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心理的转变,找到了真的朋友,懂得了外貌不能决定一切,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什么在意你的外貌,只要你做的够好,即使往日敌人也会变成朋友。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兴趣的重要性,就像电影中的小男孩从小就对梦想当宇航员,所以他十分喜爱科学这门课,正是他对这门课的善长使得他在同学面前大放异彩,并且帮助了自己的好朋友。
再者就是父母伟大的爱,小男孩由于不幸小时候做了很多手术,面部丑陋。
但是并未减少父母对他的关爱,相反更加关爱,母亲自己在他上学前担任他的教师,幽默的父亲也一直逗小男孩开心。
最后谈一下姐姐对弟弟的疼爱,父母对弟弟的关爱远多于对姐姐,但是姐姐还是能够理解,默默承受,直到母亲发现。
与其说是讲一个特殊男孩被霸凌的故事, 不如说这部电影其实是借这个男孩讲了这个家庭的故事, 霸凌只是其中一个主题,而温馨是大氛围。
电影的时间段选的并不长, 是从Auggie入学5年级到那小学毕业典礼的那一学年。
Auggie的故事讲完第一天就切到了姐姐via的视角,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了这不是部关于霸凌的主角戏。
之后的剧情都是几个家庭成员穿插着走的,而且关于Auggie的篇章很多其实讲的是他和Jack的友情,或者说Auggie身上的主要矛盾就是他“迅速”建立起的友情,而爸爸妈妈姐姐身上各自发生着自己的小故事小情绪,和男主以及霸凌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
整部电影唯一准备深入探讨霸凌问题的一幕只发生在校长把坏蛋小孩和他家长请来谈话的那里,而且导演不可能深入展开,只能甩锅到混蛋家长身上以及小坏蛋真诚道歉为结束,但我们都知道,霸凌绝不是简单这么几句话就能探讨完的问题,所以校长最后那泪目的一刻成了整部电影我铭记最深的一幕,导演很聪明的把那些不想讲的黑暗话题化成了老人的一声哽咽。
总之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有点挂羊头卖狗肉,卖狗肉其实没错,只是我希望看到的是好好探讨一下这个狗肉。
最后强行扣欢乐主题也是为了圆羊头这个招牌,毕竟男主角的故事讲完了,配角们的故事也须自行解决了。
电影层面就说以上,让我真正开始思考的是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吐槽一下我去晚了,所以有史以来第一次坐第一排看完了一场梯形屏幕的电影:)。
我发现原来后面叽叽喳喳的不是几个小朋友,而全是和电影中年龄相仿的孩子。
那个小厅也就40个人看,孩子占了小30个。
我瞬间想到电影开始前底下写着的“this movie not yet rated”,未评级的电影就是会有这些小小的观众,这部电影很明显是有着教育意义的,在教育着善良,友谊和平等,那这里的小朋友就是会从影视作品这一方面彻底的了解一个关于善良的故事,能学到多少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有总比没有好,从小贯彻总比定型了再改要强。
让我痛心的是想到我国混乱的电影管理制度,我国特定做给孩子看的教育片、动画片的质量和水平。。。
散场后孩子们兴奋的讨论着走远了,我没有听清,也许大部分人讨论着午饭吃什么,但我坚信总有那么一两个孩子学到了什么,或者想到了自己身边发生的类似的故事,从而开始有所改变和思考。
而我们的教育方式又是什么,也许我不在国内孤陋寡闻不知道,但是有什么比讲故事能更让人信服的方式吗,而又有什么是能比电影能更直观更沉浸的表达一个故事呢?
影片美好得让人有些不敢相信,但是对于观众来说,既要知道现实中的那些恶都不是凭空想象,也要相信影片中的善是取材于生活真实。
小男主奥吉遇到恶意时不卑不亢,遇到善意时投桃报李,其成长是家人的爱与教养兼顾。
说到教养,不得不说到教育。
电影本身就在表达美式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
这片子与其称为好莱坞片,不如称为纯正的美国片。
如何区别好莱坞片和美国片?
