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洪常秀似乎喜欢在平淡的生活琐事中讲故事。。。
本片只有三个片段, 法国女人行至韩国不到2个月, 在某公园邂逅现男友。。。
经其介绍担任法语家庭教师(之前从来没干过)。
有趣的是, 伊利斯讲授法语的方式独树一帜:两个韩国女学生 不管是独立女性还是成功女企业家 都略通音律,同时其父生前对女儿爱护有加而去世前未得当事人回应(ó﹏ò。) 伊利斯以询问方式诱导其将潜藏的情感抒发出来, 此时以法语表达纪念之以加强对语言的喜爱度(๑•̀ᄇ•́)و ✧ 有趣的是, 两个女人的情感表达如出一辙, 伊利斯给出的法语习句也非常形似。。。
或许这就是东亚对父母亲情表达内敛, 而片中引用的古诗却是优美隽永。
与此同时, 她与男友这段异国恋情或许在东方母亲眼里也有些莫名其妙、并不看好, 男人不了解伊利斯过往经历、光凭其对生活热忱的情感而产生眷恋之情╮(╯_╰)╭ 两人最后在公园的对话:伊利斯问男友:do you love me as a friend ?
男友: Yes... 一切尽在不言中%?…;# *’☆&℃$︿★? 乱码
每次看完洪常秀的电影,心里默默打了低分,跟朋友聊起。
“下次再也不看了,洪常秀这片拍得也太随意了吧。
”“是啊,总是三板斧,偷懒!
”“卧槽,他又变焦推镜头,这次推到一只狗的特写,哈哈哈,好搞笑。
”“凭什么他总能入围电影节?
要是我也…”“如果这片不是金敏喜演的,谁会看啊。
”“这片竟然没有金敏喜!
不是吧!
为啥不用金敏喜!
”“摄影、配乐、编剧、剪辑,都是洪常秀自己担!
够独立!
”“这摄影也够烂的,随便架的机位吧!
花钱请个摄影好吗?
别那么独立!
”“我发誓,再也不看洪常秀,我以后只看票房榜前五十!
”一年后……“洪常秀出新片了!
”“是吗?
看看啊。
”“你不是说不喜欢他吗?
”“不喜欢归不喜欢嘛,可是,不影响我瞅一眼啊!
”“照常刷剧,三倍速可好?
”“行啊”“诶诶,刚才是啥,回到刚刚,一倍速,嗯,这场戏啥意思?
”“嗯……对啊,这儿是在干啥?
”一个半小时后,电影结束……“好看诶,洪常秀的电影到底有什么魔力!
”“你发过誓的:谁再看洪常秀的电影谁是小狗!
”“这誓我发的?
”“是啊!
”“好吧,我承认,我不仅是洪常秀的小狗,还是舔狗。
”电影是什么?
答案很多。
可是真正的答案,只有一个。
我说不出那是什么,但每个人都能感觉的到。
你和我,可能喜欢的电影不同,但丝毫不影响,什么是电影的答案,只有一个。
为什么洪常秀那么令人着迷,以至于我执迷于观看他的每一部电影?
我不想去用什么德勒兹时间晶体去分析了,也不想引述洪常秀在电影节访谈时对“真实”的后现代表达,更不想研究塞尚和高更等现代绘画的视点和艺术形式对实验电影的影响了,更不想去老生常谈侯麦《四季的故事》、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和阿伦雷乃《吸烟/不吸烟》。
抛开电影理论不装B,我们能否只谈,电影的魔力到底在哪?
为什么洪常秀的电影让我感受很好?
为什么模仿洪常秀的青年导演那么多,包括东亚整个电影圈子里有的已经获奖并小有名气,看上去也确实是对洪常秀电影的升级版和plus版可是在感受上,仍然!
只有!
洪常秀!
有魅力!
简单讲,洪常秀的电影宇宙中,不仅有开头田园诗玩足球的标识,还有自己的日记,有爱人的亲身经历,有自己常去的小店或者街道,这些很日常的东西,完全是“非电影”的,在正常认知里面,构图也好,内容也好,都不太适宜放在电影里去表现。
洪常秀拍的戏,也基本围绕着他个人的趣味来展开:旅行、喝酒、观看、聆听、试探。
一、旅行旅行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儿,从一个熟悉的地方,去一个别人都熟悉但唯独你陌生的地方,见到的每个人,都短暂披着虚假的梦幻外衣,大家彼此谦和,说些赢得对方好感的话,将好的一面尽可能多地展现给陌生人,是大家的常态。
旅行的意义,恐怕就在于陌生的梦幻:还未将一切的缺陷,熟悉彻底,又对一切的虚伪,抱有善意,装饰给彼此的美丽,留下无穷的期待,却在匆匆而过之时,留下诱人的遗憾,以至于在未来中,反复回味细节,却发现真实退隐,幻想扩散。
二、喝酒潇洒人间一剑仙,不如人生一场醉。
醉卧沙场君莫笑,醉生梦死有几回?
