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这部电视剧,06年第一次上豆瓣,为的就是想看看大伙对这部剧都说了些什么,那时候惊奇地发现文艺气息这么浓的豆瓣里竟然没人给这剧写东西,想想可能是cctv播出来的关系吧。
现在却又发现这部剧在这里被关注起来了,觉得好东西始终是不会被埋没的。
高二时候看中央台的片子,感觉很干净,文艺气息的确也很浓,但特出点还是干净。
在家里有一集没一集的看完了,觉得是种享受,后来上大学下BT又全部看了一遍,现在还留在移硬里不舍得删。
里边的人都很美好、善良、干净,觉得有种像《情书》那样的纯净感,但又更为沉稳,很中国,拍摄地点在乌镇是大原因,但另外的,片子跟乌镇是连在一起的,黄磊能拍到这个份上我觉得他是很有才华的,为此当时还去买了一些他的东西来看来听,觉得这家伙不是普通的文艺,他是拥有那种能够打动别人的才能的。
里边的默默,是个使我心动(我特意不说使人)的角色,像精灵,某种程度上我觉得片子能够跟乌镇连在一起的关键是有这么一个像是精灵一样的的女孩,只有沉稳的英和文的话,这部片子最多也就是个《廊桥遗梦》,另外还有齐叔,感人的老人,是乌镇静的那一面,跟默默刚好构成了乌镇的两极,才使得片子有一种迷人的结构。
没有了他们俩,这部片子是没有现在这种力量的。
英和文反倒是主角,可作为主角的话,他们是并不能给人以太大的惊喜,支撑故事的两个人终究是实实在在地把文艺的东西演了个从头到尾,我不否认我有感动的地方,比如说他们两个在那个清晨的拥抱,但确实这样的东西太少了一点,两人始终都是中规中矩的。
不如齐叔,更不如默默。
我因为这部片子认识了乌镇,很向往,05年的时候去了一趟华东,想要会会梦中神思魂往的地方,不过终没去成倒是去了另外一个江南小镇(名字是不会打的),很失望,想想可能江南小镇都湮没在了商业社会中了,不去乌镇也好,去了乌镇可能就没了,不去就一直都会在。
最近在看《似水年华》,我想有些人是注定你会一辈子去爱的,即使他需要你用一辈子去等待,短暂的相处,一生的相爱,他们彼此用一生去回味这份爱。
这就是黄磊和刘若英的《似水年华》。
03年,那个夏天,那场遇见,一生的爱和想念。
安静的乌镇、简短的对白、淡淡的惆怅,那是我所喜欢的感觉,静静的生活,任时光流转,心里有个人可以让你牵挂和温暖,同时你也知道有个人在远方思念着你。
已经有很久没有这么感动和温暖过我的心了,可是《似水年华》每一处都让我感动,那爱就像是乌镇的河一样缓缓的流动着,每一次想聚,每一次分别他们都没问为什么?
为什么来?
为什么走?
乌镇是一个是一个谈恋爱的地方,而我们所处的都市却是那么喧嚣,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的我们,沉醉进了故事之中.剧中的齐叔我是最喜欢的,他所说的爱情就像梦境一样,只是我们走不进去.他为爱守候了一生,但他无悔.文和英他们为爱守候过,为爱付出过,但他们都不执着,像文说的:我宁愿犯错也不错过你,但我却错过了,许多时候他们离幸福都只差一点点,像在商场里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在英试衣服时.在看<似水年华>时我们总会看到自己的影子,有时觉得自己也像剧中的人那样.我喜欢这种平淡得让人窒息的爱情,很唯美.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最爱,只是有些人已经遇到,而有些人还在寻觅。
幸运的黄磊已经结婚并且已为人父,可以不要再唱《年华似水》和《等等等等》,而为爱痴狂的刘若英还要继续的寻觅。
没法儿不拍砖!
《似水年华》真的是一部多么纯美多么感人的爱情剧么?
镜头的拖沓不说,刘、黄两位主角的表演是不是过分做作了?! 部分语言语音语调的白痴荒谬与矫揉造作,连镜头都随之而做作了!
可以坦白地说,都没有齐叔、默默和她二哥的演技好而自然!
总之,几乎每一集都有部分镜头有拖延时间的嫌疑,让观众难以忍耐,毫无期待!
而且,你们真相信那样的一见钟情么?! 当那么多人深深惋惜文和英未能在一起,甚至将默默诋毁为第三者,我却是一直多么希望文和默默在一起,直至最终看到这么个幼稚的可想而知的结局。
特别是哪几段漫画凑合的剧情,真是白痴又幼稚!
最可笑那片树林和文天天神经质般地筑的那什么塔,完全是幻想狂症状!
给片子平添了多少搞笑元素。
看到他绝望地推倒了塔的那一段,本来按理说应该是很有感染力很让人心疼可能落泪的情境,事实出来却是看得本人狂笑不止!
而最后还来个50年后……给人很拙劣的感觉,反正很矬!
矫情!!!!!!