把好莱坞片的演员都换成不知国度的演员,可能就看不出来这是哪国出品;但如果把美国片的演员也换成不知国度的人,我们还是能立刻辨认出,这是美国的生活,美国的教育,美国的理念,这是美国片。
我看好莱坞大片的时候知道我是在电影院,可是当我看这种美风十足的电影时我错觉自己身在美国。
最明显最典型的情节,其一,就是家庭中每一个人,妈妈,爸爸,姐姐,甚至姐姐闺蜜米兰达,在与奥吉说话的时候,都是大人对大人的态度。
呵护他时如同呵护易碎的玻璃,然而所有与他的交流,都把他当作大人一样看待,并且相信他能听懂,能理解,能感受。
而不是像不少的中国家庭那般,大人具有绝对的权威,对孩子溺爱或者打骂,全凭个人喜好;或者认为孩子是幼稚的,无聊的,认为孩子事情除了学习都没什么称得上重要的,用大人的视角去对待孩子,而不是用对待大人的平等之心去与孩子沟通。
其二,就是美国校园对于霸凌行为的几乎零容忍。
还记得前两年一起美国校园华人学生霸凌事件,当事人都被重罚且重判,当事人家长从国内赴美企图为孩子求情,并且认为这在国内都不算什么大事更不会判刑,然而被美国司法他们啪啪打脸。
影片中杰克和朱力安打架,以及朱力安对奥吉的欺凌,充分表明了不管你背景如何校方都对霸凌事件零容忍的态度。
可以从此片中看到具有美国特色的平等和尊重,不仅是对脸部有缺陷的奥吉的尊重,也包括大人与小孩之间的平等,富豪和工薪之间的平等,甚至由此可推及的对不同肤色不同国籍不同性别年龄以及所有不同的尊重和平等。
高度发达的北欧已经平等到人与人之间完全不使用敬语,英美敢于大谈特谈人权并且对平等和尊重都纳入政治正确,而我们建设公平正义和谐社会是任重道远诸君仍须努力。
本片催泪是显而易见的,一定不要化妆看,不然全花掉!
决不是因为惨,而是感动!
这是今年除了动画片外,最适合父母带孩子一起去看的真人电影!
没有之一!
此前关于霸凌的恐怖片#小丑回魂# 虽然也是孩子为主角反应了社会现实,但却不适合孩子看,因为太多脏话。
而本片则是绝对为孩子们量身订做的。
没有性、没有吸毒、没有醉酒、没有脏话、没有吸烟!
有的是学校教师、同学、家长最真实的日常和内心活动。
且包括了很多学校里孩子们会遇到的问题,失去朋友,被欺负,没人理,父母离婚,打架,参加课外小组,上课、考试、春游,万圣节,圣诞节,新年。。。
简直太全面!
太适合学校组织小学生一起观看[good]也推荐给所有作父母的朋友们电影里绝对不是只围绕这个脸部变形的小男孩,相反,他真的是只其中一个角色而已。
这也是我最爱本片的地方。
影片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他周围的人如何对待他,如何因为他而做出牺牲、改变,变成更好的人。
他的姐姐曾经嫉妒他抢走了父母的注意力;他的母亲因为他失去了工作和学位;他的同学因为他的长相而嘲笑、孤立他;但最终他们都在他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宽容和富有爱心。
小男孩本人也十分乐观,让所有接触的人不由自主喜欢上他。
朱莉娅罗伯茨和欧文威尔逊饰演的父母更是世界上最棒的父母!
他们很有耐心,又有幽默感,每次教育小孩张口都是颇有哲理的名言警句,令人有想记下来的冲动。
FYI 朱莉娅是好莱坞女星里的好母亲,她可没有为了演戏不生孩子,反而为了孩子息影了很长时间,而且挑角色,但凡少儿不宜的她都不演。
影片也不忘展示学校里其他学生遇到的问题,比如有的人还不如这位面部变形的小男孩生活幸福,生活中同样遇到很多挫折,都在经历着学校、社会带给他们的影响,都在学会成长。
没人喜欢上学,但影片却让观众觉得,学校其实是很有趣的地方,并且教会他们如何与其他人相处,要善待别人。
片中也提到一些不讲理的家长,反映出会去霸凌别人的孩子真的可能因为他们的家长本身就是这样的人。
本周末,如果你发现正义联盟没有票房很好,那么相信家长都带孩子去看这部了!
