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斯特雷姆

Ouistreham,世界之间,两个世界之间,失业风暴(台),两个世界,Between Two Worlds,Le quai de Ouistreham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路易莎·波切卡,史蒂夫·帕帕吉安尼斯,奥黛·鲁伊特,海伦·兰伯特,杰瑞米·勒切瓦利尔,凯文·马斯皮姆比,Faïçal Zoua,Arnaud Duval,Didier Pupin,蕾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英语,德语年份:2021

《乌斯特雷姆》剧照

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2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3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4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5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6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3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4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5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6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7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8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19乌斯特雷姆 剧照 NO.20

《乌斯特雷姆》剧情介绍

乌斯特雷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弗洛伦斯·奥贝纳斯撰写的小说《乌斯特雷姆的码头》改编,比诺什饰演一位知名作家,她想要通过亲身体验去撰写一部有关工作状态中不安感的书。她化身成清洁女工,在工作中发现每一元钱对生活都很重要,而这是社会上很多阶级看不见的层面。当她经历过这场考验,她与一些不幸的同伴结下了真正的友谊,温暖而且快乐的关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失恋日记爱的归宿继承之战第一季无问西东圣诞劫一无所有喜气洋洋小金莲末世侠盗继承厄运蓝海少女赌命法则绝望海峡心灵融合德凯奥特曼先行特别篇星期一的硕果皇家龙虎豹湮灭爱娃的爱滑头鬼之孙猫妖小杏秘密联络恶魔的糖果往事如烟我的公园好友奠基者神农博士后巴色没有回答新灰姑娘2姐妹姐妹不吉波普不笑

《乌斯特雷姆》长篇影评

 1 ) 真心跨越不了的是社会阶级的鸿沟

女主在社工这里想要找一份工作,社工根据她的情况推荐她去做清洁工,于是她开始学习并实践,遭遇了第一次的解雇…在她得到了帮助拥有了车之后她再一次来找到社工,我们才知道,她其实是一名作家,她到这里是来体验生活积累素材的。

后面她参加了一些聚会,成了邮轮清洁工,并真正的获得了友谊…然后她的谎言被戳穿了。

这部电影首先讨论的事情很特别:一半是女主作为作家在讨论的事业浪潮中的清洁工们的困难,她们所承受的辛苦,被压榨的辛劳等等;另一半是关于女主的行为是否可以冲破阶级为她带来真正的友谊,她的行为是否道德,是否会伤害真正关心她的人。

故事的最后那么多朋友参加了新书发布,而她最看重的两个却对她冷面相对。

他们曾经一起在船上许诺要一直做朋友,也曾经用心为彼此快乐准备礼物,但如今却落得这样的收场。

我曾为这些在苦难的人们最质朴的情感落泪,特别是一位朋友辞别邮轮清洁中心的时候,大家在车子上准备去工作,和她挥手告别,她在路上笑着跳舞,身影逐渐减小…就在那一瞬间我觉得特别触动,即使每个人都很辛苦,被生活折磨,依然会为一个朋友脱离苦海而开心,衷心祝福而不是因嫉妒面目全非,这是多么善良的事呢。

也因此到故事的结局,一切因为女主的身份打乱的时候才意识到,所有的情感或者善良的前提可能是因为大家真正的都身处沼泽,即使变换了工作,但仍在洪流中。

而女主只是一个短暂停留的过客,不为钱奔波也无需再吃这份苦,那一刻友情也很难抵抗的就是阶级差距带来的落差。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不光是他关注的东西和很多其他的电影有所不同,也在于这个故事中的情感很真实能让人感到温暖。

结局的反差也增添了这个故事的讨论度和可看性。

一切戛然而止,可生活还在继续。

看惯了那些不同阶层人的大团圆结局,或许这才是真实的生活总说真心换真心,但一切的前提也许是平等。

 2 ) 两个世界

《乌斯特雷姆》也被各地翻译成“世界之间”、“失业风暴”等等。

因为感触不一样,所以名字各异。

一个作家为了反应失业人员就业的疾苦,隐瞒身份去找工作。

她初始根本无法忍受不公和羞辱,之后再真正感受了尘埃的生存艰辛。

期间和那些清洁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当这些同事知道她的作家为了写作而来,极其愤怒,觉得自己被欺骗了。

而当她的纪实小说大获成功后,原来很愤怒的同事也惦着她也期望她们的友情是真实的,转而邀请她回到她们的打工团队……可是这个可能嘛?

