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口是心非?
怎么才能信任一个人?
记得曾经有一位长辈对我说过一句在当时单纯的我看来很不尽人情的话:朋友是用来互相利用的,世界上无利益不朋友。
我必须承认,过去我曾经一度全盘否定了这句话,并且固守着朋友在我心里的单纯性;接着的两年里,各种事情在我身上所起的化学作用让我也不断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审视这句话的含义,不得不说我对朋友不在那么单纯了,功利、怀疑、圆滑、世故慢慢成为我与朋友之间的隔阂,更准确的说,是我们对自己的保护。
不得不承认,在看此类影片的时候,非常享受那种永远不知道前方还有什么意外在等着的感觉,结局也是很令我满足,其实很多时候以为自己已经很高明,以为自己已经很周全,以为自己已经可以全身而退,却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古人的箴言总结的绝妙。
多多少少结局有点黑色幽默,但是却也是无奈中带着释然,失落中带着自嘲吧。
或许我们的生活中还没有互相猜忌互相试探到这个份上,但是这样的生活却也是人的正常行为欲望在特定工作和特定环境下才得以突显出这样的充满趣味吧。
也许正是自己在这方面的后知后觉,才更加偏爱此类揭示人性,智斗情商的影片吧,我不觉得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一类人,但我却始终相信,人是这样一类适应力如此强的物种,环境造就性格,性格改变命运。
导而优则编以后,观众看到的可能是一部技艺娴熟但内容空洞无物、故事幼稚的作品,比如张艺谋近些年的大制作。
编而优则导以后,故事断不会犯幼稚病,但可能滑入另一个极端,编织出过于复杂的架构。
心智成熟的观众当然跟得上故事的发展,却总也无法消除疑问,为什么必须将一片玉米地折腾成个迷宫?
作为编剧,Tony Gilroy在当今的美国电影界口碑上佳,Bourne三部曲尤其成功。
2007年他编剧并执导的第一部电影Michael Clayton就赢得7项奥斯卡提名,包括给他个人的编剧和导演奖项。
Gilroy的片子,哪怕是动作片,也都很有智慧,适合成年人。
在美国电影业曲意逢迎青少年观众的大气候下,Gilroy的存在相当难得,他最新的作品Duplicity(《口是心非》)我自然不会错过。
跟Michael Clayton一样,Duplicity也是一部非线性结构的片子,只不过时空错位更多。
5年前,美国CIA出身的间谍Claire(Julia Roberts)和来自英国情报机构MI6的Ray(Clive Owen)在迪拜的一次聚会上相遇。
两人是否一见钟情?
我们不知道,但化学反应显而易见,情未动,性先行。
显然,导演想让观众知道的事情太多,所以他使用了目前的电影制作中已经不常见的分离画面效果。
从大银幕上划过的一连串小银幕中,我们看到Claire对Ray实施了麻醉,取走了他手提箱里的情报。
有一个细节让我很感动,Ray已经昏迷在床上,Claire特意给他脑袋下垫了个枕头,让他睡得舒服点。
工作归工作,诱骗归诱骗,基本的疼爱和怜恤不能省略。
从两人眼神对上的那一刻开始,观众就该琢磨了,谁在诱惑谁?
Ray将Claire骗上床,还是Claire诱惑Ray将自己骗上床?
中东一别5年之后,两人在纽约相见,他们不再为政府工作,而是为同一家化妆品公司收集竞争对手的情报。
两人猎手和猎物之间的纠缠重新开始,他们的足迹遍布伦敦、罗马、迈阿密、克利夫兰等地方。
地点变化多以外,时间安排也比较复杂。
你刚看过现在,下一段镜头就带你回到三年前。
两年后的一段故事刚发生,镜头再发展到四个月以后。
为什么要这样?
