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责、官责、人责—电影《冯梦龙传奇》观后感“垂垂老矣,仍眷恋着世间点点滴滴,恩恩怨怨。
”花甲老人道。
此时正值中秋,家家团圆,可事实难测,他却盼来圣旨—远赴寿宁县做官。
走马上任,见景伤悲,抒情赋诗。
至此,影片才步入正题,“冯梦龙传奇”五个字才慢慢展现出来。
有意思值得一提的是,“冯梦龙”三个字的展现是自中而边的,即先出现“梦”,进而呈现“冯”、“龙”二字。
仔细琢磨,“梦”字尤为精妙:人生如梦,何不活出本真?
困苦如梦,何不笑而面对?
后来先生希望寿宁县再无作奸犯科之人,随从感叹:“先生有梦一般的愿望”。
先生笑道:“能做梦,已是人生大幸。
”此言大善。
在先生前往寿宁县做县令时,有两件事。
其一:先生上任时带了沉甸甸的箱子,其二,先生不顾骤雨赶路,却因落石危险而停行。
此两件事虽小,却反映出先生性格的优处。
第一件事:那沉重的箱子里装的是什么?
在电影的最后才解开谜底:石头。
为什么?
借县丞之口做出了解释:有两个用意,其一,若先生为贪官,在四年任期满后扔掉石头,装满金银回去;其二,若先生为清官,百姓见先生自带金银,便不怕被搜刮民脂,以安民心。
善哉!
此事足可见先生智慧之过人,考虑之周全。
第二件事:先生身为文人,不免有点文人固有的执死理。
先生心系寿宁县百姓,匆匆赶路。
路过峡谷时,风雨大作,却不停仆从经验之谈,仍执拗要赶路,被落石砸伤后幸得草药止血,得以无碍。
倔哉。
先生知错,遂休息整顿。
由此见,先生变通有术,虽有点倔强,但更多的是他的审时度势,此为聪明人之举。
后来先生为寿宁县抗倭寇、灭虎患、禁溺女婴、倡导文教等作出巨大贡献。
在此就不详细解说,喜欢的朋友可以去电影院亲自感受。
影片总体讲述的就是冯梦龙受命千里赴寿宁从政的经历,通过种种英勇事迹,展现出了冯梦龙正直、亲民和清正廉洁的人物形象,同时又通过他的视角感受当时混乱的时代背景,并将一些同样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摆出,引起读者的深思。
我们应该深思什么?
儒家,入世。
中国是一个儒家社会。
儒之责,孔子曾云“端章甫,为小相焉”,历经大家、圣贤的发展,已形成了注入儒生血脉之中的“金科玉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成为更多儒生毕生追求的目标——宋代张载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儒之责,顷其一生,令人侧目。
作为一名传统的儒生,冯梦龙深谙儒学之精髓。
影片中,他反复提到的“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正是实施儒家最高境界的具体方法。
那么,何为“三不朽”呢?
“三不朽”最早见于春秋时鲁国叔孙豹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到了唐代,孔子第三十二代孙、经学大家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进行了界定。
“三不朽”方被世人进行了流传至今的解读——“立德”系指道德操守,“立功”指事业功绩,“立言”则指的是把真知灼见形诸语言文字,著书立说,传于后世。
观完《冯梦龙传奇》后,感觉一股书卷古风扑面而来,更为重要的是,一种传统儒家积极入世、追求“三不朽”而奋发有为、可歌可泣的感动情怀,感天动地的在每个人心头激荡而生!
