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老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曾经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曾经是一个中年人,每个人只要活得足够长都会变老。
变老是一件很无奈的事。
片中的老年演员和中年演员都很有实力,小演员也很可爱,演得很好。
有几个地方我还是很被打动的。
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总有特别的火花。
很多别人写的影评有时间还想看看,可是带孩子真的没什么空上网,有时间还是想多休息一下,不然身体吃不消。
因为,我也在变老了。
以前我从不随便说自己老了,很多同龄人这么说时我都不说,因为我真的不觉得自己老了。
但是最近两年,身体状况果然慢慢走下坡路,加上带孩子很劳累,我真的感觉到了衰老的无奈和艰难。
但是我们都要面对不是。
努力过好每一天吧。
一部需要静下心看的片子。
这里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写在水上。
——济慈,《墓志铭》人们总是把老人和孩子联系在一起,归为相近的一类人,原因自然很明了,刚来到新世界和从新世界离去的人都一样,不会有世俗的牵绊,不用戴着面具,而是随着自己的心意。
不管是小孩子还是老人,脾气都不会太好,因为不用装。
十岁的爱德华是一个疏于他人的孩子,对死亡的好奇心驱使他一直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直到遇到了老魔术师克莱伦茨,这个老人的到来改变了小男孩的心灵世界,使他变得开朗和乐观。
对于中国人来说,看这部片子或许还很吃力,因为首先没有那样一个特定的场合感受。
爱德华的妈妈是一个善良的女人,她和自己的丈夫运营着白叟疗养院,也就是私人养老院。
爱德华和一些行将就木的垂死老人生活在一起,这就是他既定的家庭环境。
但他并不害怕,只是好奇,并在自己对死亡的认识圈子里来回搅拌,他总认为人死后会重生,又死又重生……所以,他应该认为人生是不断的循环的无终的过程。
事实上,人死不会重生,人一旦死去,一切都会成为灰烬和云烟,甚至什么都不是。
对于老魔术师克莱轮次来说,他是一个快要死的人,在和小男孩爱德华不断深入的了解和相处后,两个人的情谊增进不少。
但这一切都不能改变克莱轮次快死的时候一种悲伤的情绪,对于他曾爱恋的女人安妮的遗憾,关于离婚。
人死了,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有遗憾,而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然而,这部影片有一个情节我一直耿耿于怀,我也认为是本部电影最亮点。
那就是在爱德华十一岁的生日派对上,老魔术师克莱伦茨在台上表演魔术时,或许是因为意外,在一个小型断头台上(魔术道具)切断了一个老人(此时,老人的角色是观众里面的志愿者)的手指,老人被送进了医院。
伺候,爱德华和克莱伦茨暂时离开了家,而乘车去了别处,应该是安妮的墓地。
这部影片还插入了一个小插曲,就是爱德华的父亲,作为一个中年人的形象,他碌碌无为,却萌发着对年轻女孩子谭亚(本来是在爱德华家里作助手的一个高中女孩,准备考大学)结合的欲望。
爱德华将父亲和谭亚的对话通过录音机录了下来,并且当着妈妈的面播放,父母的感情在一刻间看起来土崩瓦解。
《中年之殇》这部电影应该是阐释中年人生活现状的最好影片之一吧,或许可以看看。
但是,电影总是给人以希望。
在电影末尾,克莱伦茨神志不清,把爱德华的妈妈当做安妮并躺在她的怀里奄奄一息。
爱德华也和同龄孩子做朋友,一起踢足球。
而且,爱德华的爸爸妈妈又重归于好,应该算是一个开始吧。
是的,有人死去,就有人新生。
或许没有来世,也没有转世投胎的可能,只有自然法则,人死是必然的,人生也是必然的,我们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如果老了,也可以像电影《人生七部曲》开头那样,几个老人反抗资本家,也可以像《返老还童》那般,对于死亡充满着不切实的心理幻想。
但不要像《梦之安魂曲》里面的母亲欲望过于强烈,否则人是否太累了?
