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

音乐家,The Composer

主演:胡军,袁泉,别里克·艾特占诺夫,阿鲁赞·加佐别可娃,剧雪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哈萨克斯坦语言:汉语普通话,俄语年份:2019

《音乐家》剧照

音乐家 剧照 NO.1音乐家 剧照 NO.2音乐家 剧照 NO.3音乐家 剧照 NO.4音乐家 剧照 NO.5音乐家 剧照 NO.6音乐家 剧照 NO.13音乐家 剧照 NO.14音乐家 剧照 NO.15音乐家 剧照 NO.16音乐家 剧照 NO.17音乐家 剧照 NO.18音乐家 剧照 NO.19音乐家 剧照 NO.20

《音乐家》剧情介绍

音乐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音乐家》根据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经历改编,赞颂人民音乐家在异国他乡遭受苦难却仍心系祖国的伟大精神。战时艰苦,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隐姓埋名,却不忘寻找机会回到祖国。同时他的音乐《黄河大合唱》在遥远的延安时刻鼓舞着艰苦抗战的人民,激励无数有志青年为祖国顽强斗争。而在阿拉木图,他的音乐才华使他结识了当地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两人建立了深厚友谊,正是他的音乐让不同的民族凝聚在一起,共同克服困难。他所作的《阿曼盖尔德》便是这样文化互相影响包容后的一个成果,对当地人民产生深刻影响,为两国的友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团圆饭之小小少年死于德州本人之死裁缝师之家第一季飞跃情海只有形式的罗曼史迷雾追凶爱出色岳父的反击小小克星!1921主妇的反击实习医生格蕾第七季骡子原点午夜拍门装刀凯滑行道无界之地LoveLive!Sunshine!!学园偶像电影彩虹彼端皇家次子女秘密组织永恒传说红月亮森林儿女传奇之鬼胎所罗门王的宝藏女兵外传大事件魔法少女奈叶TheMOVIE2ndA's牛胆神偷魔奇少年第二季

《音乐家》长篇影评

 1 ) 《音乐家》:艺术家最后的冲锋

出发观影之前,在网上看了剧情简介,只记得主题是音乐家冼星海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流落哈萨克斯坦的故事,此外再无其他。

入了场,发现只有一位观众,差点就成了包场,未曾想到票房如此惨淡。

票房的惨淡与人们对于冼星海的了解程度不无关系。

对于冼星海,我想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都是不熟悉的,我自己对于冼星海的印象,也仅仅是记得少年时代有一部名为《冼星海》的电视剧和为了纪念冼星海而易名的星海音乐学院。

但当唱起“风在吼,马在叫”,我会热血沸腾,不由自主得接下“黄河在咆哮……”,我想绝大多数中国人也都能接着唱下去。

这首诞生于抗战期间,经久不衰的名曲——《黄河大合唱》,其创作者正是影片的主人公冼星海。

纵观整部影片,以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生活经历为主线,传递表达了多种情感,有战争的残酷,有对音乐的热爱,有超越国界的友谊,有对亲人的挚爱,还有对祖国的深情。

冼星海是不幸的,生逢乱世,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每一寸土地,物质的匮乏伴随着每一天的生活,故土难归则更是无法言说的苦痛。

但他又是幸运的。

在故土延安,他有为他画五线格、制咖啡的妻子,有可爱的女儿,有崇拜尊敬他的鲁艺学子;在阿拉木图,困厄之际他遇到了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一家,给了他跨国界的无私帮助;在生命的尽头,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成功举办了一场自己的音乐会,作为一名音乐家,他倒在了演出的舞台上。

终其一生,他将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他热爱的音乐事业和他热爱的祖国,留下了不朽的《黄河大合唱》、《阿曼盖尔德》等不朽的乐章。

剧中冼星海对拜卡达莫夫说:“一个没有祖国的人就像一棵没有根的大树”,这是一颗漂泊异域的赤子心声。

不由得想起了一个人和一句话,人是历尽艰难回国的钱学森,话是“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同样,音乐没有国界,但音乐家同样也有祖国。

在剧中多次出现了南飞的雁阵,看到这一幕格外的伤感,雁阵南飞便可重回故地,可冼星海呢,能插上翅膀重归故里吗?

钱老历经磨难终究回到了祖国,并将一身才华和满腔热血投入到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中,他看到了两弹爆炸那一天,看到了中国人因此摆脱了核讹诈,从此挺直了腰杆子。

而冼星海至死也没有踏入中国的领土,没有回到他日思夜想的延安,没有看到祖国人民唱着《黄河大合唱》庆祝抗战胜利。

悲歌当泣,远望当归,冼星海虽至死未归,但他的《黄河大合唱》始终传唱在东方的黄土地上,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他是一名杰出的音乐家,留下了不朽的乐章,但他更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为了深爱的祖国和人民,为了深爱的音乐事业,他在生命的尽头吹响了最嘹亮的冲锋号,发起了最勇猛的冲锋,何其悲壮!

