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片子基本可以分成两部分,基本上来说是五五开的分配。
前半部所传达的是更包容的世界,老大包容各种被别人欺负看不惯的人。
后半部是民族主义,这部片子的导演显然对这两个世界是有偏好的,他也用很多细节去证明了这点,包括后半段光头的失控,其实也是民族主义走向后期的失控,包括那些打砸,是与他们一开始所宣扬的和平恰恰相反的。
包括那个女儿从那个光头到前半段的老大那里去了,包括最后沉入海底的英格兰棋,导演无容置疑是支持前者的。
但是同时他也表达了那些民族主义者自身的无奈,工作机会被抢,只能怪罪在这些抢了他们工作机会的外来者身上。
同时男主是个小男孩这点选的好,这样才更能表现那种犹豫徘徊,和在不同阵营之间的变化,因为他本身是没有要支持哪一方的,无非是一边接纳了他,另一边唤起了他的荣誉仅此而已,他没有过多地去思考对错。
而其实从片子里去参与的那几个人大部分去参与民族主义的似乎其实都没有太在乎对错这件事,只是一些简单的理由,他抢了我的工作,他帮我出头了,之类的。
2022-6-7看
有关残酷青春类的片子,英国已经拍了很多,这部This Is England绝对算不得翘楚。
但并不意味着这片子不值得看。
开场长达四分钟的新闻式纪录片段,有关于英国与阿根廷的那场战争,漂亮的戴安娜着婚纱与新郎拥吻,还有阴霾天空下墙上五彩斑斓的涂鸦,撒切尔夫人的活动穿插其中,这倒更像是她的竞选宣传片:撒切尔夫人与小孩子一起用电脑,车间里镭射光盘一沓沓地生产出来,火箭升空,她微笑地望着士兵,似乎人人都在拥戴她。
而下个画面就是燃烧弹在街头炸开,士兵在战场上死去。
当然,还有那些小人物,在英国的一个小角落里发泄着他们的愤怒。
小Shaun的生活中有两个人在呵护他,一个是Woody,另一个是Combo。
虽然Woody和Combo都是光头党,这两个光头的人生态度却是截然不同的。
Woody在Shaun最懦弱最孤独的时候在路上截住了他,只因为看见了这孩子脸上的伤口和沮丧的神情。
他带着Shaun和死党去“打猎”,让Shaun发泄,让Shaun开心。
Woody对Shaun是一种亲人般的感觉,带他走出了内心封闭的世界。
Woody与他的朋友们更像嬉皮士,不伤害别人,也不让别人伤害自己。
他们消极地对抗着操蛋的世界,知道自己在这世上还有朋友值得托付,有朋友值得去爱,这样就行了。
但是Combo不一样,就像片中所说的一样,他是一个真正的光头党,光头党的精神如火焰般仍在跳动不熄。
Combo像一个侵略者一样闯进了这个小圈子,他有野心,他要行动,成天骂着fuck the world并不能使他满足,他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改变。
他在Shaun身上看到了这场战争的缩影,改变Shaun,就像改变这个国家,改变这场战争一样。
Shaun将他视为父亲,视为精神领袖、精神导师。
Combo用愤怒回敬着一切的不公,政府、种族,这些都是他发泄的对象。
他像十字军东征一样高举着英格兰的十字旗,与所有的非英格兰人“斗争”。
但愤怒毕竟是短暂的,爱情像泡沫一样幻灭,Combo的信仰也被击得粉碎,他甚至向自己的朋友们大打出手。
惊吓过度的Shaun看着自己的精神领袖倒塌,他单纯的信仰也随海水沉没。
战争终于结束了,有人欢呼,有人沮丧。
小男孩Shaun捧着战死的父亲的照片,不知他此刻想到的是父亲还是Combo?
导演Shane Meadows无疑是个有野心的导演,他要在一个刚成为teenager的小孩身上刻画出一代人,还有他们眼中的英格兰。
Combo咆哮着对战争的愤怒,对其他种族的愤怒,对政府的愤怒,他一遍一遍地对Woodies吼,THIS IS ENGLAND!
只有行动起来去捍卫,才能使英格兰成其为“英格兰”。
However, is this England?
