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

我和我的家乡,My People, My Homeland

主演:葛优,黄渤,范伟,邓超,沈腾,张占义,王宝强,徐峥,闫妮,马丽,刘敏涛,刘昊然,卢靖姗,王子文,魏翔,章宇,王砚辉,张译,王源,张一鸣,杨新鸣,王迅,于和伟,苗阜,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0

《我和我的家乡》剧照

我和我的家乡 剧照 NO.1我和我的家乡 剧照 NO.2我和我的家乡 剧照 NO.3我和我的家乡 剧照 NO.4我和我的家乡 剧照 NO.5我和我的家乡 剧照 NO.6我和我的家乡 剧照 NO.13我和我的家乡 剧照 NO.14我和我的家乡 剧照 NO.15我和我的家乡 剧照 NO.16我和我的家乡 剧照 NO.17我和我的家乡 剧照 NO.18我和我的家乡 剧照 NO.19我和我的家乡 剧照 NO.20

《我和我的家乡》剧情介绍

《我和我的家乡》长篇影评

 1 ) 最后一课和再见列宁

#我和我的家乡#,五个故事,都挺搞笑,推荐,适合国庆的欢喜。

其中一个故事叫最后一课,范伟演的老师,旅居国外,生活优渥,一次脑梗让他记忆错乱,只记着自己92年在中国落后的地区当乡村教师的情景。

为了帮他恢复记忆,儿子带他回到原来的农村,全村人感念老师当年为他们的付出,全力配合,在现代的生活中硬是制造出一个92年的场景。

范伟老师,就在这伪造的教室里给假扮的学生们上课。

这让我联想到了很久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再见列宁》,东德的一个母亲在柏林墙倒塌之前生了病,等醒来之后,东西德已经合并,但是儿子怕母亲受刺激发病,将周围人事都还依旧伪装成原来东德的样子。

再见列宁,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抹杀了东德,用反衬褒扬了西德所代表的价值。

而这个最后一课,在褒扬现代乡村欣欣向荣的同时,并没抹杀过去,正因为有乡村教师过去多年的努力和传承,才有今天的发展。

另外,还有一个小细节,可能是我自己过度解读了。

范伟老师在国外的家中,一直挂着学生的那幅黑白画,后来因为他脑梗,他的记忆留在了过去,一直没变过,就像那些固守旧有观念的人。

但是,中国已经变了,村民们套用张爱玲的话,“已经回不去了”,泛着喜滋滋的无奈。

看到第四个故事,我才发现,这除了是部搞笑片之外,还是一部主旋律片。

所有的故事都贯穿了一个主线,借家乡说扶贫的主题。

看来,只要有好的编剧,哪怕是主旋律命题作文,也能拍很有看头。

 2 ) 回得去的家乡和不平凡的每个人

电影中五个故事的发生地点挺有代表性的,东(浙江千岛湖)、南(贵州黔南苗寨)、西(陕北毛乌素沙漠)、北(东北乡村)、中(北京),一个地方一个代表性人物,热心市民、农村发明家、支教老师、治沙英雄、基层村干部,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呈现回得去的家乡变化,也展现平凡人的不平凡之处。

最直观的感受是笑中带泪,开头笑到捂嘴,后面慢慢出现泪点(最好哭的是范伟那段)。

我最爱的还是葛大爷,感觉他只需要往旁边一站,脸上带着笑,用地道的北京话吹吹牛,聊聊天,就有那味儿了。

这一次的张北京,也是个兜着小聪明,揣着热心肠的北京大爷。

他攒够了钱想买辆车,工作之余开专车赚钱(这算不算跟《北京你好》里的的哥联动了啊),不过,河北衡水老家那边的表舅想借钱做手术。

张北京不是那么想借,又不想看着表舅一直病下去,就想了个“歪招”。

搞笑的部分集中在医院里,抽血时候的双簧,逃离医院前的“疯狂”,我都快笑疯了。

葛大爷穿着病号服在医院楼道里奔跑,后面跟着看戏似的医护人员,那场面才是“解放天性”。

作为观众,我明知那俩人做得不对,可特别理解。

表舅到北京讨生活,做外卖员,攒不下几个钱,张北京在酒店停车场工作,好不容易有了点存款,都难,都掏不出那七八万的手术费。

等到峰回路转,最终有了着落,张北京担心的事也得到了解决。

这是我觉得人物丰满、厚实的地方,藏着自己的小心思又不乏普通人的恻隐之心。

《北京好人》的好是利人利己,不是杀身成仁,完全地牺牲自己。

除了宁浩和葛大爷的再次联手,剩下的部分也很好看。

毕竟是堪称来了“一壁江山”的中国喜剧梦之队,个个都挺厉害。

惊喜开场之后,紧接着就是黄渤主演的《天上掉下个UFO》。

提起贵州的交通不便阻碍当地发展,让我想起之前一个采访对象,四川人,在上海工作了十多年,他有次跟朋友去贵州大山里旅游,发现当地的物产特别丰富,山上有走地猪,山腰是板栗林,山下是放养的羊群,吃起来的滋味特别香,跟平时在市场里买到的不一样。

可这么好的东西,偏偏带不出去。

他跟几个朋友一合计,留在当地办农场,还创立了一个销售副食品的品牌。

他的想法跟电影里黄大宝等人挺像,就是想把贵州山村里的好东西推出去,让更多人吃到,也让当地因此发展起来。

这个单元应该是最热闹荒诞的一个,很接地气,土土的发明,浓浓的乡音,哪有什么UFO,只有一群想要家乡更好的人。

然后就是最好哭的《最后一课》,主要还是范伟表演的太好了,角色的时间跨度很长,但老年的衰败,壮年的神采都很具神韵。

可能最好哭的片段,还是他在望溪村的“最后一课”上讲述他为什么觉得自己留下的那十年值得的时候,从“该去读书,全去喂猪”的过去,到有希望考上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跟他说,以后去学校食堂能吃到其它好吃的,不用天天吃萝卜干了。

那种朴素的追求,往往最动人也最伟大。

曾经受惠的学生们都已经长大,用自己的方式建设着家乡,养蜜蜂的,做民宿的,也有成为小学教师的,他们同样希望帮助老师,为他凑出记忆里的拼图,愿他余生幸福安康。

同样搞笑的《回乡之路》和《神笔马亮》,前者反转强烈,后者笑果频繁。

邓超饰演的乔树林看起来太像“坏人”了,先是飞机偶遇借校友身份搭讪,接着打肿脸充胖子表现身价,可前面越轻视后面就越敬重,就是这样一个人,带着家乡的人在沙漠里种苹果,想让风沙扑面的沙里沟变个样。

而经典的沈马组合再联手,看完会让人想起欧亨利的小说,不得已瞒着妻子的善良丈夫,满心为丈夫骄傲的怀孕妻子,笑料百出,暖心治愈,画毛衣和葫芦套娃那里,全场爆笑。

另外,我也挺喜欢故事与故事之间的转场,每个人都聊自己的家乡,让这五个故事像是随机展现的其中一个,最后出来的中国地图,也寓意着这是大家的故事,是我们普通人正在经历的事。

每个人都有割舍不掉的家乡,也有与之相关的回忆。

我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说自己看完电影后,必须要吃一顿锅包肉解馋,也有人聊起自己的最难忘的老师。

