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电影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但是,看到一版面的回复,一个短评不足解我心中之愁。
所以,必须开个开篇来讨论这个电影。
一看短评!
全是“圣母婊”“虚伪”“矫情”,满屏的一星。
这是一部反战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生命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索马里生活的电影,这是一部引起我们对生命思考的电影,这是一种博弈的哲学电影。
偶的天。。。
“圣母婊”是个神马玩意儿?
我承认,这样的电影放在中国社会里,绝对是一部超前,让很多人无法理解的电影。
生命是什么?
人类社会是什么?
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我不懂,为什么很多人当面对这样一条生命的时候,我们的表现是如此的冷酷,如此的残忍?
先不说真实的战争会否出现这样的事情。
但是,电影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
把这样的一件事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是对思考电影要表达的。
就只会骂一句“圣母婊”? 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残忍的社会,也是一个宗教信仰淡薄的社会。
但是,我们应该是一个“人”吧?
“人”应该具有天然的良知,孟子有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这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共有的感受?
是什么让中国人连一点点的怜悯与善良都容不下的?
我真想知道大家的童年或者生活是怎么样的?
是什么驱使大家居然连这种虚构出来的善良与怜悯都容不下的?
我们一来就骂别人“圣母婊”,“圣母婊”我想了很久,对应它的只有是“禽兽王”。
难道,我们追求的生活是残忍、冷酷、视生命如粪土的“禽兽王”?
过着丛林法则,我们才赞叹,这才叫好电影?
这才叫生活?
为什么啊?
现在网络上,看到有一些人相对的善良,我们冲口就“圣母婊”。
看到欧洲收留难民也称人家“圣母婊”。
能不能想像一下,这些人,这些难民,他们是人类啊?
他们也有自己的亲人,也有自己理想,也有自己的生活。
他们只是被迫,因为战争而痛失家园,而离乡别井的。
为什么,我们对待这些人类是如此的残忍。
更何况,收留他们的是外国人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抢不到你们半点麻辣烫。
为什么在你们的内心里,这都可以被鄙视啊?
难道,我们中国就应该活在森林里?
每天你死我活,当然看着别人你死我活的,我们才觉得踏实,才睡得安稳?
不要这样啊!
还有,我们眼里容不下半点的虚伪,我奇怪的是,你们的生活就是有一句说一句,做人都是腰板挺直,从不虚伪,从未做过违心的事?
你们在街看到一个女的不好看,直接就叫人家丑女?
看到不熟悉的亲戚,理都不理对方。
看到朋友做错一点事,就翻脸不认人?
看到城管打人就冲过去维护正义?
是这样的吗?
你的生活是这样现实,这样纯粹,不带一丁点的虚伪的吗?
虚伪是什么?
虚伪是道德的基础,一个社会的道德的基础在于虚伪。
见老师,我们恨这个八婆,我们一样要虚伪地点头说“老师好”。
今天,心情很差,见到长者,我们一样起来让座。
这就是虚伪,但是,正因为虚伪才有了今天的人类文明。
一个半点都不虚伪的国度,那个叫森林,住的那些叫禽兽。
老虎与小绵羊之间不需要半点的虚伪。
老虎与老虎之间也不需要,有性冲动就可以上,不用送花,接送回家,还甜言蜜语。
能不能理解啊?
各位朋友!
中国社会,不缺道德,不缺物质,不缺金钱,中国社会缺的是善良。
有人说,中国社会应该首先追求民主法治自由。
我觉得不对,中国人应该先回归善良。
善良,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我们是人,不是禽兽。
回到电影,电影不是拍给你们看的。
电影是拍给洋人自己看的。
电影不是来表现给中国老百姓看,我们美军、英军还是很人道主义的。
你们错了!
你们太看得起自己了。
这电影是编剧拍给美国、英国人,特别是军人看的。
给美国、英国政府看的!
知道什么叫反战吗?
这TM就是反战了!
这都不理解,一来就国家至上,人命算个屁的思维,中国人最受落,最喜欢。
爱国嘛!
