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的作者都尝试探讨过一个乌托邦的世界。
缩小人生创造了一个新的小人国社会,西部世界创造了一个区别于现实社会的游戏世界,还有众多的电影,类似诺亚方舟的外星球,外空间,游戏类的虚拟世界,各个时代点的古戏,甚至是饥饿游戏类的架空空间。
创始人可能基于拯救人类或者开创理想国度的崇高人物,也可能是为了一己私欲、权欲熏心的反面人物。
只是这个乌托邦世界无一例外,最后都会演变成如现今世界一样的地方。
在这里仍然会有自私自利的人,会有乘机捞金的人,会有舍身取义的人,会有平凡善良的人…所有的故事,所有的角色,可能换了个马甲,换了个方式呈现,但终点都如此的相似。
我们幻想远离的地方,最终还是活成了现世。
因为这就是人性,只要是人组成的社会,就会成为这个样子。
不在于是哪个皇帝或者哪个领导带领,也不在于哪个民族或哪个种族。
这其中的形式,道路和时间可能不同,可是把这置于无垠的宇宙和无限的时空就会发现,当这个开始的点和结束的点,无限缩小,一切都是虚空。
人的一生也一样。
生的那个点,死的那个点,就像一条线上的两个点,不断放大看,你会看到各种起伏,不断放大到某个时间点,你还可能被汹涌的情绪淹没。
但是如果你缩小这条线,不断的缩小,就会渐趋一条直线,甚至一个点,一个无限小且趋向无穷的点。
所以,一个人的起点和终点,不同的命运轨迹,如果学会抽离和无限缩小,你就会发现不那么重要,最后剩下的只是你装在心里的记忆和情感。
而你装了什么样的记忆取决你的眼睛和思想。
所以一个人的思想就决定了他过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有一句话可能大家更熟悉,人生是由30%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和70%你如何看待和对待这些事情决定的。
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换一个对象,换一个环境,甚至换一个乌托邦的世界生活,并不会改变你的状态。
只有真正改变了看东西的思维和角度,才会从本质上根本改变。
我认为,幸福和豁达感是可以培养的,而方法就是锻炼你的眼睛。
你的眼睛要像是最先进的摄像镜头,可缩小和可放大,敏锐地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和情愫。
我自己想到了一个原则:see greatness from the smallness, see smallness from the greatness.(从细微处看到伟大,从伟大里看到微小)如果要进一步阐释,那就是:从平凡的生活感悟细小的幸福。
从普通的凡人看到伟大的闪光点。
从伟大的人物和故事发现细小的脆弱与人性。
从宏伟的大自然里发现细碎的感动。
而看到的越多,感悟得越多,你会发现你看到的自己的那条线在不断的缩小。
你的人生,像无数的故事,小说,电影,他人的人生一样,万变不离其中。
于是你变得开阔了,不再汲汲于命运,不再困顿于改变他人和影响他人。
这时你反而更自由了,更能真实地活在当下了。
这片给7分,马特呆萌的选片题材都蛮好的,除小李子以外电影第二人……这个片其实是编剧的锅,题材很大想表达的很宏观,但是拍摄出来就出现了很多突兀和断层,想表达的很多,但是都没有表达好,主次不清,造成混乱【想表达环保,科技,人类延续,婚姻,爱情,友情,乌托邦……】结果就是高开低走……其实我是带着看喜剧的心来的,但是没想到是我最讨厌的文艺片说几点印象深刻的①马特呆萌代表的是“逃避主义”,没钱买房就去缩小;老婆离婚就约会单亲妈妈,其实根本无爱;地球灭绝进入乌托邦隧道;最后进入隧道一听徒步爬坡11小时,立马跑出来,并不是他意识到了什么,而是要走11小时走不动啊……②前妻代表“自私主义”,眉毛都剃了一半了,丢下老公跑了,婚姻里面的宣誓呢?
