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遍在线版,中间看出有删减,脑补不到,于是下载了完整版,对比如下:
第一个被删片段,男生们洗好澡后都跑出去河里,男一拖后,结果女一先进来了,男一女一裸身相对,算是战火青春中爱情的小进展,和谐版一个镜头带过,到也不太影响情节理解。
第二个删减的漏点镜头,男一女一逃生到安全处后互相擦拭身体并热吻,和谐版女一直接在钞票堆里苏醒,影响观影理解,这里应该是二人感情升华。
第三个删减片段,男一女二为爱鼓掌,删掉十分影响剧情理解,虽然之前一直有眉来眼去,但这里不说明白,好像二人不知怎么就突然好上了。
这段拍的还挺有趣,废灰飘落如玫瑰花瓣。
第四段被删片段,男一逃到医院,发现裸体尸山,遇到德军后想要自杀。
恰巧这个德军是之前他们抓到并一直还算优待的俘虏。
男一试图自杀,被此德军拿过手枪,朝旁边放了空枪。
这张图右边就是尸山,这个片段被删极其影响剧情理解,一个是之前安排的德军俘虏没有呼应,另外就是这里明显暗示女一已死,最后的片段只是男一的幻想。
PS.这个德军的饰演者还演了超感猎杀,觉得他很像汤姆哈迪。
几十万人的牺牲究竟是为了自由,还是为了意识形态《浴血华沙》深度解析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大家好!
今天鲤鱼给大家介绍一部悲壮的波兰战争电影《浴血华沙》,电影上映于2014年华沙起义70周年。
时至今日,这场二战史上最惨烈的民间抵抗运动,已经过去了将近八十年,用不了多久所有的亲历者,终将会离开这个世界,而这部电影会长久的留下来,将是了解这次起义的一个侧面。
本片的导演是八零后,几位主演大多是九零后,主创团队的年龄构成,使这部电影基本可以代表,绝大多数现在波兰年轻人对于华沙起义的认知。
二战期间德国战车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被战火洗礼的众多国家中,我觉得波兰是最悲催的一个。
首先夹在德国人和苏俄两只巨兽的中间,想安安稳稳过日子不容易;其次波兰人喜欢义无反顾的选择站队,也是这个国家经常独立个百十来年之后,就会被从地图上抹去的主要原因。
电影以年轻人的视角,演绎了1944年华沙起义的全过程。
故事没什么好说的,后面鲤鱼给大家详细分析当年的历史事件。
电影比较特殊的地方是战争场面的影像风格,有种二战游戏的既视感,配乐也会出现动感十足的电音。
鲤鱼不是很喜欢这样时尚的表现方式,用浮躁讨巧的花样表现悲壮的主题,我觉得有些不妥。
曾经看过一条评论,说这部的战争场面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惨烈的战争电影。
我不同意,历史上华沙起义的惨烈程度,要超过诺曼底登陆数倍,可惜波兰电影人没能还原自己民族的这段惨痛历史。
华沙起义真正惨烈的地方不是有多少人在战争中倒下,而是几十万人的牺牲究竟是为了什么。
很可惜,身处华约阵营时的波兰,没有认真反思过这个问题。
而加入北约以后拍摄的这部电影,仍然避重就轻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
其实不只是波兰,最近几年全世界范围之内,历史虚无主义都大行其道。
一部纪念华沙起义的电影,却没说七十年前慷慨赴死的勇士,为了什么而牺牲,这样的作法谈不上以史为鉴。
在眼下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格局下,波兰人再次选择成为悲剧的主角,可能是大概率事件。
鲤鱼算得上是个准军事迷,对华沙起义这段历史也很感兴趣,相关的书籍和纪录片看过一些,美国、英国、德国、前苏联的视角都有。
这段历史仔细想想真的十分具有戏剧性,前面这些国家的表述,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的地方,而波兰就和现在这部电影一样,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选择对一些关键问题避而不谈。
