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时间跨度近10年,主线是男主金尾与爱妻翔子的情感线,两人如何从丧女之痛后恢复生活,翔子如何再次拿起画笔给生活涂上色彩,金尾又是如何保护翔子努力工作走出阴霾,都是非常细腻而又温馨的故事。
而一条主要的支线,就是金尾作为法庭画师见证的案件,包括90年代日本社会的几件重大刑事案件,从一个侧面叙述了导演桥口亮辅对日本社会公知的讽刺与担忧,丧女之痛尚需呵护有待近10年才有恢复,社会之伤之恢复也许遥不可期,所能期待的,也许是爱人充实生活信心、家庭关系的融合、罪犯得以绳之以法……
這部不長的電影,我們是分兩次看完的。
男主角羞澀的樣子,像極我們大學的導師。
很巧的是,他曾在日本求學。
片子里面日本人太含蓄,翔子的本意是說她的同事做錯了,卻要幾次三番的說:“不是說你錯了”。
金尾和翔子心中明明有同樣的心事,卻都掩藏于心,直到翔子的爆發。
一天天變成一年年,水波不興,除了法庭時有審判,告訴我們除了這對夫妻以外的世界還是蠻不太平,這部片子實在是平靜,令我著急。
終于有個寺院出現,茶室和敬清寂,鐵釜煮水聲如風入松林,翔子對茶碗滿懷敬意,從而劇情開始轉彎。
這就是擁擠、平凡、羞澀的現代日本城市生活么,和《革命之路》里女主角始終不得志不同,翔子在寺廟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她拿起畫筆,得以告別無聊的主婦生活。
而她的丈夫,居然也能雄風再起,終于不要按計劃表來做愛。
我實在懷疑,一碗抹茶的力量。
但我,也很羨慕,在東瀛島上,畢竟還有個地方喝茶呢。
翔子在台风夜那晚崩溃的爆发,在金尾面前哭得不能自已,似个稚弱的孩童,而我,从她开始哭的那一秒就莫地陪着掉眼泪,不是感动更不是煽情,只是突然好似变成了这个一直自我压抑的女人,在那一刻终于能把所有的情绪统统释放,好像眼泪最终将内心所有的污浊跟隐晦全部冲刷干净... ...虽然还是没办法完全看懂这部电影,但是它传达出来的力量已经很透彻,直抵人心。
人生大抵就是如此了吧,世事难两全,不过两个人的世界,就该手牵手安安静静一直走下去,这不是爱情电影,但是爱意浓烈,至少在我看来就是如此,就好比金尾的法庭画和翔子的天顶画,看似不同世界的两种元素,却能通过某些东西安稳的糅合在一起,也许不够完美,却足够真实。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Akeboshi的音乐在电影里真是漂亮到爆!
说来惭愧,桥口亮辅这个名字在本片上映之前笔者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若不是《东京塔》作者莉莉 弗兰奇参演本片,或许本人也不会刻意的去留意这部影片的相关信息,但是随着上映时间的临近,日本各方媒体都毫不吝啬地称赞本片,称赞桥口亮辅。
7年前桥口凭借《肃静》一片在嘎纳大受赞誉,而且更是在世界52个国家轮流展映。
7年后的今天,桥口的新作终于与大家见面了,而且再次引起了各方的轰动,这也是2008迄今为止最为出色的影片之一。
社会动荡 人心彷徨本片一开始的时间设定是1993年---泡沫经济破裂后初期,日本全国人民都还没从几年前的“泡沫”中走出来。
本片中的各个人物迷茫的生活在这动荡的社会之间。
男主人公金尾是一名修鞋匠,在修鞋的同时时不时的搭讪着女性顾客,到了夜里就和朋友们喝酒聊天。
整天生活在乌烟瘴气的环境之中;而他妻子虽然有着稳定的工作,但时常和同事们一起出去足浴,聊天,总给人一种无所事事的感觉;另外小舅子看上去在房地产公司里有着很高的地位,实然由于“泡沫破裂”,日本的房价一落千丈,5年前5亿的房子当了现在只有了1亿的价值。。。。。。
通过对这些普通老百姓的描写,桥口映射出了当时日本社会的总体风气,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不仅渐渐的对政府失去了信心,自身也越甘堕落,恐怖事件也频繁发生。
影片中所提到的当时震惊世界的“宫崎勤事件”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在这里稍微提一下宫崎勤这个人物,说来也巧,在本片公映后的第十天,“宫崎勤事件”发生的20年后,宫崎勤终于被执行死刑。
由于法律上的种种原因,导致20年前绑架并杀害4名女童,且啃食断肢的他到现在才被处死。
抛开事件的本身,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日本社会处于何种情况之中,虽然事件发生的时间泡沫经济并未彻底破裂,但其所造成社会风气一直伴随着经济衰退的日本,让人终日惶恐不安。
法庭画家 透视人心生活在这迷惘的社会中的金尾,无意中从朋友那里了解到了一份新的工作---法庭画家。
这也成了金尾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什么是法庭画家?