Combo心中最执意的信仰是他的国家,是他作为一个英伦人的骄傲。
但是,这样简单的爱国主义行为终将沦为暴民的狂欢,软弱如Woody的人才能在寒冷中温暖彼此。
另,音乐很美,美到喧宾夺主,故事的单一与脆弱很容易让人觉得在看一部MV。
这学期搬进新的寝室,一个同屋的英国小孩,喜欢带着兜帽,用夹板儿把头发烫得直不溜秋,要是在厨房碰面,是从来不会打招呼的,只冷冷看你一眼,就走了。
另一位爱尔兰舍友对他颇有微词,“我从来不跟他说话,他很没礼貌,很粗鲁。
”尔后才发现,这瘦弱的男生是个小种族主义者,他的facebook主页上出现过多次对中国人的言语攻击,并且夹杂了不少脏字。
一开始,我对此现象感到异常愤怒,也在微博上发泄了一二句,这种情绪持续了有一两天,与愤怒共存的是一种寄人篱下的痛楚,如影相随,挥之不去。
恰好那一周有一门课所要求观看的电影是《This is England》。
西恩.迈德斯的作品我只看过《苏默斯小镇》,黑白胶片和低落的剧情使得观看之后内心颇为难受。
《This is England》作为西恩之前的作品,主旨并没有太大差异,都着重在表现英国潜在的社会问题以及边缘人群的生活状态。
只不过场景一晃回到80年代,马岛之战,外来移民,失业率等都是那时极端人士心里浓重的社会阴影。
主角Shane是个12岁的小男孩,单亲家庭,父亲死在阿根廷前线,单纯,愚钝,缺少安全感,在被以Woody为首的光头党小群体接纳之后,才终于找到归属。
然而事情愈演愈烈,最终这12岁的少年追随刚出狱的种族主义者Combo,破坏亚裔工厂,抢劫亚裔商店,懵懂无知地在激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深夜在房里看这部电影,结束后哭了很久,直到入睡时也不能停止。
那种寄人篱下的痛楚,对少年Shane的怜悯及悲伤,还有直面某些畸形社会问题所带来的惊吓,都混合着袭来,久久不能平息。
如果我从未来过这个国度,我大可以持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除了谴责一下影片所展现的阴暗面价值观,所余下的情绪也只可能是欣赏一下光头仔们的大皮靴,和Mob风格的衣饰。
然而我不能,这贫瘠而丰盛的岛国在过去两年多里是我生活的底座,我曾在贝尔法斯特荒凉的街道上被小孩儿恶意扔过来的石块砸中,在影片中,我的立场是与最后被打得血肉模糊的加勒比少年Milky一致的。
这是一个文明社会,然而它所存在的隐患总能被某些严肃的电影导演狠狠扒开,露出清晰且血淋淋的内在。
安东尼.吉更斯认为,社会架构与人类行为是循环的。
社会结构与社会体系是通过不断复制的人类行为造就而成,而社会体系却又时时在塑造和约束着人类基本的认知和行动。
譬如说,若是相爱就要结婚,若是想获取高等社会地位就要上大学,都是一种被体系塑造的观念与思维。
同理,像是Shane,还有我们宿舍的兜帽男生,都是体系下的一种产物。
Shane会成为Combo的追随者,导火索完全是因为自己那死在马岛的父亲,这是一场体系造就的战争,所以小男孩Shane的愤怒,也是体系造就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体系中,真正的嬉皮士很少,真正的平等与自由,也不可能存在。
体系造就了偏见,也造就了种族主义者,当你发现了这一点,发现他们只是一种体系下可悲的产物,你的怜悯与轻蔑,就会远远盖过愤怒。
像自己这样的,在某种情况下处在了边缘人的位置上,倒也能看清了一些在不同的体系下生存的人的本质,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不错,skinhead所宣扬的极端右翼主义被一群看似无辜的电影人不很刻意的放逐。
