顺带吐槽一句这版本的奥菲莉娅实在是= =【要我说什么是合适的现代版呢,晚上独自前往阿灵顿对着兄长墓前的长明火出神的RFK非常的哈姆雷特和他的Ghost之间的故事。

53分钟前
  • Vasiliev
  • 还行

比我预期低太多了… 特别是剧情交代上,完全没觉得哈姆雷特的悲剧与他优柔寡断的性格有关,也没觉得他与奥菲利亚有多相爱… 更没觉得最后贵族们一锅端都死了有多么悲剧… 绝对是导演的锅!服化道以及场景特技都很棒!但剧情… 你如果不了解哈姆雷特,没看过书,八成会觉得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就这???

58分钟前
  • 走丢的番茄
  • 还行

很烂,浪费时间。剧本烂,服化大无语,全程出戏,感觉看了一场学校戏剧社的彩排

1小时前
  • 马保国学弟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