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第一次看亦舒的小说《我的前半生》,讲的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嫁给一个医生十几年之后被离婚,然后进入职场,挣扎着学会站立的故事。
小说的男女主角叫“涓生”和“子君”,化用了鲁迅最有名的那篇爱情小说《伤逝》里主人公的名字——亦舒大概乐于猜想在现代的香港,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会是什么样子。
这个小说最后的结局是,子君幸运地遇到了一个白衣骑士,完成了华丽转身。
《蓝色茉莉》乍一看像是伍迪•艾伦版的《我的前半生》。
美丽富有的女主角遭遇婚变和破产,接受职业培训,学着当个小职员,被各种不靠谱男人调戏,遇到高富帅,眼看着就要有幸福生活……然而不是的,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在流行小说的世界里,亦舒是犀利而又残酷的,但是在伍迪•艾伦面前,她简直是梦幻一般的温柔——伍迪•艾伦的讽刺才是不动声色不留情面的,就像他让凯特•布兰切特花掉妆湿着头发在风中颤抖一样,他精确地描绘了一个跻身上流社会的女人从巅峰跌落的全貌。
作为全片的绝对主角,茉莉的主要性格当然首先是一个从普通家庭(被领养的孩子,甚至可以说出身不那么幸运)跻身上流社会的女人的虚荣和势利。
从片中的信息来看,她是读书时遇到高富帅的老公,然后退学嫁人从此开始人生的新篇章,也开始她一发不可收拾的高傲与冷漠。
她与金洁尔是被领养的姐妹,但是作为一个姐姐,即使不是胞姐,她对妹妹表现出的亲情也实在是有限。
在茉莉破产前,看到金洁尔夫妻造访纽约,她表现出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伍迪用一个小桥段让两个姐妹形成鲜明的对比。
茉莉一再表情尴尬地推拒妹妹夫妻的饭局邀约,妹妹却单纯地说“下周是你的生日,无论如何得让我们请你吃一顿饭。
”而茉莉不得不虚伪地提出了几个餐厅之后,才满面愁容地偷偷向丈夫发牢骚:“天哪,我们不得不请他们参加我的生日派对了!
”在妹妹夫妻委托哈尔投资之后,茉莉似乎表现出了一丝亲情,在浴室里娇柔地问哈尔:“你会帮他们赚钱的是吗?
”但是下一秒钟她已经开始担心瑜伽、普拉提、筹款午宴……在茉莉的心里,这些都比这对工薪阶层夫妻来得更重要。
破产之后,坐在露天餐厅吃着廉价的蛤蜊,茉莉居然还能不忘提一提“哦,这里多么有欧洲风情,曾经我们去过地中海”;一边面对着跟牙医和护士走得很近只知道伏特加的大老粗,一边她仍然要喝加柠檬的马提尼。
(这画面本身就是绝佳的讽刺!
)蓝领(工薪阶层),牙医(中产阶级),她都提不起兴趣,一个会谈时尚圈和欧洲旅行的驻外公使才能入她的法眼。
能够在交谈时用那种不经意的亲昵提到纽约、派克大街,她就顾盼生辉,旧日生活的光辉又回到了她那几近崩溃的身上。
这个早早把自己的名字从俗气的“珍妮特”改成洋气的“茉莉”的女人,她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雅迷人的女子,不是为了平常的主妇生活,而是为上流社会度身定制的。
她并不是天生的贵妇。
虽然她向别人炫耀的版本是,为了结婚从学校退学,反正在学校里也是混日子。
但是后来她也说,她在学校里还是个优等生。
这样矛盾的表述并不是剧本无心的混乱,相反正是伍迪•艾伦的刻画入微:茉莉在撒谎。
原因很简单,她想伪装成为一个出身优越、糊里糊涂地在学校混日子然后不经意就嫁了个高富帅的女子,尽管事实上她出身贫微,需要看顾孩子来赚零花钱,在大学里必须努力学习以博取未来。
她与哈尔的婚姻彻底改变了她,或者更确切地说,上流社会改变了她,悲剧的是,然后抛弃了她。
不同于选材类似的美剧《破产女孩》,片中对跌落前后周围人的逢迎与冷眼并无关注,伍迪自始至终都把目光对准了茉莉,因为真正毁灭她生活的是茉莉自己对上流社会的执迷。
她可以离开金融犯罪的老公,但是她装作不知不闻不问,享受着因此带来的奢侈生活;她可以告诉德维尔真相,但是她不,她编造谎言为了获得大使夫人的身份。
她是这样留恋环球旅游装饰豪宅的生活,情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来维持这个幻象,情愿在沙滩上建一个城堡也要试着接近它。
她的执迷传染到金洁尔,一直简单率性地认为“性感、牢靠”就是上佳人选的金洁尔居然也跟一个音响师上床,然后喷着过浓的法国香水问姐姐“他是不是更上乘一些”。
虚荣和欲望犹如跗骨之蛆,啃噬了茉莉的一生,又像藤蔓植物一样长到了妹妹的阳台上,结果却是姐妹俩都重重地摔在了现实这个混凝土路面上。
伍迪在这里没有任何慈悲心,然而也正是这种“无情”造就了这部电影优秀的讽刺品质。
说到这就不能不提一条引线,虽然是个小问号,但是贯穿了整部片子——茉莉对她老公哈尔的骗局是否知情?
在茉莉搬去金洁尔处合住之初,妹妹就替她说话:“哦,她根本不懂金融。
”奥吉则说:“她和哈尔结婚那么多年,一起大搞地产诈骗、金融诈骗,她什么都知道!
只是当看到那些钻石和貂皮大衣的时候,她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这里立刻接进一段回忆,哈尔在搞一些地产公司文件的小动作,茉莉则在朋友们中一脸天真地说:“哦,我从来不关注哈尔的生意,我从来只是签个名。
”这一段是对金洁尔夫妻对话的呼应。
在后来回答继子的质问时,她又说:“你觉得我要是知情,我还会让他用我的名义去注册公司、开银行账户吗?