可在今天世界大同的英国,不只这样的喧嚣有没有人赏识。
我们的时代了已经走到了爱尔兰共和军解体,格拉斯哥宗教足球暴力不再,剑桥市民接受变形女市长的种族主义尽头,那末,这样的一步所谓“民族复辟”的电影还能主持出什莫样的噱头。
不谈电影,此片的政治意义照实明显的很赤裸。
在这个时代宣扬一种早被或正在被时代所杜绝的精神,算得上是该不被欢迎的行为扼杀。
这也是电影能带来的震撼,它不一定就应该是积极的,主流的,前进的思想。
想必这样的主题还是能带来不小的文化地震,尽管不是从我希望看到的角度。
最后shaun的眼睛直视我,似乎在说:I Know ,and, you?这个故事里有三个主要人物,WOODY, COMBO, shaun先说我比较好理解的,WOODY这样的人,如果是以前我会很喜欢,因为他就是为行而上这个词出生的(或者说是在片中的作用)从最后看到和他在一起的人,其实是一群准嬉皮(虽然他们也爱破坏,但那是不伤大雅的),他们有着崇高的理想和一套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反对暴利反对不平等反对欺压,可是,他们是缺乏行动力的人,他们的关心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不危机到自身安危的权衡下做出的帮助,在我看来仅仅是精神层面的开拓者。
用更多自己的“无所谓”来抗衡世界的压榨和秩序 COMBO是看完后一直矛盾的角色,我很爱他,不得不说,他有很大的吸引力,不幸的是,导演并不太爱他,把他塑造太过无用,他是社会真正被遗弃的一群人,可是又有勇气起来反抗的人,只是,导演在这里给他太少的情商,让我懊恼,他可以义无反顾的帮助身边受难的人,是什么就是什么,有坚定的思维方式,不会象WOODY般权衡利弊,可是又会有着所有不幸青年所有的毛病,把一切的不幸怪罪与世界的不公,乃至所有幸福的人,走向极端,他们认为他们有权利这样抱怨,有权利破坏,有权利种族歧视,有权利不停的FUCK。
可是他们又是如此的单纯,他们的爱情,需要的关心,有时候只是那么一点点就可以了。
SHAUN其实是感觉被惨杂了导演自己的思想,如果只是电影里的SHAUN,那他是个经常被欺负,失去父亲而希望得到依靠温暖的男孩。
他跟着WOODY,因为他帮他骂了打架的harvy,他跟了COMBO是因为他要让他父亲死的光荣,那是因为SHAUN太小,他没有真正完全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要什么,他要受到关注和朋友而已。
可是因为他是主角,他要表达导演的思想,所以他要在最后直视我,那是导演的眼睛!
出处:http://rainnew.wordpress.com/2007/09/20/this-is-englandand-i-love-this-fucking-england/《This is England》拿了英国独立电影大奖和罗马电影节的评委会特别奖,其实拿奖的电影不一定好,因为电影是很私人的玩意,有人爱的要死,也有人骂的要死。
前段时间就发现一个爱《猛龙》爱的要死,骂《枪火》骂的要死的WONDER BOY!
其实关键是看看,电影所展示的文化气质是不是对你的胃口,比如,你亲爱的爸爸妈妈看到《渡江侦察记》还会激动的像孩子一样背台词,但是他们看到《变形金刚》就觉得很闹心。
正好,作为一个曾经当过2个月skinhead的准skinhead,这样一个讲述80年代日不落的skinhead文化的片子,正对我的胃口,还有那些标准的英式口语发音,简直就像是梓潼话(绵阳一个县的口音,相当有趣)一样悦耳好听!