其实,家乡就在那里,只要我们想回,总有亲人和朋友等着自己,也有可尝试的工作和生活,遇到问题,也可以像范老师对大钟说得那样,想办法找方法。

这一点在于自身选择,而不是只要我们离开家乡,面前就竖起了一道壁垒。

《我和我的家乡》挺像一首拍出来的抒情诗,北京的热情,贵州的多彩,千岛湖的秀丽,西北的坚韧,东北的勤恳,我们不曾遗忘它的富饶,也不吝惜心中的赞美。

所以,不管是去往大城市打拼,还是留在家乡搞建设,只要认认真真对待自己和生活,都是平凡世界里不甘于平凡的人。

 3 ) 一种主旋律的正确表达方式

因为《我和我的祖国》的缘故,本人对姊妹篇《我和我的家乡》没有任何期待。

但电影出乎意料地带来了舒爽的类型快感,仅凭此便可称得上完全超越了她“姐姐”。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主旋律电影的正确表达方式,当然,不是唯一的方式。

《家乡》的五个短片充满了巧思,将喜剧的类型深度与主题情感很好地结合到一起。

实际上,许多人眼中充满贬义的“小品电影”一词,恰恰最能概括五部短片的优点。

尤其对于短片而言,我并不认为“小品电影”有多么低级,能将小品的意趣以合理方式纳入到镜头语言内,同样考验创作者的影像编织能力。

《我和我的家乡》里面的五个短故事,都是文本层面合格的小品,而其中四个,又以小品结构为出发点,建构出了一整套的影像表现力和情感描绘,以及文本主题中的乡土情结,可以说是几位导演一次集中的超水平发挥。

究其核心,除陈思诚的作品之外,《家乡》的其余四部短片,无论从影像还是文本,之所以能兼具主旋律表达与足够的观赏性,在结构、主题、表演、形式、情感上得以成立,无非是把握到了(喜剧)类型元素、(主体)话语魅力和影像(小品)结构三者的精髓。

这些对于经验丰富的导演来讲,甚至对于阅片无数的影迷而言,都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但实现起来并不如想象中容易。

几个导演将自己的经验与技巧铺得很满,这并不是贬义。

此外,即便真正的乡村空间在影片中依旧是背景板式的,电影还是做到了对中国人特有的乡土情结表达,将“思乡之愁”这一隽永主题转换成“归乡之喜”。

当然,这也是呼应主旋律表达所做出的必要姿态。

“小品”一词古已有之,在中国古代文学和佛教经典中用来概括那些体裁较小,具有简单主题结构的短文。

现在主流观念里的小品,指的是晚会中的语言类节目,本质上是短小的舞台喜剧(也有极少数不是喜剧)。

因为篇幅较短,构造相对单一,因此晚会小品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关系设计得都较为温和,常常是以误会、虚荣、攫取利益、身份错位和观念/立场差异引起一系列的隐瞒/欺骗为主(《卖拐》《羊肉串》《懒汉相亲》),力求建构一个情境,遵守三一律。

在温和的对立和包袱设计之下,往往流露出鲜明的讽刺和批判意味(《牛大叔提干》《打工奇遇》《走过场》)。

某种程度而言,(某一时期的)晚会小品是高度形式化的现实主义,是极具吸引力与自主性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纵观《家乡》里的五部作品——《北京好人》《天上掉下个UFO》《最后一课》《回乡之路》和《神笔马亮》,虽不可能真像小品那样简单(单情境、三一律),但也都是基于小品的结构衍生而出的。

它们的核心矛盾均源自“欺骗”,是小品惯用的手法。

张北京为给表舅看病,策划了一出针对医保制度的骗局;热爱发明的黄大宝为了千里送情,不得不给UFO事件圆谎;小范为了给父亲治病,组织村里人复现了92年的简陋教室;而带货主播闫飞燕和助手,则认定了乔树林的骗子身份并试图揭穿;最后,身在茴香村的马亮,以手机摄像头中一个个虚假的俄罗斯景观,隐瞒妻子放弃留学去扶贫的事实。

五个故事都以“欺骗”构成戏剧主题,进而引申出一些思考与讽刺,以及被不断渲染的完满情感和对乡村建设的歌颂。

另一方面来说,五个故事里的“欺骗”都是无伤大雅的,都可以在有限篇幅下被戳破或瓦解,不仅几乎没有代价,反而会得到肯定。

这些“骗子”,要么是为了亲情,要么是为爱情,要么是为奉献,使得共情可轻易取代批判,符合我们日常所提倡的道德观念。

而在这之前,影片也与观众达成一定的默契,即让我们包容了叙事里大量缺失的细节。

比如张北京扔进垃圾桶的存折,在表现葛优长时间的凝视和一个特写镜头后,便没了下文。

比如马亮在稻田里的视频通话,仍旧能让人发现背后所谓的俄罗斯农民的肤色问题。

毕竟是要符合一定创作要求的命题短片,碍于体量,人物应有的一些反应场景和大量的剧作细节就要优先被牺牲掉。

这对于艺术电影而言很致命,但对于小品式的喜剧短片来说,反而更容易显得紧凑。

影片虽然对乡村和城市空间仍停留在走马观花的程度,虽然从日常词汇跳跃到政治歌颂的那一瞬间仍显断裂,虽然对乡村的人情伦理缺乏深入展现,但无论将之放置在主旋律语境中审视,还是类型喜剧的框架下去判断,其表意系统都已达到相当的完成度。

而五个作品近似的悬念布局和桥段设计,展现出了某种概念和剧作上的同一性,不像《祖国》那样风格差异过显,难免跳脱。

《家乡》的几段故事串联起来,犹如音乐里的重复段,也类似于概念专辑的思路,五支“曲目”的主要情绪有一种微弱的互通性,整体上既有重复段凸显出的幽默感,也有地域、人物和叙事自发带来的转折与变奏。

可以看出短片的顺序,以及简单有效的技巧性转场都是经过考量的。

主旋律向来有一套牢固的形式主义话术,力求将繁复的制度精神转译为言简意赅的政治口号,且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语言的使用习惯,数字+名词的组合、排比句式、缩略语的长期运用,使得这些意识形态话语在我们脑海中形成条件反射。

放在电影中,这套话术不仅作用于念白与字幕中,同时还延展出一种关于造型、景别、情感、色调与声音的固定美学思路。

正是基于意识形态挂帅的创作策略,导致了主旋律电影长期以来的虚假、空洞与刻板。

大概从2017年开始,以《战狼2》和《建军大业》两部影片为开端,主旋律电影逐渐走上改良主义的道路,并通过《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等片得到验证。

确切的说,主旋律电影真正意义上融进了它应有的类型范畴之内,比如战争片、动作片和传记电影,它们无一例外对类型范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越是强调娱乐化的表现力,就意味着越在淡化宣教意味和政治话术。

对于历史战争题材的主旋律影片来说,革命话语的现代性诠释是影片能否成功的关键。

而对于当代题材的主旋律作品,类型要素的合理融入便为其是否具备表现力的基础。

在这一点上,中国大陆的独立电影和更广泛意义上的艺术片,是很难对接到主旋律电影的,因为此类主题无法提供足够尖锐的思辨性。

艺术电影在这个领域将长期处于失语状态。

然而,《我和我的家乡》首先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喜剧电影,其次才是主旋律电影。