国家不比一切重要吗?
电影告诉你,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多一点的思考,多一点的仁慈,多一点的等待。
美军仁慈了吗?
英军仁慈了吗?
没有,小女孩死了!
这不是要表达他们多么伟大,多么高尚。
相反,电影是要让所有人去思考!
在生命面前,我们应该如何博弈,应该如何选择。
能懂就懂,不懂的,这辈子可能都不会懂。
生命价值,不是说你的生命,生命是指所有人的生命。
最后,用《大卫戈尔的一生》里的一段台词来结束这篇影评:大所以拉康的教训是为满足欲望而活你永远不会幸福。
所谓完全合乎人性,是指努力为思想和理想而活,且不以满足多少欲望来衡量你的生活,而是以生命中那些正直、同情、理性、甚至自我牺牲的时刻来衡量。
因为到最后,我们只能通过是否尊重他人的生命来衡量我们自己生命的重要性。
文/梦里诗书在战争面前,或许每个人都有着自诩正确的立场,但却无以去否认战争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原罪,《天空之眼》以一位小女孩的生命为引诱发的艰难抉择,形成了电影道德矛盾的张力节点,而最终戛然而止的结局,则对战争与文明做出了耐人寻味的沉思。
这部电影的剧情奠基其实就是伦理学中一个尤为典型的“电车难题”,当面对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电车即将就要碾压到他们,而此时你有一个拉杆只要一拉便可以将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然而那条轨道上同样也被这个疯子绑了一个人,那么你会如何选择?
同样的在《天空之眼》中这个问题被更为具象化的体现了出来,是牺牲一个无辜小女孩的生命,打击一群恐怖分子,还是等待小女孩的离开,错失这次能将其暴徒一锅端的良机,电影用这样一个问题的抛出,所直指的并不再是个人的“电车难题”,而是在战争面前对一个自诩正义文明政权体系的拷问。
面对这样一部电影相信有人不经会质疑,这是一部用道德去绑架战争的伪善之作,被现代战争所夺去无辜生命的又何止于电影中的一个小女孩?
是的,这部电影本就是一个杜撰的故事,或许在现实一个年轻的无人机飞行员真的面对必须执行的战争任务,即便会有无辜者出现在射杀范围内,他更多的可能是不会有太多的犹豫便按下发射钮,这种问题更不会上升到要将军甚至是政府官员来做出选择的地步,但《天空之眼》的意义就是用这样一个几乎不会在现实中发生的故事,唤醒着自诩正义的文明者在现代战争中已然麻木的人性,形成了对战争本身强而有力的讽刺与批判。
其实不管我们拥有着多么正当的理由,都并无法去否认战争的本质永远只会是丑恶,由这部电影更为发散性的去看,为什么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武器,却至今仍旧无法彻底消灭恐怖分子的痼疾,这本质上就是因为战争所带来的仇恨种子,并不会随着如本拉登这样个体的消亡而消失,而这部电影之所以将结局拍成一个悲剧,除了让人痛心所见于战争的残酷之外,让人不经联想这个小女孩的死如果是发生在现实,她所引发的仇恨会不会将更多原本普通善念的人推向恐怖主义的深渊,又有多少的恐怖分子其本身就已然背负着血海深仇,以暴至暴的方式,永远不会平息暴力。
《天空之眼》以“电车难题”为引的展开,它所诱人的思考,却并非仅止步于个人道德价值的范畴,以小博大的手法固然存在着一定刻意的煽情,但其用人性直面战争的抉择,所为人审视的人性困局是如此深刻,用生命侵染的悲情亦动人心房。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我的注微信公众号)
电影简单明了的导入事件,通过无人机的监控,要在索马里地区活捉一名罪犯。
矛盾也非常明显:牺牲平民女孩还是牺牲在危险之中的其他平民。
政府部门也跟着迅速导入:强硬的女上校、年轻的良心未泯的无人机驾驶员、原则明确的司法部长、狼狈的外交部长、果断坚决的美国官员、态度怜悯的女性官员、早已麻木却老谋深算的将军,处于现场的黑人特工,当然还有那个不知道具体职位、态度摇摆不定的部长。
每个人的立场充分,没有任何利益冲突没有阴谋和权术。
只是通过简单的呈现,描述在机制之下的扯皮过程。
而在这期间,电影没有让任何人做决定,只是通过摆数据、讲道理、表明立场、请示领导消磨时间,从而一步一步逼近deadline。
淋漓尽致的解释了官僚作风和扯皮主义。
而无人机拍摄的实时录像,把这段会议室里的扯皮烘托的紧凑而又紧张,丝毫不令人觉得无聊。
影片没有大场面,却不失精彩,更像一部悬疑片。
影片精确的剖析了一个小事件,节奏紧凑剧情进展迅速。
通过借助监控录像让观众过了把偷窥瘾,成功的打造了一部扣人心弦伪战争片。
更在不见血的情况下,揭示战争背后决定平民生死的只是立场和一堆不知所谓的数据。
怎么个干净利落法?