听说美国有些学校是包场组织家长与学生观看。
Be Kind 是本片的主题,希望每个看过的孩子都能深深地了解到。
不止是对那些残疾或有缺陷的人,而是对所有人。
有趣的是,本周上映的这两部电影片尾都有相似的独白[允悲]。
正联里,路易斯最后的一句独白是:Hope is everywhere , all you need to do is look...Wonder小男孩的最后一句独白是:Kindness is everywhere, all you need to do is look....So , I guess, we just have to look, look for the goodness. They are actually....everywhere..
最近看了一部很走心的电影《奇迹男孩》,讲述了一位有面部缺陷的小男孩奥吉如何进入普通学校,并重拾自信、积极面对生活的励志故事。
该片根据R.J. 帕拉西奥的小说《Wonder》改编,小说创作灵感来自作者的愧疚。
帕拉西奥马上带着儿子离开了现场,事后惊觉自己的举动给给小女孩造成了伤害,也错失了一次让孩子得到“尊重教育”的机会。
怀着对这位女孩的歉意,帕拉西奥决定把这个难忘的故事记录下来,并善意地将主角换成了男孩。
在电影里,这个镜头被安排在奥吉的同学杰克身上。
开学的前几天,校长安排杰克回学校,去带领新同学奥吉提前熟悉学校环境。
杰克内心是不愿意的,妈妈在说服他时,除了谈到校长给他的奖学金,更重要的是,这个同学正是上回在雪糕店门口吓哭弟弟的那个面部畸形的男孩。
妈妈觉得自己上回什么也没说,就带着弟弟走了的行为冒犯到了这个男孩,一直心存愧疚,所以希望杰克能对他好一点。
莎士比亚在《一报还一报》中写道:“最优秀的人都是犯过错误的过来人,一个人往往因为有一点小小的缺点,将来会变得更优秀。
”的确,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一个错误都可以被视作自我改进的良机。
帕拉西奥弥补过错的方式是将一封道歉信写成了一部小说,并借此呼吁全社会关注并尊重这些特殊人群,德国总理的道歉方式则是当众下跪谢罪。
1970年12月7日,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向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敬献花圈时,突然双膝跪在纪念碑前湿漉漉的大理石板上,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
”
跪下的是德国总理一人,但站起来的却是整个德国。
勃兰特的这一举动感动了成千上万的波兰人,使在场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外交官和记者无不动容。
面对欧洲六百万犹太人的亡灵,面对纳粹德国给全世界带来的灾难,多数德国人都有着强烈的忏悔和赎罪意识。
除了政治上宣布“永远不再由德国发动战争”,德国政府先后向以色列、波兰、法国、希腊、俄罗斯等国的受害犹太人赔偿了近550亿美元,而西门子、大众、奔驰等大公司也对犹太劳工赔偿了50亿美元。
一些阿道夫·希特勒的家族后裔们,他们甚至相约此生绝不结婚生育,以便从根本上断绝这个罪恶的家族之源。
冒犯可能是无意的,但对别人的伤害却可能是残暴的。
帕拉西奥事后想象过那天儿子的尖叫和哭喊会给那个女孩造成怎样的心里压力。
在电影里,对于这段心理描述放在了万圣节那天奥吉的情绪崩溃上。
经过几个月,奥吉基本适应了学校生活,甚至还有了好朋友杰克。
每年的万圣节,都是奥吉最开心的一天,因为这一天人人带着面具,他可以和其它孩子是完全平等的。
可是当奥吉高高兴兴跑到学校,无意间听到杰克和同学们在背后议论他,说和他做朋友不过是校长安排的,另外的同学说他丑到令人自杀的地步。
奥吉哭着跑回家,委屈地责问妈妈自己为什么长的那么丑。
妈妈使出浑身的解数才安抚好了这个受伤的孩子,这组母子的对话瞬间戳中很多观众的泪点。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杆秤,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这杆秤就是衡量我们是否要道歉的标准。
道歉是对被冒犯者的治愈,帮助他们重新恢复自尊和尊严,以及自我价值感。
同时也能减轻自己内心的负疚感,可谓是双赢。
在《道歉的力量》一书中,作者讲到纽曼尔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因为恐惧,没能在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站在他身边。
事后虽然两人的关系依旧亲密,但这件事却成了纽曼尔心中的一根刺,很多年过去却未曾忘记。
直到61年后,纽曼尔向朋友道歉,才从伤害朋友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大概两年之后,朋友去世,他庆幸自己在朋友离世之前,将道歉信交到朋友手上,否则他一生难安。
“道歉”、“原谅”,跟自己和解,跟周边的人和解,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研究人员曾访问过100名临终老人,问他们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结果发现,最大的遗憾不是做过什么,而是没做过什么。
在生活中,难免会因为自己的言行不当而伤害到一些人,选择及时道歉将会是你最明智的选择。
帕拉西奥将一封道歉信写成了一部小说,相信你也有自己的道歉方式。
No.2 《奇迹男孩》2018年第二部,很暖心的一部作品,是我的菜!
