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觉得这片子很有名气,改编是著名作家的著名作品。
著名导演加著名演员。
两个半小时还以为是良心之作。
可当一个内奸潜伏许久为了给人放信炸平山头,却在被发现后自己一个人就平了山头。
我真是好不容易忍住了打一星的冲动。
看完绣春刀看了血滴子,然后还想看武侠,就挑了这个看。
看完血滴子默默地去把绣春刀从四星改成了五星,看完这个简直想给绣春刀打七星。
看到那个韩国女演员从头到尾的舞骚弄姿,装可怜和娇喘呻吟。
和张静初也同样没完没了的娇喘和犯花痴以后。
我真想不通你凭什么喷刘诗诗和刘亦菲的演技是木头面瘫了。
还不如朱丹和李宇春,好歹还有打戏的特技,和特技的打戏。
其实我能理解徐克每一处矫情做作的凹造型,像看夕阳,像放马,像高丽女溪边浣纱,像高丽女坐井观天,像高粱地里的干柴烈火。
徐克是鬼才,我不怪他。
但其他编剧你们的逻辑是屎吗?
现在特别庆幸我以前没完整地好好看过这电影,不然智取威虎山我一看徐克两个字都会不想看了。
还以为我的无知浅薄误会了徐导演,玷污了这部鼎鼎大名的好戏,看到豆瓣上这么多人喷,我也就放心了。
神马J8玩意儿!
随着张静初一句脆生生的“上则为日星”,如婆娘裹脚布般又臭又长的七剑终于算是结束了。
心中那万匹草泥马也逐渐停下奔腾了两个半小时的脚步,终于可以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么烂的片子?
如果说是本子烂,那梁羽生怎么成名的?
如果说导演太差,那么谁敢怀疑徐克的水准和江湖地位?
再加上虽谈不上巨牛,但也还算牛的几个大牌演员,例如:孙红雷啊,孙红雷啊,孙红雷啊。
巨牛的原著加上巨牛的导演,再加上还算牛的演员,就出来这么个完蛋操的玩意儿?
正当我对这个问题百撕不得骑姐,字幕滚动中显现一行字:出品人:黄百鸣。
尼玛啊!
顿时有看到了标准答案的感觉……
久違了的老怪徐克歷三年光景終於把《七劍》帶下山,其勢頭之強教人引頸以待,然而最後結果卻是讓人嘆惜。
嘆惜之情並非出於影片失敗,徙費了我一只戲票;卻是為徐克差一步便可成就武俠經典的功虧一簣而悲嘆。
事實上,電影在各個視覺層面的表現堪稱無懈可擊。
其中包括整體氣氛的凝造、單打獨鬥的設計、群戰場面的調度甚至畫面分鏡構圖都盡顯徐克過人的武俠片美學。
電影的整體氣氛灰暗沉鬱,這除了靠偏灰偏素的色調運用外,演員服裝、道具甚至主要場景都完全貫徹著這種調子。
另外,不可不提的還有電影超水準的配樂,這除了於大戰時表現著戰雲密佈的磅礡氣勢外,對於渲染全片灰暗沉鬱的氣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素。
然而,就在各個技術層面都認真緊密的體現著完整統一的沉鬱基調時,夾雜粗鄙口語甚至英文(記憶所及是「我check過啦」)的廣東話配音版本一舉剎了泰半的氣氛。
接著是打正武俠旗號的武打劍鬥設計。
這環節由兼演七劍之一莫問劍傳青主的劉家良主理。
其武術的設計風格有別於觀眾近年都看得有點膩的袁式慢鏡唯美武打,卻是比較寫實地以快打快,令人目不暇給的複雜過招。
這一來切合了影片樸實的基調,不耍花拳繡腿也不攪誇張的多角度慢鏡頭重播,二來也重現著久違了的舊式武俠片武打風格,在這不太懂懷舊的一代反倒是一個新鮮的設置。
筆者最深刻的一場要數由龍劍楚昭南與風火連城的一場終幕大戰,二人游鬥於高牆窄巷間,相對全片其他武打場面顯得尢其別致,也同時展現了港式武打專挑在獨木椿、高樓邊緣或半天吊的危樓等等特別環境中對打的風格。
只是,好看不等於耐看。
令人眼花撩亂的複雜過招在一百五十多分鐘的影片中高密度呈現,再好看也怕會膩,尢其是武打場面的鏡頭非常短,剪接運動頻繁得令人追看吃力,甚至在刀劍的來往間未必攪得懂誰在刺與被刺。
此外,電影的核心-七把各具屬性的劍在戰鬥期間可不太能分別突顯出各自的特色和其應用。
除了楊采尼的「飛瀑劍」著墨得清晰一點外,其他六劍均顯得有形無神,這確使電影不免愧對了《七劍下天山》的名號了。
至於群戰的場面調度和分鏡構圖相信無需筆者多說,觀眾都有目共睹。
在這一環節,老怪和他的攝影師所呈獻的成品確有與荷李活A級大製作較勁的功力。
