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好电影有三种:一种看的你肾上腺激素分泌精神兴奋视觉冲击感棒的如《变形金刚》,一种故事情节紧扣看完荡气回肠如《低俗小说》,还有一种看完开始思考自己思考生活思考下半辈子如《人间失格》。
这部电影是第三种。
有段时间没有静静的坐下来认真的看一部电影了。
依然是8点下班回家自己煮着面,亮着的屏幕,黑着的房间。
选择这部电影的原因是剧本改编自我喜欢的一个作家艾丽莎门罗,虽然我读的是她另外一部作品《逃离》而不是改成这部电影的《熊从山那边来》。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开场,山野中的皑皑白雪,简朴却又精致的房子。
老花镜,热咖啡,羊毛衫,暖暖的壁炉,一尘不染的地毯,一起相伴多年的他和她。
起初以为是和《桃姐》一样的题材,温文儒雅的退休大学教授格兰特和她老去却依然动人的妻子菲奥娜已经一起生活了44年,彼此依赖彼此习惯彼此照顾着,偶尔妻子会抱怨儿子只会寄礼物却不回来看他们,直至有一天,妻子患上了老年痴呆。
对于终生伴侣而言,生老病死应该都在准备中,准备陪伴她,照顾她,呵护她,甚至……送走她。
他曾经的风度翩翩,她曾经的温婉姣好,都会被时间和年纪冲刷掉,剩下的都是风烛残年,和彼此。
也许这部电影如果按这样的剧情发展,只能说是一部普通电影。
可是它的结局就像它的译名一样,峰回路转。
当格兰特看到了他的菲奥娜在养老院里穿着她从来不会穿的俗气的衣服,一脸甜蜜的依偎在另一个老头的身边时,他惊愕的问护理人员这是不是我的妻子。
不单单是忘记了你,甚至把你从脑海里赶了出去,请进了另外一个人。
Away from Her,是的,她离开了。
你爱的爱你的灵魂已经离开了,只剩下一副一样的躯壳继续的留在你的生活中,留在你的记忆里。
可是你没有选择,因为你的记忆里你是爱着她的,所以你要让她幸福让她快乐让她享受最后的时光。
这才是终极爱情,我们都还做不到的爱情。
所以一切在生与死面前,在精神上得分离前都是那么得无关重要。
愿岁月静好,愿爱情静好,愿你们也都安好。
我离时政的距离比文学近很多。
你问我最近闹出性丑闻的中国高官,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列出10个。
你问我最近1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全都不知道,除了去年的莫言。
去年莫言的得奖进一步加深了我的疏离感,他到底靠什么?
诺贝尔奖究竟看中了什么?
我猜测,比较起对《丰乳肥臀》的兴趣来,评委和读者对丰乳肥臀的兴趣要强烈得多。
今天宣布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第一次让我觉得自己终于跟文学沾上了边,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的名字并不陌生。
略感得意之后,我立即意识到自己文化上的欠缺。
如果她的作品没有改编成电影,我恐怕很难有机会接触到。
即使她的作品改编成了一部我喜欢的电影,但如果是个长篇,我也很难坚持读完。
机遇加巧合,根据她发表在《纽约客》杂志上的短篇小说《远离她》(Away from Her)改编的同名电影是最近这些年一部难得的低成本佳作,作品上映的时间是2007年。
人一天天老下去,观念会跟着变化。
20年以前,我几乎不能想象,女人到了30岁,该衰变成什么样子?
将女人排进化学周期表以后,她们应该算世界上半衰期最短的元素。
20年后,我开始认为,女人的魅力其实与年龄无关,60、70岁也可以很美。
如果是茱丽·克里斯蒂,那就更不一样。
她主演《日瓦戈医生》的时候才20来岁,却已经能够阐释拉娜这么一个复杂女性在历史巨变中的大半生。
克里斯蒂今年已经66岁,仍然惊人的优雅。
她在加拿大电影《远离她》中扮演菲奥纳,一个患上阿尔茨海默症、逐渐陷入失忆的老年女子。
所有样式的媒体都关注如何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老年人的故事很难讨巧。
谁会有兴趣拍摄老年痴呆的题材呢?
