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里诗书 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在《我仍在此》中延续了他一贯的人文基因,电影以1970年代军政府独裁为背景,通过一位母亲尤妮丝·派瓦的半生抗争,让人看到了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如何被独裁机器碾压支离,由此电影从个体微观的命运投射出的是巴西独裁时代的集体创伤,而用记忆对抗遗忘的坚韧,凝聚起了电影跨越时间的力量。
悲剧就是把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仍在此》在伊始为观众营造了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恩爱的夫妻有着5个孩子,一家人居住在海滨的别墅。
电影最为美好的一幕是海滩上一家人的嬉戏笑声,而也正是在这呈现这一美好时,海滩边满载军警的卡车成为了电影暗示悲剧的源头,更与后续的暴力形成残酷的互文。
当秘密警察破门而入想带走女主尤妮斯的丈夫时,镜头聚焦于尤妮斯的不安,但她仍旧强装镇定的与丈夫告别,而第二天她和女儿也被带走问话,在监狱里,导演塞勒斯深谙“留白”的艺术。
暴力的酷刑从未直接呈现在镜头面前,电影只是通过狱警清洗血迹的特写、隔壁牢房的惨叫声,以及她出狱后颤抖的步态来留给了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这种克制的处理,反而让独裁下的暴力具更为让人不寒而栗。
出狱后的妻子,再也没等到丈夫回家,费尔南达·托里斯将一个崩溃的被害者逐渐觉醒为抗争者的历程演绎的入木三分,她藏匿子女、自学法律、对抗体制,最终在暮年获得丈夫的死亡证明。
这一过程被包裹在无数细节中。
塞勒斯的镜头语言充满了拉美独有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反复出现的蚂蚁象征弱势群体的顽强生命力,破碎又黏合的茶杯暗示无法完全愈合的创伤,镜子则成为了尤妮斯在厄运面前重生转变的一次次具象体现。
除此之外,电影更值得一提的的是四次合照,第一张是海边家人和朋友的合影代表着美好,第二次一家人离开里约前,面对未知的命运,一家人仍旧以笑相对,第三次则是多年后尤妮斯终于拿到丈夫死亡证明,和子女的合照,第四次则是影片结尾的全家福照片,四张照片其实都极具象征意味,从美好到绝境中的不屈,从得到真相到孙辈家人的再次合影,这种“抵抗者终将胜利”的叙事,无疑是对巴西独裁历史的最好警示。
当患有的阿尔茨海默的尤妮丝在电视新闻中听到迫害者名单仍能清晰辨认丈夫名字时,影片完成了对个体的坚守最崇高的礼赞:即便肉体消亡,精神仍能穿透时空,成为照亮未来的火种。
电影也正是借此完成了一个民族在伤痕中重生的隐喻。
而银幕外的我们,或许都该自问:当历史的暴风雨再次来临,我们是否也能像尤妮斯一样,坚定地说一声“我仍在此”?
