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爱情收梢是怎样的呢?
接吻与拥抱?
鲜花与白纱?
好的电影是怎样毁灭这幻觉的呢?
砰砰。
那声枪响让我醒觉。
我不仅仅在电影里。
我在现实里。
伍迪艾伦这个老头儿实在很现实。
他做出的不是一部剧。
他做出的是现实。
现实不是甜美蛋糕,有樱桃装饰。
现实可能是一张5毛钱的大饼。
硬的可能会噎到喉咙。
可是总是要吃下去的。
看伍迪艾伦的片儿总是要把自己放空。
彻底放空。
什么预期都不要有。
因为这个老头儿端出来的总是和你想要的不一样。
你以为这不是爱情?
他说不。
他看自己妻子眼神永远平淡无波。
他看她的眼神一直充满火焰。
告诉我,谁羡慕平淡无波的爱情?
谁拒绝得了漩涡的拉力?
发自内心的说。
诚然他是爱她的。
爱她身体的性感。
爱她的嘴唇。
爱她身体里潜藏的与上层社会的不和谐——与他自己一样。
自卑又骄傲的粗糙一面。
于是他愿意不惜一切得到她。
或许只是身体就够了。
那是爱吗?
那是身体的一种疯狂。
可是这种疯狂本身足够有诱惑力了。
爱不也是一种诱惑么?
谁人区分的开?
你以为他在说爱情?
他说不。
男女主角成了好事。
一对壁人。
但是。
然后呢?
她开始纠缠。
开始索取无度。
向他要安全要婚姻要稳定。
像所有的小三儿一样。
仗着受宠。
错误估计形势。
一闹再闹。
他开始惶惶不可终日。
爱情像水草。
缠绵的时候美。
真的缠身不放就渐渐缺氧。
他只想着把这个大嚷大叫的麻烦情人擦掉。
免得她越来越庞大的身形遮蔽掉自己的光辉前程。
当她说:我怀了你的孩子。
我觉得可以听得见他脑子里轰然作响。
杀意由此而起。
女人的筹码换来一杆枪。
对不起。
伍迪艾伦就是这样。
你要咖啡。
他给。
但是他不给你方糖。
爱情是什么?
爱情是一个空间坐标。
说有就有。
说虚无就虚无。
人性确是实实在在的纸张。
有墨迹。
有折痕。
又薄又脆。
禁不起一再追逼。
很容易穷极尽像的。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
爱情是函数。
弧度优美。
可分可合。
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奇妙。
所以看李碧华的《青蛇》里白蛇对青蛇注解何谓男人的好处,她道:“怎么说呢。
那是一种叫人万念俱灰,欲仙欲死的快乐。
”爱情不是有理函数。
数学差一点,功力弱一点,是解不出的。
譬如青蛇学不会爱人。
譬如电影里女主角把自己做赌注。
可是解不出,功力低。
爱情顶多消失。
可是人性的复杂程度又跳升了几个阶级。
如果错估。
消失的可能是生命或人生。
人性好似微积分。
说真的。
微积分我其实一点没学过。
没学是因为看过理科同学的作业。
万念俱灰。
就此放弃。
人性里许多面也是我不想考证的部分。
因为万念俱灰,所以就此放弃。
也许不去考证,不去考验,不做试探,才是一种安全。
这一点,死去的女主角是不懂了。
我们不懂人性也没关系,但是我们懂得自保,懂得江湖防身之道。
对了,伍迪艾伦还告诉我们:因果报应这种东西不要信的。
痴情可能早死。
绝情未必伤身。
掌握一点灰色的常识,再去看伍迪艾伦。
会觉得犹如遇见知己。
看惯格林童话的,也许要掩面痛哭。
像吃糖长大的你我,猛然喝到苦咖啡。
味觉不适应到适应,需要一定时间。
还需要伍迪艾伦的剧来搅一搅。
这真是个糟糕的故事,但又很现实。
