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小子

Tomboy,装扮游戏(台)

主演:佐伊·赫兰,玛龙·莱瓦纳,马修·德米,让娜·蒂森,苏菲‧卡达尼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1

《假小子》剧照

假小子 剧照 NO.1假小子 剧照 NO.2假小子 剧照 NO.3假小子 剧照 NO.4假小子 剧照 NO.5假小子 剧照 NO.6假小子 剧照 NO.13假小子 剧照 NO.14假小子 剧照 NO.15假小子 剧照 NO.16假小子 剧照 NO.17假小子 剧照 NO.18假小子 剧照 NO.19假小子 剧照 NO.20

《假小子》剧情介绍

假小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男孩子气的女孩劳拉(佐伊·赫兰 Zoé Héran饰)时常被误认为是男生,而且她自己也不认同自己的女孩性别。一天,她跟随家人搬到了新的社区生活。在这里,劳拉干脆彻底把自己打扮成男孩“米克尔”,剪短发、穿男孩子的衣服,更像男孩子一样赤膊踢球、游泳。这很自然的吸引了女孩儿莉 莎(让娜·蒂森 Jeanne Disson饰)的注意力,两个年龄相仿的女孩相互倾慕,逐渐成为“两小无猜”的小情侣。 劳拉这场瞒天过海的谎言,会随着暑假结束的到来而被拆穿么?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邪恶力量第六季苞藏毒芯与你的九次相遇16bit的感动克莱尔的相机六尺之下第三季轻音少女番外篇:计划海女美国恐怖故事第三季失恋遇上爱大门奖第一季八零九零谈判专家方糖人生乡关何处巅峰战士六本木Class莉亚的7重人生米勒的女孩黑处有什么限时追捕涉梦者奥特银河格斗:巨大的阴谋花漾永远的莉莉亚阴阳路16:回到武侠时代曼谷复仇夜BanGDream!电影演唱会完美超越

《假小子》长篇影评

 1 ) 你是谁?

洛儿/米克?

青春期的性别认同探索。

以绝对女性化的可爱妹妹作为对照。

两个小孩的房间颜色(粉,蓝),头发(长卷发,短发),衣服风格(裙子,芭蕾舞裙,短裤短袖),行动(跳芭蕾,踢足球)。

处处是两种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具象化表现。

以一次搬家为契机,在融入新群体的过程中被赋予一次重新构建自己性别身份的机会。

为了以男孩身份融入新社区,主角通过模仿男孩的行为(踢球、吐痰、脱上衣)来维持塑造自己的外部形象。

更进一步地,从社会性别,即行为上的区分,过渡到生理性别不可愉悦的鸿沟,从撒尿到为了去游泳而自制生殖器,似乎也是一步步走向性别认知的本质,迫实主角去面对自身认同或者说希望呈现的形象与现实之间难以弥合的差异。

然而最终的败露并非因为这些,而是因为一次平常的打架。

我想这也是一个更为温和的“软着陆”处理,不是因为性别难以跨越,而是因为爱你的人总是希望你不必伪装,做自己。

最温暖的是看到最后,lisa问“你是谁?

”她答“洛”,露出一个腼腆的笑。

如此突然的强制转换或许是粗糙武断的,但终归能够直面真实的自我,从剥去虚假的身份承认“我是谁”开始。

初看只感觉把这个有点沉重的话题处理得清新温馨可爱。

最近一些回顾思考,再看似乎更能感同身受,于是更感到温馨。

结尾略觉惋惜,没有直面问题只是轻巧带过,但看到那个未完成的腼腆的笑,终归觉得很欣慰。

或许就这样结束最好。

 2 ) Tomboy

虽然整个影片的画面是充满色彩光亮的,家庭的氛围、孩子们嬉笑打闹的氛围也都很温馨,但是我看到的它的基底是痛苦压抑的。

洛儿并不是一个跨性别者,因为她很清楚自己是女孩,很清楚自己与那些男孩在生理结构上的不同。

出于羡慕和不甘心,才去捏橡皮泥、模仿男孩们的动作。

这整个过程看得我代入感极强,也许小时候有过当假小子经历的人都能感同身受,心里真的很痛苦也很心酸😢大多数人一生学着与世界和生活和解,但有一些人生来还需要与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性别作和解。