斯人虽已早逝,余音必将长存。

 2 ) 音乐家冼星海: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曲

一江河奔腾、不舍昼夜,诗仙李白曾经感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诗圣杜甫曾经乘舟眺望长江沿岸星辰低垂的原野,记录下水天之间「月涌大江流」的壮阔。

长江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一代代人生长于斯、歌哭于斯。

上世纪30年代,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土沦陷、山河依旧,青年作家光未然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以唤醒同胞共赴国难。

1939年,作曲家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谱曲。

看了讲述冼星海人生故事的的传记电影《音乐家》,看电影的时候想到了唐朝诗人杜甫,和杜甫一样,冼星海也曾将江河融入自己的创作。

他们都命运多舛,犹如漂萍四处浪迹,但是一直未忘忧国。

他们在忧国中创作出的作品犹如江河,流传不息。

杜甫出生在一个官吏之家,走上仕途既是家族对他的寄托,也是他个人的志向。

然而造物弄人,他的一只健笔能够写出惊风雨的诗句,却无法写出符合科举考官心意的文章。

饱读诗书的杜甫屡试不第,他唯有蛰伏在唐朝的首都长安等待政治机会。

他没有等来登上天子堂的荣宠,四处奔走为达官贵人献赋呈诗仅仅让他谋到了小吏的差事。

唐朝的叛将安禄山起兵反唐,攻陷长安,曾经开创了开元之治的皇帝李隆基携杨贵妃出逃。

在纷乱的时局中,杜甫被叛军抓捕。

出逃陕西、辗转甘肃、栖身四川,诗人杜甫发出了「国破山河在」的悲叹,「一洗苍生忧」的壮志难酬,杜甫因为囊中羞涩而英雄气短, 「囊中孔羞涩,留得一钱看」。

当西南的生活无以为继,杜甫携家带口前往湖南,准备投奔在那里为官的旧识。

然而旧识亡故,杜甫只能带着家眷乘船在湘江上漂流,「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杜甫原计划带领家眷北上汉阳从汉江走水路抵达长安,然而他身染重病,天不假年,最终,一代诗歌天才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辞世。

二电影《音乐家》刻画的是在抗日战争中,冼星海只身飘零哈萨克斯坦那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冼星海和杜甫一样生逢乱世,一样为自己生长于斯、歌哭于斯的土地不息创作。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一个贫苦的澳门渔家,自幼显露出不凡的音乐天赋。

通过一路的勤学苦练与负笈深造,上世纪30年代,冼星海成为了上海滩著名的作曲家,他供职于百代唱片,他的音乐作品又叫好又叫座。

30年代末期,受到延安精神的感召,冼星海放弃了在国统区优渥的生活,毅然前往延安投身红色革命。

1940年,冼星海接受组织安排前往莫斯科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制作配乐。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以后,冼星海几经辗转,落脚在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当时的首府阿拉木图。

胡军和袁泉主演的电影《音乐家》让观众得以知道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际遇,得以知道妙手天成的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千锤百炼以及创作者在创作功底登峰造极之前所经历的千难万险。

音乐没有国界,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冼星海凭借自己的音乐才华打动了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

因为拜卡达莫夫的援助,冼星海有了栖身之所与工作赚钱之机。

在「国破山河在」的悲愤中,冼星海奋笔创作。

他根据带领哈萨克斯坦人民抗击沙俄、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民族英雄阿曼盖尔达的事迹,创作了交响乐《阿曼盖尔达》。

音乐家有自己的祖国,身在哈萨克斯坦的冼星海时刻盼望回到中国。

然而因为军阀盛世才控制了新疆,冼星海无法取道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新疆回国。

在「归路从此迷」的无奈中,冼星海在异国痴痴遥望祖国的方向。

多年的漂泊摧折了冼星海的健康,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病,被转送到莫斯科接受治疗。

然而天不假年,1945年,四十岁的冼星海在莫斯科一家医院辞世。

三评价与被评价是创作者的宿命,杜甫对唐初四杰的作品有共鸣,然而在杜甫生活的时期,有文人认为唐初四杰的作品流于平庸,杜甫质疑那些批评者只有描绘花鸟的功力并无擒纵瀚海巨鲸的道行,「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正是在反击批评者、为唐初四杰正名时,杜甫写下了「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长江万古流」这样流传千古的佳句。

