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常》是部可怕的电影,可怕得就像你的生活。
它的真实琐碎而枯燥,却距离生活那么近,近得你会排斥它。
然而,随着影片的发展,你又会对导演心生敬畏,他太了解你,了解你不敢暴露于人前的一面。
要命的事,他轻易把你的丑恶暴露在公众面前时,表现得那么冷酷,充满了嘲笑。
被嘲笑的,是现实中最司空见惯的一件事——出轨。
一个擅长于通过心灵鸡汤改变他人人生的作家、演说家,烦腻了一层不变的生活,于是想通过出轨寻求刺激。
为了不让自己的私心显得过于龌龊,他把这称之为爱。
爱是什么呢?
它的确出自荷尔蒙的刺激,但更多的是形而上的追求。
这与做爱是不一样的,做爱是欲望需要满足时的行为,也是空虚寂寞冷的时候,打发时间的乐趣。
这么说,你大概不能接受,但这就是社会,有点龌龊的社会。
导演查理·考夫曼是个敏锐而锋利的人,在其前作《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人性》、《暖暖内含光》中等影片中,他便以思辨的视角,用魔幻色彩的表现手法来讽刺了人类的阴暗面。
同时,他又在这些冷酷的现实里注入丝丝温暖,不让心寒变得那么彻底。
《失常》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个被枯燥乏味、百无聊赖的生活逼迫得走投无路的作家,厌恶了没有改变的日子,想要挣脱枷锁,然而却无所适从。
就在这个时候,他遇上了生命里从未曾遇见过的女子。
当然,他在意料之中地跟这名女子享受了一段啪啪啪的美妙。
如果按照好莱坞的套路,或许会像《廊桥遗梦》的剧情,两个陌生的男女一见钟情,迅速滚床单,迅速分离,然后一辈子不相忘。
即使那人远在他乡,也有份甜蜜活在心里。
这般玫瑰花般的毁三观技法,可以说是90年代罗曼蒂克的极致桥段。
在过去的大部分年代里头,禁断之爱更容易表现出爱的伟大和浪漫,无论是出轨、乱伦还是人兽,人和机器人,人和幽灵,总而言之怎么另类怎么演。
然而,到了考夫曼这里,这样的一见钟情变得极其脆弱。
这部定格动画的男主角迈克尔·斯通(名字也普通得没救)是个家庭、事业两全的,比一般普通人稍微有些身份的人。
然而,却过着与普通人无异的生活。
一样要在嘈杂的大街上拦出租车,一样要忍受不称心的客房服务,走在路上茫然不知所往,面对昔日恋人有话也无从说起,结果变成一个天大的笑话。
恰在这时出现的,对他充满了敬畏之情、崇拜之心的女子丽莎,让他似乎见到激情的跳跃。
(导演在对白处做了很微妙的处理,除了男主之外,其他角色的配音统统由汤姆·诺南,只是丽莎在尚未与迈克尔有过鱼水之欢时用的是詹妮弗·杰森·李,当两人尽兴之后,就连丽莎也难逃由汤姆·诺南配音的命运。
这大概就是查理·考夫曼眼中的男人中年危机的影像。
)于是,他用最动听的台词赞扬她,用最温柔的包容体贴她,用最性感的方式挑逗她……然而,当一切从浪漫的幻影回到现实中时,如天使一般单纯,像小白兔一样可爱的丽莎开始介入他的生活,对他的行程指手画脚。
他便又想起了自己的妻子,那个整天把失意挂在嘴上,使用各种方法想让他顺从的女子,令他如此厌世的因素之一。
他想要丽莎与他一起生活,去私奔、去冒险、去打破自己循规蹈矩的生活轨迹。
然而现状没有改变,只是偶起了一阵小波澜,激情过后依旧归于平静。
直到这时,他才发现。
原来,丽莎并不美丽,她的性格也不如初见时婉约,而她的歌声也远不如印象中的天籁。
等他再起乏味时,丽莎就像任何他所不愿相见的女人一样,枯燥庸俗,想要把他变成受控制的私属物。
而羁绊他的枷锁,也未曾从他的身上消失过。
出于对中年男人的理解,或许其中还夹带着同情。
考夫曼在迈克尔的灵魂中埋下了自私而可悲的种子,不甘寂寞的挣扎里有他的可怜也有他的可憎。
女人们会说他是渣男,男人会耻笑他是可怜虫,然而即便曾经的辉煌过,又有几个人没经历过如此的失忆呢?
正是对中年男人的内心有着深刻的认识,让考夫曼能在每一个镜头中轻易用细腻的白描把男人丑陋而脆弱的一面表现得酣畅淋漓,成就了一部非凡的电影。
电影在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提名之后,开始受到大陆观众的关注,不过因为题材关系,在国内的影迷中口碑参差不齐。
幸而大部分观众还是认可天马行空的查理·考夫曼能够如此深刻、直白的讲一个关于中年男人年龄危机的故事,技巧减到不能再减,要表述和传达的内容却满满当当。
这大概就是个好导演、好编剧的炼成法则。
首先要说,查理.考夫曼是个艺术家,总能把人类脑子的意识形态,哪怕是梦境、潜意识、脑海里闪现的画面,以及真实的感觉,通过具像化的故事情节和装置媒介,表现出来。
而电影这个可以创造臆想世界,又有蒙太奇效果的伟大艺术形式,对于他来说,再合适不过。
(突然觉得,看过他的电影,也有一种别人从自己的脑子里爬过的感觉,因为我们想的,他的电影里都出现了)<图片1>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他的电影里,为什么会有穿越脑洞,成为别人的服务;以及消除记忆诊所,忘记爱人的服务;着火的房子,复制的纽约城等等。
看似诡异怪诞,但是却又真实无比。
谁未曾想过成为别人,成为爱因斯坦、成为导演科波拉、成为演员汤姆.汉克斯,成为那些所有被称之为“伟大”的人。
又有谁不想忘记那些伤痛的回忆,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男人或者女人。
谁又不曾想,把生活里那些不如意的过往,都重来一遍,让生活中的自己和他人,都听从自己的指挥。
而查理.考夫曼把这些,都写进了剧本里:例如《傀儡人生》、《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纽约提喻法》等等。
(人们老说脑洞大开,这部电影里,你真的可以打开某人的脑洞,还可以钻进去。
)
如果你问我想成为谁?
我会说:我想成为——查理.考夫曼。
爬进他的脑洞里,从他的眼睛里看世界、想事情,又会是怎样的体验呢?
也许是疯狂的焦虑与孤独情感的结合体吧。
因为他的电影里,总是充满这样的意识思辨,跟自己的潜意识作斗争。
每一位男主角,内心都充满了孤独和沮丧,对这个尽谎言的世界,有着无比悲观的态度,只得在无助中,借助某种形式化的出口,来释放自己内心的两面性,甚至是多面性。
<图片3>(“金凯瑞”正在接受记忆消除手术,主刀医师绿巨人和霍比特人,嗯,这手术能成功都奇怪,哈哈哈,原谅我的跳戏)<图片4>而今年,查理.考夫曼带来的这部最新作品,定格动画《失常》,在颁奖季的最佳动画长片奖项中,无一疏漏的拿到了提名,金球以及奥斯卡,皆是。
而这部作品继威尼斯评审团大奖后,却不会真正捧得主流大奖的奖杯,因为它过于小众了,或者说是成人化,如果评委们愿意打破这几年皮克斯得奖的惯例,无疑《失常》更具竞争力。
这部定格动画,是查理.考夫曼的作品中,最细腻,最动人,也是故事最简化,形式最直白的一部影片。
<图片5>当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们,开始趋向极端成熟时,他们便摆脱了叙事的推进,进而追求极简故事线下的意向表达。
他们的电影故事,都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聂隐娘》一个杀手归隐山林的故事、《还魂者》一个猎人复仇的故事、《失常》一个男人出差一天的故事。
在说这部细腻,又极简的故事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查理.考夫曼以前的作品有多复杂。
1999年《傀儡人生》这是让查理.考夫曼,震惊四座的一部作品!