母亲对洛儿的“矫正”从方式上看或许是会伤害到她的自尊心,但这个行为同时让她能深刻明白现实就是如此残酷——无论怎样模仿、即使大家都相信了你伪造的男孩身份,你始终要承认你就是个女孩。

但我认为孩子的世界本来应该更加单纯简单,家长对孩子的教导真的很重要,像说女孩子亲女孩子会很恶心的那个男孩,他的是非观也是经过家长或者老师的耳濡目染所形成的。

但在洛儿的家庭里,母亲虽然严厉地指责了洛儿的行为,但这个行为并不是指洛儿假扮假小子的行为,而是指她欺骗别人、不能接受现实的行为。

同样的,妹妹(真是天使)对洛儿做的是,如果你想自己是哥哥的话,那你就是我的哥哥,我能接纳你内心想成为的样子。

(题外话,如果结尾丽莎没有重新接纳洛儿,我会无法和此片和解。

)女孩子真的都是天使😢所以真希望有一天大家不会再因为性别而产生歧视,不会因为性取向而产生歧视,不会因为性别认同而产生歧视。

大家都能成为自己内心的样子而不会被当做异类,大家都能做想做的事(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而且被人尊重甚至被理解。

这样理想化的世界,即使现在还在遥不可及的远处,但它也逐渐在接近着我们吧。

假小子 (2011)8.02011 / 法国 / 剧情 / 瑟琳·席安玛 / 佐伊·赫兰 玛龙·莱瓦纳

 3 ) 【假小子】认识自己,活成自己

就像影评里一位哥们说的,如果身为女孩子没有说想成为男孩子的,那应该才叫不正常吧。

特别是在重男轻女的中国,即使放到了国际上,也是男权社会。

身为一个女性,有想成为男性的念头,太正常了。

非常庆幸的是社会科技在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可以由女性来担当,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日益提升。

这是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当中,不可多得的时代。

电影中的小帅哥太可爱了,也太早熟了,像我十岁的时候估计就惦记父母能给点零花钱买吃的吧!

也来聊聊我小时候:像影片中的小帅哥一样,我也是在男孩堆里长大的,但没有像影片中对于女孩的区别对待,我玩足球,游泳,枪战,也到处撒野,大夏天晒得乌黑。

像女孩子会玩的东西一概不会,主要也不认识别的女孩。

上高中之前都是父母买什么衣服穿什么衣服,一切以学业为重,能考上好的高中上好的大学是头等大事,谁还关心是男是女啊!

一直到上高中之后,开始有了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穿什么衣服的时候,清一色男装,穿衣风格还有人模访。

大学的时候更自由了,一直认为大学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时候,同宿舍舍友认为我是投错胎的男人,无论从外型上还是思想上,俗称直男癌,有时候她们都没办法跟我沟通。。。

刚社会实习的时候认识一个男同事,后来熟了之后他说,本来见到你第一眼就觉得,这是我梦昧以求的对象啊!

(本人皮相不错)结果一起工作三天之后,他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你就是一男人啊!