下面根据一些历史资料,结合这部电影谈谈对于华沙起义的个人看法,尽可能的不带意识形态的立场,希望能抛砖引玉,尤其是对于热血的年轻人来说,如果大家能冷静的思考他人的历史教训,当面临一些关键抉择时,会变得理性的多。
一华沙起义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现在公认是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开始。
苏联解体之前,包括我们的历史书籍在内,很少提到与此同时,苏军也入侵了波兰的东部,建立了所谓的“东方战线”。
在苏德的夹击之下,波兰坚持了一个月零几天之后全境沦陷。
对于波兰人来说,侵略者不只有德国人,也包括苏联人。
1944年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逼近波兰首都华沙,进驻维斯瓦河东岸,华沙被苏军解放只是时间问题。
这里需要的思考的是,苏军占领华沙对于波兰人是否意味着被解放,这个不好说。
可以比照美军进入伊拉克或者阿富汗以后,当地人民的心态,肯定不是所有人都会欢呼雀跃。
这不是说今年二战胜利纪念日时,美英将苏联踢出了解放者名单是正确的,美英的作法是既疯狂又愚蠢的举动。
无论二战之后苏联对这些国家做了什么,当时把欧洲大片的领土和人民,从希特勒的淫威之下拯救出来的正是苏联红军。
波兰与俄罗斯自古而来的恩恩怨怨太多,而对于俄罗斯这个巨无霸邻居,波兰总是选择全面投靠,或者全面对抗的极端立场,苏军的到来会有很多波兰人,视作是占领而非解放,有很多的历史渊源在里面。
而且二战后期在境外作战的苏军军纪有很大问题,这个不用看西方的文献,鲤鱼是东北人,我外祖父那一代老东北,叫日本人是小鼻子,苏联人是大鼻子,而他们心底对大鼻子的厌恶和恐惧,甚至是超过日本人的,至少也觉得差不多区别不大。
二华沙起义的目的说这次起义是为了自由而战,鲤鱼觉得这是西方历史学家,为美化当年鲁莽而且荒唐的行为,编造的一个美丽谎言而已。
1944年8月的华沙起义,与前一年华沙犹太人起义,有着本质的不同,犹太人是实打实的不自由毋宁死。
而这部电影中的起义,只是意识形态斗争的结果,组织这次起义的波兰流亡政府,目的就是在苏军进驻华沙之前,夺取政权建立亲西方的政府。
可能有朋友会说,抵抗苏联人大国沙文主义的统治,也是一种争取自由的表现。
这是伪命题,如果起义发生在1964年,可以说得通。
44年不行,不能假设苏联人后来怎样做,而让自己国家的人民付出巨大的牺牲。
另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是,西方主流观点认为在华沙起义之后,苏军一直在维斯瓦河对岸袖手旁观。
反过来想,苏军如果在起义后进驻华沙,究竟是解放者还是占领者?
这和几个月以后苏军进驻华沙的区别,只在于波兰流亡政府是否建立政权。
华沙人民想摆脱纳粹的统治,起义与否都要有苏军的到来。
三起义过程中波兰流亡政府稀烂的战略层面误判随着苏军的逼近,在1944年7月总部在英国的波兰流亡政府,又得到了德国国内暗杀希特勒的消息。
此时波兰流亡政府至少在战略层面上,做出了两项致命的误判。
一,苏军可以轻而易举的拿下华沙。
事实上在1944年6月22日,在德军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三年后的同一天,苏军发动了诣在解放白俄罗斯全境的“巴格拉季昂”行动。
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苏军击溃了德军王牌的中央集团军群,8月1日华沙起义开始时,德军和苏军正处于鏖战的胶着状态,到达维斯瓦岸边的只是白俄罗斯军团的一部,并非苏军的主力。
与此同时战斗民族在二战中的每次大规模会战,基本都属于惨胜,几十万伤亡人数是不能再少了。
所以说即使巴格拉季昂行动取得了全面胜利,苏军不经过修整就再次攻坚,绝对是不可能的。
二,德国并没有因为暗杀希特勒而出现系统性崩溃。
