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的相当差劲👎🏻!
我是奔着志愿军去看的,看完感觉毁三观!
完全资本电影,披着爱国主义的外套来圈钱带货捧儿子。
真不知道这电影怎么过审的,还是国庆档!
整个电影诉事能力很差,而且志愿军当年发生过的事情要不不讲,要不讲的很短(1-3分钟飘过),要不改编志愿军的历史来给导演臆想出来的假故事做铺垫!
我对志愿军故事也不说完全了解吧,但是出于喜欢,大学期间看过很多书籍,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先辈们的聪明,对战术的灵活运用,对地形的完美运用,还有为了国家不怕牺牲的精神等等等等,这些电影完全没有表现出来一点!
打仗场面给人的感觉就是导演儿子徒手撕鬼子(这里指代美军),而且这样猛的英雄还是虚构的(搞得好像我军没有猛人似的必须虚构一个出来),我就想说如果美军(联盟军)那么差劲,怎么能体现出我志愿军的强大呢?
他美军可是二战的霸主啊,还拥有世界上先进的钢铁洪流啊!
再说了,你把美军拍那么差劲,我军还跟他们打那么久,那我军是什么呢?
有的人会说这没啥的,电影嘛怎么怎么的。
好!
那先不说这些,那咋就说志愿军铁原阻击战的经典战术之一:天女散花(撒钉子200多个小阵地)为啥导演就是飘过呢?
你不知道这是多么牛逼的精神?
多么牛逼的战术?
那你不给画面也可以,那你好歹说清楚啊,稍微介绍下啊,一点也不,就飘过,都没你虚构的故事重要呗?
那我就告诉你这是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还被世人一直称谓经典的战术:抗美援朝是二战后紧接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上所有的国家用无数场战斗证明了战场上部队一旦分开,是没有战斗力的。
而我们的先辈为了给后方争取时间,他们做到了!
这是什么呢,是对战术的理解,是领队对手下的绝对信任!
是子弟兵对上级安排的绝对相信!
是志愿军的精神啊!
这些灵魂的东西不值得你导演去细细的拍吗?
又有人说了,只拍这时长不够,我想说你围绕这个主题可以加一些虚构的啊!
而导演是虚构的事件作为主题,这个战术就是铺垫,甚至懒得介绍一闪而过。
我们再说回来,你说这个时长不够。
那好,那炸水库再加进去啊!
也是真事,可导演干了什么呢,炸水库这样的真事,为了他的虚构的故事需要,竟然改动了历史!!!
你没听错,改了历史!
志愿军确实炸了水库,可水库不像电影那样有重兵把守。
炸水库这个决策很艰难执行,那是因为,一旦水库炸了,内外加阻击的志愿军就大概率是自断后路回不来了!
这是啥,这不是精神吗?
为了完成任务,保证大局,视死如归啊!
这不值得你导演好好拍吗?
非要为了大场面为了你虚构事件的推动改编历史?
咱就说为了煽情也不至于改历史吧?
你就实际的拍,稍微夸张一些,我相信电影院哪个不感动,不哭呢?
还有就是电影的叙事能力,电影就没有说清楚为啥会有铁原阻击战的发生,当时美军换了领导,新上任的李奇微通过分析之前麦克阿瑟的失败经历,发现了志愿军的特点,也就是著名的礼拜攻势:美军当时已经溃败了,可志愿军每次进攻,很有特点,只有一礼拜左右,所以他再通过制空权明白了,志愿军是因为后方补给跟不上,进攻就是7天左右。
所以李奇微让部队在我们进攻的时候故意撤退,差不多没有补给了就狠狠的反攻,还用飞机炸你后方的补给!
(你看敌人多强大,导演就不知道拍出来,只有敌人强大,我们战胜了才能显出我们的强大)。
当时我们领导人也是发现了这个,才做出赶紧让大军后撤的决定,而后撤的最重要的中转站之一就是铁原,所以才会有铁原狙击战,所以才叫做志愿军的生死存亡之战!
电影呢,讲的稀里糊涂,只怕你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还有电影中的专家来看研发的炸弹效果,一直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炸药少,没办法啥啥啥的,可电影最后突然就是我们炸药满天飞炸的美军稀烂,我们赢了。
我的妈呀!
导演啊。
你自己不矛盾吗,我们是动用了很多大炮不假,可你就这样突然的画面,不会让观众产生割裂感吗?