而影片开头的一段木偶剧,就代表他想要说的话:《克雷格的绝望与觉醒》——人类的绝望与觉醒的过程。
一个木偶无意间看向镜子,发现自己原来被人操控,于是癫狂舞蹈,最后倒在墙边,掩面而泣。
影片中的木偶和演员约翰·马尔科维奇,被男主角:木偶师克雷格操控;而克雷格被美丽的女主角:玛克辛操控;玛克辛被自己的生存欲操控。
神奇的是,众人在追求社会地位与理想生活的同时,对自己的被操控,是不自知的。
每个人都想穿过脑洞,进入伟大的演员:约翰·马尔科维奇的脑子里,成为别人。
影射了现实中人们的茫然失落,以及每个人都被无限的欲望,交替支配着。
生存欲是人类最基本的追求,在这之后,男人要用生存权,去换取理想女性的交配权;而女人则擅长利用男人的交配欲,换取自己生存欲的满足。
这是人类意识的真相,我们都是被自己的欲望,或被他人利用自己的欲望,从而被控制的木偶。
在电影的开篇,男主角对黑猩猩说:“人的意识是可怕的诅咒,我们思考、感觉、苦恼。
”,因为我们的肉体,永远是思想意识的傀儡。
电影从形式上的木偶师操纵木偶,到意识上的男主角操纵演员约翰·马尔科维奇,以及最后的女主角操纵男主角,让我们看到被人隐性操纵的可怕性。
当我们要操纵别人时,我们就要成为别人,成为别人,就要放弃自己。
而对于生存的贪欲,却得到了永生,代代相传。
影片里中两位女主角刺激的搏杀过程,借助了演员约翰·马尔科维奇的潜意识,令影片从此难以被超越,再也无法被复制。
当然,还有演员约翰·马尔科维奇,自己钻进了自己的脑洞,在极度强烈的自我的意识下,看到了被自己充斥的恐怖世界。
查理.考夫曼的电影故事里,总是充满了意识的欢愉,超现实的外表下,是真实的意识内里,我们潜意识里,充满了各种各样被遗忘的角落,它们组成我们的人格,而每个人又都是自大与自恋的。
在《傀儡人生》中,借助演员约翰·马尔科维奇的身体,成为著名木偶艺术家的克雷格说:“真实与谎言并存,即便是在谎言之下,艺术更趋于诉说真相。
”。
而查理.考夫曼的创作苦恼,同样徘徊在,充满谎言的生活中,艺术要如何讲述真相上。
即便他也曾借人之口说:“蠢人才寻找真相。
”。
2002年《改编剧本》在《人性》与《危险思想的自白》之后,查理.考夫曼又根据自己改编小说的经历,把自己的编剧过程,写进了电影里。
很多人都会把拍电影的过程,拍成电影,而查理.考夫曼轻而易举,就解决了如何不落俗套的问题,把自己人格分裂,变成两个考夫曼:查理和唐纳德。
哥哥查理.考夫曼,追求单纯的艺术,力求展现真实的生活,而弟弟唐纳德.考夫曼,懒到整日躺在地上,崇拜罗伯特.麦基的编剧原则,几天就写出了好莱坞商业大片的高价剧本。
就这样,查理.考夫曼,用这个现实编剧脑海中,幻想的电影故事,为我们展示单纯艺术的魅力,讲述“鬼兰”的神奇。
又借助了弟弟好莱坞式的原则,在影片最后,加入了性、毒品、枪战、怪兽、追车等商业元素,对复杂故事线的驾驭,商业模式的嘲讽,尽显了查理.考夫曼的掌控力和编剧才华。
而影片中,借助哥哥查理的口,对另一个自己说,编剧要以创新为目标,怎么能去找捷径和技巧。
于是他在自己的每一部电影里,都在创新,任性地放入自己所要表达的理念,更换的只是载体与形式,而内核从未改变:用艺术揭示生活的真相。
在这部《改编剧本》中,他借助了“鬼兰”。
世界上的兰花就像女人一样,有千万种,而每一种植物,都对应一种帮它授粉的昆虫。
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朵。
而人生充满了类似鬼兰的事物,那是一种美好的憧憬、轻易产生的情感,但却是趋于幻想,稍纵即逝,难以捉摸。
人们像喜欢兰花一样痴迷一件事物,之后,又希望可以干净的忘记这件事情。
这不就是短暂即逝的爱情真相。
在影片中,当查理.考夫曼说,我要写一个故事,单纯的讲述兰花的魅力。
不过度渲染角色的特征,没有惊悚的故事布局。
我想要展示,鬼兰犹如上帝的奇迹,而其实人们从未见过鬼兰开花,一切关于失望之情。
在这个故事里,没什么具体的事情发生,人们不会改变,他们也没有产生顿悟,他们挣扎、挫败、一事无成,更多的体现真实的世界写照。
当影片中,好莱坞编剧的代表:罗伯特.麦基听完时,给到的答案是,如果你写个没有冲突、没有危机的故事,会让观众无聊到哭。
可惜在查理.考夫曼就是固执的认为,那些电影中的角色们,最终懂得了深邃的人生哲学,相互成长、接纳对方、突破万难,最后终于功成名就,这并非真实的人生,而我的故事也不要这样,这是查理.考夫曼的心声。
(暂时先省去《危险思想的自白》《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纽约提喻法》,见以上《傀儡人生》和《改编剧本》的复杂程度,可见其他作品只会更复杂。
只怕啰嗦的我,写了五千字,还没写到《失常》,我就要失常了。
)2015年《失常》于是,查理.考夫曼的第八部电影作品《失常》出现了,据说该片是2005年,查理.考夫曼的同名话剧,被搬上大荧幕。
你会惊奇的发现,这部电影,就是2002年《改编剧本》中,那个郁郁寡欢,在艺术与真实的漩涡里苦恼的编剧,所想要展示的一切,都呈现在这部单纯的《失常》里。
这几乎是一部绝对的,反好莱坞类型片的艺术动画,而观众不但没有无聊到流泪,而是产生了无比的共鸣,从而惊叹,鼓掌,甚至给予褒奖。
查理.考夫曼就这样,写了一部:没什么具体的事情发生,人们不会改变,也没有顿悟的人生哲理,他们挣扎、挫败、一事无成,一切关于失望之情的电影《失常》。
在这部故事极简的影片里,又充满了查理.考夫曼的创意。
这一次,他没有再加入超现实的装置,而是简单的把这个世界符号化:带着同样面具的世人,有着同样粗声线的男人和女人,瞬间令观众陷入他的世界里。
形式与意识 影片噪杂的开场,黑屏下,充斥耳边的无数对话,听不清具体的内容,却不断的萦绕在耳边,这就是生活环境的重现。
几千米的高空上,乌云密布,仿佛穿越了一段愁云,很快又进入了另一片乌云。
仿佛是人生的漫长航线,在落地前,被陌生男人抓手,有仿佛暗示了我们的交际关系,总是在特定场景下,被破与他人产生联系,而内心其实充满了厌恶。
可快你就会发现,男主角身边的人,无论男女老少,发型穿着,都是同样的一幅面孔。
在这样抽象的比喻下,是无处不在的真实细节,无论是下飞机打车,来到酒店登记,进入房间订餐,每一个动作,角色看到的每一处场景和细节,糟糕的雨夜,昏暗的城市,百无聊赖的出租车司机,面热心冷的酒店服务生,扑面而来的当地特色食物与景点,在浴室的淋浴间里骂人唱歌,每一个有着短暂出差经历的人,相信都会很快找到共鸣。
定格动画的好处是,一切都被放慢节奏,导致人物的表情虽然没有那么丰富,但是情感却被延长,失望、无奈与悲伤,画面定格的特写,显得更有张力。
令每个观众,都开始急于期盼,这个似乎是陷入中年危机的男人,如何找到旧情人,开解自己的郁结。
不过很快,现实的真相又袭来了。
等待十年未见的前女友,那种内心的忐忑和慌张,望向每一个走近大门的美女,却回头发现,美女身前那个平庸的妇女,正是自己等待的对象时,那种强迫式的夸张反应,起身拥抱亲吻,大赞:“你看起来太美了。
”,真的是太有意思了。
上一次看到这样的场景重现,是在《年轻气盛》里,年迈的导演刚刚看完世界小姐曼妙的裸浴身姿,又赶紧跑去见多年来的御用女演员,面对这个年老色衰,却又浓妆艳抹的妇人,他还是大声的喊出:“你看起来太迷人了,我们想让你变得更加杰出,才写了那些让你看起来丑陋的情节。
”,其中的苍白无力,只有他自己不自知。
而《失常》里,对于旧情,女人脑海里永远需要一个解释,对于那些旧债,是永远算不清的。
想从旧情人那里,得到慰寄,是不太可能的,这就是现实的真相。
而当我们每次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又是否演练过自己的表情?