這是一部大英帝國80-90年代社會的縮影, 講着上一代和下一代經驗傳承和情感交流的電影.早婚的中年夫妻, 沒機會上大學, 為了還貸款, 開了老人療養院, 把兒子的房間也挪出來給來來往往的老人. 整天忙得打陀螺, 一晃到中年了 眼看萬事將休矣~上有老,下有小,中有房貸,夫妻話越來越少.院里住了走過二戰的老兵, 習慣偷東西的皇室退休女僕, 掐塑料氣泡布的老太, 想跳舞少了一條腿的優雅女士, 滿懷愧疚怒氣的老魔術師, 從1917年起手就抖個不停的老頭, 女兒遠嫁 ‘腦子平得像盤子’ 的加拿大人的老太等人物, 都意有所指. 男主角小朋友在學校很吃鱉, a misfit. 在家裡每天接觸老朽和死亡, 充滿對死後世界的好奇. 與壞脾氣愛哭的老魔術師幾經周折交上了朋友, 劇情推進, 開始對話: 隔代/親子/夫妻/現世與過去/愧疚與原諒....老魔術師 Michael Cain, 說了不少佳句給不是自己孫子的little lad (小傢伙) 聽 (你們這些小輩觀眾?
). 逝者如斯, 不舍晝夜啊 ~全片不矯情, 值得一看.
一个10岁的小男孩执着于鬼魂,醉心于探讨人死之后的世界。
这是怎样的一个小孩啊?
是的,他在学校就是被看成怪物。
在圣诞节过后的一次作文课上,每个孩子被要求讲述圣诞节是如何度过的。
10岁的爱德华是在一位90岁老人的死亡中度过的,当然这个不合情理的描述引来了孩子们的哄堂大笑。
爱德华的父母以家庭事业的模式运行的“老年人之家”,里面住着各式各样的老人。
父母忙于经营养老院,忽略了爱德华。
整日和濒临死亡的老人们在一起,他想弄明白人死后会怎样。
他在每个老人住的房间里安装了“窃听器”,去捕捉到鬼魂存在的蛛丝马迹,他坚信人死后会变成鬼魂继续漂浮在这个世界上。
爱德华唯一的乐趣就是带着耳机,听着老人们临死前发出的动静。
这样的日子长了,渐渐就与生活脱轨了。
爸爸被这种单调、重复的日子折磨得激情殆尽,只会把眼光放在假期来打工的女大学生身上,妈妈的生活则被日复一日的劳累和忙碌取代。
爱德华陷在自己的世界里,努力寻找人死后的鬼魂。
搬来的魔术师克拉伦斯或许是跟爱德华志同道合的人。
他在经历了丧妻之痛后,对生活彻底失去了激情。
克拉伦斯竟然相信爱德华的论调,承认这个世界上确实是有鬼魂存在的,而那只是因为他太想见到自己的妻子了。
在这个世上,谁不曾有自己的伤痛呢?
谁不曾有让自己后悔的事呢?
克拉伦斯想再见一次安妮,想对她说一声对不起。
这个愿望,只是在他慢慢老去,慢慢开始痴呆后,才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实现。
这个被誉为“不可思议的克拉伦斯”的魔术师,为了爱德华能重新赢回同学们的喜爱,在他生日时为他策划了一场魔术表演。
可时间夺去的不仅仅是他的安妮,还有他作为魔术师的记性。
原本万无一失的小魔术,最后却在众目睽睽之下失手。
原来,时间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爱德华也终于明白,克拉伦斯为他营造的一次与鬼魂的对话不过是他玩的小把戏而已。
时间最终还是带走了克拉伦斯,父母的关系也比以前更加融洽。
生活终归是给了爱德华某些阳光。
只是在听克拉伦斯临死前留下的录音时,这个对死亡并不畏惧的孩子还是泪流满面。
这是影片里最打动我的镜头之一。
当我们离死亡很遥远的时候,我们不会去思考关于死亡的事情。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爱德华是连生都没弄清楚的人,却在特定的环境下被迫思考死。
克拉伦斯知道自己离死亡越来越近,因此他不愿意进“老人之家”,他对那些终日无所事事等死的老人不屑一顾。
人死之后还有没有灵魂?
