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尼采哭泣

When Nietzsche Wept

主演:贾米·埃曼,阿曼德·阿桑特,Andreas Beckett,本·克劳斯,Ayana Haviv,凯瑟琳·温妮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当尼采哭泣》剧照

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2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3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4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5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6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3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4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5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6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7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8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9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20

《当尼采哭泣》剧情介绍

当尼采哭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改编自心理治疗畅销作家欧文‧亚隆的同名小说。 十九世纪末的维也纳,正逢四十不惑的医学大师布雷尔,突然接到一封意外的来信。寄信人竟然是社会名媛路·莎乐美(凯瑟琳·温妮克 Katheryn Winnick 饰)。虽然突然布雷尔犹豫过,但还是如约前往咖啡馆。莎乐美此番的目的是希望布雷尔能帮助她的亲密朋友——存在主义大师尼采,有一种刻苦铭心的“痛苦感”每天伴随着他。为了医治根本不愿接受治疗的尼采,布雷尔唯有假意装成需要尼采的帮助。整整一个月,布雷尔和尼采在不同的场所进行着深入的交谈。于是,一场一场不知谁是病人,谁是医生的心理治疗就此展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不死警官死亡链接真爱谎言立冬的夏天果戈里·复仇边境上的死亡浴血野球场喜临门六耳猕猴斯特莱克探案集:蚕第二季守岛人LoveLive!Superstar!!第三季天际浩劫2爹地水晶的跳动杀人分析班同车异路猎魔人第二季真幌站前狂想曲偶然互换的一天雪域雄鹰睡不着鲁邦三世PART4蜡笔小新:呼风唤雨!夕阳下的春日部男孩我被爸爸绑架了徒花-ADABANA-直到夜尽头警察父子亲情营2星球大战:克隆人战争第一季误判命带追逐

《当尼采哭泣》长篇影评

 1 ) 我与尼采不得不说的故事

唉,老大,要拍娱乐八卦,您老就正正经经拍了,何苦打着心理分析旗号绞尽脑汁改编这么个故事呢!

还WHEN NIETZSCHE WEPT,直接我与尼采不得不说的故事多好!

这名儿绝对既够恶俗,又够满足某些人对某些著名人物和经典理论的窥阴癖,还够配合您老用尼采的一行清泪煽情煽出来的布尔乔亚中产阶级价值观啊。

此片实在是令人看得寒,尤其是那个催眠场景,道貌岸然的布雷尔BREUER先生(或者布尔乔亚BOURGEOIS先生,简称都是布B先生)被蠢蠢欲动的利比多驱使上演了为自由舍妻抛子的英雄一幕,却只发现1.被情人带了绿帽子,2.没钱没地位挤三等车厢苦不堪言,3.想跟年轻姑娘献殷勤,人家还嫌他太老陶笨拙,4.实在无事可作去咖啡馆打工,结果好死不死的碰见了带着俄罗斯美女的好友弗洛伊德。

布先生慌不择路跳进水里避难,险些淹死之余才发现一切原来只是个梦,当真梦中已十年,世上方一小时。

被恶梦吓着了的布先生醒来后立即痛改前非,讨好妻子,取悦儿子,于是一家其乐融融不亦乐乎,达到了布尔乔亚和谐社会之状态。

布先生的梦境从四个方面告诫我们:1.中年危机的大叔们莫想着出墙,你要出墙了你的小秘必背着你养小白脸;2.中年危机的大叔们若想追求自由,必然落的只能与社会下层人士为伍、永远失去坐头等舱机会的境地;3.大叔还是莫出墙,E时代美少女老早看不起你老牌绅士大叔了,拿你当凯子也是赏面给你;4.大叔还是莫追求自由,不然必然遭到来自同一阶层的中产阶级同伴们的唾弃。

习惯了坐头等舱被老婆伺候被孩子朋友崇拜的、心理脆弱的大叔们受得了打击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多么标准的中资哲学教科书是也!!不过此场景虽寒,也寒不过尼采的一句“I JUST DON'T WANT TO DIE ALONE”。

鼓掌,弹冠相庆,导演大人您终于成功地证明了我们都是凡人,连自称超人,自比太阳的尼采爷也能一边左眼流下一行清泪一边说,我不想我的尸体都臭了才被人发现。

于是布先生与尼采爷热烈相拥,布尔乔亚中资代表与桀骜不驯的思想家热烈相拥,布尔乔亚用其宽广的胸怀将反社会的坚冰融化,两人高唱“我们是朋友”!

“我们是朋友”,尼采说着抽噎起来(此时布先生脸上正带着圣母般的微笑看着他),“我喜欢这样说,从没有人对我这样说过。

”这叫一个脱线,简直如同正版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尾猛地开始播后现代版本'LOVE FOOL",小爷我看得汗如雨下。

好吧,导演大人您在活用弗洛伊德理论,强悍的外表下往往隐藏着一颗柔弱孤独的心,不过要只是想把尼采拉下神坛的话小爷也就忍了,难道不宣扬布尔乔亚的宽容与博爱难道您会长杨梅疮死啊?

