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天时间看完了这部电影,两天的分割点是拉斐尔第一次横渡失败后被救起的那个情节处。
虽然分了2天看但只要那个重复旋律的配乐一响起,第一天看时的情绪还是能无减弱的延续到第二天的观影中,这也许说明该片的配乐已经完美的做好了它的本职渲染影片情绪,它甚至做的更多,充当了一个观影者情绪的开关。
旋律响起,情绪也跟上来了。
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断背山的那个吉他生一响起,就立马能感受到影片里那张西部大山,草原的辽阔情绪。
这个实在是一个好剧本。
首先它有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但又充满悬念的基本故事架构---一个伊拉克战争难民少年试图游过英法两国之间海峡去见女朋友。
这个基本架构的基础上,编剧对这个故事进行进一步丰富。
引入了西蒙和拉尔菲朋友这个两个角色。
其中更是对西蒙这个人的描述非常深入。
其中一部分的原因是导演想表达中年男人危机这个话题,一方面也是为基本故事服务。
对其描述深入才可以解决一个基本逻辑问题,为什么西蒙会决定去帮助拉尔菲。
这个虽然是个文艺电影,导演注重情绪的描述但其实本片的冲突和悬疑的部分很多,小细节也非常多。
开篇即以一场紧张的偷渡开始,偷渡过程扣人心弦,偷渡最终也引出拉尔菲战争心理影响的事实。
事实上,观影过程让我感兴趣的部分就是,为什么西蒙会决定去帮助拉尔菲。
虽然答案是毫无疑问就是因为西蒙的中年危机。
不知为啥,我一直对这种中年男中年危机的故事一场感兴趣。
像迷失东京和杯酒人生、在云端这类影片都是在我最喜欢的影片行列里面。
西蒙本是一位全国游泳冠军但现在却只是为一名游泳教练,刚和妻子离婚,完全无法适应一个人孤独的生活。
现在的他完全已经失去生活已经完全背变得无力虚脱,无所适从,他急需一件事情来找回自己生活的重心。
我一直对屌丝中年男士的生活状态感兴趣。
他们的生活事业已经停滞不前,年少时的梦想也渐渐远去,身体机能的急速下降,身边的妻子,儿女熟悉的变得越来越陌生,以及对老去的恐惧,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他们该如何度过这个时期。
当然另一方面的原因当然是因为爱情。。。
因为妻子是一位协助难民团体的成员也曾责备过西蒙对难民的无动于衷。
可能一开始西蒙帮助拉斐尔的东京市因为他想挽回妻子,试图以这件事来表现自己,当发现自己已经不可能再挽回妻子的爱,他却被拉斐尔对于爱情的执着感动,---“他步行8000千公里来到法国,现在又想横渡海峡,只是为了见他女朋友,而我却去挽回就在街边的你的勇气都没有”。
他开始去帮助完成一个童话般的爱情故事来填补自己在爱情里的无能。
爱情其实,观影最初,最令我感动的地方是西蒙留宿了比拉尔和他的同伴,而其目的似乎是为了向他的前妻有所证明。
(影片开头,西蒙前妻在超市与保安和经理争执为难民说话,西蒙闷声不吭,后被前妻数落)他的所作所为甚至有点幼稚,全然不顾这行为会给他带来什么。
留宿比拉尔的第二天,前妻来到家中,西蒙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留宿两个伊拉克库尔德人并没有什么(实际上这会给他带来不小的罪名),甚至有意夸大了他收留这两个难民的天数。
对此,可能起初有人认为西蒙是虚伪的,他为了在前妻面前重新树立一个富有同情心有担当的形象,而撒谎。
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即将丢失爱人的男子穷途末路,全然抛弃了作为一个成年人该有的周全思虑和考量,即是说西蒙明目张胆地(他原本可以再小心一些,更隐蔽一些)留宿两个库尔德难民,就像是留宿两个亲戚朋友。
(影片中数次强调“库尔德”,不禁让人质疑难民也分三六九等?