我们活着活着就老了,坐在烟火缭绕的街边摊,一瓶二锅头,眼神茫然,一人独饮。
小时候不理解的街边喝酒之人,最终却变为我们的归宿。
酒是个好东西,滋阴壮阳嘴不臭,多喝能活九十九。
但洪常秀喝酒,一不刚烈,二不豪迈,三不贪杯,四不长眠。
有的只是小情小调中,佯装糊涂,醉眼惺忪之间,撩拨暧昧之处,虚度光阴的虚无,使人沉溺爱河,忘却时间与理性。
三、观看看美术展,看电影,看年轻人,看风景,看前辈,看庙宇,看石碑,看山,看水,看花,看海,看文字,看异乡,看美的人。
我来看洪常秀的电影,洪常秀看着可爱的金敏喜,我看着洪常秀正痴痴地看着金敏喜的样子,金敏喜又看向别人,看向山和海。
我们在旅行中,赏心悦目那流动的盛宴,但对于作为起点的故乡,又流离失所。
漂啊漂,人生就如水中之浮木,从哪儿来,所去何方,依附于谁,不过是烟花迷人眼,一岁一枯荣。
观看的魅力,就在于我看时,它在,我不看时,它寂灭。
观看的迷人,荣枯之间。
四、聆听如果洪常秀的电影没有台词,那我们的观看便失去意义。
往往我们写一个台词多的剧本,就被老师和同行吐槽:你怎么这么电视剧啊?
别忘了,拍电影是要拍人物的动作啊!
相比于拍,听,才是指向灵魂的。
聆听,有时并不是在聆听符号学上的字幕,不全是词,不全是信息,不全是意象。
聆听的,可能是一种语气,一种腔调,一种氛围。
听,是空气的震荡来到了耳膜。
言说,是声带的躁动震荡到空气里去。
耳膜和声带,两个近在咫尺的薄片,却要花费最远的距离进行联通。
况且在联通中,因为介质的疏密轻稠,转了音,走了样,跑了调,常常驴头不对马嘴。
听的人笨拙,说的人更幼稚。
聆听的荒诞,便藏在洪常秀的电影之中。
五、试探人与人的交锋,是时时刻刻的,并不会随着情爱和血缘而调和,更何况民族与信仰呢。
交锋中最有趣的,不是谁胜谁负,而是交锋的人,常常幻想若能停下交锋,握手言和,就再好不过了。
殊不知真理之锥:放下幻想,坚持斗争。
饮食男女,饮食上的斗争暂且不谈,生肉生菜遇上烹饪,变为美味佳肴,失去生猛之味。
男女上的斗争,却是天生就有的。
从神话诞生之日,我们就能窥见到,男性故事对女性叙事的压制。
当今社会,男女之间,谁在上谁在下,吵吵闹闹说不清楚。
若不是情爱的荷尔蒙不受理性控制,干脆各过各的。
所以,爱情中较迷人的瞬间,恰恰在于初见的试探。
双方各怀有担忧与悸动,在主动与被动的抉择中犹豫。
虽然心里爱得欢,可是行为上,谁都不愿着了先机,受制于人。
隐藏与假装,引导与将就。
爱情中的试探,写上一千遍,也写不尽,更写不尽兴。
以上,是我爱洪常秀的地方。
既生金敏喜,何生徐旷来!
我真的可以一直看下去洪常秀的絮絮叨叨的比日常生活还要慢节奏的电影。
经常想,要是现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人导演想拍这种风格,还能不能行?
还是人们买账只是因为他是洪常秀?
这种极具依赖对话的电影比想象的要难拍很多,他真的掌握了语言最能表达人物关系博弈的微妙的那个层次,在这部片子里语言是贫瘠的、单薄的、弱小的,角色们用非母语交流,总有些词不达意的尴尬感;但同时语言又是强大的,特别是作为诗的语言,即便经过翻译,也还有撞击心灵的力量。
其实最开始对于于佩尔的角色Iris感到了如片中被闯入者一样的诧异甚至愤怒,后来竟渐渐理解她、甚至于对整个墨守成规一潭死水的东亚文化都产生了怀疑甚至抵触。
能通过简单的对话调动起这么多复杂的感情,是个很不简单的事儿。
影片很明显分为三个部分,三段“法语家教”引起的冲突逐渐升级,但Iris总能“修行”一般的不受影响,在母子争吵的时候,她喝着酒在石头上睡着。
洪的电影里确实不乏这类游离在世俗认知之外的角色,是否可以称之为“真挚”的人呢?
