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封闭的童年李泊岩刊于2009年6月19日《假日100》 电影结束,没有结尾;回想开始,亦没有开头。
《菲比梦游奇境》—— 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它的结尾,在一句“Who are you?
”的问题后,戛然而止。
对于个人,早在童年,便已经初尝人生的种种顺逆,从嫉妒、紧张、背叛、自闭到独立、坚强、勇敢、批判。
似乎人类本能便已经赋予了这些能力。
《菲比梦游奇境》中的小菲比在学校的话剧表演中扮演“爱丽丝”,她的理想是将话剧《爱丽丝梦游奇境》演好,但是在理想的实现过程中,遭遇种种坎坷,小菲比承受了远重于她幼小心灵所能承受的心理压力。
小菲比在自我的世界中越走越远,出现幻听、幻视。
要知道,幻听与幻视都是心理疾病的主要现象,它对应的病症很可能就是我们熟悉的神经分裂症。
但是,观众自然来不及做这般判断,如小菲比的幻觉那般奇妙,竟觉得如此与我们心里那份纯真那么地暗合着。
我们在为小菲比可怜的同时也为她骄傲。
我想这就是这部影片的有意思之处,电影描写一个有心理疾病的女孩,但女孩保有着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失掉的许多东西,就在那些奇境中,包括了独立、坚强、勇敢、批判等等,似乎这些我们都远远不够了。
我们害怕了现世中的纷纷扰扰,我们不敢说出真心话,所以学会了虚伪。
在影片的结尾,小菲比站在舞台上表演,对白很有深意,预示着小菲比坚强地面对自己的精神疾病。
一句“Who are you?
”,回答该是“小菲比”?
还是“爱丽丝”?
自然无需回答,只需淡淡一笑,再无失落的模样。
这么一部描写儿童心理的电影,倒很适合成年人来看,影片中有一位善解人意的慈祥母亲,关心菲比,在小菲比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因素。
首先小菲比的母亲对小菲比的理想很支持,同时她自己也存在着事业上的危机,但还能去理解女儿,站在女儿的立场上去思考,一步步了解女儿。
小菲比重登舞台,那是现实与奇幻的合二为一,更是家庭教育的一次完美的成功。
对于《菲比梦游奇境》这么一部电影,其实中国的观众是值得一看的。
在国内还没有一部关注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类型影片。
而电影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式和预见性的意义,确实能让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深深叹口气。
当然电影可以提出很多问题,而我却期望有一个中国孩子在电影中漫游奇境。
现在,扪心自问:“Who are you?
”
小时候我们还想要变成大人,可是当你离大人的世界越来越近时,会发现大人真的很无趣,做大人很难。
我现在已经在去往大人的路上了,这个年纪在别人眼里算是个大人了,但是我知道,大人没有那么好当,不是你年龄到了你就可以理所当然的变成大人。
我自己认为现在的我算是个巨婴,学生时代已经结束了,好或者不好都已经过去了,已经该面对社会了。
个人感慨颇多哈。
其实很多时候大人都不能理解孩子的世界,所有的大人曾经都是孩子,可是很多人都会忘了自己曾经是孩子时的感受。
比如我们大部分人都会厌烦与孩子不断解释说明一件事情,不耐烦的人还是占多数,孩子最需要的是耐心的人,去了解孩子内心真实想法,关注孩子内心世界的人,倾听孩子声音的人。
我自问自己现在也做不到,就像曾经的我不被大人理解一样。
我看到侄女在那里做一些事情我会嘲笑她,笑话她的愚蠢想法。
侄女说话我也很没有耐心去听,常常感到厌烦吵闹,叫她闭嘴,别打扰我。
经常会觉得孩子说的话很无聊很没头脑,懒得解释对话。
孩子还要躲起来,捉迷藏要配合她假装很难找到,孩子吓你,要假装自己被吓到。
大人实在是太无趣了,很多人都会变成无趣的大人,忘记了还是孩子时的那些想法和感受。
我已经忘了孩子是怎样的,可是我还是把自己当成个大孩子。
依赖大人的巨婴。
没有大人的帮助我好像什么也做不了。
不再仔细听孩子说话,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觉得孩子有很多无聊与奇怪的想法,是不是每一个大人的归宿。
菲比的想象力很丰富,她活在自己的童话世界里,每个小孩子小时候都有自己的一个小世界啊,幻想自己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自己是芭比公主,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大部分的大人缺乏足够的耐心走进孩子的世界,倾听他们的想法。
想起一些大人的话:这有什么好哭的?