)因此,在这里西蒙反而是整部影片中最为理想主义的人,他不再囿于社会身份的概念,此时对于他来说难民(不论原籍)和他都只是平常不过的普通人。
这样看来,西蒙并非是纯粹为了利用两个难民来塑造自己富有同情心的形象——这对作为难民救助志愿者的前妻来说似乎非常重要,也是他们感情出现矛盾甚至婚姻破裂的最主要原因——而只是用行动告诉前妻他可以是这样的人,他可以成为前妻想要的那样一个人。
而且,西蒙直到最后都一直在帮助比拉尔,而且愈发地全心全意,甚至影片最后,他还前往英国找到了比拉尔的女友米娜,并告诉她比拉尔去世的消息。
比较伤感的是,米娜最终没有收下那枚戒指。
(西蒙送给比拉尔用于向米娜求婚的戒指)这里并非说米娜拒绝了比拉尔,而是比拉尔的死去将最后一点希望也带走了,更何况即便比拉尔最终成功游到了英国见到了米娜,这对于米娜的现状(在父亲的权威下嫁给叔叔)而言也于事无补。
因为一切早已注定,就如同西蒙的前妻早已将戒指遗失,而他们的婚姻注定走到终点,纵使西蒙付出再多也无法挽回。
如此看来,西蒙那般任劳任怨不求回报冒着犯罪的风险帮助比拉尔去达成愿望的行为,又何尝不是他自己努力挽回前妻的一份希望的投射,但结果是悲伤的,正如比拉尔最终没能游抵英国,他也做了诸多“无用功”;正如米娜早就决定放弃和比拉尔在一起的奢望(在电话里告诉西蒙叫比拉尔不要来了),他的前妻也早就下定了离开的决心。
爱情之外造成这段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才是导演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难民的现状。
而“难民的现状”正是给这部影片的两个“爱情”制造戏剧冲突的动因,试想,剥去“难民”这层外衣,“爱情”的故事必将变得平庸。
这正是导演和编剧的创作所在,利用“难民”身份及其困境去讲述一个爱情悲剧,后者博取绝大多数观众的共情,召集他们在情感上讨伐制造前者的一切,即国家、司法、战争、个人...然而,“难民的现状”确要为“爱情悲剧”负责?
导演和编剧的创作将观众的注意力局限在“难民”和“爱情”之间,制造了前后两者的冲突,让观众认为正是因为比拉尔的难民身份,限制了他奔向米娜,遭遇了海关和司法的重重阻拦,并导致了他的死亡。
比拉尔既是为“爱情”而死,又更是因其身为“难民”而死。
事实果真如此吗?
事实并非简单如此。
真正导致比拉尔爱情及其自身悲剧的是“阶级”,而并非被导演和编剧描述得可恶至极的法庭、警察甚至邻居(他们只是替罪羊,更何况,这些被描述的形象是创作者为了加深戏剧冲突而有意挑选并加强的难民对立面的形象),说到底他们只不过是在做他们的分内之事,若要怪罪,他们的“上级”首当其冲。
这是“阶级”其一。
谈到这一点,不得不提起身为难民救助志愿者的西蒙的前妻,这个人物的设置很奇怪。
她既是难民救助的志愿者,几乎每天都要在港口附近为难民们发放免费的食物和水,这其中就包括比拉尔和他的同伴,然而她又阻止西蒙帮助比拉尔。
她担心西蒙并不奇怪,只是她为何如此害怕西蒙的所作所为?
仅仅只是因为西蒙让比拉尔留宿吗?
是因为比拉尔是库尔德人?!
我不禁要问,西蒙的前妻作为难民救助志愿者,每天与难民接触,她相较于西蒙,应该更为了解,体恤这些难民,但她为何如此害怕比拉尔及其同伴的“库尔德”身份?
但是当她在海港附近救助他们的时候,他们的身份并没有发生变化。
或许是,发放食物尚可,留宿他们便万不可行。
即便如此,她对西蒙留宿比拉尔帮助比拉尔这件事所表现出来的惊恐、害怕、难以置信,相对于她的难民救助者身份而言也显得有点过了。
更何况,影片开头,她在超市与保安和经理争执为难民说话的形象,只教人觉得她是勇敢的、明辨是非的、嫉恶如仇的这么一个人。
我想只有两种解释:其一,西蒙前妻表面上救助难民,实际上对他们根本不了解,不关心,当然也无需真正的了解和关心,她只是去做这么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无可非议。
在外派发食物给难民的风险,确实远远小于留宿难民的行为;而且,难民可能还是分三六九等的,她和她的志愿者同伴(应该是现任男友)的确忌惮于比拉尔及其同伴的“库尔德”身份。
后者比较令我不适。
其二,导演和编剧为了加大矛盾冲突导致了这样的创作结果。
又或者,导演和编剧的潜意识在给难民分级。
细思极恐。
说回“阶级”,西蒙的前妻又何尝不是处在一个“施恩者”的地位,反观最初无所作为的西蒙,他起初之所以不想作为,是因为即便作为也不过杯水车薪,但是当他一开始作为,他就不会顾虑那么多,而是全心全意,甚至是傻的。
同样,为了米娜的比拉尔也是傻的,但他与米娜的结局其实早已注定。