你就说清楚,第一:当年弹药少,确实舍不得打,而且没有制空权容易暴露大炮的位置。
第二:志愿军进攻在晚上,打的敌人怕了,晚上给自己扎营周围设置铁网,防止被偷袭。
第三:志愿军发现了他们的这个弱点,想办法用战术逼他们尽量的聚拢了。
所以赶紧用大炮还调用了别的地方的大炮一起狠狠的炸啊!
我就问你,你把现实拍出来,这不能体现我志愿军的聪明吗?
对战术的高级理解吗?
就我军那装备,那点炸弹都最大化的使用不值得你导演好好拍吗?
改历史不说了,电影还有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矛盾,甚至bug,我只是从我知道的角度分析了下,电影太长,我也不可能一帧一帧的复盘,我也打字累了。
有兴趣的朋友,我给你推荐一些大v写的也不错!
他们的角度看这个电影,你会发现,这部电影,真的无话可说!
推荐,抖音:①特种吃货Seven(从部队角度对电影的评价) ②羊月哥③你去搜索:志愿军唐国强(唐国强老师毕竟出演了说的很委婉了,怕得罪人)再次说明:不是志愿军精神不好看,是导演纯纯拿志愿军的题材来圈钱,圈钱不可怕,可怕的是压根没拍志愿军,纯纯来捧儿子圈钱。
就这都不好好拍志愿军,拿虚构事件来煽情2小时,可劲想让你哭!
真不知道怎么过审的!
你打着国庆、志愿军的口号,这样拍虚构的事件,会让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的人有了错误的认知,认为当年真发生过导演拍的事,你哪怕拍完用字提醒观众,本故事纯属虚构也行啊!
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志愿军,对有爱国情怀的国人看你电影的不尊重!!
哥哥教导员朱一龙负责系着皮带,箍住腰身,打各种仗。
负责喂糖。
负责最后一个死掉,在美军步兵到来前,舔糖纸,折糖纸,把糖纸放到水里。
孩子说,还不如拍成直接塞进嘴巴里,笑一笑嚼了,咽了。
妹妹学生张子枫英语翻译,追随父亲、哥哥进入朝鲜战场负责埋线,询问妈妈去哪了,不负责找答案负责送花、吃糖、听电话、哭、跑来跑去负责冲锋时带大家唱一首山歌彭司令王砚辉负责送糖:再见,战友!
回过神,掏出一颗糖,看了看,哦,跑出指挥部(大约十多米),凝视,缓缓塞到某人手里,说,给你儿子教导员朱一龙吃。
负责接电话、打电话、走来走去。
爸爸军人辛柏青负责演一个正常的军人军长吴京负责在高楼面对一个敞开的破洞打电话。
接电话。
打电话。
武器专家朱亚文负责开战前召开武器研讨会,分果子负责再次说明我军没有重火力:我军残余部队已溃不成军,撤退二防,看到坦克大举进攻,挥手说上重火力,欧豪咬着牙齿含泪回答,没,没有,我们连队没有重火力。
恍然大悟。
陈飞宇负责失忆负责花样杀敌负责面无表情负责不死其他负责群像美军负责下令负责弱智负责震惊负责各种死法负责战争大场面画面特效战争负责抗美陈凯歌负责让陈飞宇打得好看,打而不死负责打磨13万字剧本18稿,开上千小时会议反复修正负责导演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导演一颗糖引发的战场亲情。
先说结论:这不是战争片,这是一部被导演严重夹带私货的动作片。
连最基本的战术都没有,完全是无脑的动作爽片!
想看抗美援朝题材的战争片,推荐《能文能武李延年》、《特级英雄黄继光》、《冲锋》……1、189师师长蔡长元在无兵可用时,亲率机关、警卫人员冲向一线,结果受伤被埋。
被人救出回到师部时,只剩了一条短裤。
2、189师被188师替换下来时,只剩下相当于一个团的兵力。
当最后傅崇碧无兵可用时,不得不动用了作为军预备队正在休整的189师残部。
记住!
不是电影里那样由一个志司参谋越俎代庖带着189师的残部去占水库的,那是内外加山战斗时188师自己放的水。
3、189师以柔克刚,化整为零,没有固定防线。
而这种非常规的防御部署就意味着他们根本不可能完整的撤下来!
也就是说,他们根本没指望能活着回去!