在这里,查理.考夫曼,又开始了他擅长的诡异桥段,男主角开始表情失控,试着找寻自己的脸部的缺口。
你会发现,并不是定格动画的人物设计,做不出完整的人脸,而是电影剧情设定,要求每个人的脸上,有着明显的面具覆盖感。
额头与颧骨之间,有着明显的缝隙。
让观众随着剧情发展,越来越担心,人物的脸会不会掉下来,从而走向恐怖的节奏。
不过很快,影片就进入正题了,男主角迈克尔·斯通,终于遇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她。
在影片神奇的“千人一面”的设定下,女主角丽莎的“与众不同”,突出地表现为,真实的个体面孔与女性的天籁之音。
不过在考夫曼的电影里,一定不只是男女主角相遇,相爱那么简单,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兰花”一般的爱情,是一种美好的憧憬,轻易产生的情感,也是趋于幻想,稍纵即逝,难以捉摸的。
在《纽约提喻法》中,妻子说,当你认识一个人的时候,就是你开始讨厌他的时候。
于是,当一夜温情结束,坐在餐桌前的丽莎,开始让男主角迈克尔·斯通难以忍受,无论是吃饭的小动作,还是控制欲,以及恶俗的想去景点游玩。
终于,那个“与众不同”的丽莎,在清晨的日光下,逐渐模糊,并且消失了。
带上了同样世人的面具,变成了粗犷的男人声音。
潜意识的梦 在考夫曼的电影里,除了意识的斗争,一定有潜意识的展现。
在《失常》里,他借用了男主角:迈克尔·斯通的梦境。
来揭示他自大与自我。
在梦中,每个人都爱着他,都想抓住他不放,就像他白天在飞机上被陌生人紧紧抓住,家里的妻子不肯面对两人没有情感的事实,孩子不停的索要玩具纪念品。
他害怕失去丽莎,因为他对这样的生活,感觉到极度的无趣和孤独。
孤独的真相我们每个的生活,都是客户服务一样的怪圈,在工作中,生活中,你面对的人 ,都是你的客户,你们要如何相处,这其中是否有标准答案?
影片在最后,借助迈克尔·斯通的一段客户服务的演讲,讲出了生活的真相。
考夫曼这样写到:“当我们关注每一个独立个体,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童年、自己的身体,而每一个身体都有着自己的伤痛。
身为人类意味着什么,痛苦又是什么,活着又是为什么?
我也不知道。
我迷失了,我失去我的爱人,我没有人可以说话,我没有人可以说话……”。
迈克尔·斯通失望的回到家,只能一个人坐在楼梯上,看着机械娃娃发呆,那个同丽莎一样,有一点残缺、有着女性声音的玩偶。
因为每个人在他眼里,都有问题,全然没有意识到,也许有问题是自己,当然我们从来不会承认自己有问题,更何况还是脑子有问题。
在同样的社会价值观,集体的宣讲下,很容易产生自我迷失,然后开始自我的无限膨胀,又对真实的自我没有感知。
就像《傀儡人生》中,自己没有意识到被隐性的欲望控制一样,《失常》里的男主角,没有意识自己的不正常,反过来想想,这是很恐怖的一件事,男主角名为:迈克尔·斯通——石头迈克尔。
什么是“失常”什么是“正常”,对于不正常的人来说,“失常”是回归,“正常”反而是噩梦。
影片中迈克尔·斯通在演讲台上,自己的真实内心独白与准备好的演讲稿,交替出现,当他一看到大众的聆听,就又因为恐惧,而低头找回自己的演讲段落,然后又因为进行不下去,而不禁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意识的挣扎与痛苦,在这里被表现,其中“记住,总会有人在那里,等着每个人去爱。
”,这句话是被迈克尔·斯通,非常不自信的勉强讲出。
他说:“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就像我们从来没存在过一样。
”,这也是中年危机、老年危机一切的恐惧来源,其实“与众不同的丽莎”在现实中,从未改变。
并且世上的人,也不是千人一面,影片在最后,展现给我们看。
丽莎在最后的信中说,“Anomalisa”在日语里的意思是“上帝的天堂”,而丽莎的同伴,也有着自己的面庞。
人们就是这样,一瞬进入天堂,遇到爱情与天使,一会儿又因为自己或偏见、或恐惧的意识坠入地狱,感觉看不到世间的美好,而自己又意识不到,是自己的意识在作祟。
在《危险思想的自白》中,有人威胁男主角说:“你不继续玩下去,你就不会离开。
”,就像人生游戏的缩影。
《失常》里,迈克尔·斯通说:“有的时候,生活里并没有课程教导我们,该如何生活,这本身也是一个课程。
”。
这部被誉为2015年年度,最具有人性关怀的影片,关于爱与人性,却没有用真人来演绎。
看到豆瓣有人写到,影片的主要场景,费格利(Fregoli)酒店,对应的则是费格利妄想症,一种患者相信身边的人都是由同一个人扮演的精神病。
就像《纽约提喻法》中的主角叫科塔德(Cotard),对应的是科塔德妄想症,一种患者以为自己已经死了的精神病。
看查理.考夫曼的电影,似乎不断的解读其中的符号与寓意,比故事本身更有意思。
这部动画片,玩偶的质感,人物的对话,都非常赏心悦目又值得玩味。
他的每个故事中,角色都落魄与孤独,有着自己的伤痛,而他也似乎,一直在试图与这些苦痛和解,在上一部他自编自导的《纽约提喻法》中,年迈的主角最后说:“没人愿意聆听你的遭遇,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那个”。
于是,在《失常》里,他就仅仅是单纯的展现一个个体给我看,每个个体都有着自己的伤痛,这里没有人生哲理的顿悟,人物没有任何的改变,一切有关于这样的失落之情。
<图片6>(左侧导演,右侧查理.考夫曼1.65米的编剧界的巨人)而我们就是那个,既希望拥有正常的生活,却又渴望失常的快感,循环往复,有着真实生活焦虑的人。
所谓可笑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迷思。
查理.考夫曼就是这样用电影来思考的。
2016年1月15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一個寂寞的男人搞婚外情,後來又嫌棄她」如此簡單的故事介紹,能夠拍得出《不正常麗莎(Anomalisa)》這種有點瘋狂的泥膠人偶動畫,應該只有拍過《無痛失戀(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何必偏偏玩謝我(Adaptation)》的Charlie Kaufman吧?
最初看到男主角Michael(David Thewlis聲演)回憶自己妻子時覺得不自在,為什麼如此「男生女相」呢?
慢慢看下去,為什麼大家的樣子都那麼像?
是泥膠人偶的問題嗎?
結果看到差點昏睡時,忽然被Lisa(Jennifer Jason Leigh聲演)的聲音驚醒:終於有正常的女人聲線了!
後來明白了:原來為了營造男主角的「寂寞」,除了Lisa之外,所有人無論男女老幼、什麼身份,都是同一個樣子同一把聲線!!!
(由Tom Noonan一人分飾N角)千人一面,立即想到《玩謝麥高維治》,但本質始終不同,這裡是Michael的心理障礙?
把所有人包括妻兒、舊情人…都看成樣子聲線一樣,所以無論他們說話內容是什麼,他亦毫無反應;然後他對Lisa熱情消逝後,Lisa在他眼中連聲音亦慢慢變得跟其他人一樣。
想像一下如果拍成真人版會怎樣…可能沒有泥膠人偶的粗糙感,「驚慄感」會提升,但泥膠公仔卻帶出另一種荒謬感,尤其是男女主角做愛的場面,以泥膠公仔呈現的時候滿有趣味,感覺沒那麼「核突」…最後那個日本人偶口中的精液,是暗示Lisa只是男主角的幻想?
但又有Lisa及她朋友(以另一正常女性面目呈現)的畫面,其實只是各自所需?