”这一切似乎都将她的嫌疑洗得一干二净,然而伍迪•艾伦在最后打开了纸团,被背叛的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向FBI告发她的丈夫。
原来,she did know it。
剧本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这多角度、多侧面、不断地互相呼应,制造假象,直至猛然反转。
我们以为哈尔是个骗子,原来茉莉是个伪装得更好的骗子。
但是,在这部电影里,人人都在互相欺骗:艾尔欺骗了金洁尔,金洁尔欺骗了奇力,哈尔欺骗了茉莉,茉莉欺骗了德维尔……没有无辜的人,没有纯洁的人,在虚荣、失败和欺骗里,所有人都显得卑微得可笑。
一反之前《午夜巴塞罗那》、《午夜巴黎》这样的城市情书和《人人都说我爱你》式的爱情喜剧,伍迪陡然回到了类似于《赛末点》的深刻讽刺路线,就连他经典的话唠都让位于冷静的观察。
虽然片子一开头茉莉就滔滔不绝地讲了十分钟,有伍迪•艾伦招牌式的神经质,却不再是他那种知识分子范儿的谈艺术侃历史博典故,而是神经崩溃式的喃喃自语。
从整部片来看,回忆与现实交织,但是剪辑的层次井然;台词繁密,匆匆登场的人物颇多,但是伏笔绝不落空,于细微处处处呼应;全片布满零星散落的线索,几无赘笔,笔力之老辣令人赞叹。
这部电影看似平淡无奇,但是伍迪•艾伦用一个精微缜密的剧本显示了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深厚功底,可以算是近年来他最好的一部作品。
笼子里的金丝雀无法适应野外生活,精雕细琢的艺术品若是摆在市井街头,不仅不会被欣赏,反而显得碍手碍脚狼狈不堪。
上东区宴会的女主人Jasmine即便落难至平民,她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依然是一副高雅阔太太的范儿。
她无数次提起同丈夫浪漫的初次相遇以及她完美的婚姻,坚持不懈地将虚伪的梦幻光环笼罩在自己身上,把有限的几件高级衣装变着花样搭配出女神的味道,丝毫不顾与周遭环境的格格不入。
“我跟这儿的谁睡觉,才能得到一杯加了柠檬片的马蒂尼?
”她不耐烦地说。
——机会总会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与高帅富的相遇简直让她如鱼得水。
凭着自己一直坚守的那股高端味儿,拼命抓住这跟翻身救命的稻草,连哄带骗地钓上了金龟婿。
Jasmine的妹妹Ginger一条线展示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生活在中下层社会的Ginger是个完全随性的女子,谁能让她快乐谁便是她的真命天子,几句赞美和调情就可以让她跟皮糙肉厚的老男人在汽车旅馆偷情,发现对方已婚后瞬间重回旧爱怀抱,仿佛一切不忠都没有发生过,乐得畅快逍遥。
影片中穿插闪回Jasmine过往生活,基本忠诚地再现了Jasmine一直沉醉的奢华美满生活,中间Jasmine老公被Ginger目睹的偷情,还让我对Jasmine闪过真切的同情,暗线埋到后来一发引爆,老公号称与未成年的下人之间发生了真爱,Jasmine那完美的泡泡瞬间被击破,常言道不作就不会死,落得家破人亡,一切都是咎由自取。
明明一只脚已经踏进珠宝店,却被老妹前夫几句话就毁了一桩婚事。
儿子冷漠的话语更是雪上加霜。
最终Jasmine坐在路边,再次絮絮叨叨地念起了过往。
可笑而可叹,放生的金丝雀还能唱起婉转的歌吗?
对于“女王病”重症患者的女主角来说,没有什么比丧失炫耀资本更残酷的了——也许对任何女人都是这样。
老头这次玲珑剔透的叙事非常调皮,凯特布兰切特作为主演当之无愧,这位澳洲来的女演员认为自然衰老也可以非常美丽,宣称此生都不会接受任何整容或者延缓衰老的手术,会享受逐渐出现的细纹和松弛,她一直在用自己卓尔不凡的气质来证明这一点。
END
一出横跨美国东西两岸的浮华众生相,对上东区富太太极尽揶揄挖苦之能事,针针见血,专门挑着“上流人士”自我感觉最良好的地方戳不留一点体面,尖刻程度堪比写作《围城》时的钱钟书。
凯特布兰切特演活了这个爱慕虚荣,看似光鲜靓丽其实内心空虚如菟丝花般的女子,流连于上流社会表面上”声色犬马“的奢华生活无法自拔,习惯性以攀附豪门为主业完全不自立,平日揣着明白装糊涂,因为太想要结果把自己都骗了,以至于落得个鱼死网破害人害己的悲惨下场。
过去的荣光多美好,现实的处境就有多可笑,两相对比产生影片里众多笑料。
当然伊最可贵的一点也在于其始终坚持要往上爬的“初心”,不管现实处境多落魄仍然坚持“倒驴不倒架”,人前逼格始终端得高高的,时刻准备着卷土重来。
一旦得着机会可以回到自己真正“属于”的阶级,立马原地满血复活,腰不酸了腿不疼了一口气爬上楼都不带费劲的,容光焕发到让人看着都心疼,更衬托出谎言被揭穿后的一地鸡毛和不堪入目,观众尴尬到头发都要竖起来了。
然而想看无产阶级天生正义,善良憨厚的穷苦妹妹vs病娇贵妇姐姐的估计也会失望。
说好听点妹妹是安贫乐道,说难听点儿就是不思进取,把所有不如意一股脑儿推给“基因”,然后自己往沙发上一摊只等找个男人来靠——而且这妹子一逮着机会往上爬比谁都利索,毫不犹豫一脚蹬开碍事的未婚夫,对方哭成梨花带雨都没有一丝怜悯,希望破灭后旋即又闪电般旧情复燃,回赠给前未婚夫一个温柔的微笑,变脸之快连姐姐都要甘拜下风,充满了底层人民朴素的”生存智慧“,倒显得茉莉得了前夫的钱还奢望前夫的爱实在是过于“天真幼稚”了。
可见虽然混的阶级不同手腕段位也有差别,在凡事靠男人上姐妹俩倒是半斤对八两,都是可笑又可悲的小人物。
还有人批评前世今生来回穿插导致剪辑太混乱——怎么会呢?