说是为了老公其实是为了小人国里面的豪宅……但是后来又舍不得朋友,我觉得不是 ③越南女友代表“现实主义”,活着,忍着,有博爱,有善良,能游行抗议,能坐牢吃苦,能偷渡活命,能单腿工作,能偷拿东西,能救助更底层的弱势群体……其实一直是夹缝里面求生存的代表 八个fuck主义大家可以了解下,男性啪啪啪有不同需求,不是都是爱……另外我觉得演员很好,女性除了脸还有很多其他的,而肤浅的人只看脸,建议出门左拐去看angelbaby的电视剧④邻居杜赞代表“商业主义”,这个邻居好面子,真诚,真实,对于送玫瑰花礼物的呆萌立马表达出好感,看呆萌打扫卫生又偷笑,回头就想办法拯救他,做着倒卖擦边球的生意获得财富,最佳男配送给你⑤最后村庄的村民代表“乌托邦理想主义”,这些人是我最不耻的,还延续人类基因,一个个又老又丑又怕死的怂蛋最后一个爆破,掀起全剧高潮弹幕
都没法打上科幻的标签……比起SF里的文,这部简直像野心勃勃却没发挥好的稀饭科幻。
先是人生在世不称意,不如缩小来试试!
接着没想到老婆那么在乎剃眉毛,剃了一半跑了😔 马特达蒙的变身财务自由梦想破灭,又失去了行医执照,只能苦逼d接电话为生。
字幕飞一般到了一年后,头发眉毛重新长了出来。
我还以为他得大变身了,毕竟人民也想看看这个微缩世界里的新生活啊(」゜ロ゜)」 结果又TMD起了新变化,南极乙烷泄露了,世界就快毁灭啦!
大家这下忙着缩小也来不及了,只有1/3的人口能缩成功,不知道当中有没有他前妻?
回来说小世界,中年失意男认识夜夜笙歌的新邻居,本以为会有醉生梦死或其他变化,结果NO!
套路是认识了邻居家的清洁工,由于ZZ异议被强行缩小的越南女。
话说三金可不能得到这技术啊,否则真不敢想象南边会变成啥样😳 越南女用一口BABY ENGLISH趾高气昂d吩咐呆蒙干这干那,理由就跟查理布朗似的,U're A good man 这种话只有SNOOPY有资格说吧!
然后莫名其妙的呆蒙打算为了人类存续去地下生活了,越南女BLABLA了一通后,这人走进地下隧道,发现得徒步上坡11个小时,马上崩溃了😔 真像他邻居说的,啥事也做不好的颓废中年……在最后一秒逃回熟悉的小世界,和越南女去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关怀当下各族人民去了……哦,HOLY SH*T!
这故事真TM峰回路转,绝不套路!
你TM就不能好好讲个小世界对大世界的影响,比如失去选*权,从人类变成锡兵娃娃之类的!
再不然,光拍拍预告片里的小世界轰趴也好啊!
在可乐瓶上开个酒龙头,大家抱着块橡皮垫冲浪🏄🏿 有那么多方向可供畅想,结果给我拍出来这个?
就像一段作者写着写着,中途拍了三次脑袋的世情公号!