Michael事業有成卻寂寞空虛,看到千人一面的心魔好像自己戴了面具[XD],最初覺得可怕又詭異的場景,慢慢又會覺得實屬正常:對周遭一切失去興趣的話,他們的長相聲線有沒有變化也毫不重要。
這一點又覺得其實很真實,果然是深入淺出的Charlie Kaufman。
第一次看到少儿不宜的定格动画,讨论的话题也一样少儿不宜。
Lisa 说8年没有恋爱过了,唯一一次恋爱对象是60岁的已婚上司。
她是社会底层,脸上有疤,连服务员的工作都找不到。
Michael是成功人士,知名作家,走到哪来大家都能叫出他的名字。
他突然离开前女友,10年以后仍然对她还是念念不忘,看得出他并非滥情。
他说自己有精神疾病才离开她,这对于前女友来说不算一个诚恳的离开的理由。
当他听到一个女声,Lisa有别于所有人的声音,他失控了。
10年以后他又一次找到了那个与众不同,可以“治好”他的病的人,那个对他来说独一无二的存在。
他是如此害怕失去她,为此噩梦连连。
而他还是失去她了,因为他想要的那个完美的,独一无二的她其实是不存在的。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完美的独一无二的伴侣。
对于Lisa来说,她喜欢Michael是她长期得不到温柔的对待,像一个饥饿很久的人遇到了一桌大餐。
她认为自己遇到了一个懂她的人,也就允许他走进她的内心。
然而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
即使Lisa的声音让他觉得特别,但是当他习惯了她的声音,她其它的行为让他不满时,Lisa对他来说不再有任何吸引力。
而处于两人关系弱势的一方,她除了为自己并没有做错的行为道歉,什么也做不了。
她问他,“我不聪明,不好看,你为什么喜欢我?
” 没有什么经验的她把遇到Michael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她将一辈子不能忘记他。
而他,把所有生命中重要的人,爱他,和他爱的人,都记成了一张脸。
虽然我很想说,不好好学习工作就只能留在社会底层被“渣男”欺骗还念人家一辈子的好,对男性的满意的阙值像指数一样拉高,一辈子都找不到好对象。
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社会底层并不是不努力,成为社会上层也未必事事如意开心快乐。
“世界上所有人对我而言都是其他人,除了你。
”看完这部又污又美的电影之后,我对影片海报上的那句“这是今年最具人性的电影”深感认同,虽然这部电影里连一个真人也没有。
《失常》是一部定格动画电影,导演是美国大名鼎鼎的编剧查理·考夫曼,他的上一部电影是7年前的《纽约提喻法》。
相较之前的作品,无论是《傀儡人生》、《暖暖内含光》还是《改编剧本》,《失常》都有着查理·考夫曼鲜明的个人烙印:一方面,他的作品充满了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另一方面,他的故事都能深刻地揭示出生活和人性的本质。
查理·考夫曼无疑是一个勤奋的电影天才,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能让人在脑洞大开的同时又心悦诚服,这一切都根源于他坦诚的创作态度——他的电影就像一面面镜子,通过这些镜子,观众能看到那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自己。
虽然《失常》是一部充满着各种十八禁的动画片,但却颇具深度和力度,去年本片获得了诸多电影节的最佳提名就是明证。
对于考夫曼而言,也许操控真人演员已经完全无法满足他超强的控制欲,所以这次他选择用人偶来演绎这个故事。
影片开始,在银幕还是黑的时候,各种巴拉巴拉巴拉的嘈杂噪音就出现了。
注意听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些谈笑声竟然全都是男士的声音。
我们的男主角叫迈克尔,他是一位鸡汤畅销书作家,此刻他正乘坐着一架飞往辛辛那提(Cincinnati)的飞机,在那儿有一场演讲等待着他。
迈克尔是一个爱好安静的人,可他在旅途中遇上的却全是一些患了话唠癌的乘客、出租车司机、大堂服务生和前台接待员。
细心的话你还会发现,所有这些人物竟然都长着同一张脸。
对于他不关心的人,人人都刮噪的要命,而对于他真正关心的人,例如他的儿子,跟他说的话则少得可怜。
“爸爸记得给我买玩具,我爱你,保重,再见!
”,儿子说完就挂上了电话,词语之间都不带停顿。
和大多数中年人一样,此时的迈克尔忧郁而烦躁。
点上一根烟,迈克尔踱到酒店的窗边准备看风景放松一下,结果,透过玻璃他竟然看到对面大厦的一间房里一个男子正对着电脑屏幕打飞机。
WTF!?
算了,赶紧练习练习明天要演讲的内容吧,迈克尔拿出了手稿,“谢谢大家,今天我很荣幸来到这里和大家谈一谈客户服务……”在面无表情地念了几个段落之后,他嘴里吐出的一句“Fuck!
”为这个练习画上了一个失败的句号。
喝杯酒提提神吧,这样应该会有帮助。
迈克尔走出房间去取冰块,路上有一对情侣正在激烈地互相对骂着,其间的各种“Fuck”、“Shit”、“Bitch”交相辉映而又相映成趣,真是还没喝酒就醉了!
取完冰块回来,喝完酒的迈克尔试图继续练习明天的演讲内容,但还没讲上两句,这个练习就又以一句“Fuck”完美收官了。
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吧?
或者,做点让自己高兴的事情?
例如,给住在辛辛那提的贝拉打个电话?
贝拉是迈克尔昔日的情人。
在打电话给贝拉前,迈克尔竟然用不同的语气练习了好几遍开场白。
真是讽刺,迈克尔可是一位电话营销专家!
打电话是他的强项好不好?
电话接通了,说起两人有多长时间没有见面,迈克尔说“大概有十年了吧”,话音未落,贝拉就冷静而快速地修正了他,“十一年”。
迈克尔窘迫地试图岔开了话题,他说“我结婚了”,对方回答“噢”,他欠抽地说“还有了一个孩子”,对方继续回答“噢”,迈克尔关心地问道“你呢?
”对方的回答简短而干脆,“没有。
”在贝拉正努力地将对话内容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时,迈克尔却极其欠抽地说了句“我很想你”。
毫无疑问,迈克尔此刻诚实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可是说这样的话除了撕开对方的疮疤让对方痛苦还能有什么卵用呢?
孤独而痛苦的迈克尔约贝拉见面。
在酒吧里,贝拉问起当初他为什么那么决绝地和她分手,迈克尔痛苦地一口气喝光了他面前的酒。
贝拉惊讶于他的酒量和喝酒的速度,迈克尔解释说“这些年练出来了……”啊,多么痛的领悟。
现在的迈克尔无疑是孤独寂寞冷的,他试图和贝拉重新找回往日幸福的时光,甚至幻想着约个炮:“你愿意到我的房间去再喝一杯吗?
也许我们可以更私密地聊一聊”,深受震惊的贝拉情绪突然失控,“你的意思是和你滚床单吗,混蛋?
”贝拉气愤离场。
带着醉意,迈克尔踉跄着独自来到街边的一家玩具店,他突然想起要给儿子带个玩具。
于是,他走进了这间不是普通玩具店的-玩-具-店!
接下来的一幕非常地戏剧化:迈克尔站在一根硕大的电动假阳具面前跟售货员一本正经的问道,“我想给我儿子亨利买个玩具……”WTF!?
想必店员此刻的内心是无比崩溃的。
生活要是糟糕起来那可真叫要命。
回到酒店洗个澡吧,Fuck!
水怎么这么烫!
调一调吧,Fuck!
水怎么这么冷!
Fuck!
Fuck!!
Fuck!!!
一部动画片能冒出这么多的不文明用语!
上一部有这么多脏话的电影我有印象的还是《南方公园》呢,看来《失常》和它有的一拼。
虽然我非常欣赏坦诚的创作态度和表达,但洗完澡走出来的迈克尔还是让我大吃了一惊——三点全露了啊大叔!!!
这是一部动画片啊大叔!!!
小盆友看到怎么办啊大叔!!!
WTF!?
抹了抹镜子上的水雾,迈克尔发现自己的嘴竟然失控地开始自言自语!
WTF!?
镜子里的那个我是我吗?
我的精神病又犯了吗?
惊慌失措的迈克尔赶紧穿上衣服跑出了房间。
找人?
找自己?
不知道!
反正要找个人!
生活尽管乏味,但它也会时不时地给你来点惊喜。
这不,在他敲开了一间房门后就意外地发现了两个他的女粉丝。
其中一个妹子的手里还使劲挥舞着他的那本畅销鸡汤著作,《让我帮助你更好地帮助别人》。
只不过,这次需要别人帮助的不是别人,而是迈克尔自己。
粉丝的热情和真诚感染了他,他决定邀请这两位女士喝一杯。
细心的观众此时会惊喜地发现,女粉丝之一的丽莎竟然有着全片中唯一的女声配音!
怪不得她如此地迷人!
真是物以稀为贵啊。
从点东西就可以看出这两个女粉丝过的日子并不宽裕,她们两人点的是苹果莫吉托,一种廉价饮料,而迈克尔点的则是马提尼加什么什么再加什么什么(你看,我的日子也过的并不宽裕,哈)。
在点东西喝的时候,语气熟练而迅速的迈克尔像极了詹姆士·邦德。
有酒有音乐又有美女,大家毫无意外地相谈甚欢。
即将分手前,迈克尔鼓起勇气邀请丽莎到他的房间去再喝一杯。
在西方,大家都知道这个邀请意味着什么。
但丽莎还是答应了。
在迈克尔的房间里,丽莎敏感而自卑地问道,“人人都喜欢美丽大方的艾米丽,为什么你会单独请丑陋的我喝酒呢?