影片的开场交代了肯尼亚内罗毕、英国伦敦、美国内华达空军基地等好几个场景,似乎和近年流行的好莱坞大片堆砌各国外景来制造“大格局”的桥段并无二致。
但随着剧情的深入,你会发现这些场景并不是观光旅游走一遭的对象,而是贯穿了全片始终,不可或缺的一环。
除了肯尼亚的那所房子周围外景,其余所有场景都在很固定的室内,尽力避免了繁杂的背景画面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人物虽然不少,但由于选角得当,这些好演员不需多少笔墨就能把人物树立得十分鲜明利落,而毫不混淆。
首先是肯尼亚小女孩一家,虽然他们显然都不是什么帅哥美女,但父亲偷偷让女儿读书、小女孩在阳光下玩呼啦圈的简单快乐,短短两个瞬间,让观众很难不感受到他们的美。
本片虽然看起来线路极多,光美英这边就是指挥部、高层决策会议、美军基地行动部、卧底小哥部队四个主线,但是处理得也是干净利落,毫不凌乱,就是紧紧死抠着这次行动,从各个方面全角度的展开,每个人的立场都是有对有错,供给观众去思考。
《天空之眼》的前半段是各个利益关系人之间的扯皮和博弈。
法律要件的繁琐与和取悦媒体宣传的政治争取共同造就的冗余是否必需。
功利地看,这一套体系的存在在当时的情况下似乎只是解决问题的阻碍。
两发导弹的能够解决的事情为何要磨破嘴皮子呢。
然而,事实是,正是这种冗余与繁琐,才使得社会中的人性在这种冗余与繁琐中得以喘息,才使得弱者的声音在这种冗余与繁琐中被传达,才使得所有的自私与权欲在这种冗余与繁琐中收敛锋芒。
战争变得如此安静、抽离,新时代的跨国协作作战的特征反映得非常到位。
在谈这部影片之前,还要老生常谈的说一下曾经风靡网络的思想实验,其中之一是一个叫做“电车难题”的项目,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
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这部电影其实以此为出发点,一直在交代这个问题。
不仅让人想起了2010年那部《战略特勤组》,而这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虽然出发点相似,但两部电影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战略特勤组》讲述着核弹危机来临之前有关审讯犯人的道德与不道德观点,也是强迫一个人从两个不道德行径中选择的伦理问题。
而这部《天空之眼》,则是将大环境放置在战场上,将危机的悖论放置在恐怖分子与平民之间,以两位初出茅庐的新兵操控无人机为视角,一面是即将进行恐怖袭击的悍匪,一面是在墙根下卖大饼的无辜小女孩。
这样一来,本片的出发点依然是开篇所说的那个“电车难题”,但这样一来,电影的主题就不仅仅是道德问题了,对比《战略特勤组》中那个为了找出炸弹而刑讯逼供甚至杀掉对方家人的刑讯专家,本片则算是一部群戏,站在道德准绳两边的,是是关于政治、战争、人性等多方面的博弈。
有人说,电影中操控无人机那两位婆婆妈妈的菜鸟,是圣母婊的化身。
这是不对的。
要说《战略特勤组》中的持反对意见的凯瑞-安·莫斯,那才是传说中的“圣母婊”。
而《天空之眼》中的二位,包括海伦·米伦和已故的“斯内普教授”艾伦·瑞克曼等人,所有人的目标是都是恐怖分子,但双方的分歧在于“一个和八个”的问题。
言下之意,道德和生命的价值只是基础,只不过在战争中,没有哪一方是绝对的正确。
这怎么会是圣母婊呢?