想不到此片還原基本步,捨棄電腦特技卻仍可使全用真人上演的《七劍》拍出如荷李活以虛擬的千軍萬馬所構建出的懾人氣派。
我想這得歸功於徐克和他的攝影師揚棄了荷李活大堆頭製作偏愛展示大場面的廣角鏡改以「七劍」焦點打鬥的跟攝,伴以超一流的配樂和畫面構圖,共同凝造出一種張力用以代替甚至超越「單純以壯觀視覺展示氣勢」的荷李活風格。
總體來說,《七劍》的美學自成一格。
片中度身訂造的服裝、道具和場景等巧妙地配合著外在自然環境,使整個電影的美學調子寫實地體現著中國山水靈秀之美。
這跟單純地大耍媚俗色彩的《英雄》與《十面埋伏》自是更能突顯我國文化恆古以來的美學觀。
而到了最後,筆者不得不指出《七劍》在視覺層面大成功背後,令其功虧一簣的致命傷-劇本-究竟有何失誤。
首先,本片改編自《七劍下天山》,徐克更把電影名字修訂為《七劍》,這不期然使人聯想到這部影片將是七把寶劍的故事。
而可惜一百五十多分鐘的電影交出的效果卻是令存心看這七把劍的故事的觀眾幾近進退失據。
其終究的原因在於改編情節的取捨失衡。
電影花了很多的篇幅寫武莊內的人物關係、寫七劍各人的情感糾葛、寫其他支節的續集伏線如華昭、王敏德飾的王爺等。
這些沒錯是原著精彩的支線情節,可對於《七劍》這電影的核心價值卻並不如其在小說般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筆者看得最不爽的便是楚昭南與綠珠的感情線和武莊內奸的一段。
愚以為前者的描繪著墨甚多卻依舊語意不詳,拖慢進度之餘又不能緊扣七柄劍的主題,應略得略;後者雖說關係到各人將躲入山洞的後續劇情,唯筆者綜觀全片始終認為這段龜縮駝鳥的劇情最沉淡無趣,況且中間的關鍵角色,也就是那內奸的前置著墨不深,攪出一個內奸是誰的懸迷根本無助推高本片的武俠奇情,因此愚以為大刀闊斧整段抽起以增整體流暢感反是聰明一著。
其實說到底,筆者一如多數觀眾般認為電影對於《七劍》的不同屬性以至七位劍客的背景性格和各自的劍技,這些電影的核心價值的刻劃是太少了。
徐克這著算計寧取較次要卻具通俗娛樂性的感情線與內奸懸迷而捨棄連串較難以影象表達卻是重心所在的七劍刻劃無疑使電影的格局和劇情的「量」增大,但此種浮光掠影式的涉獵則使電影的整體內涵下調一個檔次,難成經典。
總的來說,《七劍》在視覺層面的超水準演出證明徐克這次史詩式武俠巨製的嘗試已成功達國際一級水準,無奈在顧此失彼的情況下,一部經典武俠小說的內涵被犧牲了。
雖說有傳這次只是《七劍》的第一集,未完整的劇情該是無可厚非,只是鋪排歸鋪排,電影的重心-七劍-終究不能被偏離,而不幸地這次的《七劍》確令人不太能對準焦點。
徐克四年磨一剑的新作终于高调面市,算是华人知名导演武侠命题作文的又一位交卷者。
01年李安率先交卷《卧虎藏龙》获得评卷老师高分,02年张艺谋《英雄》交卷赚得盆满钵满,03年何平《天地英雄》发片,04年张艺谋尝到甜头后再拍《十面埋伏》,05年徐克推出《七剑》。
相对李安、张艺谋的半路出家,徐克是吃武侠片这碗饭的,《黄飞鸿》、《新龙门客栈》、《笑傲江湖》都是新武侠中的经典作品,所以交卷虽晚但人们期望很高。
可能是之前几位同学在商业上太成功了,徐同学潜心琢磨、励精图治,开始规划一段类似“星战”系列的电影传奇,预计共分为六部,在筹拍第一部的时候就开始规划之后故事的展开和人物的编排,涉及包括清史四大疑案之一的顺治出家,杨云骢的身世,夹杂着纳兰容若、董小婉这样传奇历史人物的离奇故事。
不同于《卧虎藏龙》水墨画般的清新隽永,《英雄》风光片一般的明媚鲜艳,《七剑》整体色调沉郁、厚重、朴实,基本体现了徐同学重现500年前侠客生活原貌的意图,可见是认真做过功课的。
但是跟张同学一样,徐有时间亲自设计莫问、日月、舍神、竞星、由龙、青干和天瀑七把剑的外形和来历,却没有精力把整个故事讲好。
故事结构松散,人物塑造乏力,看完之后没有让人映象深刻的情节和人物,有一个群像在哪里,但形象模糊,就像是拍照片时中心不突出、对焦不准。
片中孙红雷“土匪,连女人都抢,禽兽不如”的对白赢得了观众笑声,孙的表演很到位,喜剧效果也不错,单独拿出来是个不错的段子,但恰恰破坏了导演苦心培育的影片气氛,典型的以词害意。
一方面有了1200万美金,想尝试好莱坞史诗大片的效果,另一方面又抛不开惯用的港式搞笑手法,在庄严大气和轻松诙谐间左右失度。
