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豆瓣影评对国产片分太低的事大家都知道吧。
我很少上豆瓣,更不会恶评国产片。
——这是背景。
在youku免费看完此片,后半段真的是坚持看完的,不然我怕后面如果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没看到写影评就太冤枉人了。
整体感觉这部电影作为商业片只有前20分钟吸引我的注意,虽然场面不错,演员也很卖力,但就是提不起激情。
首先,这个香港导演还是去拍警匪片吧,这不是歧视,是真的感觉他缺乏对战争的理解,有很多他试图表现的都没表现出来。
抗美援朝那么惨烈的一场战争,经过二战的洗礼,中国军队和美国军队都在战备程度最高、最会打仗的阶段,可以说朝鲜战场上的对撞直接反应出二战后期最高水平的大兵团作战。
这样一场处处都是看点的战争,可以说超过苏德、北非、太平洋战场的经典之战,你就给我看这戏?
这个片也和其他近年来中国战争片一样,BUG无处不在。
火车遇上轰炸倒是正常,可是桥头堡还被美军占着你火车开过去这简直不能忍啊,你是在侮辱中国军队的智商嘛?
会被这样打伏击?
坦克在那么窄的小路上被伏击已经成瓮中之鳖了,你用拿手雷从正面冲上去?
还有,排雷排的是反坦克地雷?
还是子母雷?
该片对战争片灵魂的表达也很失败,即没能传达出战斗激情也没深刻战争反思。
这些不过多阐述了,直接去看片吧。
随便想到几个,战斗激情:《上甘岭》《第一滴血》《特洛伊》《斯大林格勒》;反战:《西线无战事》《拯救大兵》《现代启示录》;战争爱情:《魂断蓝桥》《珍珠港》。
近几年来战争片几大要(du)素(liu)。
一、战争片一定要反战;二、男主角最后一定会死;三、男主角一定会被炮弹阵晕N次;四、男主角一定是个前线指挥官。
只要包含了以上几项的战争片都是《拯救大兵》的粗劣的工业仿制品,如《太极旗飘扬》《狂怒》和本片,《风语者》不算,因为人家拍的好。
最后,我要强调,中国战争片最好的还是新中国第一代战争片《上甘岭》为代表。
八一制片厂那些真正上过战场的人拍出来的电影,战争细节和深刻含义都很到位,虽然表现手法受当时技术所限。
战争总是那么无情,但是唯有流面与牺牲才能换来永远的和平安定。
《我的战争》的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们为了保家卫国毅然决然远赴他乡,九连是一支英武勇猛的队伍、连长孙北川身经百成、个性粗犷但心地善良,在战场上向来无所畏俱,而遇见文工团团长孟三夏之后,勇猛之中的了一份柔情与责任。
孟三夏是个性格爽朗,嘴硬心软的直肠子,跟粗线条的孙北川缘于抬杠,二人又是老乡,在共同经历了战场的生死考验之后,孟三夏也对他暗生情愫。
与此同时,孙北川的好兄弟:张洛东也对孟三夏心生好感.但是身为孤儿的他,被老爹收养,单纯、乐观,为了撮合孙北川与三夏,他选择了隐藏自己的情感,老爹的死也让他真正地尝到了痛苦体会到了战争的无情。
而老爹李顺良,是队伍里的老兵,油滑不失稳重,他是张洛东的精神导师,他的牺牲让张洛东的生命接受了一次重新冼礼。
文瑄是文工团出身极好的骨干,她用她的牺牲向恋人刘诗文诠释了信任和支持,激发了这个满腔报国情怀的知识分子内心最坚强、最男人的一面,促成了他由知识分子到真正军人的升华。
或许战争中有很的这样的桥段,有很多这样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平淡而不平凡,在残酷艰辛的战火岁月里,抒写着因爱交织的战地故事。
电影对这些人物的塑造没有多余的情节,短短几个镜头,就将人物刻画地鲜活细腻。
电影的战斗场面即使比不上美国大片,但是已经算得上是很好的技术了。