拿这个干嘛扔了别玩了?
很久以前就看到过这幅海报,但始终没有下载来看,然而,事实证明,这是一部让我相见恨晚的片子,把我从刚看完《HOME》的沉重之中挽救了一部分出来,也让我记住了Elle Fanning这个名字。
看的过程中,其实一直都啧啧称奇,惊奇这是一部怎样完成的电影,女主角就好像坠入凡间的精灵,很难想象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演戏居然能这么自然清新,毫无做作,眼睛的特写充满了没有说出口的心事,神经质的小动作表现着她内心的纠结。
我觉得,Patricia Clarkson在片中评价小phoebe演技的语言,实际上是绝对的真心话:She's marvelous, she's astonishing.当然,片中两个成年女主角也是very impressive,phoebe的妈妈是我们亲爱的Lynette,而“怪怪的戏剧课老师”是Patricia Clarkson。
Lynette仍然是great mother,发现女儿的小怪癖之后,完全没有责怪她厌烦她,而是用完全的支持和理解来陪伴她。
而Patricia根本就和Phoebe是同一类人,一个眼神就能互相明白,完全欣赏Phoebe的天才和与众不同。
很难想象如果是中国的父母发现自己女儿是如此“与众不同”的时候,会是多么的惊恐万状,马上或打或骂地把“路子”矫正回来,非逼着每一个天才都变成庸庸碌碌的平凡人,无视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偏才,扼杀了多少孩子内心里的精灵。
看完《Phoebe》,我对自己说,我要永远记住自己成长路上的各种心理变化和奇思异想,要永远记得Phoebe这样的孩子,如果将来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一定不会逼他磨掉自己的棱角,变得和别人一样,我会鼓励他to be different,即使我要和他一起面对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我也不要让他平庸。
最后,搜索了一下elle fanning,好吧,我承认我很out。
这小精灵已经红了很久了,而且她家三姐妹都是当今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童星,姐姐dakota fanning更是当年《夏洛的网》的主演,演得同样出神入化,我当时多爱那个孩子啊这是怎样的一家人啊
【本片里帅气的爱丽丝元素】这摄影打光这气势感!
疯帽子和红心女王太尼玛帅了 疯帽演员咋一看还以为小罗伯特·唐尼哈哈。
红心女王真滴帅,那发型跟《爱丽丝疯狂回归》的红心女王几乎一致,算小小的联想惊喜了。
整部片的选角不管小孩还是大人颜值都超高!
特别戏剧女老师(派翠西娅·克拉克森 Patricia Clarkson)实在太有魅力了本片套用“爱丽丝”灵魂的框架讲了天朝可能永远难以拍出的儿童角度的深度片,这片可能也是范宁童年时期最强的其中之一作品了。
没有辜负著作的内核甚至巧妙发挥出不管大人小孩都会有所共鸣的内容。
最值得一夸的便是没有把孩童塑造的那么“小孩子”!
甚至好几处演技真的不像个“小孩子”。
顺便舞台剧上的爱丽丝服装是主黄色的,是最初原著中爱丽丝裙子的颜色哦。
不过也还好,女主幻象中的“影子”爱丽丝裙子是经典主蓝色。
——《菲比梦游仙境 Phoebe in Wonderland》电影
“我”和“自己”之间,也许是现实与梦境之间的距离,它们很微妙,也很神奇,也许并不那么见得非得要神奇。
但肯定很微妙。
在我们想要去做自己的时候,得是先知道那个“自己”是谁?