《我仍在此》的价值不仅在于重现历史,更在于以个体叙事去呈现集体记忆的方式。
它用诗意的镜头语言证明:即使面对最黑暗的历史,仍能通过自身,完成对暴力的超越。
生而为人,这世界总有一些坚持,值得我们为之坚持。
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的《我仍在此》(Ainda estou aqui)在年初的奥斯卡颁奖礼上以黑马姿态击败大热门《艾米莉亚·佩雷斯》,荣获最佳国际影片奖。
一方面要归因于《艾米莉亚·佩雷斯》的女主角加斯科恩在颁奖季期间发表了争议言论,另一方面,《我仍在此》的实力相当不俗。
这部改编自马塞洛·鲁本斯·派瓦同名回忆录的电影,以克制而深刻的叙事风格,讲述了一位母亲在巴西军政府独裁时期的抗争与坚守。
与同类题材常见的暴力渲染不同,导演塞勒斯选择以细腻的日常视角展现历史的伤痕,使影片在平静中蕴含震撼人心的力量。
克制的叙事,隐忍的创伤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 20 世纪 70 年代的巴西,军政府统治下的政治迫害使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女主角尤妮斯(费尔南达·托里斯 饰)原本拥有幸福的家庭,丈夫鲁本斯(赛尔顿·梅罗 饰)却因政治立场被秘密逮捕,从此杳无音讯。
有别于许多同题材的军事独裁故事,《我仍在此》并未直接展现酷刑或血腥镇压,而是通过留白手法让观众自行想象暴力的残酷。
例如,尤妮斯和女儿被拘留时,导演仅用狱警清洗血迹的过道、隔壁牢房的惨叫等细节暗示她们所经历的折磨。
这种克制的表达反而更具冲击力,使观众更能感受到独裁统治下无声的恐惧。
母爱的坚韧:在黑暗中守护希望 事实上,影片的核心并非控诉暴政,而是聚焦尤妮斯如何在丈夫缺席的情况下独自抚养五个孩子。
她不仅要面对生活的艰难——辞退女佣、搬家度日、自学法律以寻求正义——还要在子女面前隐藏丈夫失踪的真相,避免他们过早承受痛苦。
尤妮斯的坚韧体现在无数细节中:她强颜欢笑拍摄“全家福”,在法庭上高举丈夫的死亡证明,甚至在晚年罹患阿尔茨海默症时,仍能清晰辨认迫害者的名字。
这些瞬间不仅展现了个体的顽强,也象征着记忆对抗遗忘的力量。
费尔南达·托里斯的封神演技 女主角费尔南达·托里斯的表演是影片的灵魂,说其撑起了整部影片毫不为过。
她精准刻画了尤妮斯从温婉妻子到坚毅斗士的转变,尤其是那些细微的表情与动作——颤抖的双手填写文件、含泪的微笑、面对子女时的强作镇定——无不令人动容。
金球奖评委盛赞她的表演“既细腻又广阔,每个眼神都融合恐惧与坚韧”。
更值得一提的是,老年尤妮斯由托里斯的母亲费尔南达·蒙特内格罗饰演,这种“代际传承”的选角让角色更具真实感,也强化了影片关于记忆与抗争的主题。
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启示《我仍在此》不仅是一部个人史诗,更是一面映照集体记忆的镜子。
影片通过四次家庭合照的对比——从幸福的海滩合影到暮年的全家福——展现了创伤与愈合的漫长过程。
当尤妮斯最终拿到丈夫的死亡证明时,警卫的一句“恭喜”充满讽刺,却也象征着她二十余年抗争的胜利。
正如导演所言:记忆是夺回历史解释权的武器。
这部影片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唤醒了巴西社会对独裁历史的反思,甚至推动了女性参政率的提升。
它告诉我们,面对不公,最有力的反抗或许不是愤怒的呐喊,而是像尤妮斯那样,以沉默的坚韧宣告:我仍在此。
电影一开场,几乎被里约热内卢迷住了,面朝大海的大房子,海边度假似的生活,借着大女儿维拉的摄像机看出去是热闹多彩的街道和人们潮气蓬勃的生活,特别是尤尼丝一家简直是梦想中的岁月静好中产阶级家庭模样,一个事业成功的温文尔雅的男人和一个把家打理得优雅舒适的高知家庭主妇,夫妻相爱孩子可爱。
电影有两个转折,第一个是维拉和同阶层的朋友们聚会后开开心心的回家路上被军警拦下来搜查恐怖分子,多彩和浪漫完全被惊恐代替,特别是通缉令上模糊的罪犯头像故意看起来和那群年轻人非常相像更强化了观众内心的震撼。
但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背景交代,马上镜头又回归日常高朋满座孩子有美好前程的日子,虽然观众已经隐隐看到转折的蛛丝马迹。
后半部鲁本斯被捕后的镜头也非常分化,一边是黑暗冷酷的军政府镜头,一边是无可挑剔的女主坚强应对的镜头,压倒一切的邪恶力量和个人在这种压力下依然展现美好人性的对比。
这是观看性非常强的处理方法,但可能也是太过容易的。
我以前看过阿根廷军政府统治期间的电影和书,看到把人扔进海里这一段有一种“南美传统”的感受,又或者所有的类似国家都有一种传统感和相思感。
包括电影后半部分巴西重回民主制度后非常美好的画面,感觉有点复杂,突然理解了岁月静好群体的存在,电影里一家人要不是发生突变,要不是离政治那么近,不管从哪方面来看都可以说是过着超出全球普通中产阶级生活的家庭,主要还是由他们的经济决定着生活状态,而知识分子身份又可以在地位上得到满足。
包括在军政府期间和现在不是那么完美的民主时期,包括现在很多经济高速发展的地方,也很像南美一些军政府统治时期的国家因为经济高速发展,城市仍然是漂亮的,大多数人看起来也开开心心。
电影一开始介绍了一些极端左翼的恐怖主义方式,我也不知道那些国家,共同存在极左和极右基础的情况是不是妨碍了他们现在的发展
如果你喜欢《找到你》《我是高山》这类大女主题材的电影,那我推荐你去看看这部巴西电影《我仍在此》。
整部影片几乎完全依赖女主角菲尔南达·托雷斯的优雅表演支撑到最后。
她的表现是否“炸裂”?
