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定要140个字啊?
只是单纯想发一下,当时我在这部电影的截图。
好吧,最近去看了维多利亚的艺术展。
有很多女王的东西,美好爱情的背后有一地鸡毛,维多利亚一生和亲王生了八个小孩,后面亲王去了,维多利亚有非常多的小孩需要照料,并且忙于政事,后面的形象变得非常肥胖和疲惫......这部电影从人物传记的角度来说,是失败的。
但是就单纯于我个人观看视角来看,它给我塑造了一个非常符合我择偶标准的英伦绅士男主。
觉得这一部是男演员的颜值巅峰,后来还是同一张脸,但是感觉没有这么帅。
男主他与维多利亚有感情基础,并且他聪明(聪明在可控范围内)稳重有责任心,帅气(不过这已经是最末端的品质了)(有一段时间很喜欢大英帝国的贵族文化,现在知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是以为现代最有贵族精神的是亚历山德拉公主
不过说白了就几句话,勤奋公务,克制、谨慎,具备传统的公主素质。
对王室忠诚高于一切,以王室责任和荣誉感为上,用冷静和优雅,用敬业与坚韧,经受住岁月的考验。
其实还是受儒家的中庸思想影响很重,认为“克制即文明”。
希望个人能做到的要求心境平和、克己坚韧。
所以为什么那么喜欢男主,因为他符合了我个人需求的情感投射。
好看啊!
在看完第四遍之后,还是觉得很好看,单纯的从电影的角度来说。
虽然我没有看过原著,也不关心历史的原来是怎样的,但是想想,历史也有不真实的时候,不是么?
我们又怎么能够确定史书上的记载就是和历史上真实发生事件一模一样呢?
有的爱情,就在第一眼。
有的人,从来没有见面,就可以了然于心。
缘分的牵连, 红线的羁绊。
norma应该是她最喜欢的,而不是其他。
舒伯特,虽然她没有说,但是我知道,她会喜欢的。
就是传说中的心有灵犀,缘分!
和你在一起,哪怕下一盘棋,都可以充满乐趣。
奇妙的爱情,在他到达那个府邸的时候,疑问道,如果她相邀我跳舞,我该怎么办?
条目中的罗列,抵不上心灵的感受和亲近,果然,她比图画上更美,而且喜欢norma,会想和我共舞,和我有着同样的感受,对控制下的人生感到厌恶。
喜欢这部电影,关键是感觉。
所以就不多说了。
但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享受,就是宫廷的繁文缛节,还有华美的服装。
包括那些宫廷用语,都非常的考究和让人着迷。
——————————————————————————修改:好吧,我确实很偷懒。
上次写的影评连我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我来再谈谈好了。
首先这部剧的造型和取景等,都相当的漂亮。
着重突出了英国的皇家的雍容华贵,时尚奢华。
从头饰到妆容,从宫廷用语到手势等等,影片的很多细节都体现了剧组的用心,想要尽量的真实还原历史中的场景。
皇天不负有心人,这部剧最终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服装奖。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当维多利亚再给阿尔伯特画画像的时候,不禁让人想起,在《泰坦尼克》中,杰克给罗斯也画像。
在描摹人物的时候,专注的凝视对方。
这是一个很微妙的描述。
被画的人,一动不动的端坐在那里,凝视着给自己画画的人。
而拿着画笔的维多利亚,明明知道,自己的爱人在对面凝视着自己,她却要佯装镇定地在白纸上面勾勒人物。
阳光笼罩的英式花园里,一对年轻人之间萌生着爱意,多么美好的画面啊。
端坐着的阿尔伯特,不仅仅倾倒在维多利亚的美貌之中,心中的情感一定翻江倒海吧。
两个人的内心充满着爱情的欢愉,阿尔伯特最终还是坚持不住,不仅扑哧笑了出来。
看着两个人孩童般的笑容,第一次见面之前,阿尔伯特精心准备。
但是却输给了爱情。
她果然邀请他跳舞,他只能拒绝。
他生搬硬套想要把自己对于维多利亚的了解显露出来,但是最终失败。
他发现了维多利亚对于他的戒备,因为任何一个来拜访的男性都可能在觊觎自己的皇位和荣华富贵。
但是,阿尔伯特首先发现了这个围墙把维多利亚的心也给围了起来,他放下了对她面具,最终两个人坦诚心扉的交流,他明白她的苦衷,她接受他的真诚。
终于两人收获爱情。
皇权政治,宫闱斗争,尔虞我诈的大染缸,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的爱情就更加值得令人唏嘘和感慨。
这样的相知相依。
当他为了她特别去学跳舞的时候,只为博红颜一笑的那种傻劲,让人动容。
还有他们之间互相扶持,互为对方精神支柱的感情,也让人唏嘘不已。
让观众如此的沉静在这个故事当中,凭借的当然是两名演员的演技。
非常的精湛,然后场景的安排,也很配合整个故事的脉络。
所以整部作品呈现出来的效果就非常的好。
不同于其他的评论,我觉得整部电影,爱情和政治,以及历史的比重恰到好处,算了,我不会以很精准的眼光去评价作品,我只是沉浸在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之中。
好了。
就是这样。
——————————————————————————————我是偏执狂。
这是我在看了这部电影不下20遍之后,再来评论。
我无限次的接龙。
这次,我是想来评论背景音乐的。
那段两人共舞的华尔兹,真的完全融入了电影的风格。
我觉得好喜欢。
独舞的时候,两个人脸上都不敢有太多表情,因为大众的目光在那时候统统地集中在他们的身上,可是当大家都加入到舞池,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开始了甜蜜的两人世界。
他们存在于对方的世界。
这段背景音乐都很符合当时的音乐习惯。
还有看了幕后,加冕仪式的各个细节统统都是经过历史考量的,非常经得起推敲。
包括被删掉的情节,这次都看了一遍,果然,很精彩!