总的来说,《家乡》对小人物的关切,对类型逻辑的构建,乃至方言的运用,可以说是近几年在主旋律改良主义道路上最成功的一部。

它在宣传上紧扣当下“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命题,但实际只有很少的几段颂扬式语句,多数时候是依靠情节、动作和场景本身来侧面弘扬战绩。

除了《北京好人》和《天上掉下个UFO》在从日常用语转换到颂扬句式的过程中略显生硬以外(也都是半分钟以内的生硬),其余三部电影都非常舒服地传达出了歌颂的意味,基本不会让人反感。

本片有意采取受欢迎的喜剧模式,试图让中国乡村这一意蕴丰富的叙事空间重新回到主流影像之中,并借此表达国人对故乡的复杂意绪——即便片中的乡村景观仍然具有十足的假定性,是精心挑选而出的先进榜样,但这依旧是一次有意义的展现。

五部短片中,尤以徐峥的《最后一课》表达最为充沛。

以叙事空间来看,只有《北京好人》的舞台设定在大城市,仅在结尾与乡村进行对接。

葛优扮演的张北京延续了《祖国》里的热心肠与小市民心态,我们无需知道他如何从出租司机变成了停车场管理员,也无需了解突然出现的衡水表舅的身世背景,总之他们就是这样出现了,作为一个关联起家乡形象的符号。

但宁浩的处理又不仅仅停留在符号上,而是从原型出发延伸出了鲜明的地域性。

他回归到了擅长的创作领域:底层叙事与平民(黑色)幽默。

宁浩电影美学的主要载体是小人物,而葛优又是某种程度上北京百姓的代言人,二者在本片中的化学反应不亚于早期的冯小刚京味儿喜剧。

《北京好人》在有限时间内,几乎做到了不间断的抖包袱,并且每个都挺响,进而浇筑起数个精彩的喜剧情境。

再加上它是影片的第一个故事,利用出色的类型元素转换和巧妙的冲突设置,迅速让我们进入到了舒适的观影情绪之中,类似《前夜》对《祖国》的积极作用,为整桌菜肴开了好头。

从这部短片开始,我们将发现互文作为一种重要的笑料填充,在电影中被持续复用。

也许是对徐磊那部作品的印象还足够新鲜,张占义的出场,同样的角色姓名,以及结尾载着葛优骑平板车时的表情和机位,便立刻让我联想到《平原上的夏洛克》。

于是,淳朴而木讷的表舅占义与圆滑而善良的张北京,就碰撞出了带有互文性质的别样趣味。

宁浩还有意为之地将看病这件事,变成了自己擅长的类型题材:犯罪喜剧。

张北京作为一个不自信的骗子,带着另一个更不自信的“局外人”试图占医保的便宜,在医院里上演了一场曲折的骗局。

观众能在本片中,发现偷盗电影和越狱电影里常用的表现手法。

张北京与表舅在候诊室的戏,就是加入了浓烈喜剧元素的瞒天过海桥段,且有效利用到了医院的空间特性。

此时表舅已在外形上被改造成近似张北京的模样,却看到对面坐着真正一模一样的双胞胎患者,而两位警察在身边落座,又增添了紧张感。

人物通过外貌、动作与表情,产生强烈的滑稽效果。

诊室看病的桥段,从医生对心虚的表舅的问话,到埋怨他一个衡水人干嘛叫“北京”,再到张北京闯进诊室破局,整个情节设计从头至尾完整连贯。

高血压的过渡戏,引出了张北京“越狱”的第二个大情节,从抓获到逃脱再到抓获,节奏感也拿捏得很好。

然而在本片中,我们不会看到宁浩电影以往的象征性社会秩序的呈现,仅保留了重复的情节动机和循环的类型形象,即便如此,也足够精彩了。

而徐峥的《最后一课》和开心麻花团队的《神笔马亮》,是其中最煽情的两个作品。

在二者构建的叙事氛围里,这样的煽情是恰到好处的。

《最后一课》中,范伟扮演的老师因脑梗塞诱发老年痴呆症,让他的认知猛然回到了28年前在农村支教的时候。

电影还特意将老范现在的生活安置在瑞士,以此与中国的乡村景观形成反差。

从阿伦·雷乃到塔可夫斯基,从米歇尔·冈瑞到诺兰,“记忆”与“时间”本就是电影最愿意探讨的两个严肃话题,也赋予了电影影像厚重的哲学性。

《最后一课》借助范老师这一形象,将不同时空的乡村图景串联到一起。

早已长大成人的学生们,在接到消息后全力以赴还原92年那间漏雨的教室。

简陋的样板式虚构场景,恰恰成了实现心理真实的唯一手段,就像《再见列宁》中描述的那样。

至此,当范老师重新踏上当年支教过的土地,叙事便孕育着一种空前的情感张力。

镜头渐渐走入他脑海中的图景,预示着他的视像终与自己的主观意识弥合,而短片也成为了纯想象性事物整体的客观化展示。

我们跟随老范的记忆,亲临1992年的望溪村,在最后一课上发生的事情,将揭示“二加二等于掰”“颜料”等暗语的含义。

然而,手机铃声扯断了老范的幻象与现实的联结,两个时空也再次被撕裂。

镜头以老范的主观视角为引导,重新走过为学生冒雨取颜料的道路,最终回到了当下的时空,曾经姜小峰的黑色涂鸦,已变成斑斓的彩色教室。

可以说,《最后一课》是五个故事中最具水准的一部,它通过个体记忆与心理困境,精妙地展现出乡村的发展和变化,即完成了主旋律的诉求,也捕捉到了人物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连接。

《神笔马亮》同样编排了一个样板式的虚构场景来掩盖事实真相。

沈腾扮演的马亮得到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的留学机会,与此同时他却要放弃这个机会,去茴香村扶贫。

练摔跤的妻子秋霞不仅反对这一决定,还去单位大闹一通。

迫不得已,马亮便用自己的画笔布置了一间大学宿舍样板间,并虚拟了一系列俄罗斯风貌。

不管是否为导演的有意为之,《最后一课》和《神笔马亮》这样的安排,也隐隐投射出电影与现实的关系,电影正是用场景与美术上的谎言,去抵达更真切的情感和真理。

在这个短片里,闫非彭大魔毫不意外的互文了《西虹市首富》,我们也看到不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的画作,以及更多的乡村空间的展现。