他们在最艰难的时候,对军部问有什么困难的回复是:“让他们准备好二线阵地(言外之意就是:别让我们白白牺牲。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三天里彻底耗尽了美军进攻的锐气。
4、和189师一样,188最后也基本拼光!
例如188师563团从2600人打到200人。
563团1营1连2排最后8名战士在弹尽粮绝之后集体跳崖,只有3人因树枝拦阻而幸存。
5、188师因火力处于绝对劣势,所以特别重视土工作业和冷枪战术(对,比狙击英雄张桃芳所在的24军还要早),扬长避短跟美军打不对称作战。
因为在范佛里特弹药量面前,我们能依靠的只有英雄们的血肉之躯!
但导演却只专注于他的兰博儿子的狙击神迹,根本没心思去表现真实的神枪手们有多英勇。
6、187师在东面防御侧翼,部队不断抽调增援、补充南面正面防御的188、189师。
到美军最后也开始从东侧进攻时,只剩一个团的兵力可用。
但仍然对美军发起了63军最后的反击,而且傅崇碧为此打光了63军最后的炮弹储备。
对,这就是63军最后的破釜沉舟了!
7、彭总身边人回忆在朝鲜战场只看到他哭过两次,其中一次就是在五次战役后看到后撤休整的63军残部的时候。
……电影永远也无法再现当年铁原阻击战的残酷,更何况陈大导演本就为了捧他儿子而拍了这个三部曲。
因为对铁原阻击战和傅崇碧将军非常熟悉。
铁原北部是朝鲜为数不多的平坦地区,非常适合美军机械化部队展开行动。
在5月27日,“联合国军”已开始全线反击,并占领了汶山、永平、华川、富坪里和麟蹄一带,继续向铁原、金化和杨口发起攻击,同时将涟川与铁原视为主要进攻目标。
如果右翼的美军迅速夺取了铁原,则位于其南侧的志愿军主力三个兵团以及朝鲜人民军一个师将会被切断退路,面临被围歼的风险。
如此一来,整个朝鲜战争局势将发生逆转!
形势十分危急。
5月28日17时,彭德怀下令正在铁原附近准备休整的志愿军第63军,并指挥第65军194师,迅速在涟川与铁原之间布置防御,以任何代价牢牢守住铁原10至15天,以阻挡敌人的攻击,为兵团主力和伤员的转移提供掩护。
第63军原属于华北军区,原身包括冀中游击队和白洋淀的雁翎队等老牌抗日队伍。
游击战、土攻和地道的经验丰富。
入朝后划归志愿军第19兵团,负责的军事领导为傅崇碧担任军长,龙道权担任政治委员。
其下辖包括:第187师,由徐信出任代师长、张迈君为政治委员;第188师,张英辉为师长、李真担任政治委员;以及第189师,由许诚领导、蔡长元作为政治委员。
此外,还配有由赵文进领导的194师。
63军在朝鲜作战已有两个多月,部队的减员情况相当严重,加上配属兵力总共仅有2.4万余人,以及只有240多门重型火炮。
相比之下,美军拥有骑1师、第25师等四个整编师,共计4.7万兵力,火炮超过1300门,坦克数量也超过400辆,还有强大的空中支援。
在如此悬殊的兵力与火力对比下,要让63军守住宽25公里、纵深20公里的防线实属困难。
从长津湖开始就有若干发生在不同部队的场景被压缩在同一个连队,为了让观众感受到一套主角多个故事。
这场电影看完后,往往跟熟悉中的铁原阻击战那么的不同。
说说几点感受和对应的过程吧:1、关于橄榄球打法橄榄球打法是美国特别推崇的齐头并进,参加铁原阻击战的范弗利特以前是橄榄球运动员,李奇微也是个橄榄球教员。
包括铁在烧纪录片里橄榄球的场景也出现了很多次。
这个是美国人根深蒂固的运动。
有些人觉得橄榄球赛是多余的,但电影中出现那一段并不违和。
2、关于围歼比利时营围歼比利时营是的确存在的,187师562团1营、率先击破临津江北岸的侦察队,临津江战役打响后,瞬间就控制了比利时诺森伯兰营关重要的坦克浮桥,大门关上后、围歼比利时营的战斗正式打响。
但实际上,这个战役是整个战役的序幕,后面第187师第560团雪马里全歼号称英军王牌部队格劳斯特营及配属分队,缴获坦克18辆、汽车48台,也非常精彩,但是被导演跳过了。
3、关于钉子战法189师是钉子战法的核心,影片中也用熄灯号委婉的表示了。
但是表现的依然不够。
189师只有9000余人,难以承受几万美军的全力进攻,师长蔡长元急中生智想出一招“天女散花”,把全师人员分为200多块阵地,分散防守各处,成为了美军眼里二百多个扎眼的“钉子”。