开场没有拖泥带水的精节,直接就是火车遭遇飞机空袭,这是大部分国内战争片没有的,场面的激烈与宏大程度,让影片提升了高度,在537高地争夺战时,给主角们用了广角镜头,是一种比较新鲜明拍摄方式,为影片增色不少。
剧本中很多情节与历史相符合,补给时间短,跟不上,大部分部队总会挨饿,这是抗美援朝遇到的真实问题。
影片最大的不足就是有战斗无战役。
影片的场面宏大程度与复古的影调,整体用低调确实高大上,但是都是战斗场面,却没有战役战略,不像《亮剑》这样的片子,战略布署详细,敌对双方有计谋与智慧的较量,所以显得过于单调与猛烈。
彭顺作为香港导演,敢于挑战中国大陆的主旋律电影,对主旋律的认识不够深刻,只能停留在打斗场面上。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人称视角,慢动作甚至多次倒放等技巧,给画面提了很多分。
彭顺不仅用了现在已经风靡全球的手持摄影,还相当创新的用了Gopro来展示第一视角,给主角加了广角镜头,让人眼前一亮。
战斗场面真实宏大、震撼,死亡的惨重让人欲哭无泪。
不管情节是否缜密,但这份拍摄的用心足以向导演致敬,足以向那些参与战争的勇士们致敬。
战争比我们想象中的可怕太多,伟大先驱们的鲜血,为我们换来幸福,我们会永远记得,珍惜眼前的幸福,愿世界再无战争!
《我的战争》上映前,曝出的“老艺术家游韩国”的宣传片,着实的把小杀姐姐惊出了一身冷汗。
它在短短两分钟的时间内,将战争浪漫主义化到了极致,直让我觉得,我们的主旋律电影,被《意志的胜利》中危险意识形态的游魂上了身。
可当我走进影院一探究竟,心中的不安便立即被正片安抚了下来——当然不是因为它好,而是它连达到能被称为“电影”的最低标准都勉强。
这样一部想摸观众智商下限都像“老太太上炕”的片子,又何惧其灌输意识形态呢?
“主旋律”三个字就更无从谈起,《我的战争》简直就是对它的侮辱。
这部电影要什么没什么《我的战争》在其豆瓣页面上的“类型”一栏中,赫然打出了“剧情”、“历史”、“战争”三个标签。
然而,这些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它一个都没挨上!
01毫无剧情的剧情片影片讲得是,志愿军连长孙北川,在前往朝鲜的路上遭遇了文工队队长孟三夏,发现她竟是自己的老乡,就稀罕上了人家,一有机会就往人家身边腻歪。
由于战况激烈,孙北川每次上前线,都要和孟三夏交代一下后事。
最后,他真的把自己交代死了。
绝无黑意。
影片拎得出来的线索,真得就只有这些。
实事求是的说,作为一部有史可依的战争片,它的冲击力还不如战地新闻报导。
战争片具有天然的建构矛盾的优势,即战争就是一切矛盾的源头。
在战争背景下,由于生死不确定,个人愿望难以实现,角色的命运与观众的心里期待是相悖的。
这造就了战争片的悲剧内核。
《紫日》中的秋叶子编剧只需在此基础上,塑造有血有肉、可信可爱的角色,之后的剧情便浑然天成。
而《我的战争》中的人物,却全部脸谱化的让人难以信服。
战斗英雄就一定得是嗓音粗粝、满口脏话的“大老粗”。
缺失对其个性细腻部分的刻画,使前一秒还瞧不起文工队战友,后一秒就因为发现对方是自己老乡,而喜欢上对方的孙北川,怎么看怎么像是土匪豪强。
军中巾帼就非得搞成事事上纲上线的“进步女性”。
没有对其情感变化递进式的描写,使全程都在指摘孙北川,哪怕孙北川将之从地雷阵中救出,也不曾示软,非得等到孙北川牺牲才“真情流露”的孟三夏,看起来也婊得让人厌恶。
主线人物尚且如此,其余配角就更空泛得让人过目即忘。
久经沙场、临危不乱的老兵,就非得在身负重伤,遭到围剿时,搂着手榴弹唱戏;
出身书香、文工队里的青年男兵,就一定是油头粉面、弱不禁风的小生;
而最让人坐立难安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的上级首长在说话时,竟依然双手叉腰、自带回音!