电影的前半段如果有不是有俊男美女撑着,这简直就像一个路边的八卦一样让人提不起精神。
穷小子娶了富家女,在岳父的扶持下人头狗面混得不错,偶遇婚前喜欢的女子,开始追求,偷情,情人怀孕后要求他离开妻子,他就干脆给了她一枪,一尸两命,呜呼。
最后在观众以为男主角要被绳之以法的时候,竟然因为警察一个误会逃脱了法律追究,坏人继续在宝贵温柔乡里若无其事地生活下去。
这完全不是我们想像中的善恶有报,天网恢恢。
最后他模糊中看到情人的鬼魂,既不害怕也不歉疚,甚至说出了那一翻关于“运气”的话。
大意是我运气好,你运气差,你死都死了,看开点吧。
伍迪艾伦在这部电影塑造出了某一类人,相貌英俊,文质彬彬,勤奋上进且内敛,又有高尚的人生目标,看起来近乎完美。
但其实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不同的欲望所控,而又喜欢把所有事情都说得很美,对自己的各种行为都予以美化,掩盖了卑怯的动机(这都有点像胡兰成了),甚至一定程度上连自己也骗过。
当他追求婚外情的时候,他当然冠之为爱情,当他想摆脱纠葛的时候,就跟别人说“其实我是爱我妻子的。
”最厉害的是这类人还真的在任何时候都能表现出满脸的真诚和无辜。
这个故事里当然没有爱情这个事物,妻子那边是物欲,情人那边是性欲,二者冲突时,高下立判。
男主角和他的妻子喜欢听歌剧,所以电影里穿插一段段的歌剧,多半是悲剧。
甚至他在杀死情人之后还不动声色地赶回剧院里陪妻子听歌剧,夫妻两对正在上演的悲剧发出一声声的赞叹。
如果有人正在俯瞰这个世界,背景也必是这一场场为众生而唱的悲歌。
而对于这个男主角,看再多的画展,听再多的歌剧也掩盖也不过是一个粗鄙肮脏的灵魂。
把一切归于运气这件事,却忘记了“逢赌必输”这句话,赌徒是配不上好运气的。
最后那句悲伤的 “To never have been born is the greatest born of all.”——伍迪艾伦真是个完全全的悲观主义者。
痛苦并没结束,它会一直都在。
看每一个故事都需要一点耐心,如果没有耐心,就容易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世界上总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痛苦。
显而易见,威尔顿是个从爱尔兰出发的穷小子,这个穷小子在进入伦敦的上流社会之前,脸上写的满是落拓和局促,多少有些笨拙的紧张。
幸运的是,他凭借自己天生的帅脸很快赢得富家女克洛伊的青睐。
无论是电影还是生活中,像这样穷小子和富家女的故事比比皆是,可以大胆猜测几种可能性结局,而穷小子飞黄腾达的中间过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威尔顿与克洛伊的结合无疑为他在伦敦上流社会的迈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同时也打通了他通向富贵生活的大门,然而他来自无产阶层的事实是不可掩盖的,所以他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尊严仍然保存一丝类似垂死挣扎般的维护。
这就体现在他和克洛伊之间因经济条件悬殊所产生的思想鸿沟上。
“他的声音表达了生活中所有的悲惨的事情。
”威尔顿送给克洛伊的第一份礼物是一张歌剧EP。
“你说悲惨是么?
”“是的。
”“好,让我们在家共进晚餐,听着悲剧!