还有,尤其那随着电视剧一起出来的音乐专辑,原本很好听的《年华似水》等一些配乐,全被黄大师硬插进去的实在是做作的旁白给搅和了,简直是糟践!
《似水年华》与其说是一则不平凡的凄美爱情故事不如说是一部乌镇的宣传片,除了一些给乌镇的镜头略算唯美,其他任何电视元素没有营养没有含金量。
其所谓的宁静的爱遗憾的美完全是一种煽情的造作!
要不是因为乌镇,我才没法硬撑着看完呢!
整整23集,浓缩起来,真正好的就是几张乌镇的画面,印象最是深刻的就是黄昏中的乌镇,一轮橙黄的夕阳,和几句台词or旁白:——你知道女人穿上婚纱,心里最希望的是什么?
就是希望你心里最爱的那个人就站在你的近旁——我知道你会来——我知道你知道May my love forever stay by your side and in your heart.为什么记忆,总是要在最不合时宜的时候跳出来扰乱我已经平静的心生命中不会有什么奇迹曾经停在我眼光中的你的注视那只是一次偶然仿佛这故事是注定要发生的而且也注定要这样结束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聂鲁达
如果一条河,就这样流下去,涓涓而流,你看着,目光也如水,却无法让心情也如水,你低着眉眼独自徘徊,被一小片时光击中要害,虽然那么轻,像细碎的风,像零落的叶,只是自然的,无声的经过,你就被这个划过而措手不及,你神情慌乱,你方寸不再,你被往事牵扯,你无助的挣扎,然后还是失败了。
我仍然记得那条河,春天里冰激凌没有融化透澈,有微薄的风,你我从那些错杂的路,不辞辛苦而来,纯洁的心情,好喜欢。
可我不知你那里的心,我不知你的伤,我只是一心喜欢我们在一起。
然后时光荏苒,我们不再。
我还一直喜欢,因为单纯无知,因为不事故,虽然你从跟我事故过,没有对我复杂过,但我更喜欢那些时光。
虽然那里你隐藏了那么多的心情。
我不知。
因为主动的避让,回避而不知。
已经不再了,已经不再了。
写这个东西的时候,我一直在听日语版的 后来,因为我已经不能再听那些情歌了,我不敢了。
我再次的逃避了。
重新看这个在乌镇发生的爱情故事的时候,看到某些影子,心里的影子。
是一个关于爱和成长的故事,只是当过了许多年之后再看时,落在心里的感觉,已然和当初的青涩,有了很大的不同。
他们说,男人因为女人而成长,女人因为爱上一个男人而成长,而常常让彼此成长的两个人,却注定不能在一起。
许多年前的自己,或许会因为这样的话,而心有戚戚焉;可是现在,不知道是自己麻木了,勇敢了,还是长大了,我已经不再去想那么多。
是谁让我成长,或者我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让谁成长过,都已经不重要。
重要的是,现在的自己,在渐渐学着接受,就像英的父亲说,你要学会敢于亲近自己,学着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自己,这样才会快乐。
SJ前天深夜在电话里,和我说了很久。
很实际,很理智,的话。
我在电话这头听着,静静的听着,什么也没反驳。
我很欣喜自己现在对于和自己想法不同意见的反应,因为我知道,他是出于朋友的关心。
可是,我更知道的是,我在逐渐的明白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才是会让自己真正快乐和内心踏实的。
师姐说,价值观有时候是挖掘,而不是寻找,因为也许它早就在你内心深处。
再一次被一种理解和体谅的感觉击中。
只有你自己的心,才能告诉你,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可是你要知道,只有你真的去做了,去看了,去思考和感觉了,才是挖掘你内心的唯一道路。
这一次我没有落泪,也没有在心里唏嘘长叹。
看到英一次次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疯狂回去,看到文坚定的眼神和思念,会心的笑了。
许多人会觉得他们是傻子,连剧中的傻子都在这么说。
可是,人如果不做一次世人眼中的傻子,又怎么能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内心?
