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娇哥编排孩子们唱声律启蒙,不仅用普通话,还用侗族大歌的形式表演,两种风格配合的恰到好处,自然是由精致的傲娇妹领唱,那叫一个美!
电影最后以美好结尾,但仔细去体味,侗族大歌的震撼心灵,贵州山区的优美景色,演员们的真情流露,朴素中尽是让人潸然泪下的情节,鼻头一酸,不禁感叹这才是现代的好电影,虽无大牌,但其中寓意不为不深刻。
当最纯净的灵魂,遇上最纯粹的古诗爱好者,当一心想着读高中,考大学的孩子,遇到只教古诗的老师,当城里的小伙子,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山村,遇到最淳朴的农家生活,故事便开始了……真的被李阿浪执着的古诗词梦想所感动,为了实现他的教诗梦想,他甚至放弃了一切,毅然决然的走进大山任教,这份“放得下”的勇气就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
现在太多人空喊着“梦想”的口号,实际不愿意为这个梦想付出哪怕一点点努力,对比之下,就会更加觉得阿浪的“憨人”性格可爱。
山区孩子天性淳朴,另一方面古诗词的意象和概念在偏远地区尚能对应,“光怪陆离”的城市里难以更好的“借景教学”。
实际上,山区孩子也面临升学压力,也面临未来生活压力,但他们遭功利主义的荼毒尚清。
基本上,整个电影的情节逻辑建立于这样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假设上。
电影里说道:“诗词乃伤神之举,不可学也”。
这句话出自王老校长之口,意味颇深。
全片最精华的地方就是在这些小学生身上始终弥漫着涤荡不尽的学业与生活忧愁,这是青春片特别是儿童片很少涉及的,但却更真实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山区学生不应该也不可能无忧无虑的生活,反而生活有诸多苦痛。
小花面对父母意外死亡的自残式悔恨,二蛋对父亲省钱供上学的忧心……真正接触过山区大学生或者本就是山区出来的大学生都能体会这种“过度早熟的忧愁”。
王老校长说不可学的意思,我想可能是不想孩子们耽误学业,也不想他们借助这样的工具麻醉自己,从而走向诗意的堕落。
电影叙述了一些人的改名,李阿浪成为阿浪,二蛋成为二球,名字的改变是人试图重生的最好方式之一,古往今来皆如此。
阿浪老师的苦心正在于此,“我独清”。
许多幸运的学生能知道老师教的工具及其使用方法,更幸运的学生能掌握工具原理和使用原理。
剧中王小花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孩子,她带头反抗阿浪的教学方式。
在老校长和阿浪争吵的一段,也是我在剧中最喜欢的一段,阿浪与校长相辩论,阿浪阐述自己只想教诗,老校长为学生的学业成绩与阿浪争辩,说过一句:“一个老师最大的梦想,就是成就学生的梦想。
”阿浪在做思想斗争之后,很快他改变教育方式,认真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
这就能阻挡他追求远方么?
答案是否定的,他课后创办了扫地王诗社,吸引了孩子参加,这应该是阿浪最开心的事了。
故事总会遇到曲折,当所有人正开心的时候,他们出游作诗却突然下暴雨,阿浪保护了孩子,有心结的小花由于妈妈也是下雨找她,走了,她一直都有心结,在此时阿浪也在这里解开了小花的心结。
近日,朋友推荐了一部电影,叫《阿浪的远方》,据说豆瓣评分很高,于是找来欣赏一番,影片拍的确实很清新质朴,风格类似早年的《那山那人那狗》,讲述的都是有志青年扎根偏远山区的故事,但看完后却有些不一样的想法。
故事一开始,县城中学的某间教室里,校长正在教训一个原名李元,现在改名李阿浪的青年教师,原来这个老师是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在学校担任语文老师,学问不错,但教学方法有问题,在课堂上除了古诗词,其他什么都不讲。