即使在苏军进攻柏林时,柏林市民在已经失去军方战略性指挥的情况下,仍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波兰人此时高估了苏联人,却低估了自己的死敌德国人。
8月1日傍晚时分,波兰流亡政府领导的救国军,开始对华沙市内的德军设施发起进攻。
8月3日在对市内重要据点未能完全控制的情况下,波兰流亡政府通知苏军,华沙已经组建了波兰的唯一合法政府。
在起义之前毫不知情的苏联人,被这一消息搞得晕头转向。
波兰人这一作法时至今日我也很难理解,是否可以解读为,波兰人认为,当时已经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控制华沙,同时有能力顶住之后必将到来的德军反扑。
因为波兰单方面发动起义,并宣称已经在华沙组建合法政府,等同于拒绝了苏军的进入。
再延伸一下这次起义成功以后的假设,波兰流亡政府希望苏军绕过新政府的波兰继续向西开进,还是止步于波苏边境。
后者不可能,波兰流亡政府的主子,美英也不可能同意。
那么如果苏军非常仁义的绕开波兰西进,波兰则成为了苏军控制区中的一块飞地,与意识形态相同的西方国家毫无联系的孤岛,这个新政府哪来的自信可以顽强的生存下去。
波兰人可能天真的以为这样也可以,但是做好与苏联长期对峙的英国人绝对没傻成这样。
四见死不救苏军在华沙起义期间见死不救的观点,在近三十年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的主流看法。
国内的很多公知、大V甚至名家讲坛都持相同的观点。
起义期间苏军曾经派出波兰裔的一些作战单位参战,零零散散人数不多,说是见死不救也不算太冤枉。
历史虚无主义一个非常虚伪的地方,就是在强调对自身观点有利的证据时,会不遗余力竭力渲染,而不利时会选择性遗忘。
先对比一下华沙起义时,苏军和英军的态势。
苏军的“巴格拉季昂行动”正在激战中,绝对不可能同时展开对华沙的攻坚行动。
英美联军刚刚完成“霸王行动”,在诺曼底建立登陆基地,开始向欧洲腹地进发,也没有精力支援遥远的盟友波兰。
起义之前苏军对起义计划毫不知情。
起义有没有丘吉尔怂恿不好说,英国一定是知道的。
那么英国计划过支援波兰人吗?
波兰流亡政府,在英国是有可以直接指挥的流亡军事力量的,在华沙被反扑的德军血洗时,这些波兰军人有着强烈的参战欲望,但是这部分波兰军人被英军空投到了荷兰,去参加“市场花园行动”了。
换言之英军没有帮忙,波兰人自己想回去,英国主子也不同意。
为什么英国会这样做呢?
首先波兰人的起义计划英国人是了解的,与此同时,英国人比波兰人更有战略远见,英国人心里明白,没有苏军的支援起义只能以悲剧收场。
当时苏军的态势,如果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卷入华沙的巷战,能不能取得胜利两说,最终解放华沙也会大大滞后挺进德国的脚步,英美当时的核心利益是抢先攻克柏林。
苏军如果见死不救,死的也是华沙市民,对于英美反攻还有用处的波兰流亡军人,英国并不舍得白白空投到华沙去送死。
对于英国人来说,问题的关键是苏军,而苏军无论怎样做,英国都立于不败。
华沙起义中大量波兰民众在苏军的面前,被德国人疯狂的屠杀,在战略思维的层面上,此时的波兰,已经是英国人战后规划的苏军控制区了。
苏控区的民怨对于英国人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
而付出代价的只不过是波兰人而已,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国家将是对方阵营中一员。
鲤鱼的这些观点可能会有很多人说我是在为北极熊洗地,没那个意思,历史的罪人不只是苏联人、德国人、英国人,也包括铤而走险的波兰人,华沙起义的参与各方没有无辜的一方,没人能独善其身。
选择性遗忘,与篡改历史同样可耻。
五 起义的代价华沙市民在坚持两个月之后,才被德军彻底肃清,在整个起义期间有将近两万救国军阵亡,而起义期间被杀害的无辜市民超过二十万。
电影中男主人公的妈妈和弟弟,在他的面前被德军枪杀,这个桥段我能看出悲壮,但是我看不出反省。