加拿大女导演Sarah Polley当年才28岁,她以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为蓝本,自编自导了这部电影。
阿尔茨海默患者的症状在于短期记忆丧失,但长期记忆还相对稳定。
具体到菲奥纳这里,记忆中关于丈夫格兰特最近这些年相亲相爱、悉心照料的那一部分相对弱化,几十年前的一次不忠倒栩栩如生。
菲奥纳病情加重以后,两人共同做出决定,安排她住进了一处设施完备的养老院。
这是远离她的开始。
按照规章制度,菲奥纳住进养老院的头一个月,格兰特不得探访。
夫妻俩一起生活了40年,其间极少分离一个月以上,但眼下他们不得不接受现实的考验。
两人的告别仪式很简单:做爱。
导演Sarah Polley这么年轻,偏偏选择了相对缓慢而且没什么变化的节奏讲述。
片子开头的叙事并不特别, 我对这部电影的信心直到这场告别戏以后才建立起来,Sarah Polley以相当成熟的方式控制着电影的进程。
我知道,通过这部片子,观众有机会进入到老人的世界,发现很多原来印象中没有的事情。
比如,和年轻人一样,其实老人们也有活跃的情感生活。
即使失去记忆,世界开始暗淡下去,人们的情感需求仍然很强烈。
对格兰特来说,妻子追求情感却未必是特别开心的一件事情。
一个多月以后,当格兰特有机会去养老院探视的时候,菲奥纳已经和另外一个病友难舍难分,他的素描也贴上妻子的床头。
一桩美好了几十年、仅稍有瑕疵的婚姻,此时已经彻底解体。
即使肌体仍然健全,感情并未破裂,纯粹的精神衰老已经足够摧毁一切。
格兰特的反应相当感人,起初他无法接受妻子对别人的依恋,更多地理解了阿尔茨海默患者的生活以后,他开始促成菲奥纳和偏瘫病友的亲近。
电影从格兰特的角度展开,观众跟着他一起游走于正常人的世界和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世界之间。
茱丽·克里斯蒂的表演—她的微笑,她的举手投足---经常会诱发观众的迷失感。
我会问,这样的一个女人,她真的失去记忆了吗?
和格兰特一样,我不能百分之百确信,到底是阿尔茨海默导致了菲奥纳的移情,还是菲奥纳在借此惩罚格兰特年轻时候的一次不忠?
电影中还安排了一些起调节作用的人物和情节,以免故事过于沉重,这些设计很聪明。
在养老院的大厅里,一个老头可以跟着电视,完整地解说体育比赛。
很难相信,他也患上阿尔茨海默症。
观众会笑,但笑过以后,镜头也许会显得模糊起来。
画面的焦点没有虚掉,只是观众的眼睛恐怕会略微潮湿。
即使在美国的独立电影界,也极少有人尝试这种题材。
《远离她》中安排了几句台词表达菲奥纳对美国电影的看法。
她拒绝美国电影,说跟垃圾差不多。
我理解她的观点,大部分作品确实如此。
但另外一方面,小制作的艺术电影---不管出自欧洲还是加拿大---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美国电影市场支撑。
这部加拿大电影当年的全球票房为670万美元,美国市场一家占据了近70%的份额。
原来每个人都会老去,原来老去以后的世界那么不堪一击,原来曾经轰轰烈烈的爱情到头来也不过一次放手。
走廊里每个人孤单的背景渐行渐远,你就在爱人的目光里慢慢消失了,如同日渐消瘦的记忆,关于所有彼此在一起的点滴。
所以,趁着年轻,趁着还有爱,在一起吧。
喜欢的人就大胆表白吧,留下的遗憾就努力去挽回吧,好像,真的不能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茫然地过一生……最后,我想他了,那个给我留下许多遗憾的人。
我最大的后悔大概就是在最好的时候放弃了对爱情的执着,轻易地交付于一个陌生人,最终两败俱伤,此生最大的后悔。
改编自爱丽丝门罗的作品《熊从山那边来》。
原作有一种沉重而枯萎的质感。