诸多感怀,不能一一道来,本文仅从儒、官、人的职责方面做一些阐述。
首先,冯梦龙是儒家,恪守儒生之责,将儒的道德情操、为人做事、建功立言等与他的思维、行动、言语、灵魂深刻地融合起来。
影片中所反映的废止溺孆陋习,冯梦龙在告示中写道:“。。
为母者你想,若不收女,你身从何而活。。。
枉活一条生命,置之死地,你心何安?。。。。
”这正是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体现;“立功不是为了为官,但为官一定要立功,这功可是大有讲究”,“闻听泰宁县一直没有县志,便自己细细留意,随时记事于《泰宁县志候书》。。。。。。。。
所闻种种,“三不朽”的追求已成为冯梦龙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圣贤、儒家的立身之本、精神支柱和终身目标,这便是儒家的人生职责。
其次,冯梦龙将为官之责演绎得淋漓尽致——为官之责的“担当”精神,体现在原县令弃城,而冯梦龙恐“城内无主”,毅然决然的加快入城以及在倭寇入侵时逆流而上,执弓迎敌;为官之责的“胆识”过人,深入荒山,变匪为兵,大胆启用,镇边守隘,终血染疆场,护佑一方平安,此用人不拘一格,堪称有胆有识,有大胸怀大智慧;为官之责的“教化”民众,包括对匪患的改造,对学子的“良知”的言传,特别浓彩重笔的对原县丞戴营从对冯梦龙的怀疑、不配合、甚至告状到最后被冯梦龙的无私、仁爱、坚忍不拔、临危大义等所感染的描绘,从侧面也丰满了为官之“教化”职责的效果。
最后,人之责。
古人虽说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
但千万位类似冯梦龙的以“三不朽”为终身奋斗目标的人们却在现实中实实在在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前进!
所以,扪心自问,人活天地间,到底价值是什么?
当下的社会,日益走向功利与浮躁,人们总是满心思弃斥着如何追名逐利,如何更多地占有资源,却忘却了人是一代一代创新、进步、攻艰、克难的,从每一个人的每一件微事做起,积少成多,汇水成浪,最终才能取得时代的进步。
这就需要每一个社会分子,每一个人,都要树立一种信念,超越个体而追求永生不朽,超越物质需求而追求精神长存!
纵然是不能都成为像古圣先贤那般成功,但大家人人心存一个标杆,这个世界终将会在每个人的“滴水穿石”的努力下,更加文明、美好、进步。
《冯梦龙传奇》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冯梦龙一个人,还折射出了历史背景、生活准则、人生信条等等。
毫无疑问,冯梦龙是一个标准的“清廉”官员,他重在气度与学识,更重在品格。
一个“品”,便是让众人认可的“一片青山开寿域,千章绿树绕佳城”。
最后一场高潮戏,寿宁县内听闻倭寇攻城,百姓、知府纷纷逃亡,唯冯梦龙只身执弓箭反向而行,要去守城;身后从下属到热血民众,人愈聚愈多,荡气回肠,最是精彩。
回念“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开办学堂,教化百姓。
“立功”:为民除害,治理一方。
“立言”:著书立作,传道受业。
具此三者,虽久不废,流芳百世,子犹是矣。
从电影艺术的角度,这个片子当然不值得打5星,但是它的立意,他要传达的价值观、人生观,在今天这个仙侠鬼怪、无病呻吟的文化娱乐市场环境下简直就是一束耀眼的夺目的光芒啊,这样的片子在最近几年简直就是沧海一粟,诚然电影电视需要娱乐化,但教育和开启明智的功能其实更为重要,它其实可以起到引领一代人精神风貌、开启明智的作用,只是希望这种立意高远、弘扬正气的电影越来越多。