”克洛伊说这话时,真的无法体会威尔顿所说的悲惨。
这种悲惨就是来自生活底层的人每天所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包括维系生存的一切物质来源,当然不包括——票价昂贵的歌剧。
所以,像克洛伊这样天生衔着金钥匙长大的富家女从第一次遇到威尔顿开始到结婚生子都不能完全体会威尔顿的感情,也不能得到威尔顿全部的、热烈的爱。
这不是克洛伊的悲剧,是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她既然选择这样的结合,就必然做出相应的准备,否则她就要像她的哥哥一样,最后关头,改变初衷,终于还是娶了和自己同样阶层的姑娘。
这就是这个世界之间最大的代沟,富有的人,永远不能理解穷人为了芝麻绿豆的小事儿锱铢必较;穷人也永远不能奢望像富人一样一掷千金。
不要拿所谓真挚的爱情做婚外情的借口。
从威尔顿和诺拉第一次见面开始,威尔顿就深深爱上了诺拉,这是不言而喻的。
可能是诺拉一头漂亮的金发,可能是她一张性感的嘴唇,也有可能是同样的无产阶级背景。
总之,在削减脑袋向上流社会进军的途中能够遇上这样一个,诸事不顺又漂亮性感的姑娘,威尔顿总是欠缺的内心才能找到平衡。
这是编剧的技巧,也是命运的捉弄。
看起来,威尔顿对诺拉的感情是完全真挚的,他为她着迷,已经爱她爱到疯狂,甚至可以去死。
他每天都要去和诺拉私会,不停的做爱,相反对自己的妻子则性趣缺缺。
他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爱过克洛伊,因为他对克洛伊从来没有流露过急切的眼神,但他面对诺拉,则是渴望的、热切的、寻觅的、是求而不得的落寞,也是失而复得的欣喜。
任谁都能看的出他们爱的炽烈。
按照这样的推理,他们最后应该挣脱世俗的羁绊,终于双双离开,甚至控诉整个上流社会带给他们的各种阻碍,最后他们抛弃了繁华的生活选择真爱,然后所有观众唏嘘一片,为之鼓掌欢呼,恭祝有情人终成眷属。
以上就是我看到一半时随意猜测的结局,这样的结局烂俗到家,甚至让人憎恶。
这是大部分日韩港台剧的通俗套路,比如黑社会老大爱上寻常少女,少女因各种原因被迫和黑社会老大结合,谁知半路却杀出来一个穷困没本事的小子,两人爱得昏天黑地,最后,少女抛开一切,随穷小子浪迹天涯。
这样的剧情多年来感动了无数痴男怨女,却为我所不耻。
既然选择法律有效形式的结合,就要对自己作为成年人所做的一切承担必须的责任,不要以各种真爱做借口为婚外情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
欲望、本性、坚守。
人只要在社会上生存,必然存在不同程度,和对不同物质的需求欲,这种欲念可以吞噬人仅存的良知。
好在,这个世界并不是永远沉睡不醒的,纸包不住火,偷情男女那点儿让人不屑的破事儿也有摊开的一天。
事实证明,爱并不是维系两个穷人在一起的力量,欲望才是,邪恶的肉欲让威尔顿不能自拔,他徘徊在金钱与肉欲之间做无谓的挣扎,企图鱼和熊掌兼得。
想同时占据两把椅子的结果只能是掉在两把椅子中间。
按照正常推测,当诺拉怀孕之后,他们之间再没有往日的激情和眷恋,取而代之的是埋怨和喋喋不休的争吵。
一边是每天都在向他索要孩子的妻子克洛伊,一边是不想要孩子偏偏有孩子的情妇诺拉,威尔顿应该精神几近崩溃,最后,无法协调两边的关系,终于东窗事发,然后被二女同时抛弃。
但如果真的是这样,也就不是伍迪•艾伦的电影了,在各种艰难的选择面前,威尔顿最终选择金钱,他不能放弃这得来不易的身份地位,他不能忘记自己来到伦敦的初衷,是的,穷人的爱情也是廉价的。
有人会说,他因此而迷失,我恰恰认为他清醒得很,他背地里策划了一整套暗杀步骤,表面上却仍然做贤夫佳偶,不仅如此,还能够在工作上得心应手,他真的不比其他高智商犯罪的罪犯逊色,他坚守了自己邪恶的本性,也坚持了他做人的原则。
这是个百分之五十的世界。
有人说,利益和运气,我宁可要后者。
这句话对生活见解很深,人们害怕面对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依赖运气这个现实。
事情要是脱离控制,与你想象不一样,就会引起恐慌。