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奋不顾身的人,都称得上烈士,可是因为自己的热血和冲动,就要裹挟着十倍于己的无辜民众一起陪葬,就不要高谈阔论什么救国救民的大义了,听着让人觉得恶心。
无论如何资本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罢,1944年的8月,对华沙民众来说都是战争结束的前夜。
五年都熬过来了,几个月之后就将重新获得和平,在战争结束之前,死于战火是多么无奈的悲哀。
华沙起义之后所有幸存的市民都被赶出了城市,这座美丽古老的城市,在希特勒的命令之下被夷为平地。
华沙起义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与自由和正义无关,只不过是意识形态的斗争产物。
甚至可以算是战后几十年冷战前的一次预演,真正的大戏还要演出很长一段时间。
前几天看新闻,德国人和美国人没谈拢,一部分撤出德国的美军,被主动邀请到波兰驻扎,波兰人的勇气仍然令人刮目相看。
有一个强大的邻居不是件好事,如果非得让这个邻居成为自己的死敌,则一定是个悲剧。
死敌之间的结局无外乎两种,征服或者被征服。
如果时至今日还会相信,盟友会竭尽全力帮助自己打败强敌,只能说这样的人很傻很天真。
默克尔不可能永远是德国总理,川普不可能永远是美国总统,普京在任的时间再长,也不能永远是俄罗斯总统,但是波兰、俄罗斯这两个国家只要存在,就永远是邻居。
隔岸观火引以为鉴,把不可能战胜的对手,一步步逼成自己的死敌,是否明智值得所有人去思考,不只是波兰人。
微信搜索关注鲤鱼电影手册,B级神片(神经病的“神”)宝藏号,带给大家更爽,更酷,更刺激的观影感受。
每个民族都在自己历史最黑暗时期找到艺术源泉。
也许这是韩国和波兰电影越来越棒的原因。
韩国优秀电影一半是日据时期的,最优秀的波兰电影一半是二战期的。
奥斯卡如果全球评奖,我觉得过去5年这两个国家可以拿小一半。
电影 一大群90后俊男靓女 hardcore的作战还有sex镜头,演得很棒,而且肯献身,这点和韩国明星很像:)。
甚至有一辆很科幻的德军无人驾驶小坦克出现在电影里以为是穿越了,后来一查历史德军真装备了歌利亚无线遥控履带武器,70年后现在世界还没装备这玩意。
看电影觉得第一次摸枪的学生边谈恋爱边打觉得不太可能,一查历史上这仗真的是18岁上下的50,000充满理想的华沙男女学生打的。
武装起义持续了63天才向德军投降,几乎和淞沪会战一样长。
18,000名华沙年轻人战死,250,000名平民死亡,华沙夷为平地。
德军方面将与苏军作战的精税党卫军调入城内作战后依然损失了26,000人。
Bourgeois而又Bohemian的波兰男女生确实好看又能打。
只可惜残酷的现实碾碎了可爱的小清新,因为华沙一九四四年左右学生命运的本质是一群老恶棍:1)希特勒早说把华沙从地图抹掉,德军镇压起义摧毁了华沙全城。
2)斯大林本来就恨波兰,20年代他当政委率红军打到华沙附近失败,损失了几倍于波兰军队的30万人,连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都被波兰占了。
不过与中国教科书所说不同,苏军不算是坐山观虎斗,他们在华沙强弩之末了,在附近的普拉加刚差点赔了一个第八近卫坦克军。
苏军中的波兰集团军全力进攻华沙外围,红军也渡河了,过河的六个营红军死战不退全部阵亡。
苏军直到华沙起义被镇压后3个月以后才有能力再次1945年进攻华沙。
之后不用说可怜的波兰人民又被蹂躏了一番。
华沙起义的4年前斯大林对把波兰军官团、知识分子、公务员有组织的卡廷大屠杀。
3)英法其实也都是老流氓。
二战开战说保护波兰,结果德国入侵波兰他们就在坐在边境上看着。
蒙哥马利这个志大才疏的家伙后来空降上万伞兵到荷兰死了一大半,但不如投到华沙靠谱4)波兰流亡政府也不是什么小白兔,华沙起义最危急时候还在意识形态。
判断严重失误,贸然发动起义,不负责任把自己同胞送去死,回头赖毛子不救援。
苏军序列的波兰第一军渗透进华沙的时候,华沙抵抗军还缴了他们的械甚至还杀了波兰指挥官。
本片当然不会拍。