刻意把剧情打散然后再靠女主角的精神状态重新串起才是高端玩法,正好体现了凯特布兰切特复杂多面的华丽演技。
真是光看她脸上表情就知道故事现在发展到什么阶段,她老人家精神病又恶化到第几层了……总之,观影体验就好像做了一场精神massage,好像把内心深处那些类似的毒素一股脑释放了出去,整个就一舒坦。
看惯了好莱坞欢喜大结局,看这部电影着实有些震撼。
因为太过真实所以让人悲伤。
记得黄磊曾经说过:“现实已如此沧桑” 那又何必再去揭露那皮下模糊的血肉。
但是武迪却赤裸裸拍给我们看。
他选择了美国纽约和旧金山的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
贵妇Jasmine, 一直不愿别人叫她之前被收养时用的名字Jattee,坚持要别人称她Jasmine。
自己婚姻破裂身无分文地来投靠旧金山的妹妹,但妹妹Genger和她命运相似的男朋友在一起却常被Jasmine所诟病。
由于生活所迫,Jasmine只得去一家小的牙科诊所做前台护士。
牙科医生喜欢上了Jasmine, 但她对这种不上不下的中产阶级决定实在是看都看不上一眼。
因为之前的生活和现在的反差实在太大。
一个偶然的机会,为了认识更好的男人,她和妹妹一起参加了一个PARTY。
在当中姐妹俩各自认识了一个男人。
Jasmine看到这个男人的第一眼,聊了几句话,或者说是得知男人的背景两人就一见钟情。
而Jasmine也隐瞒了自己过去失败的婚姻,有孩子的事实和过去家庭的丑事。
把自己说成是一个丈夫去世,没有孩子的体面的室内装潢师。
而妹妹Genger也不知不觉得成为了一个小三,和看起来更浪漫、更体面的新男友天天混在一起。
正当高富帅意欲向Jasmine求婚时,过去被她丈夫骗得很惨的前妹夫突然出现,说出了她隐瞒的所有真相:金融诈骗,丈夫自杀,儿子在一个二手乐器店打工。
于是高富帅质疑她的一切而离开了。
Genger得知自己被耍了以后和前男友和好,虽然他没有带她脱离她自己生活的环境,但是他热烈地爱着Genger,也很喜欢她的两个男孩。
而Jasmine在经历了命运的大起大落以后濒临崩溃的边缘。
結局中,凱特布蘭琪茫然中「忘記歌詞的歌」blue moon,不解這句台詞,就去找了原曲:http://www.youtube.com/watch?v=6vr0amOKCHohttp://www.youtube.com/watch?v=N2k7-gCMA74原來就是本片的主題曲嘛,只是改成純樂器演奏版本。
至於歌詞,查完後,果真是有玹外之音:這是一首關於不再孤獨的詞。
茉莉忘記了這首歌的歌詞,也就是忘記了能不再獨處的隱喻;她在公園長椅上的落魄搭配這句台詞,確實是神來之筆。
這手法令我想到另一部伍迪電影《百老匯上空子彈》(Bullets Over Broadway)。
劇中人盛讚紐約的夕陽之美,鏡頭卻只空拍演員的面孔,沒有一絲太陽的影子。
這招替劇情作了個伏筆,隱喻了壞人的甜言蜜語就好似只聞其聲的太陽,也就是:「說謊」!
這部片也是我非常喜歡的電影,值得一看。
回到本片吧.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十成八九會靠這部片提名今年的小金人吧。
她在本片演出之精,已凌駕在導演兼編劇的伍迪艾倫原本給她的職份。
演技層次能超越情節層次的例子很少見,何況在以故事層次聞名半生的老伍迪劇本中!
可見凱特的厲害。
本片導編是大家熟悉的伍迪艾倫,故事背景是伍迪艾倫迷熟悉的紐約。
看了他十幾部片,《藍色茉莉》有那麼點不同,為了全心全力打造一部「紐約惡女傳」,過去伍迪電影勢必要發笑一下的梗點也不搞了。
例如凱特跟閨密哭訴老公外遇的一幕,假如是過去,編劇哪會放過這大好的話癆機會?
肯定數落落說上他老公如何種馬,然後一把手指點,咬耳朵說現在倒水的服務生都給上過,留下哭笑不得的服務生跟觀眾。
講笑話的丑角不登台,笑話無從潤滑餘地,這大概是這片沒這麼被觀眾看破是伍迪艾倫系列作的兩個原因之一。
至於另一個原因,自然是凱特布蘭琪的超水準演技,逼死了本可以不那麼吃重演員詮釋的精巧劇本。
茉莉無庸置疑是個「惡女」她瞧不起妹妹的包裝工職(下層階級!
),想重啟人生卻不願意折腰(下賤工作!
),急欲吊金龜而欺瞞身世(下流社交!
);她前夫詐騙入獄而自殺,醜聞纏身,卻毫不悔改,拖累妹妹跟妹夫的婚姻,也滿口謊言處世。
這樣,夠不夠邪惡?
夠不夠惡質?