我想主要是因为Tony Gilroy觉得自己有能力在纷乱之中把握好方向,为乱而乱。
Claire和Ray都是天生的好间谍,极具敬业精神,完全不受道德是非观念的约束。
他们能满足人们对后冷战时代间谍生活的幻想,英俊男加性感女,成熟而有魅力。
虽说早已超过法定结婚年龄,但一直保持独身,随时可以跟异性擦出火花。
他们俩到世界上的很多城市浪漫过,还有过在旅馆房间呆上3天也不出门的重度迷恋,可看不出他们之间有过一分钟的互相信任。
为改变这个局面,Claire问Ray,“如果我告诉你说我爱你,事情会不会不同?
”(If I told you I loved you, would it make any difference?)Ray的回答是,“如果你告诉我,还是如果我相信你?
”(If you told me or if I believe you?)信任能否建立与爱或者性都不一定有关系。
从推进故事的方式来看,给青少年看的电影主要靠动作,给成年人看的电影主要靠对话。
Tony Gilroy给Claire和Ray安排的对话是这部片子最出色的地方。
有一段关于迪拜受骗的台词“我昏迷以前记得的最后一件事情是我有多喜欢你。
”(Last thing I remember before I passed out was how much I liked you.),Ray说过好几遍。
Claire第一次的反应是装作不认识他。
这段台词在电影中反复出现过,每次观众大概都会觉得迷惑。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谁在蒙谁?
Julia Roberts和Clive Owen的表演也许有机会在年底的电影评奖中得到一些承认。
除了两个主角以外,Tom Wilkinson和Paul Giamatti等人组成的辅助阵容也很出色,但Duplicity绝无可能复制Michael Clayton的成功。
描写商业竞争有点太过头,描写男女情长有点太俗套;不过托尼·吉尔罗伊 Tony Gilroy的编导功力还是不减,没有冗述的情节,剪辑、画面、音乐一贯的高水准,虽然是常见的双线叙事,也还有独到之处;当然还有克里夫·欧文 Clive Owen与朱莉娅·罗伯茨 Julia Roberts自《偷心》后有增无减的化学效应,虽然后半部分显出审美疲劳,但看着两人较劲中透着暧昧还是过瘾。
有一点不懂 男主角使坏偷拿的配方最后被女的检举后被杜克收走了,为何他和女的在机场再次见面又带了配方 他的配方哪里来的
去年看的,不错的电影。
看完以后,我只知道,这个片子很适合做教育片——教育孩子要努力学习啊,知识永远是不够的。
电影里的叔叔阿姨那么聪明能干,都是特工级别的,长得也很美,可是就是化学差了一点,看不懂分子结构啊,苦啊!!!
最主要这两位小时候光顾着练习骗人啊,没有扎实的学习化学知识啊,结果最后被瑞士人一通鄙视啊。
呵呵,不过看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在公司里使用复印机,我都有点神神叨叨的。。。
在我看来朱莉娅罗伯茨是好莱坞最有味道的女演员了,克里夫欧文也是那种雅帅。
说真的,前半个小时我简直不知道那个电影在讲什么,只是在纯粹的欣赏男女主角的颜值。
电影有一场戏是女主角质问男主角,衣柜的丁字裤是谁的?
男主坚决否认,女主试探成功,高兴的告诉男主角这是她自己的内裤,男主背对女主,嘴角微微一抹的笑让我印象深刻。
在我看来这抹微笑不是代表爱,而是狡猾的笑。
作为特工的男女主由于工作性质,性格多疑,猜忌,彼此相爱,却又彼此互不信任,一次次的试探,一次次的争吵,一次次的妥协。
男女主最后的矛盾是女主接受不了男主和另一个女人睡了,虽然她知道男主并不爱这个女人。
爱一个人,是否精神和身体要同时保持忠诚。
我爱你,但是我还是和别人睡了,这看似很荒唐,但却是最普遍的现象。
大多数人毕竟是属欲的,在最诚实的生理反应面前,大多数人不会学会克制,这是天性。
但是我们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会克制自己的欲望,不然和动物没啥区别。
出轨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但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一旦去讨论,势必又揭开那片看似已经愈合的伤疤,何必自找不痛快呢!
