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开放二孩政策。
2017年《逢春》正式上映。
据统计局公布数据现实,二孩出生持续增加,在新生儿中占比过半。
除去数据之外,也许广大网友并不关心身边的人和事。
政策开放后,有多少三十多岁的女性重新考虑二孩,又有多少家庭中展开了两个小孩差距十几岁的局面。
所以不论是从数据看还是从现实看,二孩政策的开放为出生率做了一定的贡献。
虽然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现实,二孩更多的出现在三十五岁以上的女性身上。
甚至一度让我觉得,我国女性最具有牺牲精神,牺牲自我,牺牲身体,在生育这件事情上简直怀有人生最大的热情。
我不解,也无法苟同。
但在《逢春》这个片段中,贾导是在做二胎宣传片吗?
并不是吧。
时间和逢春,很有意思的链接。
都说中年夫妻亲一口恶心好几天,而二胎这个事情,难道不是婚后时光的又一春光吗。
赵涛说“只要你愿意,咱们就能把时间拿走的东西再一点点拿回来。
”可我们知道的,时间拿走的东西,回不来了,就连时间也是过去时。
只是,逢春之后,这四季还可以再来一遍吧。
这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生活的纪录片,记录天灾人祸,爱情在时间中褪去激情,城市在时间中的迷失,时间去哪了,都被一点一点消磨了。
颤抖的大地 巴西突如其来的泥石流灾害给这个国家带来无法承受的灾难,也带走了一个三口之家的幸福,儿子对父亲难以忘怀,每每涉足河边,丛林便会吹响与父亲约定的口哨。
第一幕总是带着大国的情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这个故事不像一个电影,更像是现场报道,场景融于现实。
呼吸 俄罗斯这个故事最有意思的便是结尾男主随着女主手风琴的推拉来胸腔起伏。
关于爱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战斗民族的爱情更加刚烈一些,只是当爱情延续成生命时,成了施救者和被救者的相互折磨。
只谈以后,也知至死方为休。
孟买迷雾 印度孤独的两颗心城市中互相取暖,却因城市迷雾再一次迷失。
相识于手机,迷失亦于手机。
迟暮的老年人面对被时间洪流挤走的儿女,无法找到晚年的乐趣。
而父母早逝的查理因为手机与老人结缘,在嬉笑怒骂中与老人相交,待到故事高潮,查理突然消失于城市中。
重生 南非''still born''这种末世情节极大的冲击着前几幕的温情。
人类生活的痕迹被一点点清除。
当女主叛逆于现实时,被成功指引到时间穿梭机,穿越即出生,重拾人类灭亡之迷。
逢春 中国目光集中到中国的二胎政策,让两个形似陌生的夫妻重拾生活的热情,影片中一片片盛开的梨花,怕是那枯木又逢春呐。
“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它也是具象的,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一天一天的过去,人也随着时间的变化,皮肤渐渐的松弛,就连眼角的皱纹都多了几条。
但是我们却永远无法抓住时间的脚步,来不及陪伴,还没有说一句我爱你,甚至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时间带走了身边的一切。
该片是由“金砖五国”的五位导演分别以“时间去哪儿了”为主题拍摄的一部电影短片,五位导演用自己不同的理解诠释了他们对于时间的理解。
《颤抖的大地》时间永远定格在十一月五日这一天,因为一场意外,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
导演用定格的画面,像是一张张的照片一样把灾后惨烈的情景“血淋淋”的展示在我们面前,死马这些曾经活生生的生命,却因这场意外永远定格。
小男孩一直无法相信父亲离开他的事实,每天都会回到已经被破坏的家里放上一点食物,等待父亲回来,可是事实却是一日复一日。
母亲是一个坚强的象征,她虽然承受着丧偶的痛苦,但是依旧坚强的面对自己的孩子。
短片的最后写了一句话:时间会揭示一切。
但是这是残酷的,家园被摧毁,亲人永远也回不来了。
《呼吸》导演首先用远景交代了环境,厚厚的积雪,恶劣的天气。
多次出现的大远景和远景都在向我们展示一个在极端条件下仍坚持的女人形象。
其次是女主人公出场,饱受男友折磨的女主人公,终于在多番凌辱后选择反抗,但是男友却在追逐自己的过程中不慎受伤。
善良和责任让女主选择去挽救男主的生命,而作为贯穿全片的手风琴却成了拯救男主生命的利器。
他们之间是有爱情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爱情中掺杂了怀疑的种子,令他们之间难以呼吸。