片中还有一干众连脸谱化的扁平性格都没有的角色,时不时地顶着“老刺猬”、“老梆子”的绰号出来打个酱油。
这种人物设置,就好比我们农村题材的影视剧中,不是“狗剩”就是“花儿”的命名,想当然的仿似开玩笑一般。
没有让人信服的性格作为依据,角色的所有行动都十分突然、跳脱。
影片还妄图展示多线索、众生相,使得所有事件都机械地堆叠在一起,叙事无序、混乱。
再加之动辄解释战事情况的字幕,整个电影破碎得毫无剧情可言。
02抽空历史的历史片如果不是影片刻意强调“抗美援朝”的话,我相信,就算亲历老兵都难看出来这是朝鲜战场上发生的事。
除了片头车站挂着“保卫和平,保卫祖国,就是保卫家乡”的横幅,和火车上文工队的一曲“雄赳赳、气昂昂”,影片对这段历史的还原十分模糊。
当年,急行军导致的给养不足,志愿军战士的日常饮食是“一把炒面一把雪”。
长期食用油炒面的战士因上火,而溃疡频发。
而《我的战争》中的士兵,居然吃上了白面馒头,管够。
也因为给养不足,在朝鲜零下三十多度的冬天,普遍来自南方的志愿军身着单衣,却仍要匍匐在冰雪上掩护。
这才出现了“朝鲜战场上冻死的战士比战死的还多”的惨烈。
即便完整归来的志愿军,也大量的被脉管炎、静脉曲张、不孕不育等恶疾折磨终生。
《我的战争》中对此却只字未提,片中的士兵一个个都似装了斯塔克胸口的核反应堆,不惧严寒,甚至连活动能力都不受影响!
历史上的537高地争夺战,美7师火炮、坦克、飞机的投弹密集量达到了平均每秒6发的程度,甚至有战士被冲击波直接震死。
而影片竟然用升格镜头,一次次的重点表现,孙北川连长在近爆点处被震飞,再站起来的情节!
就更不用说在混乱的战场上失踪,之后滞留朝鲜的两万余人的境遇了,影片根本志不在此。
对于战争残酷的表现、战争本身的思考,全部被代之以浪漫主义情怀。
彭顺导演满怀着恋战,甚至是尚战情结表现这场战争,给《我的战争》赋予了一种恐怖主义的气质——不管对手是谁,不管目的为何,丝毫不怜悯生命,所有的人都杀红了眼。
这不仅空洞了这段残酷的历史,更是对历史亲历者莫大的不敬。
03章法无度的战争片从战争片的角度看,《我的战争》就更加惨不忍睹。
朝鲜战场上已经装备了MM1919A6重机枪的美军,在电影里还在用“马克沁”;
他们还舍弃了自己的“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炮,使上了德国的“坦克杀手”。
而那时明明已经用“喀秋莎”作为主要火力掩护的志愿军,在电影里却仍在费劲巴拉地捣腾日本的“九二式”步兵炮。
时至今日,我们的战争片也没有做到道具的高度还原,仍旧是影视城有啥就用啥一般的凑合。
即便忽略这些细节不计,从宏观角度来看,《我的战争》也是一部不及格的战争片。
所有的战争场面,只有举枪冲锋,前赴后继的人海战术,表现得到位。
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对任何大规模战役中的战术配合的展现。
一个连级建制在作战的时候,只能见到连长发挥职能。
排长、班长……一个不见,连长直接对每个战士下达命令。