最后还强行升华了一刚……只能说,呆蒙以供哀思,洋葱以供哭泣🤐
我就觉得是个让人深思的好电影,虽然情节不太精彩,但引人深思,你可以说这个片情节平淡没有波澜,也可以说没有想象中的好,但也不能把这部电影说的感觉是个失败品,说什么用政治正确来吸取关注,我不认同,里面的平民窟的人是显示贫富差距的记实,事实存在的事实怎么就成了电影政治正确的工具,电影的另一个方面不就是宣传和揭露吗,怎么在大多影评写的,这片就成个烂片了,我不认同有些影评写的东西
“缩小”人生其实很像现在很流行的“低欲望生活”:地球资源面临枯竭,我们应该采取节约、降低欲望的环保型生活。
片中的男主正好也面临着生活困境,无法负担生活中面临的一些需求,比如买房,那么“缩小”就成为了他应对人生危机的一个出路。
缩小之前,男主夫妻俩围绕缩小这件事进行的一系列考察、包括现有资产可负担的缩小生活的水准,可以买多大的房子、可获取的生活环境、医疗保险条件怎么样,包括已经缩小的朋友前来现身说法,都在将剧情推向一个矛盾的集中点——缩小。
缩小后的生活看起来这么棒,那么一定存在着缩小后才能发现的问题。
但对那些问题的“期待”停留在了妻子放弃缩小后。
因此,对男主来说,缩小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已经在这里出现了:离婚或者说孤独。
男主获得了缩小的人生,但失去了缩小的原动力——家庭。
如果说男主缩小前,电影还借酒吧里的路人男对于缩小人是否交税、是否享有投票权等提出疑问的话,那在男主缩小后,这些问题就都不再涉及了。
越南人权斗士、乌托邦构想、环境问题互相割裂地在片中出现,虽然这些问题都被男主和女二的感情关系勉强串起来了,但又很难说服我的是:为什么这些事情必须要共存在一个以“缩小”为主要事件的故事里?
缩小是一个树洞,确实让人感到影射了一种心态,某种渴望,包括有的地方也很幽默,比如男主楼上的邻居在和男主短暂地接触后就认为“这个家伙什么都干不成”,比如男主缩小后,从原来世界寄出的婚戒送到了他缩小后的家里,但这个时候他的妻子已经离开了他。
只不过,故事在男主完成缩小以后,就没再讲缩小的事儿了。
我花了相当于人民币72元的票价,看了半场垃圾。
马特达蒙是什么意思?
他演绎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在电影结束前20分钟实在承受不了这部电影喷屎的程度走出电影院之前也没看出来,好像他的作用就是导演告诉你“哦我们有了一个新技术!
哦现在进入了缩小世界!
哦我们认识了一个疯狂邻居!
哦我们认识了一个特别的越南人!
哦我们突然去了挪威开始关心环保!
”,至于我们的主角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有怎样的梦想怎样的性格,导演似乎全然不在意,然后我突然意识到“哦,我们的主角是马特达蒙!
”听说现在在好莱坞政治正确不应该是不刻板化任何少数族裔吗?
那为什么越南女恨不得把一切欧美人眼里亚洲人的刻板印象都挂在身上?
从进门要脱鞋...到说话很无礼(主要是因为lost in translation的缘故)...到口音无比做作...就差把双眼一边用一截胶带纸粘到太阳穴来眯成一条缝了......虽然对我本人来说这些设定根本都是无所谓的事情,我也不是那种成天把“白人种族歧视我”挂在嘴边的人,但是考虑到电影明明是在宣传很政治正确的各种思想,突然觉得导演好分裂。
关于缩小世界的设定更是让我觉得白花了钱,而这个设定是我买票的主要原因。
后来我发现,原来预告片把电影最有趣的部分都剪了进去(所以说以后不看预告片了,都是骗人的),我显然是被坑了。
除了进去手术要剃头拔牙去掉一切身体内外的非活性有机物无机物(这么说来戴心脏起搏器的,还有身上打了钢钉的人显然是去不了了)算是一个比较科学的细节设定,可是自从马特达蒙进入那个世界以后,除了那一朵大黄花,和他爱搞派对的邻居的一个大酒杯和粘在墙上的宝丽来照片(我赌5毛钱很多人估计连这张宝丽来照片都没看到),请问这个世界和外面的世界的真正区别是啥(从一个观影人的角度来问)?
道具组是不是只有五毛钱的预算?
还有像Christen Wiig这么有才的女演员去打了场酱油就失踪了也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她消失了没多久我就忘了马特达蒙的角色是个结过婚的人......对了,在某些海报上她的名字竟然排到了比她戏多很多倍的越南女演员Hong Chau前面,从电影宣传的角度上来说也无可厚非,但是回到之前的政治正确议题,导演是不是很分裂呢?