校长就很郁闷了,这怎么行,教学计划和任务如何完成 ,出于“爱惜人才”的目的,苦口婆心的劝他老老实实的按教学大纲来,结果李阿浪非但不听劝,反而以追求诗和远方的名义自请调到偏远的地方去。
李阿浪终于得偿所愿,来到了二郎山小学。
这个小学所在的村子十分偏僻,出门连桥都没有,要靠船(奇怪的是村子里倒有一座很坚固的桥)。
学校也很小,总共只有十六名大大小小的学生,各年级都有,却只有李阿浪一个老师。
刚开始,小学校长和学生家长对他寄予厚望,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极大的支持,毕竟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嘛,希望在他的带领下,孩子们能够考上县里的中学,走出大山。
但是这位勇敢追求理想的家伙依然我行我素,除了古诗词,其它统统不教。
更有甚者,他连教材都换成了自己带来的“妈妈送的礼物”。
这下学生们不干了,我TM还想考进县中,还想考上北大呢,“我就是不想天天念诗”!——合着你这除了唐诗宋词什么都不教啊,数学怎么办,英语如何弄,好好一个小学被你搞的连私塾都不如,私塾好歹还教四书五经呢,这么搞下去别说中考高考了,连"科举"都没法考。
于是以王小花为首的同学们直接在课堂上开怼,还把他的教材扔地上。
主角恼羞成怒,将王小花和吴富贵赶出了教室,这下家长们不答应了,积累的怨气开始爆发,群起而攻之。
迫于压力,李阿浪被迫开始正常的教学。
但李阿浪内心及其不爽,在水边吟诗抒发自己的失落之情,并且又(为什么要说又)萌发了去意。
看到这里,不禁想到影片弄这么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当主角到底要表达个什么。
为了他所谓的诗与远方的理想,不管教学要求,不顾学生前途,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于人,丝毫不顾及他人感受,恣意妄为。
这样的人还是不要误人子弟了,一个人去追求理想好了。
影片继续,在李阿浪被迫恢复正常教学后,仍然贼心不死,在小跟班刘二蛋(后被李阿浪自作主张改为刘二球,这里笑喷,在四川、贵州二球是骂人的话)的协助下,搞了个诗社。
开始只有寥寥数人,不过在二球作了一首称之为诗的东西后,诗社仿佛开了挂,应聘者络绎不绝。
小胖子来了,双胞胎也来了。
但李阿浪仍然不满足,因为反对他最激烈的王小花没有来,在若干次的游说无果后,王小花勉强答应以观察员身份参加诗社的郊游活动。
然后影片老套的安排了暴雨来袭,师生遇险的剧情,原来王小花的父母就是在暴风雨中来找她不幸摔死了,所以她一直抗拒诗词。
然而我们牛逼的李老师却用诗词的力量不仅化解了王小花同学的心结,还成功帮助同学们脱离里险境。
就是不知道找来的家长会不会放过李阿浪,电影没有交代。
不仅如此,在影片最后,得知上级要撤销二郎山小学的消息,李老师剑走偏锋,组织学生去参加歌咏比赛,用一首”声律启蒙“ 外加侗族原生态征服了评委,夺得了第一。
二郎山小学因此得以保留,从此大家过上了幸福生活。
看完影片,有鲠在喉,不吐不快。
先不说剧情的生硬,细节的疏忽(比如一个个细皮嫩肉的山民),单说把古典诗词拔的这么高,有必要吗?
从中兴华为的遭遇看的出,我们更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而不是成天只知道吟诗作赋的所谓高材生。
因为古典诗词弄不出5G、芯片、软件、疫苗、核弹和杂交水稻,也建不成高铁,机场和大坝,我们不仅要学习语文,同时也要学好数理化和外语,这样才能涌现更多的袁隆平、钟南山、邓稼先这样的国士,而不是一些于国计民生毫无用处的民国大师。
在截稿之时,听闻北斗导航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全球导航系统即将投入使用的喜讯,衷心为祖国的成就感到自豪,这样的自豪只靠古典诗词怕是永远也做不出来的吧!