本片较有情感张力的戏是向日葵拍照和秋霞杀回茴香村的结局。

从这两处情节可以看出,《神笔马亮》在主旋律叙事中插入的情感主轴,来自于主人公的家庭关系。

一方面是当马亮对秋霞的爱与自己的抱负产生冲突时,费尽心力所营造的假象,另一方面是秋霞得知真相后,为马亮自豪并感动。

当然,所有人物的情感动机和最终的落脚点,都遵循了小品的剧作结构,也就是说剔除掉了长片里应有的反应段落和余绪,将复杂的矛盾独立进行简化处理并易于理解。

邓超俞白眉一度被视为烂片组合,却超水平发挥拍出了《回乡之路》。

事实上,这部短片仍要比《北京好人》《最后一课》和《神笔马亮》落了一档,但它不管怎么说,还是实现了相当的观赏性与情感表达。

《回乡之路》的有趣之处在于,带货主播闫飞燕与乔树林之间暗含着一种身份调换的意味。

闫飞燕作为成功人士,衣锦还乡参加母校校庆,一路上回忆着漫天黄沙的贫苦童年,回响着老校长渴望学生们走出去改变家乡命运的谆谆教诲。

而乔树林甫一登场,便显得轻浮乖张,一副不正经的骗子模样。

但是到了最后,我们发现乔树林才是真正为家乡做出贡献,哪怕自己破产也在所不惜的那个人,而闫飞燕反而透露出某种虚伪傲慢的姿态。

也许在现实生活中,对机场人员无理要求的威胁,对周围人不怀好意的警惕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本片的情境下,闫飞燕对周遭人的反应和举动,乃至于预订五星级酒店等情节,实际上暗示了她才是更善于伪装,兼有些微“反派”特征的人物。

当然,故事最后所有的矛盾也被简简单单地化解掉了。

唯一拖后腿的作品,便是陈思诚的《天上掉下个UFO》。

整个故事的戏剧张力、人物设置,以至于最后的悬念解决,都相当的平庸。

对乡土情结的表达,也仅仅止步于看似不远的两个山村,却因交通闭塞而无法追求梦中情人,似乎作品既没有对乡村生活的思考,也不愿意投入精力营造独特的乡村图景,无论格局还是情感都显得有些小了。

与之相比,《最后一课》是以老范的记忆串联起28年前后的乡村变迁,是复现与对比的结合;《回乡之路》用数个镜头描绘乔树林与沙漠的对抗,同时为短小的公路片结构提供了演绎空间;《神笔马亮》则是以墙壁上和稻田里的绘画,来构筑不同于一般现代性乡村的艺术趣味;它们相比本片,均对乡村景观的影像表现力有着多一层的想法。

同时,《天上掉下个UFO》也是互文手法用的最多的一部,却并没有带来丰盈的诙谐效果,反而有打广告的嫌疑。

从开头《疯狂的外星人》,到王宝强刘昊然登场的升格镜头(《唐人街探案》),再到彭昱畅扮演年轻黄大宝(《夺冠》),甚至是黄大宝这个人物的技术宅个性,也指向了《我和我的祖国》的《前夜》。

但这些互文只是呼应和对照,除了调动既有的观影经验产生联想以外,并没有在文本上发挥更大作用。

当然,诸如《神笔马亮》所召唤的《西虹市首富》,也没有什么剧作上的意义,但它未被频繁运用,也没有破坏文本表意的连贯性。

即便如此,从整体性上看,《我和我的家乡》作为拼盘电影,五部短片的风格和剧作还是均在合格线上,没有太大差距,因此通篇看下来是流畅爽快的。

虽然影片有其择优选取的展示动机在里面,但丰富的类型元素、同一性的主题和稳固的戏剧结构保证了它的娱乐效果,从立足小人物,抒发乡土情结的角度进行阐释与描述,不仅极大消解了过往主旋律文本中的宣教口径,同时也突出了成熟的类型创作所体现出的情绪张力,称得上一部观赏性极强的商业电影。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家乡》五个短片所选取的舞台,从比重上看,显然还是在突出表现更多中国人的故乡:农村。

在我看来,电影试图呼吁更多的人回到家乡,投身“美丽新乡村”的建设中去。

不管是否有效,至少在中国电影史上,乡村与城市是并列的两大叙事空间,同时也形成了二元对立。

与城市相比,乡村电影较晚出现,且一出现便是有着自然美学和意识形态双重意味的空间范畴。

而在所有这些实际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式中,乡村电影相对于城市电影,却扮演着偏袒的阐释者的角色。

中国的乡村影像一直以来缺乏城市影像的多元化、深入度与系统性。

尤其随着新世纪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影像被进一步边缘化,寄寓于独立电影和艺术片之中,无论产量还是票房都不足以对抗主流的城市电影。

中国电影发端于以上海为主的大城市,因此更多展现的是城市生活。

早期的乡村电影类似于城市空间的补充,主题多为传统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揭示,与乡村的空间属性关系不大。

上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的兴起,连带着让乡村题材步入了一个高峰(《狂流》《渔光曲》《海葬》),彼时是以农村阶级斗争和革命议题为主。

而建国后的“十七年”电影时期,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不少乡村电影的杰作问世(《农家乐》《土地》《陕北牧歌》)。

改革开放之后,赵焕章、胡柄榴、谢晋、谢飞为代表的乡村本土书写,以及田壮壮、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强调象征性、寓意性的新乡土叙事美学探索,也就是四五代导演的交替之际,是乡村电影最后的高潮。

第六代导演以及新世纪的青年导演,大多将目光放在了县城、小镇和城乡接合部。

主旋律语境下的《我和我的家乡》作为多半个乡村电影而言,难免是片面的,比如其中所有的乡村新面貌,无一例外都是度假村,显得有些单一。

但影片对乡村的刻画也有其可取之处,哪怕有不少暴露出了创作者对新农村的脸谱化印象。

比如《最后一课》中的几个全景镜头,依稀还能看到霍建起早期作品的诗意性乡土表达。

比如《北京好人》结尾只有几分钟的现实性叙述。

其积极意义在于,至少让乡村空间重新得到一种主流影像的关注,同时还有主旋律加持,由此而号召更多主流乡村电影的出现,会是一件好事。

然而,如果跳出这部电影的语境,那么乡村不仅是作为政治组织的一种空间建构,本质上还是一个生活空间,是日常情感空间,是属于乡野之间的邻里关系和村落关系,是可以用社会学、民俗学、传统伦理从多角度考察和诠释的文化空间。

对于电影影像本身,尤其是中国电影而言,乡村先后受革命话语、启蒙话语和乌托邦话语的主导,直到如今凝结成一种复杂的表意空间,理应受到作为观众的我们和主流影像创作更多的关注。

要知道,我们不仅需要《我和我的家乡》这样高度类型化的乡土叙事表达,也需要《村戏》《喜丧》以及具有现实表现深度、人文关怀和风格化的作品。

 4 ) 高下立判:论演员利用率与角色有效度

之前大致看了点评价,所以心里大概有一定预期,看下来总体跟观众反馈的差别不大,在我这是神笔马亮>北京好人=最后一课=回乡之路>天上掉下个UFO单元献礼片其实和命题作文差不多,在有限的篇幅里讲一个故事并点题,五个故事,平均下来每个故事半小时的时间,其实很考验导演和编剧的功力。

我所提到的演员利用率考较的并不是演员,这部片子里演员其实都还可以,至少我个人看来演技这方面并没有谁差到拉垮的程度,我所说的演员利用率,关键点在导演,这五个单元的特点其实蛮鲜明的,可以说高下立判。

三十分钟的喜剧电影其实某种程度上很像一个长小品,所以我不意外这次开心麻花表现最佳,《神笔马亮》这个单元不能说十全十美,但至少在立意,笑点,升华,演员各方面都做到了合格以上,总体的观影体验是最好的,另外我要着重夸一下这单元的配乐,中间的插曲神来之笔,非常合适。

《最后一课》是一个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的单元,说句低开高走不为过,缺点在于前半部分非常乱,并且在群像戏部分又犯了《八佰》里一样的毛病:无效角色过多。