举个例子,《拯救大兵瑞恩》,牺牲一个小队的人马,去拯救一个大兵,值得吗?
谁的生命更重要?
用电影开篇的一句话来形容,战争中没有真理。
战争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消灭敌人,保全自己。
再多华丽的词藻都无法辩解,武器就是杀人的工具。
这部电影说明了一个问题,在美国和英国这样制度森严的国家中,表面上宪法与人权是至高无上的,但天下乌鸦一般黑,是终究还是政客之间的那点猫腻。
片中两位老戏骨为代表的美国和英国,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似乎也有点讽刺的味道在里面。
这里面双方各执一词,不断踢皮球,无人机视角下的宁谧,背后是政客们的硝烟。
往大面上说,每一方势力都在以消灭恐怖分子为主旨,卖大饼的小女孩是双方的分歧点。
然而进一步琢磨,或许会发现,除了小粉二人以及“索马里海盗”之外,所有人立场的终极目的,还是利益。
政客嘛,就是这样,战火无论如何也不会烧到他们头上,有关于道德和无辜生命的思考,只会发生在一线士兵的身上,《拆弹部队》是这样,《美国狙击手》是这样,《夺金三王》是这样,所有的战争电影都是这样。
有关道德这口锅,最终还得是小士兵来背。
无人机视角,让人想起了09年金狮奖的那部坦克视角的《黎巴嫩》,人性的角度与杀人兵器的视角,形成了悖论。
导演加文·胡德不愧是曾经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获得者。
如此简单的故事,戏剧张力十足,虽说根据经验而谈,几乎可以断定后半段故事的走向,但电影本身依然拥有令人屏气凝神的戏剧张力。
多条线索有条不紊,将目光汇聚在墙外那安静的小女孩身上,令人紧张万分。
回到开篇那个思想实验,“电车难题”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
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
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
《天空之眼》用各色职场人物的价值观表达了战场的多面。
它用简单的故事、简单的场景,从社会、政治、体制、生活中剖析了战场的各种附带伤害。
然而,道理再多,理论再丰厚,片尾急救呼吸阀下的普通女孩再也没了心跳,镜头依然宣泄了对人性的失望,对不起,这就是战争!
当我们比较拯救和消灭时,就会发现道义与战场永远存在巨大的差距。
这部反战题材片之所以引发诸多讨论,是因为它把破碎、含混、富于情感的人性情绪集于镜头中,让人感同深受又无力回击,是一个回味无限的电影。
还记得那个典型的“电车悖论”吗?
电车难题,又称电车悖论,最早由哲学家Philippa 提出,具体内容是:两条电车轨道上都被犯罪分子绑上了无辜的人,区别是左边的轨道上绑了四个,而右边只有一个,现在你是拥有‘上帝视角’的电车驾驶员,在无法及时刹车的情况下,你是选择左边的路,还是右边的路?
这场悖论,似乎是让你在四人和一人之中二选其一。
但实际上,无论你选了哪个,都已身处深渊,无法逃脱。
而看完这部电影,我大汗淋漓,仿佛从那深渊中走了一遭。
即使无法左右剧情,也好像在冥冥中做出了一些选择。
这是艾伦里克曼先生在荧幕上出现的最后一部电影,也是他寓意最深刻的一部。
《天空之眼》,豆瓣评分7.8分。
这部电影的主线是围绕一次针对自杀袭击恐怖分子的军事行动中,军方和政府为是否采取飞弹打击而产生的一场分歧。
然而令众位观影者揪心的是,这场飞弹打击会有百分之50以上的几率导致一个小女孩无辜牺牲。
但若是不立即进行飞弹打击,那么这些丧心病狂的自杀式恐怖分子就会展开行动,预估伤亡将在80人左右。
看到这里,你们就会发现,这不就是一场“电车悖论”?