” 迈克尔看着她的眼睛,“因为你身上有种独特的气质”。
丽莎的右眼角受过伤,她时常有意无意地会用手去拉头发以遮住那个伤口。
迈克尔大概是喝醉了,“我能亲吻你的那个伤口吗?
”这着实吓坏了丽莎,丽莎警觉地退到了门边,“你该不会是变态吧?
就是专门喜欢那些丑陋、肥胖的类型……为什么?
” 迈克尔真诚地回答,“因为我喜欢你。
”迈克尔觉得丽莎的声音有一种魔力,这让他觉得无比地舒服和愉悦。
丽莎解释说可能是她做接线员久了,声音变得有亲和力和正能量。
事实上,只有迈克尔和观众们才知道,她是影片里唯一的女声。
迈克尔邀请丽莎唱一首歌,丽莎唱了,歌词大意是,“女孩想走在阳光下,女孩只想要一点快乐……”结果迈克尔听哭了,丽莎深受感染。
“好不容易,好不容易我才找到你!
”面对着让你心动的那个人时,你就会知道这句话的份量。
然后他们,是的,接吻了。
他们躺在床上,迈克尔听着丽莎说着她的一切……天哪,这是整部电影截至目前我看到最温情的一个段落。
其实,岂止是在电影中,在我们的漫长而枯燥的生活里,这样浪漫而温馨的场景也仅只是屈指可数而已!
这个段落是如此深刻地反映出了人类的本质:终其一生,我们都生活在孤独和痛苦之中,须臾不能抽离。
因为孤独,我们彼此需要;因为孤独,我们需要彼此的眼睛,需要彼此的嘴唇,需要彼此的身体;因为孤独,我们需要爱,需要温暖,需要阳光,需要快乐……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鼓起勇气去自不量力地对抗那操蛋而又惨淡的人生。
后面的画面说实话很污,但在观看的时候,我的心情却平静而美好。
再没有什么能比两个独孤的人在一起更让人温暖了,不是吗?
这么污,却那么美!
在他们做爱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少的小意外,例如迈克尔压到丽莎的头发,丽莎的头撞到了床头……这些小意外让人莞尔,生活正是因为真实才让人觉得美好!
虽然经历了糟糕的一天,但老天待迈克尔并不薄,它给了他,以及她,一个美妙的夜晚。
可惜幸福和快乐总是短暂的,生活第二天就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
第二天清晨,一个诡异的电话叫醒了沉睡中的迈克尔。
电话是一个叫劳伦斯的家伙打来的,他自称是酒店管理处,需要迈克尔到他的地下办公室聊聊。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非常骇人!
出于对大家观影乐趣的考虑,这里就不做过多剧透了。
影片后面的段落一度看得我瞠目结舌、心惊胆战、脑洞大开!
后来,迈克尔还是出席了那个演讲,只是,他的整个演讲过程就像一场灾难。
他放弃无聊的演讲内容并选择讲出真心话,“……我找不到人跟我说话,我不知道痛苦是什么,我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世上也许毫无真理可言,虽然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记住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个特殊的人存在,她值得你去爱。
记住,和你交谈的每一个人都是需要爱的……”结束工作之后,迈克尔失魂落魄地回到了家里。
为了欢迎他回家,妻子邀请了很多朋友来家里开Party。
迈克尔惊讶地发现,生活恢复了它的本来面貌:他身边的所有人都有着同样的面孔,都说着同样的声音。
这时,他的儿子扑过来问给他买了什么礼物,迈克尔拿出了一个玩具……没错!
正是他在那-家-玩-具-店买的那个日本机器玩偶。
令人尴尬无比的一幕出现了,他的儿子玩了一会就叫了起来,“爸爸,为什么这个玩具小人的嘴里流出了一些白色的液体!
”“……大概是精液吧?
”“爸爸,什么是精液?
”WTF!?
脑洞不能这样开吧!
难道那些充满着真情的对白是假的?
难道那晚的缠绵绯恻是假的?
难道那个美丽动人的丽莎也是假的?
WTF!?
妻子和儿子都愤怒离去,朋友们开始无聊而刮噪的互相说笑,可怜的迈克尔独自瘫坐在楼梯上。
在他的面前,那个机器玩偶正欢乐地唱着《桃太郎之歌》,一张一合的嘴里还有不明液体在流淌……也许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吧,它会时不时地给你一些片刻的美好,让你觉得人生好像并没那么糟,然后再恢复它的本来面貌。
《失常》让我想起了另外两部优秀的电影,《迷失东京》以及《她》。
看过的观众就知道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是的,孤独。
“……我需要爱,我需要感觉被爱;我想要被需要,我想要被重视;我想做爱,我想有人想和我做爱;我想要快乐,我想带给别人快乐……”如果说孤独是一种病,那么这种病注定无药可救。
《失常》,“今年最人性的电影”,果然!
“你写的东西将会成为时代的记录…但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对自己诚实,你也会减轻他人的孤独感,因为他们在你的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希望。
”——查理·考夫曼谨以本文像查理·考夫曼致敬。
PS: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源自网络,首发自微信公众号 2j的花果山 ,欢迎留言、分享及转发,谢绝不打招呼的转载。
<图片1>
麥可史東是丈夫,是孩子的爸,還是備受尊敬的作者,著有《讓你更能夠幫助顧客》,卻深受平凡的人生所苦。
有一次他到辛辛那提出差,即將在客服人員大會演講,入住弗瑞格里酒店那一晚,邂逅了食品公司的客服代表麗莎,這位恬靜的女子能夠讓他暫時擺脫失落感,很可能是他這輩子的真愛。
這個美妙而溫暖的故事,挾帶著荒謬和詼諧,出自鬼才導演查理考夫曼(《紐約浮世繪》)和杜克強森(《廢柴聯盟》第二季耶誕特輯)之手,珍妮佛傑森李、湯姆諾南、大衛修里斯獻聲配音,卡特伯威爾跨刀製作配樂。
天才導演查理考夫曼以黑色喜劇和超現實定格動畫,刻劃出一位男性的午夜靈魂夢迴,印證了考夫曼深厚的編劇功力和原創實力。
查理考夫曼和杜克強森的首部動畫作品,可以從2005年開始講起。
當時查理考夫曼和柯恩兄弟,為作曲家卡特伯威爾的實驗劇場寫了有聲獨幕劇,在紐約、倫敦和洛杉磯巡迴演出。
卡特伯威爾為了這幾齣獨幕劇,籌組室內樂團現場伴奏,再搭配擬音師馬克柯斯坦左的特殊音效,總能吸引大牌明星共襄盛舉,其中查理考夫曼的獨幕劇《希望離開劇院》,更請來霍普戴維斯、彼得丁拉奇和梅莉史翠普擔綱要角,柯恩兄弟的獨幕劇《外科醫師》仿效以前的廣播劇,舞台上幾乎沒有佈置,演員直接坐在高椅朗誦台詞。
洛杉磯巡迴演出期間,由於時程安排不佳,只好臨時把柯恩兄弟的獨幕劇,換成法蘭西弗瑞格里的獨幕劇《安諾瑪麗莎》,法蘭西弗瑞格里其實就是考夫曼的筆名。
舞台劇《安諾瑪麗莎》是勵志演說家麥可史東的故事,這位英國紳士跟妻兒住在洛杉磯,巡迴美國各地為客服人員演講,有一天在辛辛那提短暫停留,邂逅了他的忠實書迷麗莎海左曼,一位不善交際的業務代表。
舞台劇演員陣容有珍妮佛傑森李、湯姆諾南和大衛修里斯,當時執行製片夫妻檔凱斯考爾德和潔絲考爾德(《神祕訪客》、《下一個就是你》),正好坐在觀眾席品味這齣戲。