我觉得谈不上,但对这部电影至少刚刚够用。
从导演沃尔特·萨勒斯的作品序列来看,这部片子也算不上什么高峰,甚至让我有点不明白他为何要拍这部电影。
难道没有更值得拍的题材了吗?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政治精英家庭的故事。
父亲是反对军政府的地下组织成员,之后被军警杀害。
可除了这件事之外,这个家庭始终是一个经济优渥的中上层阶级家庭。
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也只是将别墅出租来维持生活。
现实中,在那段黑暗历史下,恐怕有更多家庭和个体遭受的打击比这深重得多。
即使这是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传记,也让我觉得视角过于局限。
相比之下,阿方索·卡隆的《罗马》同样讲的是一个精英家庭的苦难回忆,但他选择了从家中保姆的视角出发,用“小人物”的命运反映“大时代”的荒谬。
而《我仍在此》更像是一部巴西的“主旋律”宣传片。
它想表现革命,但又缺乏真正的锋利与深度。
就像韩国的《首尔之春》虽然聚焦革命,但本质上人家都是革命成功了,现在的执政者就是当年的革命者。
从执行层面来看,这部电影也显得中规中矩。
它缺乏概念、也缺乏结构,更没有提出什么新的视角或洞见。
就是根据人物传记改编的流水账。
影片前半部分,母亲被捕、释放前的情节还有一点类型片的张力,但那之后的一个多小时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戏剧冲突。
不过,我多少能理解这部电影为什么会被引进到中国上映。
片中描绘的巴西军政府,是冷战时期美国支持的右翼独裁政权,而被迫害的议员则是当年左翼古拉特政府的官员。
当时共产主义在全球蔓延,很多国家都在左右意识形态之间激烈对抗。
对这段历史不了解的观众,不妨去看看戈达尔的《中国姑娘》,这部电影的海报甚至在《我仍在此》中也有出现。
顺带一提,现在的巴西政府正是当年军政府“民主改革”的继承者。
所以,这部影片某种程度上是在以左派的立场,控诉巴西右翼政府的历史“黑账”。
需要强调的是2014年,巴西军方首次公开承认他们在独裁时期确实曾使用酷刑并杀害异见人士。
但即便如此,将《我仍在此》这样的电影放在中国上映,还是显得有点尴尬。
就好比你让朝鲜观众看《年会不能停》,你的苦难,在人家看来是幸福生活。
影片中描绘的巴西军政府多少显得有点温柔:丈夫被抓后,家庭所遭受的最大困境是门口多了个监视员;银行账户没被冻结,出入海关也不受限制,还能自由接受国际媒体采访。
监视他们的军警没有搜查、没有恐吓,甚至还挺礼貌。
女主在被拘押期间,押送她的警察居然是个“体制内的觉醒者”,还暗中给予她安慰。
我不了解当年巴西的真实情况是否如此温和,但从影片展现来看,这种“迫害”程度确实不算什么。
如果是在苏联,女主一家早就分开押上开往古拉格群岛的火车了;在伊朗,他们恐怕连牢都出不来;至于在“东方神秘国家”,这种家庭会如何收场我不敢妄言,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大概率是一个标准答案。
该电影是由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导演(《中央车站》)改编自马塞洛·鲁本斯·派瓦的同名回忆录,在2024年第8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得到了最佳剧本奖,并提名了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国际影片,最终获得了最佳国际影片的奖项,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部获此殊荣的巴西影片。