这两年角色过多且杂乱几乎是群像戏的通病,明星客串角色可以有,但有些真的没必要,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八佰》,典型的有效角色郑恺,只有两句台词几秒镜头,但完成了角色的输出,开启了影片的第一个燃点和泪点,客串的作用体现出来了,而同样作为客串的姚晨,除了让人在看到她时感叹一句“啊这是姚晨”然后出戏两秒以外,没有任何作用,这就是典型的无效角色,而在最后一课这个单元中,这样的无效角色太多了,几乎没有输出,换了任何人都可以演,事实上,我认为在还原课堂的这些明星演员里,保留张译陶虹雷佳音这三个,已经足够了。

喜剧的客串其实并没那么严格,很多时候演员出现了,有梗并且能让人会心一笑就足够了,比如《回乡之路》中几个客串贾玲岳云鹏孙俪,他们虽然同样戏份不多,但完成了角色输出,能让观众get到梗和笑点,这个角色就是有效的,《最后一课》中其实也有一个明显的有效角色雷佳音,但其他的无效角色实在太多了,他们那点可怜戏份根本无从发挥,偏偏又都是大家熟识的演员,不免生出“杀鸡焉用牛刀”之感。

但《最后一课》的优点也同样十分突出,就是范伟老师的高光段落,不只是演技,这一段的拍摄手法,剪辑和画面相得益彰,在全片五个单元里都应该算是最出彩的一段。

《回乡之路》的开头一段,笑点、节奏都把控得非常好,可惜中段开始逐渐乱掉了,闫妮在这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角色,她的心路历程应该是全片的线索作用,但交代的不够清晰,跟篇幅限制也有关系,《回乡之路》是立意最好的一个单元,但也恰恰因为这个立意过大而故事太短,给人感觉某些地方没到位,差了点什么,当然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拍长了会不会暴露出更多问题,仅就这表现出来的半个小时来说,我觉得有一点没扬上去的小遗憾。

《北京好人》是演员利用率最高的一个单元,其实这个单元也很类小品,角色不多但各司其职,没什么高光但整体看下来非常流畅,笑点也足,可惜戛然而止,没什么煽情环节且立意太小,当然这不是缺点,但很像一个医保政策宣传片,相比其他单元的“笑中带泪”路线,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天上掉下个UFO》,我愿称其为唐人街探案番外篇,陈思诚强行联动自己的作品并试图加入了许多网红梗,然而这些只会让这个单元显得更土且尬,懂梗的人都很难笑出声,更别说这个电影的观众有很多还未必了解那些网络上的梗,黄渤+王宝强这样的豪华配置也拯救不了这个单元的烂剧情,其他几个单元可以说各有千秋,但这个单元我实在找不出它有什么值得夸的,非要说它有什么亮点的话,那就是佟丽娅确实美得让人眼前一亮,只能说陈思诚至少还懂得充分利用美女资源吧。

再谈回演员利用率这个问题,可能献礼片为了吸引观众就是会加很多年轻演员,但私以为就算用也要用得巧妙,用得有价值,而不是“为了露脸而露脸,为了出现而出现”,按角色有效度简单给这些年轻演员归个档:第一档:杀鸡用牛刀,无效背景板——杨紫、王俊凯、李晨、陈数(李晨陈数并不算年轻演员但确实也是无效背景板):没有输出,无需演技,换了谁都能演,真正的“为了露脸而露脸”第二档: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人——刘昊然、董子健、李易峰、卢靖姗:刘昊然董子健戏份不少,但需要演技的基本没有,李易峰这个角色倒是重要,但两句词一样换了谁都能演,卢靖姗则根本是:这里需要一个混血脸,工具人实锤第三档:有角色输出或有小高光——佟丽娅、王子文、辣目洋子、王源、韩昊霖,此处按角色重要度递增排序了,佟丽娅这个角色其实也不需要演技,但美丽也是一种输出,她确实够美,能把花瓶当得让人服气也是一种本事,所以给她放这档,王子文,捧哏角色,需要的演技不多,但她演得很贴,还不错,辣目洋子,我开始都没认出来是她,喜剧节奏很好,跟沈马搭上了,王源,造型口音下功夫了,有细节,有眼神戏,韩昊霖,我时常怀疑这小孩是不是重生的,天生的演员,接住了范伟最高光的那一段戏,也一起成就了全片最精彩感人的这一段,重点表扬以上分类只讨论角色有效度,与演员演技无关,陈数演技公认的好,但这片子里没有发挥空间就是没有,在此呼吁各位大导,请了演员别浪费,从长城到八佰到这部,这么多有名的演员在电影里当背景板跑龙套,何必呢,角色在精不在多,能把每一个演员用到刀刃上才是你的本事。

 5 ) 回家吧,回到最初的地方

看的时候第一印象是美,中国被拍得太美了,在大银幕上看祖国的山山水水,总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以下分故事写:北京好人:脑子里第一反应是平原上的夏洛克+我不是药神。

晓章哥哥出现的那一瞬间我整个人就好了hhh。

这应该是喜剧效果最棒的一个故事吧,电影院里一片笑声。

那个“人—车—人”到“树—车—树”的镜头简直惊艳,“北京好人”,人因为在北京变成了更好的人,北京也因为人变成了更好的北京。

宁浩的选曲眼光和剪辑技术全场最佳,叫人甚至想当场掏出手机听歌识曲~天上掉下个UFO:从《夺冠》到《我乡》,我已经接受了彭昱畅=年轻版黄渤这个设定。

里面的直播元素自带喜剧效果,那个天眼酸汤鱼是要笑死我。

整体荒诞却不尴尬,一个个人小建议:三人拉着UFO的吊索应付剧组,既然最后结果是暴露了,这一段使用快速剪辑效果也许会更好。

最后一课:从《我国》到《我乡》,上次凭《夺冠》slay全场的徐峥这次竟然交出了给我观感最不佳的作品。

关键词:配乐铺满+平行剪辑+倒放镜头,我真的很想就地问问同场观众:有没有让你想到什么人?

没错,可不就是诺兰么。

其实故事还是很感人的,开始哭可不就是从这一部么。

但在一众质朴表达中突然觉察到如此重的炫技痕迹还是有些出戏,形式还是要服务于内容而不是大于它,那个改造教室的长镜头真是秀到我了。

回乡之路:从《烈日灼心》到《影》再到这部,每次看超哥演正剧都会被蛊到。

从台下凝视儿子和自己过去人生的神情太戳泪点,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应该是:学到本事回来,让这里变个模样。

室友评价这部是欧亨利式结局,嗯,给编剧鼓鼓掌。

神笔马亮:向日葵地里隔着玩偶服的家庭照是大杀器,我离当场哭崩就差那么一点。

室友说挺俗套,但因为觉得完成度和娱乐性都很高,我还是认为它好看。

又是一个小家和大家之间的权衡,但我忍不住要替马亮想想:天生我材必有用,既然他有这份心,同样是画画,在中国的稻田里和在列宁美术学院里又何必非要分出个高低贵贱呢?

后记:感谢室友陪我一起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然而看完觉得《我乡》其实没有太刻意强调主旋律。

也许是提到家乡,每个人都自然而然有太多话要说吧?

一份真情实感,胜过千万份正确宣传。

中国广袤的农村土地是多么珍贵的素材来源啊,只要发掘得当,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6 ) 家乡是什么?