我并不是像影片中小帅哥那样在意外表上真正的像一个男人一样,我活着就是我自己,这无关性别,我可能因为性格豪爽义气所以会让认识的人觉得我男人,但这些特性为什么不能存在于一个女性身上呢。

这个社会是男权社会,今后100年都会是,不会轻易改变,但女性的角色依然在提升,这是通过个人努力得来的。

只要努力的面对生活,老天是公平的。

还有,真觉得像我们这样的人找对象成问题啊,除非能接受一男的比自己娘。。。

还有看见男性同胞跟看见亲哥亲弟是个什么鬼感受。。。

 4 ) 童年尽头,男左女右

在劳拉这个年纪,夏天的傍晚,我脱去上衣,只穿一条短裤,坐在门槛上,端着碗,和父母一起,一边吃饭,一边看着门前来往的人。

多年以后,每当我回想起这个画面,都倍觉温馨。

也许我的父母永远不会知道,我最珍惜的,是那一刻,连他们都假装忘记了我是女孩的事实。

“一直直走吗?

”“不,右转。

”“还直走吗?

”“不,右转。

”本片的开头,劳拉坐在父亲膝上,一边笨拙的握着方向盘,一边有这样几句对话。

童年尽头,男左女右。

 5 ) 美中不足的故事

不得不说我觉得导演太会拍女性了,自从看了《燃烧女子的肖像》之后,遍对她产生了兴趣,善于捕捉女孩的微表情,女人对爱情的感受,她的影片不存在什么男性视角,对女孩和女孩之间的情感掌控的细致入微,对影片整体风格也把控的很完美。

我看完之后挺喜欢影片整体风格和节奏的,不过我还是想说一下,如果故事的逻辑更好的话,这部影片上8.5是没什么问题的。

这部影片我感到最迷惑的就是,劳拉对自己的性别认知,从妹妹给自己的朋友炫耀劳拉,和刚开始劳拉的种种行为,洗完澡对着镜子自我审视可以明显的发现自己是个跨性别者,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长着女孩的身体,她疑惑,她害怕,我看上面有人说受社会束缚,为了融入群体,太扯了,人家劳拉是出于一个小男孩的本性,选择去和男孩子玩,导演多次同和她和她妹妹的对比来告诉劳拉,她是个跨性别者。

但是,在苏珊和劳拉在一起时,看出劳拉对自己女性身份并不排斥,甚至又转向了性别认知障碍,她还留有女孩子的一些特性,但是苏珊说我觉得你和别的男孩不一样,于是她开始为了和苏珊在一起,去假扮男孩,学这光膀子打篮球,学着吐吐沫,学着男生的阴茎只为了苏珊希望她去游泳,这里劳拉就有点矛盾了,对性别的追求直接从主动转为被动,苏珊不应该是那个让劳拉喜欢女孩身份的人,但是她们的化妆这个点逻辑就不通了,我觉得如果劳拉对自己女孩身份并不排斥,那么片头就应该先交代,后面直到遇见了苏珊,她喜欢苏珊,但是她觉得自己不能用女孩身份,于是为了她而隐瞒,我觉得这个逻辑就是顺的,而且转到了导演最擅长的,善于描写女孩爱情的领域。

那么劳拉就不应该是跨性别者或者性别认知障碍,她就是一个十足的假小子,一盒不喜欢女孩身的假小子,爱上了苏珊后,并努力把自己设定为男性,被发现后得到苏珊的理解,然后劳拉重生,选择认识最真实的自己,她不是男生,不是女生,她就是劳拉。

 6 ) 成長是一種美麗的疼痛

誰的成長不流淚?

磕磕絆絆的長大過程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必修課。

只不過人大概都是健忘的,所謂好了傷疤忘了痛,非到情景再現是很難想起曾經的那些個費解、委屈和試探的。

前天夜裡看了達內兄弟11年的嘎納評委會大獎作品《單車男孩》,影片的色彩明亮溫暖,讓我想到大半年前看過的同期另一部法國影片《假小子》。

影片的拍攝手 法都是手持跟拍,用自然明亮光,背景基本環境聲、無音樂(男孩用了幾次明顯的貝多芬協奏曲)。

兩位小主角有著相似的年齒、生活的社區、街道、晴天綠樹和醉 人微風。

就連演員,也都相同的鋒芒畢露,酷似Tilda Swinnton的犟正太和神若River Phoenix的萌蘿莉。

影片看上去很溫暖,清新,明亮,但是都不乏叫人不安或是心疼的殘酷存在。

《單車男孩》裡的男孩西里爾被父親拋棄在福利院,他費盡心思衝破各種阻撓(騎車尋父的一段拍得真是漂亮,年輕倔犟的生命力怎麼能不美?

