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你怎么会明白人有多渺小而无力,以为原谅别人可以得到解脱,却忘记获得原谅所需要做出的努力有多么巨大。
多慧的轻率让她的生活过得无比艰辛,因为逃避本就存在的过往来换取原谅他人的所谓豁达根本毫无可能,唯有面对。
故事里的另一个主线人物池敏,她善良而坚强,内心却脆弱而敏感。
她备受父亲虐打却依旧尝试宽恕,选择遗忘。
她的结局仅仅用了带门而出的关门声响来交代,这样开放性的命题让人更加为她揪心和思索。
我们常常不敢直面伤害你或者你身边亲近的人的那个恶徒,盲目选择了遗忘或者谅解却担心他并未因此为他的过错忏悔而继续伤害他人。
人生的艰难和矛盾无处不在。
我们作茧自缚的同时却自以为是走对了方向。
我们草率逼迫自己对一切外物相信并且宽容,却不知道正是这样营造了罪恶事物的新的温床。
悲伤自然不可避免的如影随形,我们更多时候无可奈何,宁愿划伤自己去饶恕罪过,因果无法得到循环,报应转而一次又一次回来把你伤得更深,折磨不已。
电影将要接近尾声,多慧恍悟到翔宇的死去并没有让间接造成事故的池锡悔过,反而让一直努力对抗现实的多慧备受身心的煎熬,她心里的那个坎再也无法跨过。
而故作明媚的池敏用尽全力去理解父亲的虐待,可却在这样的人间地狱里越陷越深。
这是她们的人生,盲目而无辜。
悲剧当然永存,但你需要长久的时间才能慢慢让怨恨滑到新的边缘,这不是可以草草原谅了事的,因为变化已经存在,每个人都应该为造成这种变化付出代价。
重新开始是必然的,但来之不易。
电影在探讨着那些受害者们应当用什么样的情绪和表现去面对沉重加害过他们的那些人。
宋慧乔的动容演技令人唏嘘不已。
她用最真实的颓废让人看到了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不公和痛楚,而她的行动却始终充满了前进的力量。
所以今天,你要面对你的软弱和渺小,在时间里慢慢学会遗忘和成长。
导演、演员都不错,除了女主角——这可能是因为大明星有先入为主的人设成见,也可能是先看了告白(两位女演员内心戏的区别真的太大)过来看的这部,可以说是非常失望导演的叙事结构ok,诸多演员的表现直击人心,但偏偏台柱子撑不起来,几乎全程被压戏,非常可惜角度其他人说了很多,我从池敏的角度来说生活在高压力的家庭,父母和兄长都不能提供精神上的庇护,池敏的精神健康状态,只能说是超出异常的好——当然也可以讽刺的说,是父母遗传的好。
多慧给她的温暖,是浮在食堂免费汤上面的那点油花。
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她,即使觉得她可能受了“委屈”——只是委屈,因为父母的出发点是为她好的,因为他们在逐渐老去,因为他们已经给了你很好很多的其他东西所以请忍受这一点点负面。
我想起了喜宝的话,如果没有很多很多的爱,那至少要有很多很多的钱。
把亲子关系做这样的类比,本身就极其荒谬。
导演侧重选择的是家庭和孩子,不知道有没有人有同感。
女主,池敏,杀害未婚夫的少年犯,被少年犯杀了的同学,中途女主采访的小超市大妈——韩国禁锢式的集体化传统道德和孩子成长过程中个性发展的健康需求之间的巨大冲突——事实上,影片有意在高知家庭突出。
我看的极其压抑。
因为没有解决的方案——被伤害的是父母孩子都健康的平民,高知家庭被父母伤害的孩子长大后要么犯罪(少年犯),要么懦弱协同包庇犯罪(池敏哥哥),高知家庭的真正的健康人群只能夭亡(池敏),这个隐喻,是对整个社会的绝望啊最后好像应该给女主角演员洗一洗,末尾那段言情剧发挥的不错——但这可能不是表扬,以及,导演最后安排的这段,让我有点失望,浪费了那么好的主
每个人的观后感可能都不尽相同,因为经历和对感情和观察角度的理解不同,观感自然不同,所以才不会出现100%的好评和差评的影评。
即便是凤毛麟角,在一片倒的形式下也会有那么几个微弱的不同的声音我个人认为,乔妹的演技很好,前期表面的平静也隐透着莫名的挣扎。
后期的自我否定和对真相探寻时的犹豫和渴望交织出的迫切又胆怯的情绪也表现的很好。
小姑娘对家人的爱恨交织也演的很自然,或者有类似经历的人会更明白那种感觉吧反应的现实社会也会让人觉得忧心,尽管只是片面的,但是如果真的所有人都像修女和神父一样,一味的劝受害者去原谅罪人,像劳教所的管理人员一样说要让少年犯不受打扰的过新生活···那受害者家人的痛苦又有谁关心,因为得到原谅而放心开始新生活却没有一丝愧疚的害人者真的值得原谅吗?