5)罗斯福当时真心还行,令艾森豪威尔空投物资,美军运输机油料耗尽飞不回去都降落在苏军的基地。
但来的实在太迟了。
韩国和波兰的美学,来源于悲剧。
而悲剧,来源两者都夹在于在两个强国之间难以自处。
波兰在过去300年历史上居然4次被德国和俄国瓜分灭国。
可怜的韩国一度被日本人都取消了本国语言,而只是营长的袁世凯在朝鲜时候应该是把朝鲜正牌王妃和她妹妹都给睡了。
反过来想想,天朝的抗日战争更是悲剧的体验。
拍出来的都是金陵十三钗之类的,更不敢睁眼大批抗战连续神剧垃圾在黄金档滚动播出。
总体来说不是电影太魔幻,就是我们生存的历史和现实太魔幻。
随便翻电影直播看到了这部片子,正巧娃也睡着了。
一群年轻人活力阳光且斗志昂扬,被鼓动着参加起义,为了爱国的心英雄的梦。
哪个男孩子还没有过当兵打仗的梦想。
似乎轻而易举便会赢得荣耀与光环。
男主草率的加入仪式,工厂里毫无纪律的部队,丝毫没有计划的进攻,这些都预示着起义注定是要失败的。
一次小小的胜利便让他们以为这就是战争的全部。
德军反攻开始,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堪一击。
无辜的市民也在裹挟之下血流成河。
战争的残酷不仅仅是战场上的生死较量。
战场之外,凡波及处净成修罗场。
当男主执意要加入起义军,偷偷溜出家门的时候,给窗前的弟弟又跳了一段滑稽的舞蹈,像极了美丽心灵里的圭多,这时便预感永别在所难免,本以为是男主战死沙场,可不曾想却是母亲和弟弟被枪杀在眼前。
无力,愤怒,恐惧,仇恨几乎要把他摧毁。
影片最高光的一段就是女主穿越交战区把男主从另一端的医院带回“解放区”,爱情竟有如此魔力,穿越枪林弹雨,穿越炮火连天。
战争是上层人的游戏,苦难却是普通民众来承担。
影片带给人们太多的绝望,弟弟被当面枪杀,被抱着去围观战利品的小姑娘变成了漫天血雨,女主冒死抱到医院的小婴儿依然去世,所有的伙伴都不在了,最后只有男主一人孤零零的曾经的沙洲上,四周是冰冷的河水,断了的桥,还有火光冲天的城市,而影片的开始是一群少男少女在阳光明媚的河边游泳嬉戏,清澈的河水,洁白的沙洲,碧绿的河岸,多么强烈的对比,如果再有一次机会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选择起义。
纳粹的压迫,苏俄的压迫,可总归还是活着。
起义换回的上层权利是不是还多过个人自由。
历史终会铭记这些为了自由而英勇战斗过的人们。
《浴血華沙》和《華沙間諜》這兩部電影要連在一起看。
前者為紀念華沙起義70周年而拍攝。
電影宏覌上打動人心的是華沙起義本身發生在納粹即將覆亡的1944年8月1日,蘇軍在蘇聯戰場已取得決定性勝利,一路進攻德軍已扺華沙城下,此時,波蘭流亡政府命令反抗軍起義,卻遭到德軍血洗,戰死20多萬,華沙城85%夷為平地,而蘇軍隔河覌望,63天,拒施援手。
波蘭再次領略了蘇俄之邪惡。
的確,對西方而言,二戰伊始,便是蘇德瓜分波蘭,並且蘇軍的殘忍所犯下的戰爭罪行,不壓于納粹,納粹是種族滅絕,蘇俄是國族滅絕,瓜分波蘭後,蘇軍將波蘭2萬多軍官和知識分子集體屠殺于卡廷森林,且拒不承認,直到蘇俄解體,葉利欽時代檔案解密,卡廷慘案才得以曝光,布爾什維克的邪惡和納粹對比,不遑多讓!
正因為如此,波蘭在英國的流亡政府在面臨納粹戰略上行將就木之際,命令國內反抗軍起義,策應蘇軍對德國的進攻,是希望首都的主導權不要淪入蘇俄之手,然而,這樣的小算盤在冷酷的紅軍面前碎裂成泥,斯大林命令扺達波蘭城下維蘇瓦河畔的蘇軍停止進攻,借德軍之手滅掉不信共產主義的波蘭流亡政府軍隊。
并在戰後扶持共產政權控制波蘭乃至整個東歐,甚至成立華沙條約國軍事集團,和西方民主社會冷戰熱戰,波蘭和東歐陷于萬劫不復,直到1990年,蘇俄解體後,波蘭團結工會領導的民主政權經選舉上臺,50年後,在英國的波蘭流亡政府將波蘭總統旗、國璽、總統印、總統綬帶、1935年憲法正本這些波蘭共和國法統象徵送回波蘭,交給民選政府,宣告流亡政府完成使命。
而《華沙間諜》則是反應蘇德瓜分波蘭時,波蘭政府如何流落英國,國家銀行諸備如何輾轉萬里逃過德國洗劫。
在微覌上,《浴血華沙》打動我的有幾處,男主眼睜睜看著母親、弟弟慘死德軍之手,臨死關頭母親暗示兒子萬勿出聲!