好吧,我很俗。
以后一定要买有特别幕后版本的碟子。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可能会再回来评论的,希望各位看官不要介意。
小女子先拜谢。
http://axinlove.com/2010/03/the-young-victoria/《The Young Victoria[年轻的维多利亚]》年轻的内容by @xinl.ve 100302多年媳妇熬成婆,《The Devil Wears Prada》里的受气包Emily Blunt翻身成为《The Young Victoria[年轻的维多利亚]》。
一个被人呼来喝去的角色换成呼风唤雨的女王,表演空间从第三女主角变成头号人物,Emily Blunt的好日子仿佛即将来临。
不过,要强调下,本片并不会让她红的发紫,毕竟《The Young Victoria》获得的第82届奥斯卡的三个提名奖项Art Direction、Costume Design和Make Up,都与演员表演无关。
太平淡了,《The Young Victoria》表现的女王青春期。
有评论认为这样的电影拍出了女王平凡的一面,“正是这样的非开创‘维多利亚时代’的史诗巨作,吸引了乐于观看“常人”爱情小品电影的观众。
”那要拍女王干什么,拍个邻家御姐或者萝莉不就得了。
有关维多利亚时代和维多利亚本人的一段历史,居然就变成了一个青涩的少女等到了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的水到渠成。
命运的跌宕和爱情的波折,几乎都看不见,像极了一池湖水被风吹皱了一片涟漪。
不知道维多利亚女王中年丧夫后郁郁寡欢的人,是从本片看不出女王对坚贞爱情的信任和执着。
被选为帝国最高的统治者之前还经历了被威胁和胁迫的困难,而女王与阿尔伯特的交往几乎没有经历过任何困难,连身边的“侍女”都知道也乐见未来国家的统治者期待着德国来信。
爱情和统治帝国的伟业,没有矛盾,甚至还有阿尔伯特为女王遮挡刺客子弹的一幕。
爱情和事业的双丰收,原来祝福短信的妄语可以在如此一个重要人物身上得到印证,青年的维多利亚是否过于完美。
不要去谈什么首相“罢工”和宫闱斗争,本片的手段和阴谋连给清宫戏提鞋都不够。
年轻的女王,什么也不用干,本片的风波自然平息,并成为了开创维多利亚时代的女王。
英女王题材的电影,戏剧性本片不如《Elizabeth: The Golden Age》,深度不如《The Queen》。
The.Young.Victoria.DVDRiP.XviD-DoNE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这对王室夫妻的感情被英国人认为是童话,梦幻组合,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模范夫妻,也是那个时代的道德的楷模。
很多人看了这部电影多少都会疑惑这童话是否真实???
现实中他们真的和电影里面一样、???
到底是英国人过多的吹嘘,还是过度的幻想、??
童话顾名思义就是安徒生童话里面的王子与公主的美好故事,现实中真的有童话吗??
答案当然是有的,只是极少!!!
很多人憧憬自己有王子和公主一般的爱情故事,觉得很浪漫,很幸福,是每个少女时期都幻想憧憬过的,维多利亚女王也不例外。
想要客观地了解她的感情,就得先了解她的为人,生平事迹,最好去看一下女王的传记,推荐《美丽与权欲——维多利亚女王传》这本书,英语好的人就去看下英文版的女王传记《victoria:a life》茨威格写的,写得很详细,中国版的女王传记只是大概地了解,英文版传记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事。
这样就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如何对待感情的人。
百度一下女王和亲王的合照和他们油画,客观地去了解,而不是简单地看个电影,看个八卦新闻,看个影评就此下定论。
1819年5月24日,维多利亚降生在伦敦的肯辛顿宫。
为了让孩子在英国出生,她的父母专程从巴伐利亚长途跋涉回国。
父亲爱德华王子,肯特和斯特拉森的公爵(Prince Edward, Duke of Kent and Strathearn, 1767.11.2-1820.1.23)是英王乔治三世(King George III, 1738.6.4-1820.1.29)的第四子,他对这个结实健康的头生女的降生欣喜若狂,而对母亲来说,这个女婴是个特别的孩子。
爱德华公爵的妻子是德国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的维多利亚公主(Princess Victoria of Saxe-Coburg-Saalfeld, 1786.8.17-1861.3.16) ,她的第一次婚姻留下两个孩子,但只有这个小女婴未来才有可能登上大英帝国的王位。
父母为她取名费尽了心机,最后定名亚历山德琳娜·维多利亚,一是表示对孩子的的俄国教父——亚历山大一世的尊敬,二是为了纪念她的母亲。
维多利亚的童年远称不上无忧无虑。
她只有8个月大时,一向健壮的父亲突患肺炎去世。
在他死前不久,一个星相家曾对他说,王室中很快会有两个人死去。
爱德华做梦也没有想到厄运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在一次打猎中他受了风寒,从此一病不起,不久便撒手人寰,留给妻儿的只是沉重的债务。