江河万古,流水不朽,和江河同样不朽的,还有杜甫的诗句。

中唐时期的诗人白居易推崇李白天马行空的浪漫,也被杜甫记录的民生多艰所感染。

白居易在《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这首诗中写道,「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晚唐文学家韩愈也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人间等待好的作品,人民呼唤好的创作者,好作者携好作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诗人杜甫、音乐家冼星海创作出了光焰耀人间的好诗、好曲,他们的作品唤起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共鸣。

他们的诗、曲之所以不朽,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正如清代诗人赵翼所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身处国家危亡之际,杜甫、冼星海为了倾诉家国情怀呕心沥血「赋到沧桑」。

 3 ) 短评已不可见,那就做篇长评

这部影片实际是哈、中、俄三国合拍的俄语片,俄语对白占全部对白的95%左右。

影片基本架构中规中矩,但细节处理到位,战争场景等特效很出色,特别是融入了不少近年来新出现的无人机航拍等增强现实技术,因而在技术层面达到了这个时代所应具有的高度。

这部片子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文献意义,把以往鲜为人知的冼星海生命中最后几年的经历展现给了世人。

此外,本片能在这个时代问世,也同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挖掘民族文化的积极努力分不开,片中特别提到了冼星海在困难的条件下为发掘整理哈萨克民族音乐做出的积极贡献。

需要指出的是,传记类影片并不如完全虚构的剧情片那样可以天马行空地进行创作,而是需要依托于史实,是一种“戴着镣铐的舞蹈”。

而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在于对几组重要关系的刻画做到了既表现充分又合理平衡,包括冼星海对音乐的热爱,苏联各族音乐人以及冼星海对卫国战争的付出,冼星海对祖国的热爱,冼星海对于哈萨克民族文化的贡献,以及冼星海和哈萨克家庭的亲情爱情等。

 4 ) 一个人最感人肺腑的始终是他的家国情怀

我一直以为,看剧场表演也好,看电影也好,看书也好,如果看罢之后久久不能忘怀,甚至难以释怀,那么这就算得上是好作品。

《音乐家》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一部在伤心痛苦中给人无限希望和力量的作品,也是一部让我观影后花了足足一天多的时间才慢慢缓过来的电影。

我不是电影院的常客,也总不看好他人的推荐。

朋友们说,像我这样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去电影院看电影简直好比“太阳从西边出来”。

那天下班前,我草草查了查手机,发现晚上六点多有一场《音乐家》,便楼上楼下跑了几次,鼓动着几个要好的同事下班后和我一起去看。

“你这个人竟然要去电影院?

还主动邀请别人跟你一起去?

”同事们投来了诧异的目光。

“什么电影?

”同事们陆陆续续的问我。

“《音乐家》,讲冼星海的。

”我连忙开始“推销”。

“哦,就是黄河大合唱的那个冼星海?

”“是啊,是啊,走,我们去看!

”我继续怂恿。

“那就不要了,要去你自己去。

”人有的时候真是离奇的默契,在面对我提出的这个“奇葩”提议时,大家虽没有见面,更没有事先商量,但回答却如此一致。

有人说我一定是太喜欢音乐了,所以想了解一个音乐家的生平。

有的人说我是多此一举,冼星海大家早已不陌生,为什么要没事跑去电影院看一部人物传记?

可为什么呢?

一个不爱去电影院的人非要赶在下班后马上跑去一个距离远而且完全陌生的电影院,并且是牺牲自己的晚餐去看一部文艺片???

一个人最大的精彩和最深刻的伟大无疑在于他大气磅礴的家国情怀和人道主义,这部电影再次向我展示了这一点。

而这,值得我“冒险”、挨饿和痛哭,这也许是对一个伟大灵魂起码的报偿。

我从刚会讲话就开始听《黄河大合唱》,中国的大型交响乐作品中,《梁祝》和《黄河》无疑是国人最为熟悉的。

关于冼星海先生,我们也许在书上看过他的故事,看过他的传记连续剧,看过电视上对他的报道。

然而对于冼星海生命中最后的岁月,我们很多人却知之甚少。

也许我们会为这位伟大天才的英年早逝、客死他乡而惋惜,但我们却不知道,在生命中艰辛惨淡的最后时光,他是怎样用生命去谱写平凡而伟大的生命乐章的。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几乎是一刻不停地从头哭到尾。

电影一开始,一场空袭在火车站的上空无情地开始,短短十几秒的时间,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炸弹的爆炸声中失去了稚嫩幼小的生命,悲伤的母亲无助地哭泣着。