凱斯考爾德說:「我很喜歡舞台劇《安諾瑪麗莎》,這集結了電影手法、管弦樂和特殊音效,不僅能夠讓人感動,也觸及孤獨與愛的主題,以及身為人的本質,這些都是千年不敗的題材,我不禁考慮把它拍成長篇動畫。
」動畫工作室Starburns Industries創辦人迪諾史坦默托普勒斯,拿到《安諾瑪麗莎》的舞台劇劇本後,立刻著手改編成電影劇本,這將是查理考夫曼的首部動畫作品,也是Starburns首次進軍大螢幕。
Starburns創立於2010年,堪稱劃時代的製作公司,專門製作定格動畫和傳統2D動畫,曾以《廢柴聯盟》第二季耶誕特輯《Abed’s Uncontrollable Christmas》,贏得艾美獎角色動畫傑出成就獎。
《安諾瑪麗莎》的導演兼製片杜克強森,曾參與迪諾史坦默托普勒斯的動畫專案,被選為《安諾瑪麗莎》前進大螢幕的重要推手。
杜克強森說:「迪諾有個節目告一段落,我們正在考慮接下來的計畫,他手上剛好有查理考夫曼的劇本,而我又是考夫曼的大粉絲,二話不說就加入了。
」製片羅莎崔恩(動畫《機器雞》)也加入這個創作團隊,跟查理考夫曼和杜克強森聯手合作,把《安諾瑪麗莎》改編成動畫。
查理考夫曼有個怪癖,他喜歡留白讓觀眾自行做結論。
查理考夫曼、杜克強森和羅莎崔恩,在募資網站Kickstarter成功募得資金後,就開始廣邀定格動畫專家,把主角麥可史東和麗莎海左曼的磨難和苦痛化為動畫,刻劃出他們在弗瑞格里飯店發生的點點滴滴,舞台劇本幾乎原封不動搬上大螢幕,查理考夫曼表示:「角色都一樣,演員都一樣,劇本都一樣,幾乎一模一樣。
」杜克強森補充:「這齣舞台劇本來就有改編成動畫的潛力。
」查理考夫曼和杜克強森聯手合作,賦予《安諾瑪麗莎》獨特的風格。
除了借助羅莎崔恩的定格動畫長才,還網羅雕塑、模具和鑄造、服裝、髮型設計、佈景製作、佈景和木偶動畫等專家,為每個鏡頭調整小人偶的動作,並且完成精密的紀錄,他們還請來攝影指導喬帕瑟瑞里。
雖然《安諾瑪麗莎》是動畫作品,但故事背景都是再平凡不過的現實生活,舉凡主角所穿戴的服裝,旅館的套房、走廊、酒吧和會議室。
《安諾瑪麗莎》製作團隊對每個細節近乎苛求,盡量把故事場景做到逼真為止,有些設計師專門負責微乎其微的細節,例如閃亮的眼睛、粗糙的質地、厚實的雙手。
查理考夫曼說:「我們希望人體看起來就像真的一樣,人偶體積很小,動畫師必須小心調整動作,讓那些眼睛彷彿有了生命。
我們的目標,就是讓角色有了靈魂和感情。
」然而,製作團隊卻不掩飾麥可和麗莎等角色的臉部縫合線,這有別於一般的定格動畫,以數位手法修飾前額和下半臉的接縫,形成更光滑的擬人面孔。
查理考夫曼和杜克強森偏好不修飾,以呼應麥可史東的存在困境。
查理考夫曼說:「你注意看大製作的動畫片,他們都會在後製階段,把人偶修到完美無缺,看起來跟電腦動畫毫無差別,但我們不想抗拒素材的本質,這同時是一種象徵和隱喻。
」動畫版的配音員,也是舞台劇的原班人馬:珍妮佛傑森李、湯姆諾南、大衛修里斯。
《安諾瑪麗莎》的聲音不同於其他電影,查理考夫曼只說他很滿意原班人馬:「我們聚在一起拍這部戲,大家全力以赴且樂在其中,這完全憑藉著一股熱情,就如同回到高中戲劇社,每個人都是發自內心而來,所以才會令人感動,我還想跟這些人再瘋狂一次。
」執行製片凱斯卡爾德,早從2012年開始參與《安諾瑪麗莎》,他看完舞台劇版本後,跟查理考夫曼、杜克強森和Starburns團隊相談甚歡,隨即投注大筆資金。
他本人也是查理考夫曼和杜克強森的粉絲:「我看完《變腦》就被查理考夫曼收服了,杜克強森《廢柴聯盟》第二季耶誕特輯也是上乘之作。
卡爾德的製片公司Snoot Entertainment,製作過五花八門的電影,恐怖片、紀錄片和電腦動畫不一而足,但定格動畫倒是初次嘗試。
凱斯卡爾德說:「我們很想嘗試以前沒做過的類型,定格動畫、查理考夫曼和Starburns的夢幻組合,根本令我們無法抗拒。
」《安諾瑪麗莎》跟查理考夫曼其他大螢幕作品不謀而合,無論是《變腦》、《蘭花賊》、《王牌冤家》或《紐約浮世繪》,這些經典電影描述令人難以忘懷的悲劇主角,不幸的靈魂無盡忍受著超現實的黑色喜劇,《安諾瑪麗莎》片名大玩雙關語,突顯查理考夫曼對文字遊戲的熱愛,探討考夫曼深愛不已的主題,例如孤立、孤獨、憂鬱、沮喪和對關係的渴望。
對考夫曼和強森來說,把《安諾瑪麗莎》搬上大螢幕,最大的挑戰就是把聽覺作品付諸視覺。
查理考夫曼說:「這部作品有一些隱喻,需要觀眾自行領會,我們不想把事情說得太白,這時候如何透過圖像來詮釋,就變成漫長而繁複的過程,隨著有聲獨幕劇逐漸淡化,電影於焉成形,一切端視什麼想呈現在螢幕上,什麼想留存在觀眾心中。
」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动画片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失常》,下面请看前线出轨男人们找不到如何走出困境的评价了!
Harper Yug:爱情只是瞬间,生活才是长久。
鲨鲨鱼维:每个人的中年阶段都会变得很无聊且孤独吗?
Xavier-耐观影:这是一部比真人微表情更加丰富生动的动画片。
果树:明明是形式上更易于表达考夫曼风格的动画,却没有做出比纽约提喻法更迷幻的梦噫感和失落感。
看完只觉得床戏一段和噩梦一段有亮点。
Spy Liu:在自己编织的人生中无处可逃的中年男子,配乐很棒。
资本主义中产阶级中年焦虑和无助,虽然考夫曼对电影的形式玩得很6,但剧本有些平庸和烂大街,稍有点失望。
况且我自己又太年轻,世界还如此美丽,因而共鸣不多。
笑意:很creepy的一部定格动画,高仿真的人偶,破碎而千篇一律的脸庞,无论男女都一样的标准男声配音,加上无助的梦境与暴走的演讲,让人体会到男主对于枯燥日常的孤独绝望。
而唯一的女声,在这一切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动人。
但新鲜感一过去,便与无聊的日常无二。
所谓中年危机,大概就是快乐的阈值变得太高吧。
子夜无人:声音成为电影里最重要的证据,明明是千姿百态的人,可是千篇一律的标签只剩下共性,世界上最后一个等待着奇迹显灵的人,最后仍然要回归到心灵的孤岛上去。
片名是“失常”,但电影里无处不在的恐惧、深入骨髓的杀伤力却是来自于庸常,表达上并没有任何迁就于动画形式的折中,无形中好像在回应一个答案:也许那个死命追逐着“不一样”的人,走出自我世界的幻觉,在其他人的眼里,也并没有什么不同。
Hethang:你周围的声音如同天空中黑压压的乌云一般席卷而来,他们所有吵闹的总和加在一起让你觉得整个世界都已经失去常理。
然而你可曾知道丢弃掉所有规矩的人其实是你自己?
你自以为是的用头脑不够清醒来掩盖你挖下的一个个大坑,你用各种你自己都想不到的花言巧语编造一个个梦境,于是你才得到想要讨好的人的白眼,你才看到分裂出无数个相同的人的恐怖景象,最后只能对着那个可笑的情趣玩具孤独神伤。
你是可以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的,但一旦你抬脚走在了那个歪斜的道路上,那就只能追怀那逝去的伊人,只有长到看不到尽头的走廊作伴,只有孤独陪你到老。
这不是你该得到的,但又确确实实是你应得的。
失常的不是世界,是你。
DAY5的动画片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刪節版原載於《時代論壇》1493期,2016年4月10日)[劇透]你追求卓越嗎?
你希望受歡迎嗎?