我只是看到,也许每个人都需要这样长大,是这样,才学会在如水的年华中,接受,而坚定。
我一次次看到那个疯狂的自己,那么冲动,任性,果决,而坚定;然后我终于渐渐的发现,原来是什么的驱使才让我不顾一切,奋不顾身。
是源于心底最忠诚的信仰,是源于对人性中那些美好东西的坚持;也是源于我知道,我宁愿做那个傻子,也不愿意在千万分之一的几率中错过遇见你的机缘。
我一定得写点什么了,然后放下现在的心情回到现实中来。
自从上周末开始看《似水年华》就开始身不由己地沉迷,早就听说过这部戏,也知道很多人为之着迷,一直没看,而且曾对其文艺片的身份有些许偏见,可是多年之后的现在第一次看就沉入其中无法自拔。
人、景、故事、配乐……都是我喜欢的,记忆中难得有几部戏是我喜欢到骨子里看了又看百看不厌的,《似水年华》毫无疑问属于这绝无仅有的几部之一。
《似水年华》是黄磊第一次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戏,他称之为自己青春岁月的纪念册。
据说黄磊一字一句亲笔写下20万字的剧本,戏中的女主角英有太多刘若英本人的影子,看过之后会觉得简直是刘若英在演她本人。
《似水年华》更像黄磊对自己内心很珍视的某种情愫的告别,不得不告别,但是又不想轻易告别,所以拼尽力气去做这部戏,终于让它成为很多很多人心底的珍藏。
这部戏既不复杂也不惊心动魄,没有地震海啸船难,也没有生死相隔,甚至没有谁谁的阻挠,都没有。
只是人心中的爱、勇气、责任、信念,是现世中爱情的无奈。
台湾来的设计师英和乌镇书院的管理员文在乌镇相遇,四目相对的那一刻一见钟情,两个人惊讶地发现他们的思想是如此相似,就像遇见了另一个自己。
但是两个人毕竟相隔太远,而且英已经有未婚夫。
于是拼命说服自己乌镇的相遇是一场梦境,应该忘掉这场梦回到现实中来,可是英还是很多次地登上阳明山望向北方,跟旁边的流浪歌手说出不曾跟身边的人说起的心事“北方有我的爱人”;文还是夜以继日地建那座塔,希望有一天能高入云端见到遥远的南方自己思念的人。
安于目前各自的生活还是在一起?
两个人惦念、挣扎,也曾决定要在一起,但还是因为一些意外的事情而错过。
终于越错越远,最后无可挽回。
“男人因为女人而成长,而女人因为爱上一个男人而成长。
可是令彼此成长的人,常常却无法在一起”。
好多的镜头看过一遍就不忍再看。
当英终于决定下一次回乌镇便不再离开,当她回台湾后,文等待的心中是多么喜悦,他第一次感到齐叔说的“要吃早饭才会长寿”多么有道理,他开心地把自己等待的心情甚至乌镇的日出日落都写下来想要寄给英,可是他不知道英那边的变化……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他终于从喜悦到焦急再到失望。
这时他获得了一个文化交流的机会去台北,然后很偶然的他看到了街角的婚纱店里英在试朋友送的婚纱,他误以为英要结婚了,他所有的等待和希望都在那一刻崩溃掉。
回到乌镇,他推倒了第一次看见英时隔在两人之间的那排书架,在大雨之夜逃离……那一夜,大雨如注,我在雨中逃离,不是逃离我的家乡,而是逃离我的记忆。
海棠花飘摇在风雨中,爱我的人在近旁走过。
那一夜,大雨如注,我在雨中摧毁,不是摧毁岁月的堆积,而是 摧毁我的记忆。
石塔依然矗立在风雨中,我的爱人在远方遗忘。
真的不忍看那种从希望的顶峰慢慢滑落到绝望的谷底的过程。
记得一个朋友曾说“一些美好的东西,如果最后很可能会失去,我宁愿从来没有得到过”,是的,没见过天堂的人不会对行走地狱的痛苦感受得那么深。
最后,英终于还是无法摆脱心中的思念和牵挂,两年之后再次回到乌镇,可是文已经跟深爱他的默默订婚了。
文见到英,眼神中再也没有以往的温柔和爱怜,而是笼上一种寒冰般的冷漠和伤痛“你来干什么?!
你为什么要来?!
”但是内心深处他又何曾真的恨过她、忘记过她,善良的默默知道文对英的情感,决定给文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
可是他们还是决定放弃,两个人在酒坊中喝下一整坛的酒,再次像初见时那样望向对方,却是泪流满面。
--我们相爱过吗?
--相爱过。
--有多久?
--好像只是一瞬间。
--那剩下的呢?
--剩下的,是很多的挣扎和惦念。
责任、道义,现实的世界中爱情没有办法去抗衡,但是心灵的世界中爱情却是可以超越所有的清规戒律甚至超越死亡而永远鲜活生动。
最后的最后,乌镇的清晨,文送英去车站,常常晚点的那班客车却准时到来,这时大雨倾盆而下,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终于没能留住英。
文给英拭泪的手还停在空中,他在大雨中站了很久,望着车消失的方向,希望奇迹会出现,希望英会再次向他走来。
“我第一个送的人是你,那车带走了你,而我,将一生再见不到你”。
从此他们一生没有再见面,却从来没有停止对彼此的想念。
题外:剧中黄磊乱乱的鸡窝一样的发型,木言呐语,但是眼底的那份深情,那些勇气和坚持让人感动。
刘若英的这个角色很接近她生活中的本人,一样的知性、温婉、清秀,只是心中有太多的纠结和挣扎。
现实中的黄磊刘若英是很好的朋友,或者说知己。
才子才女,两个人对很多事物很多观点都相似,除了《似水年华》,还一起拍过《人间四月天》《夜奔》,“第一次合作,他爱别人;第二次合作,他爱男人;第三次合作(似水年华),他亲自编剧、导演并主演,他和她终于走到了爱情的正面,却还是不能相守”。
看过一个黄磊刘若英《似水年华》的超级粉丝制作的MV《他和她》,用图片和采访片段记录了他们两个人从99年相识以来的点点滴滴,可以感受到的是,刘若英真的曾经喜欢黄磊,谈到黄磊她的眼神、她的语气、她讲一些关于黄磊的趣事、她对他的评价,有一些超乎友情的欣赏、眷恋。
而黄磊,他的一些文章他的《似水年华》都有太多刘若英本人的痕迹。
他们两个出席《似水年华》的发布会,一样的白衬衣牛仔裤,看上去很舒服很美好。
我这个对八卦不感冒的人也忍不住搜集关于他们俩和《似水年华》的点滴,无数似水粉丝当年都恨不得撮合他俩在一起,大概因为现实生活中不如意太多,这样一对珠联璧合的有情人如果可以在一起,也可以让我们不完满的人生多一些对完美的信念。
可是现实生活中的他俩一如戏中那样越走越远,《似水年华》也是现实中黄磊和刘若英的告别,从此两人没有再合作也很少在公共场合提起对方。
采访中刘若英曾说“认识黄磊后就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不跟黄磊在一起?