男主自此處于創傷後症候群,失去運動及表達能力,而此時本是貴族小姐的女主毅然擔起保護男主的責任:「為了你,我要活下去!
」同樣,在殘酷的戰場上,當小隊被德軍狙擊,一名戰士受傷暴露于德軍射界,所有人猶豫要不要冒險去拖離傷員時,同樣是女主的貴族哥哥挺身而出,卻死于徳軍枪下。
有的事,知不可為而必須為,是緣于信仰、教養、個人價值觀。
古老歐洲,迄今分裂的傷口仍未癒合,蘇共占據的東歐,如捷克、波蘭和未受布爾什維克荼毒的西歐,不說英法,就說奧地利,人們生活的環境和氣質明顯區別。
布拉格和維也納,兩座偉大的城市,布拉格的臟亂,維也納的乾淨溫和不可以道里計。
本评论对具体情节稍有涉及,不过应该未达到剧透程度。
总的来时故事剧情比较紊乱,男女主角情感戏让人完全看不懂,实乃一大败笔。
起义军作战情节不多,比较完整的只有两次:男主角在墓地负伤的战斗和最后起义团伙被全歼的两次。
不过电影中德国武器的道具倒是比较逼真,先后出现过一辆豹式坦克(应该是保留至今的原品),一辆追猎者坦克歼击车(影片中出现时间和豹式坦克一样,不过跟在豹式坦克之后,没有开火,只是一闪而过出现也许很多观众都没看到),一辆德军歌利亚遥控坦克(第一次在电影中出现这个武器),一辆不明型号的装甲车(影片中被起义军缴获示众)。
影片中的交火中弹镜头都比较逼真血腥(略重口需谨慎),被打中的起义军士兵身上的弹洞、喷泉般的鲜血、断胳膊断手、被炸碎的人体组织器官在影片中都有展现。
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华沙城起义前的安宁祥和(完全看不出战时的样子)与起义后的断壁残垣之间的鲜明强烈对比,这应该是导演想极力表现的战争的残酷无情血腥,以及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无辜与灾难。
电影里比较玩味的地方有几处:起义军善待了一名在刚刚起义时被俘的德国党卫军俘虏,这个严重背离了史实,在华沙起义中交战双方完全是不留俘虏的残忍,我想导演安排这个剧情的目的主要是突出波兰起义军的仁慈和善良并与德国军队的格杀勿论作出对比,然而电影中却又多次发生起义军战士处决德军俘虏(甚至是伤员和明确投降的)的情节,因此之前为何善待那位党卫军俘虏的剧情安排我不是太理解,难道仅仅是给电影末尾做一个小小的回应?
如果是这样的话实在是一大败笔鸡肋;电影中还频繁出现的一个槽点就是德军的冲锋枪经常没子弹,然后就让起义军战士趁机冲上去肉搏,估计是为了增加刺激的白刃战剧情的考虑,然而因为实在是没子弹的剧情太多,让我看的很无语,动不动就出现德国士兵开了两枪就没子弹然后把枪一丢扑上来的情节,唉!
片中镇压起义的德国士兵酷爱的面具头套也相当的无厘头,在所有华沙起义的史料照片录像中都没见过有面具头套的出现,电影导演添加这个道具的目的估计也是为了凸显德国军人的恐怖和残忍吧,然而给我的感觉就是无语加无语,弄得和现代站在/科幻战争军事片一样。
总的而言,作为一个极为少见的波兰军事电影,也是我看的唯一一部波兰电影,整体还差强人意,如果对波兰起义有兴趣的话可以一看,如果是奔着刺激的战斗剧情去看的话,不推荐。
华沙起义的史实大家可以百度,但搜来的东西里对起义军与苏联的配合问题评价,相互之间出入甚大,懒得看无聊史料的就看看我下面写的东西吧,不铺开讲历史,只就电影内容相关的问题说一点东西,希望能对大家更好的理解电影有些帮助。
关于华沙起义中苏波双方的的配合问题,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二战之初,众所周知是苏德两国共同瓜分的波兰,所以在波兰人民眼里,苏军是和德军一样的侵略者,而且苏联在占领波兰后于1940年制造了卡廷惨案,卡廷惨案中苏联对22000名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进行了有组织的大屠杀,对波兰社会结构中的精英阶层和中坚力量造成了釜底抽薪式的严重破坏,堪称波兰的世纪之痛,卡廷惨案也有同名电影,剧中男主角的家庭状况,父亲的军装,母亲的悲伤,还有一直刻意表现的起义军中缺乏3,40岁的领导者,起义军多数都是18,9的半大孩子,这些细节,就是直接影射卡廷惨案对波兰社会结构造成的伤害的。
所以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波兰方面讲,波兰起义军怎么可能指望苏军配合?
