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成都·金砖国家电影节放映的巴西电影,大概讲的是一个保姆在主人家尽职尽责的工作,身为一个保姆应做的工作,遵守本分。
然而她女儿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
她“太自以为是”,因为她身为一个保姆的女儿,却坐在主人家的桌子上吃饭,提出想在客房住的要求,还在女主人的游泳池游泳。
女主人不能忍受这一切,男主人却因和她有艺术上的共鸣而对她产生了兴趣。
“他们的邀请只是一种礼貌,因为他们知道你会谢绝”,保姆告诉女儿,女儿不这样觉得,“为什么要低人一等”?
女儿最终考上了那所大学,也搬出去住了,主人家的儿子没考上出国了,保姆在收拾女儿房间的时候发现了一张婴儿的照片。
从女儿口中得知是她的儿子。
保姆为女儿考上那所学校自豪,也下定决心开始另一种生活。
当晚,她第一次下了主人家的泳池,打电话告诉女儿她就在泳池里,第二天提出了辞职,和女儿一块儿住,带着她的孙女一块儿住。
电影名《第二个妈妈》,保姆是主人家儿子的第二个妈妈,女儿被第二个妈妈带大,现在,她的孙女可以和亲妈妈一起长大。
电影情节很平淡,没有任何刻意的成分,正是这样,你会觉得它特别真实,所以,你看电影时所有的猜测都显得是那么的可笑和恶心,对女儿的恶意揣测,对保姆和主人家儿子关系的揣测,对女儿和男主人关系的揣测,至少我这样觉得。
瓦尔是一个富人家的佣人。
女儿杰西卡在乡下生活,托别人照顾,每月会寄一些钱供女儿生活上学。
工作的主人家里同样有一个孩子叫法比诺和瓦尔的关系特别好,亲如母子。
电影一开始就是十年之前,瓦尔陪着法比诺玩,法比诺要瓦尔陪他一起游泳,瓦尔说她没有泳衣,(这个借口她一直用)
故事是从瓦尔的女儿要考圣保罗大学的建筑系,需要借住在主人家备考开始的。
瓦尔精心挑选了一套茶具送给女主人作为生日礼物,女主人不喜欢,敷衍地说先收起来,留着特殊场合再使用,瓦尔送出的生日礼物又被退回到自己手里。
主人一家虽有富足的生活,但过的并不幸福,家庭更像是一个社交场合,夫妻貌合神离;儿子法比诺和父母并不亲密,却和佣人关系亲密,只把自己脆弱和失败的一面暴露给瓦尔以寻求安慰。
杰西卡在机场先看到瓦尔的。
她在四处张望的瓦尔身后看了很久,才叫了她的名字。
后来,杰西卡说她本以为那个生活在圣保罗、每月会给她寄很多钱和礼物的妈妈会着装打扮得漂亮来接她。
她不知道瓦尔原来生活是这样的,豪宅里一个闷热狭小没有空调的房间,她抱怨的一切都是因为她认为最需要瓦尔的时候,瓦尔缺席了,为了换取她的生活费用和更好的生活,把拥抱和关爱给了别人的孩子。
主人一家,饭后各自无所事事地翻着手机,瓦尔将杰西卡领来时,又都摆出一副礼貌又好客的样子。
他们带着杰西卡参观了整座房子。
杰西卡评价着房间的布局结构,并挑选了自己喜欢的房间。
法比诺觉得杰西卡傲慢无礼,太笃定自己相信的东西了。
杰西卡告诉瓦尔“我并没有觉得我比别人高一头。
我只是觉得我并不比他们身份低而已”。
瓦尔告诉杰西卡,女主邀请你去游泳,因为她知道你会拒绝才邀请你的,你不能不识抬举,你要拒绝。
男主人不上班,天天在看书,喝饮料,躺在杂物间抽烟,看似一个吃软饭的人。
杰西卡的出现好像彻底拯救了这个人。
默默的注视(呵呵)
他跪下来向杰西卡求婚,说我们可以离开,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他是多想逃离现在的生活,但被拒绝后,懦弱的说是开玩笑的。
很尴尬也很可怜。
瓦尔知道女儿考了很好的成绩,当着考不好的法比诺和女主人面前开心的手舞足蹈。
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是瓦尔在知道女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半夜蹑手蹑脚溜进游泳池,给女儿打电话。
这一段很有趣,很感动。
具体你自己去看吧。
这一段让我想起的《卡比利亚之夜》里的一段台词:“我们都可以假装愤世嫉俗或者诡计多端。
但当我们面对纯洁和无邪的东西的时候,虚伪的面具就会掉下来,心底就会泛起美好的东西!