人们是那样的迷茫而恐惧,生命是那样卑微而脆弱,战争中,人如蝼蚁,流离失所和生离死别成为了家常便饭。

在生命和生存得不到保障的时候,梦想显得那么的空洞而遥远。

使命无法完成,来到异国他乡几经辗转的大音乐家成为了街头的流浪汉,他饥饿、身无分文,看着其他抱有才情的人或成为用酒精麻痹自己的行尸走肉,或拥挤在剧院的角落里等待职位的施舍或死神的光顾,或弃乐从武在战场上以战士的身份了结此生······在暗无天日的苦难岁月里,音乐成为了激发人们斗志和生活勇气的精神武器,然而,音乐家却成为了社会上无足轻重的多余分子,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的讽刺。

伟大的人不是因一生创就伟大的事业,获得巨大的成功而称之为伟大的人。

而是在于生命面临抉择的时候,生存或毁灭,平凡或庸俗,坚持或放弃,他总能在挣扎中选择光辉积极的一面并为之奋斗。

而这样的人,也才配得上我们平常所说的那句“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在回国无望的艰难岁月里,无法投入祖国抗击敌人的战斗,无法完成此番远行的使命,无法再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内心强烈的愤慨、压抑和痛苦像一把锋利的匕首插进音乐家的心中,血流不止却难以拔除。

直到生命终结,魂归离恨,遗憾依旧无法消弥。

然而,他把苦难化作前进的动力。

在最后的岁月里,他以音乐为武器,完成着生命中最后一次升华。

最令我感动的就是音乐家冼星海跑到边境线上的那几幕。

烽火狼烟下的祖国就在伸手可及的地方,可是一道边境线挡住了归路。

边境的哨兵被他深深感动,破例让他每天在边境线上多呆一会。

可是没有人敢放他回国。

毕竟那时局势动荡,就算过了这条边境线,他也会死在刚刚踏上国门的那一刻,甚至死于自己同胞的枪口之下。

无助的他伸手抓握祖国的土地,他多么希望自己能深深融进这土地里面。

自己的祖国在打仗,可他却只能呆呆地坐在边境线之外没有希望地盼望着。

这是一种怎样痛苦到无以名状的折磨和残忍。

终于在异国他乡,他孱弱的病躯被消磨殆尽,没有等到祖国的胜利,也没有一点妻儿的音讯。

然而,历史让这位深爱着自己祖国的音乐家成为了不朽,在他的音乐里,他伟大的生命得以重生!

 5 ) “一带一路”十周年,回到首倡地,重看《音乐家》

音乐家 (2019)6.82019 / 中国大陆 哈萨克斯坦 / 剧情 历史 / 西尔扎提·亚合甫 / 胡军 袁泉一、音乐遭遇战争的命运交响《音乐家》一经上映,就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有人说看完这个电影后好几天单独循环了音乐《黄河大合唱》,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影片中,《黄河大合唱》在遥远的祖国鼓舞着艰苦抗战的人民,激励无数有志青年为祖国奋不顾身、顽强斗争。

异国创作的《阿曼盖尔德》对当地人民产生了深刻影响,激励人们抗击法西斯,慰藉乱世中的心灵。

音乐,自然是电影《音乐家》最重要的表现元素。

影片中,音乐,遭遇了战争无情的打击。

拉小提琴的手拿起了向敌人开火的枪,牺牲在战场。

音乐家坚持排练演出,却食不果腹。

街头流浪的小提琴手,从教堂顶楼凄凉坠亡。

反过来,音乐也是战争的救赎。

一代艺术家,因为战争,被迫颠沛流离在异国他乡;幸有音乐,带给他坚韧与信念。

战火纷飞的年代,枪炮声让人惶恐不安,唯有音乐,让人振奋精神、心生希望。

作为一部音乐家传记片,配乐要配得上音乐家的创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音乐家》的配乐,不仅细腻地烘托了音乐家内心的情绪,也生动表现了乱世中音乐家之间的情谊。

韩国配乐大师李东俊操刀创作影片配乐,获得第三届“金色银幕奖”最佳音乐奖。

即使不是音乐发烧友,也能感受到影片中音乐穿越时空的强大魅力。

二、音乐唱响中哈的深厚友谊音乐最神奇而伟大的地方,在于音乐是一种任何人都能听懂的语言,它跨越国界引发全世界人们的共情共鸣。

作为中外合拍片,音乐片是最适合摄制的类型和题材之一。

《音乐家》最令人破防的桥段,莫过于交叉剪辑哈萨克斯坦小女孩卡丽娅和中国小女孩冼妮娜同时唱起“敲起小锣鼓,嘚儿隆嘚隆咚”。

稚嫩的童声遥遥呼应,寄托了冼星海对妻女深切的思念,对祖国无法割舍的情怀。

战火阻隔,冼星海滞留异国,遭受苦难。

他无数次尝试回国,都无法成行。

冼星海冲向中哈边境,隔着国界铁丝栏,手指着祖国的方向,喃喃自语:“那里就是中国,我的家就在那边。

”这份浓情,怎不令人动容?