結論已見。
但是這如此故事,透過時空交錯的對比,逐漸展開成不再一元的觀點。
觀眾清晰了解她掩耳自欺的習性;再透過茉莉自言自語的焦慮症演出(其實就是演給觀眾聽),以及她無從困惑而依賴親人的無助。
茉莉仍舊是個「惡女」,結局以大逆轉的方式呈現茉莉實是毀滅親族的元兇,也表達了伍迪無意用人性多元的俗論掩蓋她的罪惡評價。
然而,《藍色茉莉》這一場「惡人的悲慘結局」秀,讓觀眾能略體會到:人生的悲劇理由百種,即使是惡棍也一樣。
凱特布蘭琪交替於茉莉人生中擔任貴婦,妻子,瘋狂,失業還有自欺者的諸多面向,層次之豐,沒有她的精湛演出,茉莉兼具可憐跟可恨的特質就難以如此出色了。
這不是最好的伍迪劇本,也不是今年最好的聖誕電影,但絕對是凱特布蘭琪遠比《哈比人》更好更佳的長年突破。
英文的“blue”有“蓝色”之意,也有“沮丧”含义,而在伍迪•艾伦的新片《蓝色茉莉》中,看完主人公整部电影的情绪,这“蓝色”倒是更有“沮丧”的情绪。
伍迪•艾伦的电影通常充满了黑色幽默的调调,每部影片不同的是在“黑色”与“幽默”的调料中平衡添加,而在2013的大餐中,老头子显然多加了些黑色的调料,通过布兰切特让人看着新鲜的落魄而神经质的表演,他给予了人们生活中的种种虚伪与谎言以辛辣的讽刺。
伍迪•艾伦的电影叙事关键的无非是线索和台词,而本片的线索上,他玩起了时间上的双线叙事,围绕着主人公茉莉富贵的昔日与落魄的今日生活,交叉表现,给予了强烈的对比,又体现着人们性格和命运绕不过去的宿命。
布兰切特扮演的茉莉的性格特点在影片开始不久就快速体现,让观众可以很快为这个角色建立一个素描,她的出身显然不算体面和富裕,特殊的成长经历让她性格中有一些自卑和敏感,而这样的性格下一旦抓住一次“翻身”的机会,就会让她更加爱慕虚荣。
她有了这样的机会,与“富商”结婚,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极力学习和体现自己的品位,而昔日的生活经历,还有那些人和事,她总是试图挣脱,这在她与妹妹的交往中得以充分体现。
影片一上来就是她落魄的开始,接着交织她富贵而又有些让观者讨厌的过去,从而一种“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感觉自然的在影片中表现出来。
茉莉是一个无法自立的女人,这种“自立”不光是一种经济独立能力,更是一种情感的自立,思考的自立,成熟的自立。
所以,落魄的茉莉总是给人一种有些幼稚的感觉,她总是舍不得放下昔日生活的那种“自尊”,很不情愿的给牙医当助理,又艰难的学习着计算机设计课程,而种种细节中,充分体现着她对今日生活的不甘和周遭人的不爽,在这些细节的呈现上,布兰切特献上了非常出彩的表演。
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听到些对某个女人的议论,她如何如何“贱”,但是又如何如何总有男人围绕,一种交织嫉妒和不解的感情总是投射在这样的女人身上。
当茉莉艰难的开始适应现实生活时,她却自然的对周围男人依然散发魅力,牙医欲对她动手动脚,妹妹男友的朋友对她颇为倾心,甚至又有一位事业有成的体面男子似乎能让她回到那昔日体面的生活。
然而,老头子在这片中显然讽刺的兴趣大于给一个幽默的大团圆的兴趣,茉莉的本质没有改变,她依然无法“自立”的生活,她甚至在落魄后都要虚构一个可以对话依靠的对象来让自己焦躁的心情平静下来,她情感上永远希望依赖一个男人带给她一切,而为了拥有这一切,为了维系这一切,她甚至可以欺骗自己。
前夫事业的猫腻,她不可能没有察觉,但是她怕,她自欺欺人;前夫的风流她潜意识显然也有感觉,但是她怕,她逃避,她对戳破真相的妹妹忿然指责;当新的依靠就在眼前时,她怕失去,她撒谎,她掩饰真相,最终还是又栽了跟头,伍迪•艾伦在这部电影中表现了一种很强的宿命感,你无处可逃,你无所依靠,你就是一个笑话,这一次,老头子确实下手较狠。
而伍迪•艾伦这一次的“狠”还不光体现在让女主多惨上,更在通过昔日与今日两条线,他让两个社会阶层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有趣的对比。
茉莉和妹妹的命运不同,走向两个阶层,伍迪•艾伦倒是没有刻意的体现上流社会多虚伪,平民阶层多善良洒脱,相反,他的镜头下,倒是这方面的表现更充满了喜感。
妹妹的生活是直白的,简单的,又有些混乱和没有方向感的,她常常在姐姐的游说下无所适从,在她眼中,茉莉是见多识广的,生活方式是高尚的。
对一个女人来说,或许上流社会有种种虚伪,容易让人丧失自立能力的,但是平民阶层的男人也可能经济有限,酗酒暴躁,言语粗俗,这对姐妹的生活中都遇到了种种奇葩的人和经历,但是妹妹显然更容易满足和调整自己,她始终处于一个自己习惯的位置。
而茉莉,她的生活轨迹跌落,眼看要升起,又再度跌落,而其中原因又很大程度是因为自己的冲动,整部影片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揭示些茉莉的“自作孽”事迹,让你刚刚感觉她也挺可怜,又马上感觉她又是多么的“活该”,这个节奏上,伍迪•艾伦把握的很有意思,观众对角色感情的投射被他很娴熟的调度。
伍迪•艾伦的电影中,演员们的表演总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似乎很自如的体现着自己的演技。
莎莉•霍金斯演片中这种脑子少根弦的角色已经很自如了,毕竟她常演类似角色,举手投足都一副“土相”。
而布兰切特奥斯卡级的表演,给我的更深的感觉已非出色,而是特别,女王落魄讨人恨的模样看着实在让人耳目一新。