这是一个宗教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10岁的爱德华相信有鬼魂的存在,因此他掉进未知的世界而与现实世界脱离。
克拉伦斯通过他的魔术把爱德华拉回现实里来。
现实世界的残酷一下子暴露在爱德华面前,克拉伦斯的老年痴呆,父亲对母亲的心猿意马。
捅破现实世界的虚伪,爱德华感到了绝望和孤独。
而克拉伦斯一步步迈向死亡,也让他心灰意冷。
可恰恰正是他原本为了探听人死之后的灵魂而放在克拉伦斯房间里的话筒拯救了他,他在一遍一遍听声音的过程中回想两人共度的片段,原来生活是有乐趣可言的,而死亡并不能阻挡人前进的步伐。
很喜欢这部片子,也很喜欢里面的配乐。
但是不得不承认,一开始的关于死亡的部分还是让我感到压抑。
明知道不可能,还是屏住呼吸等待情节上演。
故事发生在老年之家里。
交织的故事格式各样,失意的舞者,厌倦的父亲,迷茫于死亡的男孩,怀念妻子的魔术师。
故事的结局很美满。
失意的舞者重拾自信,和酒鬼一起手挽手走着,有点夕阳无限好的感慨。
父亲回归家庭,父母多年以后再次约会,彷佛一切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男孩终于从死亡的痴迷中走出来,开始学着和同龄人一起玩闹,甚至学会接受其他的老人。
而魔术师呢,我想他帮助男孩的举动,或许还有自我救赎的意味。
同时,男孩也帮他完成最大的遗憾,帮他找到的妻子的墓地。
一老一少,离家出走。
漫步在乡间路上,站在墓碑面前。
画面是那么的简单。
但是却展露出了老人的释怀与男孩的解脱。
毕竟死亡对于一个男孩来说,还显得太沉重。
突然想起那句古诗,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我想这应该就是魔术师老年一直追悔的吧。
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甚至连原谅都无法取得。
最后在母亲的肩头,已经陷入糊涂的老人终于得到了宁静。
从另一个女人口中说出了对他的原谅。
我想他的妻子还是爱他的,否则不会还用着他的姓。
就像另一句诗说的,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很多次被剧情感动。
沉迷于亲情难以自拔。
爱德华的家开了一间家庭养老院,每当有老人去世,他便偷偷潜入死者的房间,安插录音机,记录灵魂离世的声音,寻找另外世界生命存在的证据。
有一天,养老院里住进来一位老头子克拉伦斯,他是个魔术师。
教爱德华学魔术的过程中,一老一少倒也形成了某种奇怪的友谊克拉伦斯帮爱德华寻找灵魂的世界,而爱德华则默默见证克拉伦斯那不能释怀的,早已消逝的爱情。
但最终,克拉伦斯没有得到救赎。
还是去世了。
爱德华却带着困惑和怀念着有关克拉伦斯的记忆继续成长。
看克拉伦斯表演魔术把养老院老头子的手指弄断的时候,真的挺惊奇的。
一老一少在一起的默契,让人时不时发笑时不时深思。
其实是很可爱的一对朋友呢!
挺喜欢老年人的,因为在一起又可以受教育还能受宠爱。
每次看见电影里的类似情节都会想起好像朋友一样的外婆。
很难忘的上下楼梯机器。
也很想问一句,有人在吗?