《孟买迷雾》“空巢老人”一直是我们社会所关注的人群,虽然有子女的赡养,但是却得不到子女的关心,他们孤独、无奈。
导演将人物设置成年龄差距巨大的两代人,向我们展示了两个人之间爱与被爱的快乐,孤独的老人和流浪的小孩,这种人物的设置在性格和人生方面都有很多的不同,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成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老人用爱的时间赋予了流浪男孩保护,男孩用爱的时间给予了老人关心。
他们彼此成了对方的保护伞,在爱的时间中带给对方快乐和感动。
导演最后将老人设置成去世,小男孩也失踪了,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猜想。
《重生》该片用超现实的手法向我们叙述了一个重生的故事,女主人公通过一块手表、一张照片探寻过去的记忆,在受人限制与禁锢的环境中,她选择跳出“牢笼”,找寻前世的回忆。
在时间的轮回中选择自己的人生,创造了一个新的生命,这个生命不再受人监视,他是自由的,随着一声啼哭,他获得了重生。
在时间的洪流中她选择了重生,重生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意味着抛弃过去,面向未来。
《逢春》人到中年的困惑,面临着家庭、工作、金钱等等的困扰,时间的流逝带走了爱情当初的激情,留下的只有平淡的粗茶淡饭。
导演将大环境设置在春天,万物复苏的时节。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重新开始,重新进行选择。
男主和女主的感情也在春天的时节中重新开花结果,两个人在桃花盛开的树下相拥,好久没有的拥抱,女主也说到:“你有多久没抱我了?
”激情过后的平淡,时间带走了爱情中最为美好的部分。
电影中也反映了生二胎和在社会底层人物的辛酸与苦楚,这也是贾科长电影中一贯反映的现实社会。
该电影由五个国家不同生活,不同信仰,不同环境的导演拍摄而成。
但是他们都用一个共同的主题“时间去哪儿了”为题,向我们展示了在时间中人的渺小和无能为力,我们都无法改变时间,那是选择安于现状?
还是选择在时间的狂流中抓住“尾巴”?
不要总是感慨时间去哪儿了,而应反省自己到底有没有珍惜时间。
趁着十九大召开之际,金砖五国的五位导演以时间去哪儿了为题写了一篇命题作文。
巴西、俄罗斯、南非、印度、中国——五段截然不同,看上去都在传递着时间观与对生命之感受的故事。
第一部是来自巴西的导演沃尔特·塞勒斯的短片《颤抖的大地》,他大概也是我们在其它四国里最熟悉的导演。
他拍摄的《中央车站》获得了1998年第4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而该作品的获奖也标志着巴西电影进入了“新电影十年”。
沃尔特·塞勒斯是当之无愧的旗手。
有人曾说,整个巴西“新电影十年”作品的文化基调就是—“一个男孩,要寻找他的父亲,一个女人要寻找他的皈依,一个国家,要寻找他的根。
”和《越线》、《中央车站》、《异国他乡》如出一辙的是这部短片里父亲依旧是缺位的。
就像导演一直强调的“巴西像一个被父亲遗弃的民族。
”应该支撑起家庭生活的强有力的男性呈现出缺席的状态,是社会的伤疤,孩子心灵的伤痛,是影响巴西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源。
为了更彰显巴西社会的这一状态导演拍摄了一个家园遭受泥石流人们变成难民的故事。
故事中的核心家庭中的父亲在灾难中失踪了,孩子寻找父亲,作为母亲的老师有了新的追求者。
显然,对于沃尔特·塞勒斯来说这是一个毫无新意的故事。
直白得像国师张艺谋得作品,恨不能把自己的文化掰开了呈现给世界。
所谓的意象化表达到这种程度也是无趣了,当然国师沃尔特·塞勒斯的视听手法也是和国师张艺谋一样过硬的。
毕竟我们还能记住夜晚床上一家三口紧靠着的脚丫体现出的浓浓亲情还能记住静态的触目惊心的灾难画面呈现的经受泥石流的巴西村落样貌。
如果说第一部片子里巴西的样子是黄色的泥石流,那么第二部片子里所呈现的俄罗斯则是银装素裹的冰雪王国。
俄罗斯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所创作的《呼吸》无疑是五部里最有创意的。
一对夫妇长期生活在冰天雪地,本可以是美好的二人世界却被日渐颓废的丈夫破坏,丈夫酗酒、烧妻子的衣服、婚戒、辱骂妻子畜生还怀疑妻子出轨。
丈夫在一次追打妻子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妻子用手风琴接住丈夫的气管并不断拉动手风琴来帮丈夫呼吸。
讽刺的是帮他续命的手风琴正是他怀疑妻子出轨的证据。
片尾妻子和丈夫的对话可以说是整部长篇最为精妙的一笔了。
“我还可以活多久?