欧美以及日本等国家由于出于保护人权问题,在法庭审判时,禁止新闻媒体携摄像机入内,从而出现的这个职业,据说美国现在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微乎其微,但是在本片中却恰恰相反,每次开庭都有众多的法庭画家东奔西走,金尾第一次进入法庭时完全被这种场面给震住了,一时无从下手,但经过前辈们的些许点拨之后,金尾渐渐的融入了这份职业。
从最初抓住观察对象的外貌特征,比如脸型,发型,穿着开始,到之后对于被告席上被告们的“奇怪举动”的瞬间捕捉。
金尾在目睹了无数的审判场面后,整个人也逐渐的从这浮躁的社会中走了出来,对待问题的看法也越发仔细,各方面也考虑的也越发周全。
在那十年间,整个日本社会一直出于彷徨不安的状态,法庭中出现的宫崎勤,奥姆真理教事件,连续杀害幼童事件等不仅想衬托出当时社会的大背景,更多的是想通过金尾的画笔告诉世人如何看待这个社会,如何在这样的社会中继续生存下去,如何更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共同走出泡沫经济给人们带来的阴霾。
扮演金尾的是全才型人物莉莉 弗兰奇。
之前我也曾提到我就是因为他的出演才开始关注本片的。
而本片中的莉莉弗兰奇确实向观众们展现出了他作为一名艺术学院毕业的学生所应有的艺术气质,在片中,作为一名画家,莉莉不仅在外形上很富有艺术气息,而且在捕捉画面是的眼神上处理的相当出色,通过他的眼神,观众们就能知道作为法庭画家的金尾当时的所思所想,这对于第一次担任主演的莉莉来说不可谓是一个奇迹,或者是他就是一名与生俱来的表演艺术家。
夫妻十年 幸福真谛桥口亮辅之前的作品处处都散发着同性恋情愫,但是本片却完全看不到这点,据桥口本人表示他个人在同行题材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想打破原来的框架,尝试更具普遍性的主题。
事实证明了桥口的确是一个奇才,在他镜下的爱情故事看似平淡,但带给人充满回味的感悟。
故事发生伊始,金尾夫妇之间的关系正处在一个微妙的阶段,金尾看似有外遇的倾向,而翔子口头上对丈夫充满信心,但心里一直没底。
夫妻两人就在这种互相猜疑的状况下暧昧的生活着。
桥口对这段夫妻关系不成熟时期把握的恰到好处,他并没有可以的去捕捉夫妻两人具体的生活细节,只是通过些许长镜头,或是几个脸部特写,或是朋友亲戚的言语就将这种氛围营造了出来。
之后金尾利用偶然的机会开始从事了法庭画家的工作,整个人也从半颓废状态中走了出来,而这段时间家里却发生了一件悲伤的事情,金尾夫妇的孩子不幸流产,此事发生之后,翔子由于接受不了现实,整个人精神濒于崩溃。
导演运用的独树一帜的手法更是将这种崩溃推向了极限,这个手法的主人公就是“蟑螂”,由于丧子之痛的缘故,翔子整个人一直处于神情恍惚的状态中,再加之此时金尾的工作非常忙碌,很多时间只有她一个人住在家里,而此时导演有意无意的安排了“蟑螂”登场,翔子却把这个“小生命”无意识的当作了自己的“孩子”,可见当时翔子的精神状况有多严重。
之后的一次朋友聚餐,翔子也由于“保护蟑螂”的缘故,和朋友们闹得很不高兴,此时的金尾眼睁睁的看着妻子,目光黯淡,什么也没说。。。。。。
那一天晚上,雷雨交加,金尾的内心是指惶惶不安,于是他和领导们打了招呼之后,迅速赶回家中。
果不其然,翔子正准备自杀!