从此家里开始节俭度日。
小维多利亚总是穿同一套衣服。
从小她就被灌输这样一种观念:女人频繁变换服饰不仅是挥霍浪费,而且是一种不良的品行。
继位为女王后,她在服饰上也一直很俭朴,王冠上价值连城的珠宝仅仅是为了显示对王权的尊重。
11岁那年,维多利亚第一次知道了怎样的辉煌前途在等待着她。
她开始学习冗长繁琐的宫廷礼仪和许许多多的行为禁忌:不许和陌生人交谈,不能在外人面前流露情感,不得破坏规矩,不许按照自己的好恶选读书籍,不许吃定量外的甜品,等等。
在她成年之前一直被迫与母亲住同一个房间,她母亲把她看管得很严,不允许接触其他的异性或者女性朋友,所以她的童年和青春期比较孤单乏味的。
她一直想摆脱母亲的看管,想要自由,在成年之前她一直得忍,忍到自己成年继承王位的那一天。
1837年6月20日,英国国王兼汉诺威国王威廉四世去世,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继位,继承王位后的维多利亚终于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自由,摆脱母亲和她母亲的情人的束缚,在她继承王位后急需一个人来帮助自己,辅佐自己的女王政治生涯,首相墨尔本子爵就是那个一开始帮助她的人,当然是离不开政治利益,女王初期比较稚嫩,很多建议啊什么的比较听墨尔本子爵,觉得他为人太好了,热心指导自己,很多她不懂的,墨尔本子爵都会告诉她,建议她怎做。
一开始继承王位,也就是1837年就有人建议女王赶紧结婚,但维多利亚不想要包办婚姻,她既然已经做了女王,就想尽可能的自己选择喜欢的人做夫婿,当时她比较反感结婚,那时才登基不久啊她还想要自由几年呢。
不过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的联姻,她的母亲和舅舅早就做好了安排。
女王17岁那年,母亲和舅舅就安排他们彼此见面,看他们是否能擦出火花,当时维多利亚被母亲管得很严,周围的人都在监视他们,这种见面实在太没趣了,对于彼此的印象不了了之,以后只是简单的书信来往。
1839年,21岁的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在周游欧洲时抵达英国,1839年5月7日,亚历山大二世与维多利亚女王初次见面,当时年轻的维多利亚女王正值20岁的生日。
初次见面,身穿军装的亚历山大二世的英俊潇洒就深深的吸引住了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在她的日记中写道:“在6点40分左右,我见到了皇储,他在我的窗前行礼,我们在圣乔治大厅用餐,皇储挽着我进入大厅,我真的爱上了皇储,他是那么亲切友好的一位年轻人,我们一起跳舞,一起大笑,一起分享快乐时光,我以前从未如此快乐过,我于2点半上床睡着,但兴奋得直到5点才睡着。
” 看得出女王少女时期是比较花痴的,青春期接触的异性比较少,特别是接触的帅哥不多!!!
接触比较多的墨尔本勋爵却已50多岁。
之前见到的表弟阿尔伯特的时候他们都太稚嫩了,一般青春期女生比男生成熟,而且当时彼此都没啥好印象只是比较陌生,而且他们那时相处时间不多啊!!
见个面,阿尔伯特住上几天就回德国了。
女王成年后肯定有少女心啊,憧憬童话中的公主与王子相遇并相爱的情景,而且俄国的亚历山大二世高大又英俊,而且受到极好的教育,会四门外语,典型的极品高富帅,他们当然相处得很愉快,换做你和这样的高富帅王子呆一块,你能不花痴么!
而且初中,高中你就没个懵懂的初恋异性??
女王跟所有的普通少女是一样的。
她对于亚历山大二世当然是喜欢的,做初恋情人最好不过了,只是这段感情引起了英国议会的不满,墨尔本勋爵十分明确的表示反对英国与疯狂扩张的俄国产生任何瓜葛,要求维多利亚女王立刻划清与亚历山大二世的界线,当时英国不亲俄国,比较亲德,所以没能让他们在一起。
女王只能放弃这段初恋感情毕竟她是女王不是普通的女人,在国家与政治利益面前,她只能选择对国家有益的。
这段感情就不了了之,后来亚历山大二世离开英国去了德国选黑森-达姆施塔特大公的幼女玛丽娅·亚历山德拉耶芙娜作为自己未来的妻子,1840年,玛丽亚应邀来到俄罗斯,次年亚历山大与玛丽亚成婚,婚后他们生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35年后维多利亚女王才再次见到亚历山大二世,那时他们已经结为儿女亲家啦!!
就是女王的次子娶了亚历山大二世的女儿。
顺便说一下亚历山大二世的风流,他结婚后有众多情人和私生子女,特别是在和自己的妻子生了8个儿女后,他在外面和一个18岁的女生一起,他当时已经48岁啦还和她生了一子二女,在亚历山大二世的妻子去世40天后就和情人秘密结婚,当然造成亚历山大出轨的原因挺多,妻子身体虚弱不能出席活动,各种理由等等这么说来阿尔伯特不是女王的初恋,谁又能在那个时代和初恋情人开花结果呢?
真的特别难,特别是贵族阶层难上加难,贵族互相政治联姻什么的太常见了,更何况是英国的女王,能够自由选择的比较少,她只能在国家与政治的利益前提下选择适合的结婚对象,王公贵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从来都是第一首选,只是政治婚姻很少有人能够幸福,大多都是能过且过,实在讨厌就各自找情人,吵架,互相不顺眼,忍耐着过日子太常见了。
政治婚姻能够幸福安稳地生活简在一起,直就像中彩票一样!!!
刚好我们互相互补,适合过日子,婚姻生活能够忠于彼此,真的跟中大奖一样!!!
而维多利亚女王就是这么幸运!!
中了这大奖的人!!!