这是两个世界啊……人性有时候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定义优劣的,角度、经历、生存习惯等等的不一样,不能草率了界定友谊、人性。

我们不能以我们自己的认知去轻易判断任何事物,我们以为可以,我们以为我们才是正确的,我们……(当然,那些大是大非还是不用纠结的)这个电影令我想起了日本早期的一个电影《望乡》!

栗原小卷演的记者假说自己到这个乡村采风,其实是为了报道战后日本大批妇女去南洋做妓女救国救家的故事。

阿崎婆的扮演者田中娟代的表演对我影响极大,以至于我过一段时间就会去看看,找一下感觉。

据说,她演完这个电影之后,没多久就过世了…………

 3 ) 玛丽安的残忍

感受到玛丽安的残忍和傲慢不是在她戴着项链出现在克里斯汀面前的时候,也不是在她微笑着给别人签售的时候,是在聚会结束后的夜晚,她和克里斯汀、马莉露三人靠在车上抽烟,克里斯汀说马莉露还年轻,可以有很多浪漫想法,可是她和玛丽安不是了,只能这样一辈子。

那一刻要强的克里斯汀在观众眼里显得那样可怜,即使她在别人面前永远强硬、嚣张跋扈,但是这一刻她已经将自己的命运和玛丽安放在一起,她对她展示自己的脆弱和温柔,她以为两人是同流的船,一起朝海里漂荡。

但玛丽安从没这么想过,她有无数的后路,以怜悯以欺骗的目光来看待克里斯汀马莉露这样的人。

最后为什么大家都对玛丽安笑脸相待,反而羁绊最深的克里斯汀和马莉露对她冷眼旁观,是因为无论玛丽安是什么身份,于那些人而言都只是过客,但对克里斯汀和马莉露来说,她们真的共享过一瓶香槟,真的以为彼此之间赤诚以待。

玛丽安作为一个职业作家无疑是敬业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但她这种做法是不符合职业道德的,她的观察对象有知情权和同意权。

用这种隐瞒的方式进行观察和研究,绝对不是真正的调查。

 4 ) 大满贯影后领衔佳作,《两个世界之间》欢喜首映妇女节真情独播

由法国著名作家埃马努埃莱·卡雷尔导演,入围第74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的现实向女性佳作《两个世界之间》今日欢喜首映独播上线。

这部作品曾登陆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佳片有约》栏目。

现在,观众能够在家中随时随地,欣赏这部“分量不轻”的好电影。

提到《两个世界之间》,必然不能不提及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人物——法国大满贯影后朱莉叶·比诺什,身为电影的制片人及主演,她一手促成了项目的推进。

在保持多年与作者的联系后,历时近七年,比诺什终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本片的改编权。

在电影中,我们将跟随女作家玛丽安·温克勒的视角,来看看不知世间疾苦的她,是如何通过一次“卧底”发现了底层女性之间的真情和友谊。

卧底180天她看到了截然不同的世界2023年,一本名为《我在北京送快递》的非虚构文学在一夜间席卷了各大畅销榜单。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胡安焉入职几家快递公司的经历,让更多人看到了快递小哥的真实和无奈。

阶级不同,所看到的风景就截然不同,奉俊昊的《寄生虫》深谙此道,拿下多项国际大奖。

在英国,记者詹姆斯·布拉德沃斯卧底英国零工经济180天,在闭塞的英国城镇,他看到在高压的物流业中,人是如何钝化为机器,在各种各样的时间表中疲于奔命的。

十多年前,法国记者弗洛伦斯·奥本纳斯正在着手准备一项大胆的冒险:她要放弃原本的职业,扮演一位被丈夫抛弃,没有任何职业技能的失业女人6个月。

为了赚取每小时8.71欧元的收益,她早上4点半起床,为了生存,她必须把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