伍迪•艾伦的电影就是这样,每一部都有让你预期到的节奏和感觉,但是每一部他又进行一些微妙的改变,所以我一直称之伍迪•艾伦的几乎每年一部的电影轨迹叫作“电影连续剧”,下一集的故事,你可以预料它的味道,却无法预料它被演绎的方式。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item/cca7d9d7fe9369fecb0c39d9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涉及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蓝色茉莉》是部好戏。
不过,这并不是说它有多完美,而是说电影的戏很足,有趣、好笑,演员很有味,内容挺出彩。
女王范的凯特·布兰切特演活了一个可笑的名媛——同时也是一个虚假又虚弱、精神濒临崩溃的女人。
她陷入人生低谷,严重依赖药物。
她跟陌生人倾谈,自说自话。
由于实在无处可去,她从高贵的东区纽约来到了接地气的西区旧金山,从高高在上的名流生活掉进了社会底层的普通生活,即便如此,她始终不愿接受人生落差,对妹妹等人冷言冷语,认为周围人的存在都是对她的羞辱。
面对人生难得出现的亮色,她又上演了过去的恶习,编织起脆弱可笑的谎言。
自然而然,面对这样一个喜欢撒谎的人物,电影也撒起了谎。
对于名媛为何破落,众叛亲离,形单影只。
电影一直隐瞒了真正原因,以为她的境况只是人生的恶意玩笑,直到最后皆大欢喜之际,突然来了个致命一击,推翻了之前所有。
伍迪·艾伦把故事编得滴水不漏,一般电影里,经常会出现废的人物,比如妹妹的前夫,这种倒血霉的角色,很多导演只会把他当做真正的倒霉蛋,数落完就遗忘了他的存在。
结果,他到最后又跑了出来。
还有那个神出鬼没的儿子,看起来好像也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岂不料,电影的最大谜底由他揭开。
与此同时,导演还擅长制造反差,令观众产生错觉。
先是开篇,名媛和老太从飞机上到飞机下,一路侃侃而谈,甚至大谈性爱花样,令人错以为她们是最大年龄差的姐妹淘,结果下一处,老太原来根本不认识她,勾起了观众对名媛的好奇心。
然后是一百八十度的反转,原来名媛和老公是闹掰了,无力挽回,根本不是什么意外被抓。
就连老公的出轨曝光也非常戏剧,蒙在鼓里的就名媛自己。
名媛与妹妹关系冷淡,即便落了魄,她也不忘用过去的三观来对妹妹进行洗脑,否定她的一切切。
当观众以为,通过一次偶然的社交活动,姐妹俩都要找到真爱,人生翻开新篇章,结果,就像《赛末点》的网球,命运的天平突然倾斜向另一边,人生还是没有变化,甚至更见惨淡。
最后,连听名媛倾诉的人都没有了。
这个时候,《蓝色茉莉》不像伍迪·艾伦风格的爱情喜剧,而是不留情面的嘲弄讽刺。
在故事行进过程中,电影会比较随意地切入到过去的生活当中,有些是充当插叙,有些是记忆闪回,而有些就是借他人之口,将名媛的过去和现在缝合在一起。
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名媛之所以会变成这样”的戏肉。
近乎意识流跳跃的处理方式,也像极了名媛的精神状况,她无法摆脱过去,不受控制地掉进其中。
布兰切特制造了名媛的两面生活,一度目中无人,嫌弃亲戚,不可一世。
知道丈夫出轨后,无能无力地抓狂,浑身抽搐,以至于神经抽风到歇斯底。
她确实演得非常卖力跟用力,从头到尾都处在一种可怜但更可恨的状态。
这个憎恨过去的女人,她终究还是留恋过去,无法自拔。
她所害怕的,只不过是失去那种生活,尤其是失去构建上流生活的关键人物——她丈夫。
她越是否定,越是痛恨,愈发暴露自己的苍白,躯壳内一无所有。
在故事以外,《蓝色茉莉》很像伍迪·艾伦电影的名流代表,夸夸其谈,自诩贵族豪门,结果不堪一击。
这样一个人,突然掉进了迈克·李的底层人民生活当中,处处不对劲,制造着笑料。
莎莉·霍金斯继续出演脱线的小人物,姐姐虐她千百遍,她却一直充当傻呵呵的老好人。
这个故事最可爱的,反而是妹妹一家。
她的前夫,没有过激的反应。
她的男友,在超市里留下了热泪。
她的两个儿子,居然也充当了姑姑的人生听众。
与之相反,在名媛的世界里,她自己的冷漠虚伪就不用多说了,老公更是一个自私可笑的人物。
至于他儿子,到头来还是摊着手,认为一切都跟自己没关系了。
显然,伍迪·艾伦否定了上流社会的光鲜,借男女之事,令他们的丑态现行,丝毫不留情。
一直到最后,名媛还是无法忘怀过去。
她试图哼起跟丈夫相识的那首《蓝月亮》,无奈,她好像连歌词都记不起来了。
恐怕,没有比这还可悲的事情了。
忧郁的蓝色,忧郁的茉莉。
【名牌】
对有些导演作品的无条件期待,是出于对其趣味性的信任:一个人的表现技法可能偶尔失手,创作情绪可能高低起伏,但三观突变的可能性不太大。
看他们的作品,就是聆听聆听人生感想,这种导演的数量稀少,伍迪艾伦当然是一个。
自《午夜巴塞罗那》之后,和身边许多朋友一样,我对伍迪艾伦先生的午夜三部曲,几乎是一路匍匐着跟进过来,每一部都流光溢彩、神采飞扬。
这之后的《蓝色茉莉》,依旧全程关注度高亮。
观影之后也是好评如潮,身边朋友罕有反对,嘻哈一阵赞美,夸不了剧作,夸凯特演绿茶婊演得好还不会吗?
我唯二听到差评,来自于半文艺的两个圈外朋友,他们的评价都是——太罗嗦,看不下去,睡着了……我觉得他们说的很对啊,作为叨逼叨派导演的杰出代表人物,伍迪艾伦的《蓝色茉莉》同一主题反复渲染不加节制,姐妹双婊一主一副双线叙事设置老派,推进速度缓慢,任何戏剧性的反转都在可预期范围内,一直期待的惊喜到最后也没有发生,整个电影晃晃悠悠,一派暮色。
一派暮色就对了,反正79岁的伍迪艾伦的确不年轻了。
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在乎别人评论的导演是不存在的,但如果有基本不在乎别人评论的导演,伍迪艾伦排名居前。
他根本就是把电影当成宣讲工具,年轻时可能还在乎技巧,年老了就自说自话了。
其实所有老年人都一样,他们才不在乎要跟你证明什么,要向你讨好什么,他们就是拉住你,反复反复讲他们要讲的那句话,伍迪艾伦不过是刚好会用电影表达而已。
“天下女人都是Bitch!
