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还是有很多感想的,可是苏菲最后穿着制服的样子实在是太美了,脑子就打结了,原谅我就是一个脑残粉吧不管眼角再怎么有皱纹,苏菲在我心中永远都是女人的代名词。
套用一句迅哥儿的话,她符合了我对女人的全部想象。
电影还不错,对于我这个从来不爱战争,历史题材的浅薄女人来说,能吸引我坐下来从头到尾看完已经证明她对了胃口。
4个女人已经足够,相比之下,我想起了《金陵十三钗》,我不懂如果没有十三个女人,而是十二个,十一个,十个,九个,八个有什么区别,反正烘托的就只有那一个女人,倒像是为了凑粗人数应对代替女学生这一故事情节而不得不做的设计。
反而显得生硬。
最后的珍妮,真的让人很心碎。
从头到尾都算是最有大脑的一个,也是最坚定和忠诚的。
和路易斯一样。
一个女人能有这样的品质着实令人钦佩。
相反另外两人就显得更加贴近真实的普通女性,有着感性温柔的一面,这也是导致她们送命的根本原因。
《超级女特工》的字幕慢慢地往上爬,最后在“谨以此片献给反抗法西斯战争的女人”停滞。
窗外的雨声很大,配合着我现在的情绪。
慢慢的发酵,慢慢的弥漫开来,是部好片子,我庆幸中场休息的时候看了半截子。
抛开电影表达的她们为了众生避免战战争蹂躏的伟大。
抛开电影的主旋律色彩。
我记住的是苏茜的迷离的眼神,路易斯在火车站忍痛的决绝。
再强的女子,渴望的不过是一个可靠的肩膀,即使苏茜她是一个希勒特时代英国的特工,可是当战火纷飞,亲人被送进集中营,她面对曾经山盟海誓的恋人,她儿子的父亲,现在的残忍杀人不眨眼的纳粹高级军官。
我不知道这个女子心里是怎样的挣扎。
女子在感情上大多数都是弱者,有句话说“一心动,就被动”,她放下了枪,拥住了那个人,可是却被杀了,死在了爱人的手下。
其实在之前我就猜到了,因为她远远没有路易斯的坚定。
也许她知道那个人早就不是以前的那个他,可是她还是赌了,输的心甘情愿。
爱情,是奢侈的东西。
可是人们还是前赴后继,张爱玲自以为看透红尘,可最终却迈不过胡兰成的坎,忘记了世上本没有笔下倾城倾国的爱恋。
简.奥斯汀写的书里尽管经历坎坷波折却总是皆大欢喜。
《傲慢与偏见》里的达西不顾世俗的眼光,与出身贫穷的丽萃结为连理。
可是她本人却终生未婚。
据说简遇到过傲慢与偏见里象达西的人,可是她自己的达西却没有象书里写的那样。
经常在电视里看到男女分手时,女的泪眼婆娑的问那个男的:你到底有没有爱过我。
几许酸楚,几许无奈。
现在的年代,没有苏茜的生死抉择,没有简的阶级阻隔,可是见的多的还是分分合合,对待感情生活的浮躁,我更欣赏的是媳妇的美好时代里毛豆的态度,平平淡淡的幸福,一起看细水长流。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与江湖,谨以此文献给在情海里挣扎的小朋友们。
看的是和谐版. 纳粹怎么折磨卡莱, 和卡莱怎么自杀等等都被剪刀手喀嚓了. 片子的制作质量中规中矩, 情节编辑也不脱离老的女间谍电影 如 女英烈传 和 大F计划 的框框. 反而为了表现人性多元化的关系,削弱了情节的力度. 例如审讯戏, 我看的 大F计划 也是和谐版, 但心理压力就明显强过本片.再例如, 女英烈传的结尾, 女英雄的遗孤自白金汉宫授勋归来那场戏. 无论是说理和煽情两方面都强过本片最后的点蜡烛. 具体原因为何, 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 另外说句题外话, 片中负责侦察海岸地质的部队确实存在,成员的国籍包括了英国人和部分被占领国的抵抗志士. 但没有一个是地质学家, 也从没有人被纳粹捕获过. 在法国某海岸,还有一座纪念碑,纪念六名自由法国抵抗战士在从事此种任务时,为了避免被俘,而游向外海,直到力竭身亡.