这种状态的部队,能在高地争夺战中胜利,也真是不容易。
但最为醉人之处,还是九连一个突击连,居然只因为连长看上了文工队队长,就在战事紧张的时候,天天和文工队混迹在一起……
无力吐槽。
《我的战争》为了洗脑,强行鼓吹大无畏,已经不顾现实战争的任何客观条件了,甚至称其为“反科学”也不为过。
最终,便只能呈现出一片章法混乱,草台班子强凑上局的战争场面。
这部电影绝对和“主旋律”不搭边可能大家一听到“主旋律”三个字,就会想起“帮我把党费交了”的情节,胃里波涛汹涌。
但其实,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只是“主旋律”的一种作用。
更多时候,主旋律电影指得是价值观主流、体现人性光辉的电影。
它并非我们独有,《阿甘正传》、《硫磺岛家书》、《拯救大兵瑞恩》都是关于战争的主旋律电影。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反战。
呼唤爱与和平,这才是主旋律电影的真正模样。
换言之,主旋律正应当是你我心之所向的那个旋律。
但《我的战争》则完全不在这个范畴内——“你说以后还会有人记得我们的事吗?
”当最后满身狼狈的孙北川瘫倒在地,奄奄一息地说出这句台词时,我对《我的战争》的价值观,已经忍无可忍。
且不说这句台词出现在此是否符合电影情境——被战争凌虐,处在濒死情况下的人,是否会考虑到这种问题。
就谈谈其强行抛出的主题——记住这场战争。
我们的确不应当忘却战争,但我们将之铭记的目的,难道不是为了对其反思,更好的维护和平吗?
可完全没有提供给我们反思余地的《我的战争》,却依然要求我们记住,我不知道、也不敢揣测彭顺导演,究竟是想让我们记住什么。
但确定的是,《我的战争》一定和爱与和平没有关系。
我们恰恰应当时刻警惕,这种片子成为我们的主旋律。
因为,《我的战争》不论是对电影,还是对主旋律,哪怕是对我们现实的和平,都是莫大的侮辱和伤害。
拍抗美援朝,越战片不容易!
早期的上甘岭,高山下的花环2016年我的战争,2007年集绝号,2020年金岗川, 闪电行动,芳华,拍这2种片挺不容易,一是那个年代场景还原度不容易,二是现代的导演没在那个时代经历过,看了这方便的电影只有冯小刚的还原度高,芳华的一段战戏,2020的金岗川只讲护桥,打飞机,炮兵,工事兵,具体战场戏没拍,可能也不好拍,演员有,但场景不容易还原,韩国片太极旗飘扬还原度挺好!
期待纪念越战自卫反击战时有好新电影。
那个年代一群小伙年级正芳华,吴京,黄轩,邓超,王千源,血气方刚,帅气小伙保家为国!
感恩那些付出青春的少年!
各国正府放下武器好好种田,安居乐业,村居乐才是王道!!!
果不其然,《我的战争》又让我失望了,本以为《三八线》已经立了一个志愿军三三制班排战术的标杆,没想到电影里面又是人海战术。
无脑冲锋的那一套太平洋战场上的日本人都不用了。
初期入朝的二十几万部队,打垮了42万拥有制空权的联合国军机械化部队,你能说人海战术?
经历了多年国内战争的志愿军部队,早已将班排战术发挥的淋漓尽致,称之为轻步兵的巅峰毫不为过!