”“从现在开始,我就是你的时间。
”这部作品的影像风格也是我最为喜欢的,很有昆汀的《八恶人》的味道。
血腥残暴的画面也让我们真正见识了战斗民族。
印度导演马德哈尔·班达卡拍摄的《孟买迷雾》是五部片子里最为平庸保守的。
讲述了失去与家人共处时间的老人与乞丐男孩的往年交。
两个孤独的人在时光中温暖了彼此,走的是温情路线,故事是打动人的但也过于平整标准。
片中出现了代表时间变化的蓝牙打电话、智能手机、留声机、电视机,标准的八股文。
最后老人给家人的遗书里还要点明“城市给了你们很多,却独给不了你时间。
”
来自南非的短片则是一部非常有人类学视角的科幻片。
《重生》里的未来女孩逃离了死气沉沉的未来世界穿越回到了欣欣向荣的地球原始部落。
但很可惜短片未来科幻的部分比较多对我而言更有趣味性的原始部落部分篇幅极短。
而本片的科幻制作也是我看过的科幻里最为粗糙简陋的,1902年梅里爱拍摄的《月球旅行记》都更有科幻感,咱南非导演这样拍科幻片,还是非常有勇气的。
咱们有农业背景贾樟柯导演,总是能轻而易举的呈现我国最广大却最在主流语境下失语的中国人的生存境况。
《逢春》讲的是在景区以扮古装为生的中年夫妇赶上二胎政策迎来第二春的故事。
人物生活环境的设定便利了贾导演呈现中国历史与现代元素。
从《山河故人》起贾导就开始尝试用镜头语言来表达不同时代,这一次不同时代调性的展现能力是优于过去的。
只是,总能把握住中国脉搏的贾樟柯这次故事的内核显然是为了响应党的号召以展现其荣光。
俩字,别扭。
总体来说整部长片没有什么艺术上的闪光点,作为一部特殊时期上映的金砖五国电影很好的向我们展现了五国的风土人情。
让我们更好的把传统印象植根于脑海中,算得上是一部值得观看但不值得细细品味的电影。
6.4,数字运算,9分分配给5个短片,每部满分1.8按喜恶顺序,分别为俄罗斯、南非、中国、印度和巴西,共计得分5.4,加1分给主题策划。
沃尔特的最强扭主题;印度故事太乏味;贾樟柯生硬扯成政策和时局宣传片,但还算暖心;南非将主题宏大了,有扩展成长片的卖相如第九区;俄罗斯最有意外惊喜感,且呈现凛冬的过瘾“动静”。
有幸提前观看了金砖五国合拍影片《时间去哪儿了》,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五国导演首次合作拍摄同一影片。
影片包括五个短片:《颤抖的大地》(巴西)、《呼吸》(俄罗斯)、《孟买谜雾》(印度)、《重生》(南非)、《逢春》(中国)。
《颤抖的大地》讲述了小镇被泥石流冲毁并重建的故事。
影片中,一位父亲在灾难中失踪,儿子坚信父亲没有死亡,并始终等待着父亲的归来。
导演用静止图片来刻画灾区的断壁残垣,挣扎的牛马、卷起的轿车、坍塌的房租、倒下的树干……灾难破坏的瞬间长时间定格于画面中,正如失去家园、流离失所的人们一直遭受着戕害一样。
《呼吸》则是讲述了一对夫妻藏居在深山中,妻子很少在家,因此疑心的丈夫以为妻子与铁路驾驶员有染,心由生恨,开始破坏掉妻子的衣物。
丈夫在一次追打妻子的过程中不慎跌倒,伤情严重,呼吸困难。
在大雪封山、银装素裹的偏远山林,妻子无法向外界求助,只能将丈夫的气管外接到手风琴出风口处,通过拉动手风琴来帮助丈夫呼吸。
面对丈夫的疑问:“我还有多长时间(能存活)?