1840年,维多利亚女王向阿尔伯特求婚了,在女王第二次和阿尔伯特见面相处后她才决定向亲王求婚的,不是说当时墨尔本勋爵因为政党斗争关系而使女王王位不稳定所以她才决定和亲王结婚的,是本来这个政治联姻一早就定好了,谈不上是临时想结婚,只是女王初期登基时很反感结婚,她想拖延时间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那时亲王和女王彼此都没什么好感见面接触太少了,都是以书信方式联络。
后来在阿尔伯特第二次拜访女王时,他们都成年了,都已经20岁了,阿尔伯特变化比较大,变得成熟稳重,帅气了很多!!!
穿着皇家正式着装,笔直,高大钧称的身材,白皙的皮肤,和高挺的鼻子,深邃的大眼睛,180多的身高,女王看了又花痴了!!
没错她花痴得当天晚上在日记写上了这次见到亲王的心情,夸他变了,五官很帅气啊等等,你看了也会花痴的特别说一下女王的身高外貌,女王长得比较一般,说不上很漂亮,而且个子比较矮,150多的身高,对于有个帅气才华并重的夫婿是一件多么激动的事情,
在几天愉快的相处中,女王比以前更了解阿尔伯特,觉得他真的是不仅外表帅气,而且还博学多才,阿尔伯特很自律,喜欢语言、文化、艺术、哲学、音乐,射击,狩猎,击剑,骑马,弹钢琴,法学、政治经济学,甚至数学、生物学等几乎是无所不能,曾在德国波恩大学接受过教育,所以那时亲王有个绰号,叫“会走动的百科全书” 是不是觉得他也是极品高富帅啊?
只是没亚历山大二世富而已,亚历山大二世是要继承沙皇的王位,而阿尔伯特只是德国的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的小儿子,一个小国的王子。
所以当时维多利亚跟普通女生遇到的极品高富帅的心情是一样的!
少女心不停地跳动选择阿尔伯特作为自己的夫婿真的不吃亏啊很难找到这么个博学多才又帅气的王子了,而且这桩婚姻内阁和国会都不会反对,相反会支持。
所以要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我也会跟女王一样选择和阿尔伯特结婚,抛开以爱情前提的政治婚姻,这不是目前最好的选择吗??
起初女王肯定是少女心,犯花痴,觉得跟这样的王子结婚,自己不会吃亏,反而会幸福的,所以决定和他结婚。
相比维多利亚的外貌一般,她虽然也是受过贵族教育,但没亲王那么博学多才啦,她幸运的是成为了英国的女王,否则她的婚姻也很难说能够幸福。
维多利亚结婚的时候开创了穿白色婚纱结婚的先例穿着白色婚纱结婚,多浪漫啊阿尔伯特也是个浪漫的人,他亲手给女王设计了胸前蓝色钻石别针,在婚礼的前一天送给女王,女王在结婚当天把钻石别针别在了婚纱胸前。
这对夫妻有情调啊
1840年女王穿的白色婚纱,胸前蓝色钻石别针结婚生活是比较平静甜蜜的,女王起初不让亲王插手国家大事,只允许他管理宫殿一些杂事,亲王也管理得井井有条,后来女王生了长公主,他们就更享受这种天伦之乐了,再后来因为女王的家庭教师照顾长公主不当,亲王很生气,觉得她照顾公主方法不得当,导致公主病情越来越严重,所以跟女王吵了一架,然后抱着长公主走人,女王觉得拗不过夫婿,只好自己认错,把家庭教师给辞退了,然后亲王和女王和好如初,然后渐渐女王就同意亲王和她一起处理一些国家文件,女王年轻没经验,很多国家文件她都看不懂,亲王就帮她看然后解释给她听,给她提建议,渐渐地亲王就成了女王的私人助理,再后来亲王在帮助女王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显示他过人的才干和聪慧,女王就觉得我老公好厉害啊!!
帮她处理省了好多事,女王瞬间对丈夫佩服得五体投地然后像个追星族一样崇拜她的丈夫,亲王也是很乐意帮她处理这些文件啊,反正自己没事干。
亲王和别的王子很与众不同,别的王子是我没事干可以找乐子啊,找女人玩啊什么的,他和女王结婚了22年,从来没有出轨过,也没有任何花边新闻,他是责任心很强,又有抱负理想的人,生活过得很自律,早睡早起,喜欢过恬静的田野生活,喜欢研究艺术,音乐,涉猎,探讨科学啊什么的,女王也被亲王影响了很多,夫妇俩就是上下同心,互相支持彼此。
后来亲王发起了第一届世博会,以前英国也是有那种展览馆的,举行了好几次,但只是国内的展览,像世博会这样汇聚世界性的展览还从来没有过,所以亲王提议举办这种世界性的展览,一方面展示英国的强盛,一方面想让各国交流文化,让国内外的人知道工业革命的重要作用,提倡科学进步。
所以女王也是毫不保留地支持亲王,虽然那时反对声也是挺多的,亲王插手英国内务英国人本来就很不爽,尽管亲王是带着善意的努力改善英国各种问题,关注失业者,提高社会福利等等,但英国人真的不领情啊,因为一直视他为外国人,亲王的努力女王是看在眼里的,所以她也不管那些人对自己怎么看待,依然支持自己的丈夫举办第一届世博,后来第一届世博会举办得很成功从此别的国家都效仿英国举行世博会成为彰显国家强盛的标志。