整个朝鲜战争中我们消灭的远比我们损失的多,有异议的完全可以去查维基百科。
说到这场战争,我只想说,批判电影可以,但不要侮辱我们的先辈,先不说战争的意义,战场战争的意义远非和平年代的我们能说清楚的,只拿朝鲜战争换来了东北多年的稳定局势而言,我们都不能随便忘记先辈们流过的血。
针对有的无脑美分,希望你们看看李奇微写的《朝鲜战争》,看看他在办公室写下的那句话,再来谈美国人是怎么评价朝鲜战争的。
战争场面有所震撼,但不知道是不是主角演员的问题,感觉不到那种战争残酷下的悲壮之感,歌曲有感觉,但感情戏很突兀(弄成三角恋是怎么回事),文工团在前线是怎么回事我不太理解,而且敌人模糊化,战争就像我被打了,我打美军,然后美军伤亡情况怎么样很不清楚,但是有些老戏骨和专业演员演的很让人动容,倒不至于全程尴尬,妆容也凸显不出战争的感觉,一个个干净整洁有点出戏,总之整体来讲有点失望,但也可以打三星。
彭顺和斯皮尔伯格之间相差了100个冯小刚。
首先不得不承认的是,《我的战争》的战争画面感着实是近年来除了《集结号》之外,华语电影里拍得最好之一,彭顺不仅用上了现在已经风靡全球的手持摄影,还相当创新的用上了GoPro用来多次展示第一视角,从这点上来看,确实会猛得给人一种眼睛一亮的感觉,然而遗憾的是,全片也仅此而已了,并且,这种刻意的炫技更让我觉得,《我的战争》是一部拍给战争爱好者看的电影,而不是拍给战争影片爱好者看的,至于致敬先烈什么的,这如同上映前那个恶心死人的宣传片一样,仅仅是这部电影的附加品之一。
剥开这部电影的试听元素,而去再稍微深入剖析一下,我不得不悲哀的发现,尽管在“硬”的层面上去了,但“软”的层面甚至不如八一厂的那些老电影。
当年《集结号》曾经让我振奋了好久,觉得中国终于可以拍出看起来有血有肉的战争电影了,然而这部《我的战争》似乎在告诉观众,《集结号》的那场雪地之战只是中国战争影片中的异类。
《我的战争》全片几乎都在打,这就是我说的,为什么这是一部拍给战争爱好者看的电影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影片最后超过40分钟的重头戏537高低之战,前面一共出现了三场战争戏,其中前两场遭遇战,随便抽出一段给一个导演,都能拍成一部完整的长片。
我似乎听到了彭顺导演在说:“你们不是爱看打战吗?
好,那我就打给你看。
”因此,在全球导演都在竭尽全力地强化战争影片中人的元素,《我的战争》则用婆婆妈妈的儿女情长将几个几乎毫无关联的战争桥段给强行连接了起来。
黄志忠和杨祐宁所承载的父子戏份,成了影片里乏味的情感元素中最让人觉得正常的一部分,什么?
你说影片里还有战友情?
不好意思,一部这样的战争电影本来要重点描述的战友情在这电影所占的比重,还不及刘烨写给王珞丹的一封情书所花的时间来得长,当然,如果你认为最后杨祐宁背着重伤的刘烨在美军的诸多枪口的包围之下,让刘烨用一把手枪一枪干掉一美军这样的抗美神话也算是战友情的话,那就当我刚刚什么都没说。
说到这,就不得不插一句:敌军果然又在我们的主旋律电影里表现得像个傻逼似得了。
因此,我这样一个当年看《集结号》最后哭得像个傻逼,随便一部体育励志片都会让我泪流满面的泪腺发达患者,《我的战争》全片2个钟头看下来,竟然没有一个让我鼻子发酸的桥段或镜头。
除了刘烨、杨祐宁以及黄志忠等少数几个演员有较为重墨的刻画之外,整整一个九连就再也很难让人想起更多的面孔了,我们所能记住的,就是拿一张张我们都不知道是谁的黑色面孔在冲锋中倒下,然后就没了。
《我的战争》在对“人”的处理上,采用的仍然是中国老战争影片的方法,让士兵成为了一个整体和数字,这种在我看来近乎冰冷的做法让荧幕上绝大多数的士兵变成了一个集体符号——冲锋挨枪子的,哪怕导演让荧幕上死了很多人,但给我的震撼却丝毫不如当年《集结号》雪地狙击戏中任何一个倒在枪口下的士兵。
并且,影片对群体的符号化不仅仅用于这一干群演身上,就连一票主演,也或多或少贴上了符号的标签,以至于看到最后,我脑海里浮现的居然是这几个字:我和文工团的那些事,这几个字也差点成为了本文的标题。