蓝色的海报下没有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反而在寒冷的冬日感受到一股温暖!
主人公奥吉长相不是很好看,会吓到其他小朋友,母亲一直为他做家教,终于他走进学校,要学会和小伙伴交往。
现在是一个看脸的社会,我们往往只会注意到一个人外边是否美丽,却忽视了这个人的心灵美。
而这部电影就是让我们走进人的内心世界。
里面还有很强的戏剧冲突,小伙伴之间对奥吉的表现。
奥吉姐姐维雅和闺蜜之间的感情,等等。
人间冷暖,全在这短短2小时内展现。
很多事情我们也会感同身受。
虽然影片女主是奥斯卡影后大嘴朱女士,但是这位小正太Jacob 继《房间》之后再次为大家奉献精彩的表现,这个小男孩真的不一般,这么小都能表现得非常自然,太棒了!
感谢制片方能引进这种温暖的电影,让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能感受心灵的慰藉!
关于姐姐的,万圣节那一段,姐姐即使因为妈妈过分关注弟弟再一次觉得被冷落了,但是知道弟弟真的难过了,还是会穿上万圣节装备去耐心的安慰弟弟,和他分享学校的经历告诉弟弟遇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有彼此呀,我们是彼此的朋友,我会把我要到的所有糖果分给你。
抱抱~ 说真的,我被这么善良贴心的姐姐暖到了,还有,姐姐万圣节那套打扮美呆了!
现在豆瓣分高的吓人。
不要在这谈鸡汤好吗?
这片子的剧本和拍摄完成度真的不到7分……坚定给6.5分。
文本还是有小说改编的问题,有点散,流水账式选取素材,前半段ok.叙事连贯,在构建小奥吉的心理成长空间,带个我们太多amazing 的视角和儿童的美妙想象力。
猩猩人的出现,小宇航员跳跃的高速镜头。
很舒适。
虽然已经出现叙事上的问题。
而后因为人物多,分为4个人物视角,中间又随意回到奥吉视角。
每一个人物都不是清晰,让人很奇怪!
不是叫奇迹男孩吗?
姐姐这个人物没有铺垫,上来失去了多年好友,又火速被路人黑搭讪……故事讲的不好。
因为文本就不清晰,时间仓促,莫名其妙的悲伤。
姐姐朋友的视角……OMG,看到这里。
不知道有原版小说的我都会看出来电影格式太死板了。
这种多视角讲的好叫用一根线串珍珠,人物严丝合缝,给人立体感多面性,引发人思考,留下解读空间。
串的不好,就像这个电影一样,仅仅充实剧情,按照小说文本讲述各个人物心路历程……很小学生。
小主角还行,不过人物心里成长真的就那样,很多地方可以看出来导演才华有限,视觉语言真的很表面,只是完成而已……不乏有亮点镜头和构想,但很少。
全篇看起来不娴熟,也没有多大审美,所以让人把心思放好到故事上了,看人物去了。
小反派朱利安莫名其妙认识到自己错了。
试问霸凌的熊孩子都能不用任何惩罚和教育就能改邪归正。
不要说这是小事或者孩子本是善良的,不好意思,孩子父母那样教育方式。
他多次写纸条咒骂奥吉。
嗯。
绝对性格有瑕疵。
太尴尬了。
还有那群小伙伴救了奥吉和杰克……我以为他们出来是挑衅的哈哈。
粗糙,强行往回找补,就是为了鸡汤式抒情。
我理解,这样一个好莱坞式故事,怎么能允许歧视孩子的人出现,大家都是善良的啊!!
be kind!有时候讨厌这样的故事,觉得真的是Hollywood!但是选对了演员,颜值太高,演技也不错。
看的赏心悦目是真的。
所以鸡汤能喝,但真的是烫嘴。
这样的故事大家也就在影院里多多感动把。
一出了门,就忘得差不多了。
顶多记得:我们一定要善良?