门罗的句子和叙事极富个性,仿若现实主义的线条纠缠在一起,于结尾处勾勒了一个虽是现实主义、但又超脱且非现实的氛围。
读的时候很难想象如何能将这样的作品改编成电影,毕竟在我的认知中,一流电影常常改编自二三流的小说。
导演Sarah Polley曾拍过一部家族谜题的自传纪录片,平淡无奇的内容在她的执导下带来的观感非常愉悦。
她也擅长将诗意的叙事性语词改编为台词,这点在《别名格蕾丝》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作品不易视觉化,尤其是格蕾丝在原作中絮絮叨叨的自叙充斥着大量的意象,Sarah Polley稀释了原作里的叙事意味,但尽可能保留了意象的魅力。
而在这部电影中,似乎台词的容量并不那么多,她转而在摄影和剪辑上下足功夫,模仿门罗叙事时的某种深邃的转场风格。
但有很多东西是门罗的文字也难以企及的,比如开头,这对老夫妻在荒野里滑向小屋,镜头的运动所传达的情绪与氛围极为丰富细腻。
整部影片到结尾都保持了淡然的节奏,所以两位演员在后面高潮的表演就被衬托得更为震撼,这也暗合了门罗的叙事风格——于平淡处惊雷一击。
这一切都源于她文学风格本身的厚重精致,和Sarah Polley对加拿大作家本质上的熟稔。
柳暗花明(away from her),很阳光的名字,片子也确实阳光灿烂,不是故事本身明亮,而是片子的色调很亮,室内室外车内车外都明亮的一塌糊涂,这是部加拿大电影,你想在常年白雪皑皑的雪原能不亮嘛。
太亮了,也就没有了明暗对比,没有了层次,可能为了避免给人以大白光太业余的说辞,摄影用了长焦大光圈小景深,前景背景都虚掉了,虚得和摄影教科书说的一样一样的,焦点一点都不软。
遗忘、孤独、嫉妒、失落,片子的主题其实很压抑,也许导演用心良苦地把画面处理的很明亮,打开天窗说亮话,不至于让观众丧失了继续活着把片子看完的信心,于是不该亮的地方都整的很亮,只要是人脸都白花花的,明的没有任何遮掩,亮的让人无处可逃,这也契合了片子的主题,人生就是这样啊,病来如山倒,谁又能躲得过去呢?
想躲也没处躲啊!
导演还在片中让医院的院长打了个圆场,“这里采光很好”,你看人家都是自然光,本来就这么亮,呵呵不是故意地哈实在是事实如此。
偶的亮度衰减很厉害的老旧显示器倒是很适合看这部片子。
现在很多电影都很阴暗,这些片子在偶的显示器上就变成了鬼片,只能看到一个个鬼影。
有人在豆瓣问这个片子为什么译成“柳暗花明”?
偶想了半天也没整明白,可能翻译的人也觉得片子很亮吧嘿嘿。
片子的音乐很不错,有点像《断背山》的音乐,沉静中隐藏着跃动。
片子用了两条线来讲故事,一个是老头拿着纸条去寻找让妻子移情的另一个老头,一个是回忆妻子本身的发病治疗过程,两条线都是时间顺序最后殊途同归,妻子把老头忘了,老头出轨睡了抢走他老婆的老头的老婆。
其实偶觉得没必要这样做,两条线混在一起怪怪的,要倒叙还不如从头就倒叙,倒到最后慢慢地讲,呵呵,剪辑的手法也比较生硬,转场的时候很不自然很不自然也不巧妙也不巧妙。
女主角被提名了熬死喀的最佳女主角,据说还是大热门,偶觉得她演的还不如那个老头。
杜拉斯说:爱是一种疾患people are demanding,people even want to be loved every single day.what if Away from you without love ,then how can i survive ,only with memory?阳光很清冽,透过冰凉的落地玻璃窗,撒在长长的过道里,然后一切似乎都应该顺其自然地变的美好起来。
轻轻撩动的弦音,辽阔而深远,像是霜冻后的晴天,一抹桔色的光芒,不经意地眩洒在这个冰纷的季节,温暖了我的心脾。
于谁,我已都不愿妄加意责备了。
远处轮椅去向渐于消失的地方,隐约氤氲着的光晕像是一种卑微到平凡的希冀,又或许这一切真的只是爱情小小的,无伤大雅的诡计而已?