哦,当然,这其中最有血有肉的,居然还是黄志忠这个配角。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人称视角,慢动作甚至倒放等种种技巧,则显得为炫技而炫技,丝毫不考虑电影是否真的需要,除了让画面和其他战争电影有所不同之外,对整部影片几乎没有丝毫丝毫丝毫的作用,到了影片快结束时,刘烨和杨祐宁在添弹那段本来可以让稍微催泪一点的对话,因为GoPro视角的强行介入,让好不容易酝酿起的战友情瞬间被那两杆硕大且角度对称的枪给冲得快淡然无存了。
影片的片名叫做《我的战争》,但显然,“我”这个字,几乎没有在影片里有着过多的体现。
我眼中的《我的战争》,只有“战争”,而且还只是一次导演炫技的战争。
这是一部有着新衣却包裹着老调的影片,强行炫技,强行凑戏,强行感动……这几点随便一点都可以毁掉一部本该更多承载反战思维的电影,但遗憾的是,《我的战争》几乎全占了。
最后多说一句,虽然本文的标题不叫做“我和文工团的那些事”,但我还是真心觉得,文工团作为中国军队里的一个特殊军种,既然也在战场上付出了牺牲,那就踏踏实实以她们为主角拍个电影吧,没准还能拍出个中国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很少看电影,因为是抗美援朝才去看的,不管怎么样也要去支持一下。
中国这么多年亲美政策下来,美国并没有给中国什么实惠。
相反处处算计中国。
中国是需要起来认清对手,毕竟在历史中美国只有和中国的两次战争是打败仗的。
但是,很可惜,电影中我们看不到美国士兵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基本都是拿着先进武器匆匆一瞥。
而中国志愿军都是耗费巨大的牺牲才换来胜利。
朝鲜战争很难打,但对于美军来说更难打,美军前期一直在溃逃,志愿军打过38线后转入战略防御(共产党军队从没打过守城试的防御战),主动后撤,美国以为机会来了,又是大亏。
毛领导下的部队从来不去争没有战略意义的土地。
主动后撤,失去了土地,但歼灭了敌人。
可惜电影看不到美国和他的联合国军的溃逃。
要不然刹刹美国鬼子的威风有何不可?
毛主席一生打的大都是敌强我弱。
朝鲜战争也是在既定的计划中一步步去完成所要完成的任务的。
没有多少联合国军的画面或许是因为招不到那么多外国演员吧。
于是这部电影大部分是志愿军在努力执行着命令。
艰难得完成一次又次一的任务。
另一部分画面是在自己的后方表现了太多的儿女情长,但是我觉得故事编的也不够精致。
比较表面,我只能说生活和战争有些脱节。
生活太多琐碎的事,战争太多努力要攻克的难关。
感觉学生上课学习和下课游戏两种状态。
战争画面镜头给的很不错。
看到了茫茫多的志愿军战士,可惜的是他们跑去的方向去打了谁打的如何太少。
演员也演的很可以。
只能说中国影视的路越来越难走了。
装备先进了,但却打不了胜仗了。
电影电视只能去戳人们的笑点,来个喜剧片,来个贺岁档,来个节日档,让大家欢乐一下。
希望再进步,中国电影已经步入烂片时代了。
只要是喜剧片就票房比较高。
别的题材虽然票房低但也得去支持。
或许有一天电影突然就支撑不下去了,那肯定是因为大家突然不想去看喜剧片,而没有别的类型的好电影看。
演技在线,制做精良,故事感人,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对几场战争的发生地缺少明确的说明,如果可以和历史事件对应起来就更好了。
但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役打的多也很惨烈,即使没有说明,也不影响他成为优秀的影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才能更好的前行。
孙联长和孟三夏的感情触到人心最温暖处, 到死都喜欢你!