1851年英国伦敦第一届世博会,展览建筑名叫《水晶宫》。
维多利亚女王为第一届世博开幕做演讲水晶宫永远地代表了维多利亚那个时代的英国,是英国工业革命代表性的胜利世博会带给英国无上的荣耀和自豪,英国人民当时感到特别自豪,当然最自豪的就是女王了,她那时觉得幸福得飞上天了,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了,在日记里写了好几篇关于世博会的事,还写了信感谢舅舅给了她一个那么完美的丈夫,她觉得很幸福。
那时他们结婚有11年了,女王和亲王当时31岁,已经生了6,7个孩子了,几乎隔年就生,特别说一下女王性欲是比较强,而且亲王给了她很好的性体验,女王喜欢和亲王过夫妻生活,但她不喜欢怀孕,她讨厌生孩子,那时没有很好的避孕措施,只能一直生,后来在日记中她觉得怀孕,孩子,影响了他们的夫妻生活。
回归正题,亲王用世博的盈利的钱买了一块地,建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百度一下就知道,这个博物馆现今是仅次于英国国家博物馆,亲王还建了其他的建筑,和学院。
比较闲的时候,他就和女王带着孩子去巴尔莫勒尔堡度假,和妻儿享受田园生活。
巴尔莫勒尔堡是女王买下的,原先的堡主去世后,亲王就自己设计图案,重新把它建成苏格兰庄园的风格,他和女王一起装饰那里,从窗帘样子再到地毯,挂饰,油画啊等,各种东西都是一起亲手装饰的,那里有很多回忆,从此那里就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但女王最喜欢的是奥斯本宫,那里有大海,也是亲王最喜欢的地方。
巴尔莫勒堡,女王夫妇的家园幸福没多久,在1861年的时候,长子爱德华七世生活比较不检点,在军校里喜欢和女演员厮混,他就去关心儿子啊,结果得伤寒病,亲王一直很勤恳工作,处理各种国家文件,多年积劳就病得不起了加上没能及时治疗,已经病入膏肓了,结果去世了,女王顿时就崩溃了那年英国正筹备1862年世博会,亲王因为生病不能主持这次的世博,后来1862年的世博开幕,大臣恳求女王去为世博开幕,但她死活不去,因为太伤心了,去了巴尔莫勒尔堡隐居了很长时间,女王不再活跃在公众面前,长期穿黑色丧服,那些英国市民不怜悯她就算了,还给她取个绰号叫"温莎孀妇“ 因为她不是在巴尔莫勒尔堡隐居,就在温莎隐居,所以就成这样了亲王去世后,女王就一直保持亲王房间生前起居的样子,没有动过,后来她着手在英国各个地方为丈夫建立雕像,亲自为雕像揭幕,其中比较出名的雕像是阿尔伯特纪念碑是纪念他为世博会做出的贡献,维多利亚女王1876年亲自为它揭幕。
还有一个音乐厅,也是亲王生前的理想,只是计划进展比较缓慢,没见到就去世了,女王很关注这个工程,后来音乐厅建成后本来是被称为中央艺术科学大厅的,但被维多利亚女王改名为皇家阿尔伯特艺术科学大厅了,为了纪念已故的丈夫。
1871年3月29日女王带着长子去揭幕。
阿尔伯特纪念碑
那圆圆的建筑就是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亲王去世后女王还为他出传记她不想世人忘记她丈夫生前为英国所作的贡献,因为她知道亲王生前努力表现自己,努力工作,都是为了英国的王室,所以她是最能体会亲王的感受了。
还有就是女王真的为亲王穿了几十年的黑色丧服??
只能说是真的,因为你只要找1861年后的照片或者油画,她的裙子几乎全都是黑色的!
黑色的!!!
纪念60周年登基庆典也是穿黑色的,长子,女儿结婚时也是穿黑色的礼服!!!
对,你没看错!!
她是任何场合都是黑色的!!
不信可以去百度上搜索,或者去茜茜公主吧,那里有很多王室的照片。
上面写了这么多,可以确切的是女王和亲王不是一见钟情的,是日久生情的,而且大量英文传记可以证明女王是真的爱亲王,她甘愿屈服于他,哪怕她才是英国女王,只是亲王对女王的感情没有女王对他那样热烈而已,他们的夫妻生活也跟普通平民一样有很多的不和谐,比如女王容易暴躁,产后忧郁症,经常为鸡毛蒜皮的事计较跟亲王争吵,不过后来亲王也就习惯了。
可以肯定的是她遇到了一个好男人,一个为了她,为了英国的建设而努力工作的男人,他和女王21年婚姻中一直都相敬如宾,相濡以沫,互相扶持,遇到这样的男人可以想象为什么他值得一个女人为了他居丧了那么久,这种深厚的感情不是用一句真爱就能概括的,其中也参夹了亲情成分,女王的母亲去世后,亲王就是她唯一可以依靠的爱人了,她不像伊丽莎白一世那样那么强势,为绕着权利转,相反她挺讨厌这种工作,各种烦闷,统治支配别人久了,她也渴望能有个人来依靠,当个贤妻良母,做个家庭主妇也不错所以丈夫很能干她也很开心地去支持他想做自的事,尽量去配合他。
亲王也很感激妻子能够理解自己,一直在背后支持他的工作,尊重他的意见,采纳他的建议,这样夫妇又何求呢、?
