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金向怡
主演:陈雅狄,吴天园,高铣莛,田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温州方言年份:2025
简介:摄影师万叶从法国回到阔别多年故乡,昔日恋人阿胜与闺蜜阿北已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万叶的到来,让三个人的生活和情感都逐渐微妙了起来。与此同时,万叶偶遇想要前往法国寻梦小镇姑娘小虎,在一座叫“海豚屿”的小岛上,两人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详细 >
好看
文青非要把自己活的这么拧巴。
说好听是学了个皮毛,难听就是拙劣的抄袭之作
累
故事背景在10年左右,是那种仿佛凝固了时光的小城,万叶从巴黎回到故乡,过往一一浮现,显得她有些格格不入。影片氤氲着潮湿的海的味道,最喜欢的几场戏也是和海有关。在夜晚出海想要去海的尽头;在沙滩上小虎把万叶推到海里拿过她的相机给她拍照;她们坠入海里;小虎说“法国有海,只要有海她就不害怕”… 我太偏爱万叶和小虎这两个角色了,略去了其他故事线的讲述,其实电影包含的东西很多,看的时候会感觉有点碎,事后想来又觉得完整,因为人本身就很丰富。另外很喜欢英文片名out of place,犹如女主的心境。
前期营销确实有两下,然而整场看下来只能用“别扭”二字概括。虽然女性主义的主题是符合时代趋势的,但温州元素的嵌入并不是很地道,甚至是反温州的,包括万叶的北方口音、阿北的沪语温州话、小虎作为温州乡下女孩的后背纹身以及海滩边的瞬间觉醒、片尾的孩子在楼梯间弹我的祖国等等。当然,如果这是一种postmodernism,就当我没说。影片叙事在时空上的紊乱也不想多提了。以我的偏见看,该片只能说是导演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下的一次文艺自嗨,对于温州本地的风土人情缺乏完整深刻的认识和体悟,外地人看看可以,本地人看了大概率会起一身鸡皮疙瘩。但不可否认,这也是现实中确确实实存在着的一种温州华侨视角。对了,电影中关于无神论的几个片段还是蛮有趣的。
拿腔拿调不落地以及外来视角反倒不是最大的问题,而是几个人物压根就没有很好地拧在一起,像是一盘散沙成为了大的地域背景板的点缀,整个故事也没有太看到什么深入的剖析。相比影片品质,更疑惑的地方在于,平遥WIP的最佳就只能选出这种水准的作品吗?
【导演映后场】出去和归来的原因和国外生活背景几乎都留白了,而影片表达的东西又比较多,造成一定的观影障碍了,观众无法共情,或者说是导演自己没有抓到要点。导演透露国内拍片很难,可能就只能拍一部电影,所以为了不留遗憾把想要说的都放到这部片子里了。两位女演员选角不错,每当只有她们两个的时候,电影就很好看,无论是骑车坐船屋顶嬉戏,还是两人一起抬鱼穿梭在小巷中,人物状态的流动、内心的相互作用,都有一定的情感张力,万叶最后看到了小虎身上的曾经的自己。两种动物的意象,牛叫、犁,后面也确实出现了;海豚,当最后万叶拉开窗帘出现海中之时,觉得海豚要出现了,不过出现的是两位女主,也挺好。
蛮好啊
有点单薄
导演糊涂啊,在海边这么感性的一段,演员一开口突然就垮了(想到爱的新世界)
好无聊
1.5//温州确实只适合拍摄当下的故事 城市的变化太快 想要找些过去的痕迹都很费劲 叙事的物理空间本身就脆弱不堪且不要提其承载力了//另外想要表现方言特色的话更难 十里不同音 早年的人口流动使得一些老人家的口音都不一定正 年轻人更是稀碎 温州话讲不讲得来都是问题 台词不过肢体和表情也会别扭 简直就像默片演员进入有声片年代 既张不开嘴也动不了手//这七里八乡的杂乱口音 听着实在是太别扭了 很多时候都想不会讲不要硬讲 硬讲不如别讲 台词写得也过于书面 温州方言的口语性被消磨了很多很多//但 一定还是会想拍的 温州多有意思啊 一个同时浓缩了几个时代的小小城市 通达又闭塞 矛盾还平衡//多说句不好听的 穆穆的散装外路子温州话都比这里的口音听起来要正一些
最大的缺点就是所有的情节走向都在预料之中。
好会选景,果然是在法国留学多年,受法国影响很深,把温州那边拍的像法国小镇一样,女主也是穿得很法国。谁能想到我是在晋江出差的酒店的电视上看的这部呢?(配乐法国味太浓有点刻意了?)