对于家乡,我的概念很模糊,出生在上海,长大在上海,从小到大只回过老家两次,也没有过背井离乡在外打拼的人生经历,所以家乡于我是没有概念的。

去年没有看《我和我的祖国》一直有遗憾,今天特意看了姊妹票《我和我的家乡》就像是一篇命题作文,五个单元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对家乡这个核心概念的诠释。

很多人对《最后一课》深有感触,范老师记忆中的并不是他的家乡,只是他曾经付出过青春,投入过热情的地方。

与其说是家乡倒不如说是乡村更恰当。

电影虚实结合的手法交织了范老师冒着大雨给男孩找颜料的过往,现实中男孩也握住了老师的手,画面中的学校大概是他建设的,多彩的教室与黑白的绘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想要表达出农村的发展有一批甘愿牺牲自己的老师?

看到最后一个镜头我有一点游离,一开始在瑞士脑梗花了很多时间铺叙,学生和村民的讨论也占据了很大的篇幅,但是最后就用闪现的镜头结束了,有点觉得仓促。

UF O和神笔马良,噱头挺多的,相比而言《马良》的喜剧效果更好一些,UFO的梗有点老套无厘头,戏剧是在矛盾冲突中引发的,UFO的落脚点在于什么隔着山头的小芳,然后又要讲物流,最后苗寨人民喜气洋洋大团圆的科技村也是非常奇怪的,真有这样的景点打死我也不会去的。

马良要突出的是青年回农村,这个更是铺垫很少,如果把村的前后对比老人多新鲜力量少,在之前做一个铺垫,可能不会那么生硬。

倒是邓超和闫妮的组合,剧情的反转让人眼前一亮。

商人的市侩狡诈,厚颜无耻;网红带货的目中无人处处设防,人性的丑陋被刻意的放大。

但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城市给人的变化远要比风沙给人伤害更大。

但人性本是善的,民心本是淳朴的,高奶奶用自己的温情给了这片沙漠以绿洲,让沙漠里的孩子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

这样的人生比《最后一课》来得更为深刻。

最让人感动的其实还是《北京好人》,张北京和他表舅就是每一个生活艰难但不失内心纯良的小人物,有自己卑微的追求,但更有自己的坚守。

表舅把盗用医保卡的责任全部揽在自己身上,张北京把原来要买车的钱垫付了手术费。

万幸的是回到家乡才发现,原来农村也有医保卡,两个人二话不说赶紧上了拖拉机报销药费。

喜剧的结尾却是反映了最真实的人生状态——病不的死不起,但即便如此人与人之间依然充满温情。

我不懂什么电影的各种高潮手法,只是更多从内容上理解。

暑假里回了次老家,上一次回去还是初中,20年的变化实在太大了,村里大力弘扬盐文化,建了祠堂、制盐的雕塑,还有一条古色古香的延廊,夏日里村民们都坐在里面乘凉聊天。

20年前来的时候这里都是农田猪圈,连厕所都不能上。

而今村里的老年活动室下的厕所,还有如景区的复古厕所一点异味都没有。

老家的亲戚开着车带我走了几个农村,都建设的非常好。

但是真的年轻人很少,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和留守的儿童,而这里还是沿海的东部渔村。

内陆呢?

是不是向电影里一样,如果每一个农村都开发旅游项目,这还是农村吗?

它的朴实、宁静、或是小桥流水或是异族风情被浓浓的商业气息所裹挟,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会少了什么?

我没有家乡,老家对我来说也是偶尔回去吃一顿饭的地方,所以我不理解那种缱绻那种羁绊。

但是这种对家乡的情感似乎也没有在电影中加以强化,放大了一切,却也恰恰弱化了最纯粹的情感。

 7 ) 这部电影在欢笑中让你想起你的家乡,在感动中也让你破涕为笑

放假第一天就去看了《我和我的家乡》,泪点好多,电影结束后感觉脸上都是泪痕。

去年也是看了《我和我的祖国》电影和剧本,哭了两次。

今年这部姊妹篇看的时候就在想“不是喜剧片吗,怎么这么好哭?

”。

很好看,之前在抖音上看了首映相关的采访视频,确实如王源在采访时说的那样“这部电影在欢笑中让你想起你的家乡,在感动中也让你破涕为笑”。

第一个故事是《北京好人》,底层小人物的故事。

葛大爷擅长的领域,游刃有余恰到好处。

第二个故事《天上掉下个UFO》,贵州的故事。

老实说我不太清楚手工耿是谁,之前唐探系列也没有看过…后来看评价这部分貌似都觉得拉胯,我觉得还是有笑点有批判,主要是黄渤拯救了。

虽然最后强行感情戏+客串有点突兀…第三个故事是《最后一课》,农村支教老师的故事。

这个部分之前在b站看过幕后纪录片,知道有长镜头、群戏,有现在和过去的对比,也知道很好哭。

有了预期以为自己会很高冷,结果从范伟的角色醒来就开始不由自主流眼泪…太好哭了,范伟真是神演员。

韩昊霖也超级不错,这个小孩前途无量啊。

长镜头展现各式人物也是厉害。

故事情绪层层递进铺垫到位最后升华,这一部分仿佛整个满场的电影院都在小声抽泣。

还有,千岛湖好漂亮。

第四个故事是《回乡之路》,大西北的故事。

之前在论坛看到可能对这部分导演关注度比较低,但很意外,这部分我简直泪流满面…不好意思的用余光看看周围发现旁边姑娘也在流眼泪。

我在西安上过很多年学,多多少少听说过那些故事,听到那熟悉的方言更是分外亲切。

想提一下王源,他的陕北话说的蛮地道,能听出来不是后期配音。

这几天看微博上王源工作室发了几张花絮图,经历过暴晒、妆发加持后,换上那身旧衬衫,戴上黑框眼镜,他已经和角色融为一体了,他就是小韩老师。

看电影的时候也令人信服,会让人觉得他就是沙里沟中心小学老师,是个导游,是个敬仰师兄师姐的后辈学弟。

可能有天赋就是这样吧,当然也看到他有努力体验贴近角色,嫌弃自己太白跑去黄河边“修身养性”晒黑钓鱼,黝黑的皮肤让电影院其他人发出了惊叹,为王源的敬业点赞。

之前看首映典礼,说吴京本来一天的戏份结果呆了四五天,因为疫情缘故很多演员上半年并没有开工,有点唏嘘。

这个故事也有原型,电影里还有向原型致敬的部分。

最后一个故事是《神笔马亮》,开心麻花的。

可能是电影时长有点长,前面情绪投入太多了,这部分我已经有点焕散了…这部分更像一个小品,笑点铺陈密集,结尾升华,有点刻意但是喜剧可能都是这样吧。

东北场景挺美。

虽然奔着喜剧去看,但是哭了半场。

这可能就是电影的魅力吧,虽然都知道是主旋律、命题作文,可是都贡献出来好的故事、好的表演。

假期看《我和我的家乡》哭了半场,看《夺冠》又哭了半场,电影院可真是催人泪下的地方…可能对于我这样的社畜,电影院就是一处仙境,那两个小时沉浸在别人的故事中,体验不一样的光影人生。

今年对电影行业是很难的一年,大概有八个月电影院不能正常营业。

阴霾终会散去,希望有更多更好的电影作品出现,会有新的相逢将温暖延续。

 8 ) 大失所望的家乡

主旋律电影始终跳不出洗脑的套路 浪费了两个多小时 所谓的笑点和泪点 都是牵强硬造 事实上一旦命题作文交给你 答案也告诉你 你还能写什么 编导演 也是目前的顶级流量了 或者可以称这是一部风光片 但真实的乡村你们看到吗?

