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龙的内容发生在80年代,时间线上衔接了我们之前讲的《沉默的羔羊》两部故事的模式其实是相仿的,对比来看,《沉默的羔羊》把重心放在了史琳达的个人成长上面,通过挖掘人类阴暗面来塑造恐怖镜头语言也费心设计过,还用了飞蛾和羔羊等等意象隐喻,使得电影在艺术领域也经久不衰,红龙在值得一说的艺术手法几乎没有,深度方面也比较一般,不过电影用的人物配角却很华丽,加上扎实的原著小说铺垫《红龙》在人物塑造方面是非常成功的。
我们先来看看阿杜,阿杜算是作品在探讨童年阴影这个议题方面的戏份担当加上伏地魔老师的深情演绎,这个变态又凶残的连环杀手,竟然让人对他讨厌不起来,我对他满满都是同情,结合原著我们来看一下阿杜的悲惨童年。
阿杜生而唇裂,他的妈妈本来为爱私奔和家里断绝了关系,到了生孩子的时候男人却跑了,妈妈看到阿杜残疾,干脆就抛弃了他,阿杜在孤儿院待到了5岁,是外婆把他接走的,外婆知道有这个神奇外孙的存在也是个神奇的过程,当时妈妈再嫁了一个有钱律师,前夫破产后嫉妒了,就去找外婆打了小报告,然后外婆利用这个说话漏风的上不了台面的外孙又去打压了自己女儿,让他的律师丈夫当年没能当选议员,总之阿杜就是不仅没人爱,好不容易有了亲人还是被当作工具人,然后阿杜就跟着外婆住在了他一直居住的大别墅里,大别墅当年被改造成了老人之家出租房间,外婆最讨厌的就是失禁 的老年人,小阿杜有次怕黑憋尿尿了床,就被外婆威胁了剪小鸡鸡,对于作为孤儿长大的小阿杜来说,外婆就是神就是一切,外婆说的就是对的,他对外婆只有满满的爱,阿杜渐渐长大,外婆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后来有次阿杜犯错,外婆又拿剪小鸡鸡做威胁,结果阿杜脱裤子等半天没等到外婆,外婆其实是说完去拿剪刀就忘了,阿杜却分外感激外婆宽恕自己后来外婆病重去了医院,阿杜跟着妈妈生活了几年,当然没少被欺负,成年后他接外婆住回了老人之家,外婆去世以后,外婆的假牙一直陪伴着他,直到现在他都习惯带着外婆的假牙摸黑上厕所,阿杜家里那黑乎乎的假牙就是外婆的假牙,阿杜就是在这样畸形的环境下面成长的。
因为唇裂发音不好总是被嘲笑,他的话就越来越少,因为外婆反感整容,他后来也再没有做更多的矫正手术,后来有一天阿杜看到《伟大的红龙》画作,就被红龙深深吸引了。
这里我们介绍一下威廉布莱克和他的画作,威廉布莱克是18世纪英国诗人 画家 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为圣经制作过一百多幅插画,伟大的红龙灵感来源于《启示录》第十二章,天上出现大异象,有一个妇人身披日头,脚踏月后头戴十二星的冠冕,有一头大红龙七头十角七头上戴着七个冠冕,它是撒旦的化身,想吃掉妇人即将生下的孩子最终它被天使捉住禁锢了一千年,布莱克的画作中红龙充满了力量,而被日光包围的女人眼神也是充满坚毅的,它体现了一种柔和刚的对峙,阿杜深信红龙能把丑陋化作力量,这符合他对自己的认知,渐渐的,阿杜认为自己就是红龙了,自然受害家庭中的女主人们就是对应的日光蔽体的女人,启示录中红龙最后虽然败了但是他不一样,他杀死了她们,他进化了,只不过,不论阿杜如何自比红龙,最终打败他的还是外婆的魔咒,无论他借助外部力量,所谓红龙进行怎样的蜕变最终只是自欺欺人,他内心深处惧怕外婆,也因为渴望爱强行压抑了那份惧怕,长时间的压抑最终只会变成核弹爆炸,这份由缺爱引起的创伤,阿杜唯一有机会被