据说,这片子在大英帝国上映的时候,满电影院的skinhead,然后就是一些5,60岁的老年人了,skinhead是他们老年人的时代,现在的年轻skinhead仅仅只是觉得酷而已罢了。
本片讲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英格兰的一群光头青年。
影片中由托马斯·图尔格斯饰演的男孩叫肖恩,在很多事情上表现得机智勇敢,他在福克兰群岛战争中失去了心爱的父亲。
同学在学校里无情地奚落他,但沙恩从光头仔牢固而温柔的友情中得到些许安慰。
尽管肖恩只有12岁,但这个团体让他成为其中一员。
可是,后来,光头青年分裂了,肖恩的爱国情节受到了现实的冲击,肖恩也在一系列的挫折当中成长了起来。
这好象是一个成长电影,也好象是一个反战电影(影片的背景是英国与阿根廷的马岛战役),但是,它更是一部skinhead文化电影,还是先介绍一下skinhead吧:skinhead源自英国,其外表通常是光头,穿小马褂和大马靴。
他们喜欢足球,音乐。
喝酒,聊天。
skinhead有自己的音乐,大多数 skinhead都有自己的乐队。
他们身上通常都有黑色的十字架纹身。
他们的行为准则就是直率,真性情。
不同于朋克的愤世嫉俗和冷漠。
skinhead们通常都很活泼和理性。
但他们也有分支。
一种就是单纯的skinhead,乐天潇洒,喜欢结交朋友,对政治漠不关心。
另外一种就是过度本土化,从而导致他们非有右翼,排外,种族歧视。。
这类skinhead被称作sharp skin或者NAZI。
skinhead的文化流传相当广泛。
现在俄罗斯有很多新NAZI就是光头党发展过来的。
片中的skinhead也是这样的两派,开始接纳肖恩的伍迪是一个标准的逍遥派,整天跟朋友混在一起,乐天潇洒,直率,够哥们,后来跟伍迪分裂的康博就是一个标准的右翼,排外的光头党,极度种族歧视,痛恨政府的战争,一出场就侮辱了黑人哥们米奇,到最后,暴打米奇,相当的暴力。
但是,康博又不是一个纯正意义上的种族歧视者,他暴打米奇也仅仅出于对他人幸福的嫉妒,战争是借口,圣乔治十字章也是借口,以爱国之名,大家各取所需。
本片既然走本土路线,其风格一定要诚实。
本土片就使要真实再现本地的风情。
电影的取景,服饰,都可谓充满英伦的风情,导演熟练的运用蒙太奇手法,用不同的画面快速剪接了英国最具代表的景色的情节。
其中包括风景,新闻画面等等。
影片中的重要过渡点都用这种手法衔接,可谓非常精巧。
片头就是一长串 1983年的英国新闻画面。
与阿根廷开战,戴安娜结婚,铁娘子撒切尔铁腕镇压罢工,除了这些重大事件,还穿插了些非常好像的轻松画面,如英国举国穿健美库健身的风潮,喇叭裤,fish and chips!!!这些画面现在看来也许很搞笑,可在当时是如此有魅力。。。
到底要怎么成为一个skinhead呢?
首先你得把头发剃光,或者只留下薄薄的一层,然后,你得有一双靴子,长筒的最好,颜色到没有什么限制,如果你比较低调,就黑色吧,如果你比较骚包,那红色也是可以的。
接下来,一条很紧很紧的小脚牛仔裤,一定要是小脚的,而且一定要很紧,没关系,skinhead普遍都是排骨身材,裤子紧一点没有关系。
上身就没有太多限制了,一般的装束是衬衣,格子衬衣,或者比较紧的T恤也不错。
眼睛可以稍微的弄点黑眼圈,可不要弄多了,弄多了就是哥特了。
女孩呢,当然不用剃光头了,你只需要打扮的花枝招展,画一个浓点的妆,然后找一个skinhead的男孩子当男朋友就OK了~最后,要提醒一点哦,千万千万不要太胖了,胖子在skinhead里面往往都是被欺负的对象,而且太胖了也穿不起酷酷的小脚牛仔裤哦。
片子里面还是有很多比较有意思的片断,比如肖恩剃光头发以后,他妈妈带他去找伍迪算帐,本以为为人父母,要大闹一场,结果肖恩的妈妈最后反而把孩子交给伍迪了,可能她也觉得孩子跟他们一起不会被欺负吧。
还有最有意思的就是肖恩去泡一个比他大很多的姐姐,虽然我个人认为这个姐姐长的相当的丑,但是,当看到肖恩牵着这个姐姐的手走在一起,到后来还接吻,最后,姐姐还问肖恩:Do you wanna kiss my nipple?