在比赛时,如果球击中网沿,在那一刻,它可能过网,也可能弹回来,如果有一点运气,它就过去了,所以你就赢了,也可能没过网,所以你输了。
球是否过网有百分之五十的几率,那么赢与输的几率也各占百分之五十。
同样的,面对两个女人,面对两种层次的生活,面对坚持还是放弃,这个世界永远是充满两种可能性,结论也永远只有百分之五十。
这是一个简单易懂的哲学道理,却是整个人生道理。
以上就是我看整部《赛末点》对电影结局的不同阶段性推测,事实证明,我没有做为一个优秀编剧、导演的潜质,我活在这个世界的另外百分之五十里。
喜欢伍迪艾伦的电影某种程度上是知识分子的标志,从这个标准来看我还不够有知识,因为今天之前我连一部他的电影都没看过。
刚才好不容易看了这个《赛末点》,却被告知这是最不伍迪艾伦的一部电影。
单从《赛末点》来看,伍迪艾伦不是那种大师范儿,拍出来的片子不是气势恢宏的巨作,如本片更像是一个精致的小品,用明快的节奏讲述了一个俗套的故事,后面一小部分则略有了点希区柯克式的悬念和黑色幽默。
伍迪艾伦电影的给人的感觉跟他本人给人的感觉似乎差不多:就是一个渊博幽默的老头,会跟你轻松而睿智地交谈,可能还有点小猥琐。
这样的风范,不会给人太大的压力,却依然充满启发性。
表现在《赛末点》中,这个穷小子受富家女垂青进入上流社会,却又在情欲的驱使下偷情的俗套故事的上半段异常波澜不惊,但影片的节奏明快却并不着急,一段一段扎扎实实。
既不像商业片那样赶死赶活,也不像文艺片那样慢吞吞地抒情。
这其实相当考演员的表演功力,起码这部片里演员们的表现非常出色。
一心向上爬的穷小子的很多细节的表现都让人感同身受,这也就让观影者不至于觉得无聊,正如前述:没有艰涩和弘大带来的压力,但却充满启发性。
影片一开始就通过对于网带球的独白引出了一个核心词:运气。
当Chris铤而走险却漏洞百出地杀掉了Nola之后,“运气”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点题,甚至连形式上也跟网球差不多:抛出的戒指碰上了网,弹了一下最终落到了这一边,恰巧让人捡到使得Chris脱罪。
网球里的运气球可能会决定胜败,而人生里的“天命”,往往能决定一生的成败和生死。
这自然是伍迪艾伦身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反动宿命论观点,而这样的宿命论恰恰是希腊悲剧的精神。
全片最后一个镜头,当所有人开心地逗着孩子的时候,脱了罪的Chris却还是心事重重,这意味着即使没有因杀人获罪,他的一生却还是得宿命般地纠缠于痛苦之中,这是更强烈的悲剧感所在。
事实上,本片的核心词的确是“运气”,但不局限于那个决定Chris生死的那一掷的运气。
有一个场景是四人吃饭,当Chris表现出他对运气的看重时,Chloe和Tom明显很不舒服,马上岔开了话题。
因为他们认识到了一个穷小子在进入上流社会的过程中一定会想到的问题:我比你们聪明,也比你们努力,但为什么我们面临的情形是如此不同?
我得窘迫地努力融入你们?
这就是另外一个更加无能为力的“运气”了:投胎的运气,正如身为中国人我们的运气都比较差一样。
其实在我看来,这种运气的可怕还不在于物质境地的差别,甚至不在于精神层次的差别:出身卑贱的Chris依然可以爱好歌剧绘画之类的高雅艺术,依然可以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有趣的是他杀Nola的脱罪策略明显学习自《罪与罚》),尽管这样的爱好可能有迎合的部分。
然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辅助,Chris几乎已经完全融入到了上流社会。
但出身这种运气最让人无能为力也最具悲剧性的在于,你的出身会不可逆转地铭刻你的心理。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们身边不乏城市和农村出身相结合的婚姻,而他们婚姻最大的危险恰恰在于对于生活基本理念的差异。
Tom和Chloe出身富足赋予他们最大的财富其实是异常健康的心智:在爱情上忠诚而洒脱,对待朋友也很真诚。