救赎的一次是和阿丽的爱情,阿丽其实是和阿杜完全相反的性格,她明白自己的缺陷却不因此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最大程度地去享受生活,谨慎交友的同时也非常有主见,因为爱的滋养,阿杜一度看起来要好了,甚至他吃掉红龙画作的这个动作看起来也不会再有下一个受害家庭了,只是他还是太缺乏安全感,一点风吹草动就开始怀疑,亲手终结了自己的爱情,阿杜的悲剧本质上是家人不爱造成的,他当然是个极端案例,都说战胜恐惧的方法是面对它对应现实生活里,如果我们存在严重的童年阴影或是原生家庭问题积极寻求心理治疗一定可以克服的。
威尔侦破红龙案的过程其实也是汉尼拔尝试黑化威尔的过程,汉尼拔知道红龙的身份却从未点破,他利用仰慕信设局,暴露威尔家庭地址是把威尔推向悬崖边缘的第一步,威尔借红龙之手除掉了自己讨厌的八卦记者弗雷迪,这一层恶意汉尼拔第一时间看破并且挑明了,虽然威尔没承认,威尔最后虽然没走上汉尼拔第二的道路,但是有暗示他对汉尼拔观点的认同的
这场三个男人的风云际会,Hannibal和D都是显而易见的疯子。
Will是夹在他们中间的,疯子里的正常人,正常人里的疯子。
当年他最后一次跨进Lecter博士的华丽公寓,半夜三更坐那儿剥露正在追踪的连环杀手的动机。
博士面对这张洁白坦直的脸,使劲儿压制自己的焦躁。
他本来一贯优雅冷静自持,作为一个食人者,超人地存在,俯视众生,但眼前这小子居然侵入了他的边境。
博士说,你拥有一种troubling gift。
这是赞许,也是诅咒。
固然,他从博士的刀下侥幸生还,且生擒了对方。
这一刀本来不必挨。
他几乎已先行触及真相,但他摇摇头,说服自己是太疲惫。
当这个他熟悉和仰赖的精神科专家把刀捅进他身体、温柔地抚慰他、扶着他倒下的那一刻,某一部分的Will已经死了。
活下来的那部分跑到佛罗里达去修理船马达,烈日海风下好似另外一人。
他再三犹豫,看到被灭门的两家人在照片中生动的笑脸,终于还是重上征程,好似诅咒的兑现漫长无尽。
他夜访凶宅,默默重现杀手的所见所为。
黑暗里他睁开眼睛,黑色轮廓中双眸冷亮。
他沿血迹行走,挣扎着去直视孩子们血迹斑斑的空床,用冷水扑脸,在破碎的镜子前和凶手“对话”。
已知的对他都是相对容易的部分。
剩下的呢? 只能去见博士。
沉重、严肃地走过去,刚开始几乎难以视线相接,出门后会虚脱在椅子上。
但一轮轮的言语交锋中,他凌锐明晰,毫不退怯。
博士不承认他是普通人,因为普通人抓不住自己,他则不承认他比博士聪明,只是因为博士是个疯子才会被抓住。
博士说,你怕我,但是你还是来找我了,你也怕那个羞涩变态的杀手,但你也会去找他,承认吧,你逮到我就是因为我们非常相似。
——他直接击中了Will的恐惧,恐惧那些黑暗,要与其交融才能将其捕获的、会不断侵蚀、反噬和映照自身的黑暗。
博士高高在上地闲庭信步,在这座囚室里他没什么真正可在意和丧失的。
他用暗语指使D去杀掉Will一家,除了给自己复仇,也是享受享受棋逢对手的乐趣。
Will看重的东西则多得多。
他们俩都是蓝眼睛。
博士那荡人心魄的小眼睛是迷幻而漠然的波澜不惊的霜蓝,而Will的眼睛像是在燃烧的冰。
以后还会有另一个女探员坐在这里,睁着清澈的眸子凝视博士,和Will一样满怀对世人的悲悯,也许比他更加无畏坚定。
然而她当时只是逼近过地狱的边缘,并不像他曾经深入过那核心。
他是带着这样的创痛和恐惧再次向那核心而去,咬紧牙关、嘴唇紧抿、看起来面无表情地,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代入进去。