我忍不住笑了,多么纯真而又色情的场面啊~只有英国人才能玩这么黑色的幽默。
我们的时代早已经不是skinhead横行的时代了,爱尔兰共和军解散,足球流氓也是德国人比较厉害,甚至连剃光头的年轻人也不多了,那么,我相信,导演这部半自传体的影片注定不是一部政治影片,虽然他有很多政治背景,但是那给我感觉仅仅是回忆,而不是呐喊了。
这是一部文化电影,一部宣传 skinhead的宣传片。
电影能带来的震撼,它不一定就应该是积极的,主流的,前进的思想。
也不一定就是消极,控诉,呐喊的冲动,也可以是带来不小的文化地震,这正是我所希望看到的角度。
影片的表演是很值得表扬的,12岁的小演员异常出色,有着与其年龄不符合的孤寂和老成。
康博的演员是Stephen Graham,他在各种黑帮片里总是以木讷丑角形象出现,甚至在《兄弟连》里他也一样呆滞,想不到能把康博这样一个满心戾气却脆弱不堪的复杂角色演得如此传神。
片尾,当Shane将代表着自己曾经稚嫩信仰的乔治十字旗扔进冰冷的大西洋海水里的时候,他的心是否也如不列颠群岛阴霾的天气一样压抑?
我们也会如同Shane一样,轻易地被情绪所影响,偏执地为信仰而极端,疯狂地为政治而牺牲:我们会自诩,我多么伟大高尚,我就是这个世界的救世主。
而回归现实,我们发现我们对任何一个的伟大的理想都无能为力,在这个地球上微小地如同一只蚂蚁。
这如同:理想中我们对chei顶礼膜拜,口号中我们高呼要像chei一样为了理想而战斗,而现实中,我们只能在某些场合把印有chei头像的tee穿在身上,仅此而已。
我们太容易用现实的怒火沸腾起理想的热血。
一句句激情的演说,一次次激情的号召,一个个激情的口号,都能使我们一起弹冠相庆,一起群情激奋,一起失去控制,一起撕心裂肺。
我们可以高呼自己无罪,然后靠荒蛮行为,一边宣泄自己的失落抑郁,一边把自己打造成为忠者义士。
我们与以爱国之名破坏亚裔工场,抢劫亚裔商店,欺负亚裔少年的Combo一伙,又有多少性质上的差别呢?
从身边越来越多狂热地崇尚军事铁血,高呼灭日灭美的90后身上,我们又是否能依稀看到Shane的些许影子呢?
也许,我们需要一种博大的人文主义关怀,人,就是人。
也许,我们需要的,只是阳光,空气,水,还有,爱。
也许,我们革命不了世界,但可以完善自己。
如同三岛由纪夫的《go!大暴走》片头的设问一样:国家是什么?
民族是什么?
再美丽的花朵,换个名字,依然美丽。
这里是英格兰?
那又怎样。
当Shane和妈妈再一次翻看父亲照片的时候,Shane也许明白,没有任何政治抑或是信仰,是可以让自己得到精神上的寄托或者解放的。
父亲是政治的牺牲品,而自己,其实也是。
虚无而盲目的信仰,在现实的磨砺下,抑或更加虔诚,抑或一瞬破灭。
我们的祖父辈如是,父辈如是,我们80后如是,90后如是。
重要的是,回归现实,我们的价值何在?
我们的理想何在?
(芷宁写于2007年10月10日)该片纪实风格的影象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伊始有大约3分钟左右的1983年英国时事新闻画面——英国与阿根廷开战,战场上满目疮痍;有关戴安娜王妃的消息;铁娘子首相铁腕镇压罢工……这种快速而到位的时代细节再现,一下子让观众感受到了彼时英国的风气,很快进入到影片所营造的氛围中。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伤痛,一旦触及,就会带来连锁反应和余痛阵阵。
每个国家也都有自己的“愤怒青少”,一旦撞到枪口上,他们就会暴跳如雷、口不择言,甚至采取极端暴力的行为。
就个体而言,每个人都会经历成长的困惑和迷惘,当一个父亲死于战争、自己四处碰壁的12岁男孩,遇到比他年长的“光头仔”,又被“光头仔”护于翼下,从而得到了久违的面子、友谊和温暖时,他会怎样?