这种战法对阻塞敌人进攻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但也让189师200多个阵地都变成了孤军,后勤补给根本就到不了这些分散的阵地上,这完全是一种以命换时间的打法,189师上下的每一位官兵上了阵地后都没再想过能活着回来,是真正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美军只得接受189师跟他用命拖时间的打法,一个个地去对付189师的小阵地,美军集中兵力火力,平均每30分钟就全灭一个小阵地。
傅崇碧多次询问蔡长元战况,师长蔡长元只是回答:“你们只需尽快构筑二级阵地。
”挂下电话后,傅崇碧双眼流泪,心里知道蔡长元还有一句话憋着没说:“不要让我们189师白白牺牲。
”当189师回到大后方,傅崇碧不敢置信地看着眼前这个“师”级部队,除了送到医院的伤员外,原先9000多人的部队居然只剩下700多人的即战力,蔡长元一个师长直接成了一个不满编的团长。
4、关于阻击小队跳崖李默尹跳崖也是有对应故事。
坚守在207高地的第188师563团1连2排,仅剩下8名战士。
此时,他们的弹药所剩无几,与上级和邻近队伍的联系已然中断,四面受困。
当子弹耗尽后,他们便用刺刀、枪托和石头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再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6月6日,188师563团1连2排的8名战士在陷入四面包围的情况下,副排长李炳辉带着士兵们高呼:“胜利属于我们,祖国人民万岁!
”接着一起跳崖,5人当场摔亡,3人摔伤腿,后侥幸费力爬回到部队里。
5、关于“我们回不去了”李想的一营对应的是内外加的第188师564团5连,坚守的是279高地,易攻难守。
从清晨持续到下午,敌方的“机甲部队”始终未能前进一步。
我方工事损毁殆尽,弹药和手榴弹也已耗尽。
官兵们通过从敌人尸体上收集获得的弹药,再次击退了敵軍的一次攻势。
而五连也是被水库的洪水孤立成为死地。
中间有个美化的就是,当初韩国的水库都是手动放水,没有电动之说。
而最终水库也是被5连炸掉的,不是手动放水。
5连战士们早年是冀中平原抗日游击队出身,见到美军要来山里跟他们打游击战,虽然知道自己已经没有生还的希望,却还是高兴他们最后能让美军吃点苦头。
他们双手挖战壕,四处游击,没有弹药就从打死的美军士兵身上拿,几十人竟也在一时间内给美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下午2时,在一次攻击间隙中,5连连长拨打电话向团长报告。
这通通话成为了5连官兵在内外加小孤山上的最后声音。
在此之后,第5连与团指挥所完全失去了联络……6、关于一防和二防63军并不是反复争夺一防,其防线一退再退(伴随着一个个钉子和熄灯号)第十三天时已经逼近铁原正面最后一道防线。
傅崇碧将军也并不是安然无事的在铁原指挥战斗,美军的轰炸把铁原变成了废墟。
同时美第三师从东面的包抄几乎就要合围铁原,63军一度被逼到了绝望,就在这时接到了40军换防的通知,前往伊川地区休整。
63军全面后撤让出最后一道阵地。
7、关于夜袭美军阵地没错就是唱歌的那场战斗,实际上对应的就是徐信的夜袭。
此外包括影片结尾的炮击美军,看起来是个结局,很多人感觉是志愿缺衣少食下的美化。
实际上该场景也是史实,但实际上是把一个故事才成了两个场景来拍。
但是,这么重要的战斗,至少要给徐信师长一个出镜才对。
具体情况如下:6月9日,徐信师长的手里,实际能够使用的兵力只有一个团。
但更重要的是,无论蔡长元还是张英辉,他们在前面的防御中,已经把阻击战的招数施展到了极限,蔡长元的机动防御最大地削弱了美军进攻的势头,张英辉的藏兵于九地之下让美军步步难行。
但是打到这个时候,志愿军在铁原前方的防御空间已经基本被用光,而且美军经过十几天的鏖战,也逐渐掌握了志愿军的作战规律,铁原前方并非高山峻岭,在丘陵地带以饱和的火力强压下来,187师不可能仅仅依靠意志就守住阵地!
