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将相成为了布尔乔亚,而劳动人民的生活永远不能出现在荧幕。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写够140字,我想到了国际歌,我想到了宣言,我想到了毛选,可是我想不到的是资本的猖狂和大多数人的沉默。
曾经听说过爷爷一个工人养活一家的故事,也见证了外公一个省厅级干部因为葱油饼的大小吵架的事情,我不知道那个年代的人是否思念他,但我知道所有的古巴人都怀念菲德尔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那个浪漫的红色年代。
流量从资本堆里站起,爬上了天和地。
恶俗侵占视觉天空,肉麻在屏幕上拥挤。
编剧,躲进了漂浮的云雾深底,闭门造车,不接地气。
导演,衣冠楚楚地呲牙:脱光跳舞,方能接戏!
自我修养被当做儿戏,丑闻却铺天盖地。
八卦喷吐熊熊火焰,疯狂吞噬精神肉体。
明星,和正常的人类分崩离析,羞耻贞洁,面目奇异。
作品,和市场紧紧的抱在一起,摧毁文化,灭掉文艺。
你们都是敛财的魔鬼,控制着票房和舆论阵地;你们就是无耻的魔鬼,文化自信该学习学习。
改编自唐朝乐队《世纪末之梦》
这部剧想要表达什么?
除了无病呻吟和矫情这里面所有人物的真实困境和矛盾是什么?
不接地气不是问题,有钱人也有钱人的困境和矛盾值得我们去了解。
但,有吗?
到目前为止,这里所有女性,困境和目标都是亘古不变的男人,这是丑直男猥琐的优越感吗?
大姐头早年靠大哥赚了第一桶金,sugar daddies help girls,then she can help girls. 这不是girls help girls的平等互助,而更像《名姝》里鸨子和姑娘们的金钱关系,当然她们不必为生活所迫出卖自己的身体。
海归女海外求学七年的成就就是捕获一个男人,又因为这个男人抛下一切负气回国,如果仅仅能靠着美貌与酒量就从事高薪陪酒工作,为什么要浪费钱去留学?
龙套演员除了谈恋爱好像并没有职业忧虑。
餐厅经理不读书不自立甘心依附伺候一个男人,最终落得被男人抛弃再被另一个男人救赎。
所以她们的集体忧虑都是男人…男人是神之左手吗?
既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不是一个丑直男的意淫我都不信,明明像极了酒桌上好为人师的中年油腻男们的爹味儿说教。
在丑直男自以为是的居高临下的视线里,几个女人的餐厅生意开始得随意而毫无智商含量,我似乎听见冯导在背后轻蔑地冷哼,让她们搞个事儿玩玩儿,一群女的能搞出什么名堂… 而今天出现的正房与小三的对峙,丑直男的恶臭简直溢出了屏幕。
所以老男人都是好的,花季少女们上赶子做套往老男人身上贴,正室与小三街头对骂捍卫自己家完美老男人。
我绝对相信在丑直男导演的内心深处是极度瞧不起女性的,他真的向他说的一样认为女性是先天智商缺陷。
丑直男们到底什么时候能清醒点,这个世界不是围绕转你们转的。
散,剧情散到他姥姥家去了。
祖孙三辈,从40后到零零后,人物众多,跨度巨大。
我真的不知道导演哪里来的勇气接这样一个剧本?
各个人物的鸡零狗碎完全串不起来,合着请那么多大腕就是为了凑剧情?
剧情狗屁不通,就说一下撕小三那段。
两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一个北师大毕业,一个白手起家做到了合伙人的位置。
结果一遇到这种事话都说不清楚?
主题不明确。
明明是女性奋斗的剧,但是为什么没有奋斗的过程?
合着一人凑了30万块钱把餐厅开起来就算奋斗了?
搞笑呢?!
这部剧比张一山版的《鹿鼎记》还难看,我都不知道哪里来的脸买热搜?
电视剧就是用来娱乐的,台词有意思,剧情有意思,演员的颜值在线,看着开心就够了,你非要拿它当史书来看,你是不是有病?
难道电视剧就一定要拍那些,挣扎在生存线上的生活才叫真实吗?
按照这个逻辑,科幻片就不要拍了,偶像剧又是个什么东西?