卓越的人,理應鶴立雞群,與眾不同,但當人人皆追求卓越時,這追求卻是庸俗的。
一個大受歡迎的卓越者,卻可以同時是寂寞的,受愛戴,卻不感被愛。
《不正常麗莎》就是講這些矛盾的現象,荒誕卻普及;以人偶定格動畫來講人性,也有這矛盾的特性,結果卻證明創作者Charlie Kaufman是卓越的。
人偶這個獨特媒介對《不正常麗莎》故事很關鍵,即使費時、難度又高,卻不是用電腦動畫或真人演出能替代的。
戲裡的人偶比例較真人矮,動作也不算十分流暢,但藝術家對其臉部表情的刻劃卻十分細膩,讓觀眾投入角色的情感活動。
不過,人偶的臉部分為上下兩部份,在雙眼位置水平分開,兩部份之間的隙縫很明顯,因此也在提醒觀眾這些皆是人偶,讓他們情感的投入和疏離的效果並存。
雖然佈景造得很細緻,營造了一個寫實氛圍,但故事卻是超現實的,完全由男主角Stone的主觀視角出發,觀眾會感到越看越詭異。
詭異之處是,別人都有同一幅面孔和同一把聲音。
客戶服務專家Stone是個典型的「成功人士」,既寫了暢銷書,也四出演講,知名度不低。
但他卻要吃抗抑鬱藥。
他眼中所有他人都有同一幅好看但不突出的男性臉孔,有同一把缺乏感情的男性聲線--包括他的妻子和兒子。
千人一面之使人孤單,因為連最親密的人也跟陌生人同貌同聲,皆是面具。
這手法是象徵而非寫實的,以最具體明確的方式所表達出來,但之於主角的感受,卻是十分真實的。
寂寞的Stone出差住在酒店,約了一個被他傷害過的舊情人出來,既想和解,也可能想一夕風流,結果不歡而散。
他在街外逛到一個性用品店,看見一個古舊的日本機械人偶,又回去了。
他就寢前洗澡,驚覺一把女子聲音--他一直都只聽到同一把男聲的啊!
結果他去尋找聲音的主人,尋到了Lisa,驚為天人,不因她貌若天仙(甚至有點缺憾),而是因為她的樣子與別不同。
Lisa是Stone的擁躉,來這城市就是為了聽他的演講。
結果Stone把她邀到自己的房間,自卑的Lisa受寵若驚,因為她一直感到自己比其他人都差勁。
Stone卻告訴她,她眼中那些缺點都使她與別不同,所以吸引著他。
一夜情過後,Stone卻在吃早餐時開始挑剔Lisa的小毛病,後者卻漸漸變得跟其他人一樣--同一臉孔、同一聲線。
失望的Stone仍是要演講,但這次他的內在壓力卻到了臨界點,在一邊高談濶論「把你的客戶當成朋友」之時,一邊忍不住訴說自己的困惑和孤寂,分裂之勢彷如兩個人在輪流「搶咪」說話。
最後Stone帶著那個日本人偶回家,雖然家人和朋友在家裡準備了一個派對迎接他,他卻回以掃興的回應,因為他們都是那個樣子、那把聲音。
最後給他慰藉的,是那個內藏歌曲裝置的日本人偶的歌聲,雖然日語內容不明,卻是一把與別不同的女聲。
寂寞顯然是電影的主題,但鑽進去之前,須先處理一個蠻有爭議性的內容:Lisa是真實存在,還是那個日本人偶,只是在Stone的幻想中成了一個人?
觀眾之間沒有共識,主張「Lisa是日本人偶」的理據包括:一)兩者在右邊眼角都有缺憾;二)日本人偶在性商店內出現,是性用品;Lisa出場時人偶沒有出現;Stone把人偶帶回家時,其妻卻說人偶流出了懷疑是精液的東西,那麼人偶是Stone用來自慰的工具,在其幻想中成了人;三)獨特而「不正常」的Lisa跟Stone戲稱自己可以喚作「Anomalisa」(即是原戲名),而這名字在日語中有「女神」的意思,那也是她等同於日本人偶的暗示;四)兩者的配音員是同一人。
若Lisa只是一個性玩具,那麼Stone就是連那「很快便幻滅的希望」 根本從來都沒有的一個極級「毒男」了!
對此持異議者認為,「Lisa即人偶」論並不能解釋Lisa出現的最後一幕,當中不單她有自己的容貌和聲線,連她身旁的朋友都有自己的臉容(之前出場時只有標準臉)。
Lisa和人偶只有象徵或比喻的關係,而非同一。
因而那一幕是戲裡最客觀的,因為其他「千人一面」的場面皆源自Stone那病態的主觀視角。
那麼,世界並沒有那麼絕望,只是Stone仍未走出心靈困境。
Stone看自己的臉是與其他人不同的,但人偶的臉是可以裝卸的,意味著Stone也是有可能跟其他人換上一模一樣的臉容。
但正因為他見自己是唯一與別不同的,才感到孤單。
另一方面,看來他也有失去「自己的臉」的危機。
在他首次聽到Lisa聲音之前的一刻,他的臉部突然不受控地抽搐郁動,發出機械零件活動的聲音;後來他在夢中則整塊臉的下半部丟落在地上,讓觀眾看見人偶頭部的內部構造。
這也是一種間離效果,既提示了觀眾Stone其實不是一個人,更進一步刺激他們思考「自己會否也像一個人偶?
」Kaufman在《不正常麗莎》裡作出了精彩的辯證,既在人與人偶之間,也在真誠與虛假之間。
Stone教客戶服務員想像電話筒另一端的客戶也是一個有成長經歷、有喜有樂的人,要視之為朋友。
這些話說來動聽,也不無合理之處,因為那令客戶有親切的感覺,得到更好的服務。
待人以誠是對的,對別人表示體諒和同理心也是對的,但這些「真」的事情被安放在標準化的商業情境時,便顯得虛假--客戶始終不是朋友,成功的指標始終是公司業績。
一般說謊是把假話說成真,Stone的「待人以誠」卻先把真的變成是假,再去裝扮成「真」,加倍虛假。
很多人都說現代社會科技發達,把人貶損為機器,就像安裝了同樣面具的人偶;諷刺的是,機器反而越來越似人,例如人工智能和那些能模仿人類表情的人偶。
那麼臉孔會掉下來的Stone是人還是人偶?
觀眾也會反思,自己會否也越來越像人偶?
客戶服務熱線的職員只是商業系統中的一個齒輪,作為卓越指標的Stone卻要他們提供「人性化」服務,可以說把小職員從小齒輪升級為人工智能,卻更貶損人性。
一個「不專業」的客戶服務專線職員,雖然在工作場所是冷淡和不客氣的--又或許像我們時常聽到那句沒有感情的「歡迎光臨」--因為那些職員把真摯的感情都留給真正的家人與朋友了。
那句虛假的「歡迎光臨」其實是小職員保持自我真誠內心的保障,倘若一個職員把客戶也當成朋友,就是把僅餘的真誠也拿出來賣,不但是更深一層的欺騙,更會連私密的領域也會失守。
把陌生人當朋友的代價,就是朋友變成了陌生人。
Stone把內心最真誠的個領域都出賣以後,真與假的界線便坍塌了,他的心智也崩潰了,所以才看所有人都有同一樣子和同一聲線。
他住的酒店名Fregoli也提示了「佛列哥利妄想症」這種「把所有他人都視為同一個人」的精神病症(不過Kaufman倒置了病徵,因「佛列哥利妄想症」是「一人千面」,而非「千人一面」)。
Stone心靈既已陷入混沌,那麼Lisa是真人還是人偶就是分不清的了。
Lisa縱是真人,也被Stone如人偶般對待;反過來,最後只有日本人偶在他眼中有與別不同的人性特質--但其實Stone本身也是人偶,全齣戲的角色都是--那你呢?
你有沒有試過,有時候臉部活動有點不受控制……?
被考夫曼这个心思细腻的悲观主义者击溃了。
一见钟情大约就是如此:世界是灰色的,每个人都有同样的面孔,用同样的声音说着同样的话。
(发觉这个设定的瞬间大概是今年最奇妙的观影体验。
)这时她出现了,声音就像天使,只有她和你是世界上唯一的不同。
但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梦吧,是吗?
为什么没有人旗帜鲜明的站出来讨厌那些打着爱情的旗号猎取新鲜诈骗真心,事后还一副受害者状痛苦的男人们啊!