”——《蓝色茉莉》我看得津津有味的点在于,伍迪艾伦先生对女性的“嘲讽”可真是不留情面,“嘲讽”这个词并不准确,但大概就是这种负面的玩笑的态度:凯特布兰切特演的绿茶婊“茉莉女士”自不用说,各种矫揉造作无下限的的可笑及可怜,她一生的高低起落,伍迪艾伦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就做了总结:“我跟这儿的谁睡觉,才能换杯加柠檬的马提尼?
”伍迪艾伦讽刺得更无情的,是莎莉扮演的妹妹“生姜小姐“。
莎莉从一出场就是作为凯特的陪衬,她总是能自觉自愿地给姐姐一切绿茶行为找到辩护理由,她对姐姐的宽容并非来自同情,至少一大半是源于幻想式的崇拜,“生姜”不过是Loser版的“茉莉”,天资欠奉,努力不够,跳两步就回泥浆里打滚儿去了。
这种情结,就像绝大多数的仇富者,对财富的崇拜,远甚于富有者本身,无非是他们力有不逮罢了。
都是绿茶婊,凯特布兰切特演的“茉莉”是放坏了的碧螺春,莎莉霍金斯演的“生姜”则是永远能回收再泡的立顿。
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不少女性观众在看《蓝色茉莉》时,仿佛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审视绿茶凯特,却选择性忽视了伍迪艾伦,实则把所有女性骂了个遍:要么像“茉莉”那样,挨操是为了混口像样的饭吃;要么像“生姜”那样当劳力养活自己,然后为了挨操本身,她对男友Chili“辣椒先生”的评价是“他可能干了!
”。
《蓝色茉莉》里出现的所有其他女性都“不怎么样”,从女仆、健身教练到律师,无论什么职业,都是上杆子的bitch,尤以亚裔律师为甚——能睡的男人睡遍了!
(伍迪艾伦好像电影里对亚裔从来无爱)。
“讽刺”可能是我们的定义,在伍迪艾伦看来,也许人类从来都是如此:雄性争名夺利,雌性择优而取,绿茶与否不过都是途径,自然法则才是人类的本质,可笑的是人们把粉饰的外衣穿了又脱,脱了又穿。
关于伍迪艾伦先生本人,他的形象是极具欺骗性的:身高劣势让他看上去缺乏攻击性,睿智形象让他看上去像个知识分子。
事实上,女人总是对外表弱小的男性放低戒备,却忘了男性的性冲动与此毫无关联,伍迪艾伦的“身高优势“让他可以自由地在女性腰部高度寻找快乐,让女星欣然接受他充满性暗示的挑逗评价。
至于知识分子这件事,伍迪艾伦当然是,但远不止于此,查查伍迪艾伦的生平就能明白了,但显然他很懂得利用这个长处——越是他讽刺的绿茶,越是争相跳进他的茶杯。
伍迪艾伦对女人的热爱和嫌弃是密不可分的,比绝大多数孔武有力的导演,他作品中的性冲动都要丰盈得多。
写这篇影评的时候,刚好伍迪艾伦的养女再次发表“童年遭性侵”的血泪控诉,而他赢取另一个亚裔养女的“传奇”,完全不逊于任何电影故事。
供她生活,为她“干体力活”——我估计,伍迪艾伦在内心里,养女和老婆的标准也没大差吧,不过是叫法不同罢了。
伍迪艾伦性侵养女一事的是非,并不在电影评论讨论的范围之列,只是和前妻这一切戏剧化的陈年旧案,有可能是伍迪艾伦女性态度的根源。
无论如何,道德和才华似乎不必捆绑销售,况且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定义道德和才华两个概念本身——这就已经很难了。
只有一点倒是很确定:道德的标准从来都是改变的,倒是才华的刻度倒是一直都在那里。
你奈他何!?
继续广告下微信公共账号呗: mydunhe
纽约实实在在是Woody Allen 的主场,要不是朋友英明的提醒,我已经忘记电影票有时候是需要预定的。
周五晚上的Lincoln Plaza Cinema 果然是座无虚席,略小的屏幕仿佛故意和大流背道而驰,不放iMax 3D之类专放“文艺片”。
开始的trailer广告是意大利电-美国影节的简介,一幕幕的Rossellini, Fellini, Antonioni 的黑白镜头很妙的酝酿好了气氛。
然后铺面而来的是Cate Blanchett 神经质的喋喋不休,Woody Allen 式的喋喋不休,令人百听不厌忍俊不禁的喋喋不休。
还没过3分钟,我自己知道黑暗中我已经微微扬起了嘴角,同时舒展开了这倒霉而疲惫一周紧锁的眉头。
这一定不是Woody Allen 最好的电影,没有奇妙绝伦的剧情故事,没有冲出银幕变活的明星,没有Woody亲自入场的喋喋不休,没有Talk to the camera,没有拌嘴儿能完爆Woody的Diane Keaton,没有大美女Scarlet Johansson,没有前几年弥漫着的迷人欧洲文艺秒杀美国土财主的调调,也没有穿越时空的大作家一块爬梯顺便传道授业;这是一部Cate Blanchett 女王在荧幕上独立支撑的电影。
金发碧眼的女王就算家道破落了,也还是拎着她的Birkin 穿着Chanel外套用Fendi钱夹坐头等舱使唤人搬运Louis Vuitton行李。
She does look like a million bucks, and she looks good! 我不知怎么很邪恶的想起了年前很火的国产电影《北京遇见西雅图》里面汤唯的扮相,好好的气质女神硬生生的被弄出了一身淘宝范儿,估计二奶小三们看完后回家肯定特高兴自己相貌气质完胜汤唯吧, lol。
走题了,接着说Cate 女王的演绎,从开篇的喋喋不休,到哆嗦着吃安定、自言自语,再到对下流社会如见到老鼠似的打心眼的恶心,到遇到高富帅后仿佛回到“王座”后的游刃有余、优雅高调、欲迎还拒,再到意识到自己的虚伪虚弱依旧幻想活在旧世界后无声的啜泣,要是电影学院不给个小金人真是天理不容啊!