舍不得,完全舍不得。
男女朋友会分手,但是做好朋友或者工作中的搭档才会更长久,才可能是一辈子的朋友”。
也许就像她书中说的那样,有些人,一辈子都不会在一起。
但是有些感觉,却可以放在心里一辈子。
乌镇一共有七座桥,每一座桥都可以过这条河,都可以到达同一个地方。
我第一次到这里的时候,你就跟我说过。
当时,我就应该明白,我从这里只会走回到同一个地方,那就是我自己。
所以谢谢你。
为什么谢谢?
谢谢你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成长,让我明白了我的爱在哪里。
在哪里?
在岁月,在天边外,在有一天我们勇敢坚强的心底。
这一夜,我好想长大。
我也是。
爱情是让人成长的,可是那两个令彼此成长的人却常常注定无法在一起。
你是说我们吗?
是我们。
但不只是我们。
用一生去等那个只有在梦里才看得到的景象。
五十年过去了,我们都老了,还可以写信给你,真的很高兴。
还记得那封信吗?
我一生都没有拆开,可我用一生读懂了它。
乌镇都没有变,可是世界变得好快啊。
乌镇也变了,和这个世界一样,所有的都换了。
我在这里停留了一辈子,终于熟知了这里的一切,也终于了解了那一年你为什么会来,又会走的原因。
这里的美是令人迷失又令人绝望的美,是年华逝去时留下的痕迹。
其实我们的名字早就刻在这乌镇的碑墙上,仿佛这故事是注定要发生,而且也注定要这样结束。
我们爱过,在青春过往的岁月中,我们真心地热爱过,并且尝试着去正视爱是可以没有理由,没有距离,没有答案的一种东西。
起码这一点,我们做到了。
有个诗人叫聂鲁达,他说,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是不是我们的爱情也要到霜染青丝、时光逝去的时候,才能像北方冬天的枝干一样,清晰,勇敢,坚强。
我们都曾醉在水乡,任年华似水,似水年华。
非常少有的一部文艺、清新、安静、幽远的一部言情偶像剧。
黄磊,真是当年少女心中最斯文俊秀、温润多情的少年。
当然,现在不能看了,不仅微胖,而且落入了俗世浮华,虽然还是才华横溢的,但气质大变。
刘若英,本来是喜欢听她唱歌,可是发现她的演技更好,少女初恋的一切懵懂的、惊喜的、敏感的、炽热的情义,演绎得非常到位。
特别喜欢这剧的文艺范,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是不是我们的爱情也要到霜染青丝、时光逝去的时候,才能像北方冬天的枝干一样,清晰,勇敢,坚强。
我们都曾醉在水乡,任年华似水,似水年华。
十多天的日夜牵挂,十多个小时就那么单纯的坐在电脑面前,就那么一个人安安静静甚至认认真真地看着这部有些许“沉闷”的《似水年华》,从头到尾一丝不苟的看了下来,像个虔诚的教徒。
这部《似水年华》的片子,调子缓缓的,就像她的名字,“年华似水”,就像水一般的平淡,但是,因为有了奶茶,黄磊,还有那些温暖而又忧伤的台词和独白,让我觉得这不是一部电视剧,而是一部意识流的艺术电影,或者说一部纯净的小说,思绪是散漫的,有不安、有忐忑、有无奈、有愧疚……但一切都是那种平平静静的叙述,没有多么激烈的戏剧冲突,只有一些些让人感叹的错过,却让我真真切切甚至是轻而易举的感动。
喜欢里面文和默默。
黄磊演的文,沉默、孤僻,直到英的出现,才似乎又有了生气,重新有了生活的激情。
还有默默,并不像她的名字,总是默默无闻,反而很勇敢很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爱,那么真诚,又那么坚强。
更喜欢奶茶在里面饰演的流浪乌镇的落寞女子英,每次与文在一起时,总会那么的羞涩与不安,会觉得她的动作都是僵硬的。
我无法猜测在现实里黄磊和刘若英之间的情感,可是总觉得《似水年华》里的英就是奶茶,甚至包括和方文(黄磊)的感情,想爱不能爱。
就像她自己说的,比较《粉红女郎》和《似水年华》,更难演的是《似水年华》,在《粉红女郎》里她演的是别人,可在《似水年华》里,她面对的是她自己,如何将自己真正的放开,展现在别人面前,才是最难的。
当然最后所有人都放开了,所以一切才会显得那么真实,即使没有炫目跌宕的故事情节,却依旧令人感动不已。
《似水年华》是一个乌镇的美丽传说,就像在乌镇长廊上早就刻着的那些名字,是注定要发生的。
也许《似水年华》不止发生在文和英的身上,虽然平淡,却是许许多多人的生活、回忆或者是幻想。
生活本来就是平平静静,清清淡淡的,就像乌镇的河水,你看她流淌着,可她却又一直都那么平静地在那里,好像静止了似的,也许乌镇的时间真的是静止的。
但是,乌镇的岁月,却在年复一年地流转,就像乌镇的河水一如既往的在小镇里流淌了千年,而一代一代的人都渐渐老去……《似水年华》也是一场文学青年的华丽自呓,黄磊把他自己对岁月的理解和感悟放进了故事,所以就有了平淡如水的叙述,深沉忧郁的独白。