渴望慰寄、寻找归属感、内心深处想获得一点“男性尊严”的他会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光头仔”中,且深怕自己做的不够。
年少的肖恩深爱他的父亲,可父亲却死在英阿战场,小个子的他很孤独寂寞,在校受尽欺负和白眼,没有一个朋友。
一日,偶遇的“光头仔”善待了他,于是他剃了头,脚踏马靴,穿上格子衬衫和黑色长外套,加入其中,还泡上了比自己大很多的女孩,貌似找到了归属感。
游戏、踢球、喝酒、抽烟、聊天、游荡、纹身……肖恩跟随着“组织”过得很快乐,青涩迷茫的青春期似乎就可以这样度过了。
然而,原“光头仔”成员、愤怒好斗的Combo出狱了,他的到来打破了“光头仔”原本快活而简单的生活。
Combo的行为言论十分极端,仇视所有外籍移民,是个种族主义者,他煽动以父为荣的肖恩——他父亲为英格兰而亡,父亲需要他把坐享其成的外籍寄生虫赶出英伦三岛来重获光荣。
肖恩受到了蛊惑,激动地流泪,兴奋地叫喊,“光头仔”也随即分裂,一伙人坚持一如既往的直率而真性情的行为准则,而另外几个被忽悠成了“极端分子”。
肖恩稀里糊涂又欣然前往地跟着Combo参加了特殊集会,叫嚷着失业率和民族精神。
不过,在这里,爱国情结只是个振奋人心的高尚幌子,所有慷慨激昂的壮烈言辞背后,是脆弱、是失意、是嫉妒、是愤怒、是愚蠢、是懒惰、是迷失、是心态失衡。
对外籍移民的仇恨其实是源自对自身生活的不满,倘若把移民们所从事的工作交给他们,他们又很不屑。
为了歧视而歧视,为了仇恨而仇恨,为了宣泄自己的愤懑而拿爱国说事儿,在特定情形下,有时候爱国口号和战争一样,只是一个找补或找碴的借口。
当得知牙买加裔的黑人Milky有个庞大的家族,且家庭和睦,人人过得满足后,暴戾的Combo不能忍受,他痛揍了Milky。
肖恩目睹了这个残忍血腥的场面,他不能相信Combo出手打了哥们儿Milky,他哭喊劝阻、痛苦流涕,都不能阻止一个极端混蛋的肆意暴力。
片尾,肖恩终将印有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与民族主义团体的红十字英格兰原国旗丢向了大海……影片结构紧凑、脉络清晰、人物设置适宜而富有个性,镜头画面凌厉干练而流畅,配乐也动听而震撼,全片带有浓烈深厚的英国本土色彩,曾获得过BIFA英国最佳独立电影大奖和罗马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评委会特别奖。
通过不更事少年的眼睛看世间,也使其暴露地更直接、更具撼动效果。
该片是英国导演西恩·迈德斯以年少时的经历为雏形而拍摄的半自传体影片,仿佛迈德斯是在坦然而真实地用光影手段反思曾经的灰色记忆和青葱岁月。
通常这类以个体的自身感受出发拍摄的自传体或半自传体影片,都以窥豹一斑的方式再现某个时代的某个特定环境以及环境中的人,该片很容易令人想起1959年特吕弗拍摄的《四百下》,还有姜文的《阳灿》等影片,显然,个人更欣赏《四百下》和《阳灿》。
影片在再现懵懂心态、人性冲突、失控关系和特定环境的同时,还用蒙太奇的手法将那个逝去年代的风情稍作掠影,如肃静的天气和街道,女孩们的健美裤,花哨夸张的假发和化妆以及喇叭裤等等,令人有昔日重现的恍惚之感。
或许你不了解彼时英国的情形,但并不妨碍你回想起那个时代,以及感受彼时部分英国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和混乱心理。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3650152_d.html)
just 4 mark"Please, Please, Please, Let Me Get What I Want"Written by Steven Patrick Morrissey (as S. Morrissey) and Johnny Marr (as J. Marr)Performed by ClayhillPublished by Universal Music Publishing Ltd / Warner Chappell Music LtdTaken from the mini album 'Clayhill' out now on Eat Sleep Records www.clayhillmusic.com"54-46 Was My Number"Written by Toots HibbertPerformed by Toots & The MaytalsPublished by Universal Music Publishing Ltd./Maxwood Music Ltd.Courtesy of Island Records USLicensed by kind permission from the Film & TV Licensing Division, Part of the Universal Music Group"Come On Eileen"Written by Kevin Rowland, James Paterson and Kevin AdamsPerformed by Dexys Midnight RunnersPublished by EMI Music Publishing Ltd.Courtesy of Mercury Records (London) Ltd.Licensed by kind permission from the Film & TV licensing Division, Part of the Universal Music Group"Tainted Love"Written by Ed CobbPerformed