生老病死,总有一天,你会失去辛劳一世得来的东西,甚至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肢体,身上散发去腐朽衰亡的气息,寄人篱下被当作一件物品摆布,不会有好转,不会有上升,一天比一天更糟糕,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
这样一种阴惨绝望的必然,却时时因为体贴与善心,散发出一种家常温馨的气息,令人能够坦然面对不可避免。
然而,心即将像棉花糖那样软化时,日常生活的繁琐与压抑,又鬼魂一样飘出来作祟。
这部电影就像人生,你疲惫你绝望你焦躁,希望却乖乖在潘多拉的盒子里蹲着。
哪怕只有片刻间的快乐,也能叫人忘记生活就是一团糟。
(芷宁写于2010年5月28日)有智慧有阅历的老人在孩子的成长中往往起到至关重要潜移默化的作用,曾在看《亚特兰蒂斯之心》时,感慨鲍比小小年纪就遇到启迪开慧的人,“在泰德(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那里,鲍比体会到了书籍的美妙、知识的乐趣、思考的意义、勇气的价值和纯爱的珍贵,让5岁时就失去父亲的他终于获得了部分属于父亲才能给予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泰德在鲍比成长至关重要的时段,促使他摆脱了他那个心智平庸母亲的负面影响……(摘自本人影评《亚特兰蒂斯之心》:开阔的眼不沉沦的心)。
英国影片《有人在吗(Is Anybody There)》也是一部讲述孤独聪慧的男孩在经历和感情双丰富的老人那里获得成长启迪和乐趣的影片,其间也将风烛残年的身不由己以及寂寞孤独适时传递出来,且整部影片蕴含了很多“欲辨已忘言”的隐含,关乎灵魂,关乎归属,还关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孩童心智成长方面又有着奉献智慧的价值,于剧情行进间还散发出悲伤与快乐携手而行的气息,只是在节奏方面倘若再紧凑流畅一点就更佳。
上世纪80年代的英国,10岁男孩爱德华(比尔·米尔纳饰演)有着那个年纪孩子的小想法和小脾气,父母忙于经营一家老年公寓,整天忙得焦头烂额,还要设法应对捉襟见肘的家庭经济危机,对爱德华的感受无暇顾及。
整天闻着老人味,隔三差五看到老人离世的爱德华,对鬼魂和超自然现象有着超乎寻常的着迷,他想知道灵魂究竟去了哪里,便在老人床下安放了录音设备,以求从声讯上得到答案。
老人克拉伦斯(迈克尔·凯恩饰演)的出现起初并不讨男孩喜欢,因为老人的入住,让男孩想要回自己房间的愿望再度落空。
经过几番磕磕绊绊的接触,特别是在男孩及时发现了有生命危险的老人后,这两个明显不合于群的老少成了朋友。
爱德华将自己所收集的有关鬼魂的“证据”拿给克拉伦斯或看或听,沟通观点,前魔术师克拉伦斯则教爱德华变魔术,接他放学,帮他搞生日聚会……然而,有过花心历史、失败婚姻和丧妻阴影的克拉伦斯,心情并不总是很好,往事和内疚不时侵袭着他,他常沉浸于坏情绪中不能自拔,每当此时,爱德华都愤然离去。
“生活总是在变,而且并不是越变越好,你一生中的后悔总是不断累积,而后悔又不断打击着你的旧伤……”克拉伦斯的人生经验总是多多,在讲给小孩听的时候,也仿佛在清点自己的旧伤。
在将老爸的秘密揭发给老妈之后,在看到被迫老爸离家之时,爱德华对这些话似乎有了切身感受。
影片还原了上世纪80年代的风貌,不论衣着家居,还是涉及内容的视影,不论影片配乐,还片中人所唱,在视听上营造出一种明丽的回溯感,仿佛戏剧舞台的流动化。
而在戏剧舞台上颇有建树的导演约翰·克劳利在讲故事方面显然有着系统而全面的功力,此次,他联手多位英国最资深的老演员带来了一部真诚有滋味的电影。
不可否认,这部影片阵容惊人,除了始终奋斗在影坛第一线的迈克尔·凯恩,多位英国戏剧老戏骨登场配戏出演老人院里的鳏寡,退伍老兵鲍伯(彼得·沃恩饰演)、可爱的埃尔希(罗斯玛丽·哈里斯饰演)、糊涂的艾娜(希尔玛·巴洛饰演)、专横的莉莲(西尔维亚·萨姆丝饰演)、自命风流的雷吉(莱斯利·菲利普斯饰演)……即便镜头不算多,但他们四两拨千斤的表演,已然成就了这部影片的特定氛围,如影片伊始,圣诞节的“老年之家”,围桌而坐的一屋子老人和一个孩子,老人的老态龙钟、自说自话,和孩子的稚嫩童颜、无聊落寞相映成趣,于不着痕迹间铺就了整个故事的走向。