明明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的世界拍成一部有趣的喜剧,明明可以把这个有趣的现象带来的各种尴尬最大地利用,却非要故作深沉宣扬什么我们要环保的政治正确思想,还非要假惺惺地强调一下贫富差距。
于是真正好用的主题被浪费了,而作为观众的我还要被迫表扬导演的深沉......我不想被导演的狗屁逻辑裹挟,于是我人生第一次在一部电影没结束的时候走出了电影院。
考虑到我连《二代妖精》这种洗钱垃圾电影都能看完全片(当然是在YouTube看盗版,给洗钱电影贡献票房这种事情我做不出),这也算是一次特别的体验了。
刚发现这部电影的越南女主角Hong Chau(强调主角二字,从电影设定的角度我觉得说她是主角无可厚非),竟然被提名了金球奖?!
而且竟然在女配角,我是说女配角!!!
的名单里?!
我的天,现实果然是比电影还戏剧的世界!!!!!
笑死我了,就为了这个我可以讽刺地加一星。
最后想多嘴两句洗钱电影的定义:洗钱电影就是众多打着电影旗号实则在虚报花销虚报票房在钱来钱往的过程中最后获得自我流量高潮的一种国产片。
我是认真地觉得这些电影被拍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洗黑钱的,因为我完全看不出来拍片预算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相比起来,这部电影好像突然不差了,不过它的确给我带来了更加恶心的主观观影体验,这点没法抹灭。
如果你想知道一个野心撑不住才华的导演拍出来的片子是什么样的,那么我强烈推荐这部电影。
亚历山大·佩恩片中来自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的中年白人男子又要中年危机了!
不过与前作们不同的是,这次有两个更劲爆的大背景设定:人类由于人口过剩糟蹋地球已经快要灭亡了!
人类发明出了(不可逆的)缩小术可以让人进入物美价廉的小人国生活!
印象中这是佩恩第一次涉足科幻题材,有这么一个天才的想法着实是吊足我的胃口。
只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此片扎实的证明了佩恩的小文青和小温情还驾驭不了宏大的主题,各种无疾而终半途而废莫名其妙浅尝辄止。
其实两大设定的高潮——缩小手术和邪教狂欢——都很有创意,只是不成体统,不见方圆。
愧对呆萌和瓦叔的亮眼表现。
刚看到这个豆瓣评分5.4分的时候,还是有点犹豫的,但是马特达蒙作为主角,主观上还是略微提升了一下预期的评分。
下午标记完想看,晚上就能看了,这点很开心。
开始实验室(开头的配乐挺好听https://music.163.com/song?id=5114005&userid=98966791)的那个装置,我以为是个火化炉,结果是个“微波炉”(后面陈玉兰照顾的那个生病妇女的丈夫就是因为操作人员没取下金牙,头爆炸了,这特么不是微波炉是啥,好吧,这只是个吐槽点)。
总之,在药剂和“微波炉”的双重作用下,实验成功了,可以缩小动物了。
看到这里联想到刘慈欣短篇小说集《时间移民》里面的《微纪元》篇,把人类缩小,减少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保护地球,从科幻的角度来讲,是个大胆又棒的题材,我理解不了5.4分是怎么来的。
接下来是缩小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了,有一批人通过缩小技术去了隔离的“乐园”,男主保罗在“小朋友”的劝说及生活的压力下(换个大房子,不堪重负啊,贷款被拒了),参观了“乐园”,乐园仿佛是个天堂,人们可以过上奢侈的生活,而代价在正常社会几乎微不足道。
保罗夫妇动心了,变卖家产,准备缩小手术。
有一个场景很有意思,在酒吧举办离别酒会快结束的时候,有个陌生人来问保罗:你们缩小后还是正常人么?
还有普通的投票权么?