不然就可能只能困在“我”中。
“我”在现实中是可以被看见的,但那个“自己”却要通过另外一种形式、让人穿过“我”去看见那个“自己”,从而认识到“我”。
这个从“我”到“自己”再到“我”的过程,在戏剧的表现形式上是这样的呈现方式,就像剧中的小姑娘,一直被她“自己”所控制和牵引,牵引着她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从“我”到另外一个镜中世界的“自己”。
因为那样的表演才能最打动到人,打动到自己,才能最代表真正的生活本身。
戏剧都来自生活。
生活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想要从“我”逃离到“自己”中去时,一定是有“我”那个现实世界里不愿意继续的东西,它是一种逃离或逃避,但却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没有这样的“我”和“自己”的拉扯,只有“我”,那也是生活的一种,只是在这个生活里你还没发现除此之外的其他世界的存在。
你没发现和看见,可能是你还没有找到,或者说那个“我”在阻挡着你去看见“自己”后的走进去,因为有很多的“我”在共同告诉和传达我们,那个是不理智的(虚空)。
但我是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的。
就像前几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位朋友分享的图书里的一段话:“小说能否就世界作出一些真实的结论?
——这个问题就问错了,因为小说并不要去我们去相信什么事情(哲学意义上),而是去想象事情(艺术意义上):”想象阳光照在背上的温暖和相信明天是个晴天是完全两码事。
一种体验是感知性的,另一种则纯是抽象的。
我们讲一个故事,虽然可能希望借此传达某种教益,但主要的目标是提供一种想象的体验“。
一个强迫症小女孩的故事,在演音乐剧时她扮演爱丽丝,而她的生活中全是爱丽丝的仙境,从而她显得如此与众不同,这就像天使的一道吻。
爸爸妈妈一边认为她是个麻烦小孩,一边自责内疚没有给予它足够得爱才导致她有了强迫症。
唯有她的话剧老师认为她的特别正是她的天赋所在。
话剧老师被学校辞退后,菲比带着伙伴们排练了一场完美的音乐剧。
就在最后正式演出前,菲比躲在幕后,这时幻觉中出现了话剧老师,以及真正的爱丽丝。
她突然间有了勇气。
电影到了这里戛然而止。
菲比是否成为了一个正常的小孩,无从知道。
然而作为观众我希望她继续与众不同。
可作为妈妈,我非常理解菲比的妈妈,全职照顾孩子,找不到成就感,偶尔厌倦自己的孩子,却视孩子为自己生活的全部,孩子有了任何问题都紧张不安,甚至哭泣。
所以,菲比还是正常点得好。
我是在看菲比半夜里哭喊妈妈,妈妈抱着她,她不停的说“我控制不住自己”时哭了。
其实,整个电影除了主线外,其他人物都乱糟糟的,妈妈的烦恼和自责,杰米与菲比相互鼓励,道奇老师对菲比的认可,校长的教育方式……但都因为菲比而起,如果没有菲比的强迫症,这些线头就都隐去了。
那么是不是说明小说创作的一个技巧呢?
从中心点散射出去的无数条线,才形成了灿烂的光芒。
总之,一部有深度的电影。
菲比出演得十分完美。
道奇老师的气质非比寻常。
小女孩Phoebe有强迫症,而且是天生的图雷特式综合症。
她勾画出来一个wonderland。
她可以看到红桃Q,并尝试与她一起快跑,却停滞不前,她还会与许多《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人对话,虽然这些都是幻想。
许多人认为这部片子是呼吁关注OCD的孩子。
但我觉得片子更多的再说的是沟通。
不论中国还是国外,小孩和大人似乎总有着这种那种的代沟。
我们同样是从小时候过来的,小时候也抱怨了许多,当时也有过被忽视,被责骂,甚至还接受过许多毫无理由的(至少我现在还觉得是)责骂,却很少有人去真的关注我想要什么,我又没有情绪问题。
好吧,这也不能怪大人们,因为他们“忙”。
但是小孩她们却会因为一句话,一个眼神,甚至是你某个无心的动作而受伤。
先是看到影片的介绍,我以为这是一部很梦幻的的片子。
你瞧,又是我以为,就是这种可恶的自以为是害了多少人!