而结局里面文和英之间的对白已经不再是对白,而是心灵的交流。
《似水年华》关乎爱情,更关乎成长,就像他们在最后的台词里说的:男人是因为女人而长大,而女人是因为爱上一个男人而长大。
而那个让彼此成长的人,却注定不能够在一起。
所以,文和英在最后那场突如其来,犹如奇迹般降临的大雨里面相拥而别的时候,我并没有哭,会为他们无法在一起而惋惜、无奈,但是,也会为之感到释然。
也许之前,文和英都不敢确定他们的相遇究竟是不是真实的,所以他们一直都在逃避,直到最后,他们才明白,那一切并不是梦境,是生活,是爱,是让他们彼此成长的爱,而且,那一切也从此成为了他们成长记忆里最美丽的一段:他们曾经醉在这古朴而又美丽的江南水乡,当他们酒醒以后,他们才真正的成长。
所以,成长并不关乎年龄,而在于爱。
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因为过了他的18岁的生日以后,就忽然间一夜长大,而我们,也许会在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以后,就懂得爱,才真正懂得了成长的含义……“有个诗人叫聂鲁达,他说,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是不是我们的爱情,也要到霜染青丝,时光逝去时,才能像北方冬天的枝干一样,清晰、勇敢、坚强。
”
“新人文剧”是伴随着《人间四月天》、《橘子红了》、《似水年华》及《天一生水》这类融合历史遗存、人文传统及现代情感题材影视剧的涌现而崛起的一个新兴词汇,尤其是代表作《似水年华》的粉墨登场,新人文剧被视为一种影视文化现象“集体亮相”。
新人文剧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人文剧”的特点是,“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以唯美精致的画面,抒发淡淡的情怀引起共鸣” ,“不靠情节,而靠人物情绪来推动剧情” ,颇值得关注。
《似水年华》从容不迫、娓娓道来一段“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爱情童话故事。
美轮美奂的制作导演、精妙手绘的铅笔动画、清心悦耳的背景音乐,优质偶像的实力演员,还有唯美宁静的乌镇风光,这些荟萃了新人文剧影视卖点的方方面面,无不让人感到赏心悦目而沉醉其中。
本文试图就《似水年华》电视剧本的文本入手进行解读新人文剧,发掘充溢其间的古典文学传统和文化醇素,了解新人文剧与传统文学的内在联系,并证明正是这些传统文化因子的潜在存在,是新人文剧于传统与当代的冲突中寻求突破的内在基石。
“发乎情,止乎礼义”:情感与道德的纠葛《似水年华》延续古典才子佳人的叙事模式,人物无一不拥有举止得体、谦和恭让的传统美德,优雅得近乎让人无从挑剔。
才情横溢、率真思辨而对现代都市文明有恐惧感的文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到故乡乌镇,在百年书院里修复古书,这种生存环境和教育背景铸就了其传统知识分子的品性。
极具才情和个性的服装设计师英来自台湾,但是她却为将军父亲以旧式传统教育调教,潜移默化出其内在丰韵的古典气质。
在乌镇的一次时装发布会,两人在书院里的的邂逅,两双眼睛奇迹地碰撞,瞬间对视和心电交流,一段惊世骇俗的爱火,便在千年古镇里疯狂蔓延。
因为这次偶遇搅动起的缘分,正如古典小说惯用的模式,男女青年无法自控而深深沉溺。
两人从相遇到相识、再到相知到相爱,在道德规范下的种种尴尬和磨合,渐渐为太多的相似和默契所取代:八音盒、流浪歌手、《钢琴课》曲子……那些先后拥有过的共同感悟和线索,让两人终于会合在共同的臆想幻境中的情爱乐土,感情得以升华和灿烂。
这种对感情的热情歌颂,追溯诗经、乐府、民歌,以及竹枝、词令、散曲,那种“邂逅相遇,与子皆臧”(《诗经•野有蔓草》)、“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的热切,在突破传统礼教的束缚、直面人类的灵魂深处的情韵上是一脉相承的。
然而文与英的相遇,却注定是身陷传统悖论中的无奈:文是人性深处“懦弱与被动的”、“内心的天空绽放着犬儒主义的灿烂烟花”的中国旧式人文知识分子,往往怀抱“善胜敌者不争”的人生观,采取静待甚至幻想的态度逃避现实;而英,身处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中,有太多的现实困难和压力,相恋十年的未婚夫,乌镇与台北之间的迢迢阻隔,还有太多的擦身而过和失之交臂,现实的羁绊与未来的不确,让文与英在一度认真抉择后,仍被掏空得只剩下困惑、回忆、挣扎、等待。