新年到第一天是在电影院度过。和导演的映后交流也很愉快
和顾晓刚的《春江水暖》一样,充斥着一种伪‘朴实’,做作的不得了,并不美
好垃圾………………………………受不了了,非常尴尬的演技、走位、台词;讲不清楚的人物关系;莫名其妙的剧情…………………………………看了开头就已经在影院里龇牙咧嘴脚趾抠地了………………………………………为了票价要坚持看下去…………………………………………只能说应该是很粗糙很粗糙很粗糙的学生作品……………………………………
自我表达挺强,温州文化印记较重
二星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好看
文青非要把自己活的这么拧巴。
说好听是学了个皮毛,难听就是拙劣的抄袭之作
累
故事背景在10年左右,是那种仿佛凝固了时光的小城,万叶从巴黎回到故乡,过往一一浮现,显得她有些格格不入。影片氤氲着潮湿的海的味道,最喜欢的几场戏也是和海有关。在夜晚出海想要去海的尽头;在沙滩上小虎把万叶推到海里拿过她的相机给她拍照;她们坠入海里;小虎说“法国有海,只要有海她就不害怕”… 我太偏爱万叶和小虎这两个角色了,略去了其他故事线的讲述,其实电影包含的东西很多,看的时候会感觉有点碎,事后想来又觉得完整,因为人本身就很丰富。另外很喜欢英文片名out of place,犹如女主的心境。
前期营销确实有两下,然而整场看下来只能用“别扭”二字概括。虽然女性主义的主题是符合时代趋势的,但温州元素的嵌入并不是很地道,甚至是反温州的,包括万叶的北方口音、阿北的沪语温州话、小虎作为温州乡下女孩的后背纹身以及海滩边的瞬间觉醒、片尾的孩子在楼梯间弹我的祖国等等。当然,如果这是一种postmodernism,就当我没说。影片叙事在时空上的紊乱也不想多提了。以我的偏见看,该片只能说是导演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下的一次文艺自嗨,对于温州本地的风土人情缺乏完整深刻的认识和体悟,外地人看看可以,本地人看了大概率会起一身鸡皮疙瘩。但不可否认,这也是现实中确确实实存在着的一种温州华侨视角。对了,电影中关于无神论的几个片段还是蛮有趣的。
拿腔拿调不落地以及外来视角反倒不是最大的问题,而是几个人物压根就没有很好地拧在一起,像是一盘散沙成为了大的地域背景板的点缀,整个故事也没有太看到什么深入的剖析。相比影片品质,更疑惑的地方在于,平遥WIP的最佳就只能选出这种水准的作品吗?
【导演映后场】出去和归来的原因和国外生活背景几乎都留白了,而影片表达的东西又比较多,造成一定的观影障碍了,观众无法共情,或者说是导演自己没有抓到要点。导演透露国内拍片很难,可能就只能拍一部电影,所以为了不留遗憾把想要说的都放到这部片子里了。两位女演员选角不错,每当只有她们两个的时候,电影就很好看,无论是骑车坐船屋顶嬉戏,还是两人一起抬鱼穿梭在小巷中,人物状态的流动、内心的相互作用,都有一定的情感张力,万叶最后看到了小虎身上的曾经的自己。两种动物的意象,牛叫、犁,后面也确实出现了;海豚,当最后万叶拉开窗帘出现海中之时,觉得海豚要出现了,不过出现的是两位女主,也挺好。
蛮好啊
有点单薄
导演糊涂啊,在海边这么感性的一段,演员一开口突然就垮了(想到爱的新世界)
好无聊
1.5//温州确实只适合拍摄当下的故事 城市的变化太快 想要找些过去的痕迹都很费劲 叙事的物理空间本身就脆弱不堪且不要提其承载力了//另外想要表现方言特色的话更难 十里不同音 早年的人口流动使得一些老人家的口音都不一定正 年轻人更是稀碎 温州话讲不讲得来都是问题 台词不过肢体和表情也会别扭 简直就像默片演员进入有声片年代 既张不开嘴也动不了手//这七里八乡的杂乱口音 听着实在是太别扭了 很多时候都想不会讲不要硬讲 硬讲不如别讲 台词写得也过于书面 温州方言的口语性被消磨了很多很多//但 一定还是会想拍的 温州多有意思啊 一个同时浓缩了几个时代的小小城市 通达又闭塞 矛盾还平衡//多说句不好听的 穆穆的散装外路子温州话都比这里的口音听起来要正一些
最大的缺点就是所有的情节走向都在预料之中。
好会选景,果然是在法国留学多年,受法国影响很深,把温州那边拍的像法国小镇一样,女主也是穿得很法国。谁能想到我是在晋江出差的酒店的电视上看的这部呢?(配乐法国味太浓有点刻意了?)
新年到第一天是在电影院度过。和导演的映后交流也很愉快
和顾晓刚的《春江水暖》一样,充斥着一种伪‘朴实’,做作的不得了,并不美
好垃圾………………………………受不了了,非常尴尬的演技、走位、台词;讲不清楚的人物关系;莫名其妙的剧情…………………………………看了开头就已经在影院里龇牙咧嘴脚趾抠地了………………………………………为了票价要坚持看下去…………………………………………只能说应该是很粗糙很粗糙很粗糙的学生作品……………………………………
自我表达挺强,温州文化印记较重
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