还是会没有赞助拍不了片?

美国电影就这点不好,时时不忘鼓吹中产阶级白人的社会价值道德底线。

看着这片就想起来以前看过的SHINING,那里面神经质的天才钢琴家是那么猥琐不整,可同时又纯洁直白到令人汗颜,从未让人觉得别扭、厌恶过。

唉。

不过公道说这个结尾倒还不至于令人摔遥控器砸屏幕。

尼采承认自己的孤独就得到救赎了么?

NONSENSE。

尼采反瓦格纳电影里也提到一点,导演把尼采爷放在钢琴上站着,一边吼:“YOU MAKE MUSIC SICK!

”尼采为啥反瓦格纳?

不光是因为他颓废,他对德国的青年不健康,还因为他作品里充满着的REDEMPTION。

瓦格纳是疯狂的救赎者,尼采反瓦格纳,尼采不需要救赎。

所以他登上了奔向温暖的南方的火车,去拜会传说中的ZARATHUSTA。

而小爷被折磨得伤痕累累的笑筋和神经也终于放松了下来。

好,你老小子有种,没有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腐化。

总而言之,这片子您别认真看,它就是一部用庸俗化了的心理分析常识当书皮儿的中产阶级道德指南(话说发现布先生的妈妈也叫波尔卡,俄狄浦斯情结路面的那一刹那我差点想吐掉…俄狄浦斯,又见俄狄浦斯,您整点新鲜玩艺儿出来好么?

肛门期好么?

)。

没事儿看看,寒一下算了。

最后歪一下本片的服装设计。

设计师难道是老谋子的亲戚?

大片的鲜艳纯色块、POP到呕的服装式样,用的莫名其妙的轻纱与皮草,说实话莎乐美一出场,小爷立即想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啥啥工作者。。。

 2 ) 人生若只是草稿

我们在生活的跑道上奔走疾驰,却轻易忽视与自己内心对话。

直到有一天,猛然走到“半百”的岔路口,看看前途,回首来路,心中浮出无数个问号:我正努力做的事情真的令我满意吗?

真的有意义吗?

我得到了我25岁梦想得到的一切了吗?

我的家庭幸福美满吗?

……这些发端于中年的危机背后,其实是我们对人生的再度检视。

如果人生只是一张草稿,自由的我可以左手拿橡皮右手握水笔,那么人到中年会作何打算?

布罗伊尔、尼采如是说:【布罗伊尔:人生就是在偶然之中寻找必然】平淡的生活期待色彩,就像静止的湖面渴望蜻蜓一点。

布罗伊尔沿着父亲设计的生活奋斗拼搏,按部就班却也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外科医生,迎娶一位美丽贤惠的大家闺秀,拥有人人艳羡的身份和地位、家庭和财富,但是对生活无尽的失望以及对死亡强烈的恐惧却攫取着他的心。

用他的话说,“生命就像是一场意外”,奋斗是自己的拼搏是自己的,但选择却不是自己的,一切如同履行既定程序一般,他陷入“文化无意识”的怪圈。

他被生活所绑架,厌倦了眼前的人事,同时又丧失了对未来方向的控制感,他的内心在大口地喘着粗气,却又只能眼睁睁看着生命的沙漏在争分夺秒地蚕食自己。

如果用心理动力学的观点来解释,布罗伊尔的“自我”无时无刻不在做困兽之斗,他要激情四溢的人生、要体验不同选择带来的快感,这样做既是出于对已逝年华的补偿,更是源于对“本真”的追寻——究竟我想要的是什么?

我当下的生活意义何在?

平淡无奇的家庭生活满足了我全部的欲望吗?

——安娜•O的出现即是这种想法的客体化,为布罗伊尔继续审视自己的人生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

但另一方面,他的“超我”手持道德的标尺正襟危坐,“义务”二字仿若选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铮铮发亮、寒气逼人,叫布罗伊尔怎能越雷池一步?

更何况,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人是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布罗伊尔又怎能用假想的人生去“剪切-粘贴”实实在在的人生呢?

于是,充斥着幻想的场景在布罗伊尔的梦境中反复出现,刺激而讽刺。

幸而,布罗伊尔的身边有弗洛伊德这个好学生,能为老师施展催眠术,使绝大部分被潜藏在无意识领域的想法得以集中爆发。

离家出走背妻离子,千里迢迢众里寻她却遭遇背叛,目瞪口呆——他抽搐着啜泣着,但不肯停止催眠,因为新生的后果始料未及。

从催眠中惊醒重回现实,布罗伊尔倍感欣慰,不仅验证了尼采的“恋母”猜想摆脱了“爱恋”的迷思,而且庆幸于什么都没发生一切都还来得及。

“用意识去整合无意识”,布罗伊尔的人生看似像尘埃一般做着布朗运动,然而实际却是难以超越的完满归宿,至少与已在催眠中被验证过的人生幻想相比是如此。

布罗伊尔是幸运的,他可以以催眠的方式体验神秘的未曾经历过的生活,那么尼采呢?