该影片讲述了生活在军事独裁时期的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幸福中产家庭在遭到非法军事审讯后失去了父亲鲁本斯,一家的生活重担落在了母亲尤妮斯身上,她没有失去生活的希望开始参与对证明鲁本斯被捕的行动,并主动想办法平衡家庭经济状况、稳定子女心态,并在大女儿回归后出租房子搬去法国生活,此时她已确定丈夫死亡。
而后尤妮斯一直从事维护保留地权益的工作,并最终等来了丈夫官方的死亡证明,国家进入民主时期,他们的遭遇得以诉说。
而在后面的字幕中可以看到,尽管许多时任军官承认了罪行,但并没有得到惩罚,但鲁本斯一家依然繁盛伫立。
这部影片将一个家庭放置在一个国家的特殊政治历史时期与流变下,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现对非人道的非法政政治独裁行为的谴责,以及对在这样历史重压下依旧生生不息、顽强抵抗的人类意志的礼赞。
影片用了大量篇幅表现一家人生活的温馨与美好以及对未来的希翼,他们在海边与朋友玩要、领养小狗、做美味的舒芙蕾、跳舞,爸爸会把小女儿的掉牙偷偷藏起来等等,但当鲁本斯被非法带走后一切都产生了变化,除了与尤尼斯的牢讯生活的对比外,最显著的就是最后他们不得不离开里约的热土——独裁改变了一切,该影片使用这样重白的情节对比配合影像建构来表达对政府行为的控诉。
另外该影片通过母亲尤妮斯身为一个普通家庭妇女到面对突发事件后成长为一名负担家庭负责任与不法分子斗争的斗士的人物线索,来表现在任何条件下都反抗到底的决心,直到影片的最后一场戏,一家人人口更多、更加繁荣,对这种人的生命力的赞美达到顶峰。
这部影的主题表达具有历史的反思性以及人道主义色彩,具有其表达价值,但不论从主题呈现或是表达方式上,似乎都没有更加新的东西呈现,也没有在人物的塑造上达到较高的水准,观者没有办法看到尤妮斯一步步成长的具体过程,只能看到一个一直不放弃的女人,因此没有挖握掘出其特殊性,只能看到最广泛的泛泛而谈,现众达不到从同情到共情的进一步跃升,削减了情感张力。
另外,影片较有趣的是对于手持摄影机的使用,其复古效果在视觉上打破了正在进行与过去的时空,使得“转瞬即可思念”的情感盈满而出。
巴西名导Walter Salles,是奥斯卡历史上迄今第一位既被最佳外语片也被最佳国际影片所提名的导演。
前者是1998年的《中央车站》,在最佳外语片角逐中惜败于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后者则是在今年刚拿下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我仍在此》。
当然,学院是在2020年,才将最佳外语片更名为了最佳国际电影,Walter Salles的这一不太显著的纪录被打破只是时间问题。
而在这一重要奖项不更名前,上世纪若干位欧洲电影大师都曾多次拿到过最佳外语片(而非只是提名)。
德西卡两次,伯格曼三次,费里尼四次。
与《中央车站》相似,《我仍在此》也是一部以导演故乡里约热内卢的平凡女性为主角、并赞颂她们崇高人格的剧情电影。
不过相比催泪感人的《中央车站》,《我仍在此》在处理家庭剧变时的情感表达要更为克制,角色人物的成长更体现出摒除戏剧性的真实感,叙事技法也更为成熟,确实配得上最佳国际影片的荣誉。
《我仍在此》的女主角Eunice Paive有着一个既吵闹又融洽的中产大家庭,她与曾担任过国会议员的丈夫一共育有四女一子,共同生活在里约最富裕的Leblon街区,抱着球出门过条街,就能面对面包山和碧海蓝天踢沙滩足球的黄金位置。
这也是整个拉丁美洲楼市价格最高的区域,与此同时,他们还在忙于装修乡下另一套大宅,可见这家人日子有多殷实。
动荡的时代却不一定能确保他们一直保持衣食无忧的美好生活,甚至人身安全都成了隐忧。