该片是现年75岁的迈克尔·凯恩的第103部电影,在片中,他的表演极富感染力,举行神情在威严庄重与心碎混乱之间游走自如,将人物的性格层次挖掘得深刻,赋予了克拉伦斯这个角色丰满的形象,既经历丰富又情感脆弱,可以关心贴心又时常脾气暴躁。
饰演爱德华的比尔·米尔纳,年纪不大,表演出色,和凯恩的互动令人感叹又感动,令一种美好的情愫渐渐弥漫萦绕。
在《无处的男孩》中饰演列侬生母的安-玛莉·杜芙,出演了爱德华的母亲,戏份不算多,却表演细腻到位,令人印象深刻。
片名取自这对老少做“鬼魂”游戏时,克拉伦斯说的一句话“Is Anybody There”。
在片中,爱德华的录音以他意料之外的方式录下了一段他最珍贵的录音,录音里克拉伦斯说再见的声音让倾听的小孩泪眼朦胧。
人生总要彻底走完才发现不过如此,即便曾经轰轰烈烈,最终也都将重归自然,克拉伦斯曾对爱德华说,如果有转世的话,来世的他不愿做人,而选择做一只獾。
片尾,爱德华去捡球时,在树林里见到了一只獾,微笑溢自爱德华的唇边……http://nicolew.blog.hexun.com/50838998_d.html
【少年】少年爱德华是一个热爱灵异故事的孤僻少年,如同我们小时候身边总会有一两个与众不同且喜欢活在自己的小宇宙中的玩伴。
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心,却不懂得与人分享,不合群的行为往往招来其他同龄孩子的欺负与调戏。
爱德华住在一个死神经常光顾的老人院里面,在他懂得什么是死亡和离别之前,他已经懵懂地经历了许多次。
那不同于成年人的麻木,那只是少年不知愁知味的单纯。
无知的单纯往往容易错失很多美好,如同我们小时候并不懂得珍惜那么蓝的天、那么白的云、那么亲密的伙伴、那么简单的喜悦,在完全失去后的成年时才恍然追忆。
无知的单纯也往往容易伤害身边的人,爱德华怨恨过的那些老人,报复过自己的父母,如同我们小时候也会犯的那些错。
少年时代能够遇到一个亦师亦友的导师,是幸运的,爱德华非常幸运的遇到了老人克拉伦斯。
与克拉伦斯的相处中,爱德华渐渐学会了如何关心别人、如何尊重别人,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慢慢地融入了伙伴们的生活,同时没有失去自己的童真。
还记得看到接吻镜头会羞涩的自己,还记得会相信妈妈说做鬼脸风一吹就会定住变不回来的谎言的自己,还记得毫不畏惧跟着小伙伴从高处一跃而下的自己,那些不知什么时候忽然失去的童真。
也许那些来不及留住的美好,才是人一辈子最珍贵的宝藏吧。
【成年】爱德华的父亲和母亲是一对没上大学的情侣,早早地为爱情进入了婚姻生活,最年轻的时光都耗在照顾一群垂死的老人们。
母亲是一个善良美好的女人,她真心的关怀这些走在人生最后一段旅途的老人们,她尽力照顾他们的起居饮食、用最大的热情为他们的生命注入生气、也会细腻感伤地收拾他们的遗体。
但是,她却忘了把同样的热情留给自己、丈夫和孩子。
也许当我们为人妻为人母的某一天,我们会成为一个不懂得打扮自己善待自己的女人,我们会忘了那些被生活磨平的爱情的浪漫情趣、以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已经是全部,我们会重复小时候自己讨厌的那套规矩、忽视孩子的个性和童真。
所以我总想写点什么留给未来的自己看看,你还记得当年自己的真正想法吗?
你会犯下同样的错误吗?
你会将自己受过的伤施加在自己孩子、爱人和身边其他的人身上吗?
父亲是一个失意的中年男人,碌碌无为的半辈子,对着妻子就如对着餐桌上的旧餐布没有丝毫的新意和食欲。
忽然有一天,遇见了一个鲜活的十八岁姑娘,那么年轻柔软的躯体、那么充沛澎湃的活力、那么多姿多彩的生活,就天真的意淫那是上天派来拯救我的天使吧?