另外陆毅放走那匹老马而后面对群山呼喊一段表现也有失矫情,而且手法幼稚。
梁羽生的原作《七剑下天山》写得不错,徐同学按照Motorola品牌重铸的手法截断成《七剑》,只强调兵器而人没了。
这样便于推出同题材网络游戏和其他衍生产品。
《First Knight》式的片头场面是为了欧美市场,武庄保卫战中黑泽明式的打斗场面是为了日本市场,楚昭南说韩语,并凭空造出个绿珠由美女”主播“金素妍扮演是为了韩国市场。
每一项安排都有深意,这是一部精心打造的商业片。
就像一部华丽的广告片,拍得不错,但多少有点让人搞不清它要宣传的产品是什么了。
《三联》说因为对时代的感怀,徐克在《七剑》里再次垂怜乱世儿女情,也有人评论《七剑》让武侠片回到了正确的道路。
嘿嘿,我想起片中杨云骢对小朋友说的”好话要藏在心里,不要拍马屁“。
l 为了给整个故事作铺垫,开始部分演绎的太血腥,很多镜头被我人为放过了,不敢看;l 徐克就是徐克,能让七个人都成为主角且脉络清晰不容易,武侠片在国际上也就指望靠他出头了;l 看完《七剑》,觉得《**埋伏》简直是垃圾;l 尽管影片有瑕疵,有逻辑关系上的欠缺,但我个人认为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没有先入为主的概念,个人认为和《新龙门客栈》有一比。
当然啦,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已经先入为主了。
l 据说后面还有六部《七剑》,只是担心导演如何能一如既往的保持徐克风格。
以上仅为个人意见,不属影评,如果说还有价值,那么目的就是为了给未看过的人提供一个创造《七剑》票房的理由。
1、出场时梳阴阳头的MM很酷,将一个酷到底的坏人演绎得很像,同时很想知道这位肯自毁形象的MM是谁?
2、杨采妮扮演得小武,国语说的很滥,但拿到的剑很灵,一个两头镂空的剑身,剑可以从两边漏出,而如何使全看使剑人的意念。
3、风火连城跟楚昭南最后决斗的一场武打很灵,在逼仄的空间,两边都是墙壁,而不足一米的狭窄空间内,两高手频频过招,简直又是一打斗经典,赞!
4、陆毅在本片中扮演了一个近乎搞笑的角色,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首先他猴急的想跟女孩亲热,就是一愣头青的傻小子作风,2或者3次这个情节,真的不得不让人这样认为,而且他最好笑的一句台词是得到了剑,从天山上下来,说:我觉得我不应该是养马的,我应该是个剑客。
这句话怎么听都感觉可以翻译成“我芙蓉姐姐不应该是个出版社小编辑,我应该是个舞蹈家。
”原谅我打这个刻薄的比方。
5、苍凉的黄沙漫漫,滴血的人头,彪悍的西北男人,这是部很写实风格的片子,不追求演员的漂亮,你看连黎明都被折腾的破衣烂衫的,就知道徐克这回够狠,也许是上一部华而不实,用电脑特技堆砌的“蜀山”遭到了恶评,他也开始反省自己了。
这部“七剑”可以说是很好的答卷。
大导演就是大导演,瘦S的骆驼还比马大呢。
禁不住拿这片子跟老谋子的片子做比较,后来发现并没有可比性,相对于追求画面质量,而情节苍白的张艺谋来说,我真遗憾他长了张那么乡土的脸。
而倒是怪才相的徐克拍了这部有血肉,有悬疑也有情节的真正好电影。
6、电影既然商业,就必然要追求经济利益的成功,从电影副产品来看,估计这回七剑的模型都会热卖,尤其是小武的“流云剑”跟楚昭南的“由龙剑”;从电影的票房号召来看,似乎缺少大明星,但新面孔中倒是有几个很看好,比如张静初,这女孩子初看有章子怡的风骨,细想想她走的路数可跟章MM不一样,从“孔雀”到“七剑”,她的形象很乡土,这给她表演留下了更多的空间,也让更加关注这个女孩子到底有多少爆发力和内涵,我期待她的好作品。
7、有人对片中几场情欲戏很是嗤之以鼻,偶觉得还是必要的,毕竟砍砍杀杀看的人实在紧张,而来几段儿女情长舒缓一下,未尝不可。
不过片中最舒缓节奏,最煽情的还是一匹叫来福的马,它识途奔回,并且留在山坡上的那个剪影 ,这个镜头是真真正正的煽到我了导演不知道最近大家看“超女”看的很脆弱嘛,还要猛劲煽情哼哼。
8、总的说来,这是一部讲述官逼民反,同时带有血腥杀戮、残酷江湖意识的片子,喜欢看冷兵器时代对战的同学们,会喜欢它。