为什么?因为人人都在苦战,需要互相支持。
最后尼玛为什么要在杰克摔倒时给石头特写啊!
杰克逃出来还摸了摸头,虽然没有给血的特写。
这一段镜头语言真的让人条件反射杰克是不是下一步要die (没错,国产剧下的蛊,感觉这是一套深入人心的视听语言哈哈哈,影院的人都"啊啊小帅哥会不会死,什么时候会死……")。
也不怪导演,他不了解中国国情,中国观众都被头摔在石头上以后会失忆或者go die的套路弄习惯了……片子可以看,毕竟有猎奇性在这里放着呢。
不过,真的不值这么高的分啊!!
亲密关系这个词儿,是我上本科学了基础心理学才知道的。
但是真正理解其含义,是研究生毕业以后的事情了。
直到心理学几乎深入每个非文盲家庭的今天,在我们这片以儒学奠基的文化土壤之上,还是很多人不知道最重要的亲密关系是什么,以及如何去维系良好的亲密关系。
好久没有看美式喜剧了,我曾经因为它有些过于套路、立意不够深刻广博、甚至“三观太正”而故意疏远它,直到本周六去看了《奇迹男孩》,这部典型得不能再典型的美式励志家庭喜剧,我才发现我是多么想念它。
当年看《请给予》《孩子们都很好》《怎么又是你》《星运里的错》《怦然心动》等等作品时的温暖感又被唤起,美式喜剧,就像是自制的三明治早餐一样,虽然不是不可取代,不是不可或缺,却能带给你丰富而灿烂的满足感,让你感到世界一片美好,人生充满希望。
美国人的家庭观念很重,所以家庭的和谐度才会成为总统大选时的参考标准之一(这点在欧洲就不一样了)。
由于对于心理学和美国的社会学没有任何的研究,仅仅是通过少量影视作品了解美国的家庭,观点难免片面:那些成功经营家庭的美国人,都是处理亲密关系的天才———比如《奇迹男孩》里面的三位主角。
首先是久违的茱莉亚罗伯茨饰演的母亲伊莎贝尔,她是这个“母系氏族”家庭的顶梁柱,影片一开头就是她独自决定让外表特别一直接受家庭教育的儿子去上学,尽管丈夫反对,儿子也恐惧,她仍然掩饰住万般的担心做出决策并推动执行——而后的事实证明,她的决定是英明的。
———亲密关系原则之一:作为一个家庭的主导者,必须果断做出对所有人有利的决定,即使执行起来可能障碍重重。
儿子奥吉一开始的上学之路充满荆棘,遍体鳞伤回家哭泣,伊莎贝尔和他的卧室对话简直可以推广给所有的母亲:先明确由于情绪离开餐桌是不礼貌不合规的,然后是轻柔请奥吉发泄出悲伤,倾吐心声,而后她坚定的论证自己的儿子不丑,因为自己是妈妈,所以说得最算数,然后是那个闪闪发光的句子:心决定我们去哪里,脸标记了我们去过的地方。
自己的皱纹是儿子手术的计数器——这是表明皱纹是爱的证明——就是说她对儿子的爱始终如一甚至有增无减,最终用一个诙谐的甩锅结束了睡前的安慰。
白天被重伤的奥吉被满满的母爱包围着入眠。
——亲密关系原则之二:当家人受到伤害,要尽最大努力肯定他,让他知道你和你的爱从未远离。
起初看到卡司阵容,不太理解为什么选择欧文威尔逊来饰演父亲内特,观影后全然明了:这个父亲的角色有点像为这位天生浪漫、阳光、有“气管炎气质”的男演员量身打造的,估计看了此片的女孩都爱上他了吧。
虽然从影片中看出好像家庭一直都是伊莎贝尔执掌大权,但我还是觉得这个专制制度是从奥吉出生后确立的。
马上要拿到硕士学位的妻子,为了儿子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和事业,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孩子的治疗、照顾以及教育,内特尊敬妻子,也心疼妻子,并且刚好妻子有足够的决策智慧,让贤事件何乐而不为的事情。
他每次小声和儿子说话,都是那么可爱,尤其是承认自己害怕妻子的时候,观众在笑的同时,心里都是感动的。
同时,他并没有让出一丝父亲的职责,他送孩子上学(虽然不是每天),给予儿子男人式的鼓励,在伊莎贝尔忘记给女儿道晚安时及时补位,陪儿子和朋友玩《我的世界》(其实我实在不懂大人会喜欢那个游戏吗),和妻子一起去医院救治狗狗,所有孩子的重要场合,他都不曾缺席。
——亲密关系原则之三:珍视伴侣的牺牲,尊重她的地位和选择,并用行动支持协助,作为男人,酷到不行。
最后是有些类似艾丽范宁气质的姐姐维亚,估计所有人都想要一个这样的大宝吧。
和黄多多一样,她自弟弟出生就毫无理由的爱他,习惯着弟弟是太阳的家庭星系,一边照顾自己,一边帮家长分担家事,心事只能向闺蜜倾吐。