你们的几个女主在北京的生活状态不很正常吗?
人家写的是已经毕业几年,或者是很久的生活,不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再者,他们几个的家庭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
也不是什么豪门?
也就是北京普通人的一份子,什么叫脱离生活?
每个月拿3000块钱的工资就叫生活现实吗?
就像黄渤的JQK,冯小刚貌似深情地在扯JB蛋1:冯小刚的套路还是用流行段子进行戏剧拼贴作为创作手段,所有角色都是主创表述一种价值的工具人。
究竟用这些琳琅满目的美丽女人来表达什么?
这是此剧含混不清的地方。
2:我可以感受导演所花的巧思,摄影、打光、个别台词、一些表演确实也引人注目。
只是这些巧思,与剧本拼贴的戏剧结构一样无比潦草,要表达的点非常多,想呈现的招数也多,但是没有一个清晰的,独特的表达主线。
3:嘴炮价值观和浅薄的物欲崇拜。
都市女性永远是好命题,无论是欲望都市、三十二十还是欢乐五美。
女性的尊严和生命力应该是根植于她们真实的生活境况和内心情感。
冯小刚还是像当年在陈道明钢琴前推销苗苗那个瘪三一样物化女性,他镜头下的女人都要被“推荐”,被“依靠”,这不过是他青春期欲望不满足的常年治愈,是对观众独断专行的中心思想碾压。
4:张绍刚花了十年脱油,这次彻底油回去了。
我觉得这是个纪录片没有什么具体剧情,就是记录了冯小刚组了个大局,疫情期间可能京城演员圈都挺无聊的,集体给面参演,权当聚会了。
全程拉闲篇,演员只需要演自己就好,也没啥压力。
饭局估计是真饭局,一遍过,之后就一起聚个餐,维护下人脉,撺点事儿五六个女演员也不分什么主角配角,冯导雨露均沾。
基本真实记录以冯导为核心的京城演艺圈的生活状态——大家都不好好拍戏、演戏,就是圈钱,混奢靡的日子
如题,在北京,只要你看到北京大爷、大妈和外地人争吵时,大概率会听到一句话“你丫有北京户口嘛?
装什么大尾(yi)巴狼!
”战斗结束。
有北京户口了不起么?
您要是去京城有名的中山公园相亲角逛一圈,就会发现“才高八斗,还真不如北京户口”。
2010年之后,为了缓解北京的人口压力,北京开始疏散外来人口,具体方案为以房控人、以车控人和以学控人。
简单说来,就是如果没有北京户口,您不能购买商品房、不能参加机动车指标摇号、子女不能就近入学。
除非你有连续五年社保、连续五年纳税证明、固定居所证明、工作证明、子女户籍所在地无监护人证明等等一系列特别繁琐的证明材料才有可能享有以上权利。
又或者你有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且工作单位是符合首都发展定位的科技、文创类企业,且企业规模、纳税和个税扣缴达到一定额度,才有资格通过工作单位向人社局申请开具北京“绿卡”——北京市工作居住证。
如若不然,你就没资格在北京买房、参加车牌摇号(虽说摇号中签比已经是3000:1)以及子女在京上小学。
通过上面的介绍,你还认为北京户口不重要嘛?
非常重要!
因为它与你的生活、工作、情感、婚姻的选择息息相关,在北京有这么一句话“买房并不代表落户,有了北京户口才算扎根”。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一个北漂,如何才能获得北京户口。
依照目前北京的落户政策,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案。
1。
婚姻随迁。
说白了就是嫁给北京人,然后户口迁进来。
但条件是必须婚姻存续满10年,且投靠人年龄满45周岁,方有资格申请迁入。
对比一下米国绿卡,嫁个米国人婚姻满两年就可以获得。
2。
应届生及硕博毕业生留京。
前提条件是北京院校全日制本科或硕士、博士学历,其次还需学校有留京指标以及用人单位有落户指标,方可办理北京市集体户口。
这是每年北京院校毕业生挤破头都想要的机会。
3。
积分落户。
通过学历、获奖情况、纳税额度、纳税年限等等一系列纬度来综合评分,达到分数线的可以落户。
北京前两年每年通过积分落户的人数在6000人左右,而这座城市有2500万人口。
所以能通过积分落户的人,我称之为“人类的精华”。
4。
高端人才引进。
说到这基本就跟我们普通老百姓没啥关系了。
基本知识点普及完了,我们终于回归正题,尤珊珊你有北京户口吗?