在他和D在最后一刻相见之前,他已经和他交汇了很深很久。
他跳出安全地带,毫无防护地隔着百叶门和D对射,仿佛早就知道自己逃不过被再次洞穿。
那最后持枪直面的了然,令人心碎。
好吧,我承认我是爱德华诺顿的粉,不需要看到这里才知道吧。
^^整部片子最受关注的是经典食人魔安东尼奥霍普金斯和展示了兔唇、裸奔、大片纹身的变态连环杀手拉尔夫费因斯。
爱德华诺顿的探员角色被认为比较平淡无奇。
但个人感觉相对于前两个角色的典型性,诺顿奉献了一种能够夺取呼吸的深微细腻的表演,让我这个奔着花痴演员而去的观众完全为探员Will的内心和命运所沦陷。
那段夜访凶宅的独角戏长达四分多种,诺顿的处理极其压抑又极其饱满,非常有层次和张力。
这人老是套着分裂专业户的头衔,其实切换频繁大开大合的角色并不是唯一的(可能也不是最好的)展现演技和爆发力的媒介,有的时候是扑克脸、面瘫和无数无数的“普通人”更难把握。
就像拉尔夫费因斯在本片里的角色色彩强烈,但他大神级的表演是英国病人那一挂的。
诺顿也觉得搏击俱乐部没有面纱难演。
这片子里两个杀人狂。
D又是先天缺陷又是童年阴影的,看似很饱满很有前因后果,但这一套整太多了就很俗套和乏味。
D还是太有执念,所以只能仰望Lector博士,后者才是魔鬼,不需要背景,不需要过去,就凌驾凡人横空出世,横行几十年也不过时。
Will以一介普通人的血肉之躯与其产生羁绊,一路交锋抗衡,是很有意味的互相映照。
可惜导演大概还是怕浪费诺顿的标签特质,在最后一场戏里硬搞出一段分裂来,情节一下子多了不少匠气。
突然想看7年前的片子,是冲着Edward Norton才动这个心的。
商业大片,当年的宣传我还隐隐记得,故而彼时乍也不想看。
我想我是故作矜持了。
那时要是看了,岂不是更多点热爱RalphFiennes?
其实我也蛮爱Norton兄的。
如果有人问我这部片子怎么样,我的回答应该如下:如果你喜欢犯罪心理这类型的的片子,可以看看,但不要期待太高。
如果是冲着主演里的任何一个的名头去看,你不会失望。
在这部情节一般---这不能怪编剧,怪我,因为在这7年里我看了无数的CSI、CI和L&O:CI---的影片里,关心凶手是谁以及FBI agant如何找出凶手已经不重要了:一是AnthonyHopkins这个死老头打一开始就爆发出强烈的小宇宙差点盖过衰衰的Norton;二是大概开场1/3之后,凶手就开始露面了。
我明白了,影片要让你感受的不是蒙着眼睛看不见的悬念的气氛,而是睁着eyes偶尔哆嗦一下的惊悚调调(虽然我还钝钝的没感觉)。
.....然后,Ralph华丽丽地露脸了,眼睛真是惊艳呵。
慢慢地,完全被他跟EmilyWaston两个人给吸引了。
真喜欢他们两个人在一起的调调,那种很细微亦细致的表演,碰撞出的火星子让我像碰到喜欢的冰淇淋一样开心。
因此,从Ralph露脸开始,他散发出的强烈的磁场让我坚持耐心地看下去,没有快进。
不能怪Norton演得不精彩(我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他),而是另外几个英国人演得太好了。
最近狂顶英国演员和英剧,这下子给了我更多的理由继续喜欢下去。
哦,还有那个白胖白胖的记者,木兰花里可爱善良的男护士,Philip Hoffman也show了几面。
so,我猜这部片子的制作费大概八成都给我喜欢的演员了。
今天重温了这部《Red Dragon》。
有些话想说,首先是电影本身的。
汉尼拔说:你还不明白吗?