此时的金尾除了制止翔子的举动之外,什么也没说,只是让翔子不停的发泄出憋在心中许久的苦闷,也许经历法庭画家的洗礼,金尾已经看透了当时的社会之动荡,人心之彷徨,以及妻子的无助。
他做了一个丈夫应该做到的一切,耐心的包容着妻子一系列非正常行为。
而这种包容更是让妻子都没有想到,当妻子提出为什么还要接受这样的自己的时候,金尾用一句很简单的“我一直爱着你”阐述了夫妻的真谛。
也将全片推向了高潮。
自那晚之后,翔子本人也彻底的改变了,她和金尾一样也拿起了画笔,开始将生活着的点点滴滴一一勾画了出来。
此时的夫妇俩已经“正式”的走出了“磨合期”。
影片最后,翔子母亲口中所诉说的自己的悲惨婚姻,更反衬出金尾夫妇的幸福真谛。
《周围的事》的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不仅反映了在那十年动荡的日本社会,而且更是通过一对平凡的夫妇讲述了夫妻的幸福真谛,我们依稀看到了小津的《茶泡饭》或是成濑的《饭》的影子,相信《周》一片在年末各大电影评选活动中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小时候,我们喜欢喝糖水,甜的东西能给我们最大的幸福,简单直接;长大了,我们喜欢喝酒, 也叫买醉,幸福太难了,我们需要让自己短暂变傻,才能触摸到幸福。
人到中年,我们喜欢喝茶,那是因为碰得头破血流后,我们明白了平平淡淡才是真,那种淡淡的茶味才是人生的真正滋味;到了暮年,我们喜欢喝开水,保温杯里泡枸杞,人生已经不需要什么滋味,活下去就是最大的意义。
今天介绍的这部日本片,就是这样一部白开水式的电影。
平淡的节奏,粗糙的画面,干瘪的对白,怎么看都不讨喜。
但豆瓣8.4分足以说明它的优秀,因为它像极了生活,无趣拧巴,但来都来了,凑合过呗。
《周围的事》由日本知名导演桥口亮辅指导,讲述了一对夫妻从1993年起,近十年的生活,于2008年6月7日在日本上映,引发激烈反响,影片最终入围了第5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单元。
有趣的是,导演是一名勇敢出柜的同性恋者,他之前的很多作品都大胆涉及了同性恋题材,但在本片中,他却一反常态,讲述了一对普通夫妻的婚姻生活,那种不矫情做作的手法,对生活近乎白描的笔触,对内心极度细腻的刻画,都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1993年的日本正经历经济泡沫破裂的阵痛,房地产崩盘,经济发展停滞,人心惶惶。
90年代到如今20多年,日本的GDP几乎没涨,工资不升反降。
他们的GDP曾经是我们的7倍,如今我们是他们的3倍;他们的人均GDP巅峰时曾经是我们的80倍,现在退化到我们的4倍;各位可以想象当时日本社会有着怎样的焦虑,等待他们的是20多年的下坡期,一代人最美好的青春就这样交代了。
修鞋匠金尾和妻子翔子身处时代的洪流中,仿佛也沾染了大环境的晦气。
丈夫一边修鞋一边撩骚女顾客解闷,妻子则常常跟同事出去足浴寻乐,两人看似无所事事,其实早已暗流涌动。
翔子对丈夫的精神出轨已经有所察觉,导演通过几个长镜头,一两个眼神特写以及周围亲朋间的闲言碎语巧妙刻画了夫妻间的貌合神离。
屋漏偏逢连阴雨,不久翔子流产了,整个人濒临奔溃,腹中的孩子原本是他们维系的纽带,现在纽带断了,他们的婚姻似乎也摇摇欲坠了。
可这世界上很多事就是如此吊诡:我们的感情往往会在平淡中疏离,却在危难中重塑。
痛失爱子的翔子濒临奔溃,整个人也变得魔怔,她把家中的不速之客——蟑螂当做自己死去的孩子,为此还和客人闹得很不愉快,大家都不理解她,只有丈夫从她浑浊的眼神里察觉出了危险。