而Chris身为一个出身卑贱却一心向上爬的穷小子,面临着出身高贵的人难以想象的种种窘迫和丑恶,心智是很难健康的,同样的还有被父亲抛弃的Nola。
无论对于Nola还是Chloe,Chris其实都没有真正的爱情,或者没有衣食富足的中产阶级眼中的爱。
他跟Nola是一种极端饥渴而野蛮的情欲,一看就挨过饿或者试过非常想要一样东西而不得的滋味。
不同的生长环境决定了Chris的生命中,他不可能像Chloe一样把爱情放在第一位,这也就决定了他的决绝的选择,以及无论能否脱罪都悲惨痛苦的人生。
所以出身是最无能为力的运气,也是最大的不公和许多人的悲剧来源。
用不太反动的方法来为宿命论正名一下:宿命的悲剧其实是性格悲剧。
当然不能用出身来为Chris的行为开脱,无论怎样他都让人唾弃。
但抛开道德的批判不谈(这也不是本片所关注的),我说的具有启发性还在于,我们好像都可以从Chris身上看到部分的自己。
大多数人出身都跟Chris一样出身卑贱,也都希望能向上爬(也许大部分人甚至没有他坚定和聪明)。
而他的很多特质和性格缺陷,在我身上也找得到:Chris特别喜欢悲剧,他的眼神里也总是透着愤怒和悲伤,这样的悲伤在他和臆想的鬼魂对话时得到了诠释,他说,如果我被定罪,反而会让我对这个世界有点希望,因为还有公平。
这是一种极致的悲伤,他的极端和可憎,都来源于对世界的绝望和愤怒。
而我也出身卑微,我也希望出人头地,考虑到国别因素,见识的世界的残酷和绝望也不会比他少。
所以我也特别喜欢悲剧,我也会沉浸在自己的悲情气氛中自怜,然后有一种混合着自卑和自信的坚定和决绝。
Chris的悲剧某种程度上也是我的悲剧,他的宿命也许有一部分也是我的宿命。
这是一种不让人愉快的代入感,这就是我提到的启发性,尽管是让人悲观的。
但我们毕竟不同,因为我相信,无论何时我都会坚守着人性的底线,无论何时都坚信美好和希望一定会出现。
面对种种丑恶不公和磨难,保持健康的心智很难,但一定可以!
这就是我和他的区别,所以我的宿命不会那么悲惨。
1.千万别相信男人在床上说的话2.男人靠得住,猪都能上树3.做小三是最赔本的生意,赔了夫人又折兵,还背个大黑锅。
弄到后来,人家是浪子回头,狐狸精是不得好死恶有恶报罪有应得。
最多就给一句“是你给了我一段永生难忘的感情”就可以把所有前尘往事一笔勾销。
人家依旧是恩爱夫妻。
4.这不是爱和性欲的区别。
这根本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区别。
5.果然懦弱的都是男人。
女人勇敢起来是让人敬佩的6.生孩子应该是顺其自然的事情,激情之后的surprise和gift。
如果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种族繁衍,那未免太悲哀the last one: use condom, rememberPS,本想给三星,冲着最后的结局多给一颗,确实出乎意料。
武器容易弄到,运气确实绝无仅有了。
与通常的限制级电影不同,《赛末点》的限制不是因为暴力和情色的镜头对未成年观者不宜,而是因为这个话题的故事,对于男人,不是在任何时候,与任何人都合适看的。
如果你是一名男士,看这部电影,你可能真得找个合适的时候。
如果你还是一个已婚男士,那更要注意啦,至少在以下情形下是不适合看的,你旁边有你的女性朋友,或你的爱人,或你的相好。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关于偷情渣男的故事。
吃里扒外,没有担当,又劫色又杀人的男主,不仅会被天下听有的女人‘’千妇所指‘’,男人们纵生来我心狂野,渴望风花雪月,也会觉得男主太过分,沦落到如此地步,谁也不想。
倘若你不管不顾,硬要在上述不合适的时候看这部电影,等待你的无疑将是尴尬和批判,你很难不被身边的女性与男主扯上某些联系。
根本可以不需要理由,仅仅因为你是个男人,就足够了。
天下男人都一样,所以,发生这些牵扯联系,不是你想不想的问题,而只是有多少,有多深刻的问题。
如果你不信,你就试试看! 虽然男主侥幸地赢了决定命运的赛末点,却不会得到喝采,只会收获观影者的一片遣责,我想这也是导演希望给予观众的。