就在这万般危难之时,徐信师长十分平静地拿出了自己的方案:“守不住,就不守好了,只要不让美国人进攻就可以完成志司的任务嘛。
”徐信的办法就是两个字:反攻!
63军还有一个炮团还有一个火箭炮营没有用,一是因为弹药不够,二是因为没有防空力量,怕遭到美军空军的打击,所以一直都没敢用,美军也以为63军没有炮兵,没有做出防炮击的准备。
187师师长徐信找到军长傅崇碧,说要对美军发动大规模的反击,让炮兵提供掩护。
傅崇碧听后决定赌上一把,把所有火炮都交给了徐信。
徐信的看法是,美军的防守固然坚固,但是如同曹操铁索连舟,看似安稳,但也把自己栓死了,枪是够不着它,也打不动,可要是炮来打呢?那它周围的开阔地就不够了,我们打它,它不跑就是靶子,要跑,周围那么密集的车辆人员,还不知道要压死多少自己人呢。
既然如此,与其在阵地上等他来攻,不如我们先去给他来个火烧连营算了。
我们的炮兵原来不好打它,是运动不上去,现在铁原都打到了自家门口。
我们把前线的迫击炮集中起来,加上军部的火箭炮,拉上去就能进入射程,不设炮兵指挥所了,也不要瞄准了,那样大的目标,打着什么算什么,给他来个一锤子买卖好不好?等把它打毛了打乱了,步兵上去,这么大的动静,不信美国人一两天能缓过来!
这个时候63军还是有炮兵的,但是志愿军的大口径火炮阵地一贯是美军空中攻击的首要目标。
所以,铁原之战大部分时间,炮兵部队一直没有痛痛快快打过一仗,始终在和美军捉迷藏。
志愿军的火炮阵地已沉寂多日,大部分重型火炮已经随主力部队后撤。
只有大口径迫击炮还留在阵地上,火箭炮营还没有撤走。
仗打到这个份上,已经容不下任何犹豫了!
对徐信这个建议,傅崇碧一拳砸在桌子上,把军直属的火箭炮营交给了徐信,187师反攻的方案就此制定!
徐信的反击,在6月10日夜间打响,出击的炮兵部队一线配置追击炮,二线配备“卡秋莎”火箭炮,在步兵掩护下悄无声息地进入美军对面的阵地。
因为志愿军部队已经很久没有进行过成建制的炮火反击了,美军以为我志愿军部队已经没有了炮兵,因此只对步兵袭击做了防范。
凌晨2:00,由1门120毫米迫击炮发射黄磷燃烧弹指向,63军炮兵各自为战,在最短时间内把炮弹打光,当面美军上百辆坦克围成的营地顿成一片火海。
混乱中美军并非不想还击,但仅仅打了几炮就发现。
中国军队的炮兵阵地无从分辨。
猝不及防中,美军的储备弹药被志愿军发射的火箭弹点燃,剧烈的殉爆造成了比志愿军炮击更壮观的爆发。
“我们的炮不是在一个阵地上,从前线十几个点一起朝美国人的头上打。
美国人阵地上,那不是一般的爆炸,是整个一片在燃烧,坦克啦,炮啦,远处也看不清楚,可那个火和平时不一样,那是一种红的,黄的,白的掺杂的火,是铁在烧!”“战士们一片呼喝,都在齐声呐喊者:炮兵!
炮兵!
……”炮击之后,187师的突击队乘着美军混乱之际,对美军营地发动突袭,这一次,突击队员直把手榴弹丢进残存的美军营帐之中,美军大营都成了一片火海!