好像那个被害女孩的母亲说的,所有人都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如果一个社会不能以情动人,那就只能以法治人
偶然翻阅草稿箱看到静静躺着未曾寄出的五年前写的这封信———— 姐姐,我推荐你看一部宋慧乔演的电影,《今天》,关于原谅与惩罚的故事,我写了观后感一篇,也作为自己十年来心路的总结,与你分享。
希望我们都能真正放下对家庭的不满,直面人生,活出自我。
2013,加油!
正文如下。
你所摒弃的今天,是昨天逝去的人渴盼的明天。
回老家车上得遇认识十年的中学同学,一起回忆了葱茏岁月里那些泛黄的记忆,在距离25岁生日还有41天的今天看了影片《今天》,并且听闻母亲中学同学于昨晚去世的消息,看到影片中那么令人心疼的池敏,突然想到了自己的中学时代,对于自己及家庭又有了深入的体会。
挨打的孩子不是真的愿意挨打,而是自尊心的爆发所导致的叛逆成为父母教训一番的理由而已。
然而每个从小挨打长大的孩子倘若长大后有了一番成绩,必然会成为父母炫耀自己管教成绩的标本。
那种恨到想要杀人的幼小的心,和那种直感到绝望压抑无法逃脱宿命般绝望的心情,剧中的池敏用杀死自己的方式(因长期被虐打心情抑郁而患上致命的肾病)来转移自己想要杀死父亲的念头,那么我呢。。。
从小就是自尊心强,爱面子的小孩。
几乎没有笑容,没有十分开心的时候,总是被灌输着要乖巧懂事的理论,是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甘愿为了所谓夸奖而生生夺去自己童稚的不折不扣的无青少年。
曾经因为父亲年轻时对母亲跟外婆犯下的错误而十分憎恨,以至于每到吃饭的时候总会因为言语不合而挨打在身,于是更加怨恨,后来家里开了旅店,又因为看不惯家里经营的方式(看不惯客人赊账而埋怨父亲)而大吵大闹,往往对于父母的这种数落都会变换成拳脚,同样因为自尊心的缘故,或者说虚荣心,羞于把这一切遭际讲给朋友听,于是心里的话都写到日记本上,于是变得有些自闭,有时候生了一肚子气,根本没心情写作业了,然而第二天还要面对老师,同样因为自尊心,只有暂时搁下怨仇专心学习。
就是这样,依然还是名列前茅,数一数二,然而我没有与我同龄的女孩子她们那样娇贵,我从来这样狠心的对待自己,也难怪得不到家人的宠爱,这就是十年前的我,十年前的生活。
今天,我还同父亲深入地交谈了一番,父女关系早已不再如十年前那般僵硬,父亲早已原谅了我的叛逆,我也原谅了记忆里叫人憎恨的父亲的形象,我不再是经常挨打在身的少年,而是父母引以为豪的骄傲。
然而今天看到片中的池敏,我似乎又看到那个自卑敏感而又自尊要强的十四岁少年,一边鄙夷同龄人的娇稚一边又偷偷的羡慕着,坚强的令人心疼…时间过去十年之久,然而那个小小少年,并未远离,一直还在陪伴着我,影响着我十年后今天的生活。
大学时期,我曾经一度十分的痛苦,痛苦产生自内心对于要强的自己丢失的事实与强迫自己恢复坚强的愿望的两两对峙。
我不得不接受自己不再出类拔萃的实际,不得不承认自己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得到宠溺,我投降了,放弃了自我(注重内心世界不在意别人的目光),慢慢变成自己曾经鄙夷的那种傲娇的女孩的影子,姐姐的衣橱成为我粉饰自己悲苦童年摇身一变备受亲人宠爱的娇娃的工具。
期间几段情感亦友亦爱或深或浅,都因渴望被爱的如壑般深沉与争而不得,导致了情感和人生的“悲剧”。
似乎我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如今的我依然走在这条老路上久久徘徊着,操着粉刷自己的旧业,欺瞒着别人也欺瞒着自我。
多少次,梦里那个本真的我,想要跳出来扼杀摧残自己的蠢货,多少次又被所谓自尊心按将下去,用病痛麻痹神经,冰封住自己的灵魂,最可悲的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是欺骗了他人,更是对自己的欺骗,在需要动手术的伤口上缠上纱布,欺瞒掩盖,却使伤口愈烂愈深,成为无法抹去的疤痕横亘在心尖上……直到今天,敲下这段文字,我才试图揭下虚伪的面具,认真面对自己。