【尼采:人生的终点指向孤独】在片末,尼采哭了,那是不会轻易示人的泪水。

他曾一度以为自己可以告别孤独,但却最终又深陷进孤独的漩涡。

就像布罗伊尔所说,课堂哲学和生活运用原本就是两码事。

尼采的哲学是犀利而悲悯的哲学,他痛斥社会道德与准则的流失,因为他看到了穷途末路的人类未来,这是连上帝也无法救赎的。

他曾试图拯救一匹马,在被马无情地踹倒之后仍站起身对马以礼相待,我想这也是他对整个社会所持态度的一个隐喻:我帮你,因为我爱你。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哲学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周,鲍鹏山对他的评价是“眼极冷,心极热”,我觉得用这句来形容尼采也相当精准。

他心底的热度如此炽烈而不加掩饰,以至于灼伤了周围常温的人群,人们视他为无法沟通难以理解的另类,他就像查拉图斯特拉一般被普罗大众当作奇异的独角兽逐出视野,一个人默默忍受孤独。

但他,宁愿与孤独为邻,也从未妥协,因为他的心灵沐浴着神圣的“济世”之光。

这是成长在精神家园的他,而人毕竟是生活在社会网络之中的人。

离群索居、独来独往隔绝了他与社会的联系,减少了他与别人的正常交往;加之沿袭精神生活中的“高自尊”,他把自己的尊严高高悬置,神圣而不可侵犯,一旦对方有“进攻”倾向,他便拿起自我防御的盔甲予以反击——这一切理所当然地注定了人际交往中相互之间气场的冲撞。

尼采对“权力”有着相当固执的理解,那就是他渴望掌握人生的主动权,他不愿接受催眠就是出于对“让渡权力”的恐惧,在他的爱情观里这样的逻辑同样适用。

他希冀得到爱情的滋润,与莎乐美的相识相知是他人生中一段最美的邂逅,于是他在第一次约会时便激情澎湃地跪膝求婚,不料遭到断然回绝。

对于这段感情的挫败,与其说是囿于他对莎乐美动机的错误理解,还不如说是当他心甘情愿开天辟地交出“主动权”而被拒之后受到重创难以重振旗鼓,就如同当面遭人掌掴一般颜面尽失无地自容。

所以,直到最后,当布罗伊尔医生幸运地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方法找到了人生的平衡,与此戏剧般相对应的是,尼采孤独地踏上南下的列车,远赴无人识己的地方继续过着孤独的生活。

所以,尽管尼采的孤独是文人式的孤独、伟大的孤独——他和庄子一样,也是一棵在人类精神家园孤独守望月亮的树;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的孤独又是苦行僧式、西西弗斯式迂腐的孤独,对“权力”的固着遮蔽了他对于“权力亦可流动”的见解(正如“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更何况与生命、与永恒的历史相比,“权力”又是一个多么短似惊鸿一瞥的东西啊!

如果人生只是一张草稿,我真希望尼采可以绘出无数张更加灵动的图景。

***********************************************人生若只是草稿,我们便随时有机会修正它,但这个假设终究经不起事实的追问,我们也大可不必为此嗟叹,因为只要是不断审视的人生,都是值得一过的人生。

 3 ) When Nietzsche wept

we are more in love with desire,than the desiredI am facing death without having lived my life.Isolation existsonly in isolation.once shared, it evaporates.We'll have friends, and have become strangers to each other.This is as it ought to be. We do not want either to conceal or obscure the fact as if we had to be ashamed of it.We are two ships, each of which has its goal and its course.We have to become strangers toone another, because it's the law to which we are subject.

 4 ) 上帝死了

最近不知道怎么搞的一直关注尼采的思想。

看了点周国平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这个电影只看到了一半。

我谈谈点自己的感想。

v字仇杀队开头的一句:“人可能会失败,但是思想仍可改变世界。

”尼采是个孩子。

尼采的真实让我感动。

片中尼采与莎乐美之间的感情,在野外欢快的嬉戏,在课堂上激情的演说,这些都是尼采的真实。

尼采就是一个孩子发现美好的事物,毫无顾虑毫无保留的释放出来。

尼采是超前的。

“重估一切价值” 当社会的价值体系出现问题,是否有人敢站出来?

是否有人怀疑我们整天在学校学习知识的正确性?

是否有人在道德沦丧和价值观扭曲的社会一声呐喊?