但在这个主弦律后面,我似乎还听到了一点弦外之音:男主本不至于渣到这么彻底,其实是女朋友逼的。
电影结束的一霎那,Jonathan Rhys-Meyers饰演的男主角望向窗外,屏幕一黑,字幕卷起,所有的观众心里都像吞下一块生猪肉,一时难以消化。
直到十分钟后,大家才回过神来,那块生猪肉,忽然煮熟了,不过味道却奇怪得很,百味杂陈,悲喜难辨。
首先一点可以确定的是,Woody Allen的书房里,必然有一排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而《罪与罚》和《白痴》,或许是常年摊开在案头的两本。
电影开场不久,Woody Allen就很自觉的向观众展示这部电影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之间的密切联系,男主角刚刚接触伦敦上流贵族社会,躺在床上恶补高雅艺术,一开始拿的一本是莎士比亚,看得百无聊赖之间,顺手就换了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
尽管这镜头只有几秒钟长,但却是Woody Allen给这部电影做的唯一一个最重要的注释。
从一定程度上说,男主角几乎就是拉斯柯里涅可夫的现代版,或许还掺入了一些罗果仁的影子。
基本上,Woody Allen对于十九世纪小说形式的深刻体验,足以让任何一个大学教授汗颜,当所有人都把这些故纸堆当作上上个世纪的经典隔岸观火的时候,他却能拍出一部当代版的十九世纪故事。
一位从爱尔兰来的穷小子,英俊潇洒,高智商,处事得体,心里满满的装的全是向上爬的欲望,像这样一位青年,进入上流社会的路理所当然的顺风顺水,几乎是被请进了上流社会。
但是这看似顺风顺水的路,也必然的充满着难以把持的欲望,在这个不属于你的世界里生存,罪与罚最终也不能以精明头脑的计算来决定,能决定它的,只是运气而已。
你得明白你干什么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
虽然男主角的判断和思考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爱上同样出身的 Scarlett Johansson,是不能控制的,与Scarlett Johansson离别和再重逢,是不能控制的,杀死Scarlett Johansson,也是无法自主选择的,最终谋杀有没有留下漏洞,有没有被警察继续追查,男主角再长两个脑袋,也没法算计到。
这故事的结构,基本上就是一个经典小说的结构,精巧,充满着优雅的节奏感和对称性,教科书一般的编剧几乎像是希腊悲剧的第一课,只不过在这个时代,个人悲剧已经被升华到完全内心化的角度去探讨。
而Woody Allen的运镜和剪辑,从视觉方面也几近完美的体现了这种感觉,英国现代上流社会简洁、干净、沉静、把持得体的矜持基调,和男主角阴暗、混乱的内心恶斗互相交织,这气质,典雅的让人神魂颠倒。
Woody Allen在这一点上,恐怕还得谢谢Jonathan Rhys-Meyers,这男人的面庞和眼神,天生就是古典主义的宠儿,不然他后来也不会被请去演Showtime的亨利八世。
而Scarlett Johansson,大约是能找到的不多的败笔之一,美国人是永远融入不了这情调里的。
人这一辈子,靠的是什么?
小时候老师说,靠的是99%的努力和1%的天才;准备高考了,父母说,你要坚持,一个人的意志力是成功的关键;读大学的时候,发现天赋其实很重要,尤其文科,没那么点感觉是不行的;工作若干年后,暗暗明白贵人相助的重要性,于是学会周旋和不是那么违心的奉承。
现在,伍迪·艾伦说,运气,运气很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重要。
运气好了,就算杀了人也可以逍遥法外;运气坏,就算你攀上了高枝傍上了大款,也还是会别人一脚蹬掉一无所获。
运气决定一切的成败——这是关于人生的一个很冷的看法,所以不能过早输灌给小孩子,只有成功或者失败的大人们,在《赛末点》的一惊一乍中若有所悟,觉得确实好像是那么一回事。
如何进入上流社会?