忙得脚不沾地,她也只能换取每个月700欧元的薪水。

而因为长时间工作,清洁女工的身体被病痛和疲劳折磨。

而她们的雇主并不懂得珍惜工作,甚至连雇主家随意排泄的狗,都比清洁工的地位来得更高。

即使这样,被社会系统轻视的女性依然承受着性别歧视,在乌斯特雷姆码头的渡轮上,只有女人打扫厕所,而男人理所应当可以做些更轻松的活。

但在这样恶劣的生活中,弗洛伦斯·奥本纳斯却将自己的作品写出了生命力。

她发现,她在工作中结识的女工伙伴们并没有被生活打垮,她们谈论着自己的理想,即使在生活谷底,仍梦想跃出龃龉的生活圈。

更重要的是,在底层抱团取暖之上,女工队伍间的姐妹情谊(Sisterhood)让奥本纳斯感动。

美国女性主义历史学家吉娜维斯这样定义“姐妹情谊”——它是受压迫的女性间萌生建立起来的互相关怀、互相支持的一种关系。

“这是一个一分为二的社会。

生活在不稳定状态的人数以及两者之间的桥梁越来越少”。

奥本纳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进非虚构文学《乌斯特雷姆的码头》,甫一推出,就在法国社会引起轰动,获得约瑟夫·凯塞尔法国文学奖、文学与评论类水晶球奖等。

原著的成功,让作品的影视化邀约如雪花般纷至沓来。

但作者弗洛伦斯·奥本纳斯并不急于出售版权,直到等来了合适的人——朱丽叶·比诺什。

奥本纳斯对比诺什开出的条件是:如果要改编此片,必须要请法国才子大作家、编剧、导演埃马努埃莱·卡雷尔参与项目。

然而埃马努埃莱·卡雷尔在当时忙于别的项目,这位手握戛纳、威尼斯、凯撒奖,出演过多部脍炙人口作品的大满贯影后一等就是七年。

除比诺什以外,《两个世界之间》的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

故事的主角从女性卧底记者,变成了不谙世事的女性作家玛丽安·温克勒,为了写书和了解虚无缥缈的失业情况,她通过“卧底”进入清洁女工的队伍。

她给自己留了有限的生活费,隐姓埋名来到法国北部城市卡昂。

她从清洁厕所做起,在打零工的过程中,结识了性格各异的劳工姐妹。

习惯和人保持距离,以利益交换为前提的她,从素昧平生的人那里得到了车辆和工作机会。

她发现,劳工女性的世界虽然在物质条件上贫瘠,但她们的精神世界,却并不因此枯萎。

在众多姐妹之中,玛丽安和一位独自抚养三个孩子的单亲母亲建立起了不寻常的友情。

在前期收集各种资料后,她终于构思出小说的女主角,整部小说的搭建业已完成。

玛丽安的小说准备完成之时,也是她离开劳工生活的时候。

当玛丽安热泪盈眶,满怀愧疚地说出真相,那些善良的女工朋友会原谅她么?

备受争议的电影结局难以调和的生活真相《两个世界之间》的法文电影名沿用了原著中的乌斯特雷姆码头,它的英文译名“两个世界之间”显然更为巧妙——玛丽安与劳工姐妹的世界,就像永不交际的两条平行线。

而当两个世界交会后,短暂的人性火光,也无法消弭两个世界的鸿沟。

哪怕《乌斯特雷姆的码头》在法国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和讨论,也无法改变社会运行的既有规则。

在2020年对弗洛伦斯·奥本纳斯的专访中,她表示,哪怕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十多年,法国工人的劳动条件依旧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而本片的拍摄片场,朱丽叶·比诺什的出现也堪比一场“元电影”。

非职业演员认为,像她这样的大明星,不过只是以玩票性质来体验生活,绝对无法从心底中理解认同他们的世界,在一开始就和她保持距离。

刚刚丧父的朱丽叶·比诺什,将自己生活中体验到的真情实感,辅以多年练习的精湛技巧,最终以惊人的内收型演技成功诠释了角色。

她在片场所展现出的亲和力,也让演员们放下了偏见。

在拍摄结束之后,这些“演员”有些人对演戏产生了兴趣,但大多数人还是要回归到“穷忙”的生活中,做一名清洁工人。

这和电影在最后抛出的问题是一致的:两个世界的人,究竟能在短暂的相处中,达到程度多深的相互理解?