尼采做到了。

尼采是孤独的。

“更高的哲人独处着,并不是他想孤独,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着自己的同类!

”尼采需要理解,需要宽容,需要关爱。

尼采的孤独是因为找不到自己的同类,找不到自己思想与社会的摩擦点。

最后,我记得韩国电影《熔炉》里的一句话:“我们努力,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5 ) 串起片单

片尾字母

关于真实人物,先出场人物1:有口音的美女LOU。

专有她的传记

恋上哲学家 (2016)7.62016 / 德国 奥地利 意大利 瑞士 / 剧情 爱情 传记 / 考度拉·卡布里茨-珀斯特 / 妮可·黑斯特斯 凯塔琳娜·洛伦茨片中人物2:男主布罗依尔医生,本尊照片如下:

片子选角再演绎得算神还原。

看学术书,他提出“精神分裂症”这一概念,由此又不得不提到他著名学生荣格,不在本片中,但相关的危险方法,涉及弗洛伊德。

危险方法 (2011)6.62011 / 英国 德国 加拿大 瑞士 / 剧情 惊悚 传记 / 大卫·柯南伯格 / 凯拉·奈特莉 维果·莫腾森人物3:主角尼采。

尼采奔赴的意大利城市是都灵,此处手动添加

都灵之马 (2011)8.42011 / 匈牙利 法国 瑞士 德国 美国 / 剧情 / 贝拉·塔尔 阿尼亚斯·赫拉尼茨基 / 亚诺什·德尔日 艾丽卡·博克拐个弯儿,当年去旅行,还曾闲得专门按片找地儿

不能读懂些许尼采的波斯预言家书,音乐可以多震撼一下:

理查德•施特劳斯: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唐璜8.9柏林爱乐乐团 / 2007 人物4:弗洛伊德,本片以青年才俊面貌出现:

又能催眠又能分析,梦境里还能追过狂野下水救人。

由他的研究可以蔓延到

歇斯底里 (2011)7.22011 / 英国 法国 德国 卢森堡 / 喜剧 爱情 / 谭雅·维克斯勒 / 玛吉·吉伦哈尔 休·丹西人物5:红头发的年轻漂亮女病人,专业领域的安娜O案例。

意大利曾拍过她的传记

Il giovane dottor Freud (1980)暂无评分1980 / 意大利 / 传记 / Alessandro Cane / Aldo Barberito Marina Berti但语言不通只知道有这部影片,Google过,说她后来写作并积极参加社团从事女性引领工作,具体的资料么……这是本片提到的纪念邮票:

 6 ) 撒旦怎能赶出撒旦

完全就是是大师版的心灵捕手,而且还是互捕。

尼采和布雷尔,这两位大师的灵魂近身肉搏,企图拯救对方,战胜对方 可以预料到,那必定是一场徒劳。

正如耶稣所说,撒但怎能赶出撒但呢。

精神战争本身,就是如同地狱一般的存在。

   好吧,来说说电影本身。

首先,从人物形象上来说,莎乐美没那么浪,像个虚有其表的傻女人。

里面的女人都是非蠢即泼,男人却都光芒四射,看来导演或编剧对女人比较有戒心。

尼采的样子比较怂,同我想象中差距较大。

居然还出现了弗洛伊德,戏份太少,而且也未免太年轻。

看得出导演很有野心,想法也很多。

他在电影中填充进太多东西,甚至忘记了自己是在拍电影。

他希望在电影中表达出深刻动人的东西,但却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技巧。

有些微妙的地方处理的太粗糙,仓促的让情绪来不及发酵,所以难以产生共鸣。

   侯孝贤说:“电影的美应该放在酣畅呈现浸染透了的片断中,无需向谁解释”。

电影不应该妄想呈现整体,而应竭尽全力去酣畅表达那个能够令观众联想出整体的,被整体侵染透了的片断,然后从片断中,让观众自行编织出整体。

这样的片断可以很少,但要丰富真实,那么,这个整体才会庞大宏伟。

而这部电影,导演的问题就在于,他不懂得片断的价值。

   我对台词中的比喻句通常很敏感 比如:一旦他信任你,就会像一只蒸熟了的蛤蜊向你敞开。

这一类的句子很多,是这部电影值得注意的细节。

也是因为如此,我给这部整体失败的电影打了三星。

   现在开始试着把一些零碎的想法都记下来。

哪怕完全没有可读性的,目的只是为了训练手指如何跟上大脑。

训练自己像说话一样的写作,不要结构,不要逻辑,不要语言的精密。

能这样写作真好,能感受到有一个自己,始终陪伴着自己。

尽情的同自己说话吧,尽情享受孤独所给予的所有感动吧。

生命令人如此目不暇接,每一秒钟不可能被浪费。

只希望能来得及用文字做画笔,记录下生命中的每个有光的瞬间。

记住,我就是这样一步步活下来的。

 7 ) 思想的轮回

这是一部相当成功的改编作品,即便我还没有看过原著小说,但导演完全是在独立的讲故事。

影片的美术很清澈,让我们在观看时更为冷静,这对于需要理解的大段台词是有帮助的。

片中通过几次嵌套,使影片在结构上更为立体。

有意的安排将人物关系相互转换,尤其是那个绝对的主角约瑟夫·布雷尔(主角并不是尼采,相信每个人都知道),他在影片中是一个最多彩的人物,不仅扮演着尼采的医生以及尼采的病人,同时也扮演了我们——尼采的读者,他代替我们经历了一遍在尼采世界中的奇妙旅程,这个过程被真实地呈现了出来,我相信很多读过尼采著作的人会颇有同感,这种感受需要亲自阅读理解才能体会。

尼采最终留下了热泪,一个最能忍受孤独的人也会本能的向往与别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的,即便那很短暂,当尼采发现这种短暂其实是种常态时,他被激怒了,疯狂的非理智的给卢·沙乐美写那些恶毒的具有攻击性的信,发泄他作为一个非超人的情绪,这说明人永远不可能成为超人,那只是一个被平面化的书本上的概念罢了。

影片有好几段都很精彩,但我最喜欢的是布雷尔被弗洛伊德催眠的一段,开始时不经意出现的怀表到了后面成为我们认清嵌套的关键道具。

医生抛弃了妻儿坐上了火车,这和我们在初读尼采时所感受到的一样,仿佛开启了一道自由之门;随后他来到了贝莎的面前,发现他对贝莎的情感和认识只是一厢情愿的幻觉,这和我们企图认为尼采就是真理之时却听见尼采对我们说“世间根本不存在什么真理”时的感受是如此的相似;医生在返回家中的途中和想象中与尼采对话,尼采告诉他“你要想变得更坚强,首先要一无所有。

”这里的确显示出了尼采惊人的心理学天赋,无论是电影中的表达还是我们在读尼采的著作时,都能发现,我们的心理变化一早被他掌握了,并且他会恰到好处的辅导我们从这种彷徨和空虚中继续向前走;通过这次催眠,医生最终走出了此前的焦虑,正视了眼前的现实生活,并泰然处之。

这个过程看似是多余的,甚至一些人会认为是自取烦恼,但真正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一切虽然没有变样,但一切都被赋予了生命。

 8 ) “唯有孤独永恒”

让我们感到不自由的,正是没有看清自由和束缚本身的我们自己。

哲学的实践某种意义上就像一场行为艺术,对真理的盲目崇拜和对追求真理过程的刻奇陶醉,高喊出自由生命这样空泛而崇高的词语。

we only live once,对时间的畏惧是本性也是兽性,唯一能克制兽性的是使我们不成之为兽的自己,假设人生是一个不断重复倒带的线性进程,我们身在其中,没有所谓主动权,因为我们是被控制的,被设定的,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思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切,是可以究其原因循其规律,自然,或是更为强大的被我们以命运冠名的力量,像是规律的设定者,布好了一切,看我们演戏,看我们苦苦挣扎,看我们自信满满以为操纵了一切。

它笑你愚昧自负,笑你自以为清醒,殊不知连你对它的窥探对既定的一切的反叛,都在它的计划中。

在这样的悲观假定中,唯一不受控制的不是思想,而是脱离了经验的想象,当你的思考不再以现实为汲取营养的土壤,而是从另一个,纯粹由你的力量而产生的,架空的空间内生长,才算是脱离了轨道,脱离了束缚,真正的自由,算得上活了规定之外的另一个生命。

他们说自由只属于灵魂,只属于思考,只属于大脑,无论是怎样的名字,都只是既定规则下的代号,但自由是无法分享无法理解或被理解的,所以名词对于自由的媒介没有意义,我们无须向别人描述我们是如何获得了自由,或是解释自由为何物。

那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定义的,可以称得上感受,的东西,只有在你拥有它的时候,它才真实存在,而不存在在语言里,当你和它蓦然相遇的那一刻,仅仅是相遇的那一刻,你就已经深刻地理解了它,用你自己的思考去定义了它,它就在你的意义中活了过来。

自由,另一种人生,脱离了既定剧本的人生,脱离了可以被遇见的未来的人生,只会活在你自己的思想里——一定是,在思想里——并不是说现实中就毫无自由可言,而是一定要通过思想,才能找到它,否则你只是在现实给你附加的负担中产生了自由的幻觉而已。

医生最终的自由是认真对待当下,把现在拥有的一切作为那个乌托邦本身,不知道编剧这样安排是否是为了迎合社会普遍价值观,或是为了积极向善的教条意义,但作出哪样选择的医生,的确是自由的,无可非议。