从剧中我们获得的信息是:首先,尤珊珊是外地考入北京的,但她大学没读完就退学了,肄业。
这样一来,上述的第2、3、4这几种落户的方法就不可能了。
其次,尤珊珊大三退学后跟北京籍的男朋友结婚,但她很快又离了,所以上述第1条婚内随迁也泡汤了。
于是,只要是按照政策办事,她是无论如何也拿不到北京户口的。
我们通过剧中给的信息和时间线倒推,今年孩子12岁,她退学生孩子的时间大概在2009年,两年后离婚,2011年。
那时北京已经全面开始了各种限购政策,且不说她在离婚后的十年间有没有足够钱去买房买车,最起码这前五年她连买的资格都没有。
更何况,她还跟人炫耀说自己离婚时不要男方一分钱。
到了2016年,也就是尤珊珊最早可以获得购房资格的时候,北京房价一夜暴涨,四环内的房价纷纷突破十万一平。
这就很玄学了,一个没文凭、没户口、没背景、没存款的外地离异女,是怎么在短短的十年之内,不但住进了可以遥望CBD的大house、坐进保姆车、没事吃饭、喝咖啡、满世界散财,就连那个装13的铁锅形小众乐器Hang,售价2-3万一个,俨然一副京圈女老炮的做派,您受得了么?
反正按照正常逻辑,在不违法、不伤风败俗的框架内,我实在推演不出尤珊珊是怎么突然开挂、达到人生巅峰的?
靠跟着师傅炒股?
她师傅都上吊了看样子也不咋地……要么就是一个雷砸下来,尤珊珊醒来和某个京圈豪二代发生了灵魂互换,魂穿了。
生活中,很多为北京户口奋斗的年轻人,实在无望就转去弄天津户口了。
而尤珊珊这个条件,说实话,天津落户都难。
最后说句不该说的,剧中的外地人谁最有可能拿到北京户口?
还真就是那个去了德国就把女朋友甩了的博士后李响。
渣归渣,骂归骂,也就他有资格。
看了一圈网上评价,很多人都在说蓝盈莹在《北辙南辕》里的表现“用力过猛”、“演技浮夸”、“太能抢戏”。
我觉得吧,这么说实在是冤枉她了。
蓝盈莹的演技究竟如何,我试着聊两句,你们看看是不是这个理儿……
蓝盈莹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中戏表演系,接着拍完《甄嬛传》,同年又以第一名考进北京人艺。
我认为,比起在中戏的经历,北京人艺对她在表演上的锤炼,帮助显然更多。
都说北京人艺是中国话剧艺术的最高圣殿,没有之一。
而蓝盈莹,在那儿一待就是八年。
许多演员,不论知名的,还是不知名的,都想进去给自己镀镀金。
只是最终能被选中的人很少。
由此可见,蓝盈莹能以第一名成绩考入,还是很有实力的。
在北京人艺的这八年,她在《坏女孩的恶作剧》、《甲子园》、《鱼眼》等经典剧目里,都当过主演。
蓝盈莹的演技,也正是在话剧的舞台上,得到了最好的锻炼。
要知道,我国的影视剧表演,最早就发源于舞台剧。
而我国最早期的影视演员,也基本上是从舞台剧演员转化过来的。
按理说,舞台剧演员的表演功力,比影视剧演员的更高。
这是因为舞台剧演员,对舞台的掌控能力更强。
毕竟,演话剧特别考验临场能力,必须一气呵成。
它不像拍影视剧那样,演得不好还能随时喊停,再重新拍。
所以,演话剧只能一次成功,它确实比演影视剧,更有挑战性。
蓝盈莹参加过一个综艺节目,叫《演员的诞生》。
这个节目的形式,其实就更偏向舞台剧。
特别讲究现场感。
节目播出时,也是一条就过,要么成功,要么失败。
演员的优缺点,也会被彻底放大。
而蓝盈莹的表现挺亮眼的。
我记得她最后拿了亚军。
在一票明星演员里厮杀到最后,能拿到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
最后,说说她在《北辙南辕》里饰演的鲍雪吧。
蓝盈莹是个上海妹子,这次却演了个泼辣随性的北京大妞。
那种调皮捣蛋,爱闹腾,略显孩子气的性情,她给拿捏得挺好。
她在整部剧里的位置,功劳很大。
基本上是个活跃气氛的担当。
除了王珞丹演的那个尤珊珊,就属她的嘴最贫最逗。
其余的三个女主,反而会显得比较沉闷。