当然,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只是个假命题。
原因很简单,中国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上流社会,那些世袭的,有徽章纹样的,有一条挂满17e世纪祖先画像的阴暗走廊,手里在某几个领域掌管着世界垄断地位的大家族不存在。
这些人只和自己人玩,几个世纪了,只和远方的表亲联姻,相貌一个比一个单纯,当然,单纯在某种意义上等于呆滞。
所以第一个条件就是,你得是个欧洲人。
最好相貌堂堂,不然就是天才利普立里面的马特达蒙,他的失败完全在于导演不会让相貌平平的人成功的进入上流社会的,欧洲人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包括所有导演,想进圈子,得有资本。
如果你有一双明亮而清澈的大眼睛,对不起,你出局了。
知道这么单纯可爱的大眼睛属于谁么,那些口中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傻瓜们,他们无忧无虑地傻活着,才能有裘德劳那么明亮的眼睛。
你所需要的是金色但不能太浅的头发,不能是黑色,黑色让人一眼就看出你的利欲熏心,最好是褐色这类暖色系,它表示友善谦和的意思。
你的眼神要深邃,让人一眼就看出你很聪明,是个可塑之才,大老板们都爱培养你,带你去打猎也不会出错或太笨拙。
如果你刚好有了这么一副面孔,恭喜你,你可以跃跃欲试了。
因为进入上流社会的第二个条件很简单,就是讨人喜欢。
讨所有人喜欢,他们和你在一起很舒服,愿意把你介绍给自己的姐妹,因为你会让他们感到他们自己很优秀,各个方面,他们不优秀的地方你也很欣赏,因为这会使他们有自己的特色。
你还很善良,起码表面上是这样的,不会威胁到任何人,想成功,却也不急于求成。
即使娶了某家的千金也不会给任何人带来任何损失,因为你所做就只有感激和通过努力工作去报答。
如果你常常不会讨人喜欢,那我只能说生活没有要求你去学习这些,抑或你的野心没有对你提出更高一些的要求。
如果讨好别人让你感到恶心,那请你离上流社会远一点,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是从阿谀奉承开始的。
当你学会了讨巧,也娶了贵公子的姐妹,别忘了保持那颗脆弱的充满欲望的虚荣的心脏。
金钱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只有当一双闪闪发光的眼睛盯着它的时候,它才具有了非凡的价值。
别忘了,你已经进入上流社会了,金钱是你玩转世界实现自我的武器,如果你都不被利欲所熏心,那谁还会上金钱的当,谁还会对你毕恭毕敬?
当有人要威胁到你的地位和财产的时候,什么样的手段都是必要的,必须的,神经质的,聪明的!
当然如果你不够聪明或者不够神经质也不会走到今天这个地位。
很难想象一个傻瓜或者神经健康的人可以经历以上种种学习和磨练进入上流社会。
最后一点,性感的金发美女出现的时候,总是坏信号!
她们会让你变的有些孩子气,让你变得任性,这样很容易就暴露了自己,以前的所有努力都会付之东流。
你会沦为一个善良而单纯的人,就像孩子见到了妈妈。
金发像温暖的阳光那样包围着你,你只顾着漂浮在柔软的波涛之中,你的眼睛也清澈的像溪水一样了。。。
可怜的孩子,挣扎着拿起猎枪,射向这人间尤物,才结束了一切。
生活又恢复正常了。。。
ps:野战的最佳地点还是麦田。
显然伍迪艾伦和所有导演都这么认为。
伍迪艾伦的新片《赛末点》,是一部描写爱情、偷情、婚姻与谋杀这些老套情节的电影。
看完后,不得不说他还是拍出了新意。
一开始,影片就来了个网球中的擦网的镜头。
而且这个球有没有过网,我们不知道。
但是常识告诉我们,这样的球如果打成了,就是幸运球。
如此,引出了本片的关键词“lucky”。
导演好像有意无意地在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lucky”。
男主角最终凭借着好运气逃脱了法律的惩罚,他切身体会到了好运的含义,于是希望自己的新生儿也会有好运。
他可是一个杀了两个人的杀人犯啊,我们绝对不能忘了,其中的一个被害人,一个花甲老妇人,无论从任何角度讲,都是个绝对无辜的被害人。
她只是充当了掩盖凶手杀人动机的工具,而且是凶手的刻意所为。
看本片最大的震撼是男主角杀人后观看者的心理感受,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是想让警察破案,伸张正义,还是觉得男主角可能会逃过惩罚。
说说我自己的体会吧,我在本片的最后20分钟内,都为凶手悬着了一颗心,我只是强烈地希望他能成功地逃过法律的制裁。
当那颗戒指没能扔下河去,我还为凶手捏了一把汗,以为戒指会成为他有罪的证据,没有想到正是这颗戒指成了他洗脱罪名的原因,尽管他对这一切一无所知。
为什么我会强烈地希望凶犯逃脱法律的制裁呢?
这才是本片给我带来的最有趣的问题。
是不是我的这种为凶手的逍遥法外而长出一口气的观片感受,正是伍迪艾伦追求的效果呢?
他是不是因为早就料到了会有这种效果而暗自得意呢?