早已注定是因为门不当户不对,“难民”只不过是比拉尔的外部身份,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门户”,也就是“阶级”。
这是“阶级”其二。
换句更可怕的话来说,相对于上层阶级,有些门户(下层阶级)“该当”难民。
上、下也不是绝对的,是相对而言的,是动态的。
得以在英国合法落脚的米娜一家,相对于比拉尔来说就是上层阶级,然而米娜一家想要更加顺利地扎根在英国,还得仰仗早已在英国混得风生水起的叔叔,所以叔叔自然就是米娜的上层阶级。
我们还可以试想一下,当年叔叔为什么可以顺利扎根英国,很可能他也有个叔叔,或者和当地的上层打好了关系,比如警局,我们可以简单地设想两者是以(长期的)金钱关系维系。
不论如何,这样一来,“阶级二”又回到了“阶级一”。
(一个事实:比拉尔和米娜一家及其叔叔应该至少都是伊拉克人)所以,其实,没有所谓的“一”和“二”,问题就在于“阶级”,就是上层制衡下层;也没有所谓的“难民”,制造难民,保护难民,纠察难民,剥削难民的是同一帮人。
比拉尔失去了爱人,失去了生命,并不是因为他是难民,而只是,他恰好是难民。
男人啊,不管长多大,总是傻呵呵,以为有了梦想就有了一切。
看看媳妇儿的话,我不知道你想证明什么,但是我们之间结束了。
但是男人还是不死心,都说一个男人是看着另一个男人的背影成长起来的,梦想我实现不了,可以传递啊
钻石和蓝宝石的古老戒指在男人们的指尖之间传递,象征着光荣与梦想的薪火传递,也就是傻气和傻气之间的相互传递。
当女人对着追求者声嘶力竭的吼出:我爸爸/我妈妈/我哥哥/我七大姑八大姨,要我嫁出去,我该怎么办?
的时候,基本上就意味着她要把全部的责任推卸出去,然后毅然决然的走向新生活啦,没有意外。
我觉得本人的遭遇简直一毛一样,同样样貌的专制的爹,同样有哥哥的一大家子,甚至同样的拒绝的内容:你别再打电话来了,你永远也别再见他了。
去你妈蛋,草泥马比,我要是转身走开,社会给我一个定义:渣男。
我要是钱不够你的价码,社会给我另一个定义:卢瑟。
你愿意你不愿意你又愿意了你又不愿意了。
每次女人要拒绝男人的时候那个戏啊,真的是足足的。
反正你死你的,我结我的。
美女在卢瑟面前永远代表了理想。
理想其实本身也不一定能找到更理想的,比如这个17岁的米娜就要委身一个秃头四十岁油腻男。
其实我也懂,还是那句真理,相比得到,人类更惧怕失去。
每个人都是精打细算的利己主义者。
米娜和餐馆老板结婚,爸爸可以当分店经理,哥哥可以当大厅经理,两个弟弟也可以健康成长接受英国教育,自己有钱花,有和睦的家庭,可以在英国扎下根,繁衍下一代再也不用回到梦魇一般的伊拉克。
如果跟了少年呢?
他能不能养活自己还是未知数,他能不能成足球明星更是未知数,说不准因为难民身份还会一起被遣返伊拉克。
自己要是跟了少年,自己的家庭铁定解体。
难道最后一起哭死?
傍晚跟黑皮在院儿溜达,眼前高耸的水塔,远处高楼林立,一丝风都没有,也没有夕阳,白杨挺着光秃秃的树杈。
看着看着,就看入神了,一动不动,一切都静止了,好像世界上就只剩下我和远处晃悠的黑皮。
我觉得常理这个时候人应该害怕,恐慌,可却是觉得所有的都是可以理所当然的。
然后好像一些记忆瞬间从我的脑袋里消失了。
这种感觉很坏,和07年的时候一样,身体一下子就被挖空了。
是不是这个灵魂又开始厌倦徒有其表的躯壳了?
很多事貌似很清楚,可时间长了,是说也说不清楚了,别人又不明白,索性就再也不提。
叫住黑皮,滚回家去。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喜欢吃口香糖了,因为太过专注的咀嚼,总搞的腮帮子疼,顺便也就不怎么看法国片儿了。
可我总是容易被积极向下的东西吸引,比如电影英文名是《welcome》,中文却成了《非法入境》,十分反感中文电影名字喜欢剧透这种恶习。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就总被语文老师天天逼着写课文儿的中心思想,当时十分不解为什么要绞尽脑汁总结中心思想。
“课文儿通过记叙了草妮马的生活习性,狠狠赞扬了草妮马的纯洁善良无私地高贵品质,说明了草妮马的深刻道理,抒发了作者当时非常草妮马的心情,引申来说每个人都渴望做一匹欢快活泼的草妮马。
”最可怕的事儿是这么隐私的东西居然还有标准答案。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中心思想这四个字儿其实是句咒语。
如果那阵儿我看过《哈利波特》的话,很有可能我会用铅笔偷偷指着老师后背,默默地念叨“仇敌的血,被迫捐出,可使你的敌人复活,草妮马中心思想!