跟着医生的想象去追求自由的时候,观众能体会到的荒诞和痛苦,是尼采,这个被称为离自由最接近的男人,所承受的痛苦,所轻蔑的荒诞,that's why,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哲学家,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勇气追求自己心中的真理。

Take someLose some

 9 ) 最孤寂者—— 若非是真正对Freud心有所向,请不要来埋汰它。

说说本影,首先离不开此影的原著,本书作者是一个彻底的Freud派心理学大师,Irvin Yalom,在此书中,他把令大众望而却步看似晦涩的心理学学术问题,用一段两位大师互相救赎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在对Joseph与Nietzsche的谈话描写中,他不仅牵涉到了各自的家庭生活,两人的情感经历,以及两性关系的问题,还饶有兴致地创造了Joseph的梦境世界,当好奇心驱使着我们,悄悄打开梦境这个神秘的盒子时,一只只犹如挥舞着翅膀的精灵争相涌出,那是生命哲学,那是存在主义,那是弗洛伊德主义,那是女性主义,那是后现代主义。

当我们凝神阅读每一处谈话时,就像是正在目睹“存在”与“关系”发生每一次碰撞与厮杀。

在电影中,存在着两条线索,Nietzsche与他的学生Lou Salome的无终恋情,以及Joseph与他的病人Anna.O的扭曲之爱。

Lou Salome是一个极致聪敏又富魅力的女子,Nietzsche坦言,她让人无法拒绝。

一颗孤独的心被Salome所融化,这个孤傲如疯子般的学者竟然深深地坠入了爱的深渊,无奈的是,这颗炙热的心儿却被羞赧与内心深处的卑怯所阻隔,在拜托朋友替他求婚时,却发现朋友也爱上了她。

于是,Nietzsche在无限苦恼与绝望中徘徊着,在头疼症频发的瞬间曾屡次想以自杀结束生命。

而此刻,Joseph成为了黑暗中唯一的蜡烛。

可是,谁也没曾想到,这个蜡烛是一只找不到火柴的蜡烛,他整日生活在规律的日子里,被面色苍白的病人,死气沉沉的妻子,没有一丝乐趣的家庭生活所死死掩埋。

他不敢诉诸世人,暗藏在他内心的一处死结,那是在他以催眠与谈话疗法对Anna.O进行深度治疗时,发现自己竟然罪无可赦地爱上了这个女人。

Nietzsche,正如他自己所言,他就像是最懦弱的女人,蹲在Joseph的背后,让他独自一人面对所有的危险。

从女性主义所推崇的雌雄同体理论来看,Nietzsche确实再适合不过了。

对哲学上的追求所呈现出的一系列热烈与疯狂地状态,正是一个男人对欲求的野兽般释放,而在恋情上,却Salome的胆怯羞涩与不敢面对的行为,则是像是一个性欲被压抑的女性的卑微与失败感。

这也正好贴合弗洛伊德理论里,在本我中快乐原则与性欲原则的理论。

Nietzsche因为性欲的压抑而无法满足最终快乐,于是他把内心的欲求转向了对哲学的狂热追求中,并假借孤独为屏障,掩盖自己心底的绝望。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为什么当孤独的夜晚袭来时,他会歇斯底里地失去了控制,将自己的头颅向尖锐的玻璃上撞去。

而Joseph,在对Anna.O的无端妄想中,他始终无法避免一个事实,那就是Anna.O有着与母亲同样的姓氏——Bertha。

这个在自己记忆中从不敢轻易提起的姓氏,早已在年少时已经远离了自己。

Joseph渴求着母亲的爱,却终身无法得到,只有在梦境里,在追逐Anna.O的背影时,跌落在万丈深渊中,在深渊的底部,他看到了一尊棺材。

那才是解梦的钥匙,棺材里面躺着的正是自己的母亲。

之所以会对Anna.O产生了依恋,那是因为只有在她身上,Joseph才能再次寻到母亲的迹象。

这是Freud理论中的恋母情结,也正是在抗拒着自己内心的恋母情结被Freud揭露,在合著《癔病研究》后,便因“反移情”而与Freud的精神分析研究走上了分道扬镳的道路。

Joseph不敢面对并承认自己爱上了病人的事实。

是Nietzsche拯救了Joseph,也是Joseph拯救了Nietzsche。

Nietzsche曾在Joseph母亲的坟墓前向他发问,你的生命达成完美了吗?

Joseph说,我实现了很多的理想,Nietzsche继续问道,但你经历过了你的生命吗?

或者你被你的生命所经历了?