你们去过吗?

为了艺术加工改造是正常的 但过头了就是假大空

 9 ) 能把献礼片拍的这么好玩,除了他也没谁了

或许是疫情期压抑的太久,今年的大家都把国庆当年在过,看到老少观众挤在电影院一起观看《我和我的家乡》,又哭又笑,实在是让人高兴又感叹。

它延续了去年《我和我的祖国》的创作方式,由五位导演分别拍摄五个单元短片,集合在一起,它们也有各自的主题和风格。

《北京好人》讲述了医保下乡,《最后一课》关注于教育发展,《回乡之路》以直播带货农产品做切入,《神笔马亮》则是艺术下基层。

但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天上掉下个UFO》。

陈思诚向来以奇招致胜,2015年,首部导演作品《唐人街探案》凭借新鲜创意的类型化探案故事,在春节档里力压群雄成为黑马,在此之后,又有《唐人街探案2》,《误杀》,唐人街探案宇宙……等一系列作品和动向。

“不按套路出牌”的大胆和新意,是他最让人惊喜的地方。

在《我和我的家乡》中也是如此,五个短片中,就数它的故事最为天马行空,在贵州山村出现神秘UFO,一时间引得人们炸开了锅,不但新闻轮番热议,还吸引了来自北京的节目记者,誓要调查清楚真相。

一边是“山村”,一边是“外星人”,不禁引人好奇,导演这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

在我看来,现实和荒诞的交织融合,对观影趣味的重视,是《天上掉下个UFO》最独特,也最聪明的地方。

献礼片常常容易落入过于写实化,而说教意味太浓而“不好看”的毛病,但片后你会发现,陈思诚这一part完全没有生拉硬套之感,反而比很多商业爆米花片还有趣,这当中,也确实是有一些巧思。

首先是黄大宝这一角色的设定出彩,他是个农民,却有一颗发明家的心,把所有精力都拿来钻研产品,或者说,一些笑料百出的“无用良品”。

机器人,跑步机,滚蛋……光是看看这些东西是什么样怎么用本身就是件很有趣的事情,黄渤的演技让这个人物又更加出色,在得知自己上镜后那句“那我去补个妆”,笑容中得意又带有丝羞涩,堪称单元最佳笑点。

另一个则是《疯狂外星人》,开场广场上放映的,村长说“演员不好看”正是这部的电影,UFO更是直接串联起两片的显性元素。

还有彭昱畅佟丽娅的“乡村爱情”,对《走进》科学的恶搞开涮,这种打破故事空间的联动感,使观影过程进一步娱乐化。

但另一方面,《天上掉下个UFO》并不是全然夸张化,也有很多非常贴近生活的写实细节。

比如黄大宝这样的农民如今确实有很多,一边发明东西一边在网上直播和人互动,在短视频平台兴起的今天也有了自己的天地,最有名的便是微博网红“手工耿”。

还有王迅与王砚辉饰演的“村官土豪二人组”,在UFO现身农村后,他们嗅觉灵敏的将村子打造成“外星旅游文化村”,建筑物弄得花里胡哨奇形怪状,就连饭店服务员都要扮成外星人,像极了现实中一些小地方自造的旅游景点,有点滑稽,但又有点让人佩服他们为乡村建设而绞尽脑汁的心。

当然最重要的,也是短片的核心,借“农民发明UFO”这件事引出山村之间难以沟通的问题,并进一步展现了当今我国农村城乡物流发展所带来的便利。

黄大宝为了能够和失联已久的初恋沟通,不惜去向“外星科技”求救,而到了5g时代的今天,这些都变成随手可及的东西。

在黄渤“可惜可惜!

”的幽默台词里观众笑作一团,而主题也毫不生硬的被表达。

能将献礼片拍的这么好玩的,除了陈思诚,或许也没有别人了。

 10 ) 《我和我的家鄉》:更為接地氣且自然的主旋律短片集創作

祖國獻禮意圖太明顯,導致故事包裝的不夠自然,到了第二部張藝謀監製,寧浩坐鎮總導演的家鄉便改正了祖國的問題,以一種更加自然且接地氣的方式去創作家鄉這個命題,5個故事質量都很高,同時喜劇節奏都抓的極好,每個都很喜歡。

第一個單元「北京好人」延續了祖國的奧運單元,寧浩以更有喜感的方式,在共用醫保卡的過程中帶到家鄉命題,雖是短片但笑點設計跟長片一樣高級,寧浩使用葛優的方式就跟馮小剛使用葛優的方式一樣,既有梗又有喜感,期待接下來為張北京這個角色拍成長片的《北京進行時》。

第二個單元為陳思誠負責的「天上掉下來個UFO」,寧浩大氣授權了《瘋狂的外星人》元素讓陳思誠得以用自身的《唐探》風格與外星人做混搭,以家鄉有外星人的傳言去包裝鄉鎮在旅遊產業的所面臨的轉型創意與困境突破,既有寧浩風格又有陳思誠德風格,收尾的一鏡到底凸顯家鄉在地特色收的極好。

第三個為徐崢執導的「最後一堂課」,像《困在時間裡的父親》與《一屍到底》做結合,鄉鎮的老學生們為失智的老師還原他記憶中的最後一堂課,跟祖國一樣到了短片才真正看到徐崢不被囧系列綁架的導演才華,為了幫老師圓夢請家鄉們的學生還原舊時代的最後一堂課,做到了師生之情的動人刻畫,也藉此命題闡述了在古早年代,資訊不發達家鄉偏遠的地區,一個外派老師為偏鄉學子付出的偉大,徐崢在所有人動工還原老教室的段落將一鏡到底用的恰如其分,看完真心讚嘆徐崢是非常有才華的一位導演。

第四個單元「回鄉的路」為鄧超、俞白眉共同執導的單元,此單元主題為西北治沙,描述落魄還鄉的鄧超與事業成功的大學姐回鄉的爆笑歷程,鄧超將外表油嘴滑舌,實則為鄉村默默付出到一貧如洗的角色演繹的悲喜交加,前期在油膩又落魄的外皮下越裝逼,後期歌頌此人為家鄉治沙,克服家鄉土壤荒漠化的偉大功績就越感人,在真實人物為基底的創作前提下,身在台灣沒有荒漠的地域看到此單元,著實長了知識也收穫了滿滿的感動。

最後一個單元為開心麻花的主創閆非、彭大魔編導的「神筆馬亮」,作為收尾單元著實讓人看的滿心歡喜,開心麻花團隊再次發揮了他們那套無與倫比的喜感,讓沈騰馬麗再演CP,以扶貧為主題幫助家鄉,夫妻倆的遠端互動以欺騙與隱瞞作為笑點包裝,丈夫瞞著妻子假裝自己出國深造,實則回家鄉幫助百姓脫貧,每一次的欺騙笑點包裝都足夠爆笑,快要穿幫的拉鋸過程更是如此。