”然后就看着老师虎躯一震。
恶狠狠地说,“你怎么又搞小动作,从小就爱搞小动作,长大了难道你还搞姑娘么!
外边门口站着去。
”然后我在门口又默念了一百遍,这个咒语的作用是,让老师未来生的孩子是个姑娘。
写着写着就容易思维发散。
我总觉得电影和书都是特私人的事儿,你没法必须让别人喜欢,必须让别人懂,而且还明白的和你一样一塌糊涂。
这是意识强奸,这是犯罪。
搞这种事儿得你情我愿才靠谱儿。
《welcome》同样继承了典型法国片的特点,晦涩,缓慢,日常生活,破碎画面。
庆幸影片由三种语言组成,实在是不爱听大舌头发音。
比较而言《welcome》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法国电影,在叙事结构,节奏控制,和镜头运用上更加商业一点,没有考验我的耐心和智力。
比拉尔是为了搞姑娘的职业偷渡客西蒙商发掘比拉尔的游泳潜质,在并不情愿的情况下帮助少年偷渡的离婚大叔西蒙的媳妇善良却现实比拉尔的姑娘被迫顺应了生活西蒙的邻居是个道德规范警察是个国家体制故事本身并没有放大某种元素。
政治,人权,理想,爱情,所有材料都分配的比较均衡。
但这些点滴的元素构成一种力量,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少年横渡英吉利海峡变得顺其自然,没有丝毫突兀的感觉。
我是不关心政治的,那些都是草妮马该去关心的。
电影也并不残酷,那些死在喜马拉雅枪口下才是残酷。
我的意思是,电影更像一部从思考者眼中出现的画面,值得关注的是一个过程,一种理想,一份爱情。
比拉尔对遥远的姑娘的爱,最足球的理想,支撑他去偷渡。
西蒙通过帮助比拉尔的过程寻找回和妻子感情。
电影也没有丧失法国人的浪漫,一份爱情虽然不是单纯的隔了33公里的距离这么简单。
可有人愿意从33公里外游过来找你,姑娘啊,你不心动吗?
这足以说明你未来的老公注定可以拿到奥运会10公里马拉松游泳的金牌了。
所以,戒指和金牌这两种代表爱情和荣耀的东西能够在西蒙和比拉尔之间进行着传递。
我忽然到未来几年北京徒步到拉萨的计划。
要是有个姑娘在拉萨等着我,我走过去跟姑娘就地成亲,姑娘啊,你觉着我浪吗?
可我觉着你肯定等不及先跟大昭寺门口的格桑喇嘛媾和了。
凭感觉,我十分想把小河这首歌的名字作为题目。
可我觉得有一首歌更适合这部不悲情的影片和这篇悲情的观后感。
goin to acapulcoI'm going down to Rose Marie'sShe never does me wrong.She puts it to me plain as dayAnd gives it to me for a song.It's a wicked life but what the hellThe stars ain't falling down.I'm standing outside the Taj MahalI don't see no one around.Goin' to AcapulcoGoin' on the run.Goin' down to see fat gutGoin' to have some fun.Yeah Goin' to have some fun.Now, whenever I get upAnd I ain't got what I seeI just make it down to Rose Marie's'Bout a quarter after three.There are worse ways of getting thereAnd I ain't complainin' none.If the clouds don't drop and the train don't stopI'm bound to meet the sun.Goin' to AcapulcoGoin' down to see some girlGoin' to have some fun.Yeah Goin' to have some fun.Now, if someone offers me a jokeI just say no thanks.I try to tell it like it isAnd keep away from pranks.Well, sometime you know when the well breaks downI just go pump on it some.Rose Marie, she likes to go to big placesAnd just set there waitin' for me to come.Goin' to AcapulcoGoin' on the run.Goin' down to see some girlGoin' to have some fun.Yeah Goin' to have some fun.http://www.xiami.com/song/3590166
這是一個沒有夢想的時代,所以當我看到夢想的時候,我哭了。
這是一種最原始的衝動,一種為失去的古老儀式祭奠的衝動。
我看到古老的人類站在石像面前,揮舞著手中的棍棒,嘴裡喃喃的說著神秘的語言,這是最初的夢想。