正是这份不用翻译的音乐语言和浓得化不开的家国情怀,跨越千山万水,跨越半个世纪,将一对异国姐妹的心联系在一起,也将两个国家人民的情融为一体。

影片最后的高潮是,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音乐会的最后一曲中指挥《黄河大合唱》,交叉剪辑延安演唱《黄河大合唱》的场景,歌声响遏行云,激荡人心。

观众无不感受到了音乐穿越国界和语言的伟大力量。

这正是文化交融、互相影响、互相包容的成果,不仅为中哈两国的友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也传达了两国人民对和平生活的美好祈愿。

撰稿:杨柳 李仙灿战乱中一曲中哈友谊交响

一个聚焦丝路电影的新公号,主打短视频影评。

谢谢您的关注!

 6 ) 音乐家的休止符

19年这部电影上映时,有一个好心的姑娘说,您去看这个电影,我给您报销票钱,您写个影评就好。

我那会在北京郁郁不得志,奋斗但一无所获,兵荒马乱地要搬回老家。

临走前突然有了无所事事的下午,于是答应了。

我可以写,这有什么难事儿呢?

看完电影,哭了两天。

打算上线写影评,发现账号什么也发不出去,是被禁言了,还是被举报了?

我不清楚,时间太久,早就忘记了。

按电影上映的时间算,四年了,我给很多人推荐过这部电影,他们问,“怎么样?

好看吗?

”没法形容。

一个人的人生要怎么形容成“好看”“不好看”。

冼星海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抛开那些光环,内里依然是朴素的人的一生,就像历史的车辙是疲惫又暗淡的,被碾过去的人毫无体面可言,死后被人拿出来妆点成金光灿灿,历史书从此就定格在最风华正茂的那天。

很多人讨厌这样的美化。

那为什么要看这部电影?

因为……1影院在我的记忆里已经很模糊,《音乐家》的排片很少,我只找到了北京一家从未去过的影院有场次,也许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去。

只记得有家甜品的店,成群的幸福家庭从我身边路过,冷气开的很足,我从一个寒冷的夏天步入了一间空荡荡的电影放映室,就像人总是睁大眼睛从一个不安的境地进入另一个茫然的境地里。

冼星海在列车上回头望的时候,枪炮的声音就烙印在他的脸上、他的皮肤纹理上,让肌肉和眼睛拧成紧张的动态,他的眼睛在雪光和尘埃的映衬下,有力地穿透了屏幕,我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顺着放映机的轨迹无限延伸,直达黑暗中的黑暗。

他看不清时代的走向,我们却是时代的剧透者。

目之所及是战乱,手指拂过的是琴声,琴声太好听了。

战乱的恐惧、死亡的阴影,黎明前的寒冷……学过历史和音乐的人会了解他。

知名的优秀的音乐家,历史课本上寥寥几行字,写他是如何天资聪颖,如何天赋惊人,他的创作力源泉是战争和人民的呼声,然而电影里不会有太多的这类描述,你看到冼星海在雪地里往前走,他的额头能比别人率先接触到落雪,子弹的灰尘和蒸汽洗刷出的霾会笼罩在每个路人的胸口。

胡军特别高大,当他忧郁地演一个发愁的、无奈流落异国的音乐家时,那份躯体里的结实和高大又特别契合冼星海自己工农出身的身份,生命的前三分之二是激情澎湃的热忱,后三分之一是澎湃过后的余韵,闪着璀璨的、即将熄灭的火花。

旧的大衣是维护他健康的枢纽,最后被卖掉,琴声像一颗颗维系生命的维他命,生命是送服的药水,服下可解片刻来自命运的疼痛,越过边境的铁网,凝视故土的霞光时,他会作何感想?

他会如何想念自己的家乡?

2很多人被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达娜什、卡丽娅之间的,战争年代的共患难革命友谊所打动。

阿拉木图的小屋阁楼上,蜷缩着的冼星海脑海中回荡着音符和乐曲,创作有能忘掉片刻窘境的神奇力量,让他不用思考缺乏的晚饭,起球破损的衣袖,落雪折断了窗外干枯的树枝,寒冷让水杯结出难以擦洗的水垢……但是负责操持生计的达娜什是母亲,她难以忽视这些,生活的琐碎是达娜什坚韧前进的诗歌,向冼星海伸出的援手就是奏响的共鸣。

卡丽娅是达娜什乐谱上跳跃的亮色,是她充满希望的高音符,哪怕一开始不同意冼星海住进家里,但最后她还是愿意接纳女儿和冼星海的友谊,一位革命同志保护了另外一位革命同志不至使他流离失所,卡丽娅身上是许许多多在战争中被摧毁的家庭的缩影,她期盼自己的丈夫回家,钱韵玲在遥远的中国等待冼星海的回家,两个不同命运的女人在此刻同频,等待着从战场上的,微不可察的好消息。