”
前段时间看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因为在医院抱错了孩子,以至于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两个不同阶层的家庭,原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交集因此而有了不断深入的接触。
其中的焦点聚集还是在两个孩子身上,原本属于琉晴的丰裕的家庭物质条件以及更好的教育机会被给了庆多。
而原本是庆多拥有的一个融洽温馨自由的家庭以及快乐心境也被琉晴拥有。
阴差阳错,造化弄人。
这其中的利益相差根本计算不出来,孰多孰少,孰优孰劣也无从对比。
养育的家庭生活对于孩子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哪怕是强大的血缘关系也对抗不了。
我想,在电影《第二个妈妈》中,杰西卡就是那个“被抱错”的孩子吧。
瓦尔是杰西卡的妈妈,她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托付亲戚照顾杰西卡,影片开篇就是瓦尔在带主人家的儿子在游泳池游泳,得空却也不忘自己的孩子,打电话回家询问孩子的情况。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多年,主人家的孩子法比诺已经长大,自己的孩子也长大了,毕竟已经有十多年没见了。
听闻女儿要考来自己所在的城市上大学,瓦尔欣喜若狂,激动不已。
我们想象中她们见面的情况应该是喜极而泣,紧紧相拥。
但十年的分离,人与人之间那能一下子就那么熟络。
女儿杰西卡第一眼见到妈妈瓦尔的时候叫的是她的名字,而不是妈妈。
第一次跟自己的妈妈一起来到雇主的家长,杰西卡似乎并不打算把自己当外人。
她提出要谁在主人家的客房里而不是挤在妈妈的小卧室里;早餐心安理得地坐在主人的餐桌上吃着女主人做好的早餐;跟男主人一同享受午餐并且可以吃到自己之前从未吃过的冰激凌;在主人家的游泳池跟法比诺及其同伴嬉戏。。。。。
这些都是瓦尔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更别说看到自己女儿自我沉醉地厚地享受其中,用瓦尔的话讲就是“没有眼力见”。
形象又接地气的词儿。
杰西卡是骄傲的,也是自卑的。
是聪慧的,也是“拎不清”的。
是率真的,也是虚荣的。
在喜欢她的人眼里,她就是所有优点相加的女神化身。
也就使得男主人年纪一大把了,第一次看见她,眼中就星光闪烁,没多久就迫不及待地向她求婚。
在讨厌她的人眼中,那就是所有缺点的堆砌,尤其是女主人,暗讽她为老鼠,更是因为她在游泳池游过一次泳而把整池的水都给换了一遍。
这似乎就是杰西卡自作自受,自取其辱。
谁让她不知天高地厚,找不准自己定位,厚着脸皮去享受不属于自己的,也不该自己能拥有的东西?
瓦尔也是这样想的,因为:在主人让你吃东西的时候,只是出于礼貌,因为他们就知道你会拒绝,也应该拒绝。
在主人让你一起去游泳的时候,哪怕你想游,你也要说没带泳衣没法游。
我们生来是卑微,低人一等的,不要去惦记着那些你配不上的东西,所有的顺从,卑微,忠诚那应该是生下来就要懂得道理。
这些为人处世规则放在这贫富悬殊,等级森严,阶级固化的社会中,几乎可以保证这一辈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都能明哲保身,人畜无害,相安无事。
杰西卡却不,你可以鄙视她的出身,也可以指责她的偷食行为,但是对于她在功课上的努力和学业上的追求,除了惊讶就是佩服了,她用自己行考分来证明自己能力,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梦想和野心。
影片中主要是母女之间的矛盾冲突发展为主线,本以为剧情会四平八稳地进行,在影片的最后一段中却来了个急转弯:杰西卡已经怀孕生子,儿子目前也是在过着自己小时候的生活。
这个也是影中的高明之处。
以借助他人来完成母女之间的和解,并且这个是瓦尔的外孙,杰西卡的儿子。
这其中也完美地诠释了《第二个妈妈》的影名了。
瓦尔是法比诺的第二个妈妈,这个毫无疑问。
也是另一种意义上自己女儿的第二个妈妈。
杰西卡始终不愿接受那个不曾陪伴自己,也没有沟通的妈妈。
但是最后瓦尔愿意放弃工作,回来陪伴杰西卡,并把外孙带来身边照顾,让杰西卡不再需要忍受母子分离的痛苦和煎熬。
人的不幸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却是自己作的。
我们始终都是在不断成长不断了解和接受这个世界的。
不管出身怎样,穷养还是富养,都不能没有教养,有个性并不代表可以任性。
人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这个社会也并不是非黑即白。
谁都做不到完全的感同身受。
我们对于彼此需要宽容和沟通。
于孩子而言,父母的陪伴真的很重要。
巴西——热情似火的桑巴舞曲、绿茵场上的挥汗如雨、奔放不羁的南美风情。
我们透过《中央车站》得以窥见一个温情脉脉的巴西,《上帝之城》则袒露出一个愤世嫉俗的巴西。
这个神奇的国度,时而活力四射时而温暖内敛,文化的多样性让这片充满魅力的热土越发焕发出它勃勃的生机。
“我的妈妈在哪儿?