一个有情怀的人,他(她)所追逐的可能不是梦想,而仅仅是远方,是一个有诗的远方。
抛弃影片所隐含的对当代教育多方面的折射和批评不谈,仅从个人情怀与梦想来看,该影片所要表达的是个人的内心向往与情怀所碰撞出来的附带诗的远方。
阿浪热衷于古代诗篇,他开始的想法仅仅是把热爱找到一个实体来寄托,这种想法放到当代教育模式下是“自私”的,是与老师(至少在大学以下的教学中)这个职业格格不入的。
当他来到偏远的地区支教的时候,自认为热爱有了寄托,然而这种想法对于任何一个成年人来看是极其幼稚的,是不可理喻的。
阿浪这个角色塑造在前期来看,是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存在的,至少对于当今的社会人来讲,这种想法极其可笑。
当阿浪步入到那个山区以后,我把自己置身于那个情景想象了一下。
转念一想,也只有那种没有任何杂念的“傻子”才会把那个地方当作施展热爱的远方。
随着晓芳的多般阻挠,阿浪妥协了自己初期的想法,开始了全方位的教学模式。
和孩子们一起的经历,特别是晓芳和二球的感情触发,让阿浪对自己的角色有了更深的认识。
但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特别是一个古板的文艺青年而言,他不会也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初心与向往。
这种固执的人必会具备人性最关键的品质————善良。
一句“老子不干了”不过是这种品性的人愤怒所爆发的怨言,他的情怀要求他需要做点什么来改变现状。
于是,照应整个剧情的线索,阿浪用所谓的“古——诗词”来完美的结束了这场远方之旅。
也许不是,也应该不是,因为不会就这样结束的,这种人会固执地把远方进行到底,甚至是耗其一生。
就个人而言,影片所表达的主旋律还在于阿浪、远方,还有一个明显却又不易于发现的主题————诗。
阿浪是个有情怀与情趣的人,远方是一个清幽的地方或者是内心的小世界,而诗则是所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多么远大的抱负,而是隐藏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清幽世界)。
所以看似为阿浪的远方,实为阿浪的诗在远方。
电影中的主角阿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旁人看来他是有些痴傻的,但是仔细斟酌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像阿浪这样的人正是缺乏的。
执着、坚持、倔强,是他的特点,也是他的优点,他就像是一个涉世未深,一腔热血的少年,眼里只有理想。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是如今颇为流行的一句话,我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其实可以在电影中找到答案。
阿浪的理想是诗词,而对于诗词的热爱就是他的初心,其实说到理想,它平凡到每个人都拥有,可是它又奢侈到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实现。
毕竟理想这个概念实在是太虚幻甚至有些遥不可及,以至于在追逐的路上许多人逐渐开始认清现实的残酷和命运左右的无奈之后,最终还是以放弃作为结束。
但是阿浪不一样,他让我看到一个质朴、天真、纯粹的追梦赤子初心不改的模样,无论出走多远,他依旧是出发时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其实在看影片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突然开始播放《追梦赤子心》的BGM,有一句歌词好像正是为阿浪量身定做的,“用力活着用力爱哪怕肝脑涂地,不求任何人满意只要对得起自己,关于理想我从来没选择放弃,即使在灰头土脸的日子里”。
一直很喜欢这一段歌词,也十分惊喜能在阿浪的身上看到关于这段文字的真实写照。
我在上下班的路上经常观察周围的人,大多的人都面无表情,在地铁里跟着车厢摇晃或闭眼或凝神,像是一具具没有灵魂的傀儡,任现实和生活宰割和剥削。
其实很多人的内心曾经也有过熊熊燃烧的理想,也曾是眼底清澈,满腔热血,只是这些都早已消失殆尽。
然而相比之下阿浪是幸运的,他能够为自己做选择为自己而活,阿浪也是勇敢的,他活得自由而肆意,其实就算是极不切实际的理想即便是没有实际权力作为后盾,但一样可以让人产生最大无畏的胆气,毕竟怀有大希望者的力量可以有最荒谬的来源:一个口号,一句话或是一枚徽章。
不知道是不是我看类似的国产片(支教啊志愿者啊大学生村官啊)看得太多,已经对这种模式的东东没了新鲜感,而事实上也没有能给人眼前一亮的国产片出现。
现在已经拍到欧美国际友人都来支教了,未来将会是非洲友人,外星人…… 故事毫无新意可言,人物亦然,男主等人的演技也是尴尬,完全靠小孩子在煽情(坦白讲类似片多是以这一招在卖惨博取同情关注)。
其实这个片子的水准跟其他支教片并无多少差异,原谅我说话这么直。
比较反感后面伪造是真人真事的花絮。
《阿浪的远方》一部关于支教老师的故事。
从我看到孩子们出现的时候,心中,眼中便已有一种泪意。