你们只是寄生在正常的社会上。
这个问题很犀利啊,微型社会与真实社会的关系与冲突。
这算是一个亮点。
在保罗成功的不可逆的通过“微波炉”浓缩完身体后,他老婆退缩了。
普通人在面对微型化面前的心理冲突显得很真实。
在只有享乐和接线员无聊生活中,保罗迷失了,他不知道微型人活着的意义。
直到碰到了陈玉兰,通过陈玉兰,接触到了乐园的另一面,所谓的乐园里还有贫民窟,还有饥饿与严重病痛,恶劣的卫生医疗环境。
乐园只是另一个社会而已,依然有阶级与贫穷。
在自身艰难的情况下,陈玉兰依旧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别人。
后面到了挪威的伊甸园(最初的微型人社区),伊甸园里人们在研究员的领导下(他已经变成伊甸园里的精神领袖了,这里面又涉及到社会学和宗教层面的问题)将进入地底生活,这又是一个很赞的设想,通过地下的诺亚方舟来对抗世界末日的大洪水。
关于情节的内容赘述完了,回顾一下整个电影:微型化设想,正常人与微型的冲突,微型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人类的生存发展方向。
电影的科幻元素十足,带来大量关于社会与人类的思考,简直不能更赞了。
缩小人生 Downsizing 获奖情况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 (2017)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亚历山大·佩恩第75届金球奖 (2018)电影类 最佳女配角(提名)周洪第24届美国演员工会奖 (2018)电影奖 最佳女配角(提名)周洪第22届美国艺术指导工会奖 (2018)电影奖 最佳当代电影艺术指导(提名)第16届美国视觉效果协会奖 (2018)最佳电影辅助视觉效果(提名)第89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2017)年度佳片第23届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 (2018)最佳女配角(提名)周洪第22届金卫星奖 (2018)电影部门 最佳美术指导(提名)这样一部电影,居然只有5.4分,简直不可思议,以后对豆瓣的评分可以有选择性的参考。
缩小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主题。
尽管这个主题并不新颖,早有无数的作品使用或诠释过这个。
但这个电影把缩小用科幻包装了一下,再赋予环境保护的意义,这一点挺有新意,也挺让人期待的。
但观景下来却很让人失望。
电影想讲的东西似乎挺多,中年危机、反乌托邦、贫富差距、环境保护、生命意义,但都没有讲好。
可能就是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所以交织在一起反而都淡了,结果就是哪样都是浅尝辄止,清汤寡味。
前面的铺垫也挺长的,从博士的实验到演讲,再到男主看到报道,以及和病痛的母亲交谈。
这一段其实内容也挺充实的,特别是母亲抱怨科技如此进步却无法让她避免病痛也确实引人唏嘘。
然后后面一转场就是男主的柴米油盐了,这么回头看来前面的铺垫有点过长且没有必要了。
相对最完整的一条线应该是男主的中年危机或是房子危机了。
虽然有着一套房,我也不理解住在母亲遗留的房子里有什么问题,总之就是没钱换好房子,最后就兜兜转转去缩小了。
这里的设定挺有意思的,缩小之后由于资源消耗小,所以财产就相当于变多。
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只要缩小过去基本都是富翁。
这里其实可以展开的点很多。
老婆跑了之后就是颓废加放纵,不过也就放纵了一场派对,就遇到了越南女。
紧接着就是去挪威参观地下火种计划。
除了越南女的桥段有点轻松的笑点外,整个节奏其实又快又挺乱。
男主的选择也是莫名奇妙,想要去地下这个想法就很莫名奇妙,突然又不去了就更莫名奇妙了。
他和越南女的关系,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一个没有人生目标没有人生理想的人被一个高执行力的人推着走而已。
所以说从最后来看,某种角度上来说,男主还是得到了救赎。
至少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就是跟着女主的指挥走呗。
OK,中年危机这条线勉强算是通了。
那缩小的作用是什么呢?
整个后半段的剧情,从老婆跑了开始,就和缩小没有任何关系了。
颓废放纵遇到一个历经生死仍满怀希望热情的女子,想要拯救世界却发现拯救身边的点点滴滴也很有意义。
还算不错的主题,但是大家不是奔这个来的啊。
而且如果是这个主题,那前半段电影是干嘛的呢?