首先,令人疑惑的事,为什么这种女间谍片都要扯到王佳芝?
还有黑皮书……是不是国内算是比较大描写女间谍的只有一部色戒,所以才屡屡拎出来比较?
其次,为什么这种片子,总要有人说美人迟暮…………难道人就不会老吗,苏菲玛索老了又怎样啊,还不是很漂亮。
笑别人老的人,你老了还未必有人家一般好看呢。
==========================================令我感到由衷敬佩的是,片中女子坚强不屈,以柔克刚的秉性。
这句话是真的,不同于看国内烈士片那所谓坚强不屈,无论这是一部商业片也好,市场投机之作也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国破家亡之际,女性为战争所作出的贡献。
胡适一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在国破家亡之际,到底参军报国,参与抵抗组织的人,是为了某某主义的有几成?
正如片中的珍妮、苏茜、有的是被威胁来的,有的是等价交换而加入这行动。
这就比为了【解放全人类,红旗插满宇宙】这种理由要真实很多。
这些女特工,会哭,会笑,会感到害怕。
被拷问的时候,痛苦的大叫,皮埃尔看见自己妹妹被打那种由衷的软弱,无一例外让人感受到她们是活生生的人。
片中拷问场景极其可怕,不能直视。。。
尤其是打女人,一遍拷问露易丝还让哥哥皮埃尔一旁看。。。
太残酷了。
想想潘冬子,妈都死了吭都不吭一声。
珍妮最后死的太惨了,不能直视。。
只是一张照片而已,T.T导演为什么要放她死后的惨状啊………………这部电影里最为同情的就是她了,她从一开始的唯利是图到最后为了露易丝去做饵被抓,到后来化作雪地里被绞死的尸体,尸体上还带着刑伤。
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不能说纳粹拷问抵抗组织就是错,相信任何人抓到敌人都会做出残忍百倍的事情。
战争时期,和平时期,一定还有很多如珍妮一样的女性,惨死在敌人、自己人的手中。
永远记得无数幕后英雄所做的牺牲和贡献!
之前看电影的时候就有些怀疑了,看到大家的评论就更是云里雾里了。
那个Gaëlle到底是不是骗路易斯毒药啊因为纳粹军官出现的时间太巧合了,开始我以为她是骗毒药,后来看到她用毒药自杀,又觉得她没有故意骗路易斯但是,后来仔细想想 又觉得不对1 电影前面有段,她没有把毒药带上飞机,被皮埃尔发现了,皮埃尔把毒药还给了她,后来她被捕,没有服毒 也就是说她身上是可能有毒药的2 当时皮埃尔也问她,你为什么没有服毒3 她招供是因为害怕,但是在宗教里,自杀也是不可原谅的,也就有可能她开始害怕是怕自杀4 关键是 后来路易斯把毒药给她后,军官的动作和出现的时间真的太巧合了,而且她的那句对不起请求原谅也有点两面都说得通我倾向于她是骗毒药,最后的自杀 ,是不能接受最后她还骗了路易斯的内疚,用的是她自己的毒药大家觉得呢
在战争中!
到底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什么才是应该坚持的,人性还是胜利?
牺牲还是活下来?
亲情还是信仰?