之前我也看过关于支教教师的电影,关于某些部分确实有些大同小异。
但是我确实从这个故事里看到了作为一名老师的理想和追求。
也看到了孩子们与老师之间的慢慢生出的那种感情与爱护。
我觉得有生之年,我们应该努力去追随自己喜欢的事情,浑身洋溢出来的热情和笑容是真的很美好。
追逐梦想的脚步和模样自始至终都散发着一股浓浓的魅力。
我想也许我一直就是被这种魅力所征服和吸引,希望自己在追求中变得更美好,希望自己在苍白的人生里演绎自己卑微的岁月,而并非是我有多大的理想。
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叫王小花的女孩,她有些固执的脸和有主见的个性,还有最后才听到的她的歌声。
最令我着迷的是她在上台表演前后所表现出来的镇定,和悠扬的歌声。
最重要的是,阿浪这位年轻的老师,他身上没有名与利,也没有物质的晕染,他具有的朴实的气质,以及心中真诚的只想要教诗词的信念,都似不食人间烟火的存在。
虽然过程曲折,但好在最终他也找到了寄托自己希望和理想的方式,教学与理想同在,我想这便是教师最好的样子了。
而这也是我向往的样子。
2015年河南省实验中学的心理老师顾少强的辞职信在网络走红,“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仅仅十个字的辞职信,被网友评为了“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
”顾老师踏着自己的脚步追寻想要的生活,这是在实现自我价值与追寻梦想。
而今天要的这部影片,也是一个老师逐梦的故事—— 《阿浪的远方》
《阿浪的远方》豆瓣评分7.2分。
是中国小众的文艺电影,2018年度华语独立佳作提名。
电影中清新、真切、质朴、温暖的特点,绝对是治愈系的。
李阿浪,原名李元,名牌大学古典文学专业毕业的高材生,有“梦想”的“憨厚”青年,“脑壳”有点问题(具体什么问题,剧情中会有交代),但具有积极教学的主动性,是某县中中学的语文老师。
影片的开篇就是一场激烈的语言交锋。
校长将正在讲课的李元叫来谈话。
起因是什么?
作为语文老师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不能按照教学大纲教书,每天的语文课都成了诗词课,这点,谁受得了?
用李元自己的话说:“我是有梦想的。
我的梦想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诗词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孩子们。
”李元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教学的问题,固执的认为是环境的不允许,这是个人理想和社会环境的矛盾。
李元妥协了,因为他无法改变环境。
所以他选择去远方流浪,给自己更名李阿浪。
而“二郎山小学”就是李阿浪选择的远方。
就像影片中说的那样:只有最纯净的心灵,才能孕育最美的诗篇;只有最偏远的山区,才能让我们尽情飞扬。
二郎山小学,一个偏远的山区小学,正面临着没有老师教学而即将被取消的难题。
唯一的老师兼校长王勉、16个年纪不等的孩子、以及山区的家长们对李阿浪是满心的期待。
李阿浪的请调申请批准了,他一个人拖着一箱子诗词书来到了二郎山小学。
在二郎山,李阿浪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款待,并且王校长同意了李阿浪的教学理念——教诗。
在二郎山小学的第一天在美好度过,教着自己喜欢的古诗词、种着自己喜欢的花花草草,梦想和远方都有了,人生的美好也莫过于此了吧。
可是,第一堂课教诗词、第二堂课教诗词、……第N堂课教诗词,王校长坐不住了、家长们坐不住了,孩子们也坐不住了,大家都坐不住了。
王校长开始与李阿浪进行了正面的谈话。
王校长和家长们希望的是李阿浪带领山区的孩子们冲出山村,走向世界,孩子们也希望到更好的学校去读书。
可是李阿浪作为二郎山小学的唯一一个老师,他没有按照教学大纲来教书,而是说自己对其他的并不擅长。
其实这不是擅不擅长的问题,而是责任和义务。
身处其位,必谋其职。
所以县中的校长说李阿浪:你的教学是有问题的。
王校长也说李阿浪的脑壳有点问题。
其实李阿浪最大的问题是: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责任与理想割裂脱离。
李阿浪开始怀疑自己来错了地方,认为二郎山小学和县里的中学“都一样”。
他固执的坚持自己的理想,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倒是王校长的一句话说出来真谛:“一个老师最大的梦想就是成就孩子的梦想”。
李阿浪对孩子们远不了解,他一厢情愿的教着自己喜欢的诗词,从没有问过孩子的梦想。
家长们坐不住了,但不知如何应对,一方面他们担心打击李阿浪的积极性怕他离开二郎山小学,一方面又担心他耽误了孩子们的学业。
难题。
难住了家长们,难住了王校长,却没有难住孩子们。
最具个性的王小花,带领孩子们开始了和李阿浪的教学斗争。
王小花,一个喜欢诗词的女孩,会唱歌、会编曲,母亲曾是“山歌王”。
父母因为去山里寻找小花遭遇滑坡,不幸身亡。
留下自己和公公相依为命。
她的公公就是王校长。