187师顶住了,傅崇碧松了一口气,李奇微叹了一口气……徐信迅速命令剩下的全部官兵对美军发动进攻,美军不知道状况,很多士兵连衣服都没穿就慌忙逃窜,一夜后退了几十里路才停下。
经这次打击,该敌连续3天未能出动。
尾声6月11日,当美军正式攻破铁原。
次日,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都是美军拿下了铁三角。
但当想进一步向北推进时,愕然发现铁原城的物资人员已经全部撤离,北部又构筑成功了一道稳固的新防线,李奇微收到战报气的暴怒,知道自己的计划落空了。
拿下铁原的损失让美军开始重新审视这场战争付出的代价,从而为停战谈判打下了坚实基础。
铁原阻击战的成功,为志愿军主力争取了在“三八线”附近重建防线的时间,粉碎了美国试图在朝鲜中部实施东西海岸登陆的计划。
从取得的胜利和实现的战略目标来看,铁原阻击战是迫使美方高层启动停战谈判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决定志愿军命运的一场关键战役。
傅崇碧将军在回忆录中提到:“我们在涟川和铁原地区进行的防御战,是我军继第五次战役前两个阶段消灭6410名敌人的胜利后,又一次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这场作战是63军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激烈和残酷的一次,许多连队奋斗到最后,只剩下十几人,但最终都圆满完成了使命。
”战后,彭德怀特意前往第63军探望指战员,他激动地说道:“同志们!
你们的表现非常出色!
在铁原,你们63军坚守了13天,为东线部队的撤退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效地打击了敌人的气焰。
你们是真正的铁军,我会向毛主席报告你们英勇卓越的事迹。
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都为有你们这样的英雄部队而感到自豪……”听完彭德怀的话,所有指战员倍感振奋,高呼“祖国万岁!
”“一切为了祖国!
”感谢这部影片让我们重温七十多年前的铁原战场,回顾这场生死存亡之战中那些可敬的人们。
他们那句坚定的誓言“我们的每一道防线和每一处阵地,都是用鲜血守护!
”深深打动并激励着所有中国人!
透过这部硝烟弥漫的电影,那些关于朝鲜战争的文字或纪录片口述都成为有血有肉的影像,影片视效对战争场面的刻画带给我巨大的冲击,足以振动我脑内每一根神经。
当铁原战斗的哨子吹响,第63军的战士们奋勇战斗至肉搏,抵进炸毁重型坦克,阻击了敌人一次次进攻。
观影时,我身体里的血液在飞速涌入心脏,心也好像跟着战士一起燃烧。
除了恢宏震撼的战争场面,更有别于场面见长的战争电影。
暗夜奇袭,迂回防线,炸水库等军事情节令影片跌宕起伏。
一营的战士,营教导员李想,军工专家和他的“保镖”同志……,在悬殊巨大的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谋和胆略,同样令人赞叹。
影片结束后,我仍然清晰记得这些年轻的面孔,虽血污满面,眼神始终坚定无畏。
朱一龙用“换人版”演技(所谓演谁换谁,一期一会)再一次击中观众。
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朱一龙饰演得李想举起红旗插在战壕之上,旗帜残破仍迎风招展,战士的身影英勇而桀骜。
当然不止这一幕,还有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独属于中国人的含蓄,质朴的情感表达。
父子,兄妹亲人之间失散多年在战场上得以团聚;战友们淋着雨诉说对家乡的眷恋,轮番嗅着干枯的花朵向往着未来的“好日子”……所有人对祖国母亲清澈的爱,这一切一切的情感,最终都融化在八个字里:“保家卫国,舍身取义。
”
有军事专家说过,铁原阻击战是人类轻步兵的巅峰。
也是63军的志愿军战士,以钢铁般的意志以少胜多血战12日,计入现代战争史册的一场战役。
而今天的这部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也一定能够载入中国影史史册,对此我深信不疑。
最后,致敬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们,你们生而浩瀚,死亦伟大。
不能忘,不敢忘。
特别喜欢军工专家把战士聚集起来讨论武器装备的实用感受和不足那里的桥段。
后面李想对军工专家反馈:“以后,多造点武器给我们吧。
”如今,请看!
电影学上称电影院就像柏拉图的洞穴,洞内是历史,走出影院是生活。
太阳底下无新事,看看如今的国际形势。
志愿军历史的生命力和精神是当下所需的,勿忘。
“手榴弹投不准,不过俺们克服了。
”“怎么克服的?
”“抵近投弹,拿命换!