昨天看了一部蔡国庆主演的电影,今天看了一部阎维文主演的电影,深深地为中国演员开始担忧,中国歌手都纷纷跨界挺进影视圈了,可见影视行业繁荣的程度,这也意味着中国电影正在向多元化迈进。
即便是歌手艺术家跨界演电影,却依然没有跨出影视娱乐圈的届。
阎维文从老艺术家有底气的气质演绎一代清官冯梦龙,影片恰逢六月底上映,赶上了“七一”档,原本就是主旋律的片子更显得正能量满满。
电影讲述年过花甲的冯梦龙受命千里赴寿宁从政的经历,通过种种英勇事迹,展现出了冯梦龙正直、亲民爱民和清正廉洁的人物形象,既传递了正能量,又让观者感受到了一代清官的一生,生而为人,也可以这样活着。
影片《冯梦龙传奇》并非是对过去人物的缅怀,而是对过去的“冯梦龙精神”的缅怀。
整部片子通过刻画冯梦龙这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并且通过具体的事件,更加具象的展现出了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仅存在于过去,对于活在新时代的我们依然受用。
这不仅仅是回忆过去的片子,更多的是展现了现实主义的意义,如何做一个有用的人,如何做一个为人民为国家倾力付出的好官,如何能够有意义的度过一生,是这部片子最想要表达的主题。
即便是主旋律片子,但影片中年过花甲的冯梦龙生活的点滴,抗倭寇、禁溺女婴、倡导文教等英勇事迹的所作所为,是家国情怀,也是身为一个人内心的善意。
看罢片子之后会令人思岑良多,而后会更加顿悟,一个人要达到怎样的境界,才能做到如冯梦龙那般的坚韧、坚持和坚守。
不得不说阎维文老师是一位敬业的老师,从片中就能看到拍这部戏是注定要吃很多苦的,可电影中展现出来的却近乎还原了所有人对历史的想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到布景的一桌一椅,完全展现出了一部电影应该有的品质,过去没办法还原,但能做到最大限度的还原,依然要给这个剧组点赞。
所谓“两袖清风父母官”,人是贫穷的,但是内心中充满着那么多火热的善良的乐于奉献精神的人,即便两袖清风,但精神是巨大的财富。
只要是看过关于冯梦龙的书的人,都会对他赞叹不已,不仅仅是佩服,而是震撼,这也恰恰反映出了为什么艺术家阎维文老师会愿意出演一部电影,愿意在如此年龄还选择跨界出演,并且是一部拍摄艰难的片子。
据说阎维文老师在深入了解了冯梦龙这个人物后被深深的吸引住了,他评价道“冯梦龙的人生经历就是中国传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真实写照和最高境界,因此他特别愿意把这位先贤的故事以及他所带来的正能量精神演绎给世人。
一位先贤,凭借着后人对他事迹的了解而被深深感动,并且会有后人愿意以他为主拍摄一部电影,这绝对是一代清官所带来的魅力,清官廉政的精神是不朽的。
冯梦龙,一代大儒,感人至深。
这部片子,说的是明代冯梦龙在福建寿宁做县令的一些故事。
冯氏所思所为,看过如沐春风。
冯氏考科举屡次不中,在家著书立说,著作等身,天下闻名。
思念三境界,被举荐任寿宁县令。
舟车劳顿,草草到位。
所见市井凋敝,民不聊生。
寿宁三大患:倭寇、虎患、匪患。
冯大人单身一人上深山访山寇,欲邀其助力除虎、剿倭。
贼子有未泯之良心,被感化招安,后捉虎有功,剿倭得力,为民除害。
冯氏又以爱民之心立性善之法,化民除恶,整理民俗,弘扬公德。
又断绝官患,还民清明,治县“成绩显然”。
故事真假在其次,艺术剧之情境惹人遐想。
其中人物之淳朴真切,自由自在,公堂向民开,大人解民忧。