其实,蓝盈莹给自己选角的眼光很准。
她本人的性格,也是特别拼命,特别倔强的那种。
她自己都说:“我这人就是很狼性”。
《山海经》里的芙儿,《爱人的谎言》里的小夏,《虎妈猫爸》里的黄莉,还有最出名的《甄嬛传》里的浣碧……以及这一次《北辙南辕》里的鲍雪。
蓝盈莹饰演过的这些角色,无一例外,都有一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她们的主观意图都特别明显,她们都特别强烈地想要把握好自己命运。
而这,和蓝盈莹本人的性格,也非常的相像。
有一种人,他们的精神能量很强,做事主动,情绪也很外放。
还有一种人,他们的精神能量不强,行为内敛被动,情绪也比较克制。
蓝盈莹就属于前一种。
她努力上进,精神气儿足。
把个人气质,完整地融入到角色之中。
她有自知之明,很善于挑选适合自己的角色。
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智慧。
我认为,所谓成功的演员,仅仅是做对了选择,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蓝盈莹不适合演大女主(我是说那种更招人待见的伟光正傻白甜的大女主)。
说白了,就是她的长相不适合。
然而,她本人也非常拎的清。
她曾在一次专访中,直言自己的外貌不是特别漂亮,也不是特别讨喜。
但她觉得无所谓。
因为比起当一个漂亮讨喜的明星,她更在乎的是自己演员的身份。
所以,我相信一个具备了这样觉悟的演员,会是一个好演员。
我也相信,一个演员对得起她的戏,就一定对得起看她戏的观众。
热烈或冷静,外放或克制,都是一种表演和塑造角色的风格。
作为观众,对不同的风格,有个人的偏好没有问题,但拿个人偏好去定义演技的好坏就有问题了。
更有甚者,拿这种自己单方面的好恶,去揣测演员的表演“动机”,说她“用力过猛”、“抢戏”、“功利心重”,就更不合适了……总之,蓝盈莹是个好演员。
期待她后面的戏。
北辙南辕 (2021)5.0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冯小刚 / 蓝盈莹 金晨
拍一部电视剧来毁掉半世英名,《北辙南辕》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豆瓣上,它的评分已低至4.7。
“浮夸,不接地气,一群人疯狂贫了吧唧的,这是啥啊?
”“签证下来高兴疯狂成这样?
这是2021年的北京吗?
”“编剧是不是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毒打,知道什么是真实的职场和社会吗?
”网友们的评价句句见血封喉,让“打一星的都是些什么人啊”之类“水军式追问”,显得如此苍白。
令人怀疑:导演《北辙南辕》的冯小刚,真的是曾导演《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一地鸡毛》等佳作的冯小刚?
以“平民导演”著称的冯小刚,为什么突然变得这么“不接地气”?
也许,“平民化”只是人设,“不接地气”才是本质。
冯小刚还是冯小刚,他一直带有两面性。
“冯氏影视”的四大法宝冯小刚成名于上世纪90年代初。
当时消费主义刚在中国兴起,冯小刚把握机遇,靠勤奋、聪慧,建立了品牌。
“冯氏影视”一度成为票房保证。
“冯氏影视”的特点有四。
其一,消解精英权威。
“冯氏影视”擅长塑造自得其乐的边缘人,以拆穿精英们的虚伪为乐,正如《非诚勿扰2》中葛优的那句台词:“哪有什么上流社会,全是下流。
”通过反层级、反约束、反秩序,找到自我的存在感。
其二,礼赞人间真情。
消解精英权威的代价,是崇高、神圣、超越等基本价值也会随之消解,由此引发对生命意义的迷茫——如果没有一个更高的存在,人究竟为什么而活?