《韩非子·五蠹》有云:“侠以武犯禁”。
而徐克老怪沉寂几年后所谓的“旷世巨作”《七剑》,或以此作为立意的基石,但见影片起始处,遥远的京城飞来一纸“圣上谕旨”———“禁武令”。
……两个半小时后,杨云骢遥指皇城方向,为《七剑》续集做一注解手势时,我内心的悲凉唯有改编一句诗以形容:“念天山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曾几何时听闻,梁羽生原著《七剑下天山》冗长结构和庞杂线索因为徐克“人剑合一”的创意而得以消解,这原本是个上佳的“良好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也成为希冀徐老怪“重撼江湖”的粉丝翘首期待的劲爆理由。
然而,“立意存高远”却结结实实地蜕变为冰火两重天的“异形”———剑之寒冽却封冻了侠之热切。
“仗剑行侠”,在中国古典文艺中是相当高雅的审美意象,“剑侠”甚至成为难以分割的有机体,而“侠”之气韵的迷失和湮没,导致《七剑》只空余下物质形态的意义,不过是一组没有灵魂的镜头拼装。
见剑不见侠《七剑》无疑是一部泾渭分明、对立明显的主题先行作品,影片以京城里的最高统治者发布“禁武令”,引发以人头换银子的雇佣军(这个词汇比官兵更贴切)对于民间练武人士的大肆屠杀为起点,禁武的暴力机器和被迫反杀戮的七位天山剑侠展开了一场两个多小时的善恶对决———多么简约,如此简约的是非判断将原著中的国恨家仇、民族大义均一揽子消纳,就立意而言的悬念,一开篇即大白于天下,不由让人默数起近年来诸多号称史诗的好莱坞白痴大片,如《特洛伊》等。
配合被浓墨重彩(正儿八经涂脸上的)妖魔化和符号化的雇佣军战士们轮番表演杀人,“一根筋”的立意苦果已悄然种下。
当然,简约的立意也能引领丰富的内容,但是必须配合以妥帖的情节铺垫,然而,《七剑》当中,侠之为侠交代不清,而恶之为恶也语焉不详,好像每个人物都背负着大小不一重量不等的秘密,就是搞不明白啥时候给你露一下馅,尤其是历史上真有其人的山西名医傅青主,片中改装成明朝刑部刽子手出身,从极恶滥杀到极仁不杀到超仁再杀,兜这么大一个圈,却只有结果难见过程。
而轰轰烈烈的“七剑下天山”段落,两个愣头青惊诧莫名地接了剑,竟仿佛醍醐灌顶获得神启一般,稍微比划几下就见性成侠……其实这暴露了徐克一向以来遭人诟病的陈词滥调———“形式大于内容”,或许是过分迷恋自己的精巧创意,典型徐克招牌的“异化”病症发作了,上次发作是2001年的《蜀山传》,这次也类似,“剑”凌驾于“侠”之上,于是见剑不见侠。
那些名字听上去“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宝剑,将执掌它们的“侠”,遮蔽得面目依稀模糊,如果不到影片的官方网站查阅,很难一一对号入座———不过,这倒是推广网络游戏的好兆头。
话说回来,“剑”毕竟还是掌握在“侠”的手中,若然演员能跳脱出剑的光芒,一样能够气宇轩昂,可是,徐克并非一个能够激发培养演员的导演,就过往而言,他的作品中演员若是出挑,或是本身演技纯熟(如张曼玉之于《青蛇》),或是与角色契合妥帖(如李连杰之于《黄飞鸿》)。
《七剑》中,最招摇的无疑是雕琢痕迹最重的大反派风火连城,孙红雷舞台剧方式的着力表现将七位剑侠本来就拥挤的演绎空间折腾得更逼仄,“侠”们近生活化的表演处理,反而使形象更加寡淡———看不见侠气干云,倒觉得反派们举手投足妙语连珠颇为可爱。
见武不见侠立意的简约、情节的单薄再配合上演员的苍白表现,《七剑》在创意原初渴望达成的“浪漫主义武侠巨制”理想,最终却是暴力肃杀的武打场面先行抢占了观众的眼球,成为本片最大的看点。
虽然必须看到影片在武打设计上做出的强大努力,徐克此前一直声称《七剑》将以“真功夫”示人,于是影片完全扬弃影迷印象深刻的程小东式飘逸灵动的写意风格,这或许是对于吊威亚飞来飞去违反地球引力风尚的一种“反动”,硬桥硬马的洪拳宗师刘家良亲身上阵,董玮和熊欣欣在近身搏击和飞身腾跃上的强调,都增加了打斗的真实感和紧张程度,节奏和切换上都具有相当的观赏性。
但是,电影以“剑”得名,却放弃传统认知的轻盈一路,多用劈、砍、刺等力量型动作,甚至还借用执棍的方式执剑———刘家良转动莫问剑时不免被联想到“五郎八卦棍”,而辛龙子的竞星剑倒似两把匕首,均与以往“舞动”为主的执剑方式大相径庭。