”妻子回答道:“从此,我便是你的时间。
”相较而言,这部《呼吸》是几部短篇中我最喜欢的一部。
它的创意、摄影、剪辑、构图无疑都是完美的。
最后的手风琴,原本是铁道驾驶员送给女主练习的乐器,同时也是丈夫猜疑女主出轨的证据,最终却成为了维持丈夫生命延续的转接。
在粗涩古怪的琴声与艰难困阻的呼吸声中,我们感受到爱情的宽容与猜忌,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人性的救赎与罪恶等多织的复杂情感。
《孟买迷雾》讲述了一位退休老人钱多面对着家人的隔阂与疏远,无所消遣,穷极无聊。
在一次外出散步过程中,遇到了无父无母的孩童查理,自此二人便如影随形,发展为一老一少的“忘年交”。
查理生日的当晚突然发生了意外,自此失去了踪迹,钱多在多次寻找无果后留下遗嘱也随之死去。
这部电影的“时间”主题表现的不是特别强烈,钱多的死亡也无明显的行动逻辑。
配乐和剪辑还算不错。
《重生》讲述了生活在未来世界的女主,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人类生活的照片,心存向往,于是冒着生命危险逃脱现实的束缚,并穿越回了人类生活的年代。
这是一部未来主义色彩的科幻片,片中古老破旧的手表重复出现,是一种隐含的时间隐喻。
最终停止的指针重新走动,女主也成功穿越回人类,未来时间与现实时间合茬。
最后一部影片是贾樟柯导演的《逢春》,讲述了在山西平遥景区内,夫妻二人是娱乐表演项目的底层演员,因为二胎政策的放开,二人考虑是否再生一儿子。
一方面,二人年龄已近四十,经济能力又相对薄弱,二胎计划带来了很多困难和疑虑;另一方面,(从二人对话可以得知)二人在多年前的春分时节,因为违反了计划生育的规定意外怀孕,被强制将孩子“打掉”了。
出于后者,原本反对二胎的丈夫同意了妻子的要求,并决心补偿对妻子的亏欠。
时间在影片中也就有了两层涵义:女主赵涛对于过去事件的创伤性回忆(春分)和逝去情感的惋惜、追忆。
总体来说,贾导的这部短篇中规中矩,二胎政策的外衣下是现代社会情感淡化的内核。
赵涛和梁景东的表演给影片加分。
本来看到监制有贾樟柯,导演也有贾樟柯以及其他四个国家的导演。
这种分别拍摄短片合成一部长片的形式,按理说应该有看头。
毕竟能看到不同导演对同一个概念的理解,以及他们用什么样的手法去表现。
简单说说5部短片的印象,第一部巴西导演的《颤抖的大地》,我看到的是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助,所以这部短片更像是在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第二部短片,俄罗斯导演的《呼吸》,讲述一对年轻夫妇,相爱相杀的故事,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内心不成熟的年纪结婚,是不能处理好生活的。
第三部印度导演的《孟买迷雾》,主题选的挺好的,关注老年人的生活,但是剧情太过印度,煽情部分太过于设计。
第四部南非导演的《重生》,导演想法还是不错,用科幻片的形式讲述未来的故事,其中涉及了穿越以及轮回。
第五部是贾樟柯的《逢春》,讲述普通老百姓在面对二胎政策的种种困惑,生还是不生,是很多独生子女家庭考虑的,电影还是保留了贾樟柯一贯反应社会现实的风格——《时间去哪儿了》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喜欢电影的朋友关注,我们一起讨论电影
1父亲教了儿子古托一种独特的口哨,是他的父亲从前教他的,为了是呼叫他回家~然而在灾难发生后,古托的父亲就这么没了,但古托却不愿意去接受吧还是会回到房子的废墟那里,算是祭奠父亲,还是会跑到河边、各个地方吹着口哨找父亲。
慢慢的,也只能接受父亲早已不在了的事实吧
美
雪地 人显得那么渺小
爱人吗?