“冯氏影视”的代偿品是礼赞情感。
于是,在正常叙事中,“冯氏影视”常会塞入大量温情片段,与几乎同样多的植入广告“双峰并峙”。
其三,游戏化情节与语言。
冯小刚曾说:“我是一个玩心比较重的导演,在拍戏时一直充满游戏的感觉,这既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快感,又给观众带来很大的快感。
”但这些游戏化内容是塞进故事中的,并非故事自身的需要。
冯小刚甚至说,他想把他知道的段子都塞到一部电影中。
其四,平民主义。
通过对英雄主义的颠覆和调侃,“冯氏影视”用感觉、日常经验、直觉等,颠覆着复杂情感、个体经验,从而建立起一个“一切以自我为界”的假自我,迎合了转型时期日渐膨胀的自我的需要。
表面看,这些特征与后现代主义同调,但事实上,二者并不相同。
上不了“主流”的台面,却能卖座后现代建立在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之上。
现代主义以批判为工具,推翻了此前上千年的积累,建立了自身传统,随着现代传统的积累,它又变成新的、可能更沉重的约束,于是,后现代不得不去造现代主义的反。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两点不可少,即:理性精神,现代主义传统。
在“冯氏影视”中,这两点均不存在。
这构成了它永远的痛——上不了“主流”的台面。
“冯氏影视”的形成,或与冯小刚个人经历相关,他从小父母离异,在成长过程中,自觉与父亲割断了文化的、情感的联系,因而对成人社会、权威、传统产生了敌意。
“精神弑父”后,冯小刚的价值观更多来自对周边环境的试探与创伤,内化成对“苦难成就性格”的认同。
好在,时代为冯小刚准备了足够多的同道。
几乎一代城市人都在类似经历中下长大——从出生起便接受各种约束,“吃苦”成了优秀品质,暴力随时可能到来,父母之爱则是奢侈品……作家王朔曾说:“我对亲情是怀疑的,我不记得我爱过父母。
”粗糙时代孕育粗糙人格,想确立自己,就要突破常轨。
于是,施暴成了光荣,成了“够汉子”的证明,斯文反而成了“娘娘腔”,与阉割焦虑捆绑在一起。
冯小刚成名后,常在媒体上扮演“口无遮拦”“讲义气”“直肠子”的莽汉形象,暴露出内心的脆弱——并未真正走出成长期。
事实证明,苦难成就的往往是“单向度”性格,封闭了个体应有的灵性。
然而,当苦难成就的性格们都在暗夜中独自摸索时,“冯氏影视”恰到好处地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安慰。
于是,冯小刚成了票房之王,他的电影作品票房超过了50亿。
可卖座之后,“冯氏影视”究竟剩下了什么?
“冯氏影视”中的人物都在扮演特立独行,都会假装遭遇人间真情,然后及时沉醉,最终沉入“大美满”的甜俗中。
可见,“冯氏影视”的批判从来只是抱怨,并不真想引导人们反省。
经历苦痛,不是为了改造现实,而是为了进一步认可现实。
所以只有喧闹,没有沉思;只有平面,没有纵深;只有镇痛,没有疗愈……“冯氏影视”几次试图突围:更注重镜头语言,对调侃语言克制使用,专注于严肃题材,努力呈现“批判意识”……可只有皮相改变,没有灵魂重塑。
“冯氏影视”始终未突破原有的格局,到后来,只好转投消费主义阵营——一切只为真金白银。
投身消费主义,却搞了个反市场操作冯小刚忽略了,消费主义也有残酷的一面:只承认市场,不承认创造。
“冯氏影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期,人们普遍恐惧、迷茫中的奶头乐,满足了单向度的一代人的狭窄审美需要。
冯小刚恐怕永远想不到,时代跑得太快,动辄挥舞日本军刀、歪头斜眼看人、出言不逊等已被年轻一代视为“太Low”。