),終於找到了父 親,但是卻被告知自己被遺棄了,父親永遠不想再見到他(誰都沒有錯,身為父親也可以是長不大的孩子,父親並沒有準備好負擔起西里爾,自己的生活都是應接不 暇,他 的成長亦是不容易。

),男孩不知道是為什麼,自己不夠好?

流水無解,誰也不能告訴他這是為什麼。

於是變得狂躁,怒氣沖衝的他在車裡自殘,在街上游盪,被壞 掉的大男孩誘惑,去搶劫。

艱難的一段經歷。

終於他好像認清並接受了這一切,安心的在西西迪扮演的善良養母薩曼莎的庇護下快樂生活。

他們一起騎車,邀請朋友 燒烤。

但是,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新的傷害會再次來臨。

但是這一次,男孩顯然已經稍微長大一點。

當從樹上摔下昏迷的西里爾醒來後,他拒絕了報亭父子的幫 助,趔趔趄趄的抱起地上的木炭,跨上自行車,帶著身上的泥土和血跡迎着陽光和微風消失在街角的時候,我知道這個孩子會健康安然的成長,並且逐漸學會包容和 愛。

《假男孩》裡的女孩勞拉,留短髮、穿短褲、球鞋、T恤。

搬家後對新朋友稱自己叫做米蓋爾(男生名字) 。

勞拉家境不錯,父母恩愛對TA疼愛有加,有一個機靈又體貼的妹妹。

但是勞拉從未開心過,蹙着的眉頭道出了煩惱。

是 的,勞拉認為自己應該是個男孩。

勞拉需要能夠像男孩子們一樣奔跑、在陽光下利索的脫掉上衣、吐一口唾沫在地上才能舒暢的呼吸。

於是TA觀察男孩子們,把頭 髮剪得更短,把連體泳衣改成男孩子們通常穿的小泳褲用橡皮泥給自己做了個“小陰莖”,甚至還有了一個小女朋友Lisa。

這一切都讓勞拉覺得自己是個小小男 子漢,那些短暫的自在。

但是TA畢竟不是!

努力的偽裝最終會被戳穿。

Lisa的不屑,朋友的譏笑。

雖然孩子們沒有太多的惡意,但是勞拉分明受到了傷害,平 生的第一次被羞辱。

僅僅在人生第一個十年。

影片的最後,藍色的裙子掛在樹上,勞拉依然穿回自己喜歡的裝扮。

接下來的歲月,勞拉還會遇到什麼樣的遭遇?

就是這些簡簡單單絮絮叨叨煩煩惱惱的小事情。

真實的人生也就是如此。

我們周遭的一切比影片的呈現要更纏綿更瑣碎。

《四百擊》《我是》《霧中風景》……生活簡單又復雜。

你看著這些疼痛,除了為之焦心,根本無能為力。

因為世界不是二元的,沒有誰對誰錯,就像《假男孩》裡 媽 媽問:你為什麼這樣做?

勞拉:我也不知道。

家長、老師、醫生,每一個成長過來的大人面對新鮮的人兒都只能搓手唏噓。

我們誰也不能代替誰。

每個人的成長都需 要自己去承擔,就如一顆種子,除了陽光、雨露、微風,還要承受被鳥吃掉,被踩碎,被霉壞的危險。

而人的情況更複雜,音樂、電影、閱讀、行走、愛,滑板、自 行車、畫筆、或者更多別的東西,所有的這些滲透,最後變成了大人的模樣。

PS:兩部影片的篇幅都不長,均短於90分鐘,但是內容卻豐富過各種動不動三四個小時的眼高手低的所謂史詩巨片。

因為最好的就是簡單的,如詩如歌,呈現最本真樸實的生活。

致敬導演!