这种似断还续、欲言又止的缘分是推动文本的情感张力。
虽然文和英最终仍然面临情感的剥离疏远与流离失所,但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情感基调与文学传统却予以延续,“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情感走向“大团圆”结局的传统模式,主人公的深明大义和实体精神,“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在传统文化趋于内敛至于封闭的导引下,强调自我牺牲,从而带给他们周遭的人和谐与安全。
人物的道德和审美都是指向儒家文化精髓“和”,正如《中庸》所定义:“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种传统理念在文本中始终保持着清晰的脉络。
但无可否认的是,人物精神在情感和道德的纠葛中得以升华。
文和英之间的纯粹情感得到了认同和满足,他们不断在梦境中相逢、拥抱、快乐,远绍唐传奇《倩女离魂》和明杂剧《牡丹亭》,而在彼此孤寂惨淡的时候,他们总能以对方作为蕴藉。
两人最终顾全大局,放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击鼓》),选择分离而成全对方,接受命运甚至对此心存感激,这种理性而温存的残缺美,是对似水年华的追忆和感悟。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结局,是道德和情感上的双重磨洗的必然。
在传统道德的拷问下,伴随着清晰的挣扎与无助的迷惘的爱情,最终受制于温情脉脉的理智和道德;飘渺如烟、开到荼蘼的爱情,最终避免了褪色和琐碎,以及伦理的谴责,这正源于儒家“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思想资源。
文本在淡淡的哀伤的青春挽歌中,吟咏出如此基调,一句“你来得太晚了”,俨然如张爱玲“原来你也在这里”的无奈轻叹,只将这一段几近于古典精神恋爱的情感在乌镇沉淀成唯美的故事。
新人文剧正是将古典式“发而皆中节”的道德指向视为精神内核。
“清词焕春丛”:诗意婉转的古典意象和文学语言新人文剧剧情需要慢火细温地酝酿情感,而诗意婉转的文学语言最适宜推动情节舒缓进展,释放馥郁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体现厚重沉郁的艺术质感,故而新人文剧呼唤“微而显、志而晦”的语言功底。
《似水年华》这个近乎精神恋爱的童话,在古雅的意境、古拙的水乡、古朴的情爱中,添加古奥的文学语言,构建出新人文剧整体的古典和谐。
以画外音形式出现的过渡交待,站在全知叙事者的立场点评,选用精巧华美的略带哲理思辨、温润奥雅色彩的语言,显得清新洗练、空灵飘渺,一两句淡烟丝雨,便能切中主旨,通过比体的象征,栩栩如生、如置目前。
如写乌镇,“微风轻拂着杨柳岸,浅浅的雾气氤氲在流水边,就连水草和鱼儿的呼吸也变得像丝绸一般柔软,一波一波地荡漾开来……”这样的描写俯仰皆是,注重细节的描摹和环境的精刻,字里行间有徐志摩的精雅、沈从文的淳厚、钱钟书的睿智、朱自清的通兑。
引子援引沈从文的话:“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的随心;有“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行香子》)的疏旷;有“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的无奈,淡淡愁绪油然而生。
从八音盒起兴,对时间的感悟,联想到钱钟书的《围城》:“这东西多像方鸿渐看见的那只祖传老钟啊,它们都是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含着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言语、一切啼笑’。
”英与文的一段对白:“我站在窗子里,觉得这座桥真是奇妙的景致。
现在站在这桥上,又觉得那扇窗是个奇妙的景致。
”竟是卞之琳《断章》的景致。
文本刻画英的片刻迷惘与虚缈:“寂寞渐渐袭上心头,织成寒衣。
英在乌镇的夜晚深深地感受着疲惫的包围,无言的哀伤像是水巷深处一条不系之舟,慢慢滑向不可预知的幽冥。
月光如水,映照着英的眼帘,房间里一片幽蓝,她突然感到自己就像一粒小小的碎米,四处漂泊,原来寻求的不过是一枚沉香的灯盏。
可那灯盏会在何处点亮呢?