风雨交加的夜,金尾仿佛意识到了什么,和领导请假飞奔家中,果然妻子正打算自杀。
丈夫紧紧拥抱了她,两人的隔阂不解自消。
所谓否极泰来,事情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在事业上,金尾早已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法庭画家。
法庭画家是个什么职业?
原来当时包括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较尊重原被告隐私,法庭不对媒体开放,媒体报道时的现场照片就由法庭画家来完成。
这个职业让金尾从之前的颓废状态中走了出来,拯救了他的婚姻。
本片有一条明线,一条暗线。
金尾和翔子平淡如水的夫妻生活就是明线;金尾在法庭上见证的一个个案件则是影片的暗线。
这些案件看似是编剧随意编造的,其实都是当时真实的社会事件。
法庭中出现的宫崎勤,奥姆真理教事件,连续杀害幼童事件等都曾震惊过日本社会。
而画师金尾不仅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他要把这个国家发生的重大案件记录下来。
电影的跨度从1993年持续到了2000年,在7年时间里,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一大一小,一个如蜻蜓点水,一个如米上雕刻,可谓相得益彰。
在压抑沉闷的日子里,这对日本小夫妻相濡以沫,用尽全部力气换来的不过是三个字:活下去。
活下去,不意味着不思进取,毕竟对于很多普通人,仅仅活着,就用尽了全部力气。
金尾和翔子终于迎来拨云见日的一天,社会的大环境并没有改善,但他们的心态在一次次厮磨中生出了茧,不太好看,却能当做铠甲。
妻子跟着丈夫一起拿起了画笔,法庭上丈夫用温柔的笔触描摹着这个社会经历的阵痛;生活中这对夫妻用心勾勒出平凡日子里不易察觉的一抹亮色。
整个影片看下来,如同一杯60度的白开水,对于喜欢刺激的观众来说,似乎寡淡无聊;但对于已历经浮沉,尝尽生活苦滋味的人来说,这杯白开水比糖还甜!
电影里印象最深刻的当是翔子在孩子夭折后一直抑郁痛苦,她的压抑也深深影响了她身边的人。
这种纠结,无法诉说的苦闷我也有。
有时看电影里男女主角一旦发怒便摔桌子拍板凳,扔古董,丢花瓶,要么就是砸金鱼缸,私下以为那是最好的发泄物,呼啦一下,玻璃尖锐的破碎声,一缸水哗啦一下全部作鸟兽散尽状,金鱼绝望地板动着,全是接近歇斯底里的写照,这让人有点参照物,自己的悲哀仿佛有了可以依附的物体,绝望的感觉一旦缓解,心伤也就戛然而止,一切仍旧可以重新开始。
每次看了这样的情节,我都会暗暗觉得好惋惜,那么好的东西。
那么贵重的物品,一时气急摔了,下次还要花钱买的,而且还不见得合自己的意呢。
然后就很经济地幻想家里摆放一排瓦罐可供我摧枯拉朽骨牌似地发泄一下,听那清脆的破裂声,感觉一定非常痛快,关键还不怎么破费。
后来又想,能够在自以为绝望的时候还会这么在意物资上的东西,那一定是绝望的不彻底,红尘未看破,也不是真的苦闷。
翔子在雨夜所体现出来的那份绝望,那种不知怎么办才好,不知如何发泄,只是任那分无助无边无际地蔓延,随着雨,加倍地冰凉,彻底地寒。
无法言语的痛,就像婴儿只是啼哭,却说不出自己到底哪里不舒服。
只知道哭,哭,哭,哭到自己觉得自己孤独的象风中的落叶,象停不下来的雨滴,象阻挡不了的寒风,象止不了颤抖的落地窗帘。。。。。。
“喜欢的人,不知道心意是否相通。
明明就在身边,却不知是不是为了我才在身边?