1964年巴西军人在美国支持下,推翻总统若昂·古拉特,开始长达21年的军政独裁统治。
电影中的大宅男主人、也是真实历史人物的Rubens Paiva,跟着从1964年流亡海外,直至1970年回到里约。
即便看似不问国事地全面回归自己土木工程师的老本行,但不代表军人独裁政府会忘了他这个属于前政权的重要人物。
电影开头,就成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家庭生活与不安外界新闻的反差。
电视新闻里,瑞士驻巴西大使被武装游击队绑架,要求交换他们被关押于狱中的战友;带着家用录像机跟朋友飙车玩乐的大女儿Vera,被军警在隧道截停并搜身。
回家后,Vera抱怨着当前可怕的局势,感慨幸好同行朋友车里有他爸的律师证,母亲Eunice还轻松调侃着回应,“看来家里有个律师真好“。
另一边,爸爸Rubens也不当回事地纳闷,开书店的老友干嘛非得全家搬到伦敦去,”他有些偏执,觉得有人在监控自己“。
可没想到,监控甚至抓捕乃至失踪,迅速降临到了自己身上。
2016年那趟漫长的南美壮游中,我曾在巴西游历了一个多月。
记得在Minas Gerais州小城São João del-Rei的简介里读到,出生于这座城市的Tancredo Neves,在1985年成为军政独裁结束后的第一任民选总统,可惜还没正式上任履职,就因突发重疾而去世。
旅游指南Lonely Planet上还进一步表达,“不过这位总统至少努力结束了巴西之前‘最温柔最没独裁组织能力’的军政统治”。
这段话的前后语境,是在说巴西人及时行乐的乐观天性。
或许正因巴西人实在太快乐,无论在文学还是电影中,巴西的军政独裁看上去,也就没有邻国阿根廷和智利那么险恶和恐怖。
不过,《我仍在此》还是以绝佳的试听语言,传达出母女俩人被带到兵营“协助调查”时冰冷而可怕的氛围,戴上头套让人不知被带去何处;从不熄灭的昏黄灯光和进不了自然光的囚室,让人不知道时间过去了多久;不同侦办人员以成熟的话术,一步步摧毁着审讯卓另一头“配合调查者”的心理防线。
毕竟也是导致434人被害和失踪、2万人遭受酷刑的长达21年军政独裁,受影响的巴西人,不可能完全能以苦中作乐的桑巴精神来撑过吧。
不过,Walter Salles依然选择让他的角色们笑对苦难。
四场不同时间的合影戏,决定了《我仍在此》的故事基调。
第一场,是1971年1月父亲失踪前最后一次家庭合影。
一家人齐聚Leblon海滩,抱着刚领养的小狗,开怀大笑着面对镜头。
背后的Delfilm Moreira大道上,装甲车辆正隆隆驶过。
第二场,是母女从让她们去“协助调查”的军营归来后,接受敢于报道失踪问题的杂志采访。
编辑希望他们表情严肃甚至凄苦些,母亲Eunice不答应,非要让女儿和自己一起笑着面对。
第三场,是1996年,已经搬到圣保罗并成为原住民权益顾问的Eunice,终于收到丈夫的死亡证明。
总算释怀了的她,跟来看望自己的一双儿女,在家里微笑合影。
第四场,是2014年一场家人再一次聚齐的聚会。
这一年,五名军官因对Rubens Paiva施以酷刑和杀害而终于被起诉。
84岁Eunice已经进入阿兹海默晚期,表情呆滞,但在跟子女们一道面向镜头时,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而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
周五的晚上,在万达影厅,还是只有我一个人,安静地看完了《我仍在此》。
空荡荡的影院,没有人交头接耳,没有人走动,只有银幕上的那个女人,尤妮丝·派瓦,一点一点地,把她的故事讲给我听。
这不是一部声嘶力竭的“受害者宣言”,也不是苦大仇深的“政治控诉”。
导演沃尔特·萨勒斯用了最平静的方式,把一段极其沉重的历史娓娓道来。