相關鏈接:單車男孩: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5972040/

 7 ) "Je m'appelle Laure"

他们说你是Laure,你就是Laure。

更甚之,你可以是Emilie, Olivia, Elsa, Annie……和千千万万个名字,却唯独不可以是Michel——真扫兴,不是吗?

其实你完全可以做Michel的,如果你想的话——事实上你就是Michel,更甚于别人称呼你的名字。

把人按性别分类是一种愚蠢而残忍的事,当你的一切都说明着你是“他”的时候,人们却按照你的生理特征把你称为“她”,把你放进社会所限定的框架中。

在我看来,这不是同性恋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社会性别框架与个人选择间的冲突。

为什么人们告诉你你是女孩子,你就要穿花裙子,留长头发,穿女孩子的衣服?

别问,规则就是这样的。

那如果你偏爱另一边的规则呢?

这是不是就是欺骗?

我庆幸的是,在这个地球上,在西方,如今已有很多人弃那层外皮于不顾,直接对对方说“虽然我的身体是女孩,但我是男孩……”或者反之。

我希望,某天不会再有刻板的性别之分,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性别表达,这就是我梦想中更好的世界。

此外,还有一点题外话:我觉得,如果Laure在youtube上发自己的视频,说“Hi I'm Michel”,并指明自己的生理性别;下面一定会有很多人评论说"You're such a cute guy". "U R so adorable!!!" 等他长大了,他会知道的吧。

 8 ) 筆記

1.認同先於情慾2.模仿與學習的差異在於立足點的不同3.母親的作為儘管殘酷,卻遠不及事實殘忍4.事實是,你住在一個你不情願的身體裡5.因為這個身體,其他任何人永遠不可能真正像你需要的那樣對待你6.也許他們會"尊重"你7.但他們是不會把你劃入你希望待的那邊的8.你很可能會被劃出你不想待的那邊9.於是你徘徊10.你的身體帶給你心靈的,使你仍然具備與你希望成為的那邊不盡相同 的特質11.若成為某邊的過程意味著排除另外一邊,你做的就是持續排除你自己12.最矛盾的是,讓你厭惡自己身體的,正來自於你的身體

 9 ) 自在还是存在,这也许……可能,是个问题吧

原本是决心在前往戛纳的阳光海滩之前调整一下作息时间,把自己养得略微能见人些的,挣扎良久还是熬不住奔去了首映(嗯,居然有送海报,导演给你好评哦,亲!

)。

早前在电影院里看到预告片虽然煞费苦心地始终捂着本片的中心plot,但对于我这种陈腐极深的人来讲,片名已经是最大的剧透(于是不知道Tomboy是什么意思的童鞋请回避下文)这样一个题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Boys don’t cry的萝太版,但或许是文化习惯的差异,同样是女性导演,Céline Sciamma的主角是一个尚未发育的孩子(他们到哪里找到这么瘦的小女生!

),于是自然或者说是刻意地避开了此类型影片中时常——应该说是一贯——因性、爱与婚姻等在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网中或是在沉默中内伤更甚者在暴发中伤中的成人的烦恼。

而跨到“青春期”这条境线的另一边,导演想提到观众面前,想四顾环问的,并非是一些人“顺理成章”所想到的为什么——为什么一个女生会变成男生。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这个“为什么”,这是“自然而然”的,是一种“选择”。

影片的一开始,首先进入观众视野的就是主角(我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因此不会称其为“她”)的短发在夏天的绿荫中飞驰,自由而欢快。