在闺蜜也无来由的疏远自己之后,她终于到了崩溃的边缘。
最难过的时候,她去了姥姥家附近的海滩自己纾解。
回家后如实告诉伊莎贝尔之后,母亲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长期忽略已经伤害到女儿,安排了弥补的母女约会——然而,意料之中约会被弟弟的状况破坏了,之后她做了什么?
没有自己躲起来哭,没有对母亲发怒(她并不是不会吵架,而是深知时机不对),她成功地拉着弟弟出了门去讨糖——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她绝对继承了母亲的谈判天赋。
——亲密关系原则之四:家人也许会暂时忽视自己,但不能因此不自爱或封闭自己,适时表达抱怨,用行动支持,会获得应有的回报。
就是这么深谙亲密关系的三个家人,给奥吉营造了一个完美的避风港,他可以肆无忌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爱,可以每次受伤后都重新上路,一次次鼓起勇气去改变那个不适应他的环境。
几乎片中的每一次家庭对话都值得借鉴,希望正式上映后去观影的家庭都能在感动之余有这方面的收获吧。
当然,最后奥吉获得的荣誉奖章,还属于那些在正确和良善间选择良善的孩子们,这是这部影片的另一个主题——友谊(其实也是未成年的重要亲密关系之一了),但由于篇幅和主题限制,这个主题就不写了。
最后鸡蛋里挑两根骨头吧:1、片中两个完全正面的人物:沙莫和贾斯汀,都是黑人,而“反一号”一家都是上流社会的白种人,不知道是不是受近期好莱坞的政治正确的限制而如此安排的。
2、翻译老师,关于黛茜,原台词都用了She了,您为啥还译成“它”呢?
(好吧,因为新华字典有规定)
1 结构是几个人视点去展现一件事情,就像校长说的教育工作教会他的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所以奥吉的故事,由几个分散的视点去展现,更立体,也更细致。
但没有成年人,四个孩子都从这一个学年里学到了重要的课程,完成了美好的成长。
2 情节是反冲突的,这也是有人不喜欢会退场的原因,整个剧情自然到,威尔在万圣节说奥吉坏话和最后两人打架我都觉得有点设计感略重。
看惯了戏剧冲突,你会觉得怎么还不反转,还不转折。
但这就是生活,就是我们的每一天。
姐姐不会因为缺爱缺关注成为太妹混社会,奥吉也不会反人类,顶多有点迫害妄想,几次问summer是不是校长派来的。
3没看电影之前,看到评论说电影讲“校园霸凌”、讲“对异类的包容”,但在观看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故事在一点点不动声色地用爱意呵护每一个人。
狗狗的去世与主线无关,但令人柔软;孩子们打完一架,紧张过后作出大笑的补偿行为,最后奥吉把难言的感情寄托在望向水域,四个男孩子站成一排,望向水域。
所有复杂的情愫与感触就这样交付给自然,如释重负, 像我们每个人一样。
所以主题不断升华,故事里不仅仅是对弱势群体的爱与关心,而是对每一个犹如孤岛的你我都给予温暖,当最后一句“善良一点,因为每个人都在与人生苦战”的独白出来时,不禁眼眶温热。
4奥吉住院带的手环被父母收集起来粘在画框里,成为了这个家庭特有的艺术品。
这个道具意味着这一家之前经历的波折,姐姐也提到作业都是在医院写的。
一家人竭尽全力让奥吉拥有了健康的身体,但面对心灵的成长,家人的力量是达不到的。
融入社会,正视自己的不同,调整心态去面对,是父母给奥吉的新课题。
也是父母在全力呵护之外应该对孩子尽到的责任。
5一直没有哭出来,但数次鼻头微酸,片子里没有煽情的处理,主创非常克制,老师的每月箴言都和善良有关。
在一个家庭观众为主的温情故事里不过度煽动观众的情绪在我看来是导演的大善。
天太冷要喝鸡汤
6.8分。主题是亲情,教育,善良,…… 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美好的关键词,但在各方面的挖掘与讲述都不够深入。不过,影片不刻意煽情值得肯定。
Jacob小天使肯定是因为星战接的戏!看完觉得整个世界都围着你转哦!那我要围着Jack转!