埃马努埃莱·卡雷尔以淡写根本矛盾,重写人性温暖的手法,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场外观众——底层人民过的不幸,是因为他们缺少被看见的机会吗?

人们究竟是看不到他们的苦难,还是选择不去看他们的苦难?

在电影结尾,玛丽安的清洁女工朋友参加了她的读书会,自费买下了她的小说,还要感谢她写出了他们的故事。

乌斯特雷姆码头依旧灯火通明,轮渡底层客舱和头等舱只有几堵墙的距离,她回到了退路,而她的朋友们,还要在最低时薪中挣扎。

《两个世界之间》欢喜首映 独播上线

 5 ) 对比是件有趣的事

关于大萧条,英国拍了一部《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法国拍了一部《乌斯特雷姆》。

像极了这次英法两国在🦢污战争中的表演,保守刻板的那个,关键时刻冲在了最前面,浪漫随性的那个,反而不露声色蓄势待变,甚至首鼠两端。

关于共情,还是需要设身处地,而非角色扮演。

建议两部片子连起来看。

比诺什永远的女神。

 6 ) 已经很久没在佳片有约看到一部当下就想推荐的好电影了

看的过程中思绪乱飞,想到一些编剧为了剧本创作去体验生活,剧作播出时以此为营销噱头。

想到最近上映的我本高山,被指出现在早已不是通过影视文艺作品曝光现实获得更大关注度的时代,这是利用张校长的故事来收割情怀,主创可能通过电影名利双收,而张校长的事迹已足够有名,不需要借助电影的影响力带来什么。

就像春晚语言类节目近十余年为人诟病的一点,生硬搬运上一年度的网络热梗,而不是创造新梗。

电影也一样,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掷,上映时都以这是改编自某某事件和这不是说的某某吗为营销切入点反向吸血,看来资本找到新的流量密码了。

回到本片,女清洁工撞破女作家的身份后,也有一问,你体验了真实的清洁工生活,写书描绘这种困境,让更多人关注我们这个群体,然后呢,真的能改变什么吗?

经常说韩国电影敢拍敏感题材现实主义的电影,包括一些国内不能上映在国外拿奖的片子。

是真的为了艺术还是走终南捷径,自由心证。

北京折叠能拿奖,旧金山折叠能吗?

影片结尾,书成签售会上,在“体验之旅”中和女作家共事过的人都来了,笑语满堂,只少了和她一起意外滞留游轮的二人。

随玛丽露来到港口见克里斯汀。

克里斯汀拿出工作服对玛丽安说一个半小时,看看你还能不能和我们一起扫厕所。

这里我压抑不住哭声,说不清希望她答应还是知道她不会答应。

玛丽安含泪说这没有意义……时间紧迫,二人上车并回头对玛丽安道不必说再会。

随着接驳车的停下,影片结束。

是啊,她们终究是两个世界的人,尽管有过一段交汇,最后还是沿着既定的轨迹前行。

“我以为你搬走了”,“我这年纪,这辈子注定只能在这儿了”。

 7 ) 人生的真真假假啊

在每个人生阶段遇到的没个人好像都能讲出一套他们自己的处世之道,遇见一个个人好像穿破一层层的泡泡,虽然说到底,那泡沫是什么呢,也不过是那个特定时刻的自己对他人的瞬时滤镜。

所以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其实好难界定。

作家身份是真吗?

那这场实验性的伪装究竟真纯粹是社会调研,还是处在浮华光鲜的“知识分子“圈层想要感受血肉真实的自己的一场冒险?

去一个可以隐姓埋名从头开始的北方小镇,遇到的伸出援手和橄榄枝的人是真吗?

那些困境是一时的伪装吗?