这些年轻人在单元楼中长大,少有朋友,不会轻易和谁成“铁磁”,更不可能因一时冲动而放弃自己权益。
他们不愿被话语绑架,没有当老大的意愿,更不会用打架来冒充英雄。
显然,冯小刚坚信的“旧人类法则”,已无法按摩到年轻一代的心灵。
“冯氏影视”从来不是艺术品牌,而是商品品牌,随着消费者迭代,如今已到退市期。
《只有芸知道》2020年的票房惨败,已见端倪。
在一个充分市场化的环境中,冯小刚将很难再得到投资。
然而,网剧发展还不充分,在市场之外,还有其他信息在发挥作用。
老资格、名人、个性、媒体影响力……它们似乎能将滞销品包装成奢侈品。
《北辙南辕》便是按奢侈品的方式来操作的。
一是五大美女挤进一部戏,其中任何一人都能单独挑起一部戏。
二是友情客串阵容超豪,竟将黄渤、朱时茂、徐帆、张绍刚、任素汐、栾树、捞仔等凑齐。
可市场就是市场,一款已经过气的商品,不论换上怎样灿烂的包装,仍会被否定。
《北辙南辕》继承了“冯氏影视”几乎所有缺点:故事框架太松散,以方便塞入各种碎片;无个性的耍贫嘴,主要人物的台词均可互换;许多梗已用过多次,比如通过恭维宋丹丹,以劫持其意见,这种“把人架起来”俗招,早已成家庭喜剧中的“新八股”;太多情节逆转靠嘴完成,是“说”出来的,而不是“演”出来的;无处不在的植入广告;主角们过于精致完美的生活,以致无法形成困境……市场是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但总有人以为能走捷径。
《北辙南辕》的好处在于,能让后来的投资人恢复经济理性。
不经一番逆向淘汰,很难拍成这个水准值得注意的是,从《私人订制》到《北辙南辕》,存在一个逆向淘汰机制:将“冯氏影视”所有缺点都表现了出来,优点却全部去除。
“冯氏影视”的优势来自冯小刚个人风格,他出身平民,对他们的关注点、兴趣、生活细节把握准确,知其艰难,则知如何取悦。
可随着“冯氏影视”与消费主义合流,发自内心的同情日渐变成拉票技术,感同身受的成分少了,只能通过想象自己是平民,来获得体验。
任何一个人,住进豪宅,被有求于己的“圈内人”包围,整天想的是商业兑现,适应的是灯红酒绿,他还可能理解打工人的烦恼吗?
他还可能深入普通人的生活吗?
在《北辙南辕》中,几名年轻貌美的白领,开着进口车,不用还房贷,甚至不用按时上班、不用挤公交,只需动动嘴就能找到好工作,上班不过是喝洋酒、陪吃饭和拿奖金,她们还有什么可烦恼的呢?
但冯小刚就能让她们烦恼起来:和男朋友分手,不愿当家庭主妇,想成影视明星……而化解这些烦恼的好办法,竟然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开饭馆。
冯小刚太不了解这个时代了,以为比自己过得略差一点,就是人间地狱。
他已没兴趣去关心格子间中年轻人们的焦虑、失望、奋斗与艰难,当未来数年都将在债务压力下生活时,他们实在没法像《北辙南辕》中的美女们那样潇洒,能因为一个小误会而“上穷碧落下黄泉”。
可那些“高等人”一张嘴,又是如此俗不可耐、装模作样、缺乏幽默感的耍贫嘴,怎能让人压抑住“打一分”的意愿?
4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资本收编了太多,但能把一个关注平民、自称是平民的导演收编成丧失起码判断力、完全无视人间烟火的地步,也实在是奇迹。
所以,我不愿相信消费主义本身有那么大的能量,还是冯小刚自带潜质,一经资本启迪,便立刻现了原型。
你们见过关系不熟的人随手送对方一台高档洗衣机的吗?里面的人不是住国外海景别墅就是帝都别墅,相较之下郭导的小时代都只是小意思了
是我的取向,因为是电影导演所以摆设的手法和光景构图都很有保证。
真的完全不能理解打一星的杠精怎么就那么事儿!什么叫浮夸?什么叫不现实?你没经历过的、你没见过的就是浮夸和不现实吗?不管是剧情还是演员演技都很在线好吗?