”呈现的种种意象,是“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李白《秋夕旅怀》)的凄恻苍凉;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的愁绪孤绝;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的苦闷彷徨。
月光如水的夜晚,相思无从寄托,是“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的辜负与失落。
舟、水,载负淡淡的无可名状的哀伤,远祧《诗经•柏舟》,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起兴,承继暗含“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的勇气和决心,在争取自己的幸福和快乐的过程中,又有犹豫、徘徊,结之“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终以“止于礼义”的传统。
“碎米”可以想见人物的无助、无力、无奈,在命运面前卑微得不堪一击;“沉香”、“灯盏”,明心见性的禅喻,在古典意象中营构出了佛骨禅香的况味。
贴切的比喻、象征的意象,熨帖地深化了意境的清冷孤寂与现实的无可奈何。
文本典雅贴切地化用中国古典诗词,密布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和文人雅致。
“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的情感主线,语自《庄子•大宗师》。
在情感的淡漠化与陌生化过程中,既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的缠绵和缱绻,亦有“屏除身外物,摆落世间缘”(白居易《闲居自题戏招宿客》)的旷达与果决,兼具“不逾矩”的教化意义。
默默喝掉珍藏初恋的女儿红,“从今以后,再无酒可斟酌,又何谈‘谁共我,醉明月’呢?
”语出辛弃疾《贺新郎》,是失却永爱后的孤绝茕独。
齐叔设想与莹姐会面,是“执手相看泪眼,竟凝噎无语”的情景,语本柳永《雨霖铃》,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神子》)的复现。
身为古镇图书馆的院长的齐叔,浸淫在三坟五典、线装刻本中,对自己终身守护书院轻描淡写,“在这儿呆一辈子就像是一天”;甘于寂寞与宁静的文,沉潜在乌镇,重复“一箪食、一瓢饮”的朴拙,文本细腻描摹修书这样枯燥无聊的琐事,化为文人颇有情趣、聊以度日的雅致。
他们是传统文化的最后的守望者。
新人文剧在语言和意象的构建上,不约而同地走向古典与优雅,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独特的气质。
“千古涟漪清绝地”:悠悠水乡乌镇的古典意境故事在江南水乡乌镇娓娓道出,文本所呈现出的意境,犹如江南泼墨山水画,淡了无痕、若隐若现,徐徐展开卷轴,为绚烂如烟花的爱情的上演提供适宜的载体。
文本所构建的乌镇意象,“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长长的青石路,窄窄的街衢,幽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烟起雾落,云蒸霞蔚,草长莺飞,花开花落,流年似水”,带着传统江南山水灵秀、风流蕴藉的况味。
古旧静谧、安宁祥和、与世无争的古典气质如诗歌般:“细润绵长,甜美芬芳,花好月圆,终日沉醉在小桥流水、夕阳烟波深处,如同大梦一场”;又如美人般“典雅、精致、温和、端庄、玲珑而且剔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古典韵致和意境呼之欲出,成为爱情童话孳生的沃土。
捕捉乌镇某个场景片断多通过速写手法来表现:“向阳的坡上,栽着两丛竹;麻雀站在竹枝上,看见水中的鱼。
清晨的风并不温暖,从水面儒雅地掠过,带来潮湿的气息,有丝一般的质感,撩上脸庞,令人无限怀念饱满的葵花籽在空气中清脆爆裂的声音”,如工笔水彩,细致入微,流云淡墨呈现,如落于上好宣纸,氤氲朦胧,澹然而去。
历史留给古镇的文化与传统,凝练而厚重:逢源双桥,左右逢源,寄寓着良好的祝福和传统哲学理念;染坊的蓝印花布和竹雕木雕春联延续着传统手工业者的工艺技艺;三百年东山书院独特的无欲则刚的安宁……小桥、流水、人家,乌篷、青石、绿苔,乌顶白墙、雕花门扇,充满干净得崇高的审美体验。
乌镇民风质朴,人们过着“彼此打着招呼,相互微笑”或“各自回家惬意地睡个午觉,胡乱想些暧昧而慵懒的事情”的简单生活,恪守乌镇传统,不存机心地静静过着如水的日子。
打破宁静的时装发表会让乌镇的“老人和孩子们全都赶来围观,眼前的一切让他们感到耳目一新”,小丫头玲儿“怯生生地站在那里,眼光闪烁,一脸惊奇”;乌镇人对英的盛情款待,传神地勾勒出乌镇人的素朴恬淡,正是陶渊明《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现代版,是文本力图重构的似乎在现实中逐渐消逝的理想乐土。