又或者其实作为主动掉转身份的她,也就是那一刻的真实了,它们是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切片,去掉背景和个人历史,每个当下的困境,和困境里给予温暖的人都真实的无可非议。

那么这样交错的友情是真吗?

不知其真实身份的工友们,感情被欺骗了吗?

虽然女主最后决断的作出了看似冷酷的选择,但也并不与友情的真切相冲突啊。

在一起笑一起哭一起买醉,这其中的珍贵,难到只建立在同有一种社会地位和困境的前提下吗?

可能越认真去看一个当下,那个当下就越显得简单,那么所谓的真情实感,又或者所谓的谎言和伪装,就不至于需要一种不顾一切的疯狂来证明了。

比诺什的演技真好,场景里的每个角色设定也都饱含真切和温情,本片的大角度还是很打动人啊!

 8 ) 体验贫穷,是个伪命题!

以前和一位长辈一起吃饭,他说他不喜欢吃南瓜。

60年代的时候,天天吃南瓜,现在一口都不吃。

还说了这么一句,你们这些年轻人,感受不到饥饿的感觉。

就算你们一天、两天不吃饭,你知道自己第三天会吃到饭,不会饿死。

真正饥饿的恐惧,你饿了一两天,第三天的饭还没有着落。

作家体验穷人生活,也是一样的。

穷人的生活过不下去,作家可以拍拍屁股走人,真正的穷人了?

=======================================================================资本主义国家,底层的生活就是干打扫卫生这种工作。

中国现在的底层,一家人的重任,想工作,但找不到工作。

 9 ) 上流阶层对底层人的共情值得感动吗?

开头我差点就信了,结局很讽刺,作家为了写书找灵感体验底层穷人生活,被发现后很尴尬,其实是她的同事“朋友”很尴尬,可以说是恼羞成怒,结尾作家开签售会,还把曾经一起打工的同事们也就是书中的主人公们都请来了,大家还都大度的聊天还买了她的书,和她闹掰的“朋友”想见她,让她再同她们去做清洁,但是作家没有同意,说‘这没意义’我想是因为目的达到了,我现在是作家的身份在你们面前,肯定不可能再回去扫厕所,再说这也完全没必要了,谁想扫厕所呢,当初是万不得已啊,所以结尾有点意思,可以说是很讽刺,上层人没有目的怎么会接近底层,他们打着让社会了解底层人的生活,失业问题,工作难做的问题,穷的问题……最后说了一大堆,也许外加虚伪的那一点同情或共情,只为了她自己出名赚更多的钱,稳固其地位,然后呢,继续回到上层圈子享受生活,没人管穷人死活,穷富各有命,这不就是现实吗。

 10 )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圣母不冷吗?

人们喜欢感动,媒体喜欢展示人们的感动,但是更多的时候,感动是需要特定的人群的,媒体展示的感动并不是感动的根本,而是为了营造出来这种氛围所选取的针对特定人群的一种投喂,在描述者眼中,某一些事情存在的意义在于被他们汲取素材,除此之外,再无其它。

因此,当我们为了某一件事情感动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感动的本身是什么?

是针对这件事情,还是针对我们的无处安放的情感自身?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乌斯特雷姆》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感动的故事,女作家需要写一本关于清洁工的书,于是,作为体验派的她决心自己当一个清洁工去做一些实际的事情来帮助自己完成书籍的顺利成章。

当作家来到这个地方之后,她本着一颗深入虎穴的心,最终交到了一些朋友,在这些朋友的帮助下,作家找到了创作的灵感,最终,这本书成功的出版,而某一天,当清洁工给这位昔日的朋友带来一些弥补友谊创伤的消息之后,这个作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乌斯特雷姆》的故事告诉给我们,所谓的共情不过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力量的导引,上层社会的人们为了给自己营造出来某一种形象,他们喜欢与下层社会的人们产生某种共情,但是这种共情在下层社会的人们看来是虚假的,因为这并非他们的生活,而是被描绘出来的他们的生活。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举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例子,李睿君导演的《隐入尘烟》,这是一部刻画农村现状的电影,但是这部电影农民不爱看,爱看的是城市里的中产白领们。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荒诞的效果展现出来,原因就很简单,因为创作者想要展现的,并非是事物的本身。

《乌斯特雷姆》描绘的故事,就是如同《隐入尘烟》所展现出来的那样的一个矛盾体。

一方面,创作者需要深入到底层去看一看,然后根据自己看到的来想一想。

另一方面,创作者需要用一种自己的受众能看得懂的语言去描绘一些事情或者是客观现象,但是当自己的受众与被描述的的个体本身有着巨大的沟通鸿沟的时候,你觉得创作者会选择牺牲谁的利益?