你能抓住我,是因为我们一样。
没有想象力,我们和外面那些蠢货是一样的。
而恐惧,便是你必须所付出的代价。
我,则能帮你克服。
这就是男人间的诱惑了吧,我清楚的看见威尔眼中有被吸引的动摇。
看守监狱的博士(忘记名字了,不过就是那个长相丑陋的讨厌猥琐男)急切的询问威尔:有什么技巧?
威尔:我让他杀我。
其他的就不多说了,总之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
下面才是我真正想说的。
最近看的惊悚片比较多。
有人把关于汉尼拔的前三部电影也归类于此,要不就是恐怖片。
说实话,不能认同。
说是悬疑还稍微比较能让我接受一点。
因为事实上,电影本身来说里面并没有过多的血腥的镜头。
观看电影时的心情,除了折服,好奇,以及着迷之外也并没有恐惧,除了偶尔有些心惊之外。
电影中大量的对犯人的心理分析,以及威尔与博士之间的心理战才是最吸引人。
那些你来我往间所张显的智慧,那些吹发立断的锋利,和那些对人性的精准的剖析。
近年来的类似影片在逻辑思维以及心理表现上已经渐离佳境了。
所以,才会有了越来越多的所谓惊悚片。
它们少有剧情,绝大多数靠着气氛渲染或者在试听上的冲击使观看者产生恐惧感和颤栗。
在观看当时或者会有些许震撼,但是没有回味的恐惧实在是没有任何意义。
其中最让我失望的就是《Hannibal Rising》。
其实从《Hannibal》开始已经有商业化倾向了,而《Red Dragon》则看得出更明显的商业化。
当然,我并不是说这不好,尤其是当一部低成本电影(《The Silence of the Lambs》)获得巨大成功时,商业化的续集便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和结果。
但是《Hannibal Rising》更甚。
在我眼里,这是一部根本就没有充分准备,完全是在众人千呼万唤下赶工出来的商业片,以至于它完全偏离了这个系列电影的轴心,把它拍成了一部真正烂白的惊悚片。
惊悚片实在不是我的菜啊!!
那些恐怖的画面再配上音乐,看的我心惊肉跳的。
为了看ed,惊悚部分硬是靠手遮屏幕看完了整部电影。
《沉默的羔羊》没有完整看过,不好比较。
但是感觉这片子不错,剧情很新颖,节奏不拖沓,几乎没有多余的情节(除了片尾ed安慰盲女,还取消她头发的那段,实在是有点出戏,是因为找了大牌来演配角不得不加戏吗?
还是故意制造欢乐气氛好与后面揭露凶手其实没死形成强烈对比?
),再加上气氛的成功营造,值得推荐给喜欢惊悚片的人士。
凶手假意纵火自杀那段很精彩,算是高潮结尾之后的再高潮。
片尾ed保护家人没有流于“武斗”而更多是“智斗”的处理也很不错。
有人评论说对比两个食人魔,ed在本片演技不够突出。
但人物角色就是需要这样一个异常冷静又关心妻儿的FBI,我倒觉得ed的表演符合人物的特点,演惯了心理复杂的黑色人物,回头依然能演好正常的普通人,不正好证明了演技的高超和戏路的宽广吗?