这,于我,是幸运的。
我生而本就不是什么金枝玉叶,没有得到过什么宠爱,然而我承认自己渴望得到关注跟宠爱的事实,问题的关键是如今我已然错过了备受娇宠的年纪,再想在余下生命里填补这一空白,只能是人生的倒错。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尽如人意,总会有些许缺失,然而在错的年纪弥补自己曾有的缺失,却不是多么明智的选择,面对它,承认它,经历它,接受它,曾经的缺失才会抚平,人生的道路才会敞开。
睿智、理性、大气、坚贞,担起该负的责任来,这才是23岁的女子所该有的特质,不再拿自己的健康不当回事,不再不看重自己,不再自暴自弃,不再假装拥有自己所没有的一切,不再以别人的宠为放肆的筹码,不再随心所欲口肆无忌惮,不再伤害别人而不自知……召回自信努力、认真坚定的灵魂,打碎为了逃避现实而编织的梦幻!
曾经多么痛苦,我还不是从十四岁长到了二十四岁吗,如果时光能倒流,多想回到那一年,直面那个小少年倔强的眼神,告诉她:“ 你所摒弃的今天,是昨天逝去的人渴盼的明天。
原谅他人就是珍惜自己,放下仇恨,才能真正的开心!
”然后再轻轻拥抱她颤抖的瘦小的身躯…
“我还在等。
等自己能接受所有这一切的那天。
”假如人都不能免于苦痛、屈辱、伤害、打击,那么这样的等待是人都要经历的过程。
只是这样的等待,对于有些人尤为漫长,甚至永远也等不来。
这部电影里饱尝父亲拳脚的少女,她的痛苦只能用麻痹自我来获得暂时的解脱。
比如试着把自己放入整个宇宙,这样自己的痛苦就渺小不堪甚至不见了;比如骑自行车飞弛让自我消失于风中。
但是这种自我缩小术不但毫无实际用处,还毁了她的健康。
她试图寻找过其他办法,她希望自己能够原谅自己的父母,把自己从愤恨中解救出来。
可是失败了。
一个未成年人如何逃脱家庭,假如它已是监牢。
我怀疑现实生活中是不是每个这样的孩子都能遇到一个乔妹。
理解彼此的痛苦,就是给予彼此最大的抚慰。
就像《心灵捕手》里的马特达蒙遇到了罗宾威廉姆斯。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人,该怎么办?
没有人告诉你这一切不是你的错,没有人拥抱你,轻抚你的头发,没有人倾听,并且告诉你要把愤恨放在心的边缘。
只剩下自己,不可面对。
接收到的暴力,在哪里找到出口转移出去。
于是,自残,或者伤人。
就像《倒带人生》里让人万箭穿心的斯图尔特。
他,已经再也等不了了。
多惠躲进宗教中,逃避关于未婚夫车祸的消息,甚至在修女的说服下为违规驾驶摩托车的未成年人请愿减刑,然而她自己却永远被困在那个出事的雨夜。
她变得麻木了。
后来多惠接受教会的邀请,拍摄一部关于“原谅”的纪录片。
陪在她身边的因为受到父亲家暴而离家出走的女孩智敏,一次又一次地插嘴,让多惠逐渐开始思考“嘴上说出的原谅,真的是原谅了吗?
说出原谅以后,真的就可以得到救赎吗?
”她暂停了纪录片的拍摄,决定面对伤痛,主动去联系导致这一切的未成年犯,却在警察处受到拒绝。
“未成年需要保护,不可以见面,不可以干扰他的人生。
”多方辗转,多惠终于了解到那位未成年犯的状况。
那男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管教,回到社会,回到学校,却依旧劣行不止,甚至在和同学发生争执以后,连续数刀把人捅死。
之后,多惠去探望被杀同学的家人,却只看到破败的家中,一位病重的父亲。
当她与那位同为被害者家属的父亲握紧彼此的手的时候,我想此时她心里最后一点自欺欺人的想法也消失了。
在电影后半段,多惠有一段痛苦的倾诉。
事情发生后,她的内心悲痛不能自抑,却想着要是为那未成年犯请愿,就能够让更少的人经历像她一样的失去的悲痛,相关者们都能够继续前行,总有一天能够走出伤痛。
然而那未成年犯却辜负自己的期望,继续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导致更多的人(以及他们的家庭)受到伤害。
她感到懊悔,痛苦。
她质问自己,原谅究竟是什么?