”为芭芭拉夫人家里做保姆的中年妇人瓦尔面对他照看的年幼的法比诺提出的问题,善意的遮掩着:“你的妈妈在很远的地方工作。
”如镜面般光滑的泳池边,瓦尔陪伴着法比诺一天天成长。
镜头一转,十年的时光倏忽而过。
作为芭芭拉夫人家的保姆,瓦尔恪尽职守,勤勤恳恳,每天她都为主人家准备好一日三餐,按时叫他们起床,仔细的照顾法比诺,总而言之,她尽到了一个家政人员应尽的本分。
芭芭拉夫人的儿子法比诺此时已经长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
瓦尔的亲生女儿杰西卡要来了。
这对瓦尔无疑是一个惊喜,母女俩十多年都没有见过面了。
在机场,瓦尔差点没有认出女儿,而是女儿先跟她打了招呼,母女俩在回去的途中,因为要不要先去瓦尔的雇主那里而产生了分歧,这似乎预示着女儿的到来会引发一系列的困扰。
母女俩先是因为住哪个家而发生争执:瓦尔坚持让女儿跟她睡一个屋,可是率真的杰西卡看上了芭芭拉夫人家豪华客房的厚实床垫,硬是要睡在客房,芭芭拉的丈夫倒很是开明,芭芭拉夫人也默许了;早晨起来,瓦尔看到自己的女儿坐在她的雇主的餐桌上若无其事的吃饭,瓦尔无奈的教育杰西卡,杰西卡却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瓦尔又因为杰西卡偷吃法比诺的冰淇淋而训斥杰西卡,瓦尔说:“他们让我们吃他们的食物的时候,只是出于礼貌。
”随后,给了杰西卡另外一盒冰淇淋;杰西卡对芭芭拉夫人家的泳池感兴趣,然而瓦尔却对她说:“这泳池不是为我们准备的。
”之后杰西卡却被法比诺强行拖下水,瓦尔觉得这简直荒唐透顶,硬是将没穿泳衣的杰西卡拖上了岸......诸多的令人尴尬的生活困扰,其实是瓦尔隐藏在巨大的阶层对立背后勉为其难捍卫到底的自尊——作为一位远离自己的亲生女儿十多年的母亲,她对女儿心有愧疚;可作为芭芭拉夫人家的保姆,她将自己对于女儿的爱都寄存在了法比诺身上。
镜头里,法比诺睡不着钻进瓦尔的被窝,已经是大小伙子的法比诺依然是那么依恋着瓦尔,这里导演用了一个俯拍的镜头,对准了瓦尔和法比诺侧躺的身躯,瓦尔用手抚摸着法比诺的头发,法比诺回身抱着瓦尔,俩人就这样相拥着(第二天瓦尔起晚了)。
芭芭拉夫人借口自己的姐姐要来,暗示瓦尔让她的女儿搬出客房。
女儿杰西卡被迫搬进了母亲自己的“斗室”。
躺在床垫上的杰西卡又一次和母亲争执起来:“我是桑德拉养大的。
”母亲反驳:“桑德拉养你的钱都是我寄过去的。
”母亲瓦尔不知道,自己缺席杰西卡生命中最重要的十年(母亲直到最后才得知女儿杰西卡已经未婚生子了);杰西卡不知道,母亲为了她,寄人篱下忍气吞声。
我们没有理由责备瓦尔的不称职,面对法比诺,她显然做的比法比诺亲生的母亲芭芭拉夫人还要称职:没有考上大学的法比诺沮丧的倒在瓦尔的怀里而不是到自己的母亲那里寻求安慰,法比诺的解释是:“因为瓦尔觉得我聪明,而你觉得我蠢。
”《第二个妈妈》中的这种尴尬的“母亲困境”正是这部影片的精彩和戏剧的张力之处。
芭芭拉夫人的儿子法比诺显然已经将瓦尔当作了自己的另一个母亲,而瓦尔的亲生女儿杰西卡似乎却没能享受到被母爱包围着的温暖。
在芭芭拉夫人家寄住的几天里,瓦尔时刻将自己所属阶层的自尊意识传递给自己的女儿。
在瓦尔的眼中,什么都没有尊严重要,什么都比不过恪守自己阶层的本分重要——这是瓦尔做人的底线。
其实,母女二人的争执恰在可以预见可以理解的范围之内。
因为母女二人已经十多年没有见面,女儿甚至都无法认同自己的母亲是如此的寄人篱下,过着与仆人无异的生活。