《我的战争》?
谁的?
你的?
你的?
反正不是我的。
别以为打出巴金先生的名号、用“情怀”绑架中老年人、用“热血”煽动青年、用“煽情”迷惑女人、用“特效”和“场面”刺激荷尔蒙、用“第一人称视角”迎合小孩,你就不是一部拙劣的商业片了。
对不起,我看过《上甘岭》、《英雄儿女》、《高山下的花环》、《战争子午线》。。。
除去“主旋律”这个摆在内地战争电影上的紧箍咒,本片起承转合还是能看下去的,商业性还不错。“我们做的这些,以后的人会不会记住”,这成为影片仅有的能够带给人思考和触动的地方。感情戏不突兀,处理得很节制
TMD,本来觉得战争表现一般给了3星,看见一堆西奴美分恶意刷0,怒改成5星!为了这场立国之战!为了牺牲的军人!
及格了。我觉得还算国产里头不错的片子了,描画出战争的残酷性,不再是手撕鬼子那种自恋自大狂片。刘烨演志愿军。
感觉战争场面拍的还行,多给一星吧
孟三夏哭了,我也哭了,这尼玛太虐了,好不容易看到两人走到一起了,结果还是让人生死相隔了,太残忍了。
每一种感情都足以让人泪崩,孟三夏和孙北川的爱情,王文珺和刘诗文之间的爱情,张洛东的暗恋,张洛东和老爹的父子之情。。。
故事散乱缺乏完整性,战争戏太多太满,以致无暇构建人物关系。情节没有张力,美军沦为符号无一丝着墨,敌我双方没有智力和情感较量只一味互射。只有建立情感勾连才能对牺牲者报以同情,但影片根本无力刻画人物个性,以致观众很快就对炮火中的牺牲陷入麻木状态。不敢相信这竟然是刘恒编剧。
的确拍得很傻。#20161128
场面特别真实,爆破戏给人很大震撼,个人觉得片子很成功,我很喜欢。
战士们为了胜利付出了太多血和汗,电影只有残酷才会显得真实,可想而知,演员们拍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好在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电影很精彩!
第一场仗就打的不明不白的,火车刚出车站没多久,就被有水泥堡垒的美军伏击了。这在时空中明显是有问题。人海战术,没头没脑的十几分钟打,反而消弱了战争的激烈程度。勉强三星,主要还是片子不行。
电影本身大概只能给2星,多一颗星献给当年真正为了这场战争献出自己生命的军人,愿世界和平。
事实证明,战争片缺少一个好的现场调度,不分清主次,就是灾难片。
看了豆瓣评分很低但还是坚持看了下来,除了那些女兵扔手榴弹这段看不下去外,马马虎虎还能看看,战争片还是能感动一部分人的。
主旋律红色电影...中规中矩....表达的有点不明确啊 远不如集结号有内涵.
历史虚无主义的垃圾们,请统统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去吧。
现代人已经进化到,不敢正面接受历史了?无论别的国家有多少人讨论人权和反思,请记住:我们是中国人!历史不能忘!
啥抹黑先烈啊,技术本身就不过关,香港导演也拍不了战争戏!
原来现在的年轻人已经痛恨xx到任何沾边的事都要喷的地步了,米国主旋律为毛隔岸洗脑功力能这么强劲呢,什么年代了还当米国是救世主?为理想和祖国安宁而付出生命的战士真是枉死了!很喜欢彭氏的电影,之前看报道说导演对接到“安排”不能正面拍“敌人”表示愤慨,加上刘烨渣演技没去看,现在有点遗憾。
瞎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