对于被害者来说,要经历什么样的心理斗争,用多大的勇气与决心,才能说出“原谅”二字?
说出这句话以后,生活就能变好了吗?
那么加害者呢?
他们真的在乎这一句原谅吗?
或者说,这一句原谅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是让内心不再受谴责,可以安稳度日,还是在法庭上作为减刑的依据平淡地说出?
我想,原谅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有受到伤害的人,都有权利对自己的伤痛怒而发声,也有权利保持沉默。
更深的话,我实在想不出来了。
我也曾经作为受害者与别人倾诉,然而每当别人开解的话落下,我却不得不在心里质疑,她真的了解我的痛苦吗?
还是只是碍于情面,不得不说出几句话宽慰我?
为什么她能这么轻易地说出这样的话?
我因此不敢作为一个局外人肆意评判。
然而,现实总是不至于太过凄厉,就像多惠身边有古灵精怪的智敏,我想说伤心事的时候,身边有人愿意听。
或多或少,我们总能被生活善待,只是悲伤太深刻了,麻木的我们难以看到它们了。
原谅没有那么容易,悔过也没有那么容易。
演员们演技很棒,孩子的确是让人心疼。
明明责任不在她,却要受那么多的苦。
看完整部电影,惊奇的发现自己的想法和片中的小女孩几乎一模一样,真的是那么想的。
看到女主强迫自己原谅凶手,觉得女主真的是有些自欺欺人(用这个词来形容可能有些过了),好在后来女主有了新的理解,敢于直面心中的痛苦和愧疚。
小女孩演的真的很到位,那种不认输很在意家人原谅的韧劲展现的淋漓尽致。
看到父亲和哥哥狠狠地打她,而母亲也从不站在她的角度考虑,家人只知道一昧地打骂,不理会孩子的想法,真的好心疼好心疼小女孩。
最后结尾导演特意没有直白的表现小女孩的结局,是想让观众自己思考。
我觉得这样的处理反倒很好,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一部很用心的电影,故事情节细腻,但是看得我心里很是拧巴,这部电影很真实,而且有血有肉。
反映了很多值得我们关心的社会现象,每一段故事都那么痛入人心,例如:儿童家庭暴力,以及未成年人犯罪,重复犯罪率的提高,给受害者家庭带来的灾难,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
一路跟随多慧那颗脆弱逐渐坚强的心,渐渐明白,隐藏自己的内心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每个人都有虚伪脆弱的一面,可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而只有能够直面自己的内心,才是一个真正的坚强的人。
在我们身边,像多慧这样的人很多,他们是善良的,但她同时也是不幸的。
很多事情要获得宽恕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废除死刑只会给那些不知悔改的犯罪者新的希望,甚至心生报复,那对忍受痛苦的受害者来说更是一个灾难,没有悔改之心的人不值得宽恕,更不能原谅,他们反而会更加轻视生命的价值。
今天是昨天逝去的人们迫切渴望的明天,请珍惜自己的今天和他人的今天!
圣母婊让人恶心,借着爱的名义虐待自己孩子的父母也让人恶心。
即使找来宋慧乔饰演女主,也还是没办法喜欢女主。
最后智敏的自杀,圣母的女主何尝不是帮凶?
为什么要逼一个天天被自己父亲残暴殴打的孩子去尊敬爱戴自己的父母?
还是那句,针不是扎在你身上时,你当然不知道痛。
人性的虚伪也是蛮恐怖的。
要是每个人都能活得真实点,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恨就是恨,讨厌就是讨厌。
学着坦然面对自己内心的感受,遵从自己的感觉而活,就不会像《今天》里面的圣母女主那样活着别人都看着憋屈了。
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如果这真是主的旨意,那这样的信仰有何意义?
看这部电影看得揪心。
期间多次对乔妹扮演的主角默默骂蠢。
在正义没得到伸张时,原谅就是对邪恶的纵容。
故意伤害别人的人凭什么要求被原谅?