”如今我们有洲际导弹了😭
铁原阻击战是好题材(抗美援朝都是好题材),但是拍得凌乱一坨,稀稀拉拉,哪怕当做十一献礼看个乐子,也属于水准之下的作品,看上去陈凯歌丝毫没有用心。
1、从第一个镜头,一群cg鸽子在北京城上空飞过时,我内心就有了隐隐约约不详的预感。
2、因为第一部风评太差没有去看,没想到还真是连续剧模样,还搞了个前情提要的混剪,虽然这前情提要没看出来提了个什么要。
3、陈凯歌太子陈飞宇从一出场就是一副“我老爸是导演”的吊样,并且在这般面无表情的表演下还经常做出一些超级英雄般的动作戏。
最后感觉还能再抢救一下继续第三部:《志愿军3:兵神苏醒》4、本片说起表情僵硬,大概没有人比彭老总更贴切了,彭老总一副便秘模样站着打了两个半小时的电话,麻烦来人给彭老总上个椅子谢谢。
5、吴京也打了好久的电话,而且打电话还经常开公放,不过好在没上前线,不然逃不过一死。
6、专家这角色看到后面我才发现原来可能是第一部就开始塑造的人物,大概想来一个人物转变云云的吧,但是似乎比较喜欢浪(或许脑子有些问题?
)最后还抢了一台坦克玩起了坦克世界。
7、张子枫作为一个翻译官,来到抗美援朝战场上干了四件事:找欧尼酱,找欧豆豆,吃糖,给美军唱了首民谣。
8、虽然不知为何朱一龙每部电影都要来一些文艺范的演绎,但不得不承认,咱龙哥手搓的这枚大炸弹,比《奥本海默》的那个爆炸看上去还要厉害一点。
9、志愿军们潜行刺杀颇有一套,如果育碧没有倒闭,又没有政治正确的约束,来一部《刺客信条:志愿军》或许会有不少人买账。
10、麻烦不要拍第三部了,再拍就到上甘岭了,这部电影似乎打着全景的旗号,大地图军棋游戏一般来回穿插,几个角色东一榔头西一锤子,两个半小时看下来破碎感极强,如果还打算这么拍的话,上甘岭怕是就也毁了呢。
战术与谋略的结合,志愿军精神的贯穿,构建成了战场上英雄们的宏大场面。
影片以诗意浪漫的人性光辉为核心,以历史赋予英雄们的使命为起始点,将人们所期望的太平盛世得以呈现。
与此同时,每个人的心愿都在大家所期待的好日子中即将来临。
影片依旧延续了第一部的大场面刻画,在铁原狙击战的战役上,完成全新的"全景再现"。
当志愿军的2.5万人,与联合国军的五万人对抗,在没有精良装备的情况下,想要创造奇迹,只能通过智慧与坚韧的斗志,在枪炮与战火中,浴血沙场,当军人们舍生忘死,在一路逆袭中实现了自己的使命,"讲述"了荡气回肠的故事。
当指导员李想立下了一步也不会再退的誓言,当李默伊一家三口互相守望,这些英雄们的蜕变与成长,便都是值得的。
因此,当坦克与炮兵在航拍俯视镜头中呈现,当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场面与激昂的音乐相结合,都足以展现我军生动饱满的英雄形象,而当李想一家三口并肩作战,便是将战场上的温情得以延续,在炮火轰鸣中,家人的牵挂或许是更加弥足珍贵的。
片中的战斗场景,无时不刻都在燃烧着不屈的斗志,当63军对堡垒一如既往的坚守,似乎预示着战术上奇迹的延续,因此钉子战术足以呈现出志愿军们的战斗意志。
而当李家三口为了"大家",不得不舍弃"小家",为了书写壮丽的篇章,只能暂时放弃小家的温馨,因此当志愿军战士们齐唱家乡的歌谣,所表达的不仅是对家乡的思念,更多的是对祖国深沉与炽热的情怀。
国泰民安的好日子,源自于英雄们在战场上的英勇善战,当他们铸造出不可突破的新长城,此时战友们的守护与羁绊,彼此相互提携的铁汉柔情,都将在战争取得胜利之时,一直铭记在每个人的心中。
个人评分:8.5
夫李想者,善战士也。
一夫当关,一击毙敌;术素兼能,文武为双。
步坦炮空,唯身为扛;进退虚实,翼德当阳。
夫李想者,教导员也。
初入战团,牙口似钢;严肃活泼,动员激昂。
虎嗅蔷薇,思乡以仗;泪目环视,悲悯仍往。
夫李想者,为人子也。
舆图北上,妄言促狭;孺慕娇憨,面壁倔强。
灵犀遥应,断金力抗;如父如子,为信为仰。
夫李想者,慈兄长也。
服从命令,护尔周祥;授信以业,呼号铿扬。
珍果之赠,以慰以励;护妹狂魔,古已如常。
嗟乎神兵,与阵存亡;金龟振翅,糖花之望。
诸辈继行,不辍威扬。
夫李想者,人间理想!