在我之前看过的间谍片里,美女总是养眼的调剂,与男主角一起与敌方斗智斗勇,经过一连串诡计,然后大团圆结局。
它们只是设置在战争布景下的悬疑动作片,里面的正面角色总是英雄爱国而又足智多谋。
人们看这种片享受的推理快感远远大于对当时历史背景下人的关注。
但《暗处的女人》这部以女间谍为主角的片子则完全不是这样。
这些女性半被迫地加入到拯救英国地质学家的行动中,而在成功之后又被骗入下一个行动——刺杀上校中,从她们被挡在直升飞机门口的那一刻开始,这些女性实际上就被命运之手无情地抛弃了。
果然,随着行动的开展,最后只有苏菲玛索活下来了,而她的同伴全都香消玉殒,而且有两个是主动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
因此这部片子更显出宿命的悲哀。
不是所有的行动都会胜利,历史留给我们的永远是那些所谓的英雄事迹,然而更多的生命努力过、挣扎过,最后在暗处默默凋谢。
新看了苏菲玛索的《超级女特工》,不用拿酒作钩,便有感慨系之,知道了什么叫“岁月如斧刀,刀刀催人老”。
时间真是个最冷酷、最犀利的刽子手,掐着怀表,摧毁着一个个造物主的艺术品,比如苏菲玛索。
很凑巧,我还看过几部她的电影,好的居多,《初吻1、2》、《芳芳》、《勇敢的心》、《卢浮魅影》、《逃之夭夭》。
这些都是我在电视上闲逛猎获的,“好片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而当我上网去搜片看时,一般都会“浅薄”地打上“科幻片”……就这样,苏菲玛索成了我最喜欢的电影演员之一,尽管她年纪是我的两倍,但却仿佛我是“看”着她成长的,这难道就是电影的魔力?
《初吻》中的苏菲玛索,用湿人的话来说就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清纯得用“小家碧玉”来形容都会觉得染了脂粉气。
而《芳芳》中的苏菲玛索,是刚被剥开的新鲜的荔枝仁,水灵灵的要滴下汁液来。
到了《勇敢的心》时,苏菲已是迎风怒放,如孔雀翎般展开的法兰西玫瑰了,万种风情含于嘴角一笑。
时间逶迤到《逃之夭夭》和这部《超级女特工》,妩媚中多了一份凌厉,柔情中多了一副棱角,她就像珊瑚礁,瑰丽而沧桑。
(恕我对动植物认识不多。
)苏菲玛索确乎老了,依稀已是昨日的传奇,但幸亏还有这一方银幕,一方银幕存在,承载着往日的流光,记忆的落花,清澈而宽阔,迥响从上游潜浮到下游,影像从这个渡口流荡到下个渡口。
时间只允许流星留下刹那光华,银幕执着地让太阳从这里升起,照耀过一个宇宙。
在这里,西尔维斯特·史泰龙永远是那个战斗到最后一滴血的硬汉;郝邵文永远是那个流里流气、没心没肺、糊里糊涂的小胖孩……所以说,套用古龙《七种武器》的结尾,我可以写:我这篇文章的主角其实不是苏菲玛索,而是那一方银幕,那一块魔力无穷的魔毯!
相信很多人是冲着苏菲来的,记忆中的那个芳芳确实老啦!本片的剧情比较一般,也许卖点主要是几位女士把。
片尾提及改编自真实的人物——路易斯女士享年98岁,终身无子女。
在战争中抗争过的人们,总显得既伟大又渺小:伟大之处在于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是客观的;渺小则体现在无力挽救自己的亲友甚至是腹中胎儿,是主观的。
战争是永远刻骨铭心的主题,为了缅怀逝去的四位战友,曾发誓不进教堂的路易斯却为她们献上一只白蜡烛。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对德国人没有丑化,海因里希上校身为军官的表现堪称称职。
这一点值得所有中国编导反思一下,拍二战片并不一定非要把敌人丑化为弱智。
我认为不太合理的地方(含剧透):一开始5人已经完成了营救任务,却被额外指派刺杀一名上校。
虽然此上校被设定为一个洞察了诺曼底登陆计划的危险角色,但实在没有理由非要这5人去刺杀。
正是这个后续计划,害死了4名女士,也害的主角的哥哥坚守荣耀的晚节不保(为了救妹妹而招供)。