而小花的父母对小花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她能够考上北京的大学。
她们编词写曲,用侗语歌曲表达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唱给李阿浪听。
李阿浪开始思考自己的教学理念,但是他没有停止自己教诗词的做法。
不久,王小花再次在课堂上和李阿浪产生了冲突。
温文尔雅的李阿浪也愤怒了,他怒斥了王小花、刘二球、吴富贵等人。
离开教室的小花碰到了集体劳作的村民,大家集体在学校围攻了李阿浪,为的是给小花讨回公道。
村民的围攻、孩子们的反抗、王校长的教导,让李阿浪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式。
他不教诗词,开始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来完成教学。
此时的李阿浪,心碎了。
似乎连天空都明白了他的伤心,雨下个不停。
自己种的花也如自己的心一样,死去。
李阿浪怀疑自己,甚至认为自己无法实现梦想。
乡亲们也开始担心李阿浪,担心他因为无法教诗而离开二郎山。
王校长说:我都好久没有看到李老师笑了。
刘二球,一个憨厚的大男孩,有着对诗词的热爱,他喜欢诗,大家都喜欢诗。
是他用一首诗启发了李阿浪“乘风破浪须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此后,李阿浪的诗社成立。
诗社就是学生社团,属于课外活动,不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正常的教学任务。
李阿浪的诗社就好比被现实压扁的理想,顽强的长出了枝丫。
孩子们可以在课堂上满足自己求知的欲望,完成课程任务;也可以在诗社提升自己的兴趣,品位古诗。
李阿浪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将诗词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孩子们;李阿浪也承担了自己的责任,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大纲。
这或许是最完美的结局。
但遗憾的是喜爱诗词的王小花没有加入诗社,这是对李阿浪的不信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一场突袭的大雨改变了王小花,也拉近了孩子们与李阿浪的心理距离。
李阿浪带领孩子们去山里活动——这是诗社的活动。
孩子们戏水、对诗、看风景,玩的不亦乐乎。
突然倾盆大雨席卷而来,山体滑坡塌方,孩子们面临着危险,天黑了,家长们是满心的担忧和焦急的寻找。
王小花因为父母的去世暗自自责,一句“负负得正”,在大雨中解开了王小花的心结。
李阿浪把所有的孩子都转移后,自己无力转移。
是家长们听到了《赤壁怀古》的歌声,找到了孩子们和老师们。
这里有太多的感动,温暖人心。
故事到这里本该完美结局,但是大家听到了乡里的声音,乡里以“整合资源,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为由,要让孩子们去乡里上学,撤掉二郎山小学。
李阿浪发出了铿锵有力的质问:更好的条件就是让孩子们每天多走好几十里的山路吗?
孩子们哭了,李阿浪也哭了。
那又如何?
没有人听到他们的声音,没有人重视他们的声音。
李阿浪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要让外面的人听到孩子的心声,他们将中国古典诗词《声律启蒙》以侗歌的形式展示在观众面前。
独有的天籁、深厚的诗意,惊艳了无数人的耳膜。
(真的非常好听)
二郎山小学保住了,孩子们如愿以偿的考上了自己理想的中学,李阿浪成了二郎山小学的校长。
最重要的是李阿浪对中国诗词教育的继承和发扬,这种特殊语言形式、特殊朗诵方式的诗词姿态让中国的诗词遍地开花。
透过电影我们能够看出李阿浪既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又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
其实梦想和责任是可以兼得的。
很多人,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因为无法平衡梦想与现实的冲突,将梦想丢弃遗忘;很多人,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过分坚持,放弃了自己的责任使命,被人诟病和嘲笑。
其实,真正实现梦想的人,都是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找到了临界点,不断的在平衡着现实与梦想的冲突,最终脱颖而出。
因为古诗词,而特意来看这部电影,虽然他不是旨在展现诗词的魅力,但影片却在一首声律歌中结束。
相信很多人为此想要去补补自己丢掉的诗词了。
这部影片有让我笑,让我哭,让我内心平和,也让我内心紧张的地方。
你见过一个普通话蹩脚的老师讲授古诗词吗?
这点很逗,你见过一个只想诗意着教学而不管应试教育需要的数学等其他科的老师吗?