《七剑》的武打“真”则真矣,却“尚武”有余,“任侠”大大不足,视觉上与“浪漫主义”难扯瓜葛。
而且,最重要的是全片武打中均弥漫着过分血腥的暴戾之气,首映时曾引发部分观众生理反感导致离场,而在香港更被分级为“二B”——— 不允许18岁以下人士单独观看,如此尚武嗜血的场面呈现,非但不能给人以魔高一尺侠高一丈的愉悦,倒是产生都堕入魔道杀劫当中之感。
如同片中孩子们吟诵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于人曰浩然”。
总体而言,《七剑》是徐克迷失了武侠电影方向的一次迷航,这是侠气的迷失,出于对他的感情,我宁可将金素妍扮演的高丽女奴绿珠与甄子丹扮演的楚昭南的爱情戏理解为对开拓韩国市场的妥协,而缺乏常识地将红衣大炮叫做“小钢炮”只是纰漏,这些均不足道。
可是,现今两鬓斑白的徐老怪此次仗剑江湖却成搁浅之旅,他的迷失构成的“迷思”,或许应放置在香港电影甚至华语电影的大气场中加以讨论,方能发现真问题,或能求解出真答案,重树华语武侠电影的浩然正气。
http://www.blogcn.com/User7/ecnumeng/blog/23022449.html
满怀憧憬去看了七剑。
之前看到的片花感觉还不错,然而看完了却觉得很茫然。
看的过程心情非常平静,只在最后那场决战的时候稍稍激动了一下。
影院里也很平静,只有很少的几次笑声。
走出影院,还在回味影片中的情景,居然觉得像对这个片子说点什么,这对我来说是很少有的。
以往看完电影,如《功夫》《蜘蛛侠》《新龙门客栈》之类,会觉得很兴奋,很爽的感觉,但是要让我评论一下,还真不知道说什么。
想想之后,觉得应该是因为不够精彩,没能让我投入到里面,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看,所以有话要说。
之前看了剧情简介,不由的要把它和《七武士》来作比较。
都是七个战士保卫村庄的故事。
虽然影片开头字幕指出改编自《七剑下天山》,可是看起来除了时代背景,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而时代背景并不是导演要强调的。
访谈的时候,大都谈的是七把剑。
那么还是来和《七武士》比一比吧。
首先是剧情,这该是七剑最大的硬伤!
套用手机里的一句词,徐克的片子“每一部剧情都有硬伤”。
然而其它片子里的剧情的不足被影片的快节奏和眼花缭乱的视觉效果给掩盖了。
很多娱乐大片都是这样来掩盖情节的漏洞。
在这部片子了,老徐放慢了节奏,从而导致大家有时间来回味剧情了。
于是很多地方显得非常不合理,特别是影片结尾处一个内奸就把大家都搞定了,那要那么多反派干什么?
七剑出马,风火连城全军覆没,那开始还要跑什么?
两个多小时的片子,并不复杂的情节,为什么不能编的让人信服一些呢?
对比七武士,几乎没有任何漏洞,简单的主干情节,加上跌宕起伏的细节,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
也许情节是中国电影一直的弱项吧,记得前一阵看到一篇评《天下无贼》的文章,对该片讲好了一个故事大为兴奋。
这一点上,徐克应该学习一下杜琪峰。
将一个环环相扣的故事而不是学张艺谋的假大空。
其二是人物,七剑只有剑,没有人!
看完之后,剑的特性给人印象深刻。
特别是带响的由龙和两头跑的天瀑。
然而那些使剑的人呢?
只有有点傻呼呼的武元英给我一点活人的印象,其它的都只象是一个概念,一张脸谱。
在这样一部记录片式的电影里,人物没有活起来,很难让人相信这个故事。
七武士为什么吸引人?
因为他们是生动的。
不论是老练的志村乔,还是稚嫩的胜四郎,以及搞笑的千兵卫。
据说七剑会有4个小时版本,那个里面的人物会不会丰满一些呢?
持怀疑态度,人物的不足和剧本的不足是紧密关联的,一个漏洞百出的故事怎么会有好的人物塑造呢。
其三是动作,七剑的动作还是不错的。
最可惜的是没有给甄子丹找一个对手,最后在窄巷里决斗还是挺好看,但是毕竟孙红蕾的功夫太差,令人遗憾。
刘家良自己的动作戏也拍的相当好,特别是开头那段在水中把马掀翻,很有冲击力!