其实缩小这个主题可以发挥的空间非常大,电影里也或多或少地提到了。
比如正常人和缩小人之间是否是平等关系,比如缩小是不是真正能节省资源保护环境拯救人类,比如缩小是不是反而会形成新的剥削关系,比如这背后是不是其实有什么阴谋。
这些故事也许俗套,但都可以讲得很精彩。
但电影就是巧妙地把这些都绕开了,偏偏去讲中年危机。
关键是中年危机讲得也不好啊。
结论就是去当义工吗?
当义工当然是好事,但中年危机的我们至少知道当义工解决不了这个啊。
其实所谓的缩小社区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元宇宙,任何的新概念都打着让未来更美好的旗号,可是真的实现之后发现并不能达到预期,甚至会事与愿违,老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所以无论是缩小了还是变大了,人还是人,社会的残酷依然是残酷。
正如《格列佛游记》里面的小人国不是世外桃源一样,这个所谓耗资少,让你财富性价比倍增的缩小社会也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赛博朋克罢了。
其实我很厌恶西方国家老是提出来那些所谓对未来的担忧,也讨厌提出的人口爆炸的概念,好像认为是第三世界国家生了那么多人,才让地球不堪重负,真正的问题根本不在于人多而是分配,尽管现在全球已经到了70亿人以上,可是全球的粮食等各种资源其实完全够人类使用,但就是因为分配不公才造成了那么多的饥荒等灾难。
影片本身而言,说实话有点拖沓,有点无聊,根本解释不清楚人类缩小技术到底是怎么实现的,还有如此精密的微型社会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我也看不到所谓的科幻色彩,无非是对赛博朋克的拙劣模仿。
而且那个所谓的世界末日降临,感觉也是没头没脑,比玛雅预言还不靠谱,人类缩小了,难道就可以避免灭亡?
恐龙很大型,所以灭亡了,所以人类变小了就不会灭亡了,这个因果关系是从哪儿来的?
让小人们都躲进岩石圈里,如果迎来了物种大灭绝的时候,岩石圈应该是最不稳定的层吧,我们都知道地壳运动是最剧烈的,地下避难所有那么坚固吗?
我倒觉得里面那个最玩世不恭的杜尚评价的很正确,进入地下避难所的那帮人纯属一帮邪教,就像之前那个美国人民圣殿教一样,还没等世界末日呢,先把自己给毁灭了。
男主加入的时候就像是被传销洗脑了一样,纯属是被氛围感染的,而突然醒悟不加入原因也很简单,要走11个小时的路,好累啊。
马呆萌也算近年来很火的演员了,不过他选片的眼光起伏比较大,而且我感觉他在好几部电影里面演技都模式化了,越来越缺乏特色。
女主玉兰的演员反而让我眼前一亮,我难得在好莱坞能看到如此有力量感的亚裔女性角色,尽管姿色平常,但是眼神中的力量感,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跟随她,绝对比那个奥卡菲娜强的多。
影片里保罗和玉兰的互动很有意思,表面上看起来是玉兰占据主导,保罗唯唯诺诺在玉兰屁股后头屁颠屁颠,被使唤的团团转。
可是实际上我感觉从内心而言,实际上是保罗占据上风,尽管保罗可以说是个白人loser,但在面对玉兰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是在包容玉兰帮助玉兰,甚至是拯救玉兰,依然逃脱不了《西贡小姐》的套路,而前期感觉那么坚强独立的玉兰也那么容易就爱上保罗,瞬间小鸟依人。
其实我暗戳戳的认为这其实暗喻了美越关系,玉兰的形象其实感觉就象征了一位越南人民军女战士,看起来骁勇彪悍,甚至带着野蛮懵懂,经过基督教的洗礼感化,美国男人的包容与爱,诚心拜服在了美国文化面前。
这个创意并不新颖,刘慈欣有两个短篇说的就是微型人的世界,科幻迷应该会喜欢看到这个创意的电影化。让人失望的是具有欺骗性的预告片说的只是这个电影的前四十分钟,后面的故事和预告片完全无关和微型人也无关,就是一个loser中年危机的闷片。