你站在生命之外,为你从未经历过的生命——悲伤。

他说,我不能告诉你别样的生活是何样,如果我说了,你就依旧生活在他人设计的日子里,但我也许可以送你一个礼物,也许可以给你一个想法,假如有魔鬼要告诉你,你此生,也就是正在经历的生命,此前已经历过,你可以再经历一次,甚至——无数次,但其中不会有新的东西,你生命中所有的痛苦与快乐,所有难以表达的琐事们,在你身上重演,周而复始,遵循着同一轨道与序列,譬如沙漏。

设想下无限的可能,Joseph,考虑这种可能。

每个你采取的行动,永远这么做,那么所有未曾经历的生命,将永远在你内心中,未曾经历,直至永远。

为此,Joseph在一个静谧的夜晚,找到了Freud,让他将自己催眠,从而可以在梦境中延续自己从未活过的日子,从未享有过的自由。

于是,在那个短暂的一小时里,他弃绝了已经拥有的一切循规蹈矩的生活,放飞了阁楼上与自己相伴许久的鸽子,丢弃了三个哭泣的孩子,离开了愤怒的妻子,他提着皮箱,踏上了自由的旅程。

在那里,他不再是原先的自我,他剃光了满面胡须,褪去了一层不变的黑装,去了Anna.O的疗养医院,正准备追寻内心所向。

可是,这个梦却梦的太沉重,不复轻灵。

他目睹了Anna.O正对着另一个男子敞露爱意,他意外而暴怒地摔杖离去,在开往未知旅地的火车上,Joseph有了犹疑,我真的要放弃所拥有的一切吗?

Nietzsche的声音开始萦绕耳边,失去了所有就是拥有了一切,为了变得强大,比必须让自己根植于虚无,学会面对你最孤独的孤独。

你必须准备好用你的火焰烧掉自我,不焚为灰烬,如何涅槃重生?

于是,Joseph鼓起勇气继续过着另一种生活,他踱步到了河畔的咖啡店,谋求了一份侍应生的工作,在鞠身传递一份份雪白的餐碟时,他抬身却看见了Freud与Salome。

他开始扔掉餐碟,没命地朝前狂奔,他在害怕什么?

Freud在他身后不住地追跑,呼喊着他的名字,Joseph,Joseph,Joseph。

在最后一幕,Joseph纵身跳入湖水中,在水下,水波盖过他的脸庞,一阵阵拍打他的大脑,此刻,他离家之后所发生的种种一切似一帧帧电影片段开始急速倒回。

一切都会复原的,Freud在水中紧攥住他的衣角,终于把Joseph拉回了现实中。

如同历经了一段荒唐的噩梦,Joseph哭泣着呢喃,现在我知道该怎样——过别样的生活了。

现在,当白天厌倦了白天,当一切欲望的河流淙淙的鸣声带给你新的慰藉,当金织就的天空对一切疲倦的灵魂说:“安息吧!

”——你为什么不安息呢,阴郁的心呵,什么刺激使你不顾双脚流血地奔逃呢……你盼望着什么呢?

Nietzsche与Joseph的互相救赎,或许才是电影真正欲向我们表达的东西是一个永恒的议题,谁为最孤寂者?

是不是只有真心抛弃了心底罪恶的欲望,孤寂才会得以消散?

我喜欢结终伴随着吟唱曲儿的字幕们,Nietzsche在当日下午登上火车奔赴意大利温暖的空气,约会一个叫查拉图斯特拉的波斯预言家。

Joseph继续行医三十年,但再未使用过谈话疗法,Lou Salome继续采集欧洲伟大的心灵与思想,在Freud的制导下,成为了著名的心里分析学者,Anna.O走上先锋社会工作者的道路,在1954年她去世后,因德国发行纪念邮票而为人们所知。