还有辛龙子的敏捷身手也给人较深的印象。
然而在小处的成功,反而使得整个场面的把握很不足。
大场面的剪辑和调度有点乱,看了半天不明白那么多人怎么就没了。
最后说说扮相,七剑的形象设计还是不错的,但是反派的设计有点过火了。
特别是那些人的肌肉式盔甲,唉,徐克的漫画情节没法放弃阿。
既然是回归,为什么不能彻底一点呢?
七剑有英雄侠义,还有好多爱情,在我看来,这些爱情戏不算太烂。
比起张艺谋的《十面埋伏》来可信的多。
不过一部短短两小时的片子要讲这么多东西,太不够了。
总的感觉,徐克在这部片子里放入了太多的东西,导致不堪重负。
想要记录片的风格,又不能忘情于漫画式的表现手法;既要讲英雄侠义,又要那么多的爱情故事;要精彩的武打效果,有要实力派演员来表演。
七个主人公,除了师出同门,好像都没有什么太大关系。
导致影片象那把舍神剑,只有重量,没有了神采。
还是会期待续集。
毕竟像徐克这样认真拍武侠片的人几乎没有了。
他在探索,很艰难的探索,也许放开一点,放弃一点会好。
就像《蜀山》,几乎只有动画,但是还是很精彩。
要朴实就像《散打》,也很好。
太大的计划往往会失败,但愿下一部徐克还能轻装上阵!
注:最早贴在水木社区上,现在搬过来
本文完整图文影音版见:http://i.mtime.com/wzcjojo/blog/649361/关于《七剑》的疯言碎语我已经老了。
据说电影是拍给年轻人看的。
所以当我喜欢上一部恶评如潮的电影,我必然已经偏离了主流,然后悲观地推论自己已经衰老。
几年前主流媒体和网友一致批判《赤裸特工》情节弱智,同时却对程小东的武打设计赞赏有佳。
那是我衰老的开始。
因为我觉得《赤裸特工》的武打场面与剧情一样低劣。
还有,媒体对《英雄》和《十面埋伏》的评价大致也是如此。
张艺谋被骂得狗血淋头,掌声都给了程小东。
但我分明还记得看《十面埋伏》的武戏时浑身起鸡皮疙瘩的感觉。
于是我又老了几岁。
(疯狂钻石@mtime原创)多年前,我自以为有足够的水平欣赏武戏,看到那些最精彩的武戏时,可能就像色狼遭遇倾城美女——垂涎三尺,心情愉悦,这不但是因为看美女本身能带来很不错的感官享受,更因为自信自己有欣赏美色的能力。
但现在,我被告知,我的审美观已经完全落伍了。
关于武戏不知道专业人士是怎么分析武戏的魅力的,我个人以为武戏的魅力就在于力与美的结合。
所有当年被奉为经典的武戏莫不如此——刘家良、袁和平的功夫尽管相对写实,力度是不用说了,拳拳到肉,但是也赏心悦目;程小东的武打天马行空,虽然经常被形容为“舞蹈般的打斗”,其实完全不失力度,招招到位,只是用的多是兵械,加上动作多为转体,因此显得“浪漫”了些。
西洋的武戏硬邦邦,港片武戏硬中带软,武戏的魅力就在于此。
可惜,近年来的武戏一部分完全硬了起来,其他就完全软掉了。
硬的如曾经的功夫皇帝在美国拍的那些暴力片,仍然是拳拳到肉,只可惜不知怎的当年优雅的身形就变得怪异不堪,连握拳的动作都走了形。
软的如程小东的《赤裸特工》、《英雄》、《十面埋伏》,还有八爷的美国片《卧虎藏龙》、《霹雳娇娃》、《黑客帝国》,曾经“舞蹈般的打斗”完全退化成舞蹈,完全丧失了力度,打架变成了爱抚,暴喝变成了呻吟。
大男人跳舞有什么好看的呢?
我真不觉得《十面埋伏》里那些伴舞的唐兵折臂90°提着把大刀跳盾牌舞哪里赏心悦目。
不过好像除了我之外,大伙儿都挺中意看这个的,每个人都夸好看。
(疯狂钻石@mtime原创) 个人以为想看跳舞的话可以看春节歌舞晚会,舞种够多,够专业。
难道是我口味变了?