在杰西卡看来,世界才刚刚展现在她眼前(杰西卡此行是要考圣保罗的一所建筑学院),她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她无法像母亲那样,用忍耐和坚韧面对生活中的不公,换句话说,对于杰西卡这样的新兴的大学生,潜意识里被灌输的都是西方的“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她对于母亲这样谨小慎微,这样恪尽职守的遵守各种教条,心里的不服可想而知。
用杰西卡的话来说:“我只是不想让人觉得我比他们差。
”杰西卡也是在用自己的理念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她明明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
母爱与阶层、尊严与认同在这部影片里被细腻的糅合在一起。
表面平淡的生活内部却蕴含了深刻的社会命题:我们该如何面对陷于身份困境的母亲的无能为力?
又如何弥合两代人的心灵裂隙?
好在影片的最后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结局:漆黑的夜色中,母亲双脚浸在即将抽空的泳池内,抱着电话对女儿说:“你是我的骄傲。
”(杰西卡考上了建筑学院)母亲也接纳了女儿未婚生子的局面,还说要将小孙子借来一起住。
略显苦涩心酸的电影质地最后也焕发出了一种鲜亮的色彩。
这不是象征性的妥协,而是母爱的浪漫与伟大。
虽是巴西电影,但其实基本都是室内场景,没有外景,而且这个故事本身放诸四海皆可,哪一个国家里发生都是合理的。
因为阶级随时随地存在。
穷人和富人的阶级分野越来越清晰,但又不可避免地相互接触碰撞, 想起埃亚勒 普雷斯写了一本《脏活:必要工作的道德伤害》,揭露的是不平等权力结构下工作中遭受的道德成本。
其实本片女主人公瓦尔作为家庭保姆就算是这种脏活的承担者,她的工作对社会、对富人极不可缺,却永远换不来尊严和等量报酬。
她在这个看起来中产偏上一点的家庭里工作了13年,恪守本分、勤劳可爱,主人的儿子和她更亲密,但她依旧被女主人虚伪冷淡对待。
撕开的过程来自于瓦尔女儿的到来,虽然对于这个人物我始终带有怀疑的态度,她就如同我们生活中大多数处于穷人阶级的而有了一些优秀成绩的女孩,她们开始有了自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决断,但仍然摆脱不了对另一个阶层的好奇和试探,或许曾不由自主地用各种方法企图跨越阶级的鸿沟。
整个故事的展开是清楚明白的,甚至带着一些顺应人们思想预期和固定思维的模式进程。
母女、雇主一家和母女、所有的冲突都自然展开,这个故事讲的平和而通俗,在瓦尔夜半跳进游泳池和女儿兴奋地打电话时,我们多少才了解了她的内心。
她用巴西式的开放热情和唠唠叨叨掩盖着内心的质疑和对自由的向往。
影片的拍摄手法端端正正,镜头稳定清晰,甚至时常会感到自己看的不是电影,而是一部电视剧。
这也是这部电影普普通通的原因,它缺少更高一级形式上的表达。
当时在想巴西的中产阶级以上的房屋建筑和内饰有点寒酸啊,后来一看是2015年的片子,那就完全合理。
我不否认跨越阶级、准确说应该是阶层的个例大量存在,但这需要极大的天赋和幸运。
结尾处,母爱升腾,瓦尔和女儿住到了一起,还准备要看孙子,但凭借着进入好大学继续改变她们的生活是个平坦的旅途么?