”“为什么要跟我在一起?
”翔子问。
“就算被别人讨厌也无所谓啊,重要的是让自己喜欢的人喜欢自己。
”“因为爱你才想和你在一起,有些是做不好就算了,好好在一起吧。
”金尾答到。
那一刻,悲伤欲绝的翔子终于哭出声来,所有发酵太久的,压抑太久,绷得太紧的神经才在痛哭里慢慢蒸发,一切才在那场痛哭中化解,释然,最终融洽。
身体上的病患不通则痛。
而世间不论什么事,也是如此。
想到好多夫妻间的不能理解,纠结的妻子只有作茧自缚,最终的结局就是自杀。
《巴别塔之犬》《革命之路》里的女主角都是如此郁结于心的人,只是无法倾述,无法沟通,只有选择离开人世。
有时会说,有什么是不能沟通的呢,有什么事是不能理解的的呢?
尤其夫妻间整日要在狭小的房间里相对一生。
但是有时那种郁结真的是无法言语的。
就像翔子在房间里困兽一样走来走去,急得在原地神经质地跳,却是自己也不知道怎办才好。
这需要身边人要有足够的耐心与包容,明白和理解她的痛,就算她再怎样疯狂发泄也要挺住,不论她的样子怎样丑陋都不嫌弃,那么就会像是毒瘾发作最难熬的时刻,一旦熬过去,就能戒毒成功,还原一个健康的原来的她。
金尾作为一名法庭画家,在法庭上见识了多少心灵扭曲的灵魂啊,这让他能体察到妻子的痛苦,于是电影得以完美收场。
电影后半截的色彩明显亮丽与柔和起来。
人生总要象向阳花那样绽放才对吧,每一片花瓣金黄而灿烂;人生也要象西红柿那样沉甸甸,喜洋洋地结果才对吧。
关键是转身那刻,有人可依。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没有字幕,纯粹依靠着对演员面部表情的观察来体会情节的起伏。
看着平淡的日子,琐碎的事情,眼角眉梢流露出的快乐和悲哀,情绪极端痛苦时的歇斯底里和最后在自然中心灵归于宁静的纯净。
日子就像流水,有时候波澜不惊,你看着它静静地流走,不知道前面会不会有悬崖险滩,漩涡激流。
从女主角当母亲时,轻抚着肚子,脸上满是圣洁和幸福的光辉,到痛失爱子失神落魄、几近崩溃,再到捕捉植物动物生长活跃中生的力量和炫彩,世界的丰盈和美丽重新让她认识自己和生命,一唱三叹,回环往复。
从高的地方审视自己,你才能看到自己的渺小,也更加认识生命短暂的珍贵。
而男主角总是一副隐忍的样子出现,他并不用力去争什么,但是他有珍惜他人的可贵。
法庭审案作画时细细体会堂上堂下的情绪、心境、表情,妻子情绪起伏时尽力安抚、忍让和疼惜,在寂静走廊中静静工作的神情,他对生活的体悟藏在沉默里、行动上。
用画笔描绘出世界的样子,生命是恣意绽放的花朵。
我的心中充满了平静和满足的踏实。
任何关系的长久与稳定,都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之事,更不可能在彼此互不关心中得以维系,如果能那一定是一段很糟糕或者很清淡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每个人的需求各不相同,能够为对方提供的也各有差异。
因此,沟通变得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通过交流去了解对方的需求与痛苦,也需要通过分享去表达自己的幸福与给予对方支持。
在电影中,这对夫妻的关系经历了从冷漠到爆发,再到最终和解与和谐的过程。
前期的长期陪伴、中期的冲突与包容,以及后期的理解与接纳,每一个阶段都不可或缺。
女主角翔子是一个敏感且追求完美的女性。