一边是一个无辜的女孩,一边是80人以上的生命。
孰轻孰重?
放弃哪一边似乎都有理,于是整部电影伴随这个“悖论”展开了道德与理性的论战。
电影中隐约分成两派,一派是看起来慈祥的女上校和会给孙女买布娃娃的老将军,一派是看起来严厉无情的女政治家。
他们分别会做出什么选择似乎一目了然。
然而女上校板起柔和的脸,以强硬的姿态要求飞弹打击;老将军将娃娃交给下属,换上了精明冷漠的表情。
在战争面前,他们似乎换上了另一幅面孔。
反而是女政治家,极力反对飞弹打击,主张给予小女孩一线生机。
到这里,你或许会觉得,这不过是一场道德的较量,整部电影会泛滥着电车悖论的‘生母鸡汤’。
然而故事开始有了些许不同。
由普通的‘道德悖论’展开,升级为‘道德与功利双重悖论’。
女政治家主张的营救小女孩,其实是想凭此占领舆论制高点。
也就是说,电影里她差点说服众人的核心论点,并不是道德上的高尚,而是基于功利主义的‘生命的计算’。
如女政治家所言,如果误杀平民(即小女孩)的这件事被目睹或被拍下来,传到YouTuBe上,那么哪怕这段视频转化率仅有0.000001%,但乘以播放总量以后,将有多少目睹事件的普通人?
这些普通人会来自世界各地,或许是高智商的种族主义者,甚至可能是这个小女孩的父母、兄弟。
他们会成为满腔怒火的‘起义者’。
他们会扛起恐怖主义的大旗,痛恨‘道貌岸然’的大国政府。
所以,在这部电影里,女政治家真实的论点是什么?
“如果我们发射了这枚导弹,恐怖分子们就赢得了宣传战”,“而如果我们救了这个小女孩,那么恐怖分子们再去袭击了多少人,都是我们赢得了宣传战”。
如果恐怖分子赢得了宣传战,那么就会有更多的恐怖分子前仆后继。
如果飞弹打击将这些恐怖分子击杀,那么会避免一场恐怖袭击,营救更多的人。
然而女政治家有一点没想到,那就是,恐怖分子已经是恐怖分子,他们的形象已经毁无可毁,即使做出再多劣行,他们也不会输掉宣传战。
反而是英国、美国这样的大国,属于有底线有良知的文明国家,面对恐怖袭击没有拿出切实的对策,依旧会被伤亡的人们家属所记恨,依旧会输了宣传战。
所以,无论怎么做,都是输。
最后这枚导弹到底发没发射已经不重要了。
所有人都明白,最最重要的,并不是小女孩这个生命本身。
老将军拿着布娃娃时脸上的柔和不是伪善,女上校对狗狗轻声道歉不是伪善,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善良呢?