阿浪,本片的主人公因无法向县校长妥协,申请去远方,去能接受他教育理念的二郎山教学。
但现在的偏远地方不是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消息闭塞,那里的孩子不是只求认字而已,他们也需要考初中升学甚至梦想着上大学,走向世界。
我实在是太喜欢里面的二蛋了,小小年纪,自信,老师问他升学考试是否需要补习,他自信的说不用,然而很谦逊,小花公然顶撞老师,阿浪一时生气让她出去,他原本想要求情,不料也被老师请出教室,林走之前,还记得给老师九十度鞠躬。
在下大雨的那天,他能够镇定的帮助老师寻找安全的地方。
在老师锤头丧气之时,用“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来鼓励老师,这样的孩子太聪明了,但小花却老是称呼他为傻瓜。
影片的背景为贵州侗族,那绵延不绝的梯田,木屋,尤其是处于山巅之上,绿林之中的学校,很是让人喜欢。
我相信自然风景好的地方,人会多些灵气与创造力。
山民们淳朴,欢迎宴为长桌宴。
初到此地的阿浪信心满满,兴奋于可以落实自己的教学理念。
他赋诗一首: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
蚕丝吐尽春未老,烛泪成灰秋更稠,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
影片的笑点:满山都是花草的地方,老师偏偏要种花,最后被牛吃了。
让我哭的地方:1.小花表达我想要考初中,上北京大学。
2.小花在暴雨时,自责自己害死母亲念出李清照《一剪梅》时。
羡慕侗族的山歌,想要表达时,一首歌就可以。
影片中有几处的音乐很喜欢,1.老师和小花起冲突后的无言,以及追跑出去时的音乐 。
2.小花坐在河边石头上,想念父母时的歌。
3.诗社第一次课外活动去山上河边玩耍时的音乐。
4.影片结尾的韵律启蒙改编而来的歌曲,歌词如下“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云对雨云对雨雪对风雪对风晚照晚照对睛空对睛空三尺剑三尺剑六钧弓六钧弓岭北岭北对江东对江东两鬓霜一客行新绿衬酒红七颗星一袍风尧舜对苍生颜巷陋颜巷陋阮途穷阮途穷白叟白叟对黄童对黄童沿对革沿对革异对同异对同冀北冀北对辽东对辽东天浩浩日融融弯月对长虹我对你嘴对心九夏对三冬我对你嘴对心九夏对三冬我对你嘴对心九夏对三冬”
体裁给四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偏远教育,越来越多的阿浪出现,不被社会磨掉心中的诗与远方。
故事毫无新意可言,人物亦然,男主等人的演技也是尴尬,完全靠小孩子在煽情
真实一星,一星鼓励,建议导演多看几部电影才来拍电影。色调调不准,台词太尴尬,人设太弱智。最不能忍的是还他妈穿帮,录音挑杆强行抢戏。你实在不行你模仿个《放牛班的春天》都好啊,拍的什么玩意。
排屯证
远方不是地理上的远处,一茶一饭都是远方。演员的做作,服装的不恰当,你一眼就看出这不是山村,这是演员。
还行,声律启蒙很好听
一流的剧本,二流的编剧,二点五流的演技,孩子的演技似乎还在在线一些!
淳朴的国产电影,温暖,治愈,感动。影片聚焦了传统诗词文化、地方民族文化、山歌文化及偏远山区教育和应试教育等现实问题,用诗词和热爱通贯全场,诗和远方就在心底。人生自有诗意,结局让我爱上山歌,大合唱余音绕梁。
故事好,演员好,环境好,可是就提不起劲。直到最后唱声律启蒙的时候,流泪了。
初看真的是粗糙,演员演技也确实朴实无华,慢慢呈现出来的故事还是可以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这部影片里完全呈现出来。其实在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如果导演或者摄像能用纪录片形式拍出来,可能会呈现更美好的画面。最后的片尾曲是真的好听,动人心扉,大师之作就是不一样。
我天,发音这样的语文老师不是误人子弟吗,还教古诗词呢,加一星只为生活中的支教老师
一个任务型电影。说实话演技是很尬,故事也稍显俗套,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确实值得思考。怎样才算是一个好老师,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了。冲着片尾的天籁歌声给多一⭐。
4.5编剧太弱了,表演生硬,最后的侗族山歌还是比较悦耳。
难道不拍都市题材的网大就可以叫独立电影了嘛。。
看不下去
九夏三冬
像小品
景色很美,影片很感人……声律启蒙好好听……
按电影标准来说实在是烂,按弘扬正气是好的
老天给我们才能,一定有发挥的机会。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