这种性格在她的工作和夫妻关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同事的错误,她总是难以释怀,反复纠结;而在婚姻中,她努力追求完美,试图让丈夫满意,却又因为自身的脆弱而无法承受内心对完美的渴望。
她无法反抗男同事的无理要求,也无法面对丈夫的出轨和孩子的夭折。
她越是努力追求完美,就越容易犯错,而错误越多,她就越容易陷入自我怀疑与困境。
这种性格的形成有诸多原因,但从小缺失父爱无疑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
她可能深知父亲离家出走的原因,脆弱的心灵难以承受父亲的离;她可能也知道母亲犯下的错,而敏感的内心又对母亲的过错既感到内疚又不敢指责。
相比之下,她的丈夫承受的痛苦更多。
幼女的夭折让他陷入深深的痛苦,这从他在法庭上处理儿童案件时的难过情绪,以及拒绝接受与儿童相关的工作中就能看出。
他同样失去过亲人,妻子的父亲至少还活着,他的父亲却选择了自杀。
妻子可以在他面前歇斯底里地发泄情绪,而他又能向谁倾诉呢?
也许多年的沉痛与压抑早已让他变得冷漠,对这个世界的一切都视作一种历程,不悲不喜,不怒不悲。
你可以说这是颓丧,也可以说这是自暴自弃。
他面对着看不到希望的工作、中年发福的身材和失去欲望的眼神,仿佛陷入了一个无底的黑洞。
妻子可以接受他的寻花问柳,却无法释怀他的冷漠与无视。
人生不会一直甜蜜,也不会一直苦涩。
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在于它展现了冲突的发生与解决。
妻子情绪爆发的那段情节,是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
男主角并没有以歇斯底里的方式与妻子对峙,也没有像霸道总裁那样强势压制妻子的情绪,而是像一股温暖的温泉,缓缓流向妻子的内心,耐心地向她阐述自己对悲苦与不幸的理解与感悟。
如果他也像妻子那样情绪失控,那么这段关系就会像大多数走向离婚的婚姻一样,在经历了甜蜜之后,因无法跨越磨合期而最终走向破裂。
其实,只有跨越了重重困难,经历了生活的磨砺,两人的感情才能更加长久,相处才能更加融洽。
否则,无论换作谁,结果都可能相同。
人生就像一场旅程,关关难过关关过,选择放弃只是另一种开始。
从未努力到达终点,就只能永远停留在起点。
夫妻相处的这十多年,正是日本经济开始破灭的时期。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在努力适应,过得压抑又别扭。
大哥不喜欢猪排饭,却因为父亲的原因一次又一次地去吃,还倒贴钱给他们贷款,结果却被卷款跑路;同事明明患有肺部疾病,却仍在吸烟;母亲明明患有哮喘,却依然不顾健康地吸烟。
生活就是这样,无论你是否主动接受,最终都不得不被动接受。
亲情、友情、爱情,每一段关系都会遇到坎坷与挫折。
选择放弃是一种及时止损,而努力改善与经营,则可能是在酿造一壶浓郁且醉人的人生美酒。
我是法院民事审判庭的书记员,虽然不像电影里看到那么多的刑事案件审理,但还是看过不少的,比如当事人大拍桌子,比如当场跪下来,比如在旁听席某个旁听的扇了被告的脸。
所以,金尾就在电影里说了,“真猜不透一个人心里在想什么”,我也会经常有这样的疑问,比如我单位侧面有常见的福利彩票出资的健身场地,我路过的时候会疑问那个在健身器材上的一个阿姨此刻会在想些什么?