一部加拿大的电影,一对老年夫妻的故事。
熬过了极度艰难的不许探视的一个月,当GRANT带着小束白色的花,抑制不住悸动和狂喜,想象着见到FIONA的情形,然而时间加速了记忆的屈服,接近50载的感情却抵不过一个月的短暂相处。
FIONA已经开始忘记GRANT,甚至因为怜悯或由于习惯,她和AUDREY友爱起来,形影不离。
记忆实在是种很奇特的东西,曾经在心底最宝贵的东西,却被时光掠夺,甚至浑然不知。
她甚至可以记得20年前的种种,那些背叛,迷失,责任,放弃,却忘记了爱人坚毅的面容。
疏离的可怕。
于此,我依然不得不俗套地提及泰戈尔的那一句精辟的诗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 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当他深情地注视却丝毫得不到回应的时候,当他决定给她最大的快乐的时候,当他默默无闻假装成一个陌生人,而不再给她困扰的时候,迎着阳光的眼,开始变的朦胧,迷离而遥远,我静静地坐在电脑前,不觉又迷湿了双眼,所谓的温情在不动声色的电影继续中,又一遍一遍地吞噬了脆弱的灵魂。
爱情,是什么?
是那一刹那的悸动,还是细水常流般的相濡以沫GRANT似乎也总在那些有阳光的下午陷入回忆,那些班驳的记忆碎片,像窗外撒在树阴下的片片光阴,暧昧而恍惚,最终依然趋于了平静。
在DV式有点粗糙的背景镜头里,年轻如精灵般生气的少女,金色的长发,温暖暧昧的眼神,摄人心魄的华彩,是年轻的FIONA。
在GRANT的记忆里,或许那将永远是一种霸道,勇敢,无比美好的结合。
他们彼此给予的也是生命中那段最美好的幸福时光。
卡夫卡给菲丽斯写信:问为什么要爱?
其实我也很费解。
或许我们都将终其一生,寻找内心的答案吧(letter from iceland)Isn't it true howerver far we've wandered into our province of persecution,where our regrets accuse,we keep returning,back to the common faith from which we all dissented ,back to the hand,the feet,the face.Children are always there and take the hands even when they're most terrified:those in love ,can not make up their minds to go or stay.Artists and doctor return most often ,only the mad will never come back for doctors keep on working while away incase their skill is suffering and deserted.loveers have lived so long with giants and elves,they want belief again in their own size.And the artists prays even so gently;let me find pure all that can happen only uniqueness is success!........
皱纹、银发、涣散的瞳孔、行动迟钝的躯体以及记忆的遗失、绝望的坚持、无边无际的孤独……似乎眨眼间我们也会满头白发,浑身上下散发出老年人衰颓的腐臭。
衰老,大概是青春的我们永远无法想象的恐惧。
将加拿大的冬天作为这部以老年人为主题的电影背景实在合适不过——白,灰,雪,冷寂,毫无生气的乔木林……以至于当几株黄色的植物出现时,充满生命力的鲜亮之色竟让人心头一震,正如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年轻人的场景,短暂的缓解了观影的沉重之感。
一对膝下无子的暮年夫妇,妻子患了老年痴呆并在完全失去记忆之前决定让丈夫送自己进养老院,丈夫忍痛照办,然而进了养老院的妻子却完全忘记了丈夫,并且和另一个老男人开始了一段新的恋爱,痛苦的丈夫依旧每天去养老院照顾妻子,目睹着妻子和另一个男人之间的一切。
记忆是一切生活痕迹和感情体验的载体。
失去记忆的人可怜,而需要面对记忆空白者的人更可怜。
空守着失去记忆的恋人,是中途放弃还是坚持到底?