by Soft CellPublished by Embassy Music CorporationCourtesy of Mercury Records Ltd. under licence from Universal Music Operations Ltd."Nicole (Instrumental)"Written by Nicholas TalbotPerformed by GravenhurstPublished by EMI Music Publishing(P) 2005 Warp Records LimitedCourtesy of Warp Records"Morning Sun"Written by Howard / LevinPerformed by Al Barry & The CimaronsPublished by Westbury Music Ltd./Copyright Control(P) 1970 Sanctuary Records Group LtdLicensed Courtesy of Sanctuary Records Group Ltd"Louie Louie"Written by Richard BerryPerformed by Toots & The MaytalsPublished by EMI Music Publishing Ltd.World Wide Music(p) 1972 Sanctuary Records Group LtdLicensed Courtesy of Sanctuary Records Group Ltd"Pressure Drop"Written by Toots HibbertPerformed by Toots & The MaytalsPublished by Universal Music Publishing Ltd./Maxwood Music Ltd.Courtesy of Island Records USLicensed by kind permission from the Film & TV Licensing DivisionPart of the Universal Music Group"Do The Dog"Written by Rufus ThomasPerformed by The SpecialsPublished by Rondor Music London LtdOn behalf of Birdees Music CorpLicensed courtesy of EMI Records Ltd"Return Of Django"Written by Lee PerryPerformed by The UpsettersPublished by B&C Music Publishing LimitedNew Town Sound(P) 1968 Sanctuary Records Group LtdLicensed Courtesy of Sanctuary Records Group Ltd"Warhead"Written by Charlie Harper and Steve SlackPerformed by U.K. SubsPublished by Sparta Florida Music Group Ltd(P) 1980 Gem Records LtdIssued under exclusive license from Demon Music Group Ltd"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 No 1 in D. OP 39/1"Written by Edward ElgarPerformed by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Conducted by Ian HughesBy permission of Boosey & Hawkes Music Publishers Ltd"Fuori dal mondo"Written, composed and performed by Ludovico EinaudiPublished by BMG Records Music Publishing SPA./BMG Music Publishing LtdCourtesy of Ponderosa Music and Arts"Maggie Gave A Thistle"Written by Wayne ShrapnelPerformed by Wayne Shrapnel and The Oi StarsPublished by Campbell Connelly & Co LtdLicensed courtesy of Campbell Connelly & Co Ltd"Let's Dance"Written by Jimmy CliffPublished by Lilbert Music"Since Yesterday"Written by Rose McDowall and Jill BrysonPerformed by Strawberry SwitchbladePublished by Zoo Music Ltd/Warner/Chapell Music LtdCourtesy of Rhino UK"Dark End Of The Street"Written by Chips Moman and Dan PennPerformed by Percy SledgePublished by EMI Music Publishing Ltd.Courtesy of Rhino UK"Dietro casa"Written, Composed and Performed by Ludovico EinaudiPublished by Chester Music LimitedCourtesy of Decca Music GroupLicensed by kind permission from the Film & TV Licensing DivisionPart of the Universal Music Group