可是我现在重温当年的《东方不败》和《新龙门客栈》,还是忍不住为其中的武戏叫好。
看来是我老了,世道真的变了。
武侠片正在消亡,一部分退化成暴力片,另一部分退化成舞蹈片。
可惜的是,这两种片子已经分别由好莱坞和宝莱坞发扬光大了,咱们拍起来总有点不伦不类的味道。
还好,《七剑》出鞘,把武侠片的武戏又拉回到正道上来了。
招式不夸张,但动作变化丰富。
刘家良师傅的武打设计并没有固执地坚持完全写实的风格,《七剑》的武戏在写实风格与浪漫风格之间取得出色的平衡(所以我也怀疑另一位武指熊欣欣的功劳可能更大,怎么看都更像是熊欣欣设计的风格)。
其中更有不少神来之笔。
例如付青主与最后一个出手的十二门将的对阵,短短半分钟的镜头,精彩纷呈,眼花缭乱。
那唯一一位不化妆的门将竟使出用两把弯刀挑着一把剑攻击的打法,害我激动了好几天,印象中这种招式之前只在《东方不败》里由扶桑浪人使出来过。
不过最难能可贵的是,《七剑》的武戏为武侠片重新找回了力度。
仅此一点就让我看得直呼过瘾。
这几年来,每次看武戏都觉得是在忍受暧昧的调情,这让我在看武侠片时总有点聚众看A片的尴尬。
还好,这回不用这样了。
武打就应该像《七剑》这样,既保持优雅,又要使点力!!
总之《七剑》的武戏一改近几年的疲软,软硬度适中,口感极佳。
关于“恶评如潮”和“恶评如潮”的文戏如果要在徐克以前的作品中找到一部风格与《七剑》类似的作品,那么最接近的就是《刀》。
我在《刀》的蛮荒里看见了华丽。
我在《七剑》的蛮荒里看见了武侠精神的回归。
什么是真正的武侠精神?
是维护强权以换取没有尊严的和平,还是人的心里卧虎藏龙?
我觉得真正的武侠精神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用暴力无偿维护人道主义,冠冕堂皇一点的说法是“行侠仗义”。
从这点来说,《七剑》也在把武侠电影从不着边际的立意中拉回到我所以为的正轨。
尽管没有荡气回肠,也没有缠绵悱恻。
但是,徐克认认真真地讲了一个有关武侠精神的故事。
4小时的完整版被裁成2个半小时(况且大陆的版还必定是被电影局的领导们阉过的“公公”版)。
这样的版本无疑细节上有不少漏洞,情节也不够连贯,有些伏笔还没了下文,但影片的情节在整体上仍是完整的,细节也足够丰富。
仅此一点,《七剑》的文戏就不应该被全盘否定。
现在中国还有多少电影是在认认真真地讲故事?
难道非得像《英雄》、《十面埋伏》那样故弄玄虚、胡言乱语,或者像《可可西里》那样空洞无物假装艺术片才能被人接受?
本来这十几年来武侠电影的情节没有什么像样的突破,被批评一下也没什么。
不过细想一下,这十几年来大陆观众的观影习惯到是变了很多。
这其中有个道理很简单:花钱买东西,东西越贵,对它的期望值也就越高。
十几年前大家看到的最好的电影几乎都是盗版的录像带或vcd,算一下成本的话,租碟一两块钱,买碟也就十块钱。
花钱看电影的平均成本比吃顿饭还低。
现在看《七剑》的成本,拿上海来说是60-120,成本已经提高了6到120倍左右。
胡乱计算一下的话,今天的电影至少要比十年前好看几倍或几十倍,才能满足这高得已经变态的期望值。
这还不算和十年前相比已经少得多的电影产量,十年前分摊在n部电影上的期望值如今都集中在一部电影上。
(疯狂钻石@mtime原创)哪部电影能堪如此重负?
电影院向观众漫天要价的结果就是,观众过高的期待感无论如何也不能得到满足,于是只好通过向电影本身泄愤来弥补这份失落的满足感。
我在这一波如潮的恶评里就看到了很多观众满足的快感。
我想,十年前我们不会对一部片子里部分不合理的细节如此专牛角尖,抓住把柄不放,人人诛之而后快。
十年前的低观影成本让我们有一份非常平和的观影心态,满眼看到的都是影片的优点,看烂片也有无穷乐趣。
而今天,影片稍有不尽如人意,宰了导演的心都有。
这怪不得我们,谁叫电影票这么贵、电影又这么少呢?