我不知道。
如同瓦尔的亲儿子的雇主的儿子被远远地打发到了澳大利亚,瓦尔对感情不深的女儿则选择弥补、拥抱和陪伴。
两个身份,重来一次。
多年未见的母女由于对阶级认知的不同,从不理解、抱怨、冲突…到不断的坚持自己的立场试图去指责、改变…在得知杰西卡通过考试后瓦尔发自内心的高兴,并试着去尝试杰西卡的“乐趣”,小心翼翼地爬进从没有踏入过的泳池,心情从害怕、陌生到刺激、开心、兴奋…… 最后瓦尔做出了选择,因为她深爱女儿,她不再强硬的去要求女儿改变,而是尝试着去接纳、去包容…… 全片最喜欢的两个片段:1、面对抱怨儿子对瓦尔比自己亲的芭芭拉,法比诺说出了内心的想法:同样是落榜,瓦尔给到的是爱的鼓励、安慰,芭芭拉的安慰中带着嫌弃和抱怨。
2、可爱的瓦尔在泳池打电话给杰西卡告诉她在踩水了,满屏的爱啊……
《第二个妈妈》参加美国圣-丹尼电影节的巴西电影,出自圣-丹尼电影节的电影,像经过质检机构的质量保证一样,出了许多好电影,现在也越来越国际化,让世界各地的优质独立电影,新人新作在此平台展播,可惜没看到新人的中国导演作品,圣-丹尼电影节的水准并不比欧洲三大电影节差多少。
在本片中,导演自编自导,可惜信息不足,从我的直观猜测,估计是个女导演。
拍摄手法细腻,注重表现一些生活细节,人物的内心表演也入木三分,写了一个好剧本。
故事讲述母亲瓦尔,把女儿放在老家的亲戚养,在圣保罗大城市的一户有钱人家作保姆,住在那儿,做了十三年,兢兢业业,跟一手带大的小孩,亲如母子。
有一天,女儿杰西卡要来圣保罗,准备复习考建筑学院,暂时住在有钱人家里,通过一系列的行为,使母亲感觉难堪,做了多年保姆的瓦尔,习惯性的谦卑阶层观念,被杰西卡打破,由一开始对女儿的反对,直至最终被女儿成功改变。
杰西卡离开富豪家里,独立租了小房子,与母亲发生的矛盾,只对母亲瓦尔说,你应该帮我说话的。
瓦尔通过女儿的行为,发现女儿也生了孩子,深藏于内心的召唤,决定辞去这份工作,搬到女儿租赁的房子,把孙子接过来一起,她们是一家人。
也许瓦尔并不愿意步年轻时的步伐,一家人终究需要在一起,爱也会在一起。
影片通过母亲瓦尔的一系列行为,表现改变,比如下到主人家的游戏池,偷了主人家的一套漂亮的咖啡壶套杯,这是以往瓦尔不可能做到的。
在女儿的影响下,她的内心找到了另一个自已,找到另一种新生活的开始,影片的意义就在于此,我们习以为常的价值观与生活轨迹,也许只是麻木,每个人都可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只是不知道迈出的那一步在哪里开始,所以需要有这样一个人,出其不意的一件事情,生活的变节,改变你的生活,什么时候都不晚。
我一向喜欢这种“温和”地表现冲突的电影,亲情、阶级、雇佣关系、年长与年轻一代的观念冲突、自我与教养,全部以一种平和而有趣的方式展现。
影片中瓦尔三次摆弄那套黑白相间的咖啡杯。
第一次,瓦尔感激女主人让女儿住在家里,精心为她挑选了这套咖啡杯作为礼物。
女主人收下礼物后,告诉她“等到一个特殊的场合再用”,瓦尔并没有意识到女主人的不屑一顾,回到厨房的早餐桌上兴致勃勃地摆弄造型。
第二次,女主人的生日派对上,瓦尔兴致勃勃地用这套咖啡杯招待客人,但女主人却要求她换另一套,口气严厉,瓦尔只能失望地嘀咕。
显然女主人早就把这个廉价的礼物置之脑后了,这套漂亮的杯子在这个家里注定无法派上用场。
最后一次是在影片结尾,在女儿租的小房子里,瓦尔骄傲地向女儿展示这套咖啡杯,告诉女儿这是自己从主人家里“偷”出来的。