安东尼霍普金斯的台词念白和抬头挺胸脸上没什么变化的表情,让我想到四五十年代黑白电影里一本正经的老头。
作为《沉默的羔羊》前传,它的大体故事脉络和犯罪动机都与《羔羊》很相似,都是因为找不到变态犯罪者而求助于汉尼拔博士,罪犯都秉承了“蜕变”这一内核动机。
当然,两部都是很有看点的,之前看过《羔羊》,因此看到相似的情节不是特备惊艳了,所以看下来没有《沉默的羔羊》那种又怕又想看的快感,但细想这部《红龙》还是可圈可点的。
威尔和斯塔林的区别是很大的,斯塔林几乎完全被汉尼拔博士牵着走,比起她的智慧和心智,更多的是她独有的气质和拯救羔羊的圣洁让汉尼拔有所触动,进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但威尔显然要强势许多,虽然整部作品中他找了好几次汉尼拔博士,但博士几乎没有过多地纠结于威尔个人上,两人之间的对决有了几分棋逢对手的味道。
他是极有天赋,或者如汉尼拔博士所说,是“有想象力”的、“与我(指汉尼拔自己)相似” 的,仅在现场看了一圈,就大致模拟出犯罪过程和目的。
尽管在本作中对汉尼拔博士的塑造略逊色于《沉默的羔羊》和《汉尼拔/人魔》,但威尔的同情心、智慧、决断比斯塔林的“羔羊精神”更让我欣赏。
补充一下,这里的同情心体现在一开始他是拒绝寻找凶手的,(虽然打败了汉尼拔,但也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阴影,毕竟自己“依赖仰仗”的博士居然是食人魔,还差点杀了自己。
这也是他隐退的重要原因)但看到那些遭遇不测的无辜家庭的照片,他还是心软了,最终同意了FBI的请求。
虽然他的出场不像斯塔林自带“拯救羔羊”的献身精神那样让人唏嘘不已,但他绝对是个聪慧且正直的人。
“你怕我,但是你还是来找我了,你也怕那个羞涩变态的杀手,但你也会去找他,承认吧,你逮到我就是因为我们非常相似。
”而这部剧比《沉默的羔羊》、《汉尼拔》塑造地更好的角色我个人看来是罪犯本身,喜欢在尸体上留下牙印的,被称为“牙仙”的杜。
《沉默的羔羊》的罪犯是一个用女人皮给自己缝制衣服的变态、《汉尼拔》的罪犯是一个恋童癖,曾强奸过自己妹妹,还想让汉尼拔活活被野猪咬死吃掉的变态。
这是我看完前两部对他们最大的印象。
(当然,汉尼拔本身也是个罪犯,这里先不谈他)而这部电影,我看完后竟然有点同情杜,生下来就是兔唇,从小被奶奶(或者外婆?
)虐待,被辱骂、被威胁要割掉某个东西……童年的环境让他逐渐变得极为自卑,不敢正视别人的目光。
为此他砸了镜子、带着头套拼命锻炼身体、看到刊登侮辱自己言论的报纸非常生气,在记者面前展示了自己的刺青,告诉他自己将要“蜕变”,自己将要成为“龙”……但看到盲女一个人在等汽车,他还是选择送她回家,尽管因为自己的胆怯,那天晚上他拒绝了她的触碰;后来他吞了那副画后,也没有杀在场的两位女士,只是打晕后逃走了,这些都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他心中的人性——也许,他原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杀人,觉得自己只是在朝圣、在“蜕变”、在进化罢了。
而对于给予他“尊重与拥抱”的盲女,他在“自认为”遭到背叛后,(这里我也有点懵,盲女一边拒绝上门男子的提醒,可又亲了一下是什么情况?
)依旧没有杀她、没有朝他头上开一枪。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利用盲女,让他传递自己已死的消息,但我感觉他还是有点感情在的吧,没有什么理性的证据指示,只是我的观感罢了。
他的确是个变态、是个魔鬼,可他也是个悲哀的受害者,是一个不幸福童年阴影下的受害者。
汉尼拔博士告诉威尔线索就在录像带里,只是威尔自己没注意到。
事实上,到最后影片也没有给出“牙仙”选择家庭的具体理由,一开始我也不太理解,感觉只是看录像带,分析哪家比较好下手就选哪家了。
看到豆瓣有评论说“关于全剧没有解释的选择这些家庭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选择童年幸福的家庭,完善的家庭,对缺失的一种仇恨的投射。
”非常赞同。
牙仙为什么看到胸大的才会跟盲女有反应,警察翻看了那么多录像带居然只得出他是录像带公司员工,也没总结出录像带的共同点(胸大)还有就是汉尼拔的作用到底是啥?