三分不能再高了,每一个人都像得了双向情感障碍,一会深沉流泪一会狂躁咆哮。
每一个人都像在演舞台剧端着拿着,每一个人都身板板正发型光溜,陈凯歌啊陈凯歌,又一次让我不得不相信网上说的霸王别姬不是你拍的传言了。
你是一个在云端的人,一个上等人一个上流社会的文化人,从一个馒头的血案开始,每一部戏都留露出酸涩的文绉绉的“高知识”分子的臭味。
像我小时候照着作文大全写的套路作文,没有逻辑没有重点,只有假大空的堆砌。
请来一大堆实力派,结果后期台词还对不上口型,这种主旋律电影台词后期还有那么大改动吗?
真是白瞎了辛博青王砚辉的演技!
长津湖比它好看很多!
还有,陈飞宇演的那个角色,他是失忆了,不是傻了…一脸正气的面对镜头并不能让我们感觉到气势,只会让我想说Athur,sit down吧陈凯歌“特别擅长”用一件小事或者一个物品来串联故事,注意我说的是反话,他并没有以小见大的能力,只会显得穿插在剧情中的物品和小事很刻意很煽情很肉麻。
劝大家别浪费几十块电影票,实在想看就等上流媒体吧!
一朵小花,承载的是希望是思念,个人特别喜欢这个意象。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哪怕只是提供了一个契机,让大家再次缅怀先烈,而此时,正当其时。
比第一部强,但剪辑很混乱。陈导让儿子演傻子的决定很对,他终于发现他儿子最擅长的了
永远为红旗飘荡热泪盈眶!有主线故事情节发展,比第一部好看。微小的个人叙事组成了更宏大的主题故事。
陈凯歌是知道如何用陈飞宇的,演个目光呆滞的失忆者又是主要人物,目标达成~不知道为啥,电影有的地方口型对不上!
比第一部更沉重也更惨烈,同时对人物变化挖掘也更为深入,除了一家三口以外,好几个角色都令人印象深刻。杨三弟的再一次巴祖卡开炮,杨传玉的自我救赎,吴本正与张孝恒的保护与被保护……然而最感动的却是武器反馈的时候那个小兵说的那句:克服了。无论战时还是现在,我们克服了多少才走到现在?每一个“小我”才组成了家,才保卫了国。
现在花是香的,糖是甜的,导弹是我们的。我是历史盲,这部把战术讲得非常清楚,我都看懂了,对普通观众非常友好。
他们是多么年轻多么干净多么英勇壮烈!!!我又是何其有幸生在和平年代和平国度,生在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的时期。我出生就过上了随时可以上街走走,或者在家里想吃什么就煮点什么的日子~当然不止如此,远远不止如此……
3.5星。怎么说呢,对于那些在战争中存活下来的人,大概在影片中也是某种开挂的感觉吧,但一家三口这一段的确还是太不真实了,虚构感撑不起那个年代最质朴的真情。影片里的确有看到更多的内容,包括我方制造业滞后,装备良莠不齐以及血肉之躯的使用,但对于美方有点点孱弱,甚至可能失智?的描绘也大可不必,骄兵必败也许可以不用这么展现。以及陈凯歌真的太浪漫了,也真的太过浪漫了,细节可以饱满整体的剧情,但处处要用细节,造型以及文邹邹来衔接和铺陈,最后就成了一种偏离的历史真实。最后,还是对这些年轻面孔肃然起敬,致敬最可爱的人。
非要弄个女的,能不能删了
在纪实,概括,夸张,浪漫之间回弹
配音对不上嘴型实在看得别扭
历史很残忍,但电影不好看
无尿点,无尴尬煽情,平铺直叙展现中国经历的一切,就已经足够震撼了。日本人、国民党、美国人,中国人民经历的苦难实在是太多了
昨天看的第二部电影,这个题材年年拍,越看越难看。
观感和人物不如第一部,口型很多对不上,倒退了啊凯歌导演。
挖沟炸坦克全篇最佳,这鸿篇巨制里居然还能看到这么细节的战术复现!
爸爸的糖妹妹的花,七星瓢虫送我回家。有一些戏剧性的设计但让可看性更高了,铁原这一战能打下来太不容易了,我们的军人有着过硬的战略能力和打仗的坚定与素养,看得挺感动的,多加一星
那一顿饺子,李家最后还是没能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