剧情感觉一般 重要的是影片传达的教育意义 很感动的一家人
校长在学习结束的典礼上致辞:「伟大并非在于力量强大,而是正确使用自己的力量。所有伟大的人无论男女,都是以其自身的魅力带给周围无穷的力量。」如果我们了解别人的想法,每个人都值得大家站起来为他鼓掌一次。善良一点,因为每个人都在与人生作战。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他人,你只需用心去看。
满分美国式家庭片
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比成为任何聪明的、富裕的、漂亮的人都要难很多。
为什么欧文威尔逊和范迪塞尔可以在他们参演的几乎所有电影里都保持同一个发型?
一星给jack! 크게 될 것이야!!
科学怪人之子……剧情挺一般的。
太俗套
有关儿童的成长总是让人关注和深思,因为那是我们不可复制的童年。
勉强及格。开场和结尾都挺差的,这一家人一出场,透着一股美式中产的矫揉造作,内心脆弱感情丰沛,结尾刻意的拔高并无必要,尊重残疾人首先要忘记他残疾,除非他做出了超越普通人的成绩,否则为何要褒奖?这还是一种美式中产的过度关怀思路。但中间处理的还是不错的,本片是《壁花少年》编导的新作,他擅长表现优容又不乏骄傲的少年心性和交往圈子(所以《壁》看得我都自卑了),这里的几个主角都是只对核心关系圈人物的情绪、感受负责,话剧观众校园同学什么的,被摆在毫无疑问的人肉背景板位置上,他们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就构成了本片的主干剧情,用分角色视角章节的方式,挺聪明地在叙事里营造了悬念,拼贴出每个角色的感情线索,几个煽情点也埋设的合理。当然,从成色上讲,这是部略有个人特色的大俗大雅作品,比不上博格丹诺维奇的《面具》
真实哭得不行,literally每两分钟就鼻酸一下,没五分钟就泪目一次,第一次交到朋友,幻想自己穿着宇航服在走廊里跑跳时,泪止不住流……虽然很暖很甜被说不像是真实世界,但其实真实取决于你怎么看它。因为自己被善待过,也在他人身上回报过,所以相信它是存在的。
故事是太理想化了一些,不过能在电影中看到被放大的善意,还是很温暖的。姐姐这个角色蛮好。
怎么说呢~我觉得这完全也可以叫:奇迹父母、奇迹姐姐、奇迹同学、奇迹校长。。。。
我真真不理解这个8.6分是怎么给出来的,没有任何亮点,世界对男主真的太美好太顺利了,作为电影来看,矛盾一点都不突出,所有的爱与光荣都如此的理所应当,勉强给个三星是没有什么硬伤,如果给小朋友看应该会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把
三星半。触摸到了真挚诚实又柔软一面,前半部分虽然在童话里叙事,也有不少闪光之处,那句school sucks的台词也是很有意思的注解,丰富了这个可以纯净环境的剧本,它在讲人际关系,孤独的背后是什么,但后段却将一个一个回归到庸常而又机械的情节及反应里,不算是奇迹,只是爱的教育。
无聊
这口鸡汤也太刻意了吧!剧情拖沓,煽情部分竟然靠设计,好人坏人的设定以及转变编剧均生硬带过,最后的颁奖早已沦为励志片固定结尾模式……想表达的主题很多,但全都虎头蛇尾。 所以我想问,各位豆瓣儿,你们给这部电影打这么高分,点在哪里啊……五分不能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