他们肩头上承担着军人的责任,承担着国家的信任。
善良与不忍只能暂时抛诸脑后。
因为有时屏幕前的我们能看到的,只是真实事件的其中一部分,我们的善良和义愤有时更会成为舆论战争浪尖的牺牲品。
而讽刺的是,也许正因为舆论战争的存在,正因为决策者对舆论的忌惮,才让少数人的生命在多数人利益面前没有被直接视为草芥。
有时对或错、真或假不是几句争辩,几行眼泪就可以争辩得清的。
我们要明白这部电影真正要告诉世人的道理,那就是反战。
这部电影既不是证明舆论战的重要性,也不是想要证明道德与功利孰轻孰重。
它归根到底,没有说谁对谁错,只承认了一件事,即战争的冷酷无情和对和平的极致渴望。
就像新冠肺炎爆发后,中国与美国之间爆发的舆论战争一样。
特朗普妄想推特治国,占据美国是受害者、中国是加害者的舆论制高点。
而中国也反制约,先后在推特上推出视频及外交人物发言,为的也是将泼在身上的脏水擦干净,为中国今后在国际上走的道路铺上更有利的台阶。
说到底,我们都是功利主义的忠实执行者,但要说我们都是人性的伪怜悯也说不通。
毕竟,美国死亡人数和中国死亡人数,美国执行政策和中国执行政策相对比,很容易便能得出结论,无论怎样的功利主义,都抵不过真实的道德。
我相信,如果特朗普明白这个道理,他也不必将手摇的像手风琴一样了。
最后,我想说,不必去讲‘这就是人生’这种话。
我可以借用《大卫戈尔的一生》里的一段台词来结束这篇并不十分正经的影评:“所谓完全合乎人性,是指努力为思想和理想而活,且不以满足多少欲望来衡量你的生活,而是以生命中那些正直、同情、理性、甚至自我牺牲的时刻来衡量。
因为到最后,我们只能通过是否尊重他人的生命来衡量我们自己生命的重要性。
”
这个电影是标准的智商检验器。
电影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宣传工具之一。
99.9%的老百姓没有脑子,你灌输给他们什么,他们就相信什么。
找几个演员声情并茂的表演一番,没脑子的老百姓不会思考,就会认为事情真的就是电影里那个样子。
甚至感动不已,哭的稀里哗啦。
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2021年8月29日,美军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进行了一次“防御性空袭”。
袭击目标是一辆汽车,美军认为这辆汽车对美军构成了“迫在眉睫的”威胁。
美军空袭造成目标车辆上至少1名“ISIS”相关人员,及附近10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7名儿童。
9月1日在美国五角大楼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说:“我们认为空袭行动遵循了正确的程序,这是一次正义的袭击。
有其他人被杀吗?
是的,有。
他们是什么人?
我们不知道。
”类似的平民死亡数以万计,好莱坞根本不会拍给你看。
真实世界是美国政府根本不关心外国(甚至美国自己的)平民的死活,毫不犹豫扣动扳机。
2021年9月24日编辑事后更精确的新闻称,美军8月29日空袭炸毁的是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一处民宅,炸死了一家10口,包括7个孩子。
其中2名2岁幼童,分别名叫玛丽卡和苏玛雅。
根据这次惨案创作的漫画《两岁“恐怖分子”的葬礼》,令人心碎。
《两岁“恐怖分子”的葬礼》描述的是7个夭折的孩子下葬的瞬间。
画面中心是挖好的木坑,大小不一的棺材依次排开,送葬的人们正将一口棺材抬进木坑。
别说你是平民,是孩童。
哪怕你是白种人,美国人。
你不是我的纳税人,选民,票仓。
那么,你的死活与我何干,为了不妨碍我,请你死的更方便我些,不谢。
《天空之眼》是一部简洁、审慎、见微知著又力拔千钧的电影。
从大量的上帝视角、平行视角和监视器视点的影像本身,到所探讨的反恐法律机制、政治风险、道德审视的三种博弈都以一种清冽,透明,时空顺畅切换的方式呈现,千钧之重系于一发,使得这部看似小格局的战争题材影片,在一个高度时间浓缩的博弈故事中掀起多变的波澜。
影片讲述了海伦·米伦饰演的英国上校凯瑟琳在抓捕一名追踪了六年的女性恐怖分子时,联合行动的美国无人机侦查人员却意外发现该名恐怖分子正密谋自杀炸弹攻击,为了防止伤害,凯瑟琳下令轰炸秘密基地将敌人歼灭。
当无人机驾驶员史蒂夫(亚伦·保尔饰)瞄准目标后,却发现有一名女孩在他的攻击范围内,是依然进行轰炸连带伤害女孩?
还在为保全女孩延迟轰炸却要担负自杀炸弹可能会伤害80人的风险?