却突然间的争吵,一个人倒下了,气管插进去,氧气瓶没了,再接的是手风琴,靠它了鼓风,所以才会是“你还能活多少时间,在于我”很短的片段,却让我看得有点怕~可能是割开气管的那段吧。
也可能是两个都不太正常的人,总觉得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
老人家与一个孤儿成了很好的朋友,老头帮他买冰棍、鞋子、生日蛋糕,孤儿也用自己辛苦钱给老头买了一本书~这样子的情谊真的很感动,突然想有个忘年交哈哈哈然而,这个小孩子有一天却不知所踪了,老人家花尽力气也还是没找到他,就这么离世了。
他希望儿女能找到那个小孩,说是自己欠了他“很多有爱的时间”。
南非的这一段,或许更多说的是人生的主宰权吧,谁才是真正的玩家?
不太看得懂…最后贾樟柯的这一段,也没太get到…
金砖国家会议开幕式影片,BRICS五国导演命题作文:时间,去哪儿了。
满分10分,五个独立短片只能打分0分或2分的话,显然这个短片合集并没有及格,私以为俄国和印度拿到了难得的2分。
巴西短片有些类似《再见,再也不见》,真的不见了,可惜我无法理解这种人文气息浓厚的短片,所以只能抱歉,不喜欢。
印度短片前面大段算是比较轻松愉快的,也侧面反映了老人渴望交流的社会问题。
南非科幻短片,讲了一个轮回的故事,有点感觉像是衔尾蛇一样,然而不好意思我觉得故事讲的并不好。
贾科长,是我见过最喜欢满足老婆表演事业的导演,这个山河故人的平行世界中,涛和梁子最终走到了一起,不仅没有离婚,甚至还准备要了二胎。
BUT故事并没有什么趣味性。
话说平遥国际电影节要开幕了,宣传海报还是很有品味的,点赞。
至于俄国导演拍摄的短片,真的是大爱,雪淋淋赤裸裸神经质质的喜欢。
故事背景一片空白,一个捣鼓石头生意热爱手风琴的文艺女青年,因为大雪封路导致回家晚了,发现男友正在很生气用电焊烧掉她的bra,石头甚至心爱的手风琴。
一番撕扯后女主甩下戒指带着已经再也不能发出正常音调手风琴破门而出。
等女主再回来,发现两人戒指已经被电焊沐浴后而化成灰,女主和男主撕打起来,男主在追女主路上,滑冰摔倒了,变成了无法行动并且呼吸困难的植物人。
女主将男友拖到房间里,用刀喇开男主喉咙,用一根管子将手风琴和男主喉咙连接起来,根据呼吸频率推拉了起来。
伴随着悠扬又变味的手风琴音调,男主问她: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女主答到:我就是你的时间。
💯
金砖五国合拍的这部命题电影,可惜了几个不错的设定。
第一个故事,巴西《颤抖的大地》:每个人都希望失去的亲人再次回来,等待成为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动力。
第二个故事,俄罗斯《呼吸》:即使你讨厌的人,也有可能会变成你生命的脉搏。
第三个故事,印度《孟买迷雾》:现代都市缺失的是亲情和快乐,没有血缘关系的一老一少给予了对方最美好的时光。
第四个故事,南非《重生》:生命最本质的意义,就在出生那一刻。
第五个故事,中国《逢春》:时间像个小偷,它会把你最留恋的东西偷走,在时间的磨砺下,就算恩爱的夫妻也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激情。
五个故事,彼此独立,都是关于时间,巴西太平淡,俄罗斯时间最短,却最有创意,印度很俗套,南非很有想象力, 无奈时间和经费都有限,中国是标准的贾樟柯风格,贾科长依然处理的无惊无喜,但中国风的配乐我很喜欢。