除非意外。
除非被害人自己说出原谅受害人的话,否则,故意伤害者就得被狠狠惩罚,惩罚到他长记性,再也不敢向恶伸手为止。
至于那些变态,相应的惩罚也要加重。
法律是用来保护正义的,不是用来保护罪恶的。
而罪恶最擅长想着法子钻空子伤害无辜的人。
也许是我看到的法律没能保护正义的事情太多寒了心。
反正,对付恶人,在法律不能替正义说话时,我主张“以牙还牙”。
之前受到的教育一直是要善良,要站别人立场去想,多宽容忍让原谅别人,做个好人。
可是在从小到大一直这么做之后,我发现最受伤最吃亏的那个人永远是这种老实善良的人。
呵呵,终于醒悟,有些人是不配得到老实人的善良的。
他们只会得了便宜还卖乖,并且柿子只捡软的捏,变着法欺负老实善良的人。
做好人,要只对值得的人好,并且尽可能掌握对付坏人的所有招数,对付坏人时绝不手软。
善良,但不懦弱。
宽容,但有限度。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大忌,要有压箱底绝招让这人无翻身之地。
以德报怨,报个毛线,先把我怨给平了再说。
女主的人设极度让人讨厌 所以才找了棒子国女神来演挽回面子吗 如果说导演是在反其道而行 故意塑造一个人见人憎的角色来让大家知道死刑的重要性 这样另类拍摄手法好像可以让电影上3星 对不起我其实没看完 到了采访小卖部老板娘那里女主关了摄影机我就不看了 圣母婊太让人恨了 就算宋慧乔很美!
一个人怎么会无缘无故地原谅另一个人?无非是用大义凛然的态度,使自己逃避问题。说不上应该还是不应该,套一句俗话:愿你已放下,常驻光明中。
正如许多韩作家一样,导演拥有女人的角度,洞察到社会对女人的压迫,母亲对女儿的两个案例(一个抛弃自杀、一个同化女儿当虜),还有一系列吊权制下的伥鬼。遗憾的是,导演点到即止停留在乔妹醒悟、正视自己痛苦、把自己当人看待,接着,乔妹又前仆后继前往性缘的悲剧去了。里面唯一活着的人,是那个会为她人为自己而痛苦的大学生。遗憾的是,暗示的结局并不美妙。试图以一日一次的夕阳揭示生命的可贵,结局却是痛苦的女人,在吊权社会继续扭曲自己。——这不是活着,这是躯体化。我猜想导演原谅题材里,一定对女人被吊子伤害诸如男干杀暴打什么的动过心。然后献祭一样地高潮。在韩杨丽娜呀~无论里面女人对话多有爱的,落脚点永远在她“中立”平权上。
这么轻易就原谅了别人的人都是虚伪的吧。
很一般的感觉
让我想到了《密阳》
没看懂……池敏最后是去自杀了吗?这个电影里觉得池敏的哥哥最不是东西
保护和原谅故意伤害他人的罪犯本来就是一件可笑的事情!你今天原谅了他们就是在帮助他杀害下一个受害者!我觉得那些抱着平等关爱信仰的人其实只是伪善!他们把一切问题都交给了上帝,而上帝又为他们带来了什么。。。?
其实电影多见犯罪者视角的作品,韩国电影特有的细腻与深重作用于受害者我不原谅的课题的确动人。开始说教味道较浓,不过渐入佳境,依然细节强大,尤其是迟敏这个角色让全片本就沉重的色调以及对谈式的内容增加了很多亮色,也生动许多。索菲亚说得对,爱恨与原谅都是私有的,不能盗用他人原谅的权力。
原谅不是为了消除仇恨,那是不可能的,只是将仇恨推到心的边缘,至于究竟需要多久,只有自己才知道了。
活在今天的阴影下,原谅他人谈何容易~~~
与家人的关系真是复杂的命题,爱恨交错,对错难分。即使再矛盾四起,也多会以妥协或是爱的名义收场。只是这片子到最后,谁也没等到她们一直期待的那一句「对不起」。原谅和宽恕的本意,是要放过自己多于去放过别人吧。
并不理解。
讲释怀的真正意思。节奏忽快忽慢,插的回忆没啥过渡和连接,看着费力。
很沉重的话题,韩国已经不只电影上超越了我们一大截,连道德思索都超越了我们一大截;聪明的小姑娘心疼都来不及,怎么舍得打得下手的~
片子的立意有些小,也过于片面,导致现实意义不强,宋慧乔也算本色演出了,最后骑自行车的镜头实在驾驭的不好,片子倒是不无聊的
没驾驭好就给迷茫了~
剪辑太乱了,完全没有看懂。 到底是讲对于犯罪者的原谅还是家暴。
信“命”信“上帝”的人都是生活的弱者。
宽恕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