在韩国导演洪常秀的最新作品《旅行者的需求》中,法国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一位名叫苏珊娜的法国女人,她因失去工作而来到韩国。
在首尔,她偶然遇到了两位年轻的韩国女性,并开始教她们法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珊娜逐渐融入韩国的生活,并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和存在的意义。
《旅行者的需求》是一部节奏缓慢、沉思熟虑的电影,它探讨了迷失、寻找和自我发现等主题。
洪常秀的标志性导演风格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使用了长镜头、固定机位和大量对话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于佩尔为苏珊娜这个角色注入了感人至深的表演。
她将苏珊娜的迷茫、脆弱和最终的坚强诠释得淋漓尽致。
其他演员,包括金敏喜和李慧珍,也都表现出色,为影片增添了不少亮点。
《旅行者的需求》是一部充满诗意和哲思的电影。
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邀请观众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存在的意义。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部能让你思考和感动的电影,那么《旅行者的需求》值得:对语言和文化的探索: 影片中,苏珊娜学习韩语并教法语,这为她提供了探索韩国文化和思考自身身份的机会。
语言和文化是理解自我的重要工具,而苏珊娜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也逐渐成长和蜕变。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影片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他们之间的情感也真挚动人。
苏珊娜与两位韩国女性的友谊、与房东的暧昧关系,以及与自己过去生活的纠葛,都为影片增添了不少戏剧性和情感深度。
对生活的思考: 影片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人物的日常对话和生活片段来展现他们对生活的思考。
这些思考涉及爱情、死亡、信仰等深刻的议题,发人深省。
总而言之,《旅行者的需求》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电影。
它没有华丽的特效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它以其独特的导演风格、细腻的表演和深刻的主题,为观众带来了一次难忘的观影体验。
文/几何乡
What did you feel when you were playing the piano?(惊讶于问题)I felt happy, very happy.What else did you feel?(尬笑)I felt the melody is beautiful, so beautiful.Other than that? What did you feel deeply inside?(尬笑*2)I felt I'm getting better.So you are feeling proud?(尬笑)A little bit.(尬笑)Actually not, I'm feeling annoyed.以上问句不是完全还原台词,但意思大概差不多。
我对电影剧情和台词都通常有失忆症的,但这次为什么记得?
因为这段对话在这部电影里出现了两次,完完全全一样的台词。
其中问句是一个西方(法国)人,回答是东亚(韩国)人。
这部电影主角是一个在韩国的法国女人,她在韩国做私活教法语赚点钱,但主要和韩国人用英语沟通,因此剧中有很多东亚人适应西方人的英语尬聊。
这种英语尬聊与我生活中的真实体验还原程度大约99%,我也是卡顿、尬笑。
但这个问题并不全是英文的锅,还有就是我们聊的内容也相距很大。
比如在这个场合下,我也不知道如何描绘我的feeling,我们很少讨论感受,说的更多的是现实的东西。
我们不曾知道里面主角的任何过去,她是谁、她以什么为生、为什么在独自在异国等等,但她的形象却非常真实。
因为正如洪常秀的其他电影,推动发展的不是剧情,而是一种微妙的场的变动。
我很难描述主角和其他角色的性格,不仅因为我词汇量不够,而且一个或多个静态的词都会破坏这种动态的场。
26th SIFF 打卡三个部分都在说同一件事:东亚人一直追求的是标准答案,弹钢琴永远是feel happy, melody is beautiful,看见伟人石碑永远是feel sad。
那我们内心真实的感受呢?
What we really feel in our mind? 我认为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真实情感,可为什么我们无法用言语自由地表达自我?
当我们不再受到标准答案的束缚,不再执着于统一刻板的评价体系,是不是我们就会变得富有创造力?
看到第三部分,男孩的母亲对于孩子居然和一个陌生的、不知底细的、年龄差距明显的外国人同居的反应,是“你是不是因为妈妈不在身边所以很想要一个妈妈一样的人的陪伴?
”“你都不知道她的过去”。
可是我们在恋爱关系中为什么一定要知道另一个人的过去?
单纯享受现在的状态,感受两个个体此时此刻的自然吸引,体验量子之间的自由碰撞,我想这才是人生的乐趣吧。
电影名字是旅行者的需求,可实际上旅行者需要的很多吗?
反而是我们的需求更多。
我们需要学习外语,我们需要塑造人设,我们需要借助一个外国人去体会想象中的异国文化。
于佩尔是镜子,是观察者,她看着以韩国为例的东亚社会文化,我们透过她看到我们自己,看到我们自己这些可笑的缺点。
旅行者的需求?
一瓶米酒,仅此而已。
当被问及弹琴是什么感受时?