电影最后丽莎写下一封傻且天真的信,道出无意义的真谛:这个世界,痛苦的人,就算有高的阶级能轻易获得一切,但依然痛苦;善良的人,被骗被伤,平凡没有光彩,快乐却是真的。
故事普通,形式却异常有效,考夫曼用千篇一律的声音和面孔来重演当年《纽约提喻法》中的绝对孤独,但震撼和深度也随着简单化的形式弱了许多。
开头的信件与结尾的留言形成精妙回环,此时的Lisa又演变成十年前的Bella,所有的非同寻常都在陌生的面纱被揭下的一刻速朽。
影片整体给人一种怪诞的不适感,也许是源于定格动画的滞后和僵硬,也许是源于人物面部细节的高仿真,也许是源于统一声音的设定。
让人联想到《迷失东京》和《在云端》,讨论的命题仍是人类的永恒孤独和抵抗庸俗的徒劳尝试。
Lisa变成常人的过程是让人绝望的,似乎象征着所有的美好都是转瞬即逝。
蚀骨的落寞,浓烈的忧郁,我和世界之间隔了一面厚重的城墙,无意打破,不愿挣脱;没有哪个个体与自己完全合拍,没有哪个心灵完全共振,没有谁能体察到任何一个其他人所处的困境和焦虑,人人都是孤岛,这真是最最绝望的事。
每个人在他眼中都同等乏味,发出同样枯燥的声音——一种中性或更偏向男性的声音,每名女性或儿童都如此,毫无分别。
直到他洗完澡看着镜子突然听到走廊传来一名真正的女性的声音,他大喊:“Someone else!
”并急忙披上衣服冲出门寻找,接着就是该有的发展,喝酒,分别,分别促成的性爱。
(插入一段暗示性的梦境,“我们都爱你,不要干她!
”)直到次日清晨他决定与她结婚,抛弃之前的妻儿,在这瞬间之后,她身上的一切缺点显露出来,随着她侃侃而谈,一个男声随之浮现,他意识到以后也不会有什么不同,在一切的浪漫化终结之后,她也无法避免成为所有人中的一员。
他回到家,对给他开惊喜派对的每个人表现出不耐烦,他的妻子问他,你能意识到我们都爱你吗,你的儿子,我,这里的所有人。
最后他孤独地听着人偶唱歌。
画面切到Lisa的信,他再次离开正呼应着片头那封信表明的他在十年前离开Bella。
这都是我看影评之前写的,但是扫了眼了影评有人提到Lisa很可能仅仅出于他对那个从成人用品商店购买的艺妓人偶的想象后我马上全盘接受了新的解释。
现在我对这部电影的解释是,他在窗前练习明天的演讲时看到一个办公室里的员工正在自己解决性欲,而后自己也萌生性欲,在被Bella也即前女友拒绝后,他去买了人偶,自己孤独地干完人偶后做了有关Lisa的梦。
他洗澡后看到镜中自己的脸出现异常时就已在梦中。
此时那段梦中梦(插入一段暗示性的梦境,“我们都爱你,不要干她!
”)也显露出意义,他干完人偶觉得这样不大对劲。
证据:1.他和Lisa回屋时开门遇到的挫折与后来那个被挑明的梦(在这种解释下是梦中梦)出现的挫折相同——门卡多次无法将门解锁。
而且回屋后屋子被打扫的干干净净,装着人偶的袋子甚至也消失在画面中。
这是他洗澡时的画面,右下角的袋子装着人偶
这是和Lisa回屋后,一切被打扫的干干净净,甚至没留下任何表明存在的痕迹。
(1)
这是和Lisa回屋后,一切被打扫的干干净净,甚至没留下任何表明存在的痕迹。
(2)2.他从未和Lisa提过自己的妻儿,但一同在早餐中商讨未来时她却提到了之后该如何对待他的妻儿。
3.人偶的右眼与Lisa的右眼相同,有同一块扭曲的伤疤。
4.儿子收到人偶后提到其中流出的是什么液体,“很可能是精液”!
5.人偶最终唱起歌来,正如他从Lisa那期待的一样。
唯一的女声6.对Anomalisa的日语解释,为什么突然提到日语解释?
我觉得那源于对日本人偶的想象或梦境可以解释这点。
不过这一整个“另一种解释”作为表面下的隐藏要素,我觉得并不影响我最初理解的第一层含义——那梦境是他心理环境的实体化,他明白就算真的有“someone else”出现,一切最终也会演化到同样令人绝望的地步,特殊的人也将最终褪去外衣,成为另一个同样的人。
正如酒店名称Fregoli所暗示,“ 替身综合症(Capgras Sydrome)即弗雷格利妄想综合症(Fregoli妄想综合症),和卡普格拉妄想症(Capgras delusion)相反, 这类患者认为身边许许多多的人其实都是同一个人的伪装,以上都属于错觉认知综合症的一种。
患者认为在其所遇到的人群中有他熟悉的人(往往是他所认为的迫害者),虽然两者之间的外貌并不相像,但确实就是同一个人,如周围的医务人员、亲戚朋友,可能就是某一迫害者的化身,随时改变相貌,企图达到迫害他的目的。
近年来,认为替身同原来的人面貌并不一定一致,替换对象也不一定是亲人,可以是周围的熟人,甚至是家里的动物。
女性多见。
Fregoli综合征甚为少见,一般认为是Capgras综合征的一种变异形式。
”(这层含义的诠释来源于别的影评,并非被我发掘。
)-接下来时更为主观的猜测:着红衣与粉衣的Emily和Lisa是男主角与前女友喝酒时在酒吧见到的面孔的梦中重塑。
下图中男主左后方的两个金发与黑发可能就是现实中的素材来源。
我注意到黑发女与Lisa的发型相同,头发一侧遮住耳朵,一侧则没有。
重新观看寻找细节时左后方的两人吸引了我
男主身后的两人虽然模糊仍让我产生相似感
发型与发色
她们鲜艳的衣着与酒店和演讲厅的所有人格格不入,或许是男主的想象为其上色并合理化
渣男,还指望给什么评价。好笑。
就因为看这部傻逼一样的话唠片昨天忘记更豆瓣了 一无是处建议正常人不要看 似乎是导演想把自己内心的挣扎拍出来给大家看
额,编剧兼导演纯属想表达下中年危机?各方面都太单调了。最近为数不多的低分评。
男的女的都是一个声音,特别让人崩溃。
又名: 不正常丽莎(港) / 安诺玛丽莎(台) / 不寻常的她 / 失常丽莎 / 异常现象,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提名&amp;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会大奖。定格动画,结尾詹妮弗杰森李唱的歌好听,纽约提喻法后,搞不懂的查理考夫曼+1。
本片获第88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提名。除了抱怨、还是抱怨,与其说是中年危机,不如说是逃避责任。出趟差,给孩子带回来的礼物居然是随便走进一家“toy”店买的“充气娃娃”。每个人都在扮演自己的角色,自己当娃时欠的债不是不要还。没什么好抱怨的。都功成名就了还不知足?
She puts it to me plain as day, and gives it to me for a song
就莫名看不下去
这电影有那么好么?不就是个中年老男人出轨记么,千篇一律的声音设定和脸谱化设定都掩盖不了单薄的剧情啊!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一夜情后对女生也失去兴趣,明明就是混蛋一个好么?对老婆和孩子都没有爱,这不明摆着有心理疾病么?
无感,不喜欢这个故事
看到失常吊诡的部分,才觉得应该用动画的形式。
三星半。在同质化的地狱里,追寻他者是不可能的。
Life is noisy. (ps,一开始还以为是讲同性恋……)
片尾曲总结全片
病
【第八届金帧电影节(GFFF)此间瞩目·电影板块】第五部:一段迷离的时光,牵连着未来和过去,混淆了当下,也扰乱了思绪,每个人的面孔都是不愿见到的那个人,每一秒的间隔都好似被无限放大,穿过黑暗的走廊,回到空荡的房间,肉欲的狂欢和情感的慰藉逐渐融为一体,那是一种失常的感觉,也是一种游离于现实和梦境间的恍惚感,逃离只是片刻的安宁,直面现实才是最后的结果,因为我们终要面对那些不愿回忆的过去。
很中二的中年危机
当LISA躺着谈论她喜爱英语、日语、法语却不爱德语的时候,男主只关注她开合的唇,手放在她的腹部来回抚摸。当时我只是觉得可悲,因为他并不爱她。这部剧在我眼里,就是在讲爱情的相似性,所有爱他的女人都面目寻常,只有不爱他的女人才魅力万丈。一旦爱上就游戏结束,的确失常,你已不会去爱。
男主上lisa那段还真是。。
一个贩卖废话连篇的成功学的中年loser企图寻找婚外情后发现勇气不足而不了了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