而且华沙起义的重要目的就是意图抢在苏军进城前解放华沙,从而避免华沙被苏军控制,在这样的起义目标下又怎么可能通知苏军配合?
从苏联方面讲,苏军在华沙起义时已经与华沙隔河相望,但在起义中止步于对岸,从而让德军能有力量对华沙起义进行镇压,也是出于不想让华沙落入由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指挥的起义军手中。
这部片子拍摄于华沙起义70周年之际,二战胜利70周年的前一年。
如果说《狂怒》已经算是血腥的话,那这部片子的血腥程度远远超越了《狂怒》,在男主角眼前枪决了他的幼小的弟弟和母亲,炸弹爆炸后天上落下的血雨和残肢断臂是这部片子中最为震撼的两个场景。
这部片子展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毁灭性的的灾难,以及德国军队的残暴。
起初,唯美的文艺范儿慢镜头颇让我觉得扯蛋,这导演怕是玩艺术玩儿上瘾了也不看场合?
逐渐,意识到这群享受青春美好的男女本就是春游心态投入到了战争中。
只知浪漫唯美,荷尔蒙爆燃,不懂生离死别,咫尺人鬼。
导演就是要表达出这种感觉。
而那些成熟的长者曾经的领导阶层已经早已经带上全家逃离了城市,并对自己心有愧疚的儿子说“将来你们会感谢我的”。
然后,血肉残肢如雨泼下,鲜花一样的生命瞬间毁灭,地狱场景一幕幕铺开。
不管怎么说,弱小的波兰起义军也战斗过了,壮烈过了。
男主也证明了自己是个勇敢的战士。
可是在火海尸山中看到了爱人被蹂躏的惨状时,终于被死亡击倒,彻底绝望跪地投降。
居然能被曾经善待的德国军人放过。
在游过河流逃出生天时,恍惚中看到爱人笑容依旧。
观众刚刚想庆幸,却下意识地明悟这只是个美梦。
真实的是,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剪影,在绝望的深冬的江心沙渚上,远眺着整个华沙在地狱之火中燃烧坍塌。
波兰啊,悲摧的国家!
没有自立自强的根本,就只能这样。
眼看着最美好的青春被残酷撕碎,却只有无语悲伤。
补记:忍不住想比较国产《芳华》。
同样的题材,本片在直面历史惨淡的真相、表现青春美好毁灭的力度深度上都要超出太多太多。
连真话都讲不出来的✘✘,创作伟大艺术作品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华沙1945年解放的,1944年那次起义是华沙流亡政府为了赶在苏联人之前拿回政权,造成既成事实而发动的。
大白话,那根本不是准备充分的严肃的起义,那就是一场临时起意拿着人命搏权力的政治斗争。
斗争的结局是在经历了2个多月的抵抗以后,在被全歼前,抵抗军向德军投降了。
顺便一提,全歼华沙人的,是希特勒当时从党卫军残兵和后卫队调过去的乌合之众。
这帮子人顶着的是党卫军的盔,但是有不少都是刑事犯,逃兵,哈萨克,诸如此类的玩意。
大白话,那不是德国正规军,那是一支拿着枪,杀红了眼,没有军纪的部队。
而且当时因为俄国人离得不远,德军前线压力大,从一开始就下了先开枪后喊话的命令,只求赶尽杀绝,不求其他。
补充完这些个历史背景,再回头看导演为什么要把一开始拍成一群半大点的屁孩子的唱着歌跳着舞嘻嘻哈哈眉来眼去泡着妹子去起义。
懂什么叫讽刺么?
还壮烈的反抗斗争被导演拍坏了.....壮烈个毛线啊壮烈,蠢烈就是蠢烈。
那些个留言里说什么壮烈斗争的,都是和这群傻逼孩子一样的蠢,烈不烈的,另说。
还有喷傻逼大波波墙头草的,大波波和苏联的恩恩怨怨,碍着你意淫谁了?
人家大波波死的不是人?
脑子有病吧?