先是,Is this a queation? (因双方是教授和学习法语的关系,明显这句是在划清是否跟课程内容相关)然后半天憋出, I felt happy... Melody is beautiful. (说了些啥但又仿佛什么也没说)再deeper的追问下,I don't know 之后是沉思。。。
I played okay, not much mistake (狠狠共情。
我们常说的不错不是自己感觉不错,而是客观上的犯错少挺不错)So you felt proud of yourself.Just a little bit.(留有余地的little bit,绝不会强烈表达。
表达自己观点时也是“我个人觉得”)You felt proud? Or you didn't? (一个法国人在这时忍无可忍了。
不知道到底是还是不是。
)I felt actually a little annoying.*重点来了。
Because i am not good enough. I wanted to show off. (一系列追问下,这个回答显然比初次的更真实)初次见面的,想学法语和教法语的人。
法国人没有掩饰(包装)自己,可能是觉得没必要,说了自己没有教材,未涉及法语教育,教人法语也是刚开始没几个月。
凡事都需要门槛资历的地方,这个回答是惊世骇俗的程度了。
比起质疑对方的教学方法(教会用到的,触及内心深处的句子),旁边声称是在高中学了三年法语(体系、资历、门槛样样具备)的女儿却连一句都开不了口。
也是,你会对母语人士开口第一句便是:我喜欢。。。
我来自。。。
这个多少钱?
之类的吗?
用中文字幕看着一个法国人和一些韩国人的对话,我明明是个旁观者,但在一些令人叫绝的情境下我又深深共情,即刻见成了当事人。
韩国导演巧妙抓住了这一点,用一个法国演员和一些韩国演员将其呈现出来。
没有炫酷效果也不需要炫酷效果,安安静静中呈现了他想要表达的东西,观众也感受到了这一点。
By the way,剧中两个年轻女性的穿搭风格在我身边一抓一大把,有种莫名的熟悉感,那种台词场景之外的。
文 / Annihilator排版 / 唯唯封面设计 / 脆脆鲨全文约3300字 阅读需要8分钟 我们通常会说,电影凝结和保存了时间;但有时,以某种意料之外的方式,电影反过来成为了时间之流逝的见证者。
我指的是那些“系列电影”,故事在时隔多年之后被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延续了下去,但其中的角色却随着演员一同不可避免地老去了。
这正是《双峰:回归》最首要的美丽之处:在那些挂着明显的衰老痕迹、但仍能为我们一眼辨认的熟悉面庞之上,在那些因年龄增长而愈发沙哑和颤抖的声线之中,反映出的是一种超越了电影之虚构性的绝对真实力量。
当然,时间的风蚀在任何电影中都普遍存在,并不从属于某位特定艺术家的天才,电影作者所需做的只是向这种力量敞开怀抱;即使是那些最受低俗虚浮之叱责的类型片系列的重启之作,《惊声尖叫4》甚或《夺宝奇兵5》,其中主人公衰老的身躯也同样散发着一种最为原始的动人。
Twin Peaks: The Return (2017)当然,一些与其演员建立了更专注的关系的电影,更有能力观察和记录下时间流逝的刻度;这其中也许包括了洪常秀的最新作品《旅行者的需求》。
从2012年的滨海村落,到2017年的戛纳电影节,再到如今不知名的韩国小镇,伊莎贝尔·于佩尔已是第三次作为主演(之一)出现在他的电影中,这次,她的名字是 Iris,一位独在异乡的法国女人。
她在街头闲逛,对四处篆刻着的陌生文字有着莫名的兴趣,偶尔以某种类似于写诗的方式教授法语。
相比于同样“在异国”的三个 Anne,以及五年后举着拍立得相机四处拍照的 Claire,Iris 又已经老去了七年;在她的面孔上我们看不到太多的皱纹,只有一种随年龄增长而愈发显眼的健康的瘦削。
다른나라에서 (2012)
클레어의 카메라 (2017)
여행자의 필요 (2024)当这样一位既是国际知名女星、又是一位跨越了七十岁关头的老者的角色,和河成国饰演的年轻男孩共处一室时,整个情境都因为二人的关系而变得奇异——“你对我的爱是对朋友的爱吗?
”男孩做出的肯定回答一点也不让人意外,因为我们很难想象电影中会出现另一种答案。
事实上,自进入20年代之后,爱情,至少是男女之爱,已经几乎退出了洪常秀电影的舞台,不再作为显要的主题,甚至不再被直接描述。
《在异国》的 Anne 与电影中的每一个男性角色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关系,在那时,这种排列组合一般的换伴游戏是洪常秀的兴趣所在;《克莱尔的相机》中的 Claire 虽然并不处于情感关系之中,但她仍然是另一个关于出轨与嫉妒的多角恋故事的调查者和见证者;但十二年后的如今,《旅行者的需求》在其尾声中明确地表露出对世俗化的情感的拒绝。
这与去年的两部作品《在水中》和《我们的一天》所展露的倾向是一致的,前者将情感作为谜底藏入歌声与海浪,后者则仅仅在台词中无所谓般地提及情感与性,仿佛它只是与任何其它元素平等的一个元素而已。
여행자의 필요 (2024)这样的变化不禁让人想到:洪常秀本人,或者他所制作的这具电影的“身体”,是否也正如他所拍摄的于佩尔的身体那般地老去了?