至于各位说的布朗,女王的情人什么的,约翰布朗是女王和亲王去远游时认识的,亲王喜欢涉猎,布朗是他的打猎向导,亲王很信任他,布朗是苏格兰人,属于那种比较淳朴,善良的,虽然比较没文化,粗鲁,但他把女王当做尊敬的朋友一样,和女王说话很直爽,都是那种直来喝去的,像我们平时的闺蜜说话都是那种你直来直去,不会那么矫情细声细语,恭恭敬敬地对话,女王也挺享受这种主仆关系,虽然他很特别,但王室里的人可不这么想,但又能如何,女王也是普通的女人,一个年纪大的女人,她也很孤独啊,你也来试试那种老了的孤独感儿女都成家了,自己整天忙着批文件,虽然有孙子,但她有时还是想有个人来依靠啊,,而布朗就是充当这样的角色,布朗和亲王接触过,他们可以聊亲王生前的事,反正布朗和女王年龄相仿,有什么话好说 1872年布朗还为女王抓住了准备向她开枪的年轻人,1872年啊,布朗就作为女王的贴身侍从了,那时1871年和1876年女王还在念念不忘她的丈夫,为他建纪念碑,只能说亲王不是随便任何一个男人可以代替他在女王心目中的位置,就像你心里有一个深爱的人,尽管你已经嫁给了别人,但你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深爱过的人。
约翰布朗更不可能代替亲王,但他也有可能作为女王晚年的情人。
女王年老时太孤独,太需要安全感了,渴望一个男人能给她依靠。
她虽然是女王,但心也不是铜墙铁壁做的,有普通人的脆弱和孤独,如果说她滥情,那现代人的恋爱史就更滥了,你年轻时不交几个男朋友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谈过恋爱。
1883年约翰布朗去世了,女王的确很悲伤啊,失去了和亲王有联系的人,布朗也有可能是女王当做亲王给她遗留的一个遗产,一位坚强可靠的侍从,一个亲王的替代品,至于说女王下葬的时候说什么布朗的头发和戒指什么的,当时给女王棺材放的装饰品不仅仅有亲王,布朗的,还有其他亲人的物品,布朗和女王的关系也只能猜测,不能百分百确定,人都已经去世那么久了,女王和亲王的陵墓是放在一起的,这一点可以欣慰了,王室婚姻感情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他们也跟普通人一样有很多无奈和不幸。
最后概括一句,亚历山大二世是女王的初恋,阿尔伯特是女王最深爱的人,约翰布朗是女王的骑士。
就是这样,就算布朗和女王真的不是主仆友谊之类又如何?
她丈夫在的时候她是全心全意爱着丈夫的,在丈夫死后,年纪越来越大就越感到孤独,希望能有个依靠的男人不行吗??
除去女王的头衔她只是个身材矮小又肥胖,故装坚强的普通女人罢了。
童话这种东西在现实还是少提吧,完美的童话是不存在的,人无完人。
==========想要了解却嫌弃长的话,就别看了,看传记更长,还是去看传记吧============
THE YOUNG VICTORIA is the late Canadian filmmaker Jean-Marc Vallée’s Hollywood calling card, his 5th feature film and a star vehicle for Emily Blunt. Penned by Julian Fellowes, this cinematic reimagining of the salad says of Queen Victoria (1819-1901) resolves prominently around the affair of the heart between her and her consort, Prince Albert (1819-1861) while the future “grandmother of Europe” makes baby steps to wield her independence among the court intrigues from all parties. It is, as expected, a respectable encomium of a monarchy’s grandeur and its young monarch’s moxie. With its palatial locations, superfine fineries and sumptuous settings, the film unspools as if on cruise control from one spectacular scene to another, unpretentiousness is its most striking character. Those historically accurate, impeccably selected and manufactured artifacts and costumes are moderately lit (often exquisitely candlelit) with a subdued golden sheen and have a “just there” quality as they are part of the furniture, resisting taking audience’s attention away from the human objects, most of whom are hobbled by formality and good breeding, leaving a lot to be desired. Only Broadbent’s King William IV is able to unleash his hissy fit as he knows his days are numbered, respectability can barely contain his fury over the Duchess of Kent (Richardson, ill cast as an out-of-place puppet at the beck and call of Sir John Conroy), Queen Victoria’s mother. Also, the Regency controversy is quite maladroitly handled, why Sir John Conroy (Strong) act like a maniacal bozo as if he doesn’t know any basic tactics? Since there are low stakes at hand, even the lover’s spat when Albert (Friend, a passable actor, whose dreadful elocution prevents him from his own ascendancy in the Hollywood) steps on her toes, is easily mollified after a fictitious heroic action, audience can feel safe in the knowledge that the film is incapable of making a great fuss of anything radical apart from Victoria’s ascension into her own personhood, which is really not something particularly film-worthy, after all she is a queen secured and perching on a pedestal, if not for her status and all the royalty trappings.Vis-à-vis Blunt, who can be put into best use when there are tricksy naughtiness or idiosyncrasies in her character, which cannot be found in this film. She holds her own solidly against the solemn business of men’s statesmanship, but where are Victoria’s own personalities? That is the missing ingredient from the film and Fellowes’ all-too-reverential