前半部分还好,稍微搞笑,自打遇见了越南女,男主一下变圣母!本来期待看大小差异和冲突,并没有!后半程我就睡着了,还打了呼噜
7/10 这部电影其实立意挺深刻的。当然剧本创作上还可以更好。但是只要讲“环保”相关的主题,特别是白人来讲的时候。总会直接被扣上“政治正确了帽子。当你在批判揭露伪善的时候,自己是否是支持或选择的真的善?还是只是为了抨击伪善而继续做一个“真小人”?很多人说男主邻居是清醒人,而我看来就是一个生活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说出了一些看似看破红尘实际上非常精致利己的话。很多人同意可能就像是借以此角色来批判这部电影。其实这部电影很多方面都引出了利与弊、不同观点与许多问题。如果你试着带有一个中立客观的态度去看能体会到更多的立意。所以很多人类还是选择眼前短暂的利益与快乐,自我安慰,而没办法共同为了长远目标而努力。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啊。
我们最大的权利是缩小自己的身体,最多的财富是不值一钱的时间,最牢的牵绊是脆如薄纸的婚姻,最终的归宿是遁入无光的世界。勇敢的人可以识别勇敢,尽管你蛮不讲理不懂礼貌,我却不知不觉靠近;自由的舌头会亲吻自由,虽然有八种打炮的方式,我发誓那晚是由爱而生。不愿逃入地底,我还爱这夕阳和人间。
看到这种缩小身材的题材很感兴趣,一看卡司也不错还有很多SNL的面孔… 但故事真的太烂了… 完全没有小人去到大人世界冒险的那种视觉体验… 两星不能再多了
就有点过于圣母心了
虽然,但是。我看的译名是《谁缩小了我的老公》,还以为是个奇幻家庭喜剧,没想到是个……科幻……?前期铺垫这么长我就开始傻了。另外,最后那个是爱情吗?那明明是不想走十一个小时的懒惰。😅
这简直就像是把题材不同又互不相干的五、六部电影依次塞进了同一个135分钟里面。知道的明白这是玩崩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故事接龙呢。就差把我看出精神分裂了……
7分电影, 推荐指数 7 ,非常有意思的科幻喜剧 这样的脑洞真的只有好莱坞那帮人搞得出来, 呆蒙一直在天才演员系列里。 有才华。 而且对喜剧, 对反差角色的挑战,让人对他塑造的角色从心灵捕手, 到雷恩, 都是充满惊喜。 当然 长城除外。
观影心情:科幻喜剧—楚门的世界—纪念白求恩—爱上野蛮女清洁工—诺亚方舟,画风变得让人满头问号。越南女人问:What kind of fuck you give me?马特:It was a love fuck. 我:这电影 totally fucked up了
就有点搞笑吧 扛着两个戒指和呆萌抱着一朵玫瑰花的镜头
刷时间看看 就挺讽刺的
社会主义越南女青年影响下的美国进步白左
妙趣横生。一个接一个的神来之笔,一幕又一幕的奇妙段落,组成了这样一个荒诞的寓言故事。应该算是魔幻现实主义吧?我太喜欢了。
前面觉得很新颖,但是后面觉得剧本没想好,结束也跟仓促
#tiff#前半部和后半部完全是两部电影,后半部完全浪费了前面那么有趣的设定,讲了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又强行固化亚洲人形象。笑点倒是多,但是都是些插科打诨,大多数时候笑不出来
这片子前后割裂严重,也没讲夫妻关系,权当看个喜剧片了。
开头:wow科幻片。中间:wow白男的中年危机片。后面:wow探讨了反乌托邦主题和unlikely的爱情。结尾:w... wait what?! Christopher Waltz和周洪 are the best things about this 乏善可陈的中年白男电影。*一听到要hike up 11个小时,立刻就不preserve地球了科科。
哪有那么不堪
一开始以为是格列佛游记未来版,看到后面才发觉处处sarca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