原本单纯的跨国逮捕行动瞬间变成复杂难解的反恐任务,端坐在英国内阁指挥室的将军、部长、司法部长、女政治顾问以及远在新加坡的外交大臣由此上演了一场政治风险踢皮球的游戏,而艾伦·瑞克曼饰演的将军和凯瑟琳上校坚持强硬的反恐执行力,强烈促成军事法律合法的继续轰炸任务,与英国内阁冗繁而缓慢的审批决策体系形成强烈的矛盾冲突。
而卷入行动的每个人也都在经受道德的审视。
随着影片开场女孩转动呼啦圈的声音化合成无人机螺旋桨的声音,逐渐上移的镜头,形成上帝视角,建立了一个三层监视的关系:无人机及监视鸟、监视虫子的实时信息反馈到内阁指挥室和各作战室,对于恐怖分子活动领域正在发生的一切形成一种监视,而影院观众对于银幕内的一切也通过不同的视点形成监视观看。
无人机、监视鸟,监视虫视觉制造了游戏感和纪实感,全片除上帝视角外,大多为客观呈现的平行视角,使得影像本身形成一种制衡感,客观,冷漠的呈现所发生的一切。
这些博弈的推动全部系于小女孩一身,“连带伤害小女孩,还是要承受可能伤害80人的风险?
”的道德困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著名的“电车难题”,然而电车难题面临的道德困境在功利主义的观念中很容易决断。
而这一事件中更多的是因为错失了无连带伤害轰炸的时机后,法律风险和道德审视将内阁指挥室内的博弈演变成了政治风险的踢皮球游戏。
立场坚定的将军秉承着最大利益化的立场坚持继续轰炸,而女司法顾问以人道主义的考量提出反对,紧接着部长,司法部长、外交部长开始了推卸责任的踢皮球游戏,深埋他们心中的不是人道主义的考量,而是不愿担负的政治风险。
而另一层面,影片也呈现了英美对于反恐行动的不同决策机制。
”油管上的视频都有可能引发革命“的紧张神经以及内阁指挥室里发生的一切将英国内阁冗长而低效的决策机制讽刺至极点。
而美国国务卿和特派员按照军事法律严格执行的决绝态度也对比反讽英国内阁的决策机制。
影片中将军和上校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行动结束后将军拿着给孙女买的玩具回家,上校车窗里黯然的表情都是一种呼应,但由于反恐军事身份,他们更明白战争意味着什么,将军在行动过后对女政治顾问说的那句“不要告诉一个士兵他不知道战争的代价”点明考量立场。
影片中每个人都蒙受了自我的道德审视,然而越接近战场的人越有这样的严重性和紧迫感,身在指挥室外的英国外交大臣都可以在马桶上接电话。
而驾驶无人机按下两颗导弹钮的飞行员以及协助的女技术员,“连带伤害“的数据分析兵会烙下沉重的道德煎熬。
而这样的道德审视不是单向的,卸下武器帮助女孩送医院的武装分子,没有救出女孩而黯然神伤的当地特工,都在加重影片多面的道德砝码。
此外,影片中有三处凝视特写令人印象深刻,凯瑟琳上校在家中办公室凝视墙上的恐怖份子,无人机驾驶员史蒂夫第一次出现时开车后望的凝视,女孩父亲抬头凝视天空,都是被不自觉的卷入这场深渊,却又无法改变。
当这一切结束,新闻登出时,就像片头埃斯库罗斯那句点题的“在战争中,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
”一样,或许我们看到的还不是真相,但留下了足够的怅惘和对战争的重新审视。
单纯就电影本身来讲,无论从手法还是叙事性方面,电影都表现的很好,这点毋庸置疑。
但是最大的失败在于故事情节本身,电影前半部分表现的很好,但是自从哪个小女孩出现在攻击镜头里以后,一群自以为很高大上的圣母婊,为了一个编织出来的关于人性和民主话题,争论不休,表现出他们有多么的在意一个人的生命,却对满大街的人视而不见。
电影表现的很多人,特别是那两个无人机驾驶员,有多么的具有人性,从而想标榜整个西方世界有多么的正义,但是他们恰恰忽略的整个战争的本质,是谁发动了这么一场战争?!