自此之后,镜头始终停留在主角这一边,看伊和妹妹玩耍,跟伊一起打量镜子里那个小瘦身板是否能冒充成男孩。

温馨的家庭氛围,真实的居家生活,再加上一个可爱的妹妹时不时带出的小幽默,不知不觉中观众已经进入这个设定中成为伊的共犯。

不仅接受了这种“自然而然”,而且随着与这一群孩子关系的深入,也越来越害怕伊被揭穿。

从踢足球时的些微担忧“就这身材应该能混过去吧”,到游泳时的步步心惊,明明只有家长里短平凡琐事的生活片段简直堪比惊悚片——姐姐看恐怖片都没这么捂着小心肝又咧嘴又捂眼的说。

我们都知道,被揭穿只是迟早的问题,于是影片越近尾声那一份本该童真趣致的欢乐就越让人看得牙涩。

所幸揭穿时并没有暴力。

因为这还是孩子,男孩子还是女孩子,不过一起踢球打架游水,顶多就是和隔壁的小女生牵牵小手亲亲小嘴,全都可以被原谅的。

大人究竟说了些什么,怎么解释如何道歉根本不重要。

在这个可能会被某些导演极用来煽情催泪的过程中,我们仍然只同主角待在一起,对那种大难临头的滋味感同身受,多想伊能逃过这一劫。

不幸,也正是因为没有暴力,在许多同题材影片中集中在“外因”上的焦点变成自我拷问。

正如妈妈说的“我不在乎你假装成男孩子,但是就要开学了。

你难道能装一学年吗?

必需要告诉他们事实。

不然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还有别的办法吗?

你能跟男孩子一起踢球,能跟男孩子玩角力,甚至真的跟妹妹所幻想的“哥哥”一样为了保护她而跟人打架且打赢了,又怎么样?

你能站着尿尿吗?

再过几年,你还能把T恤脱掉光着上身去踢球吗?

你还能用一根橡皮泥混过去吗?

(嗯,至少要塞袜子了)。

你生理上是女生,这是事实。

你觉得自己是男生,这也是事实。

即使亲人呵护包容,即使朋友不计前嫌,我们的自我认定,总无法抵抗这个社会既定的规则。

而到长成时,我们的自我认定里面到底有几分是天生带来的,有多少是社会附加的,已然浑然不清。

譬如男生穿裤子女生穿裙子,譬如男生是蓝色女生是粉色,譬如男生有男生的名字,女生有女生的名字……可是我真的非得在晚会上穿裙子吗?

我真的非要买粉色的hello kitty吗?

我真的非被人叫这个名字吗?

我不自在。

即使对自己的天生性别并无抵触,然而这个世界对女生使用的某些规则,仍然叫我不自在。

而我忍受了这些样的不自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被人当成正常的礼貌的有规矩的存在。

是因为绝计没有别的办法了,还是因为对自己究竟是谁,自己天然的选择不够清晰与坚定所以才自投罗网?

在影片的尾声处,林间的风声似乎给了一个答案,主角将连衣裙挂在树上,回到伊自己喜欢的打扮。

而在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因自我性别认定而导致的羞辱后,Lisa如伊拉在影片开头初见时一般重新问了一遍“你叫什么名字”,回答”Laure”这个并不由自己选择的名字后仍然是Mikaël的笑容,配合意味着“新生”的小宝宝的诞生和片尾曲Always,导演还是比我乐观。

PS:小妹妹太可爱了。

不仅在Lisa找上门的时候随机应变,而且还在跟同龄人的奶声奶气中一语道破兄控的天机,还会跟父母玩“瞒天过海”……萌屎人了把姐姐的母性都萌出来了。

 10 ) TT们童年时对性别的认同

法国的一部很有爱的片子。

当时看预告以为是会像《怦然心动》那样男女生青春萌动,节奏流畅,只是法国的文艺片稍显沉闷,生活流比较重,不像怦然心动那样剧情好看。

但是作为一个小时假小子装扮的我,对这部片子的主角洛儿是感同身受的,不管是天生的T或是对性别的摸索阶段,童年时的我们是很需要去认识自己的性别,了解自己的性别构造,这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就跟婴儿第一次照镜子认识自己是一样的,这是人的本能。