影片里的无知校长运用了各种手段从Phoebe口中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然后不顾Phoebe哭红着眼的解释,解雇了一直比较了解学生的戏剧老师。
从他口中提出的拙劣的问题,有显示他的无知。
显然他也是具有代表性的。
还有那位肥胖的心理医生,他在试图麻痹他的病人。
相比之下,那个古怪的戏剧老师却像是一位教育家。
第一次彩排的时候就给她们自主,问她们想怎么演。
并且并不吝啬于夸奖一个有才华的孩子。
在这里“古怪”并不是贬义词,它更多的诠释了一种与众不同。
而现在的教育中,这种与众不同似乎并不受人待见。
还好Phoebe够幸运,有一个试图理解她的妈妈,一个可以发现她才华的戏剧老师。
她试图控制自己的OCD,却不断地受伤;她勇敢的告诉别人她的病无法治愈;在她的仙境中有着和爱丽丝一样的生活。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自己的wonderland,里面有着各种的色彩,各种人物。
那是我们曾经最美好的愿望。
Phoebe也是,不断地游走在梦幻与现实间,在梦境中寻找着希望。
看到短评里有人说菲比就是文艺的早了点?导演故弄玄虚?就是一个强迫症的故事?不,以上都不是。
这个片子的重点是菲比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她患的是先天性强迫症。
这和普通的强迫症是完全不一样的。
首先,她知道自己面试的时间,她知道自己面试要迟到了,她还是要不停的洗手,洗到出血,因为她觉得她在洗好手之前不能去面试。
你们平时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体验吗?
当要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怎么准备都觉得没有准备好。
但菲比与正常人的区别在于,她洗手洗到出血,这是正常人不会达到的范围。
也许有人会问,洗手和面试到底有什么关系?
是的,这就是强迫症患者与正常人的区别了。
正常人再紧张,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也是做与那件重要的事相关的事。
而强迫症患者,会做一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甚至毫无意义的事。
菲比听到炒鱿鱼这个词之后一直担心自己会被失去爱丽丝这个角色,尽管她被公认为演技最好的演员。
她通过给自己制定各种没有意义的规定,并且完成它们来证明自己不会被炒。
我初中的时候,每次干家务的时候,洗碗永远觉得自己没洗干净,擦水也觉得永远有一滴水没有擦干净,最关键的是,我觉得就是因为我没有擦干净,或者擦干净后没有拧干抹布,所以我才考不到第一名。
幼儿园的时候也有很严重的幻想,怀疑自己的家人是不是真的是我的家人,还是想害我一直伪装成我的家人。
菲比每次向别人吐口水的时候,其实都是别人先惹的她。
我小学的时候曾经也因为别人的捉弄抓伤别人(严重程度可以让那个被抓伤的小朋友的妈妈来找我),但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我无法控制自己下手的轻重,我自己是没有意识的。
我一直觉得那些行为都是我一时情急下的非条件反射或条件反射。
菲比不停的踩格子跳楼梯,她妈妈问她为什么要做这些无意义事,不做会怎么样时,她答不出来,就是觉得应该这样做。
我曾经也不停反复地做过很多很多类似这样的事,不让自己踩不完整的格子,只能踩在中间,不然又要重来一遍。
我有时候甚至会因为别人打断我而生气着急甚至发脾气。
我小学时还对着我上高中的表姐的朋友脸上扔树叶,我知道这样不礼貌,但在我的幻想里觉得应该这样做,这样做是在考验她的朋友。
在店里抢其他小女孩选好的海报,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这样,下意识的就从她的手里一把抢过来说我要这一张,事后我想了很久都没有想明白我当时为什么有胆量那样做,我平时是一个又胆小又怯弱的人啊。
在床上不停的用头撞墙壁,尽管有一些疼,但我觉得那在我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一直撞一直撞,就像一种惯性,要很久才能停下来。