这些问题只能问他自己,我们无法得到答案。
理智告诉我,凶手是一个为了金钱而与富豪之女结合的人,又是一个为了追逐情欲而肆意妄为的人。
但当情欲与金钱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作出了极其疯狂的举动,杀死了情人和无辜的邻居。
他是没有爱情的,他和美丽性感的情人之间更不是爱情,他是物资的崇拜者。
正是这样的一个角色,我为什么会为他的命运而放弃道德与法律的原则呢?
也许在我的内心深处,我认为他的做法可以原谅的,也许我和他一样,也是一个为了物资而愿意放弃爱情的人。
从道德的角度讲,偏袒凶手意味着同情他的所为,同时也把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抛之脑后,不愿意追究他为了一己私利而杀害无辜者的罪恶。
这说明道德对我的约束有时是很薄弱的,和欲望的对比力量相比,可能是不堪一击的。
也许道德本来就是脆弱的,所以我们才需要民主制度对个人邪恶内心本质的制约。
还得说说法律,我是学过法律的,现在还在学,从事的也算是和法律息息相关的职业。
就本片而言,法律没能把好最后一道关口。
法律的守护者由于对一件物证的证据效力的错误猜测,放弃了对真正的凶手的调查。
有时,法律就是这样的苍白无力。
而这正在我看片时期待的结果。
人的潜意识里也许都有犯罪的冲动和能够逃脱惩罚而获得快感的激情,这可能也是“暴力美学”拥有无数拥趸的心理原因。
这部电影我还想说出更多的东西,只是感觉在表达上还有条理上的困难。
最后我只想说:爱情是奢侈品,也是易碎品。
觉得马修的演技差得一b,这片子算得上是affairs教科书了吧。高潮在后三分之一,难以吐槽。how hard to intercourse with people you don't love much?心障呀心障
两星半。劈腿丈夫在彷徨于平庸无趣的富家千金与性感火辣的贫穷小三之间许久后怒杀小三却侥幸逃脱惩处的故事。这片子这么高分充分证明豆瓣是一个聚集了大量装逼者的存在。
为了这口醋包了顿饺子,是有点知识分子那种自大在的
我不理解这个电影,我只想抽男主俩耳刮子
fuck you woody allen
为了我喜欢的Matthew Goode我可以忍受我不喜欢的Jonathan Rhys Meyers和Scarlett Johansson观看两个小时的外遇谋杀案,这片子可以上《今日说法》《法制与社会》做教材。
差点睡着了
换位思考,挺刺激的
就那个网球对应戒指的点题点还凑合 最后二十分钟 运气不好的人看完只有嫉妒(并不)运气让人相信宿命 也让人自命不凡 祝运气好 祝命由己
斯嘉丽的出场太惊艳了!
嗯!伍迪是一个有着严重仇富情结的人,鉴定完毕!
人生靠运气这个概念还是不错的,就是情节土了点,节奏也不稳。
欧洲片前紧后松是没错,本质还是伍迪艾伦这货太话唠了,喜欢的人喜欢到死,不喜欢的人。。。。结尾仿佛看到这老头坏坏地嘲笑你们这些地球人
If you could just remember this: Passions are passions, but we're both very involved with other people. 斯嘉丽似乎总是在演一个眼神就能把人迷倒的性感女郎,她累不累,不觉得无聊吗?
其實是搶七的Match Point嗎 with Anana
为斯嘉丽而来,运气真的很重要呀。
Luck is more important than good!
伍迪艾伦这个老鬼才,几乎是在用这个反常规的结尾来挑衅和嘲弄好莱坞传统的剧作规则——千万不要用巧合来转折一个故事的结局。而这种叛逆的做法,却收获了奇妙甚至美妙的戏剧性效果,让影片的立意也随之拔高了一筹——这强力的解构,指出了生活本身的荒谬,也让我们知晓所谓“掌控人生”的徒劳无意义。
黑伦敦片!城市宣传片似的景色拍得越美,事实真相越黑暗。。。结局两次出乎意料。文艺青年心狠手辣干掉小三还躲过了苏格兰黍篱的法眼。
伍迪·艾伦也能拍出让我手心都是汗的电影,厉害!回想起来如此圆润流畅,又养眼无比。现实意义与戏剧性都非常杰出。不过在天朝上映的话一定会被加个“结局”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