恍然发觉原来冷艳高贵的女王不只是外貌和气场,而是骨子里的入戏!
看Woody的电影,怎么也得说说电影里的段子,老话痨对于自己的看家绝活当然毫不含糊,火候拿捏的是不肥不瘦不干不腻入口即化。
这次的对象是米国(特别是纽约)的富裕阶级,用政治哲学系教授J. Hacker 的话说 “The stinky rich”, lol. Cate 女王颐指气使的告诉妹妹她的行李叫“Lueee Vuitton”,Cate 女王说自己来自纽约后,很自然的加上了一句 “Park Avenue, actually”, 又是全场爆笑!
其实布鲁克林不少地方的房价其实已经直逼曼哈顿了,不过既然是老牌New Yorker 的电影,当然要再调戏一下Brooklyn喽。
“上流社会”的做派被Woody Allen 一股脑的拿出来开涮当笑料,当女王失去一切虎落平阳被犬欺时的去工作的各种笨拙又是阵阵笑场。
女王心有小鹿但故意多等电话响几下,接电话后故意让高富帅等等十秒,而其实自己捂住话筒喘几口大气恢复镇静,又是一阵低笑。
不低俗无聊但也不晦涩难懂的笑点,中产阶级大众能接受笑话的幽默,也算是小老头的招牌了吧。
Woody Allen 深谙中产阶级比下有余的优越感以及对上流社会的暗中向往,老谋深算玩得不愠不火。
说到这儿想起来某次看Daily Show 时Conan 说了句特别深刻的话:“其实每次笑得时候,都是在自己不当真只当看戏,但你知道有些人当真会那样。
”再一针见血不过了!
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Park Avenue,Actually.” 的语气腔调真真是存在的。
绕来绕去,总要是说回电影的主题,就像小时候春游、运动会、参观科技馆完要写作文总结中心思想一样,逃不掉。
不过与其说Blue Jasmine是批判被涮得厉害的富裕阶的物质和虚伪这一明显命题外,我觉得电影实际上是在更广泛的讽刺人的自私和虚伪。
Jasmine的妹妹,跟着姐姐去party后认识了的胖大叔踹了脾气暴躁的拉丁裔男友,和原本有矛盾姐姐瞬间打成一片。
结果发现胖大叔是有妇之夫后,和拉丁裔男友重归于好对自己的出轨只字不提,而两人把矛头都直指“装腔作势”的Jasmine。
这样的“虚伪”和Jasmine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只因为他们不是利益阶级,没有那么些趾高气扬、装腔作势的派头?
相比之下,我反倒是觉得Jasmine本质上更率真。
Jasmine为了不想让高富帅知道自己落魄的真相,故意在电话里扯由头让高富帅不去她寄住的妹妹家去接,挂电话时瞬间明白了自己的虚伪做派,泣不成声。
对于知道自己虚伪但为了达到目的不得已而为之的“真小人”;和站在道德高点毫无自省之心,然而行事时该瞒该骗毫不含糊的“伪君子”(且这“伪君子”对自己的行径是真心实意的浑然不觉),敝认为“伪君子”远不如“真小人”可爱。
“伪君子”和“真小人”的话题演绎得有些远了。
回到电影 Jasmine 和 Ginger这一对姐妹,其实当时脑子里想到更多的是“敏感”和“不敏感”的对比,“有故事”和“没故事”的对比。
大多数人,注定是浑浑噩噩日子一天一天过,没有那么多故事的,安于现状。
普通人的日子真的没有什么不好,稳稳当当安安静静的一辈子;毕竟敏感的Jasmine那种大起大落支离破碎的生活不是所有人都消受得起的。
不过我们毕竟不是行尸走肉,哪天夜里突然醒来,发现自己的心已经被日常琐碎磨起了层层老茧,自己这半辈子的故事一张纸就能写完,会不会也怅然有所失呢?