上下通畅,往来有常,其乐融融。
冯氏个人修为颇高,看尽千古社会之故事,深入人心民情之滋味,了然草民之姿态,为其小,成其大,境界高远。
恰如那昆曲,声腔虽只在咿咿呀呀之数调,然听去却有无穷变化的魅力。
庭院落雪,瞻之悠悠。
冯氏,大人也。
早年看国产历史剧《大明王朝1655》,里头的海瑞与官场斗、与权谋斗,与民间疾苦斗,便联想到冯梦龙。
都是怀揣理想走上仕途,随后便要迎接一场又一场的明争暗斗,拿智慧去博弈,以勇气来应对冷酷陷阱,一步步实现清政廉明的夙愿。
这便是《冯梦龙传奇》给予后人的正能量启示,亦是这部电影与诸多图名图利的所谓“商业大片”最鲜明的区分。
可以说,冯梦龙在我心里一直是个“奇人”,从前看他的《警世恒言》,很惊讶这是从政之人写出来的故事,故事接的是地气,用写实取代说教,流淌一股子正气。
《冯梦龙传奇》亦是一样脚踏实地的作品,截取了冯公至寿宁县执政的一系列政绩,明里说的是抗倭寇、收服悍匪,及灭虎患,彰显“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有礼”的风骨与豪情;暗里讲的却是“转念”与“执念”的问题,这大抵才是做一个清官最闪亮的政治智慧。
冯梦龙有执念,本着造福民众之心往仕途走,直至57岁高龄才补为贡生,四年后至寿宁知县任职。
电影将这样一位文官做出了独特的趣味性,他带着六箱家乡的蛮石走马上任,只为让百姓放下心中块垒,莫担心他要来搜刮民脂。
满腹经纶令其“嘴炮无敌”,将各方势力巧妙平衡。
甚至还用了西方国家的那一套,让触犯法律的人做义工,完成最好的赎罪。
他更懂得如何让他人转念,即便还处于伏案疾书的阶段,便已经用他的剧作、小说及诗篇广播意志,为读者植入善念,由此收罗了大批粉丝,早早打下了民间基础;于是长年持刀杀人越货的匪徒李长蛟转了念,放下对官员的仇恨,将牢笼用来擒虎,将屠刀转向了倭寇,兼因他是冯梦龙的“迷弟”。
一直质疑冯梦龙为官能力的戴营也为其而转念,先前因看轻冯梦龙是一介书生,认为放在险恶环境里无法独挡一面,甚至悄悄上呈了弹劾书;而后作为作为一名“跟随者”,见证了冯公的胆色、魄力,和才智,方心服口服,对之死心塌地。
除此之外,影片另有两大亮点不容忽视,一是把一个带有浓厚政治意味的故事拍得文艺而深情,牢牢把握住冯梦龙的“文人”气息,没有做成那种浓墨重彩的火爆戏码,更将尔舆我诈放到一边,专注于就事论事,正邪较量也是坦荡而细腻;二是冯梦龙的扮演者阎维文表演尤其出色,人物原型的学究气、热血本质,面对儿女情长时温柔的回拒,及拿起弓箭走出城门迎战倭寇的忠勇,层次分明且有张力,将“刚柔并济”全释得丝丝入扣。
毫无疑问,这部戏将冯梦龙塑造成了一个标准的“绅士”官员,绅士重在气度与学识,更重在品格。
这个“品”,便是让众人认可的“千章绿树绕佳城,一片青山开寿域”。
最后一场高潮戏,寿宁县内听闻倭寇攻城,百姓纷纷逃亡,唯冯梦龙只身执弓箭反向而行,要去守城;身后从下属到热血民众,人愈聚愈多,在荡气回肠的配乐中完成了最精彩的电影章节。
所谓的“绅士”,大抵便是将知性的唯美释放,为大银幕注入一股浓浓艺术范的清流。
立德立言立功,古代文人的最高理想,立德以获得尊敬,立言传于后世,立功造福一方百姓。
这让我想到了王阳明,王阳明之所以受推崇,是因为他把古代文人的这三个追求做到了极致。
所以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对于王阳明的评价都是非常高的。
当然现代主要还是他心学方面的成就。
这些都是在儒家教育下的知识分子,在当时是非常崇高的追求了。
《冯梦龙传奇》:大文学家当县令遭遇倭寇和老虎横行,史实让人意想不到冯梦龙是谁?