瓦尔轻松而快乐地计划着未来,然后提议让把外孙接来。
瓦尔很喜欢这套咖啡杯,每一次都要按照包装盒上的展示图片的造型来摆放,小心翼翼,摆好了都要欣赏一番。
但每一次的心态又都不同,从刚开始渴求女主人对自己品位的认同到最后得到自我认同,这种改变如同打开了心中的牢笼,将自己从故步自封的阶级观念中解放出来,开启了崭新的人生。
有一个细节,咖啡杯的杯子和托盘原本应该是黑白相间摆放的,但最后瓦尔和女儿喝咖啡时杯子和托盘却是同色的,一点小小的改变也令人会心一笑。
这种前后呼应和极佳的细节展现也体现在游泳池的情节上。
影片的开篇就是瓦尔和小法比诺在游泳池边的对话,小法比诺邀请瓦尔一起游泳,瓦尔以“我没有泳衣”的理由拒绝;后来瓦尔同样让杰西卡以“我没有泳衣”这个理由拒绝法比诺的邀请;最后,得知女儿的考试成绩,瓦尔穿着衣服下到游泳池中,一边拍打水花一边兴奋的给女儿打电话。
瓦尔内心的释放和骄傲透过屏幕直击内心,令人动容。
影片中的人物塑造也很有意思。
杰西卡自信自我,但确实有失礼貌和教养;女主人强势独立,但对貌合神离的家庭也无可奈何;男主人温和有礼,但有些自卑压抑;法比诺心思单纯,敏感而懦弱。
人无完人,这些性格在生活琐碎中一一展现,因为真实而富有张力。
女主角瓦尔更是不必多说,演员的表演极其自然,令人感觉自己就像是别人生活的窥伺者。
看到这里,不妨回想自身,也许是时候解开镣铐了?
不得不说,女导演往往有与众不同的着力点,在如何打动人的方面也有过人的天赋。
最近被感动到电影如《妇女参政论者》和《野马》都是女导演的作品,非常戳痛点。
影片以工作了近13年的女佣与老板唯一的儿子在泳池边玩耍嬉笑的情景温柔开场,两人的亲密无间胜过母子情义,"第二个妈妈"主题呈现。
1. 不速之客: 女佣阔别十年未见的女儿登场,她年轻、叛逆,对于母亲寄人篱下的那种唯命是从和步步为营很是不理解与反感,女佣口中那些"你应该知道"的规矩,将她牢牢捆绑住,床榻之谈,两人间的埋怨一触即发; 对于老板一家而言,意外来客令人喜忧参半,女老板看不惯她的放肆,男主人倒是春心荡漾,同一屋檐下上演一幕幕举步维艰却又亮点爆棚的好戏。
2. 泳池: 我喜欢导演巧妙地活用这个大道具,它出现四次(片头的温馨感人,片中冲突爆发的导火索,片尾的逆袭重生)。
3. 妈妈: 片中女老板的儿子与女佣的感情极其好,他们总是敞开心扉互聊,温暖真挚地拥抱,这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彼此日久见人心的爱; 女老板问儿子为何不愿给他个拥抱,儿子回答说因为女佣说他聪明而女老板说他蠢,这也许是对一直忙于事业却从未真正花时间与孩子相处的母亲最痛心的惩罚。
~~从女佣生活的突然变故出发,将不同阶级间的文化差异和巴西社会因穷富差距产生的现实影响力充分展现。
实力可以赢得尊重,职业没有高低贵贱; 为人父母,在无限给予孩子爱的同时,学着去跨越不被理解的鸿沟是必然,这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同等的尊重。
三八节那天,喜欢的作家在微博发问所有姑凉"最感到最幸福是何时",看回答,逛街时和化完妆出门时占一半,剩下的一半是"成为母亲时",这部影片是一位母亲因女儿先囚禁住自我,最终再次因女儿而选择重新找回自我,母爱的伟大并非是单向的,它因血脉相承而生生不息,感人至深!