ps 看完电影后,应景的要了杯Blue Moonpss Woody Allen一定是借鉴了不少《欲望号街车》吧
蓝色茉莉是一部以家庭生活为内容的剧情片,其创作模式可追溯到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经典情节剧--两个世纪以前的欧洲戏剧舞台上,以新兴市民阶层为表现主题的通俗情节剧取代了奢靡的贵族生活宫廷剧。
这同时也是由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催生的平民化的艺术,它代表的不仅是“美国梦”的庞大基石,也象征着美国中产阶级有关成功、爱情、婚姻关系、家庭的价值观念准则。
这种早期向观众传达社会道德规范的工具,化用到伍迪艾伦的电影中俨然已成为黑色讽刺和对裂痕的一种冷眼旁观的揭驳。
两位女主人公是被收养的姐妹,姐姐Jasmine是天生基因良好、居住在纽约公园大道、夫富子骄、生活优渥的人生赢家;妹妹Ginger则是超市收银员,和不入流的男人鬼混,不受姐姐待见的底层人士,相同的的起点却走出如此不同的人生道路。
影片从一开始就把姐妹俩的生活作为对照进行讲述,在叙事上的过去和现在的两条线又加重了这种对比。
有意思的是,jasmine在经历丈夫背叛去世、家庭破产、继子出走后生活基本坍塌,不得不从纽约搬到旧金山和妹妹同住,颇有点殊途同归的意思。
片中人名以及地域都担当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姐妹俩的名字都源于植物,jasmine的茉莉花语是坚贞纯洁,搭配片名代表忧郁的蓝色以及她在片中落魄的境地、毫无自立能力、大量服用安培他命的状态,讽刺的意图彰显无遗。
妹妹ginger则是代表活力的生姜,也有姜黄色之意,她虽然过着拮据的生活,还拖着两个孩子,但是孩子懂事,还总有对她痴心不渝的男人,仿佛也很满意自己当下的生活。
纽约,作为只在回忆线中出现的城市,是富裕生活的象征;是对从旧金山来纽约度假的妹妹一家的局促姿态的揶揄;是举办豪华晚宴却不肯抽出时间陪妹妹的名流姐姐生活的依托。
而旧金山,作为60年代性解放、嬉皮士运动的主要战场,gay city的标签城市,无疑是更大包容性和市民化的代表,也在片中充当起了jasmine落魄之后的避风港,并为她提供了看似有可能的未来。
毫无疑问,地域的转换所提供的可能显然无法为jasmine的未来描绘蓝图,她的搬迁看起来是影片的“自救”主题的开始,与此同时也残酷的宣告了她的自救之旅的失败:找不到工作只能当牙医助理而被性骚扰、学习电脑课程想做线上室内设计师之路举步维艰、忧郁症发作频繁酗酒嗜药、找到金龟婿即将结婚却被临门当机。
实际上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在进行着自救:ginger在姐姐劝说之下投向新的男人的怀抱赖世图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ginger的前夫拿着20万向jasmine求助想开自己的公司、继子在得知父母的龌龊事以后产生自我怀疑从哈佛退学离家出走、哈尔则是最可笑又最常见的自救方式爱上了甚至还未成年的法国佣人(片中专门强调法国也有影射意义)。
凡此种种,都是个人为了改变自己的现状而对生活做出的改变,即便有些行为在观者看来完全是逃避,可是反观我们自己的生活,何尝又不是充斥着自诩为“改变”的逃避呢。
但是,显然他们的自救无一成功,或者说都未曾获得惯常社会认同的成功。
jasmine的谎言被拆穿,婚姻梦破灭;ginger的新男人居然是个已婚骗子,她只能回到前男友怀抱并对其真情流露“是我差点失去你”;哈佛高材生儿子成为二手乐器倒卖店主并步入已婚群体,对妈妈冷言冷语让他不要再来打扰自己生活;想开办自己公司的妹妹前夫被骗得血本无归;哈尔被自己老婆告发,面对牢狱之灾只好选择自缢。
反倒是被jasmine不屑的妹妹男友,空有一身肌肉,被女友甩了只会暴怒痛哭,工作之余只知道喝酒放松粗声看球扰民的机械修理工,最后抱得女人归,是片中唯一被赋予肯定的角色。
所以影片给我们称述了一个残酷的现景:个人无法战胜生活的现实,生活的背后有我们不得不遵守的规范,而更为可悲之处在于,不论你是安于现状不作出任何改变,还是想用传统价值观中歌颂的人性力量去改变现实,实现“自救之路”,都是苍白并且无力的。
个人行为的价值何在?
如果它根本就不能改变生活的话?
社会的发展让价值观的多元化消解了具有明确指向性的个人梦想的抗争,全面化战争和政治欺骗的远去让无论是“垮掉的的一代”还是“愤怒的一代”都变成了“享乐的一代”。
日趋个人化的抗争和诉求与社会的纷繁复杂背道而驰,越来越难以找到一个既定的标准和定义。
而成功的定义却永远是那么单一,在这点上,影片让姐妹两人在生活的弱者与强者、成功者与失败者、喜剧和悲剧中不停地互换角色,直到最后,无论是坐在椅子上神经质自呓的姐姐jasmine,还是重回修理工男友怀抱的妹妹ginger,都是无可奈何的失败写照。
jasmine这个名字真的很好听。这种片子本开就是凸显个人演技的好嘛。原声乐不咋地,甚至有些难听
落魄女王还是女王啊,我就是这么热爱物质,我不接受幻灭。
伍迪艾伦~偶也。一个道理,叫女人做个有品德自立的人。这片子消磨了时间。
这不该是伍迪艾伦的水准。不过电影的配乐依然很有质感,很好听。女主角的穿衣品味很好嘛
就……just another ordinary woody allen picture,有意思的是友邻的短评,一半认为是喜剧,另一半认为不是
“又名:贫嘴张茉莉的一天-_-;” Cate神演技,只不过整个背景不设在三藩市貌似也没差吧?也许SF真没什么镜头魅力……
事实上,爱在罗马是唯一一部让我佩服伍迪艾伦的作品。
最俗的那句话说得最精准: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带着一些讽刺意味,一个有虚荣心的人,无论如何都不会真的幸福。
二个女人的人生轨迹。有点闷,豆半评分倒是蛮高的,有7.8呢,我不怎么喜欢~Blue.Jasmine.2013.BluRay.720p.DTS.x264-CHD
Cate把神神叨叨抽丝剥茧,然后我们发现了真相:那份摧毁Jasmine的力量,她用来摧毁一切。姐妹关系比Frozen更深入,不管经历怎样的打击背叛,妹妹始终仰望姐姐,渴望进入她的世界获得她的认同,一度几可成真以为可以并肩,被打回原形后迅速缩回旧有世界拍拍心口虚惊一场。哗,所有凡人皆如此
真的不是我的菜。这种不上进自我欺骗的女人,是我此生最想避开且最不想成为的人种。
一个又神经、死要面子、又作的女主角色。。。
两姐妹模式,导演的意图太明显,影片缺乏回味。
mentally breakdown 不是所有的话痨都有趣. 很多景点都很熟悉,三藩啊.
对不起,我实在受不了凯特像伍迪艾伦一样。。。伍迪艾伦是把凯特当作他自己了吧。。。我只能说“好有文化的样子哦!!!!”
凯特女王演得棒极了,Woody Allen风格突出,拿捏得可好,俩姐妹一傻一逼,最后都做不得好死
至少她强迫过自己了,如果她是个清醒的人,并不是没有逆转的机会。
期待老头子结尾大转折,最后却只变了个道
在《欲望号街车》上,被《万箭穿心》的,不只一朵白兰芝,还有一个李宝莉,如今又多了一支蓝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