年轻的人定会选择前者,因为有青春作为筹码,一切都可以重头再来。
但如果人到暮年,另一半几乎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时,除了坚持到底也许别无选择,因为此时的放弃相当于对自己过去几十年生活的放弃。
可惜的是丈夫扮演者的表情无比僵硬,出现最频繁的便是那张千篇一律的受伤的老脸,最初这样的表情还能唤起人对他的同情,但随着次数的增多终于由同情逐渐变为麻木。
影片原本就节奏缓慢,这种缺乏层次的表演更是雪上加霜的增加了影片的枯燥无味。
妻子的表演相对而言更加精准甚至丰富,把一个困惑、可悲的失忆者扮演的恰到好处。
感动瞬间:丈夫带着妻子的新男友去看望患病的妻子,而妻子因为经历了独自调养的过程完全忘记了新男友(由此可见记忆的丧失的速度之快),反而对天天来探望自己的“陌生人”——丈夫有了感激之情。
wife:U could have just driven away……Forsaken me…husband: Not a chance. 也许,观影两个小时,就是为了等待此刻。
节奏很慢,但是很有感情。
加以耐心,会觉得是部好电影。
可以想见丈夫当时的魅力,有其它年轻的爱慕者,虽然还是深爱,但是痛并感激着,所以他会怀疑妻子是否在报复,那些种在妻子心中的心结,他不是不清楚的。
走到如今的相濡以沫,也是惊心动魄后的妥协和选择结果。
眼睁睁看着妻子沉入另一段感情却无能为力,她忘记了一切,我想他没有勇气当面问出你是否还记得我是谁这样的话语。
不能放弃,也放弃不起。
换成另一种接受方式,和平的共处,虽然不太好受,但已经走到生命终点了,懂得取舍。
而那间老人院,有着自然的光线,人们在里面走来走去,有时带着希望,有时充满绝望。
《柳暗花明》是一部由加拿大、美国、英国合拍的电影,原名是《away from her》,是根据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熊从山那边来》改编的,因此,吸引我一探究竟。
柳暗花明一词很具有中国文化的意象,带有峰回路转、否极泰来之意,而这部电影一直追到结束,我并没有获得这种感觉。
故事的结局让我感到怅然若失,难以平复。
故事讲述了一对感情甚笃的夫妇,已经并肩走过了44年,妻子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出现了失去记忆、精神游移的症状,在她还是清醒的时刻决定自己住进养老院,开始他们婚后第一次长达一个月的分离。
一个月后,丈夫拿着鲜花来看妻子,发现妻子已经深入这里的生活,完全忘记自己的丈夫,全心全意地关心起养老院里另一个老人——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老头。
丈夫几乎天天来养老院,远远地观望妻子。
妻子每天陪伴着轮椅上的男人,照料他,自己的精神也很好。
无力改变妻子的丈夫,只能任由她在阿尔茨海默症的世界里生活,自己在正常人的世界里寂寞。
不久,轮椅上的男人被家人接回去了。
妻子失去了情人,精神立刻变差,因为始终走不出“失恋”的情绪,越来越颓废,身体也变得很差。
丈夫深爱着妻子,竟然动起将那个男人接回养老院的念头。
他向养老院要了那个男人的住址,真的冒冒失失地奔到他家去了。
故事讲到这里并没有结束,丈夫会遇到什么,他能否将那个老头送回医院,而她的妻子又会如何?
允我暂时卖个关子。
我想说的是,面对自己的爱人在你面前和别的人缠绵,能够接受且成全,真的有这样的感情吗?
如果有,这样的感情值得赞美吗?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泰戈尔这句名言在这里恰如其分。
女演员朱莉·克里斯蒂饰演的女主角菲奥娜,虽然已是头发斑白,年近古稀,可是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依然高雅、迷人,让每一个见到她的人都会认为:岁月的侵蚀并不能摧毁美好的心灵。
可是,菲奥娜的生活只存在片段记忆,她记不得自己的身份,认不出自己的丈夫,但她依然渴望爱,依然热烈地追求爱。
当你看到美丽的菲奥娜,看到她轻盈的脚步、迷人的微笑,真的难以置信,她真的得病了吗?
还是生活给这对夫妻的考验?