那些年轻的在战争中走失的灵魂啊,最终成为了回忆里漫长的落雪,连同哀痛也冻地失色麻木。

小姑娘们都没有等到她们的父亲回家。

3冼星海这三个字,总能让人想起澎湃的歌曲,人人称颂的激动人心,他的创作似乎是把生命的力量都集中起来注入音符,每一次奏响他的乐曲,是连带着他的生命也在高歌不止。

《音乐家》基调是沉郁的,就像重音之间的休止符,冻住的水杯是六十四分休止符,因饥饿导致的营养不良是四分休止符,遗失的影片是二分休止符,无法回家是全休止符。

音乐留下空洞的间隔,填满了一个音乐家的痛苦。

冼星海的哀愁和悲伤就小小地住进这小小的间隔里。

影片后期有些冼星海发呆的场面,他指挥乐曲时抿起的嘴角,和他仰望着天空时的表情交汇在一起,发白的天空总是挤着浅灰的云,天色已经不好,不是落雨就是落雪,就像他的身体情况。

曲子总是落下一个重重的沉音,再画下终结的竖线,冼星海的人生也落下了帷幕,那些支撑他的力量已经进入了音乐中,就不能再支撑他的身体。

没有说出口的词句中,必然有一个词是“回家”。

……感谢这部电影让我在2019年回家时,没有那么难受,人很难接受自己的平庸和失败,就像优秀的音乐家,也难以磨穿命运的石碣。

冼星海的灵魂会穿越遥远的邻国,回来看看自己的祖国故土吗?

我不得而知。

也许“回家”,就是最轻声的,最执着的咒语吧。

 7 ) 创作与环境无关吗?

总算是没错过小袁老师的电影。

电影排片实在是少得可怜。

上周末新上映时人在太原,就没几个影院放。

到本周末,下班时间无可选择的只此一家,方不方便的也只能认了。

七点场,我包场。

小袁老师担着女一的名,前前后后加起来不过出现十分钟,还是符号化的角色,冼星海思念的家国的具象,贤妻慈母的。

可惜她的一身好本领了。

电影叫《音乐家》,除了配乐多得让你不能忘记这是个音乐有关的电影,其他方面好像跟音乐也没啥关系,也可以叫画家,美食家吧,只要一边心怀家国一边术业有专攻就行。

说正经的,演员表现专业,电影场面宏大,即使有的镜头反复用有点做作,也还是冲着宏大气势去的。

但真不能说是部好电影。

冼星海去国离乡,在哈萨克斯坦经历战火,有国不能回。

这种际遇怎样折磨着他,改变着他,进而影响他的创作呢?

电影没有任何交代。

诚然,电影中他是日夜辛苦创作,但你除了觉得他很勤劳不用睡觉之外,体会不到他的作品寄托了他多少感情,又怎么升华了他,成就了他。

电影里什么情感都有了,唯独没有对音乐作品的情感。

而且那些旁支的情感,又太过煽情,好似去个过于好客的人家做客,什么好的都拿出来让你吃,吃饱了不算,非得吃撑不可,就是不管你爱不爱吃,来这是不是为了吃。

希望日后吧,小袁老师能有个有发挥空间的好角色。

 8 ) 友谊片里的真情

又是一部纪录片风格的电影,记录化名黄训的冼星海二战时期在哈萨克斯坦的生活。

影片拍摄风格写实认真,黄训接受了阿拉木图的音乐家及收留他小姑娘家人的很多善意,大家多体谅这位中国音乐家,相互感情十分真挚!

那年代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需要音乐的慰籍和鼓舞!

战争年代的友谊超越国界!

很为冼星海的命运惋惜!

如果能回国和回到延安,可以想象会留下多少作品。

好电影真情动人,虽然是悲剧,确实让观影的很多人在别人的故事里留下了自己的眼泪。

想象中里冼星海是个文弱书生式的人物,惊讶于导演选胡军演音乐家。

不知道惯于演硬汉、演军人角色的胡军是北京人艺话剧演员。

话剧演员当然功底深厚,什么角色都能演。

 9 ) 《黄河大合唱》真的可以让人震撼到流泪

电影的出品方说,《音乐家》被院线经理划归到好莱坞大片、国产大片、喜剧大片、甚至是国产文艺片之后,归为第五类片子,统称为主旋律影片,排片十分不乐观。

但就是这样一部片子,让电影院里的观众在100分钟里感受了战争的伤痛、亲情的割舍、朋友的温暖,还有音乐的力量。

冼星海是小学课本里的人物,但更多的人不知道他人生的轨迹,在创作了《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之后,1940年冼星海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第二年苏德战争爆发,该片制作停顿,他被迫羁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1945年10月30日病逝在莫斯科,年仅40岁。