答案不言自明,创作者在乎的是那些可以说话的人们的利益,而对于那些不能说话的人们,创作者并不在乎,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想要的,他们期待看到的,创作者一般并不会在意。

这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创作者自以为自己创作出来了某一个传世经典,实际上他所创造出来的无非是自我感动的一部分,被拍的人不爱看,爱看的人并不是自己拍摄的人。

《乌斯特雷姆》中的女作家何尝不是“李睿君”,他们自以为走进了真实的生活,实际上,他们走进生活并不是为了对于这个生活有任何的感触,更多的是为了这样的生活从中汲取一些有利于自己的部分,至于其他的部分,谁关心呢?

谁在乎呢?

无所谓存在与否。

当作家完成了自己的书籍的出版之后,昔日的朋友再来找她想要带她重新回到友谊破裂之前,但是何其困难。

作家并没有任何的意愿去做一些事情,更没有任何的期待再去回到那个之前的生活,之前的生活对于她来说更像是一种经历,这种经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有加成的。

除此之外,再无其它。

底层民众的生活一旦失去了利用价值,就会被创作者隐入到了尘烟里,这或许是人们痛恨这类人的根本原因。

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本身并不奇怪,但是很多奇奇怪怪的人会将这些故事变得奇怪,女作家自己直到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但是却不惜通过破坏别人的生活来给自己增添一些绿色,当事情本身暴露了之后,生活中的这些问题就会被浮出水面,这个时候,我们期待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描述痛苦,我们描述的还仅仅是痛苦吗?

并不,我们描述的是我们所认为的痛苦,或者说我们所认为的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人的痛苦。

我们将痛苦包装成为观众们喜欢的那样,但却从来不考虑痛苦人群中那些真实的人的人,他们的作品还可信不可信?

李睿君导演映后所言,自己的片中有着太多太多自己的亲戚朋友,但是《隐入尘烟》这部影片究竟是不是他们所喜欢的电影,这一点一试便知。

然而创作者不会去做这样的尝试的,因为他们的作品并不是为了这些人拍摄的,他们的创作更多的是为了取悦部分人对于电影的一种窥探欲往,除了这种欲望本身之外,这些作品没有太大的意义。

为什么有些人就喜欢从高处往下看呢?

因为这样会被感动,可能你的精神内耗并不源于二舅本身,而是源于你自己俯瞰众生。

……你好,再见

《乌斯特雷姆》短评

看似在谈阶层的区隔,但呈现的性别问题更有真意

7分钟前
  • junepig
  • 还行

无聊悬浮。。就设定视角还行

10分钟前
  • 人脉刺客
  • 较差

就当是每个人都只能陪对方走过人生的一段路吧,有的长有的短。

11分钟前
  • 梁梁丘🦋
  • 还行

影片在大巴车上女工漠然的表情中渐渐暗掉结束了。留给屏幕前的人一个残酷的结论:阶级鸿沟无法跨越。

13分钟前
  • 🔭
  • 力荐

前100分钟都太过于平淡,直到最后20分钟,阶级的矛盾才凸显出来,以至于比诺时最后说了一句,这都没有意义。这两个阶级、这两种职业,注定无法相通,即便是在电影,在文学里,平等都只是一场假惺惺的自我意淫。

15分钟前
  • Milshcandy
  • 还行

女主演技润物细无声,但是故事很悬浮

19分钟前
  • clamp7
  • 较差

你的共情在她看来是施舍!