“我结婚时候想,可以和某人共同走完最后一段路,打赌你肯定和我想的一样,但是……恩……并没有实现。
”四十多年的婚姻,在现实面前只能无奈地妥协:四十多年的感情,在孤独无望中只能脆弱地分解。
相伴多年,在临近终点时出现这样的分离,生活给予他们的玩笑太大!
抗拒?
接受?
其实都由不得自己。
丈夫无法得到妻子感情的呼应,只是名义上的婚姻形式,还要看着她在自己面前与别的男人调情;这样的痛苦中,他依然爱她,为她做不可思议的事情。
影片中的丈夫至始至终没有过多的表情,他沉默地有条不紊地做着事情:送花、送书、开车、铲雪……,人们只能从他的眼睛里,望见他伤痕累累的内心。
谁说过,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为了设法让轮椅男人再与妻子会面,丈夫亲自拜访了那个男人的家,见到了对方的妻子。
而且,剧情急转直下,两杯咖啡、几个电话、一场舞会,他和她竟然开始约会了。
丈夫有过游离,影片不时穿插着往事的回忆——他们夫妇一起滑雪、看书的画面,表明丈夫在和自己的感觉做斗争,也许,他真的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但另一方面,他又非常清楚自己打算做什么。
这是他依然深爱妻子,想成全妻子的表现么?
还是他想借此解放一下自己,摆脱当年背叛妻子给生活造成的阴影?
他这样努力地使轮椅男人能够再次接近妻子,是不是想弥补自己当年的过失?
有些事情,说不清;有些心事,没有答案。
在生活面前,我们总是那么无知。
编辑门罗擅长写这样的故事,将平凡的生活拿起来抖落给你看;情侣间难解难分的郁结、缠绵悱恻的爱恋在镜头下一一展现,让观众随着镜头体验出:人生的不同阶段,人们的抉择和改变。
年轻的导演执导这部略显沉重、低回的情感流转,竟然如此流畅、传神,影片的配乐也有效地烘托着剧中的气氛。
爱,虽然是生命的主题,有时却是变量。
“正如那条光亮的甬道,你我渐渐越走越远,可我还想要追随你的脚步,永不分开。
”
(芷宁写于2009年9月25日)对于将影片《Away from Her》译为《柳暗花明》的做法,多多少少有点难以苟同,更有人将这部悲伤且寓意深远的影片归为爆笑爱情片,简直秀逗了,完全让人难以接受,这样的分类只能说明归类的人压根儿就不看影片,全凭错觉瞎归一气。
这部加拿大影片的色调十分清淡素净,部分场景氛围还令人想起了同为加拿大影片的《雪季过客》(又译为《雪饼》)。
该片看似在讲述老年夫妇的晚年生活和突遭的不幸变故,其实是在探讨更为严肃而残酷的社会话题——老年痴呆症患者与家庭、他人之间如何继续保有爱与关怀。
倘若一对夫妇共经风雨彩虹、相互扶持地走过了近50年的生命历程,他们一直过地恬然而本分,然而,生活是不可测的,其中一个患上了老年痴呆症,逐渐遗忘了曾经的恩爱缠绵、相濡以沫,甚至不再记得有老伴这个人存在,这该是多么悲伤而残忍的事!