多年来,洪常秀的作品遵循着德勒兹主义的运动方向,在对自身的不断重复中生成新的差异,我们在讨论此种模型的种种其它性质之前,首先要意识到,它是能最好地记录作者自身变化的时间里程碑。
我在《洪常秀笔记Ⅱ:早熟的电影》中曾写过一个观点:洪常秀电影的演进是逆向的,一路从早期的成熟和丰满走向晚期的简洁甚至童真——但这只限于形式层面;论心境的话,近期几部作品都有种苍老的感觉。
从前,在尤其是前-金敏喜时期那些被视为代表作的作品中,无论电影的基调是恶毒的讽刺还是戏谑的玩乐,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台词都经过精心的设计,情境拥有能牢牢抓住观众的趣味性;这些作品可以被称之为“精彩”的,因为它们具有戏剧性的强度——至少导演希望如此,我们能察觉到他想让自己的电影变得更为饱满的愿景。
但在近作中,这种强度被有意地削弱了,幽默和讽刺都变得淡淡的,和电影底色中弥漫着的忧郁一样地淡;诸如结构或细节对应之类的常用技巧,也不再是牵动和戏耍观众的手段,而只是让电影本身被进一步分解,变得静默而空旷,难以捉摸。
这是否反映出了一种创作心态上的暮气?
就像于佩尔的角色从《在异国》的三个有着非常具体的身份设定的人物,变成了一个几乎匿名的、无所凭依的、相当符号化的形象一样,洪常秀的电影本身也越发地抽象和虚弱。
注意,这并非是贬义的形容,因为对于电影而言,强健有时是不恰当的夸耀,而虚弱却成为一种诚恳和谦逊——《在你面前》和《在水中》都是因为这种品质而加倍地动人。
당신얼굴 앞에서 (2021)
물안에서 (2023)《旅行者的需求》是洪常秀近作中情节化技巧最丰富的一部,或许接近此前的《小说家的电影》:场景数量增多的同时,人物也有着更多的动态,而不是像前几作那样以静止的对话为主;Iris 在男孩家门口闻到食物的香气,继而切至厨房灶台上正在煮的汤,或者第二部分的女儿开关阳台门的内外镜头切换,这样从人物视角出发的连续性剪辑会出现在洪常秀电影里实属令人意外。
但与真正的主流剧情片相比,这些技巧更像是叙事未完全剥离干净而留下的残骸,一些漂浮的能指空壳,它们的出现没有拉近电影与观众的距离,反而令它在不坚定和碎片化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同时,与《在异国》一致的是,作为法国人的 Iris 在与片中的韩国本地角色交流时,双方都不得不使用各自母语之外的第三种语言——英语,生疏的语法、别扭的口音、以及循环往复的误解和复读,从最根本的层面将对话推向了失效,进入了洪常秀作品标志性的“尴尬”情境。
但不同之处在于,《在异国》男救生员段落中的语言错位大体上是种喜剧效果,而《旅行者的需求》的错位则笼罩着一种诡谲的气氛:尤其是在影片的第二幕,人们不合时宜地、机械反复地大笑和打趣,甚至会让人想到林奇《内陆帝国》中那些扭曲的、噩梦般的对话场景。
从什么时候开始,洪常秀电影中的“言语”变得空洞到令人恐惧的地步了呢?
《在异国》或《克莱尔的相机》的时期,即便人物们常说些言不由衷的废话,但这些言语总能以说话者并未意图的方式向观众揭示出一些真正的东西;现在情况则恰恰相反,人物纵情投入地交谈,但若是仔细聆听,却发现这些话语什么也没有传递,它们就像人们在 Iris 的再三追问下才说出的“内心感受”那样,扁平得千篇一律。
这并不只是因为文化与语言的差异,也不是许多人认为的“东亚性”作祟,而是有一种更为根本的距离将人们区隔开来。
沟通的不可能性,这是洪常秀近期电影最重要的共同主题。
여행자의 필요 (2024)如此,我们可以说,《旅行者的需求》是一部关于人的本质性的孤独的电影。
当 Iris 在经历了许多次失败的交流后,半被迫地离开男孩的家,在街上漫无目的地游逛时,她几乎成为了一个安东尼奥尼式的女主角,但比莫妮卡·维蒂或让娜·莫罗更加苍老。
《在异国》中的某些段落,于佩尔在海边的小路上走着,在她的体态与步伐中有种不容置疑的坚定,尤其是当她在路口处陡然转身,快步消失在景框之外时。
在《旅行者的需求》的开场,我们看到了一个类似的镜头,整部电影最动人的镜头之一:女孩弹着钢琴,Iris 从桌前起身,走到房子的外面;在这里,也许是因为年龄对气质的改变,也许是因为洪常秀的电影基调的改变,于佩尔的步伐变得稍稍迟缓了一些,在《爱之梦》的伴奏下,仿佛一个静静地远去了的幽灵。
同样,当她将脚放入潺潺流水之中,试图感受世界的温度时,也发出了一声叹息,这声叹息与十二年前那个“被丈夫抛弃的法国女人”坐在石头上的叹息共用着同一个嗓音,但情绪截然不同;情感上的挫折不再构成漂泊的理由,旅行者所面临的是更为深重的困境。
다른나라에서 (2012)
여행자의 필요 (2024)在异国,跟随着这样的旅行者,我们看到了什么呢?