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大文学家,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这几部作品被称为“三言”,这几部作品中收录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都是被广为传颂的故事,现代还被拍成影视剧,影响深远。
冯梦龙也算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人物,但是看了电影《冯梦龙传奇》我才知道,冯梦龙还有更精彩且不为人知的故事。
电影《冯梦龙传奇》截取的是冯梦龙先生在福建寿宁县担任县令的四年时光,年过六十才当上一名县令,冯梦龙在片中就说自己不擅长科举考试,即便是写了那么多畅销小说,但进了考场就发挥不出来,这段话或许也能让今天不少走过高考的人有所感触吧。
所以说,科举或者高考真的不是衡量一个人水平的考试。
通过这部《冯梦龙传奇》才知道冯梦龙真是一个奇人,六十岁的他,在江苏已经是生活优越且声名远播的畅销作家了,当年就靠着书商的出版费用积累了大笔财富。
但作为一个读书人,尤其是在明代的读书人,都会抱有做官建功立业的想法。
他一生秉承“立德、立言、立功”的宗旨,立德,他拥有大众认可的良好品德;立言,他著作等身;立功,他没有官职,无法报效国家,这是他的憾事。
所以他的一名巡抚好友推荐他做县令,冯梦龙不是进士出身,因为有巡抚的举荐,就做了寿宁的县令。
这部电影并没有说冯梦龙的一生,这一点很聪明,截取的也是冯梦龙人生中最特别的四年。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大作家,一生肯定忙于写作,做寿宁县令的四年是他创作的较为空白的时间,因为当县令太忙了,根本没时间写书。
但是这四年县令也当的太惊险了,寿宁三大害:倭患、匪患、虎患,搅得这个山区现场鸡犬不宁,冯梦龙到任就要解决倭寇作乱的问题,这是生与死的考验。
影片中饰演冯梦龙的是阎维文,大家熟悉他的身份是歌唱家,阎维文从年纪到气质却也真是符合年过六旬的冯梦龙,片子里的人设也是一身正气的冯县令,阎维文的表演很具有说服力。
这部电影虽然是看似是传记片,其实不是,完全可以当做商业片来看,影片中有官场斗争,还有抗倭斗争,甚至还有捕捉老虎的场景,剧组甚至找来了真虎来拍摄,充分展现了冯梦龙当县令四年的跌宕起伏。
不看这部电影,真的很难想象几百年前的畅销作家冯梦龙先生,居然愿意到一个山区里当县令,不为搜刮民脂民膏,只是想为百姓做些实事,而且他面对的是倭寇、土匪、老虎横行的地界,生活条件差的不是一般,在没兵没钱的情况下,还要发挥勇气和智力来剿灭三害,这样的人物,真是奇人。
通过这部电影,让我对冯梦龙有了新的认识,至少让我明白,冯梦龙有不俗的文学成就,也是因为他有一颗不畏强权和艰难的内心,有这样的内心,没有他做不到的事情。
中国浩瀚的历史中有太多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远远比今天的编剧编撰的还要精彩,冯梦龙短短四年的县令生涯就有各种奇遇,也难怪他一生能写下这么多传奇故事。
崔汀/文
重逢高大全。
冯梦龙六十岁了,还是考取不了功名,但是他的作品已经早就流传四方,洛阳为之纸贵了。
所以,被推荐当了个县官。
穷乡僻壤出刁民,那里既有虎患,有土匪,也有倭寇侵扰,更糟糕的还是贫穷与无知。
冯梦龙去了呢,坚持大公无私,改变思路解决问题。
首先是收罗土匪,让他设计捕虎笼,抓了虎王,还收编土匪,抗击倭寇。
不过看到这里我就想到“周处除三害”(到底冯梦龙有没有这样的作为,还是编剧的套用?