<图片1>昨天是母亲节,给妈妈汇了款,发了条短信祝她节日快乐,一再嘱咐她爱自己才是对子女最好的照顾,让她买点好吃的,注意锻炼等。
我没有在朋友圈、空间、微博、贴吧祝她快乐,因为我知道她是看不到这些的,所以我也没必要不带感情的浪费我的码字时间。
晚餐后我打开电脑看了一部电影,是2015年1月上映的巴西剧情片,获得第85届柏林观众选择奖的《第二个妈妈》。
我觉得在母亲节看这部电影真的很合适,它会让我们更加的了解我们的母亲。
众所周知巴西电影擅长描述细腻的情感,以及阶级之间的问题,这部影片也不例外。
讲述一个离家万里的保姆,她的女儿因为高考而到其城市,并暂住在主人家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影片描绘相当细腻,甚至细腻到令人有点尴尬,而偏偏就是这种尴尬才是最接地气的表现。
影片一条主线给我们展示的是阶级的差异,女儿的到来,给这个家带来一股前所未有的波动,从保姆与主人、女儿与主人、母女之间的相处中可以看出,价值观的不同产生诸多阶级方面的摩擦,阶级矛盾显露无疑。
女儿无法想象母亲在这样寄人篱下的状态下生活13年,她觉得没有尊严,奴性十足,对于母亲的劝导,她认为你是保姆,但我不是!
她忽略掉了在自己未能独当一面时,自身的地位取决于父母的阶级。
女儿在主人家的表现都被母亲认为不懂事。
矛盾愈演愈烈,阶级、亲情隔阂、代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两个家庭物质资源相差太大,主人的孩子享有最好的资源,而保姆的女儿却什么都没有,只能凭借努力和才华杀出重围。
不同阶级的人,手上所握的资源不同,在很多情况下,资源较多的一方往往是胜利者,但也有例外的时候。
保姆孩子考上大学而主人孩子落榜,在资源不同的情况下,阶级仍然是可以打破的。
从没下过泳池的保姆,“勇敢”的跳下泳池,最后毅然辞职,辞职后她不再是女佣,她与主人之间的阶级结束了,说明阶级本身来自于人 ,而人同样可以将其打破!
母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相当重要。
正因为孩子的到来才让你变成母亲,保姆如此,女强人亦如此。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孩子去工作去赚钱。
这让我想到中国的留守儿童,有句话很现实:“我抱着你就抱不了砖,放下砖就养不了你!
”夫人的儿子、保姆女儿,再到保姆的孙子,在一定程度上都属于留守儿童。
他们缺乏母爱,而他们的母亲为了生活,为了钱都在远方打拼着。
她们为孩子付出很多却得不到孩子的谅解,她们内心苦闷,痛苦难以释怀。
反观我们中国,80 90后是第一批留守儿童,一年见不到父母几面,随着80 90长大结婚生子,第二批留守儿童又在中国产生了,并且比第一批更为严重。
无法避免的悲剧轮回上演。
影片还有两条支线,一条是表现男主人,人到中年总是蠢蠢欲动,想抓住青春的尾巴,男主人对保姆女儿的“热情”超乎寻常。
这个年过半百的老男人极其阴险狡猾。
不念妻子伤痛在床,也不念保姆多年的效劳,任性妄为。
这也是剧中最令人恶心的角色,而偏偏这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难遇到。
另一条是表现夫人,一个事业成功的女性,她不是吝啬的主,保姆能在家待13年,想必薪水还是颇为丰厚的。
当保姆提出离职,她一再道歉,甚至想用加薪来挽留保姆,最后还让自家司机送保姆最后一程,对佣人她还是很厚道的。
她的孩子不与她亲昵,丈夫不厚道,在一定程度上她赢得了世界却输掉了家庭。
职业女性的婚姻向来没有那么顺利,杨澜、鲁豫、倪萍、周涛,这些出色的女强人无不离过婚,一个女人要兼顾事业与家庭实在太难了。
所以世界上有两种人是值得尊敬的,年轻时陪你吃苦的女人,老了后陪你到死的男人。
而往往前者多,后者少!