除了助攻一下牙仙去搞警察,还被发现了,好容易说好要教警察驾驭恐惧,然后也没下文了。
汉尼拔和主角之间的链接度没有沉默高。
还有观众喜闻乐见的牙仙的乱伦结晶身份,就警察说了一句话,也没深掘,这种禁忌话题拍好了,也不至于上的是冷门佳片榜哈哈哈哈还有就是红龙为什么背负前传的身份?
按理说前传应该渲染汉尼拔才对,深挖食人魔的心路历程,结果倒好,戏份和深度还不赶沉默多,直接当续集不好么,故事逻辑也说的过。
把真正的前传打磨打磨,多讲讲汉尼拔还有结局,我认为牙仙真死在大火里就好了,也算是真正的完成了涅槃,也就是他认为的becomeing,而且人物立体度瞬间拔高,前恶后善,让人忍不住唏嘘。
感觉结局为了加个主角光环,把杜尔的形象弄扁平了,虎头蛇尾。
是不是换了个导演?
还是喜欢沉默的那种意识流风格,多有逼格,很配汉尼拔的形象,欲言又止的镜头属实惊悚,红龙有点浅了,不过也算很棒的商业片吧。
给自己的记录 写得杂还乱汉尼拔把Will Graham的地址告诉D应该是像前面说的那样要will直面恐惧,给他的一个练习。
“Fear is the price of our instrument. ”而不是为了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是为了报复。
受害女性的共同点可能是有这几点 :1.和谐健全的家庭,还要有宠物。
汉尼拔说过 弗雷迪(受害记者)就是will的宠物。
这点与祖母曾经养过宠物恐怕不无关系(祖母的画像里出现过)。
2.应该是女人院子里有泳池且裸露,受害女性的录像带里都出现过在院子露天泳池穿泳装的画面。
红龙那幅画《伟大的红龙与日光蔽体的女人》(The Great Red Dragon and the Woman Clothed in Sun)暗示的是这一点。
《启示录》第十二章第一节:“天上现出种种异象:一妇人披日踏月,头戴十二星冠,正在分娩的痛苦中呼喊;一头红色巨龙,七头戴七冠长十角,尾拖三分之一星辰,在妇人前欲吞吃那将娩出的婴孩。
妇人生下一男婴,立即被提到上帝宝座那里,将来他用铁杖辖管万国。
妇人按上帝指引逃到旷野,她可以在那儿生存1260天。
启示将出现新的天地。
3.满月这点跟宗教朝圣有关,汉尼拔说过。
2.25号满月杀害伯明翰的杰克比一家(后来通过这个查出Chromalux公司的一家,五口人),3.28号满月前一天杀害亚特兰大的利兹一家(WILL第一次去的养狗的那家,六口人)。
只要一部电影成功成为了经典,必定会出续集最后来个前传来作补充说明。
沉默的羔羊之所以口碑还不错,或许没有像电锯惊魂一样出七部来自毁声誉也算原因之一吧。
这部前传算得上不失望也不惊喜,三位戏骨在电影里的卖萌卖肉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剧情俗套的缺点吧。
拉尔夫在戏中卖肉,爱德华在戏中卖萌,安东尼叔则是一如既往的迷人。
纵观拉尔夫在戏中演的DR.D,我一度想起爱德华在搏击俱乐部里的表演,可以说这两位演人格分裂感觉是爱德华更胜一筹。
爱德华还是一副文文弱弱可攻可受的萌样,整个影片中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直到我看到最后他学DR.D的祖母时才感叹他为什么会演人格分裂如此的出彩了。