一个完全陌生、荒凉、辽远的世界。
在这里,洪常秀将他近几作对于环境、风景和空间中的细小扰动的关注抬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我们看到了许多被虚焦包裹着的空镜头,树叶在风中摇动,远处的山,水中的游鱼,以及阳光的闪烁的碎屑——当言语的力量日渐衰微,是像这样的微小的、物质性的细节重新填充了电影的实在:Iris 坐在长椅上吹着口琴,男孩伫立在树影下,阳光渐渐照亮他的所在,然后他向树林深处走去。
后来我们得知,这很可能只是 Iris 睡在风中的岩石上做的一个梦,当她醒来时,天色已经昏暗。
洪常秀善于混淆梦境和现实来做结构上的障眼法,《在异国》的第二幕充分展示了这种技术;但现在,他无需再做同样的事了,因为现实本身已经泛起了梦境般的惶然无措的涟漪。
这个世界不再是《在你面前》中那个在死亡面前反射出奇迹的世界,这里的绿色也不再是李慧英看到的充满生机的绿色;它成为了象征着孤独和忧郁的颜色。
穿行于这样一个无处不在散发着陌异气息的国度,旅行者想寻找的是什么?
她需要用什么去抵抗这种内在于人类自身的陌异?
就像许多其它的洪常秀电影一样,《旅行者的需求》的片名不是一个答案,而是一个问题。
여행자의 필요 (2024)全文完 评分表
相关文章长评 | 洪常秀笔记 XXX:空间的更新长评 | 洪常秀笔记 III:偶然背后的结构装置长评 | 洪常秀笔记 II:早熟的电影长评 | 洪常秀笔记 I:空置的符号长评 | 洪常秀电影的“返回”长评 | 洪常秀《草叶集》圆桌 | 2023戛纳补课·第6周:洪常秀《在水中》往期推荐杂谈 | 严肃电影神话与性别政治:谈第96届奥斯卡与《芭比》提名争议字幕翻译 - 26 | 肖恩·普莱斯·威廉姆斯《甜蜜的东方》专论 | 表皮影像及其后,毒牙体制
一向常用的推镜几乎没有了,整个影片看下来就像在日常生活中过了一个多小时,毫无跳脱感。
大概导演是想告诉我们,生活就是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陌生与真实,半点深入内心的可能性几乎都没有。
场景由公园绿植、室内坏境、流水石头构成。
公园绿植让人放空自我,室内环境给人提供交流场所,流水石头营造一种真实日常。
电影讲了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差异,还有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距离。
个人与群体从表达内心到肢体动作都是千差万别的。
法国女子伊莉丝来韩国教语言,她以一种新的方式“通过挖掘内心感受来学会新语言”的新方式来授课。
第一位年轻女学生弹钢琴,表达弹奏感受是:快乐、觉得手艺不够专业、想要炫技,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很有趣的是第二位女精英弹吉他后,说出了和年轻女学生完全一样的想法。
她们看起来都是社会中发展较好以及即将发展的人,但她们对于自己的感受却毫无新鲜的表达。
只是浮于表面,相似又普遍。
反观伊莉丝就是热衷探索内心世界,创造新的卡片教学模式,在群体中显得独特又显眼。
这大概就是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探讨内心、找到真正的自我是多么重要。
更有趣的是关于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呈现。
女学生认为父亲捐款在石头上刻下名字很好笑、男子喜欢喝米酒妻子却从来不知道、最离谱的是母亲对儿子从头管到脚却不懂儿子喜欢什么样的人。
这一切都由一个闯入者法国女子伊莉丝来揭晓。
当问题被揭晓,也仅仅只是呈现,还是按原样继续着,毫无更新的可能性。
我们也像是生活在这样类似的原生家庭、家庭生活、以及这样的亲子关系中,明明大家朝夕相处,可我们就是说不到一块去。
最最可笑的是那个精英女人,法国女子伊莉丝离开后,她在公园小径对着丈夫笑说:“她走的真快,就像个疯子一样。
”探讨内心的人,独特风格的人,反而成了坚守普遍信条人眼里的疯子。
形式上也结合内容,展现这个被普遍充斥的真实的世界。
影片两次通过物件来暗指独特与普遍。
两次的石头来代表刻板、而利用自由而灵动的诗来体现深刻的内心与自由的灵魂。
这也是伊莉丝念诗后不自觉地感叹:“为什么要带走那么美好的诗人。
”“他为何离开那么早。
”电影人夫妇念诗需要找注解才能读出来,也很难说出对诗的感受。
倘若人连自己都不了解,又怎么会有机会走近身边人?