变态的电影市场、变态的票价造就了变态的观众。
如今电影院里坐着的不是观众,而是一群恶狼。
羊再肥,也很难填饱它们的肚子。
所以我想,如果票价便宜一点,让咱老百姓不皱眉头地每个月去电影院坐一两回,那《七剑》也许就不会被“恶评如潮”了。
所以我也推想,等过个一两个星期,《七剑》的dvd上市,平均的观影成本大大降低之后,对《七剑》评论也会宽容很多。
有时候看电影是对观影者心境的投射,我总觉得对《七剑》的过分贬低只能部分反映电影本身的缺陷,而更多的反映我们自己,还有我们的电影体制出了问题。
不知怎么,我们对电影、对很多事情都不再宽容了。
说来说去,我的意思竟然是:对《七剑》恶评如潮的现象应该归因于电影体制和电影市场的变态。
继续推论的话,发现造成这一局面的表面上的罪魁祸首是应该是那些扼杀中国电影很久了的电影局领导。
照这个思路想下去,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和更厉害的人物导致了《七剑》的恶评,这样的结论似乎很荒谬,而且我也不敢分析下去了。
越扯越远,就此打住。
关于反角最后回过头来说说看《七剑》时不满意的一点,那就是——反角太弱。
风火连城够酷、够狠、够变态,够可爱,够幽默,连名字都很拉风,可惜就是不够厉害。
想当年东风不败、曹公公等反角何等威风,那些正面人物遇上他们无一不是伤亡惨重,最后走了狗屎运才打赢的。
所以我之前一直以为《七剑》的大决战是七剑群殴风火连城,付出点代价之后艰难取胜。
可风火连城这不争气的,和楚昭南一人单挑就被干掉了(虽然打得极其精彩),而且七剑中功夫排在前几位的似乎都有实力与他独力抗衡。
若早知烽火连城这么菜,留下一剑保护村民,其他人也足够对付他了。
那样也不会害得郁芳妹妹神经错乱了。
(疯狂钻石@mtime原创)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很不带劲的人物设定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徐克太自信。
照剧情提示和原著来看,楚昭南是要变成最强的反派的,为了突出楚昭南,就不能把风火连城弄得过强了。
可惜楚昭南作为反派的强大在续集中才能体现出来,我期待的鲜血淋漓的大决战也许在续集里才能看到。
徐克太自信了,他大概觉得第一集不用拍得太过瘾也能抓住观众,大家都迫不及待地等待续集。
我的确是迫不及待了,不知道别人怎样。
仅以此文自娱,不喜欢《七剑》的朋友就将此文当作一个老头的无病呻吟吧。
疯狂钻石http://www.mtime.com/my/wzcjojo/http://wzcjojo.spaces.live.com/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本文完整图文影音版见:http://i.mtime.com/wzcjojo/blog/649361/
2005年8月。
终于看见小时候曾经手捧的连环画被改编成电影。
看到那白描的侠客,终于顾盼生辉地舞剑,可是,当这故事结束,更多的却是怅然若失。
那是一种苍白的力量向我袭来,让我难以言语。
我想,如果可以选择,我还是喜欢看徐克用十年前的才华拍这部电影。
只是,时代变了。
往事如梦,江湖如梦,不再见天马行空,不再见风飞云动。
这江湖,已不再是旧江湖。
奥运开始后,每天除了奥运节目,还会放关于介绍北京,上海(也许过几天就讲到了别的城市)都是BBC录制的,内容也很好,还讲了郑和下西洋,YLE每天也开始播中文电影,不过一般都是晚10点半了,开幕式当晚播的是十面埋伏,预告全是章子怡的画面.今晚播的是七剑,不管怎么说,比十面埋伏有看头
孙红雷演BT很到位……黎明饰演的角色好喜欢【捂脸 >< 配乐是川井宪次,但并无惊艳之处……
剑瞎JB挥,人瞎JB死,我就记住了瓜哥洛的发型
1.和徐克以前的作品相当有距离,和后来的回归之作龙门飞甲也有很大距离。2. 张静初叫床一样的声音强奸了我整整2个小时,唯一的一句台词“内奸是丘先生”也被惊恐的叫床声替代。3.陆毅瞬间放马郎变高手,全因为有了一把高端的武器。4.完全没有把七把剑的各自特性表现出来。
主要是明星多,剧情一塌糊涂,小时候阅片量少,鉴赏力低,虽然说不上来,总觉得哪里不对,现在回看,剧情逻辑bug太多,有面子没里子,魔幻的很,这样的剧情设定看着很不舒服。还不如直接看电视剧版
除了配乐,此片简直一无是处。
直到看完也没有对七剑有深刻的印象。
七把剑的设计挺帅的,特别是甄的那把
有个朋友说看完七剑 她被其中的爱情故事所感动 因为她也曾经拥有过 我不知道她说的是韩志邦对刘郁芳的执着、还是武元英和杨云聪间的若有若无、亦或是楚昭南和绿珠间的激情碰撞
当年我在桌布上画了一把那啥啥啥第一把jian
拖沓冗长。七剑现身武庄和结尾对战风火连城两场戏还算好看。王敏德挖出千年神兵那场戏,意义何在?估计徐克原本是想拍续集的。
呃,我只能说,那七把剑还不错,最喜欢那把天瀑
主要是有黎明在,整个就逊了
武打片。禁武令背景下的一场反围剿战。守望者长得像章子怡。刀剑嘶鸣。开局被追着杀的小贼,反转成了军师。
没看过原作,不好做评价
万恶之源?
不知道是怎么看完的,情节松散,感情线路诡异,看完这个突然明白狄仁杰中的感情戏不是一时的错误
徐克还是蛮猛的。虽然这片子里到处都是血腥= =可是有蛮多细节我都蛮喜欢的~
早就不是当年的徐克了……没了妖气……
觉得有杨采妮小姐的片子都挺没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