收尾在讓人感動萬分的過程中不時又塞一個梗讓人破涕為笑,在沈馬的靈活演繹下又再次被開心麻花那套笑點背後的真誠情感所打動,剛好《抓娃娃》今年上映了,現在在回頭看這支短片,馬麗人設在懷孕階段,片中也有不少俄羅斯娃娃的元素,以及《楚門的世界》梗一閃而過,完全可以視本短片為《夏洛特煩惱》的短篇續集,《抓娃娃》的超前導預告了吧...作為5個單元的收尾作,《神筆馬亮》私心可以視為5個單元中最喜歡的一個故事,又爆笑又讓人感動,期待《抓娃娃》早日網播。

《我和我的家乡》短评

在所有用力过猛的段落里,徐峥懂得收,而陈思诚始终困在自以为是的油腻幽默里。范伟这次强过葛优了。这个时候都上父辈了我今天才把家乡看了哈哈哈哈~

7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用非常好的卡司和纯熟的技术,完成了一部(Or四部)广告宣传片。乡愁是人的软肋,但乡愁也常让人盲目。让我想起去很多地方时,导游的话、宣传册上印的字、地方出钱出的书等,往往会夸大其词,甚至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地方名人成为伟光正的纸片人,地方也成了只有一两个标签的无聊之地。再联想到一些地域之争,也常常借着“爱”的名义。。。。。。

12分钟前
  • 傻冒叔
  • 较差

前段时间看的,现在还有点印象的就剩宁浩那段了。其他段落拍摄的我的家乡,都像科幻片,而个人理解的家乡,则好像只能是纪录片。

17分钟前
  • 狄飞惊
  • 较差

太油腻了,完全就是春晚小品拼盘,看完很久都觉得反胃。七个故事本身充斥小品式夸张也就算了,所有演员也是全程春晚式尬演。就沈腾那一段偶尔有一两处小火花,其余段落每分钟都是尿点。铺垫-反转-煽情-音乐起,全程八股套路,相比之下我和我的祖国还算稍微有点电影质感,多少能看到各个导演在命题之下的努力用心。

21分钟前
  • 假装在纽约
  • 很差

张北京,男,乐于助人,心地善良,敢想敢干;黄大宝,男,网红,科技能手,善于钻研,致力于把家乡的特产“运”出去,为家乡做贡献;范老师,男,辛勤耕耘十年,乡村教学硕果累累;乔树林,男,改造沙漠,为环境绿化做贡献,被人误会也不抱怨,不计回报;马亮,男,村领导,不计得失,不计荣誉,一年时间成功把家乡改造成度假村……闫师姐,女,网红带货,无亲和力,高高在上,斜眼看人;秋霞,女,一个只求丈夫上进,去俄罗斯留学的爱慕虚荣、撒小脾气的妻子;玲子,女,眼神不好、分不清谁是谁的胳膊。

24分钟前
  • 南悠一
  • 较差

yue。烂电影能让好演员面目可憎,嘴脸荒唐。展示了电影最堕落会是什么模样。一星敬给“一条大河波浪宽”。

29分钟前
  • 匡轶歌
  • 很差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百味乡愁深且沉,国产样板新标杆

30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较差

国安好,家方兴。看了部喜剧,哭了半场电影。《祖国》讲,去小人物大事迹那里感受国家强大吧;《家乡》说,家乡美好别忘背后有这些奉献者。中国喜剧几大流派集合,王宝强昊然的《外星人探案》全屏找彩蛋(佟丽娅天下最美),沈腾马丽的《马亮特烦恼》西虹市宇宙亲切爆棚,而范老师意外拿下全场泪点,润物细无声。

32分钟前
  • 壹安²
  • 推荐

徐峥那个有点想法,其他的就当看个小品了

33分钟前
  • 明天就现充
  • 还行

课画沙好U

38分钟前
  • Anamnesis
  • 还行

邓超墨镜一戴,手包一挎,张口就来两千万的生意,“土”和“豪”那种冲突感拿捏得绝了!而且真的是喜剧效果满满,土味欢乐回乡之路,浓浓的陕北乡情呼之欲出!

39分钟前
  • 蓝抑郁剂Lily
  • 推荐

最后一课>神笔马亮>回乡的路>北京好人>天上掉下个UFO,祖国礼赞下乡扶贫命题作文。最后一课:无论是主题、结构、形式还是立意全面碾压其余四作,朴实无华有笑有泪,兼具娱乐性和寓教性,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找某不可说男士客串。神笔马亮:沈腾马丽不愧经典荧幕搭档,默契感极强,这个故事换人来演喜剧效果绝对没有这么好。回乡的路:(人物塑造)先抑后扬,常规煽情套路,水平中规中矩。北京好人:宁浩惯用的黑色幽默手法,限于题材发挥有限。UFO:陈思诚最差无疑,请最豪华的卡司拍了个啥辣鸡玩意儿。

43分钟前
  • 张苑希
  • 还行

是春晚小品无误,但是论好笑程度,开心麻花的确是赢了,不过仍然摆脱不了对女性刻板印象的框架,另外媳妇大着肚子自己还跑去追求所谓“更伟大的事业”,仔细想想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对家乡的歌颂到头来还是回到“家国同构”的一体性上,远不及隔壁《一点就到家》来的亲切自然。整体,神笔马亮>最后一课>北京好人>天上掉下个UFO>回乡之路。

47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其实也有一些桥段是真好笑的。如果你喜欢春晚,你一定会喜欢这部电影。

50分钟前
  • 沉山泥🐇
  • 还行

这一部定位喜剧,观众缘会好很多。最喜欢宁浩的《北京好人》,小市民的黑色幽默,葛优和张占义大叔表演也很有火花。《神笔马亮》那段超出个人预期,故事设定和喜剧效果都很好,对麻花系的好感又回来了,做为结尾加分。陈思诚正常水平发挥,喜欢他的影迷能找到标志性的元素。徐峥那段范伟老师演的好,身边好几位女性都被感动了。邓超俞白眉部分感觉一般般,不大喜欢这种强行的升华和拔高。

55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陈凯歌哭晕在厕所😂😂😂😂

56分钟前
  • 归期
  • 推荐

一星给最爱的范伟,一星给永远不会出错的沈腾和马丽,一星给黄渤,但是整个片子看完除去断断续续的感动,更多的是深深的担忧。只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的家乡才值得讴歌和怀念吗? 荒漠变绿中,贫困县变网红村的个例之外,那些普普通通的、平平实实、隐忍与祝福、牺牲与怀念,它不深吗? 它不香吗? 导演和编剧为了交作业装傻充愣凹出来的剧情,实在是让人痛心。

58分钟前
  • 念念
  • 还行

俗,每个故事结尾都很尬,大无语

1小时前
  • 肿肿嘟
  • 较差

五个不同的故事,不同的风格,最喜欢的还是徐峥的《最后一课》,《天下掉下个UFO》次之。全片都非常的温暖,笑中带泪的同时,还能唤起大家对家乡的思念。毕竟俗话说的好,哪都不如自己家乡好。

1小时前
  • 守望电影
  • 还行

不可否认,中国就是有一批可爱又伟大的小人物,歌颂他们没有什么问题。

1小时前
  • runnyton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