最妙的还有通过新的个人来区分个人的特立独行与群体的千篇一律。
导演通过法国人来韩国教语言争取旅行的费用的场景,以一个新的个体来凸显群体的相似性,一时之间便让人联想到自己,给人新的想象和决定。
另外从叙事上也是分别从与女学生、夫妻、母子进入,几乎遍及大部分的关系群像,从而引申到整个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让人有了新的联系。
说来说去都是探讨内心的电影,我们原本以为的内心充实也在影片的揭露下显得如此匮乏与单调。
说到这一点,我们不如回味一下电影中的另一面,关于静谧宜人的绿树蓝天、悠然自得的露台闲聊、以及闲来无事的看小鱼游泳、还有自在的石头上的酣眠。
这也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回归自我”。
熟悉的抽烟喝酒弹琴交流读诗好平淡的影像但看到最后摄影机固定,二人搀扶着走远,给我的情感冲击特别强。
可以看见真诚,高能量的独立个体,相处起来哪怕聊天有一搭没一搭,也不会觉得尴尬,我觉得是因为聊天的重点从言语表达的信息转换到了人与人的交流本身。
但也感受到大部分人很空洞。
洪尚秀说:“我的电影没有明确的讯号,暧昧性,歧义性很强,也没有什么漂亮的画面。
我能做的只有投身于这个没有意识先行的过程中,我将拾趣到的碎片拼凑融合成一个整体,你可能不喜欢这个结果,可能没有人喜欢。
我认为生命,生活中所有珍贵的事物,它们都是自由的,我试图谦逊地面对它们。
”很多电影我看完会判断”看懂了“or”看不懂“,但现在觉得有些电影,可以只是体验,感受一种情绪状态。
里面会有很多我下意识会觉得是哲学隐喻之类的东西,有点好奇但我不太想去了解,感觉一旦分析它们就被框死了。
差异,重复,不断变化的我们行为是重复的但发出行为的主体早已不同了,同样的对话通过上法语课的形式在不同人身上重复着,大家都是如此不同的个体,但问到弹琴感受或对父母的感情时,我们变成同一个人。
台词平实但很有力“他不是真的在像诗人鞠躬,而是对自己感到很抱歉”,这让我想到之前在普陀山时听不见念经声只有自己的愿望震耳欲聋,“拜的是佛还是自己的欲望?
”人总是用高尚的情感包装自己,洪尚秀可以把平凡的东西拍的高贵,也可以把高贵的动机说的可笑不堪。
不管是电影里多次出现的诗歌本身还是演员的表演,都让我觉得洪尚秀更像一个诗人。
“无论你的生活发生了什么,绝对不要放弃你的诗“”拒绝沉迷于记忆的诱惑“在慢吞吞的时间里,确实有点无聊但我们的感知力也被放大了,具体体现在里面的饭看起来特别好吃,甚至可以感受到不同材质的鞋踩在不同地面上声音的差别。
感知被放大时美好也会放大,痛苦也有,但却是明亮的,很温和。
看完让我觉得人不只是一摊臭肉,有种刚洗完澡吹着空调的舒服感觉。
语言虽然是外国人但感觉交流并不困难,更让我感兴趣的是里面的外语学习者,在使用非母语一点一点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时候,感觉像是另一个人在探索自己。
维特根斯坦:语言的边界即使我世界的边界。
看第一部洪尚秀的时候会觉得门槛很高,巨高深,但莫名有很喜欢的点就慢慢看了比较多。
后来发现洪可能是最不把电影束之高阁的,他会让我觉得电影就在我身边。
影片中提到一个概念:活的充实和活的挚诚。
影片结束似乎啥也没说但他其实抛给观众很多思考的点,充实和挚诚虽然不冲突但其实是每个人要面临的选择吧。
第一个感觉作者电影超明显的导演固定的演员,像是老朋友但是看完这部觉得每个角色代表人心中状态,情感的隐喻。
于佩尔饰演的法国女人(算饰演吗哈哈)象征着缺乏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一部分,“回家去吧”,“那里是我的家吗?