为什么会在这个凄清的时候一个人挥动双腿呢?
但是不会有答案。
我给了《步履不停》五星,大概是那日常中突然出现了温柔然后还有几句好的句子。
这电影一开始看的时候还不甚喜欢,直到两夫妻吃完饭回家妻子抓着丈夫的后背然后响起了温柔美妙的音乐,直到妻子像梵高一样绘画出了自己的向日葵又是一阵温柔美妙的音乐,算是余味无穷吧!
向日葵就是阳光,就是爱,挥去了翔子的阴霾,那么多的刑事案件无穷无尽,但是只要向日葵在爱在,爱也是无穷无尽的。
导演还是有很想要表达的东西的。
结尾的时候,金尾看到到处都是人人人继续作画,我也经常想着那么多人,任何奇怪的事情都会有,所以不要对奇怪的事情感到想不通等等等,因为永远也不会有答案,如果硬是想要得到一点,那只能说香菇是企鹅的肉做的吧。
08年的日本电影旬报十佳,同是刻画家庭与日常的主题,印象最深的便是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黑泽清的《东京奏鸣曲》还有这部桥口亮辅的《周围的事》。
相比是枝裕和试图重构已然瓦解的家庭两代人关系纽带,黑泽清抽丝剥茧地呈现家庭各个成员的困局和焦虑,《周围的事》似乎什么都克制留白,但其中千言万语,都写在了荡开的一笔里,更显山水泼墨的诗意。
失去孩子的一对夫妻,在日复一日的相互沉默中陷入了泥淖,日历上不断朝前更替的日期更似篆刻在夫妻心头上的血字,似要把这悲痛都连着年岁植根在身体和发肤之中。
即便悲痛,夫妻俩的表现始终不尽相同。
难过却还是要不动声色的沉默的,那是男子。
十月怀胎血浓于水,失神落魄尽数写在憔悴的面容上的,那是女子。
也许正是这细小而显著的分野,让夫妻的关系变成一潭不起波澜的死水。
丈夫打死妻子认为是孩子魂灵转生的蜘蛛,堪堪越过临界点导致暗涌终于冲破因为冷战而筑起的堤坝。
故事起承转合流畅自然,铺垫前戏一一做足,黑风冷雨夜的温情治愈系童话的上演是意料中事,而丈夫用嘴舔净妻子鼻子上的泪迹,便是用邋遢而又温馨无比的方式,昭示两性关系之间的真理:两个人如若同偕到老,必定不靠运气。
从四季轮回到生老病死,目送至亲骨肉的分离,永远是那个最艰难的命题。
解开和丈夫之间心结的妻子,选择心理救赎的方式更是刻意淡化了死亡带来的沉重,拾起了明快的节奏和旋律,而这种方式便是作画,画的是日常的花,在壁板上,在画板上。
不禁想起日本电影《阴阳师》,安倍晴明那个有着明媚春色的庭院,寥落的人烟更显出花的姿态,一颦一笑都讲述着日本电影不变的“日常”这个母题。
又念及北野武,那个年少时因摩托车出事故而半边面瘫的男人,笑起来总是有不自然,可他却爱作画,画作用色鲜艳又极富有强烈的孩子气,与他粗犷外表下藏着的那颗温柔的心妥帖无比。
妻子画花,画出大片大片的明亮,逐渐剔除掉心里阴暗角落的创伤。
用花来填满心里的裂缝,是多么浪漫的主意。
这样的人,进入了生活的最根部,埋葬掉悲痛,在心里种了一朵不会随年月老去的花。
片名《周围的事》,便是以一个家庭作为切入观察这个社会,以此来看,这对夫妻更像是代表导演的一个视点,周围的事无论如何发生,消失,沿着时间的轴线演变,也不过是周围的事,他们处于的是他们自己世界的中心。
但他们的事尽管渺小,周围的事却是由无数这般他人的事汇聚而成,他们之间的变迁也反映社会的变迁,彼此互为参差对照,隐隐透出人生百般复杂的况味。