换来的是什么呢,无非是多杀了一个军官,对战争大局没有实质性的影响,或许这也是原创们对战争的一种嘲讽吧。
1.严刑拷打电影里的纳粹军官好像比日本鬼子聪明一点,逼供方式多样化,而且善于谋略。
片中皮埃尔被拷打,看着朋友亲人被拷打,大半夜的,看得我一点睡意也没了。
人,得多坚强,才能如此。
我不会做英雄,被敌人抓住,他没开始打我就全招了。
2.恐惧感虽然电影着力讴歌广大妇女同胞为抗战做的贡献及其胆略,但没有抹去她们的恐惧感。
这不矛盾,更加真实。
面对危险的恐惧,避开,是人的天性。
胆怯、逃避、招供、甚至吓得尿裤子,这都不丢人。
在失去了几个战友,亲身感受到纳粹的残忍以后,连那个最想开小差的妓女都拿起枪往前冲,这才是升华,真实的伟大。
3.苏菲苏菲确实老了,看着让人难过。
但是片尾纳粹军官的造型还是帅得撞墙,英姿飒爽,飒爽英姿。
下次可以邀请来国产片中演女八路,好期待啊。
4.大义灭亲电影最让人不舒服的怕是皮埃尔为了保护秘密,而想杀掉自己的队友了。
怎么说呢,最近逐渐认识到了暴力革命的缺陷。
人们想建立一个新的政权,不只是想换个名字,而是想它比之前的更加美好,对它的人民更加友善。
问题是暴力就像抽烟,是能上瘾的,而且正如柏拉图所问,一个士兵象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他会不会秋风自己人呢,很遗憾,答案是肯定的。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数次农民起义换汤不换药,政权的更迭也仅是名字的变更,就是很好的证据。
当然,这跟反抗纳粹不完全相同。
没什么记忆 只记得苏菲还真是老了 所以啊 没有不老的容颜 记不得情节大概说明这片子不怎么样吧
法国女人真香艳!原来今天是苏菲玛索专题!
虽有苏菲玛索做招牌,让人感觉是娱乐片,但是本片是货真价实的战争片,描写战争丝毫没有戏说的意味。记得看的时候正好是月底,很多人的联票到期,所以一向小众的战争片,影院里也坐的满满当当。
仅从电影来讲。超级女特工?嘉艾尔不敢服毒,直接吓尿,一用刑直接全招,这还是半果的,如果全果如果刑都可以省了。苏茜明明可以完成任务的,但她放弃了,因为她寂寞了,顺便害死了让娜。所以这就是超级特工?五人小组,没了这两人说不定完成任务后其余三人都可存活。仅从电影来讲。
果然,她活下来了...片子整体太黑了,早上看的,反光厉害...
跟天朝主旋律不同的是只要不打死就招。
一切计划都没有如期实行到.但这群巾帼就用生命去和身体去填补了计划的失策
有几个金发碧眼的美女加入,却无法掩盖剧本的一般。人物脸谱化,莫名的任务,无语的过程,突如其来的背叛…为什么不在上校乘坐敞篷车在街道上的时候刺杀?最后车站的刺杀是玷污观众的智商吗?这种没有生存可能的行动,是为了将行动的间谍直接送给敌方吗?
电影刚开始,就忍不住掉眼泪。二战是一段特殊的历史,不能被忘记,曾经有过贡献的人,更不能被忘记!
大烂片,苏菲玛索的作品烂片率也太高了吧。
我爱苏菲`玛索.就酱.
一个女神枪手杀一个到哪都坐着拉轰敞篷车多情种咋这么费劲呢?到处都要检查到处都能搞到的通行证 几位女侠 你们自己站的住脚么
把特工们演得很笨很不专业。苏菲老了。
拍的太假了 不太相信这些是真人真事
看了太多关于民国时期地下党的戏,这部的间谍弱爆了,不太看得下去。。。
其实,我是冲苏菲玛索去的。
粗制滥造...不知道是故意拍的冷静,还是就是粗枝滥造
五个背景不同性格各异的姑娘被派去执行任务,想到了俄罗斯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战争无情地夺走了一个个年轻而美丽的生命,电影开头那些二战时期的真实照片,那些鲜活的生命如此真实却易碎,这就是战争的残酷。 ps:个人觉得妓女那一角色最出彩,演员是法国著名演员大鼻子的女儿
苏菲玛索~
最後Louise穿上軍裝刺殺的時候看到了曾經美麗不可方物的Sophie Marce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