只是很多时候,童年时的模糊认知意识都是被父母或身边的大人给灌输的,我们只是在接受大人灌输的意识,只知道女生就该穿裙子,男生就要玩变形金刚等玩具,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

其实童年的我们是很天真烂漫的,不像成人那样思想局限,甚至思想龌蹉,我们只是不分男女去了解自己的天性,去跟男孩女孩玩,游泳都是脱光光的,不知羞耻为何物。

只是因为大人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要求女孩要矜持,要求女孩有女孩的样,女孩就应该玩洋娃娃,穿裙子。

在这样成人设置的男女有别的社会结构中,小孩子也无形被灌输了这样的思想。

小孩对性别是没有太多认知的,他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认识了自己的性别。

可惜的是,在大脑意识结构中,有些人虽是女儿身,但有颗男孩心,不能因为是女儿身就要求女孩样,父母从小让我留头发,穿裙子,穿公主鞋,可能是天生男孩心的原因,对女孩这些装扮就是不喜欢,一直坚持留短发,励志当警察,那只是当年三岁的我呀,有一次我妈让我穿公主鞋,我死活不穿,哭着闹着最后父母也拗不过我,那个拗劲估计也是遗传父母的。

天生的TOMBOY,只是农村那时的封闭,一直对自己的性别及跟周围女生的异样让自己觉得恐怖,不了解为什么自己会这么怪,为什么自己不喜欢穿裙子,不愿做女孩会做的事,对感情的情窦初开也是针对那些漂亮女生的。

可能也是每个TT都会经历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吧。

说回这部片子,觉得导演是抓住细节去拍这部片子的,细节处把握的很好,对假小子的自小认知过程是拿捏的很到位。

假小子一家搬到了新社区,认识了同年龄女孩Lisa,这过程中假小子洛儿也在融入这帮男孩圈中,我想洛儿是了解自己的性别的,只是她更愿意当男孩,这可能跟她天生的TT基因有关吧,也就是男孩心,但自己的性别构造是女生,她也在男孩圈中极力把自己塑造成男孩形象。

第一次是在踢足球那场,她事先预备了自己的小身板可以充当男孩,于是在踢球时脱下了上衣,当时楼主真为她捏一把汗,担心被戳穿呀,那个心一直悬的老高,仿佛自己童年时也想象去做过类似的事情,此时把自己当成洛儿了,幸好导演没那么安排,一切都很顺利,洛儿掩饰很成功,还得到lisa的芳心暗许,在树林边亲了她。

楼主看到这觉得好有爱,这只是两个孩子之间的情窦初开,一种懵懂的爱情,只是单纯的喜欢对方,不管对方是男是女。

第二次是在游泳的时候,洛儿还造了个假阴茎,楼主也是悬着心呀,这万一被戳穿了,没法见人了,也许是楼主想多了,也跟前一段一样很顺利。

但是假扮男孩的事迟早是要被揭穿的,随着剧情的发展,最后母亲知道了女儿扮假小子的事,让她挨家挨户道歉,LISA面对她,只觉得羞愧和生气。

一帮男孩也都知道了她的身份,想当众羞辱她。

最后只是LISA拉了她的拉链来证实她的性别,导演处理的也蛮平静,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暴力血腥,一切都是充满了孩子的天真,以及整部片的宁静气息,这就是法国的文艺范。