This is England,准确的说这是导演西恩.潘德斯的英格兰,是他那段岁月的记忆,正如姜文记忆中的那个北京,费里尼眼中的罗马,暧昧不清,却刻着时代的印记,然后记录的是自己惨淡灰色的时间。
虽然没有标明是导演的自传电影,但是从导演35岁的年龄来推断,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英阿福克兰战争发生时的他的确只有十二岁,如果不是导演的故事,那么也是在他那个年龄,所看到的所感受的,来自那个世界的冲击。
十二岁的沙恩,父亲在福克兰战争中牺牲,和母亲生活,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欺负,这时,他遇到了一帮小光头党,他们之间那种友好互助的氛围感染了他,于是他加入了。
其实沙恩加入的这个光头党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是光头党,从某种角度上看,他们更类似更早一点的嬉皮士,或者说更像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嘴中的混混,他们偶尔会在一个废墟上砸东西发泄,不过他们更多的只是聚在一起寻开心,沙恩受到他们所有人的爱护,他所能感受到的温暖都来自这个集体。
只是有一天,老大伍迪以前的朋友康保来看望他们,然后发表了一通慷慨激昂的演讲,希望他们之间有人能够跟他们一起进行维护英格兰的恐怖行为,他们其实才是真正的光头党,种族主义者。
缺少父爱的沙恩突然对这个极其凶悍的男人产生了父亲般的依恋感,于是他选择了跟着沙恩,而伍迪和他的兄弟们则选择了退出。
影片有着浓烈的画面,他们就在镜头中走来走去,他们在墙壁上涂鸦,内容无外乎充斥着种族主义之类的字眼,他们骚扰巴基斯坦移民的工厂,他们是光头党。
只是影片的结尾太仓促,康保原来和伍迪的女友洛儿在很久以前有过一段感情,正是对洛儿的思念帮他度过了三年的牢狱生涯。
可是当他再次找到洛儿的时候,洛儿却说过去的那段感情对她来说是恐怖的回忆。
康保不能接受,他崩溃了。
他找到伍迪那帮人中的一个黑人,要从他那里买毒品,然后在他们的基地里,一帮人狂欢,这时的康保在酒精和毒品的作用下,疯狂的殴打那个黑人,然后把所有人都赶出了房间。
他把黑人打死了,而沙恩则一直躲在门外哭。
因为,沙恩失去了一个精神上的父亲,他的精神崩塌了。
是的,就这样的结尾,谈不上很牛的作品,那只是一段历史,嫁接在主观意识上的历史。
这样的故事是关于青春的是关于残酷的是关于瓦解的是关于那双稚嫩却早熟的眼睛的。
导演没有为光头党辩护,只是在默默的说,人濒临崩溃的时候是需要一种理论让自己强硬起来,不管它是什么。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还不如他们,起码,他们还有信仰。
也有人拿这部片子和《猜火车》对比,只是猜火车里的人是这部片子里的配角,他们就是伍迪那一帮人,他们就这样混乱不羁的过着自己的生活,而看着那些真正的光头党进行着自己的疯狂。
好素材,好摄影,好音乐,全被导演讲故事的手法给毁了。两星不是说电影很难看,是给导演令人作呕的卖弄和自作聪明
英式小品
看到一半弃,看了速成剪辑。怎么说呢?故作悲伤,故作高深,其实我就只看到了无休止的脏话和一堆辣鸡青年,整个故事都很无聊。标题这就是英格兰会不会有点自大了。
平淡的 真实的
大概主旨很深刻
肖恩被康博所谓的爱国演讲给迷惑了,只不过是被利用的棋子而已。也许跟着伍迪的肖恩永远处于保护下不会这么快就长大影片最后肖恩把那块旗子扔进冰冷的水中后才懂得自己才是自己的信仰。Jack O'Connell也在里面演出了很久为何演员表木有他!一直觉得他适合此类电影……
oI 光头党
skinhead...about black and white...anti-war...
原声不错
请看美国X档案
电影象个不会喝酒的人情绪失控中...那种狗屁信仰能使人怎么样...那个smelly印象最深...因为她的糟粕与尴尬...
一个12岁的叛逆小伙子和一帮或痴狂或暴力或善良的大龄玩世不恭青年在动荡年月里的生活琐事。一个因父亲在英阿战争牺牲而变成单亲家庭的孩子的青春成长故事。其实是通过他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背后一大批此类孩子的成长问题,从侧面来反映战争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和造成的各种问题。也是对政府的讽刺
skinhead from england
还可以
虽然不太了解skinhead,但是满足了我对英格兰所有的幻想
愤怒又极端的弱者们只能把脚踩向更下面的人群,用新NAZI主义和爱国主义武装起来也很可笑。
音乐不错!
阳光不灿烂的日子
浓重的英伦味儿,小演员大演员的表演都非常不错,只是对这种饱含深意的获奖影片无感
那些逝去却无法再临的浪漫和荣光, 那些无处安放的愤怒和迷茫. 二逼青年们的信仰遗失之殇. 配乐很出色, OST绝对值得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