)。
其次是保护地方商人的利益,不被侵犯(感觉冯梦龙在经济方面做的不够)。
最后是兴学,去弊(比如禁溺杀女婴)。
因为大公无私,他赢得了民众的拥戴,甚至手下人(自以为有功名,不甘身居其下)的尊敬。
这样一来冯梦龙也就立功立名甚至立德都全了。
感觉还是有很多问题,但是对于政府官员来说,应该是很好的教育片。
17.11.11 A
很久没有见到这么好的古装剧了,这剧是2017年出的,我却一点都不知道。
这些年古装烂剧欺行霸市,良心好剧无人问津,实在是太可惜太可悲太可笑了。
整部剧的场景设置古色古香,特别是冯梦龙住的地方,和那个厨房的设置,到处都充满了生活气息,我都怀疑导演是穿越回明代了。
人物造型古意盎然,现在的很多古装剧,服装要么是花花绿绿的公子小姐装,要么是破破烂烂的乞丐装。
所谓的古装,都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极少有平民装的,看着就让人出戏。
这剧的人物古装造型,颜色看着既舒服,服装尺寸又贴身,更没有奇装异服,很有九十年代水浒传中的感觉,可以说是神还原了古人的装扮。
还有这剧中的风景,到处都是一片青山绿水,一看就没有受到现代化的影响,着实让人为之神往。
剧中还有两场中秋赏月的场景,感觉古人赏月跟今人大有不同,既比今人隆重,也比今人典雅。
剧中多次出现昆曲表演,那幽幽雅雅的唱腔,听着就让人心醉。
剧情方面也很棒,冯梦龙上任之后,既没有慷慨激昂的演说,也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举措,更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
全程剧情演进,都是不紧不慢的,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将冯梦龙执政四年间的功绩娓娓道来。
整个剧情和人物之间的冲突,看似波澜不惊,却都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既实在又深刻。
尤其是冯梦龙和戴县丞,在看到老翁分水之后,两人之间的见解分歧。
冯梦龙认为如果老百姓都能互帮互助的自治,天下将太平的多。
而戴县丞认为,如果老百姓都能自治了,那要这些当官的有什么用。
这实际上是两种执政理念之间的分歧,即民众、社稷、君王之间孰轻孰重的问题。
阎维文老师是以唱歌出名的,我没见他演过什么戏。
他在这剧中演的是六十多岁的老县令冯梦龙,在剧中的表演张驰有度。
他一个当兵出身的文艺兵,演起古装戏来,毫无违和感。
他不光歌唱的好,演起戏来也这么棒,真是让人觉得很意外。
👍👍👍
刚刚看完上来登了号评一下。
感觉全片还不错的,大体上都很好,该讲的也讲得很清楚,一些改动逻辑上也说得过去。
唯一扣的一星就是在惠卿上,很奇怪…历史上是小冯年轻时遇见的,两人两情相悦最后没能在一起这些都说得过去。
但是电影拍的就是小冯老年为官的事情,完全没有必要加这一笔……如果是为了凸显小冯在戏曲上的贡献完全可以只拍当地人唱戏的,加上惠卿这段反而会有些奇怪……不过总体还是是合格的。
毕竟每个作品,不论是文章还是电影都算是一次同人创作,要说起来确实不算很ooc。
———冯梦龙粉丝发言
还行,有点像包青天了
人淡如菊
和流水账一样
只知道冯梦龙是文学家,没想到冯梦龙还有这段为官爱民的故事
本以为导演定是无名糙哥,没想到居然也是厂子里的知名导演。好在朴实无华基本没洒狗血。
勉强及格吧
5星。中国有那么多好的历史故事,拍出来,总是觉得差点啥。电视电影。这就是个打发时间。
主演居然是阎维文……作为人物传记片,人物没有立起来,故事太零碎,可看性不足
薄市长记得回大连吖!
故事舒缓内敛,颇有意味。
为何会让一个几乎没演过戏的歌唱家当男主,演一个文学家晚年做官轶事,令人迷惑。
朴实、平淡,摄影还不错,情节一般。拍摄地寿宁,
文美,人好。
能做到老老实实讲故事,在当下也是挺不容易的了。
会写名流千古的文章已经很了不起了,还挺会治理一个县城,确实优秀的人从不轻言放弃,做一件事就会把一件事做好,差劲的人除了找各种借口,就只会怨天尤人
演得很认真,也没有什么广告(不知道昆曲算不算接了广告),但是总感觉依旧太官方,很多人物的描写都不丰满,权当历史简易教育片了。
在海口的旅店里看的,印象很深刻。
阎维文演得倒是没啥问题,可是这剧本对得起冯梦龙的名字吗?作为文学家的事儿你不写,写当县令的四年吧,剧本的戏剧性又太强了,老冯命有那么大简直是有大神保佑…根本不像是真的。
礼治派代表冯县令:如果百姓都能这样(通过长老调停)解决纠纷就天下太平了法治派代表戴县丞:如果真这样那还要我们做什么冯县令:……【脏话%&#¥€】
关键是不做作,比一些投巨资的国产所谓大片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