一年级学写字的时候,写一个字用橡皮擦擦一次,甚至急的哭出来。
课文后面的生字格从来没有写满过,因为我觉得写的不好,再怎么写也无法达到与书上一模一样好的字。
直到语文老师当着全班说我的字是全班写的最好的,我才意识到我原来写的并不差啊。
同样的事在初一也一样发生过,英语老师说我的练习册是全班做的最好的,每一个课时都是满分,英语也是写的最工整的,当时我也没有想到,我觉得自己写的并不好啊,因为我刚转到班上,那些英语作业全是我一口气赶的,做的非常匆忙。
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在强迫症的世界里更没有完美。
初三体育考试算入中考成绩,我的坐位体前屈已经是满分了,但我还是要不停的练,每天晚上使劲拉韧带,疼就抓小腿,直到指甲嵌入肉里,腿上破皮出血,以此来转移韧带的疼痛。
我不停的重复一件事,一件很小的事,直到我意识到正常人并不这样,于是我停止了。
菲比不行,她无法控制自己停止。
我不停的洗手,不会洗出血,她会。
我知道自己在某些情况下会有不正常的举动,所以我避免一切冲突,导致我现在一直会有与人发生冲突的幻想,幻想我与别人吵架,幻想我发脾气,摔东西。
我也曾经从很高的地方跳下来,看看我跳下来能接受的高度到底有多高,把自己关在非常狭小的衣柜里看看人没有空气会不会死。
想过一百种死法,但最后还是会停止。
翻过学校湖边的栏杆看看结冰的湖面能不能走。
不过以上都是在我觉得安全的范围内实行的,除了踩结冰的湖面是不久前做的,其他都是很小的时候做的。
我可以不停的重复做一件事,讲一个无限循环的故事,但我也强迫自己停下来。
我可以控制。
菲比不行,她无法控制住自己,我想,这才是一个先天性强迫症患者最大的悲哀。
很巧,我的英文名也叫菲比。
是很久之前,初中的时候我给自己取的。
幸好,我的强迫症在我自己发现之后一直自我调节而在不停好转,而可惜的是,很多事由于我强迫症的逐渐消失,我没有办法做到像以前那么好了。
Phoebe是个有OCD的7岁小姑娘,OCD是强迫症的简称,故事一开始她多次洗手 洗到出血就已经交代的很清楚了。
她的演技实在很好,居然有人说她不尽如人意。。。
没看懂也就算了 还说这么不负责的话我看了评论实在觉得要站出来称赞她!
phoebe患的还不是一般OCD 而是天生的Tourette's Syndrome (TS)图雷特氏综合症,当今世界没有完全能够治疗的方法因为是脑中神经控制,一个关于‘教育’的片子,尤其是对一个患有ocd儿童的教育,影片中出现的'different'其实就是指明了小孩有病。
觉得导演这么安排,都是多为生活中很多有同样情况的家庭着想,十分贴心。
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家庭。
phoebe母亲也就是DH里的一主角这里对女儿的支持非常不容易,同时她自己写作事业的受挫情况下还要养育这位‘老是活在自己世界‘的女儿。
她试图理解女儿,一步步了解为什么她女儿要重复说同样的话,跳一定数字的台阶,做奇怪的事。。
我很能理解phoebe 因为我小时候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总觉得我做的事可以影响整个世界,或者做过某个事之后会带来好运就会不停地去做。。
我觉得我非常幸福,即便没人能理解,幸好当初没有像phoebe这么严重。
phoebe试图停止做那些不该做的事 但是ocd让她无法停止,唯有在戏剧老师那里排演戏剧的时候她可以控制住!
——这真的很让人心疼。。
戏剧就是爱丽丝梦游仙境,所有人都知道的一个童话仙境。
豆瓣上的简介说她最后自闭到活到自己的童话世界里,其实并不是因为自闭,而是因为她是个充满幻想的小孩——其实OCD很幻想有很多联系,比如幻想跳格子数数,台阶所有的做对了就能在现实世界中顺利。
现在小孩都很厉害 演技就不用说了 戏剧台上的那些小孩不用老师各各都知道自己该站什么位置做什么。。
而那位丑角校长,每个问题的提出都显得他的无知——误解戏剧老师就不说了,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实在让我厌恶。
他认为孩子不该做孩子想做的事,一定要有成人管住,对与孩子的沟通十分不通情达理而且觉得不耐烦,此外当phoebe试图解释眼泪都快留出来的时候居然就拍拍手示意她可以离开办公室了——他有什么权利中止对话就因为他不愿意继续?