猥琐仓促的求爱,被女孩果断拒绝后惶惶不可终日,最后被孩子爱德华揭穿后恼羞成怒把责任推给了妻子和老人们。
年轻的时候,我们会遇见这么一个男人,善良略带懦弱、没有什么大志但看起来挺老实的样子、承诺会爱你一生一世、憧憬着两个人一起努力奋斗出个幸福的未来。
简单的幸福却不见得比华丽的王子公主童话来得靠谱,当窘迫的经济压力压弯了脊梁、当粗糙的日常生活磨花了脸孔、当日复一日的单调湮灭了最后一丝幻想,简单的幸福依然可以不堪一击的卑微。
在所有的选择背后都会有好坏参半的结果,后悔不是解药,只是越来越坏的催化剂。
在选择了以后能够无畏点且真心包容这个选择,也许才是越来越好的那线生机吧。
【老年】老人克拉伦斯盛年的时候拥有过很多情人、财富和名声,但却失去了一生中唯一的挚爱。
他固执又高傲,刚来老人院的时候他看不起所有的人,不愿意适应老无所依的新生活。
他悲伤又失落,他发现连个孩子都能够欺负他,他夜夜在黑暗中思念亡妻,甚至尝试自我了结生命。
爱德华像个生机勃勃的小精灵闯入了他的生命,整个故事就是他和爱德华的忘年友谊。
电影中克拉伦斯有两次情感的爆发。
第一次是车祸后他将代表一辈子回忆的旅居车推入了湖中,爱德华追问他为何要这么做,克拉伦斯失声力竭地吼出了死亡的真相,以及深藏在内心深处对于亡妻的歉意。
第二次是他与爱德华探访完亡妻的坟墓回老人院的路上,他误以为爱德华母亲是自己深爱的妻子安娜,老泪婆娑地一直道歉,最后得到了爱德华母亲的原谅以及深情一吻。
那一吻,救赎了老人,也救赎了处在感情破裂边缘的爱德华父母。
学会面对,学会放下,学会在失败以后重新开始。
——————————————————很多人离开了,也许他们仅仅存在于我们少年、成年、老年中的某个阶段或者某个时刻,但至少他们曾经来过。
——————————————————我始终觉得,一部好的电影,不一定是要本身蕴含多少真理,而是在看完这部电影,能够让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反思和领悟。
我们都在别人的故事中寻找自己的影子。
在这间屋子里,一个十岁的小男孩的出现反而会破坏应有的平衡。
没错,就是这样一间家庭养老院,穿梭于各色老爷爷老奶奶中间的小男孩。
不得不佩服,从这么小开始就见证死亡。
对于一个成长中的人来说,这实在是非比寻常。
也许正是这种年轻的青春和暮老的夕阳,才会形成影片中鲜明的对比,才会让人在碰撞和不和谐中寻找那微妙的链条。
一个不愿意住进来的魔术师,一个探寻死亡后灵魂的小男孩,他们的思想在摩擦中成熟。
也许没有人理解他们两个的思想,他们却可以在对方那里寻求慰藉。
老人其实和小孩子一样,他们总会有一些无法无天的想法,他们会专注于自己认准的理。
就是这样,两个“小孩”互相搀扶着成长。
但是人终究斗不过自然,人老了还是会死,小孩子也终于长成了大人。
作为一个大人,男孩子仍然在追求死亡后灵魂的存在,梦想的寄存,其实在老魔术师死的那一瞬就定下了一生的约定。
为了老爷子那一口纯正的英语
3.5,总体还好,但总觉得欠了点。。。
一般
死亡就是这么一件平常的事情。
6星...
宛如嚼蜡
其实觉得这部片子一般,也许是看多了感人故事不过不得不提的是这个小孩子,感觉有点神经质的聪明小孩,还算是个亮点
但愿我不是最后死的那个。
难得一部这么温馨的小电影
is any body here ?
老且穷实在太狼狈了,连孤单都会跑来欺负你
好治愈~里面那首黑童谣大爱:)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u can see them as two kids, or two old men.
英国片看了都好悲伤
2010.02.27画面很美。with grandpa情节,让我想起小时候那点事儿
best at Apirl
应该是有内涵的电影,不过看起来是在是太闷了。
很温暖
英式小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