我不在那個時代,我只能冷眼觀看,我羞愧,我生活的這個時代已經失去了夢想。
他叫比拉勒,一個伊拉克庫爾德地區的難民,他夢想著去英國,那裡有他所愛的人。
在卡車偷渡失敗之後,他選擇了游泳橫渡英吉利海峽,也許這是這個世界給他的唯一一條通往英國的道路,雖然道路險窄,他還是毅然決然的上路。
西蒙是這個夢想之路上唯一一個對他伸出援助之手的人。
當他決定幫他的時候,他拋棄了世人所夢想的東西:美麗的妻子,安穩而又的生活。
我想肯定是在這個 17歲少年身上看到了他當年的影子,因為自己不曾實現的夢想,自己放棄了的夢想,在這個少年身上突兀的顯現了出來,像軟綿綿的沙發上有一根尖銳的刺,這是為世人所不能容忍的。
他看了看曾經得到的那些獎杯,知道自己要去做什麼了。
他教他游泳,帶他回家吃飯睡覺,為了他和鄰居爭吵以至於招來了警察對他的警告,妻子也因此離他而去。
如果說剛開始比拉勒夢想很薄弱,那麼在西蒙的幫助下,比拉勒的夢想開始變得強壯,這就像給魚缸裡注入了新鮮的水,魚兒開始變得活躍,以至於開始上蹦下跳。
在第一次橫渡失敗後,比拉勒更加的努力,他知道橫渡前方的海峽遠遠比他想像的艱難。
所以第二次橫渡的時候,他距離英國僅僅只有800米。
在那個即將到達的地方,英國的巡邏船再次發現了他,他開始在海面上不停的擺動雙手雙腳,去擺脫那艘巨大的船。
濺起的浪花模糊了一切,包括我的眼。
腦海中突然出現了一個畫面,在一個四面高牆的空地上,一群窮兇惡煞的大人圍著一個小孩在追打,僅僅是因為這個小孩說,我要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當他知道無法擺脫他們的追捕時,他選擇了下沉,沉到了海裡,帶著他的夢想一起埋葬在海底。
這個故事再一次成為一種古老的儀式,在遠離社會的海底默默的進行著某種儀式。
影片的最後有個細節耐人尋味。
在比拉勒死後,西蒙去英國找到了那個女孩。
妻子遺失的戒指被他找到,他給了比拉勒。
可是比拉勒在距離英國 800米的地方倒下了。
所以他選擇了繼續這種未完成的儀式,把這個戒指交到那個女孩手裡,這是一隻古老的戒指,上面有藍寶石還有鑽石,是古老愛情的某種替代物。
她說,我不能帶這個戒指,還有 10天我就結婚了 - 夢想終止。
我生活的這個時代。
用两天时间看完了这部电影,两天的分割点是拉斐尔第一次横渡失败后被救起的那个情节处。
虽然分了2天看但只要那个重复旋律的配乐一响起,第一天看时的情绪还是能无减弱的延续到第二天的观影中,这也许说明该片的配乐已经完美的做好了它的本职渲染影片情绪,它甚至做的更多,充当了一个观影者情绪的开关。
旋律响起,情绪也跟上来了。
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断背山的那个吉他生一响起,就立马能感受到影片里那张西部大山,草原的辽阔情绪。
这个实在是一个好剧本。
首先它有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但又充满悬念的基本故事架构---一个伊拉克战争难民少年试图游过英法两国之间海峡去见女朋友。
这个基本架构的基础上,编剧对这个故事进行进一步丰富。
引入了西蒙和拉尔菲朋友这个两个角色。
其中更是对西蒙这个人的描述非常深入。
其中一部分的原因是导演想表达中年男人危机这个话题,一方面也是为基本故事服务。
对其描述深入才可以解决一个基本逻辑问题,为什么西蒙会决定去帮助拉尔菲。
这个虽然是个文艺电影,导演注重情绪的描述但其实本片的冲突和悬疑的部分很多,小细节也非常多。
开篇即以一场紧张的偷渡开始,偷渡过程扣人心弦,偷渡最终也引出拉尔菲战争心理影响的事实。
事实上,观影过程让我感兴趣的部分就是,为什么西蒙会决定去帮助拉尔菲。
虽然答案是毫无疑问就是因为西蒙的中年危机。
不知为啥,我一直对这种中年男中年危机的故事一场感兴趣。
像迷失东京和杯酒人生、在云端这类影片都是在我最喜欢的影片行列里面。
西蒙本是一位全国游泳冠军但现在却只是为一名游泳教练,刚和妻子离婚,完全无法适应一个人孤独的生活。
现在的他完全已经失去生活已经完全背变得无力虚脱,无所适从,他急需一件事情来找回自己生活的重心。
我一直对屌丝中年男士的生活状态感兴趣。
他们的生活事业已经停滞不前,年少时的梦想也渐渐远去,身体机能的急速下降,身边的妻子,儿女熟悉的变得越来越陌生,以及对老去的恐惧,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他们该如何度过这个时期。
当然另一方面的原因当然是因为爱情。。。
因为妻子是一位协助难民团体的成员也曾责备过西蒙对难民的无动于衷。
可能一开始西蒙帮助拉斐尔的东京市因为他想挽回妻子,试图以这件事来表现自己,当发现自己已经不可能再挽回妻子的爱,他却被拉斐尔对于爱情的执着感动,---“他步行8000千公里来到法国,现在又想横渡海峡,只是为了见他女朋友,而我却去挽回就在街边的你的勇气都没有”。
他开始去帮助完成一个童话般的爱情故事来填补自己在爱情里的无能。
有些人,生来注定逃亡为生存,为自由,为爱情,为理想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非法入境》怎样跨过la manche 海峡?