相比沉默的羔羊,这部戏的逻辑性明显不足,线索来得太突然,感觉只是匆匆忙忙的为接下来的进展做铺垫。
相比汉尼拔,这部戏刻画人性部分又太过于平淡与庸俗。
雷同的一点是和汉尼拔一样,都有一位女性来让罪犯变得情感丰富起来,与汉尼拔不同的是DR.D只让人怜惜,而汉尼拔会让人敬佩。
DR.D反映的只是关于爱的重要性,童年时期的不幸缺少关爱导致人格分裂,就像爱德华戏中说的:”he's not a monster“,最后又被爱所感化。
汉尼拔则是反映了更深层次的东西,除了爱的点睛以外还有对于整个社会,阶级的思考,导演似乎致力把他塑造成一位与世俗对立面的”圣人“。
在心理片中对于爱的描述还有今天看电影时一度想起的搏击俱乐部,以及也是描述人格分裂的侵入脑细胞。
相比之下这部电影如果没有沉默的羔羊这闪烁的光环笼罩的话,没有三位戏骨的演绎,顶多值两星半吧。
侵入脑细胞中对人格分裂的阐述和红龙相同,不过画面与阐述方式就比红龙超越千千万万倍了。
不免唏嘘,所有的罪犯,乃至有任何心理问题的人,童年必定有可怜之处,必定缺少过关爱乃至虐待。
但有些人成为了罪犯有些人却没有的根本原因除了是否有犯罪基因以及是否具备过人的智商,或许还有强壮的身体吧,当然The Jigsaw Killer除外。
把沉默的羔羊和相关的几部作品看完了,这部《红龙》我觉得拍得挺通俗易懂的,大腕也多,看大家的影评都讲得差不多了,我也凑个热闹,分析一下这个连环杀手吧。
他的外面存在缺陷。
杜尔应该是先天兔唇,他上唇有明显手术疤痕,而且是比较严重的,他说话会带鼻腔音,证明他的上颚畸形并矫正过,也是他需要佩戴假牙遮丑的原因。
先天的畸形导致他可能从小被歧视,后天的健身是为了用强健的体魄弥补相貌上的缺陷。
他的家庭十分不幸。
他没有和父母生活,是被外婆带大的,可能其父母很早就去世了。
他的外婆没有耐心,粗暴,对他的尿床习惯不能容忍,并在语言和行为上恐吓他,导致杜尔严重的心理阴影。
威胁阉割甚至导致其正常情况下勃起障碍,需要特殊刺激才能勃起,奸#尸多半都有这个毛病。
从杜尔杀害的两家人来看,他痛恨幸福美满的家庭,对美丽温柔的母亲有强烈病态的占有欲。
他会把小孩杀死后当做看他占有他们母亲的观众,这满足了他夺走辛福的母爱的变态需求。
从杜尔杀记者来看,他还需要人们对他的敬畏,当然,做连环杀手也会满足世人畏惧他这一需求。
所有看不起他的人,他都要杀掉。
这也是他没有杀掉盲女的主要原因,因为在心理上他是凌驾于盲女之上的,盲女对他的爱让他很满足和舒服。
从他吃掉那幅画来看,盲女的爱保留了他一部分原先的人格,这部分人格对红龙人格发起了进攻。
然而后来他误会盲女和同事搞不清楚,导致红龙人格复苏。
也就是说杜尔人格分裂,红龙人格借由杀人复苏并将取代第一人格,这就是他说的“转变”。
从最后侦探战胜杜尔的手段来看,他外婆是他的心魔,也可以说是唯一可以对抗红龙人格的存在,这也印证了他外婆对他心理的摧残之巨大。
杜尔由于外貌和心理的双重打击,导致了他极度不认可自己的第一人格,第二人格也就是红龙人格借此苏醒,用极其血腥暴力的手段,在杀人的同时也杀掉第一人格。
杜尔是可悲的,但我不认为他没错,不管他是不是神经病,我都不能认同某些人的观点。
做错了事情就应该受到惩罚,神经病就能不偿命,枉死之人谁来同情?