电影讲述的时间段就是选取在他赴苏期间,战争阻碍了他的归途,也阻碍了他与亲人所有的通信联系,离开家时他的女儿只有8个月。

在苏德战争期间,他得到了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及其姐姐一家的救助,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的外甥女小卡丽娅更是情同父女。

影片中感人的一幕出现在冼星海和卡丽娅之间,两地的小女孩各自唱着同一首歌谣,音乐像一座桥梁,连接着思念女儿的父亲,和两个思念父亲的女儿。

卡丽娅生活在战火连天的哈萨克斯坦,父亲已经被处决,小女孩对素不相熟的音乐家从陌生、害怕,到亲近、依赖。

孩子的世界无比单纯,他不知道自己的父亲为什么不能回家,就像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相处得日益融洽的黄叔叔(冼星海在苏工作期间化名黄训)为什么要离开。

在黄叔叔离开的那个早晨,还不知情的卡丽娅去阁楼上说早安,只看到了收拾好的屋子,下一秒她坐在阁楼的楼梯上伤心的哭泣,外边还在打仗,大人们因为各自的烦恼忧心忡忡,但那一刻,没有什么比孩子的伤心更牵动人心,战争对孩子的创伤永远是最大的。

还有一幕,冼星海站在边境线上望向祖国的方向,一步之遥却又无能为力,他抓起了一把祖国的雪,望向祖国的眼神满是不舍,之后一直到去世,他没有再踏上祖国的土地,唯有一曲曲撼人心魄的音乐在祖国大地上回响。

战争对我们这代人只是文艺作品里的描述和影像,战争的残酷我们也许会感动,也无法感同身受,就像我们同情《何以为家》里扎因的遭遇,为他能最终走出难民区而高兴,但却无法真正理解身在战乱中,是怎么样的一种无助。

杜甫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芈月远嫁秦国带了一抔家乡的土,这种情怀,在冼星海的那抹望向祖国的眼神里都找得到。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在延安时期创作的,在哈萨克斯坦做过修改,影片中,他在自己生病之后的一次演出中,特别送给祖国的乐曲,音乐响起,泪水会夺眶而出,就是一种单纯的震撼。

电影是个不错的电影,民族大义,情感戏节,音乐的配合,战争的场面,基本都算是中等偏上的表现,再加上剧组三地五年拍摄的用心良苦,胡军近20斤减肥的挑战自我,但还是会担心这类题材的作品在进院线的过程中,会成为高口碑低票房的炮灰之作。

 10 ) 为了袁泉而去看的

电影很写实,冼星海跪在祖国边疆时,深刻的体会了绝望,从前看到类似的剧情都会很气,甚至愤怒,但慢慢自己的心态改变了,在他乡流浪,心里思念故土的滋味很难受,由于是改编于现实,所以他最终没能回国,但对中哈两国的贡献是历史性的,整部影片带着严肃的心态看完,让人念念不忘。

除此之外,带给人惊喜的是异国的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带来的帮助与其姐姐建立的深厚的感情。

《音乐家》短评

啪不出音乐家的神韵,格局太小,只聚焦在苏联。

2分钟前
  • x8888xx8888x
  • 较差

情感上四星 故事上三星 综合三星半

5分钟前
  • jeffchuwei
  • 还行

摄影很美,实景拍摄的魅力也是如此。。。配乐的确不敢恭维。当胡军抓起电网那边雪地里的雪时,我多希望他可以吃下去。

6分钟前
  • 石神
  • 还行

全程抒情的节奏,还不错吧

7分钟前
  • JIE
  • 推荐

故事太过沉闷。异国他乡隐姓埋名民族友谊,成名之后漂泊的故事。但真的太无趣。音乐也没有想象的好听。

11分钟前
  • 飞风
  • 还行

拍的有点平了

14分钟前
  • 杰瑞米
  • 还行

3星吧,短板在胡主演

17分钟前
  • Mido
  • 推荐

这是一段冼星海一生鲜少被提起的故事,很珍贵,很温暖,喜欢。镜头里透着东欧电影里才会有的光色质感,特别是有关于小女孩的镜头,喜欢。音乐本身就有他自己的魔力,当中哈两国版的《黄河大合唱》交替出现时,眼泪夺眶而出,喜欢。美中不足的是胡军眉目太过硬朗,眉头紧锁时少了几分艺术家的忧郁,音乐部分没有百分百从冼星海的音乐入手也是遗憾的。@北京国际电影节