游过去!
可惜那是永远无法穿越的30公里十七岁的伊拉克少年死在那一个人活着时,终日被驱逐死了之后,究竟给了一块容身之地一块墓地
导演可能嚼劲脑汁想到一个合适的片名《Welcome》,他应该想了很久把关门那一刻地毯上的Welcome植入进去。
来到中国首先被《非法入侵》这样有政治味道的名字所取代。
超市,街道,市民,海关。
法国法律规定庇护外来非法移民是犯法的。
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志愿者冒着违法的危险去帮助他们。
这也只是众多有关人权人性主题中的一个。
至少人民有权利对权利say no!你可以有你的法律,我也可以有我的观点,我不知道法国以及一些欧美国家会不会有广电这一类机构,对作品直接进行删减或者禁播。
再看中国电影,有思想的导演,张艺谋,姜文等,他们只能说是生错了地方。
再细数电影史上,高分电影,奥斯卡。
多多少少与历史或者一些人性人权的主题有着必然的关系。
大部分与德国有关的必定都会写到纳粹。
中国上下五千年,经历多少朝代,抗日战争,改革开放,文革。
哪一个时代都不缺很好的主题。
随便拿出来一个做细微的研究随便的一个奖既新颖又写实,如果说欧美电影代表者资本主义,那我们必定可以将社会主义很好的诠释。
我们从小学开始学习鲁迅,哪一个语文老师不称赞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北斗,他弃医从文,希望用笔杆子换醒沉睡的愚昧的中国人。
他们是学者。
早年的张艺谋早年能制作出《活着》这样好的电影我们一点也不奇怪。
我们有早年学着用鲜血和勇气写下了那样细致的剧本,我们中国有历史有各种主题,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如果拿来拍电影一定可以是电影史上很奇妙的一角。
为什么张艺谋的电影越来越无足轻重了,可看可不看了。
他有他的幸运与不幸,他生在了好时代,我们这一带,与技术接轨,与历史相连,你有着很多你做也做不完的理想,他早年应该也是一个有报复的导演,无奈他却生错了地方,他怕他生在香港活着台湾,他应该早就被提名了。
他的才华也远不止去导演春晚。
我们通过读书,电影和旅行去了解一个地方,他本可以带给全世界人民一个真实的中国,他应该是一个传播者。
伴随着《武媚娘》的改播,我写下了这一片颇带个人感情的影评。
法国北部,Calais加来, 30公里到英国,你知道这30公里的距离有多远吗?
怎样跨越这30公里的距离到达英国?
火车?
飞机?
船?
汽车?
有一种方式你肯定想不到的,那就是游泳。
你知道怎样游泳跨过la manche 海峡,游过去。
一部电影,一部介于记录于叙事,展现真实现实的电影。
在Calais,库尔德人,阿富汗人,索马里人,那些国家来的难民,聚集起来,为的目的都是一个偷渡到英国。
Bilal (Firar Ayverdi), 一个年青的17岁的库尔德人,他有个梦想,去英国,因为他喜欢足球,他梦想着有一天到英国,去曼联,像那些球星一样成功,但不只是这个梦想支撑着他去英国,更重要的是他要去找Mina (Derya Ayverdi),他爱的那个女孩,为了和他结婚。
Simon (Vincent Lindon), 一个曾经的法国游泳冠军,现在的Calais的小游泳馆的游泳教练,她深爱着她的妻子Marion (Audrey Dana),但是却选择了和她离婚。
当Simon碰到了Bilal,或者是说当Bilal碰到了Simon:事情改变了吗?
当Bilal尝试了做运货车偷渡,但是不能够用塑料袋憋气,被警察抓住,他决定游过去,他一个初学者,给钱给Simon让他教他游泳,怎样的信念才能游过去?
伦敦,mina被迫要嫁给另一个开小饭馆的中年男人,bilal什么时候才能来?