and glottophobic script (why Prince Albert insists speaking English even with his own brother? Both were born and raised in Saxe-Coburg and Gotha).As far as a prestige costume drama goes, THE YOUNG VICTORIA is keenly aware of what its audience’s predisposition and shrewd enough to put money into sensible use, but in the dramaturgic aspect, it errors on the side of being in awe of its own lofty subject. referential entries: Stephen Frears’s VICTORIA & ABDUL (2017, 6.3/10); Vallée’s WILD (2014, 5.8/10), C.R.A.Z.Y. (2005, 8.3/10); Stephen Frears’s CHÉRI (2009, 6.5/10). Title: The Young VictoriaYear: 2009Country: UKLanguage: English, GermanGenre: Biography, Drama, History, RomanceDirector: Jean-Marc ValléeScreenwriter: Julian FellowesMusic: Ilan EshkeriCinematography: Hagen BogdanskiEditors: Jill Bilcock, Matt GarnerCast:Emily BluntRupert FriendPaul BettanyMiranda RichardsonMark StrongJeanette HainThomas KretschmannJesper ChristensenHarriet WalterJim BroadbentJulian GloverMichael MaloneyMichael HuismanGenevieve O’Reilly Rachael StirlingJosef AltinTom BrookeRating: 6.6/10
对于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王,人们常常称道的是她的政绩——长达63年的强盛国力、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至今仍旧投入使用的众多艺术设施。
但是很少有人特意描绘她在伦敦乃至整个英国留下的痕迹,专为纪念早逝的Albert亲王所修建的无数纪念碑,雕像,剧院,博物馆,以及无数画像。
20年的婚姻对Queen Victoria而言,是人生中最值得珍藏的回忆,乃至于国家和王位也只能位居其次。
她首先是一名妻子,然后才是成功的女王。
应该说影片拍的还是很美的,只是故事结构有点问题,使得片子前半部分非常沉闷,后面好看起来的时候,很快就结束了,有点看不尽兴。
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执政时间最长的君王,她的一生对于英国的贡献巨大,成就了英国的辉煌盛世——日不落帝国。
也是在她执政时期,发动了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
应该说这个女王前半生非常的幸福,有天赋的尊贵身份,水到渠成的皇冠,关键她还拥有了传奇般的爱情,与德国王子阿尔伯特的结合是那么的完美,在政策婚姻中找到真爱令无数皇族羡慕不已。
他们恩爱一生,共生了9个孩子,他们之后与欧洲各国皇族通婚,所以维多利亚又被誉为“欧洲祖母”,她的败血病基因,也因为皇室间的近亲通婚而危害欧洲皇族,当然这个是后话了。
维多利亚的后半生非常的孤独悲伤,因为她很早就做了寡妇,在之后的40多年,她每天都为阿尔伯特亲王整理衣物,无法从那种悲伤中走出,孤独终老直到81岁。
作为女人,拥有爱情的维多利亚,快乐如同小黄莺,而失去灵魂伴侣的她不过是个可怜孤独的女人,令人叹息。
看维多利亚时期的电影(除了个别非常不讲究的之外)总是视觉上的享受。
女士们的低胸长裙自然美不胜收,不过考虑到底下那鲸鱼骨……我身为女人看看就好,要是穿倒宁可选择摄政时期的宽松自在。
至于gentlemen就实在很让人流口水了襟前和袖口有纹绣仔细装饰的高束腰立领长礼服不仅把背脊束得笔直而且硬是把人的下巴都向上撑起15度角才能让里面雪白领花露出完美的姿态,而剪裁全身的细纹长裤展现出腰臀腿的漂亮曲线(Albert刚刚到英国时穿的那条小细格裤子哟我都快被伊勾出细腿控来了),下搭及膝的马鞭,脱掉外套里面是锻面的花色小背心,而底下则是纯棉的半透不透的泡泡袖白衬衣(就是95版P&P里Darcy先生湿身时穿的那件……我要尖叫了!!!
)一群小胡子都修得整整齐齐的,身材高挑腿型漂亮的男士们做这样打扮穿梭来去,看得我那个心花怒放啊尤其是……(被 D捂住嘴)好嘛,这个“特别有爱的”咱放到最后再表。
背景布置得也很漂亮。
Albert向女王求婚那一场戏里我几乎有一半的心思是用在观察女王背后那只立柜到底应该是清朝那个时期的,唔看这个搭锁的样式和上面的装饰应该是乾隆朝往后的物件了吧……(众:你根本搞错重点了吧!
)。
女王客厅里的沙发摆设甚至窗帘靠垫都弄得很有质感,至少是有点皇家的派头在了。
另外演员也选得漂亮。
Emily Blunt放在其他地方其他时候不会被我夸说是美人的,但放在维多利亚时期摆在女王的位置上就蛮合适的了。
Victoria女王有德国血统,而且就她发福后画的像来看,这种血统在她的外貌上还是占了优势的,EB丰润的脸形,饱满的嘴唇和那个下巴坑倒是颇有几分古典油画里走出来的德意志美人的感觉。
至于 Rupert Friend也不知道应该说运气还是说命衰,虽然他的整体质感还要好于花开,但就因为伊出现得比花开晚,所以我每次一看到他的第一反应总是——长得好像花开!
RF的气质老实说是有点介于娘和花花公子之间,一个弄不好就偏于轻浮,这次应该说是那身极类似于制服的维多利亚时期的礼服和小胡子有帮忙,他的演技总算也争气,成功地让我在回忆起他的名字之后就忘掉了花开的影子还有那个着装风格相差不远的Wickham先生(实话说05版P&P是难得有一版我觉得Wickham帅过Mr.Darcy的)。
还有因为前段时间才迷着Tipping the Velvet,所以看到Rachael Stirling的时候在座位上蹦了一下。
不过她的戏份不多,在整个plot中也没有显出太重要的作用。
最后就是音乐实在漂亮(众:不要因为你自己喜欢舒伯特就随便给小红花啊)。
配乐和画面的同步感相当到位,剪辑工作几乎是就着音乐节奏完成的,每一个起承转合,大调小调,快板慢板都安排得恰到好处。
特别是Albert和Melbourne两个男人之间有形无形的竞争时,明明是以古典音乐为主的配乐几乎调合出一种可爱的幽默感,搞得我好几次在座位上暗暗发笑。
至于剧情嘛,因为人家已经明目张胆地说是“年轻时的维多利亚女王”,换则言之就等同宣布“这是一个披着政治外衣的爱情故事”,所以大家好好欣赏“这个女人拥有一个帝国,而她的心却只属于一个男人”式的浪漫。
说实话这跟“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性质一样,在小时候是很感动我的,觉得爱情真伟大,大了之后心灵就阴暗起来了,倒不是说不再相信政治婚姻当中会有爱情的成分——比如说李朝的明成皇后,中国的文成公主,还有这边厢的维多利亚女王,但总归要把两个政治人物的结合归结到“出自于纯纯的爱,归结于纯纯的爱,无有杂技,纯属天然”,实在也太难以置信了。
Albert亲王无疑是一个好丈夫,应该也是一个好父亲,是英国人民的好女婿,但这毕竟是一桩政治婚姻,就算是两个平民的结合也很难不牵涉两个家庭的利益纠纷,何况是政治 所以事实不可能如此单纯美好,但不妨碍我们把她想得单纯美好一点,反正青春很短,何苦来哉呢。
本剧几乎集中了莎士比亚戏剧和狄更斯小说的主要元素 ——王室、政治阴谋,处心积虑的叔父,邪恶但痛苦的母亲,更加邪恶也更加痛苦的管家,垂垂老矣的国王,各有私心的朝臣,年轻热情的侄子,还有无辜动人的少女,勾心斗角,爱恨纠缠,那个剪不断理还乱啊……不过很奇怪的是,虽然本片的重点是在于Victoria女王和Albert亲王相识相爱乃至最后结合直到坦诚相对共同携手治理国家的过程,但影片很多时候反而是另外一条线——也可以说是外线,即女王与其mentor(这词中文要怎么说?