是谁造成了现在恐怖主义和恐怖分子横行?!
答案是,正是他们自己造成了这一切一切的恶果!
现在却想通过电影这么一个很直观的方式,去粉饰自己的罪行,让人感觉很可笑。
特别是看到电影最后一个个在荧屏里泪流满面,好像多么同情哪个受伤致死的小女孩,这个本该带给观众同情和共鸣的情节,却没能起到他们想要的作用,我们只看到一群假仁假义的所谓正义者在哪里惺惺作态,让人感觉到厌恶。
太讽刺,讽刺到不想看下去。
这是好莱坞出来的吗?
如果是,那么恭喜,你让我有了种整体不无法改的很好,压根就不应该出这种作品的感觉。
伊拉克战争,为了掩盖事实,美军会专门射杀战地记者。
那时会有好多集束炸弹没爆炸二挂在树上,说不定什么时候爆炸……那时看到一个大叔用机枪想打下来飞机。
现在却说为了一个,只为了一个,一个女孩甚至放弃轰炸!
你说这是宣传仁慈的,他们已经羞愧难当了,如果你告诉那些军政们说这是讽刺作品,那某些政府和军人不得全体自杀吗?
是!
没错!
这只是电影。
但差别太大了,会让人觉得太胡闹。
三观不合 老戏骨们都演的很精彩 情节也渲染的紧张 但导演对小女孩的刻画多到令人发指 无法接受
一个军事袭击背景下的trolley problem,表演群像太赞,可以让人代入进每个人做选择时的dilemma。我本以为最后一组镜头会是女孩父亲皈依恐怖分子……
也可以进行一些洞穴奇案式的深刻思考,然而想想一坨大肠杆菌就可能直接影响近百人的命运,也就不想再继续做让上帝发笑的事了。。
Modern Warfare
天空如果真的有眼,估计早就看不惯你们打着正义的名义去搅乱别人的安宁生活了!!!!!
加文·胡德的立场比当年那部巨傻逼的反恐疑云有了很大进步,其实就是个小成本舞台剧,参考《战略特勤组》,讨论战争伦理和法律难题,但一度包装出了汤姆·克兰西的错觉。片名改成《连带伤害》更合适,一部电影告诉你,为何大英再也出不了撒切尔。
五眼什么都想占罢了。
道德困境,可电影毕竟与现实还是有很多差别。
乏善可陈的老调调
那两位不适合当兵。
“网络视频是革命最好的催化剂。”有《逃出德黑兰》的紧张感,《猎杀本拉登》的纪实感,以及《地雷区》的反思,场景不多却好戏连连。
白左到家了
我不懂,这个锅不是应该算在恐怖分子头上吗?一帮军人在那里自责个什么?最无耻的是一帮政客!最后将军的话对极了,在和平地区喝着咖啡吃着饼干的人永远不要和战士说什么伤害。实际上如果是现实估计导弹早发了吧……电影本身2星,小鸟甲虫加1星。
自始至终坚定得站在Helen Mirren那边。
电影节奏紧凑,观感特别,但这部电影的道德意义莫捧高。Ntina Tzouvala影评犀利指出,1、“好穆斯林”不应该被炸,然而“好穆斯林”的定义是如此狭隘:无辜小女孩。2、人道主义者与军事人员对于法律定义一致3、肯尼亚和西方国家的权利悬殊:唯一冒着生命危险的是索马里agent和他派遣去买面包的小男孩
技术上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但流泪之类的情节实在太做作了,设想把卖面包的小女孩换成一个头顶长疮、脚底流脓、托着破碗、沿街乞讨的乞丐,不知道大家还能不能接受这最后一分钟营救并泪如雨下?
题材没得说。
电影不错,情节紧张思路清晰,可是战争往往更残酷,真实情况才不会管平民什么事,美帝的无人机炸死多少平民数都数不出来,所以不需要这么圣母...
假仁假义以行其私
什么都想得到的心态是荒谬的,电影在这个角度做的做的很失败,让人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