“ 我们可以简单的接受一个住处,但一旦思考到更深处,会有种无可避免的孤独。
母亲对仁国说你不了解法国女人的真实身份和过去。
《回归故里》:关系不能很成功地逃脱历史的负担:一对朋友,就是两段社会历史试图共存的过程。
@Berlinale2024
小金逐渐退居幕后,抽烟造型这次交给于姨了,当然风情皆不相同;只要是权叔在,洪尚秀电影为人津津乐道的“尬聊”时刻就总会闪现,虽然这次不仅仅是男女之间,还是文化差异的;这次用了“法语女教师”和几个人的对话,就形成了以往时间和空间上的“鬼打墙”
♥️
不属于我喜欢的洪尚秀电影,相比场景的变奏,这次是对话的重叠,貌似于佩尔遇见的几组人物共用一套台词。我对洪尚秀电影的最初印象是他乐于写男女关系中的尬,后来延伸到人与人,这次加入强烈的语言隔阂,人的语言思维行动,都各有各的格格不入。旅行者的需求,是一种诗意的内心深处的感受。
在异国的世界 能走进心里的 也只有一片风景。整个世界像一个被杜撰的故事。
四兩撥八百斤。
梦回夜与日 那种语言文化壁垒下扭曲的交流和孤独感捕捉的非常准确 不过我更干感觉这是于佩尔感兴趣的话题 表达的比她参演的前两部都更自然了
在这几年里的作品里好得有些让人意外了,上一次这么好的还是同样有李慧英的《在你面前》,显然这是洪尚秀认真拍的一部,而且终于可以不用赞美金敏喜的美了。三段论的结构既工整又突然,也终于在第三段里包含了好几段精心设计的对话。于佩尔这个角色的状态正如对话展示的,是一种真诚地活,她到处走走,喝酒赏诗,这是洪所欣赏甚至仰望的状态,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是用力地活,最大限度地努力地活,但这种活法并不真诚。这两者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随年岁见长,洪看待人生倒是越来越透彻了。
不怕小猫,但怕大狗?🐕🐈
7.1洪尚秀04一个法国人和一堆韩国人说英语于佩尔是被洪尚秀绑架了吗
#siff第一场,这部电影的英文名才应该叫lost in translation。表达内心感受不仅是在语言上的障碍,更代表文化上的差异,令人熟悉的东亚文化窒息感。(白玉兰那个屏幕有问题还是啥,全程像在看非高清版的资源)
对不起 洪导这次我看倦了
老粉载歌载舞,老粉敲锣打鼓,恭迎洪氏尴尬美学热烈回归再放光彩。虽然在音画质量上再次刷新下限,但大银幕看也有独特体验妙处:每当影厅里因为银幕上的尴尬响起稀稀落落或大或小的笑声时,就产生了一个戏外的尴尬空间…我不知道是大笑但从者寡的人尴尬,还是完全不知道别人为啥笑的人尴尬,又或者是偷笑到椅震但旁人仿佛故意定海神针的人更尴尬😏总之一场下来全场人估计一起抠脚趾抠出了一座西九文化中心🤪但缺点就是90分钟太长了…完全get不到的观众自不必说,乐在其中如我,也因为尴尬密度实在太高了一场看完感觉身心俱疲……(还好结尾没停在吹梯子那要是又玩这种时空游戏的话我真的要看吐了)
就是不喜欢不用心的东西
都市吹水n部曲,追根问底的心灵感受,白日饮酒的碾核心境,在幸福懵懂的人面前,真的局促不安到想逃避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还有什么别的吗?你的内心呢,更深处的感受究竟是什么?你为自己骄傲吗,你为自己懊恼吗?你为什么总觉得不够好?你想要炫耀自己的技巧吗,但你的感受吗,它真的不重要吗?你总是想成为另一个人,那在你心里的这个人又是谁,为什么会让你如此疲倦?我的朋友,你究竟在想什么?一连串的追问之下会发现我们的语言如此苍白,说出口的远无法表达我们的内心,还是说我们的内心已经变得如此贫瘠呢?那么换一种语言是否就能更清晰地听到我们内心的声音,审视我们的感受呢?现代人如此热衷艺术,但如此贫瘠的内心又真的能欣赏艺术创造艺术吗?让人看完之后陷入沉默的片子。
2024/04/21 BJIFF屡屡中箭,东亚人模板化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的一生,以及学什么干什么都要以show off为核心目的的精神传承。虽然这两个女学生年龄和身份不同,但都有令人尴尬的父亲/丈夫,都说不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永远不敢自信说出proud of myself。女主不是来教法语了,是来给人家做心理咨询来了。女主真的牛逼,这就是欧洲人的松弛吗?不会当地语言,一分钱没有,食宿完全不考虑,先去小公园睡上一觉再说。被当地陌生男捞了就跟着走,在人家家躺了俩月才想着出来教法语。在去哪都需要申visa的我看来,惊讶的同时隐隐有点羡慕🚬
补
很尬,又尬得很假。像是邪教传教士统治下的i人地狱。从东亚的自卑滋长出了对欧美虚假的美化,和对东亚极端的贬低,甚至是恨
把于阿姨当镜子照出东亚社会现状很有意思,其它的尬聊变奏如何生活都在以前的洪片里看过很多了,但也依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