即便年轻时在婚礼上,他们同在上帝面前起誓,发誓要永远相爱不离不弃,然而,这种心心相应的誓言和固守承诺的忠诚并非牢不可破,就算经得住时间和外来诱惑的考验,却终归抵不过疾病的侵袭……有时候,相对却已不相识比阴阳相隔更为悲哀。
格兰特与菲奥娜携手度过了44年的婚姻,自20年前,格兰特从大学离职后,他们就搬到了风景怡人的乡间木屋居住,打算在那里颐养天年。
他们的日子如田园交响诗般轻快滑过,还充满了妙趣横生的小点缀,然而,菲奥娜的记忆力却在逐渐消退,在屋外滑雪的她会突然忘记了来时路。
起初格兰特打趣妻子的健忘,可越来越严重的情况让他们都意识到,菲奥娜已然患上了老年痴呆症。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菲奥娜坚持去米德湖疗养院。
一个月后,她已忘记了所有和格兰特有关的一切,她已不认得格兰特了,不仅如此,她还对同院病友奥布里关爱有加。
心痛的格兰特坚持每天去看望菲奥娜,希望有一天她能想起自己,他在用极大的耐心和包容不断忍受着心爱的妻子和奥布里的日益亲昵。
格兰特去找奥布里的妻子玛丽安,希望玛丽安将其夫转院。
格兰特和玛丽安这两个因伴侣患病而承受着不同程度煎熬的人起初谈不拢,后来却相互慰寄了起来。
奥布里被接走了,菲奥娜的病情加重,被送到特殊病房,为了给菲奥娜一个惊喜,格兰特亲自将“情敌”奥布里送了回来……影片根据加拿大著名女作家艾丽丝·蒙罗(Alice Munro)的短篇故事《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改编,是在加拿大颇有名气的女演员萨拉·波莉出任编剧兼导演的首部影片,在2006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论界和观众的双重好评。
影片的季节背景一直是冬季加拿大的冰天雪地,漫无边际的雪原和白色积雪的屋顶给人即默默期待又茫然无助的感觉。
伊始的镜头就饶有意味:四条滑雪板的痕迹在延展,两个并排的老年人正在相携而行,等镜头再次闪回到雪原时,其中的一人已然走岔了路……茱莉·克里斯蒂真耐看,虽然已有把年纪了,但美感犹存,她饰演的菲奥娜无论是住院前的雅致细腻,还是重病后的一头乱发,都别有一番风韵。
片中的一些情感戏也耐看:菲奥娜刚被送到疗养院,和格兰特温存之后,她背过脸要求丈夫速速离去,此时她眼中满是深深的不舍和忧郁;在疗养院里,格兰特静坐一旁,目睹着眼前形形色色的人,他似在思索,又似大脑一片空白,而他眼前相对却已不相识的人间悲剧还在上演,如老母亲已不认得前来探视自己的女儿,她慌忙躲避而去,留下女儿悲怆地呼唤;格兰特在妻子完全忘记了他,当他是医生助理之后,依然用他的爱和耐心陪伴着她,很喜欢他给菲奥娜诵读《冰岛来信》的样子,清晰而温暖的音调诵读出美丽的句子,菲奥娜静静地聆听着,似在回想什么……而本人以前从没那样深地体会到听他人朗读所能带来的心灵慰寄。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3201751_d.html)
How to leave you alone
好闷啊,都睡着了
译名很特别!~
节奏很慢。。。
女主角的优雅气质让我折服,恨不能一夜白头
是门罗的原著太负盛名所以改编电影已经不需要怎么花心思把故事讲明白讲丰满吗?完全抽掉了Fiona和Grant的家庭背景,又抽掉了Grant年轻时跟学生谈恋爱的部分,故事的主线从忏悔和救赎变成了照护和爱情,变成了一个乏味又沉闷的社会议题电影。
The origin is The Bear Came over a Mountain.
赞才华的(近乎八零后的)女导演!
人生始如初见
音乐很好听
处女导即佳作系列。门罗式的爱情,配乐也喜欢。世界欠克里斯蒂一座小金人和一个沃伦·比蒂。
致敬Gordon Pinsent!
根据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作品改编。对这种家庭啦、夫妻啦、老无所依的题材,没什么抵抗力,两位主角的表演很棒。
老无所依
无论Fiona是失去了长期记忆还是借机惩罚Grant的不忠,该篇都讲述了后者的自我救赎:通过成全对方的不忠,解脱被囚禁的爱情,唤醒45年的婚姻。无罪者不会内疚,Grant也不是模范丈夫,但他学会在肉体出轨时维护精神忠诚,而非《45周年》中的貌合神离,脆弱不堪一击。两位精明而风流的出墙红杏很有意思。
稍微有点避重就轻
好歹是颁奖季的影片,怎么看过的人不多……
我老的时候 能像女主一样高雅就好了 作为清醒的旁观者 很痛苦的吧…但这就是人生啊
最美不过夕阳红。
大叔好专情,真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