回到电影本身,男女主的职业,性格本就不适合成为伴侣,这样的组合太累了,每次见面斗智斗勇,知道的是在谈恋爱,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在演戏。
相比小说的结局,男主死去,反而为俩人的爱情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不然我很难想象两人今后的生活。
爱情是经不起试探的,一次两次的试探可能是调情,试探多了,真的就剩下悲剧了。
我一开始以为的结局是男女主卖了配方,在迪拜逍遥的生活着,这符合欧美电影的走向,但是这电影居然反应了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不在中国大陆公映简直可惜了。
看了差不多一半就不想看了.两人间的不信任让我看得都很累.女猪很聪明,或自以为很聪明.她其实也很自私!
男的呢,我觉得他根本不是干间谍的料,和女猪不一一个档次的对手.我就纳闷了,男猪怎么这么蠢,或者爱情怎么让他变得这么简单?
还是编剧太次了. 最后感觉电影的剧情太拖沓了,这种螳螂捕蚕黄雀在后的故事已经被拍烂了!!!
也许第一次看这种故事我会惊叹,错愕.但现在,当看到最后两位主人公被别人当棋子,只感觉这编剧太侮辱人的智商了.转了一大圈,也就这样!!
最后喊一句:这两人的爱情,我看得都烦了!!
喜欢看大嘴茱演浪漫爱情戏,可惜合作对象又是克里夫欧文,这家伙看上去就是肌肉脏男不出戏整个情节从头到尾理顺后其实是个挺简单的故事,导演不知道出于什么考量拍的极其纠结,简单说就是把一正常故事剪成五六七八块,再重新排列组合一下,造成时间顺序上的混乱,以写作来说,就是插叙。
我常常在想这种结构到底是导演功力的体现呢,还是为了掩饰故事情节不足还是可以看看,结尾尤其不错
这是一部典型的爱情片,也写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让人的智商变低。
导演眼花缭乱的叙事风格看晕了很多人,尤其是一大段完全相同的对白云山雾罩,进一步淹没真相。
其实,远没有那么复杂,在此,我也第一次剧透一把:1、欧文、罗伯茨7年前在迪拜一个酒会相遇,性感而又油嘴滑舌的欧文把罗伯茨搞上床,欧文还未来得及自鸣得意就被蒙汗药麻翻在床。
作为间谍,关键的密码被轻而易举窃取。
2、5年前的罗马,两人重逢,一番唇枪舌战之后,酒店之内极尽鱼水之欢,三天的缠绵改变不了间谍骨子里的怀疑,两人斗智斗勇不亦乐乎。
3、2年前的某地,两人决定各自辞职,共同利用自己的浑身本领,谋取钱途。
4、1年半前某地,虽然辞职了,但对于商业方向却产生了偏差,欧文倾向于比萨,罗伯茨却找了个化妆品领域双面间谍的肥缺。
5、2个月前,罗伯茨利用机会为欧文创造了一个进入自己公司的机会,正式准备开始大干一番。
6、10天前,欧文和罗伯茨开始排练两个人的偶遇,并且设下埋伏和圈套。
7、然后进入10天的正剧,双方公司你来我往,斗智斗勇,罗伯茨的公司为了盗取罗伯茨担当双面间谍公司的秘方——治疗头秃的化学配方而使劲浑身解数,可谓相当紧张刺激。
8、欧文和罗伯茨两个人大功告成,如愿以偿脱身,准备把偷取的配方赚取3500万美金,谁知,配方竟是普通的护肤霜。
还好,虽然被耍,但两个人的爱情却更上层楼,如胶似漆。
如何被耍的呢。
1、罗伯茨双面间谍的双方是两家产品雷同的公司,两家公司CEO如同水火。
2、罗伯茨担当双面间谍公司的CEO计划设计罗伯茨工作公司的CEO。
3、罗伯茨担当双面间谍公司的安全部门发现了罗伯茨间谍的身份,便以此将计就计,设计一个家产品的圈套引诱罗伯茨工作的公司上钩。
4、罗伯茨暴漏的原因很简单,她工作公司的一个精干的老女特工竟然也是个双面间谍,只不过是为对方工作的,看来姜还是老的辣。
整体剧情还是紧张有趣的,千万别被个别评价误导。
一部间谍的电影,我承认是因为茱莉亚罗伯茨我才会点进去看的。