要不是我这里骂上瘾了停不下来,你们这种玩意我平时骂都懒得骂。
还有几个傻帽喷什么最后男女主角相会了,脱离现实,为了显示出自己有现实还逼格十足的拿起来“云播放快进看完”了。
看过来,傻X,那个云播放快进的傻X,快进的慢一点,数一数最后镜头里小岛上有几个影子。
秀智商下限,没见过你这样秀的这么出众的。
低端,底子,渣。
没错,就是说你呢。
顺便和几个同意见的抱个拳,虽然咱们在那几个慢镜头上有分歧,不过我真心觉得那个MTV式初吻拍的挺不错的,一开始还浪漫着呢,都青春着激情着呢,其实拍的我感觉不算突兀。
后面几个慢镜头确实有点多余。
画蛇添足。
不过那个强暴戏是只有我一个人喜欢么?
(⊙_⊙)你们不觉得这个强暴戏拍的张力十足么?
那姑娘那个样子看的真是心都碎了啊....这女主角选的,一级棒啊....
讲的是华沙人民的爱情故事和过家家起义
什么几把玩意!艹,一会战争一会鬼片一会又MV,傻逼!
打仗从闹着玩儿,到不是闹着玩儿,到真不是闹着玩儿。波兰美女还真是美。
迄今为止看到的最血腥的战争片,面对枪炮人只是一团血雨。
战争场面很真实、惨烈,年轻人谈情说爱、面对真实战争时的内心挣扎等尤其是偶尔的慢镜头式MV与电影很割裂。
题材很好,拍得很烂,男主角无演技,感情线奇怪,最后全都死光光结果男女主角在河中间相遇,实在是只能说WTF
拍战争居然拍子弹转圈圈
套用毛大大的话:战争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让,那样花前月下。战争是暴力攻击,是血流满面,是血雨腥风,是血肉模糊,是残肢横飞,是一群人从肉体上征服另一群人的集中行动!
不懂历史 大概看出来起义军战五渣,心疼这个卡在中间的波兰 故事一般,更像文青讴歌青春的感觉 战争文艺片,开心的时候子弹都是会自动拐弯的 礼花效果,不开心的时候被击中也要酷炫的慢动作长镜头。华沙浴血是真的,天上下血了!地下道还特别僵尸片 男主眼睛很漂亮,超赞的画面!
还不错。引出战争有点突兀,一些特效完全没必要。
他们载歌载舞,像去春游一样起义了
波兰,你基本上很难想起与电影有何关系,疫情在家就是翻来覆去看看看!有刷一遍华沙,正好刚看了国产解放终极营救,心里一万个草泥马飘过,韩三平李少红常某某,那技术水平巡查十万八千里别说钱我们除了钱没别的!
浪费时间
悲伤…… 2o2o.8.22于田村山南路
越看越不忍心。从一开始,他们还以为起义只是过家家,第一个人中枪死去的时候还在笑嘻嘻的回望,没有人经过训练。到后来,在绝望中游走抗争,都只是二十岁左右的大孩子。我不在意历史背景和大国博弈,只是可惜那些逝去的年轻生命。那些姑娘真美啊,那些小伙子们都还傻傻的。年轻的人们,消失在白桦林。
如果波兰人是这么保卫自己的国家的,那就别怪德国人和俄罗斯人把它当作羔羊一样肆意屠宰了。一群娘娘腔的卫国战争。
战争,是一个吞噬血肉和灵魂的巨兽,无论你是自愿的还是被动的,都难以避免的被拖进去,尸骨无存。人性在里边湮灭,只剩下疯狂与麻木。有人为了自由,有人为了爱情,有人为了复仇,有人抱着一腔热血。但他们也都是愚昧的和狂热的,他们或许以为那是浪漫,只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只有在清醒过来之后才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愿人间不要再有战争。有人说这片子加入了很多浪漫,拉低了这部片子,有人说这部片子偏西方,因为让人看了觉得苏联人就在河边却不帮忙显得无情。我倒觉得加入一些浪漫很好,因为这片子里是以小兵,年轻人的视角看到的。而年轻人即使在战争中也依然保有一丝浪漫,带着爱情的渴望,带着一些美好的幻想,这正是十八岁的年纪该有的东西。而那也正代表着爱,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而主观视角必然带来偏颇。
节奏太拖,内容拉胯,BGM配的不合适,形式大于内容
几个不知所谓的慢镜头打击了看下去的欲望
坦克出现之前的那个小长镜头拍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