22分钟前
  • 陈梦熊
  • 还行

“不,这没有意义。”即使还戴着象征友谊的项链,面对面却已是无形的阶级鸿沟

25分钟前
  • 还行

穷人自尊太过强大,富人感情太过廉价。本是不同世界的人,谁也别对谁有期望,相识一场,好好过自己余生!

28分钟前
  • 山水
  • 推荐

如果无法救赎,最好互不打扰。

30分钟前
  • Bulessay
  • 还行

这不比《完美的日子》像样多了??

32分钟前
  • 废土剑圣老冰棍
  • 推荐

先天性的视角就是由上而下的,怎么可能真诚?结尾的确做得很好,女主下凡体验一把生活,没过多久就又回到了自己的世界里去了,而这一切其实都没有任何意义。问题在于,田野调查的伦理在哪里,女主的行为是不是对底层民众的又一次虚伪而又精致的剥削,书写好了解决了什么问题?数据摆在报纸上,问题是人们看不到吗?我们看到的是,女主的加入解决了通勤问题,跟孩子们打成一片快乐玩耍,真正的苦痛其实涉及的很少,做过工的人才会明白那种疲倦和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负担,但本片几乎只在台词中一带而过,所以这只是又一次来自中产阶级的轻薄怜悯,导演其实拍的可以,就是片子让我讨厌。

34分钟前
  • 薄荷清柚
  • 较差

7.5。最后比诺什那一句:“这没有意义”是非常清醒绝望的,人注定只能是别人生活的旁观者,自己生活的亲历者,尽管她会在零下的海水游泳,会在喝酒后渴望某种永久。人性和阶层属性不会完全对焦,但愿也牵扯不清,她的知识分子身份又加剧了这中间的各种牵扯,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在当时是真实的,大概也只能如此了。

38分钟前
  • 糖罐子
  • 推荐

去年就很期待的电影。会被他们之间的amitié 感动,悄悄准备生日蛋糕,偷偷在一等舱里喝酒,约定着以后每年都这样聚在一起,但是最后的戛然而止一点也不意外,就算还带着你送的四叶草项链,也不会再上船用4min收拾一个船舱了,毕竟是不同的阶级。

41分钟前
  • Q
  • 力荐

结尾那一幕,如果是一个靠做清洁白手起家的人实现了阶层跃升,恐怕ta也不会再在富贵之时重新穿上那身清洁服,这不关乎ta之前是谁,而关乎于ta现在是谁。曾经的朋友就是不合身的鞋,都不合适了。

45分钟前
  • 溪边的人
  • 推荐

谎言终归掩饰不了阶级藩篱下的巨大参差,同甘共苦并非长久欢愉,而是工作需要下的管中窥豹。所以说阶级不同,不要硬融,你无形中伤害了我,而我却只能一笑而过。

50分钟前
  • 王兆屯坂本龙一
  • 还行

描写底层还是比较肤浅,作家内心挣扎也较粗浅。

55分钟前
  • ivanjob2008
  • 还行

7分。让我想起了最近看过的《全职》。作家当清洁工体验生活,与清洁工产生了友谊。作家真的去号称“地狱”级辛苦程度的渡轮当清洁工,4分钟打扫一个房间,有几百个房间要打扫,她与其她女工一期劳动,逐渐培养起感情。虽然说这比不亲身体验的作家要好很多,但她也只能体验身体上的疲劳,而无法体会不干就会挨饿的心理压力。就像片中展现的一样,她觉得没得到尊重就不干了,但是真的底层劳动者却不能丢饭碗。最好的是结尾,当她的朋友发现收获的友谊被背叛时,作家对于挽回友谊无能为力,真相展开后,阶层的鸿沟无法跨越。

58分钟前
  • 蒙奇D
  • 推荐

比诺什医美级别的演技!看她打扫卫生好入迷啊有点想求她直播给她刷火箭!有一瞬间差点以为比诺什和单亲妈妈会是两个在田野中相认的社会学家……

60分钟前
  • 咯咯精
  • 还行

拿钱包看生日的时候在怀疑偷钱,就注定是两个世界的人。就算最后和她们上船也改变不了什么

1小时前
  • 张振超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