也许人生的终极意义,不过在于徐徐老矣之时回首逝去的韶华,能够有那么一两件值得讲述的事。
日本人形容两人之间关系紧密,爱用“羁绊”一词,有命定的意味,这般斩不断的牵连,不是在天涯海角之间,只不过是在两个人的心里的坐标系内。
是那种两个人只需四目交投便能识别对方的默契,情感的围绕近乎浓烈却又让人莫名的欣喜。
孩子的死是无可挽回的缺憾,但羁绊却牵引着阴阳相隔的两端。
桥口亮辅用一种近乎禅理的方式来说教,他拍了一部电影,画了一幅画,描摹出了人生难以言状的大大小小的周围的事,描摹出生活的吉光片羽。
于平凡处体味生活的珍贵
故事简单 ,有回味,女人婚后经营婚姻很重要。
报看
2.5 / 与《光之声》的问题相似,且相比后者更严重。单独把多场室内戏拎出来,流动性和动静张力都异常完整鲜活(尤其是男女主两场)。但最终这些段落的情绪调配、观察的立场视角都是切片式的单面,最终的个体-时代话语是二元基底之上的狗皮膏药式片段拼贴。当“周围”要被描绘被呈现时,它应该是一个与“中心”不断相互映射且自然生成复杂性的“周围”,而不是矫饰地与宣称不具备统治力的“中心”匹配实则被切割开的“周围”。看看这部里的绘画,再看看《花火》里北野武的,感觉女主只是在证明自己灵魂有香气吧。:)
喜欢吃番茄那段“啊,是生命的滋味”,阳台上还有夕阳,伴随着不停歇的虫鸣,可能还吹来了风,真好啊真好
“手小就会显得弟弟很大”,慢吞吞的男人有种特殊的魅力~~
完全不如想象,有种神经质的感觉
凝滞的生活,一旦被打开,便幸福四溢。
最不喜的一部桥口亮辅。想兼顾夫妻情感和时代变迁,但生硬乏味。
哦,太感动了。太感动了。爱情啊,生活啊,情欲啊,艺术啊,人类啊,我的钱啊!
浮躁 没耐心看
当一部电影大部分靠平淡的剧情撑起来而画面也依然简单朴素的时候 140分钟对我来说有点煎熬 我花了两天才看完
09年3月29
生活是什么?是咬一口西红柿感觉到“生命的味道”,是亲手画满插画的屋顶,是煮好一锅饭热气腾腾的米香。
为嘛我觉得看得那么别扭 尤其是女主角....
有点压抑
抹茶般的生活哲學 十分豐富的想法和技巧
离结束一刻钟左右的那个一家人围坐一块谈论弃家的生癌父亲的六分半固定机位长镜设计、完成的真是漂亮,单独拎出来都可以当一个充满剧戏剧感的短片来看。电影讲的是奉子成婚的杂志编辑和法庭画师的十年夫妻人生。丈夫的法庭画师一开始是补鞋匠,妻子的杂志编辑最后也成了画师……丈夫原来是学画的,职业转变就显得理所当然,而妻子的转变是在丧失孩子的情况下发生的,在经历了一系列崩溃之后,就像是一种治疗的最终结果:夫妻的话,相处久了自然就变得越来越像了,但能继续下去的,肯定是感染了对方好的那部分习性;这一点,他们家族中其它夫妻关系,以及庭审戏所表达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是重要的补充或反衬。感觉这个丈夫真的就像是明矾或是竹碳,让妻子沉淀下来,且把坏的东西吸附掉了。
这片子豆瓣那么高分?不至于吧???我觉得还好啊。。。节奏慢的要死根本没必要。。。还有法庭画家这职业?闷。
风风雨雨同舟生活。终于相对而卧看繁花似锦。如同人生的苦尽甘来。生活,果真是艺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