30公里的距离,从海的一边到另一边,10个小时,10度的水温,即使是专业的游泳运动员,练过几十年的人,也要在专门的教练船引导下,在很好的天气里,更何况他一个初学者: Bilal在游泳馆里不停的练,晚上偷偷地留在游泳馆里一个人练习。
游过去,游到海峡那边,为了心爱的女孩。
在这个片子里,我们不仅看到Simon和Bilal的友情, Simon和Marion的爱情,Bilal和Mina的爱情,我们还看到了一个冷酷的城市Calais,很少看到阳光,阴沉的海,整个城市像死灰一样的压抑,一点也看不出来去年的Bienvenue chez les Ch'tis 也是在同样一个省,我们还看到了更多的法国人,更多的法国警察。
我们看到了那些把库尔德人,阿富汗人,索马里人拒之于超市门口的法国人。
那些平日里人模人样的邻居,看到bilal在simon家留宿就报警的法国人。
只是因为让一个难民在家里过夜,就要被警察盘问,这个充满人权,民主,自由,平等的国家就是这样对待所谓的不同种族的人。
讽刺的是那个邻居家的门口地毯上还分明写着“welcome”欢迎,这是这个电影的名字,也是唯一一次在片中出现到的电影片名。
是啊,法国人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欢迎”!?
电影的导演是Philippe Lioret,同样也是2004年je vais bien, ne t’en fais pas的导演。
导演自己说,他从很早就很想拍一个这样题材的电影,他怕他的电影,他的故事编剧没有生活中的真实的事情感人,导演想给观众讲述的是一个不是很愚蠢的故事,为了能让观众值得这生命中两个小时。
当然是不是浪费时间还要看每一个观者自己,但是无论怎么编剧,我相信再好的编剧也没有真实的生活感人。
中文名字叫《非法入境》,没有详细看简介便打开来看,刚好消磨吃饭的时间。
影片开始的时候,一群法国北部加莱的伊拉克非法移民,几辆携带偷渡客入境的大卡车,戒备森严的出入境海关,以为不过是一部带点小暴力的男人电影,没想到丝丝入扣的情节却是关于两段截然不同的爱情。
比拉尔从伊拉克徒步4000公里到了法国,他的目的地是英吉利对面的英国,因为那里有他的女友米娜。
他的第一次尝试是躲在一部载货的大客车里试图逃过海关的监察而顺利入境。
严格的二氧化碳检测让偷渡客们必须将头埋在塑料袋里屏住呼吸,而比拉尔,曾经在穿越土耳其国境线时,警察用塑料袋罩住他的头八天之久,他无法克服这样的阴影,只得白白损失500欧元。
被遣送回法国边境之后,偶然一次机会他看见了英吉利海峡上开过的货轮,一个新的念头从此诞生,他要游过去,游过这几百公里冰冷的海水就能见到心爱的米娜。
抱着这个信念,他遇到了学习游泳的教练西蒙。
西蒙曾经是法国游泳队的国家冠军,却刚刚失去自己的妻子玛丽昂。
影片并没有交代妻子为什么离开他,却可以从超市的一小段冲突里看出端倪。
就这样,一个对生活充满绝望并且刚刚失去婚姻的男人遇见了一个对生活充满憧憬并且一心想游去最爱的人身边的男孩相遇了。
我想从一开始,西蒙并非出于对比拉尔真正的关心而去帮助他,他只是为了迎合妻子的价值观,为自己已经失去的婚姻做出一些空洞的弥补,即使只是精神上的靠近似乎也能让自己免于来自失去和绝望的诘难。
西蒙试图劝阻比拉尔,并警告他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疯狂,他低估了一个年轻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也高估了横跨在两人之间的波涛胸有的海峡。
就在比拉尔逐渐在游泳上取得进步的时候,米娜要结婚的消息传来,他不得不尽快敢去米娜身边拯救他的爱人,于是他瞒着西蒙一个人悄悄去横渡英吉利海峡,被警察敲门惊醒的西蒙发现了同时消失的泳衣和比拉尔,他不得不向警察求助,虽然这会给所有人带来麻烦,包括他自己。
警察找回了比拉尔,他的第二次尝试宣告失败。
与此同时,西蒙再次接到了米娜的电话,她告诉西蒙她将要完婚。
西蒙将消息转告给了比拉尔。
比拉尔再一次做出了尝试,这一次他已经看见了不远处在雾气中晃动的英国海岸线,却被海上巡警发现,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他葬身于大海。
故事到这里,比拉尔的爱情结束了,而中年的西蒙却寻回了重新开始爱情的婚戒。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想起了另外一部德国电影《Die Frau, die sich traut》,同样是横跨海峡的故事桥段,却是全然不同的背景。
一个是罹患绝症的中年女人为了完成生命最后的仪式而做出充满艰辛的尝试,一个是十七岁的偷渡少年为了追逐生命里第一段绽放的爱情而执着的前行。
如果比拉尔放弃了追逐爱情的念想,开始在法国安稳的寻一份工作,迎接全新的生活,终有一天他会忘记米娜开始另一段爱情,然而西蒙的故事似乎又在冥冥之中否定这样一种假设。