其实如果每个故事都加长成为一部独立的影片,质量会比现在这个短篇合集好很多。
只有第一个含有一点纪录片,其他并不是了,还有科幻片、魔幻现实呢。五个故事是五个国家的导演作品,全都与时间有关,合起来最好看,单独看第一个第二个有点犯困。最喜欢第五个中国的故事。昨天科长来深圳了,但我隔一天才看到这条新闻。
俄罗斯的呼吸两颗星,南非的重生一颗星,贾樟柯的……二胎宣传片……和印度强行煽情……减一颗星😐
质量: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巴西,喜爱度:俄罗斯>印度>南非>中国=巴西。俄罗斯小哥哥好帅~!!!梁景东大叔也不错,有韩国大叔的韵味~。俄罗斯一片雪景绝美,嗅出了奇葩文艺片的味道。印度一片的老幼友情欢乐动情,没想到南非拍了部反乌托邦质感的科幻片。Waltinho这次拍得反倒一般,科长的二胎宣传内容令我反胃。
时间这个母体,在不同生命中延伸出不同的演绎。巴基斯坦,是灾难过后的重生再建,是倔强儿童的不老执念。俄罗斯,是虐恋爱人的不死欲望,是殴打过后的共同呼吸。印度,是宗教阶级的分化共和,是老人孩童的友谊相伴。南非,是重生信念,是死而复生。中国的,是经典与现代消解建构,是戏谑和一抹微笑。
只要你愿意,咱们就能把被时间拿走的东西再一点点拿回来。
从现在起,我就是你的时间…… 此刻,更喜欢手风琴了!
为科长打四星
俄罗斯用手风琴当呼吸机最文艺,音乐取代了呼吸。印度忘年交拍得最通俗。巴西灾后重建,中国二胎政策,南非迷之科幻。
《重生》的音乐超级棒。
6.0分低了,还能一看。
喜欢非洲部分科幻与原始部落结合,讲到重生,时间回到原点。俄罗斯部分,喜剧荒诞爱情,手风琴促进呼吸,我愿用毕生时间陪伴你。印度最差,铺得爆满的音乐和尴尬的演技,整体像公益广告,对于大家说贾导的是平遥旅游宣传片表示同意。
因催斯听。尤其爱爆炸《呼吸》,简直是油画一样的用光。
巴西故事:纪录片式的影像,穿插真实的静态照片,3星。俄罗斯故事:冰天雪地里的爱情,对时间的表达也最隐晦,最喜欢了,4星。印度故事:可移植到中国的故事,寂寞的有钱老人碰上贫困的少年并感受到快乐,3星。南非故事:科幻故事,还不错,3星。中国故事:压轴却太差了,1星。综合:3星。
五个导演五个短片,不同的类型与风格,不同的角度与思考,探讨同一个主题,整体水准较高。个人最喜欢的到时最短的俄罗斯导演的《呼吸》,如此激烈的爱恨,通过极端的环境与遭遇来呈现,张力十足,令人惊艳,“我就是你的时间”。
花了一部电影的钱,看了5部不错的电影,很值呀!PS.说印度篇《孟买迷雾》不好的,是因为没看懂印度导演要说的是什么,以为导演说的是老年人的孤独,其实导演真正想说的隐藏在老年人孤独的背后,而在背后的是印度泛滥成灾的儿童拐卖,更甚的是儿童虐杀以及整个印度社会的无视……
难得能在影院看一部短片集,都小短片看着不累,最喜欢南非的科幻段落,充满蒸汽朋克末世感。摄影都很饱满,除了贾樟柯那段@文登影院
《在清朝》还没拍,科长就已经等不及要用《世界》那套过把古装瘾了,感谢大家愿意陪他一起玩!个人观感俄罗斯>★★★=中国>巴西=南非>>>印度。
看了大家点评中最有好感的南非篇和中国篇的开头,贾樟柯就是这调调,改不了。#20180219
2017.10.14宁波百老汇印象城店
南非的调性可以,远古至未来,人类游牧从非洲 向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