奉劝这些油腻中年老男人不要再拿女性群戏捞钱了,原以为是冯小刚版的《问题餐厅》,没想到是郭敬明版的。再吐槽一下海报,明明讲的是女性成长的故事,海报上的女性都穿着男友风的衬衫露着大长腿,简直拍得像男人装,冯导对女性的物化真是毫不掩饰啊。[裂开]
女性群像一星,男人描绘现实一星,打发时间当背景音一星,小资情调扣一星,说女人围着男人转也不准确,因为尤总搞事业,雪经常去拍戏,但片子里面传递出的印象:女人就是事妈很不喜欢👎🏻,还有喝酒文化😄恶心//为什么要拍假出轨?真的明显更好!//笑死我了,刚入职生孩子跟入职后几年生孩子有什么区别?还是一个女角色说出来这种话,所以女人不生孩子才是最好的吧!老板开心国家开心吗😃
我觉得挺好。语言艺术,没有过不过时。导演拍的就是京圈儿那一群文艺中老年曾经的生活,不是不接地气,受众不同罢了。就像当年老炮,只有在京圈儿长大的人才能理解。评价一个作品的好坏不是看它接不接地气,也许它不是接近我们的生活,但总会接近某些人的生活。蓝盈莹演的很好,没有用力过猛,在那样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子就是有那样的性格。并不是所有你不熟悉的生活,它就是聒噪浮夸。
我每天都在现实里看鸡飞狗跳鸡毛蒜皮鸡零狗碎的现实,我想在剧里看鸡飞狗跳鸡毛蒜皮鸡零狗碎的外衣。这剧满足了我。
台词很冯导
不算难看,挺流畅自然的生活小品,只能说不够“他乡”那么下沉,所以没得到更多好评吧
前三集进展太慢,后面剧情逐渐有点起伏,但总体上还是太平淡。反倒宋丹丹、黄渤、摇滚圈那些咖的客串剧情还挺有意思。冯小刚拍出了电影的质感,但丢失了电视剧该有的节奏;想表达的过多,反而让主线不明。就不用再提由于铺垫太少,近乎于拉跨的结尾了。勉强及格吧。
78分 看的很有代入感 虽然整体来说没讲什么大事 但细节真不错
划船的时候看看,其实没那么难看,图个乐吧…要是都找北京人演还能更够味儿。我觉得这个戏里不需要男主角了,有王珞丹这一个大直男就够了!而且我看完更不喜欢金晨了哈哈哈
就算拍样板戏不带你,冯大师你也不用这么报复社会吧?
看了6集,感觉里面的男性都不怎么讨喜(额…)且人物单薄,难道是为了烘托女主们?身份不是一般的不接地气,酒桌文化冯导深谙此道,大咖都来“提携后辈”或者客串,冯导果然面子大~
剧情有点散,堪称社会热点剧情大杂烩,节奏不好,有点无聊。人物设定不接地气,人物形象不够立体,引起不了共鸣,大部分主角在其中的表演痕迹有点重,看着出戏。有名的演员很多,但看的人如鲠在喉,我自己主观上很不喜欢,各方面都不满意。冯导的生活脱离人民群众太久了,这剧给我一种30岁版《青春斗》的感觉,比那个还浮夸。
毕竟降维打击,制作班底没的说,but,狗屁当代都市女性,不是在奥森有别墅,就是在胡同有大耗死,剧情也很无聊,我为啥要看这群有钱人的家长里短
五星的原因之一,给我转型的庚哥,比起之前拍过的电影来说,演技台词各方面都有明显进步。我可能看剧不会带入现实,所以我只看剧里的故事,除了尤珊珊这个角色过于完美之外,其他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成长。
女主们你们是真有钱呐!!!
第一集十分钟。1)去挪威申请申根签证,是不需要面对签证官的。2)王阳的imac密码,金晨知道。然后他在知道金晨知道他密码的情况下,和前妻的离婚协议就这么开着,都不放在另一个屏幕上。3)俩人为离婚协议吵架,金晨说的是律师发来的离婚协议。可是她页面上邮箱根本没开。这仅仅是第一集十分钟,都是些什么鬼。这剧也别和三十而已比了,三十而已还有俩女孩是普通人家普通职业,反映的尚且是寻常百姓的苦乐。这部呢,人人住别墅大平层,个个开公司合伙人,假模假式矫情的很。
一星要给老爷子瑞斯拜,结尾女主在一起了真的厉害👍 (不过封面着实辣眼睛)当言情剧看的经验就是:人最后果然还是会和自己层次观念同等的人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