20分钟前
  • 斯坦利酷酷迪
  • 推荐

因为本身人物传记的局限,电影未有过多的跌宕起伏,重点突出在主人公思念故乡与呕心沥血的创作上,人物本身就有悲情色彩,只是剧情太过跳脱与煽情,很多片段像极了mv中的慢动作,把冼星海这个伟大的人演的有些刻意了。

22分钟前
  • 香菜小姐
  • 较差

对二战的态度有意暧昧了

24分钟前
  • 一个文盲兔狲
  • 推荐

其实要搁以前,看着片没啥感觉。但是最近HK事件,让我明白了国家对于一个人到底是怎样的存在,也能理解冼星海对于回归故土的渴望。小孩也是泪点。

28分钟前
  • K酱
  • 推荐

还不错,多样的异国风情,稳重的叙事,可谓中国版《钢琴家》了。不过在音乐本上还是缺点专业的阐释,但其实已经做的比《钢琴家》好不少了。也弹过星海钢琴,也在高中指挥过《黄河大合唱》的排练,算是代入感极强了。

33分钟前
  • 传说北美狗鱼
  • 推荐

故事是好故事,让人了解到了冼星海人生最后几年在异国的经历,他是多么渴望能回到家里,抱抱自己的小女儿,陪陪自己的太太,创作咱们自己的音乐,可惜再也实现不了了!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还帮助人家写民族史诗,也是一人才啊!拍摄手法吧,虽然极力渲染气氛,往那个年代靠拢,但还是有些生硬劣质。女主角对于冼星海的微妙情感,刻画得细致入微,是在读安娜卡列尼娜吗?小女孩儿对爸爸的思念,对冼星海父亲感觉的带入;还有国内妻子、女儿对冼星海的思念,形成鲜明对比,击中泪点赚足眼泪!异国母女的戏份刻画得很动人!小提琴手酗酒最后阳光下坠塔楼,是一种隐喻吧?但气氛有些突兀。像胡军这种人高马大体壮如牛大猛A,演一个重病缠身的艺术家,不合适啊,虽然胡军演技过关了!剧雪起到了引子线索人物的作用,袁泉艺术家妻子这类角色,是不是演得过多了

36分钟前
  • 我们在一九八四
  • 推荐

百老汇东方广场店打卡。北影节开幕影片,胡军主演《音乐家》,以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为原型创作,非常主旋律,正能量的一部片子,作为开幕影片再适合不过。俄语和国语对白,胡军的表演够扎实。片子不光有战争的残酷更有艺术的震撼,黄河大合唱一响,顿时肃然起敬。喜欢片中的哈萨克斯坦小姑娘,有一幕像极了辛德勒的名单。片尾煽情,戳中泪点。期待公映,高分预定。

39分钟前
  • zuoren
  • 推荐

音乐永远给人慰藉

41分钟前
  • 北方姑娘
  • 推荐

3.5 只可惜描繪人物在顛沛流離中的思鄉情懷佔了太多篇幅 壓縮了體現冼星海音樂成就的空間. 胡軍真的是文戲演員啊各位導演們!請多找他演這類身上帶著藝術氣質的角色好嗎

45分钟前
  • 林昂
  • 推荐

作为北影节的开幕影片,看见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字幕出了很久后才慢慢离场。听到走在前面的观众这样说:没想到是这样的冼星海……确实,除了黄河大合唱之外,我们似乎对这样一位音乐家知之甚少,更别提他音乐家般细腻的情感过往,以及不为人知的家国深情。游子的离愁别绪,回家之路的种种艰难,直至片尾时空交错的《黄河大合唱》响起,每个人应该在心里默默的响起掌声。一个男人最好的年华,最浪漫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或许出于某些原因,故事线的表达有些碎,但我遵从内心,能让观众共情的主旋律影片真的不多,《音乐家》算一个。

49分钟前
  • 明净是只猫
  • 力荐

彷佛在看一部20年前的电影,还没那个时候的电影好看。最重要的是自说自话,拿着劲儿与观众的距离非常远。艺术层面也就那样,

54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较差

沒勁

55分钟前
  • 一個死槍槍
  • 较差

北影节媒体场,真的非常感人,大部分观众默默等到放完字幕才离开。不是那种传统的主旋律,而是基于细节刻画和演员表演塑造人物、表达情感。影片以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经历为主线,穿插延安时期的回忆与现实,许多场面十分打动人心。看了不禁感叹人在历史和命运面前是多么渺小和无能为力,冼星海在离开延安时绝没有想到这一次出行会成为与家人和祖国的诀别。胡军成功地演绎了冼星海对音乐的挚爱、对家人和祖国的思念以及在艰苦条件下不屈的精神。吹爆所有演员的演技,袁泉和剧雪戏份不多,但仅有的几场戏赚足眼泪,哈方的主演也超级厉害,包括小女孩。

58分钟前
  • Kinmosllent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