这是个人人平等的世界,对孩子的不平等,而且更没有企图去理解孩子,从而也导致Phoebe继续一个人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外界的不理解与不屑一顾也是病人家庭的一个苦处。
此外对那位从小就有性取向不同的男生,对欺负他的孩子们,戏剧老师的做法也是个很好的教育方式。
其实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很多挫折,这里的2个坚强的孩子感动了我,成熟老练而且懂事。
最后的那段戏剧里的话其实有双重意义,一层意义是爱丽丝觉得自己每天变化都不同第二层则是患病的爱丽丝知道自己与众不同知道自己的病状并十分积极向上的生活,她接受了作为不同的自己也知道某一天会破茧成蝶——多美的对白,多感人啊!
我们成人每天抱怨小事不顺,处处想着那些消极的点子,真应该从phoebe身上学点积极向上的意志力。
Phoebe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小孩儿,有着当小孩儿的压力,因此有些强迫症。
喜欢这部片子,也喜欢Phoebe,虽然她跟一般的小孩儿不一样,她只是比她们更敏锐一些。
更喜欢Phoebe的妈妈,一个很有责任感的母亲。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该像大人们想象的那样的,一些大人理解不了的小孩儿,她们并不是很好的,只是跟大家不一样。
Phoebe的母亲就了解这一点。
她虽然也会为Phoebe跟大家太不一样而担心,而焦虑,但是她从来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处理孩子的问题。
当个现代小孩儿也会有压力的,这没什么大不了,并不是现代的小孩儿有多复杂,是环境造就的她们。
所以她们异常的表现更需要别人的理解,特别是父母。
小孩演技派..
小LOLI。。。没有预告片的那么有趣。
秽语综合症的希望,某主妇演的比主妇还绝望。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小女孩很可爱,爱的力量很伟大!
强忍着看完…… 作大死的女孩的故事
一部完全美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片子,让俺这乡巴佬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国家,这么好的小学校,这么好的老师,这么好的校长,这么好的老爸,这么好的老妈菲比,真是太漂亮了,太漂亮了,眼睛眉毛嘴巴,美的简直不真实,美到极限,白雪公主在世恐怕就是酱紫
小范宁真是漂亮,这大长腿。电影其实比较失望,我挺喜欢这个题材,但是这部电影拍的不怎么好,剧本不好。
抽动秽语综合症,我小时候也有个一点,但不是很严重。ocd,也有点。
这导演好乱…
看得好累吖...
展示小女孩的病,治愈成年人的心。疾病如此残酷,但影片用幻觉世界和剧社表演让故事变得美丽,充满童趣。片中“看不懂”的台词是漫游奇境原话,孩子偶有超年龄的智慧或者说特别文青,也不算什么大毛病,以童话视之既可。女教师说:韶华老去塑造了独特的你,我就这样了,我接受这个我,然后你就会找到爱
心理教育片~~
随风而来的道吉尔阿姨。没心没肺的孩子真可怕……
you're just the person
off with your head~~
菲比带着满身的伤痕和委屈的泪水,在妈妈的怀里依然无法停止对自己的强迫。她说我没办法不这样做,我就是没有办法不这样做。母亲在收拾后院的过程里对父亲说,我生气。。我生气。。我生气。。。的是。很可惜在菲比的世界里,父母都被排挤了出去,尽管他们对她而言如此重要。
我一直觉得电影是向观众传递信念,不管好坏它一定有所表达的价值观,但很抱歉我没看到。一个患有强迫症的女孩,学校发现她的问题,请来家长,家长却说一口咬定孩子是正常的,医生说她有问题,母亲就把医生开除了。她不爱女儿吗?她爱,但她的爱是掩盖问题,强迫有病的女儿继续活成一个正常人,自己却自责。父亲是唯一一个正常的,却有弹幕说缺少父爱?!父亲不配做父亲?!校长也不是啥好人,那请问,作为一个校长没把孩子开除,而且关心担心她,找她的父母贪心,并不是坐视不管,他难道不是一个有责任感的校长吗?那个老师,明明孩子有问题,却说她有想象力,是有天赋的孩子……有人还怀疑她是菲比想象出来的……无语了,那其他学生难不成也是跟菲比一样,把老师想象出来的?!真抱歉,这个电影浪费了我的时间
晃的眼晕 心理医生看着有点变态
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