人满为患的台北在文本中有意被塑造成乌镇的对立面而显得压抑。
台北充斥着现实的功利声色,人与人之间感情淡漠、争斗驰骋、行色匆匆,生活的琐碎和社会的重负,让每个穿梭其间的人,如置平面而喘不过气,根本无望平心静气地期待纯精神的恋爱。
在这座在拍手不会落叶的城市里,英需要面对纷繁复杂的尘俗中事,而文的决绝终于台北街头误会了试穿婚纱的英。
这些无不充满象征意味。
天人合一的乌镇与台北迥然有别,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英在乌镇的一座桥上抬头望天,本有“什么也看不见”的绝望,却在“路转溪桥忽见”的刹那,她朝思暮想的男子就出现在身边,难断是劫是缘。
多次在乌镇出现的幻境间,文和英心手相连,异口同声说着同样的话,亦步亦趋做着同样的事,酒酿、姑嫂饼、蓝印花布,戏台、逢源双桥、瞭望台北的高塔,都介于虚幻与真实之间难以细辨,彰显出朦胧迷幻的意境,印证乌托邦式如桃花源、大槐国、游仙窟这样的古典文学传统,在子虚乌有的世界里给情感一片净土。
这种情感的认同,是对传统文化中的守望者于文化圈外复制出另一个身世、际遇相异而心质、情愫相同的副本,从而对传统文明予以肯定。
英不再“回避内心的声音”,在台北艺术学院阳明山顶,在乌镇的里弄巷道深处,她无比认同自己的情感,寻找“归属”,就是复归到古典与传统。
文本还运用超现实主义手法,比如拍手等待落叶的一幕,亦真亦幻,缈惘凄迷,给乌镇蒙上一层理想主义浪漫色彩。
新人文剧营构出历历入画、浮生如斯、至淡无味的水墨意境,摆脱浮躁和冷气,审美指向古典唯美。
《似水年华》作为新人文剧的代表,融和了古典与现代的文化元素,气格依然不脱传统,“道德和审美指向都是中国古典式的,以中国儒家文化为根基,在现实和语言间形成独特性和复原性。
” 新人文剧因为古典美学意味而拥有独立的艺术品格,它并非徒有“人文”的标签,而是融贯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资源,在艺术的创造上别具匠心。
通过对《似水年华》文学剧本的文本美学解读,探讨新人文剧的走向,挖掘古典文学的现实性,是很有意义的。
在生命中留下印记的一部片子,见证我的青春岁月
听说去乌镇的人都是冲着这部片子去的。还好我从来没想过要去那里。
节奏很慢,太过文艺范了, 喜欢的特别喜欢,不喜欢的肯定受不了
如果可以,我也想拍一部电影,作为青春的纪念
十五岁那年第一次看这部电视剧,然后爱上一座城,爱上那一种江南水乡里氤氲的气息。这份爱,持续了好多年。不经常记起,却无处不在。
人生第一次1.5倍速,还是觉得慢,好不容易看完18集默默和文哥在一起,后面就不看了,太无聊了。为什么这么肥皂还有人喜欢!
挺喜欢剧名的,内容一般。
真结婚不一定幸福,优柔寡断的两个人,总感觉黄磊心猿意马,找了个好拿捏的老婆是他的福气。
等黄磊老了拍个似水年华2会好看些
磨磨唧唧,一群神经病。。也可能因为我是屌丝。。但我还是很喜欢奶茶和黄磊的~~
那时候很不喜欢李心洁演的默默
当年同学爱黄磊爱的不要不要的。景色,色调,服装,人,都很美。不了了之的感情,得不到才是永远。
不可能
这部剧把思念拍的很漫长
一部剧无病呻吟和罗曼蒂克之间的分界线在哪儿?一个镜头 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特写+BGM,硬生怼一分钟,生怕观众又瞎又傻,这是过度矫情;这部剧导演聪明啊,黄磊爬着竹梯到高处,张开双臂,镜头一闪而过。生活日常,人物路过镜头,远景带着纯音乐,两人相遇时又极其安静,只有两人的眼神。高啊,真高,真他妈纯艺术人干的事儿。戾气重的人也能看得进去这么安静又快速闪过各个镜头凑成的一部剧/第三集看完:世间能有如此扫兴者 唯有男女猪脚,导演还是浪漫的,但是人物也太造作了/我为我给他过5星感到羞耻/弃剧弃剧 着实看不下去 让我对刘若英产生了生理性恶心
节奏太慢了,是不是那个年代的都那么慢
听他们喊对方一个字的时候就一股恶寒
有壳无质,文艺的魂儿还算是气若游丝苟延残存。本是奔着嗑嗑黄磊刘若英早就霉变的糖,结果全程关注李心洁的默默。体态性情笑貌怒容,跟我前女友像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一样没脑子般的活泼开朗,总是疯疯癫癫地跑来跑去,伤心时又那么的楚楚可怜,爱喝爱醉,敢爱敢追。简直像看了一部低画质的前女友影像写真……
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给出这么高的评价,这样朝思暮想的感情,见过一面就如此念念不忘,太脱离现实。
15年后再看,还是要给他满分。现在的电视里,不会再播出这样慢节奏又有大段对白的电视了,黄磊和奶茶的时代早已过去,青春的心洁和年暮的朱旭,最后文和英的对白,让眼泪止不住一直流。等等等等,大概也解释了那些年为什么我一直喜欢江南水乡的原因吧。因为流年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