似乎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遇见那样一个人,TA是你爱情的终点,不管在生命的哪一个阶段,你都会为TA承担痛苦,前者如同比拉尔,这份爱给予他希望,让他奋不顾身直至生命的终点,后者如同西蒙,千回百折,最后还是是走向了更长久的相守。
这两个男人,改变了彼此人生的轨迹,却也让对方得到了救赎。
死亡对比拉尔来说何尝不是解脱,试想如果他真的游到了英国,找到了米娜,米娜的父亲也绝对不会让这对年轻的情侣修成正果,两个未成年将如何携手走过人生的磨难,如何在异国他乡生活下去,如何经历世俗的磨难和终会到来的平淡生活,这一切都还是未知且并不乐观。
而对于西蒙来说,妻子的回归将引导着它本来一团糟的生活重新回到正轨,一个曾经载誉辉煌的游泳教练也会开始一段新的人生之旅。
一得一失,人生的真谛全部贯彻其中,人性的阴暗与光芒躲在那一张张看似平凡的面孔之下。
比拉尔,米娜,西蒙,玛丽昂,法国警察,他们代表了不同的人群,揭示着着生命里我们无法逃避的痛苦,将人性的虚伪与阴暗赤裸裸的展现在屏幕之下,却也不忘向人诉说黑暗里点点的星光。
忘不掉影片里西蒙在离婚后对玛丽昂说的一段对话:"Tu sais pourquoi il veut traverser, lui ? Pour aller rejoindre sa copine. Il a fait quatre mille kilomètres à pieds pour aller la retrouver et maintenant il veut traverser la Manche à la nage. Moi, quand t'es partie, j'ai même pas été foutu de traverser la rue pour te rattraper."
每个移民都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每个移民无疑都有一个被接纳的希望,在移民问题的背景下,这片无疑道出了普通法国人心目中的良知。
爱与永恒,生与死~不可避免的议题.
制作工整,摄影和音乐都不错,可惜几个主要角色都是空洞的符号,只为推动情节而服务,有时这一过程显得极度明显,比如偷金牌吵架那场戏,更让影片可信度降低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
片子拍得挺美的,但最近很恨这种压抑的调调。伊拉克那女孩儿真美。
所谓法国片的调调……爱屋及乌什么的好吧我就是喜欢nicolas!
终于看了app上一闪而过的这部老师提到的电影。蛮讽刺。
虽然我睇嘎系无字幕版只能睇演员纯粹表演,但最后小男一号就甘就死咗,好难过
与狙击电话亭有点相像,在一个固定的场景展开故事的情节。可惜故事和主题都比后者差。
为了爱情,从法国游去英国,故事本身是个感动点。但把难民问题做为另一条主线,事情就不好弄了。这片是2009年的,可能那年头看完这片的法国民众会感动得一塌糊涂,而今,法国被恐怖袭击炸了又炸,法国人民再来看这片会做什么感想呢,以后还会有导演站在难民批判法国警方等机构的角度来拍片吗。
nothing could block my way to see u, even the death
杯具,曼联复兴的希望就这样的葬送了!
为了爱,如此疯狂。最后的800米,杯具!
本来以为是奥斯卡的外语片 结果不是 但是还是看了这个世界啊 看这样的题材太多了 哪儿哪儿偷渡到 加拿大 美国 欧洲 英国 中国。。。有人文关怀最好 可反正始终是游走在是否 触犯法律的前提下。。。 反正是挺扯的故事情节么 过于童话了 也过于悲剧了 还是挺好看的
那天突然想说能不能游泳去法国,就发现了这部电影。法国人总是爱心泛滥,帮着帮着就变成了共犯⋯⋯看得我好难过⋯⋯其实出生在天朝真的算不上是困难模式⋯⋯
你知道为什么他想穿越英吉利海峡吗?因为那样他才可以和他的女朋友在一起。他从伊拉克徒步4000公里来到这里,又打算在天寒地冻的现在游过海峡去。而我,当你离开之后,我甚至连穿过街道去求你回来都做不到。
没有希望的希望比绝望更伤人。他失去了一个孩子。他失去了一个父亲。从同一棵树干上慢慢分枝出来的人类,逐渐异化,高处和低处的枝干变得截然不同,而泥土还在巩固着所有。严重的事件,无论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都不会改变一个人的灵魂,但是它们会让这灵魂变得明确起来。闷骚男你的评论真到位。
说实话电影并没有那么吸引我,可又舍不得不给4星,也许只为了能够真正坚持的男人,小男人和老男人。
绝望的爱情,绝望的横渡。唉。。。。。。。。。。。。。
视角真的太圣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