他可悲,他可怜,但是被当场击毙是他最好的归宿,我们不需要他的忏悔,听他忏悔那是上帝的事,我们要做的只是送他到上帝那就好。
not so good as Silence of Lamb
一个刻在树木上的汉字“中”做线索,推导出大红龙,太 河南 叻
感觉不如前两部,虽然Edward Norton的表演可圈可点
2011.10.27 演员好,剧情一般。老公说:“应该给汉尼拔和诺顿更多对手戏”
过度利用汉尼拔反而成了一种累赘,除去汉尼拔的戏份,并不影响本片
三星半;其实跟汉尼拔没多大关系,但拉尔夫费因斯绝对是大看点,无论是全裸还是演技,他弟弟约瑟夫费因斯也是个美人儿。(¯﹃¯)
对汉尼拔性格的描写与之前相差太大,看起来更像个普通的罪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而想杀死警察之类,没有以前那种令人战栗的从容和高度的精神崇拜
結局令人驚喜,結尾部分有著雙重反轉,第一重反轉完全可以說是反高潮的,這個反轉令人耳目一新又印象深刻,當你以為這就是結局的時候,竟然又有了第二重反轉,誠然,第二重反轉其實破壞了第一重反轉的情感力度又略微回到了俗套上,但是在反轉的一瞬間還是能讓你措不及防的。整部電影觀感是好於《漢尼拔》不少的,節奏很好,整個故事也回到了一個比較傳統的懸疑犯罪的敘事。幾位主演都比較好的完成了各自的角色,這部的反派雖然遠沒有漢尼拔的魅力,但是好在也演出了自己的特色,是一部觀感不錯的懸疑犯罪片
克萊麗斯與漢尼拔的關係遠較威爾複雜并帶有一種令人迷幻的曖昧,後者與食人魔衹有憎惡和怨恨。缺乏直達心靈的溝通和默契,這種局限展現在銀幕上就是單獨看誰的表演都很出色,而角色間交流却永遠相互排斥。
看了两遍,只是觉得应该把影片中介绍的的东西全部弄懂,果然。。。。原来红龙就是麻将里的红中!!ps拉尔夫费因斯和爱德华诺顿调换下应该更适合剧本
太敏感的人总是容易极端。哪怕有善心。
为了拔而硬拔的电影!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演员和阵仗。拔喧宾夺主的吃相实在难看,我还以为你拔背上就是龙呢。
霍普金斯、诺顿、费因斯,三个实力男演员撑起的一出戏,心理悬疑虽不及沉默的羔羊,却也不失为一部扣人心弦的片子,尤其结尾的小高潮。PS 艾米丽·沃森的盲眼,真的很电,一个超会用眼睛说话的女人,无论怎样都迷人。
三星半。《沉默的羔羊》后10多年才拍这个前情故事,很难让观众眼前一亮了。主演也老了或者换了,连着看的话都接不上戏。节奏感觉好过《汉尼拔》
廉价续集恐怖片,美剧《犯罪心理》式罪犯。未料到汉尼拔片头就就擒;看到卧推锻炼的反派猛撞父子俩所在卧室门不开结果探员妻子捅破一叶伸手扭锁时彻底无语了。
这个系列之所以惊悚,全是因为在小小牢房里就能玩弄人性的霍普金斯。脱节太严重了,两句话就能把杀手的养成解释清楚了?他是怎样接触到中国文化的?他有没有导师?转型的意义在哪?编剧是吃了什么药这么侮辱群众智商。
威尔和红龙这两个角色和演员并不融合,诺顿和拉尔夫演员本身没有问题,但这两个角色并不适合这两名演员。诺顿是外表纤弱内里强大,自己更像大BOSS,收着演并不适合他;拉尔夫形体姿态表现一流,但眼神里看不到变态。安东尼的汉尼拔是到位的,但这部他只是话痨而已。十几年前的罪案片还是耐看的,诺顿的颜值还是耐看的
面向亚洲市场的沉默的羔羊?除了诺顿没有任何看点。
马马虎虎,比前面两部其实阵容更强,但导演水平不如前两部
正常情况下,续集总有狗尾续貂的感觉。但Anthony,Ed,RF的精湛演技填补了剧情上的不完美,RD确实让我大饱眼福。追着Ed来看的,还能说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