而Freud是Joseph的常客,Anna.O的病例被写入两人引发精神分析革命的著作:《癔病研究》中。

 10 ) 斗士的代价

其实,这部电影,我并不是相当喜欢,因为它没有真正去探讨尼采的理论,以及人性深处真正有待发掘,或者人们不敢面对的东西。

我只想说说我对于尼采的认识。

尼采的人生,其实是个人的杯具,但是他和他的智慧,为人类而存在。

有很多东西,在人的潜意识里,是有真相的,只是你没有智慧,或者没有勇气去思考和面对。

因为那样,会摧毁你一直以来信奉的信仰,你的生活。

这些东西禁锢奴役了你几十年,甚至一辈子,这些是你的所有。

如果你去面对这样的现实,那么你将如戏中的医生一无所有。

你的生活将会支离破碎,你的生命将会被毁灭。

大多的人,都会如片中的医生,选择逃避,最后所谓的彻悟,也只是恐惧失去一切。

这样的代价,只有尼采这样的勇士,才敢于去承担。

尼采最后的疯狂,有偶然的因素,他的家庭,他的周围的环境,他的孤独,都是构成他人生悲剧的成分。

但这出悲剧的上演,其实是必然。

他追寻的真理,其实是对“人”以及“人性”的探索。

三我理论里,本我与超我的有深刻的矛盾。

本我永恒存在,尼采在自我层面里进行对超我的探索,探究人类存在的真理,就必然会遭遇本我层面的矛盾,那些“社会道德”不敢触及的本质,贪婪、自私、欲望等。

尼采甚至对当时封建社会所谓的“道德”也下了战书。

片中尼采口中的“上帝”生于智者,被愚者供奉,最后被你我他杀死,便是此意。

但这样超前的理念和对腐旧教条的批判,不被世人所理解,或者说无人有这样的勇气接受,尼采很快便成了异端,这就注定了他自我世界的孤独。

他的真理,与世界格格不入。

当本我与超我产生的矛盾与压力,在自我层面无法得到宣泄,加之他作为天才那永恒的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独,以及对未知的原始渴望与恐惧,这一切就都预示着他一生悲剧必然上演,这些都是他作为人类精神的斗士,必须付出的代价。

《当尼采哭泣》短评

不过是一些臆想的故事,怎么有传记标签?还真是不负责

3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还行

心理;傳記;Salomé is really attractive~

8分钟前
  • Ambrosio
  • 推荐

错综的时空交杂 但是能体现一部分尼采的思想 受到启发我也想要做超人 超越自我 但是不能太累

11分钟前
  • 努力码字Vivian
  • 推荐

电影版拍的真不行 前面节奏也太快了...而且人物还原也太差了 比起电影版小说好太多了

16分钟前
  • 野薄
  • 较差

那不是我想象中的尼采~Sorry~~那也不是我想象中的莎乐美~

21分钟前
  • 镜中的Alice
  • 较差

存了六七年,看了三四年,才看完。总是看半拉忘记,又放着了。这次断续两周看完。片中有个很漂亮的金发美女。

25分钟前
  • vincent
  • 还行

“服从他人比支配自己要容易,容易得多”可以拯救别人却无法自救。和书相去甚远

26分钟前
  • 春花
  • 较差

~不喜欢,很做作~

27分钟前
  • 清澈
  • 很差

仿佛亲身做了次心理分析~~有些被弗洛伊德公子哥儿的形象给雷到了。

31分钟前
  • 落音吹羽
  • 推荐

你经历生命了吗?或者说你被生命经历了吗?你站在生命之外,为你从未经历过的生命悲伤。你想要变得更强大,就必须根植于虚无,学会面对你最孤独的孤独。孤独只在孤独之中存在,一旦分享出来,它就蒸发了。

35分钟前
  • sherishan
  • 还行

谈话谈得衰兮兮的。尼采最后的爆发毫无逻辑可言么。在2013线全面卡壳的这一天,十足反面教材。。但有啥好说呢,这是1882.....

37分钟前
  • 飘叶随风
  • 还行

一星为片尾尼采浅薄的眼泪,剧情是幻象和剧情的堆砌,拍摄、演技、无一不做作。还不如我一知半解磕磕绊绊地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时候认识得多。没有人能真实地表现尼采,我恨这个导演,他污损了我心中的尼采。

39分钟前
  • LoTus
  • 很差

太尼瑪難看了. 本是把尼采和里爾克迷得神魂顛倒的莎樂美, 看起來就是一個高級雞. 尼采更像個文藝男中年, 狂躁得毫無氣質; 還有那偶爾客串一下的弗洛伊德說著空洞的解析; 裏面穿插的直白到不能再直白的夢境更是吐槽無力...爛成這樣也是需要水平的.

43分钟前
  • 女尸
  • 较差

来看看尼采吧。来当一个疯子说上帝死了吧。来反思自己吧批判自己吧。一个绝望孤独的灵魂只需要自己。他会爱,但不会被爱,因为他总是在伤害。

45分钟前
  • 猫苦艾。
  • 力荐

因为篇幅的关系,故事的完整性当然跟原著是没得比的,但是选角不错,也挑出了重点来演。但单独以一部电影来说不好看~

46分钟前
  • 昕融
  • 较差

拍得也太对不住作者了...

47分钟前
  • malamala26
  • 很差

啥玩意 我都快哭泣了 莎乐美倒是真挺美的

49分钟前
  • 暴殄天物
  • 较差

演员的功力,我的哲学还没看到家

51分钟前
  • Chicology
  • 推荐

在这部片子里,你会看到尼采、布雷尔、弗洛伊德、莎乐美。配乐很棒,经典古典交响乐的集合。尼采很疯狂很偏执很孤独,但他教会你去释放自己,perfect your life。

53分钟前
  • 树上的兔女爵
  • 推荐

对人物和人物主要思想普及的很好的虚构传记。尼采、布雷尔、莎乐美、安娜·欧。梦幻中的构图均有莫奈花园的印象派画风,被个人臆想美化的虚幻世界,带着柔光的激情和热爱。角色的塑造和服饰妆容也匹配得很美。

55分钟前
  • 浅笑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