良师益友?
)Lord Melbourne更显得暧昧迷离,让人寻味。
咳咳,那么压箱底的话出来了——我萌LM啊(D:你终于还是说出来了!
你的眼光到底是有什么问题啊?
)其实历史上的墨尔本是什么样的人我不care,但电影里这只实在太萌了啊啊啊(满地打滚ing)。
在影片第一次介绍到伊的时候,伊穿着类似军装的礼服出场,一张脸上写满了“我是大灰狼”的表情盯着小红帽Victoria看,我就被秒杀了。
他后来开始吊着嗓子不动声色地勾引小红帽,不动声色的打击Ablert小朋友,脸上永远是别人欠他钱他要算计着怎么让人还的表情,小动作却特别多,想坏水的时候还一定要歪个脖子抓头皮啊抓啊么抓,要不然就是扶着小腰,或者抱着小胸,狼尾巴就这么摇啊摇的,被人呛声的时候头顶上立刻冒出一个大气泡,里面写着“哼哼哼”,转过身就学大狗狗的眼神对小红帽说“ 别担心,就由我来当您的私人秘书吧”停顿“当然是暂时性的”,要不然就是看到Albert的信之后,对小红帽放送“……”的表情,实在太可爱了。
他后来去赶女王老妈时房门一关终于把狼尾巴掏出来晃晃说“我想我刚才没有说清楚,给你们玩过了……而你们玩完了”,于是么我彻底搪不牢了,我不在乎他是政客(而且 ms是个比较窝囊的政客),不在乎他一开始想跟可爱的Albert小朋友抢小红帽,我就是喜欢阴阳怪气的坏大叔怎么了(话说伊一个劲Da Vinci Code里面那位自残狂人啊,我走出电影院才想起来,果然天生一副好眼神难自弃啊)!
<图片1>
<图片5><图片6><图片7>
<图片9><图片10>
<图片13>
英国人拍自己的女皇,而且还有皇室成员参与,那场面肯定够奢华,衣服够古典又华贵,剧情也肯定够和谐,据说皇室的公主也在里面扮演某个宫女的角色。
剧情总有些欲言又止的感觉,所以不知是我们陈凯歌导演遇到这样的问题,里面的人物都处理的中规中矩的。
很多方面本来可以有戏剧冲突都温温的处理掉了。
看完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艾米莉,穿prada女王里艾米莉虽然演的是配角,但对她的印象却比大眼妹更加深刻,是那种时不时会想起的魅力。
可能因为之前看Cate Blanchett演伊丽莎白的太过强势,看Helen Mirren演现任女王又太亲切,以致艾米莉她演的维多利亚难免给人一种平民化欠高贵的感觉。
还有就是片中维多利亚养的小狗,实在太可爱了,乖乖的摆姿势给主人画,主人跟别人说话时,也是乖乖的爬在一边。
第一次看到把英国皇室描写的如此平易近人的影片。
传记电影拍的太琐碎,缺乏整体的故事性
我可以被替代,而你不能!
无信息量
今天是跟GB耗上了。
老套。。
剧情线这么碎看得昏昏欲睡……女主没有少女感形象也不合适看着别扭
娓娓道来和沉闷是有区别的
制片是约克公爵夫人,虽然离婚了,但还靠祖宗吃饭,所以没爆料,只秀了下皇家气派。
都些什么!
故事实在零散,没有什么高潮可言,特别是前半部分已经不是零散是凌乱了。但是服装和摄影真是好得没话讲。看明白了一件事,就是我不高兴归不高兴,但是危险的时候我还是会为你挡你枪,真是真爱情。送给自己里面的一句话:“摸清所有的规则,直到你比他们强。”
9个孩子!历史片好结局的还真少有。。。此女这里不太好看,变得比较顺眼的是paul....还有原来KK就是跟他一对啊!俩人还真是长得比较像。某些角度也比较像奥兰多布鲁姆。男装很精美,尤其是胸前那一大排刺绣
姐们儿难得演历史正剧。
很英伦,很爱情
是演女王的料
看过最无聊的传记电影
比利时国王:我出生时候家道没落,而今我成为比利时国王,这一历程需要无比坚定的决心。阿尔伯特说:摸清所有规则,直到你比他们强;我了解你内心的孤独,千万别放弃真实的自己
平淡。Emily Blunt 演女王气场不够……
不好意思女主太old了…
如诗如歌般美丽,让人心绪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