就这样一部朴实、现实的作品,看似平平无奇,没有惊艳的情节,没有炫酷的大制作,却直抒胸臆,看完畅快淋漓。
这也告诉我们,幸福的定义是什么,不是拥有千万,不是有多显赫的地位,而是一家人能够互相理解并团聚在一起!
女儿不太成熟,但这不是她可以无礼和行使偷盗行为的借口,而母亲相反她只是个善良老实还有些木讷的人。两人之间的问题是多年的无法沟通,想想没有交流亲情会变得多淡漠。可我没觉得导演把这部分拍出来了。6.5
平平淡淡
刚开始还以为要走《如父如子》那种纠结路线,往后看发现是个女佣修复与女儿关系、释放自己真性情的故事。导演的节奏感不错,故事顺畅,没纠缠在某个问题上大做文章、大力煽情,这种感觉挺好。女主角的放松的生活化的表演也是本片看点之一。[B-]
演員的完成度很高,讓整個作品生色不少。
生活映射社会的影片,看的时候一直以为讲得是保姆和儿子的情感变迁,以至于看到结局时讶异怎么莫名其妙就结束了,我知道自己没看懂,但评论里大部分人都看懂了,真不知道说什么好。
看是时候其实对于阶级教育啥的没有太多感受,只是觉得女孩的种种行为都太没礼貌和眼力见了。偷吃东西被当场发现,自己脸上也面露难色了,结果去气冲冲的要出去,说受不了这种憋屈的事,这明明就是她自己的错,还在那发脾气,无语。不断的反客为主,没有分寸,在我看来,她认为她母亲太憋屈无能,她觉得自己不比她们差,也不是她们的女佣,所以她不赞同母亲的那种卑微态度,但我认为她那不是追求平等的行为,单纯的没礼貌罢了。说女主人虚伪啥的,我觉得女主人挺好她客气了,毕竟阶级不同。游泳池和玻璃杯的作用起的很棒
故事比较平淡
精彩!女儿寄居在主人家里的戏码出色,不过男主人的设置有点过火,不然可以有更微妙的火花,结尾的妈妈的一系列行动倒是情理之中,却很普通。还有,狗狗不错
很不错,温暖
一个universal的故事
拖拖拉拉,拍成电视剧更合适
阶级问题在巴西是取之不尽的财富吧;全世界的中产阶级都挺道貌岸然的;多多少少还是套路了,尤其乔治的桥段
乍一看是个很简单的故事,不过其实足够复杂:光是选择站在女儿还是母亲那方就已经很困难。关于阶级差异与主仆关系的电影其实尺度很难把握,不小心就会沦为对弱势一方的感情施舍。本片通过其幽默又举重若轻的调子,和一个暖心又略苦涩的结尾,避开了阶级剧的全部陈词滥调。
去年巴西获奖最多的影片,编剧和女主演非常值得称赞!从一个底层保姆的视点,表现了社会各阶层及老年与青年一代的复杂生活状态。这样的题材、制作规模我们完全做得了,但做不到这么好。
天下女人嗯爱八卦,还有那个男孩,那么大了,还要和妈妈撒娇,和我认知的外国男孩有差距
拍得很好,剧本丰富真实沉稳,表现阶级、表现人都非常有血有肉。
讲故事的节奏极好,温情版《寄生虫》。靠女儿成绩翻身做人的妈妈和终于盼到妈妈辞职的女儿,重新组成母女同体的家庭,饱含从此超越阶级,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想象。唯一的缺憾是结尾略显突兀,十年未见,矛盾重重的母女在母亲辞职后强行和解,或许是时长的要求不能再接着讲下去。其实继续拍续集也是很好的选择,和解了,然后呢?重建家庭然后呢?母女同体的家庭如何在生存,母与女如何在缺少男性的家庭中找到自己合适的角色,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命题,亟待思考与解答,强烈期待出续集~
1.构思挺好的,全都是不在场的妈妈;2.女演员真是太赞了,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儿表演痕迹;3.结局挺美好的(很久没看过巴西电影了)
2025年2月5日 很简单的日常故事,但好多阶级的诠释和关系的错位。
3.5;母亲加分,女儿差评,即使取得高分,母亲不在身边的教养还是有所体现(分数和社会阶层一样不能划分人的三六九等),这可不是所谓「率性」,很难想象已经身为人母还如此莽撞;游泳池段落最佳,夜空下释放心灵的母亲特别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