导演对洛儿的性别认知过程是很细腻,很客观,没有站在成人道德层面去批判,只是单纯在拍摄TT们或是童年时曾对自己性别模糊不清的孩子的心路历程。

虽然剧情很生活流,很多无必要的家庭镜头,可能是为了表现洛儿一家四口的正常生活气息,而显得剧情散漫,文艺。

但确实有别于好莱坞那种刻意的剧情安排,显得很真实。

很不错的一部法国片,充满了文艺情调,洛儿的蓝眼睛带有点忧郁情绪,但跟妹妹的感情拍的很有爱。

最后洛儿跟LISA说出了自己的真实女生名时,自然的笑了,我想这也是她在外人面前认知了自己的性别,她也不用担心之前的伪装了,也是一种自我认识的过程,她可以大大方方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女孩,但之前她曾把裙衣留在树林里,也表示她真正做回自己,一个女儿身但仍然男孩心的她。

她至少在LISA面前放下自己的伪装面具,可以好好跟LISA做朋友,只不过以后她两会怎样,楼主还是抱有很美好的想象的,导演在结尾留下了想象空间,我想以后LISA也会喜欢上这个假小子,不是因为性别,而是单纯的对对方的好感,对方的气质所吸引,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楼主只想说感情不分性别,希望成年人不要老以卫道士的面具去指责谩骂这种感情方式。

提到洛儿的妹妹,楼主表示这个小萝莉虽然只有六岁,实在太有爱了,太会演戏了,只要有她的戏份,那绝对不闷,这小孩天生的戏子,浑身都是戏,看得出这小萝莉本身性格方面就很有爱的,小孩演戏是完全真实的,不会假装,所以这小萝莉也是在完全展示自己的萌爱一面,还一起跟姐姐去撒谎,去关心姐姐,这部片我完全被这小萝莉给吸引着,童年时就这么可爱,希望不要长残。

《假小子》短评

妹仔很可爱啊。。哈哈。。。

4分钟前
  • 渣贝
  • 推荐

残酷里萌出小清新

7分钟前
  • 魏小河
  • 还行

自我性别认同的女孩在轻盈的季节挥之不去的烦恼,风一样的电影,细腻温和,她换掉钥匙上花色的绳子,剪去泳衣的上部,甚至还为自己做了一个小小的阴茎,她想成为一个男生,你能感受到这种悲伤。

8分钟前
  • 卢卡斯
  • 推荐

小孩儿怎么能那么美好

11分钟前
  • 方向音痴
  • 还行

法国人又出来装逼了

12分钟前
  • 紫罗兰的堕落
  • 较差

remind me of fish tank

15分钟前
  • Kiki
  • 推荐

这么小就有不同的性别认同了。

16分钟前
  • Serendipity
  • 还行

so sweet..

20分钟前
  • 推荐

妈妈令人寒心

24分钟前
  • 吉田心
  • 较差

輕輕快快。0514CGV홍대w/h

25分钟前
  • 看守煙霧的人
  • 还行

Oeuvre sur l'identité sexuelle dns le monde de l'enfance,CS impose sa sensibilité troublante et innocente av ses deux actrices convaincantes

28分钟前
  • KUMA
  • 推荐

看了好些讲小孩对同性的认知的片子,这部不算惊艳不算刻骨,只是淡淡的讲述劳拉开学前的故事。说实话~没有带给我什么深刻认识。

30分钟前
  • inapuff
  • 还行

萝莉脸的妹妹和帅T型的姐姐

31分钟前
  • 熊院长大人
  • 较差

话说丽莎这情商真的是小孩子吗?演的都不错。假期的结束等于被迫成长。

34分钟前
  • hysteric_blue
  • 推荐

无限惆怅的童年

39分钟前
  • 醉舟
  • 力荐

童年的众多之一。-你有怀疑过或质疑过自己的性别,为何不是?

44分钟前
  • 西祠
  • 还行

这是讲小蕾丝?

45分钟前
  • 十四
  • 较差

萌的一笔啊。。。。

47分钟前
  • 平四眼
  • 还行

临结尾比男孩不哭还是leger很多。性别认同障碍是天生的还是他生的?好可爱的小妹妹!!!!萌物!!!

49分钟前
  • 闻人林
  • 还行

导演肯定是路人冒充的···············今天的第二部烂片···········

50分钟前
  • 严正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