作为编剧出身的导演Tony Gilroy,整部片子都是偏重结构性的产物。
我成为我之前迷上了《告白》的结构模式,一层一层的推进,回顾,而后再在不断的重复轮回主题以后,最终得出了一个致命性的故事结尾。
《Duplicity》很有这种韵味,但是却没有它的精髓。
整部片子只有一处慢镜头,像《告白》里面常用的慢镜一般。
它表现在电影的开头,堆满了冲突跟幽默性,慢镜头,从来都是表现矛盾发生或者过程发展演变的最好手法。
故事的开头,我们就已经知道两个巨头的竞争敌对关系。
其实不难看出这一部片子的爱情成分。
爱情的位置点到即止,刚开始的感觉是用间谍跟反间谍的猜疑,试探跟配合,协调来作为这部电影的主线。
直到后来才慢慢发现,原来原先自己猜想的主线只是大氛围的衬托而已,电影里面深刻缔造的,是一份共患难以后构建起来的感情与信任感。
其实即使到最后,我依然不会觉得他们会坦然的相信对方。
也许是故事的剧情性太强,很多个本来属于画龙点睛的位置都描绘过了头。
其实整部电影的架构我很欣赏的,两个大轮回,而里面小轮回使用的是一种插叙的方式。
一般悬疑剧的手法,如果可以配合插叙的方式来用,在不经意的位置加建几个真相大白或者致命逆转的镜头,整个故事出来的效果就会意想不到很多。
只是在《Duplicity》我只觉得这个手法用得太频密了,一开始还可以为他们之间的相互测试到再次建立信任而感到略有新意,但是慢慢到后来,会觉得出现的频率过于密集,而导致缺乏了原有故事的紧凑性。
草莓蛋糕上面可以有草莓,但是一定不可以多,否则只会抢走了蛋糕原有的视觉效果。
故事里面的高潮还是有的,就在临近结尾女主角盗取重要文件的那一部分。
那是整部电影里面可以让我心跳加速的一幕。
而到后来的的假装拆穿,离开,等待,文件转让。
好像,也只是回到第一幕插叙片段的感觉。
固有的手法,只是施展的场地不一样了而已。
其实他们相遇时候的台词,是不断重复的,从一开始,到中间,到结尾,但是他们对话时候的语气,表情神态跟最终跟随的结局,已经大不相同。
我不知道是不是故事的穿插过于频繁而导致自己思想的凌乱。
到了最后发现大循环里面那个局外有局的结果时,我不觉得意外。
如果最后要说明他们两个只是被蒙在鼓里的商业棋子,而最有脑的一方其实是处于被动的那一方,因为他一直在暗中操控全局。
那么,矛盾性的爆发效果还是不够激烈。
因为之前的铺垫还不够力度,到后来的着重点好像都偏重了在他们两个的互诉钟情上。
局中有局的设置确实是一个亮点,但是让人惊讶的感觉还是不够。
也许是这个结局所带来的破坏性或者影响性不够强烈,才会让我觉得它不够深刻。
不过整体而言,我很喜欢里面的两位主角,所以,我也很欣赏他们的演技,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以恰好到位。
如果想训练一下自己的故事拼凑或者连贯思维的,这部电影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有点乱
乱糟糟~
很喜欢这种打乱时间线直到最后一刻才揭开真相的叙事方式
大嘴也变成师奶了~剧情还真是烂。。。
无聊
导演有问题!都是好演员,故事按说也是个有趣故事,但是怎么就拍的这么没劲呢,我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
好编剧 不一定是好导演 片头两个人抱着大打出手的片段我喜欢
一点不好看,只记得那句,Gotcha!
幸好之前上海电影节最后还是没有选择看这部片,否则肯定被你们骂死。不过James Newton Howard还真的是超级百变大师。
看明白真不容易
优雅。
高潮只有最后10分钟……
故事虽然有点意思,但节奏感太有问题
装
一对美人骗子的谍战
商业谍战场上的史密斯夫妇
1-45
好扑朔迷离的剧情姜还是老的辣啊
片名是个好词儿啊。
50分钟的时候,我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