丈夫被军政府强迫失踪,原本平凡的家庭主妇,被命运逼迫着,一步步学会了面对强权、面对失去、面对生活的恶意,最终从家庭主妇走到了人权律师的位置。
作为中国观众,看这种题材,很难不在心里泛起涟漪。
尤其是熟悉近现代史的人,看得时候情绪澎湃、激动难平,是很自然的。
但当我决定写下这篇影评时,反而要努力熄灭这种情绪。
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在克制中让人疼痛。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场“搬家”的戏。
明明是一次被迫的离开,却被拍得安静、平和,几乎冷酷。
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只有一辆车、几只行李,和孩子各自不同的表情。
有人天真,有人隐忍,有人愤怒。
而尤妮丝,坐在驾驶座上,一言不发。
那个背影,比任何台词都更有分量。
作为传记电影,每一场戏都节制、冷静,却在不动声色中,把观众的情绪推向崩溃边缘。
电影最后,以一张家庭合照收尾。
年老的尤妮丝,已被阿尔茨海默折磨得记忆模糊,被子孙们簇拥着,拍下了这张看似平凡的照片。
她或许已经记不起,自己曾经为了什么与命运抗争。
可正因为当年的坚持,今天的这一幕才能存在。
她也许忘了自己是谁,但身边这一群人,会记得。
这场平静的合照,比任何煽情的结尾都更动人。
生命终将走向遗忘,但那些曾经做出的选择、坚持过的信念,会以另一种方式留下来——在人心里,在后代身上。
另外这部电影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来自费尔南达·托雷斯的表演。
她几乎没有大幅度的情绪起伏,连表情都克制得近乎冷淡。
但“咬牙”的质感,藏在她的每一次呼吸里。
眼神中,是死死压住的恐惧;动作里,是快要崩溃又被自己拉回的自持。
没有痕迹,却让人完全相信,这就是那个时代无数个被迫坚强的女人之一。
她不靠哭戏博同情,也不靠声嘶力竭去“演”坚强。
而是用近乎沉默的方式,把“无路可退”演得极其真实。
她的尤妮丝,从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但正因为如此,她才显得格外伟大。
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奖项实至名归 电影结束后,走出影厅,商铺有些已开始关灯。
空旷、热闹中的寂静,像极了片中那个被掩埋的年代。
但我知道,那个名字,那个背影,仍然留在我心里。
她仍在此。
本片根据真实人物的真实事件改编(根据女主角的儿子的回忆录改编),通过讲述女主角一家人的不幸遭遇,回顾和批判了巴西的军事独裁时期这段鲜为外国人所知的黑暗历史。
虽然本片的叙事略显沉闷拖沓,但是主题和内容都很值得称赞。
本片在开头部分展示了女主角一家人的幸福生活,这显然是要为这个家庭即将遭遇的可怕变故做铺垫。
女主角在得知被军方的人带走的丈夫已经不可能回来之后,坚强地支撑起她的家庭,后来又积极地投身于民主与环保事业,并且从未放弃揭露她的丈夫被军方杀害的真相,观众们在为她的不幸遭遇感到悲愤的同时,更应该为她的坚强与抗争感到钦佩。
(PS:近几年还有不少反映南美洲国家的军事独裁历史的电影,例如,2022年的阿根廷电影《阿根廷,1985》讲的是阿根廷的新一代民主政府对之前的军政府的独裁者们的审判,2023年的智利电影《伯爵》是一部借用吸血鬼故事讽刺智利的前独裁者奥古斯托·皮诺切特的政治寓言片。
)
电影开篇的的海滩带上飞过的直升机便透露了本片将将个人家庭与巴西的政治相关联,随后电影便转至家庭,小家庭在大环境下所遭受的故事跃然纸上。
电影以马塞洛的母亲为线将整个家庭和国家政治相关联,通过消失的父亲展示军统政府对于个人的迫害,整部电影时间横穿40年从母亲的中年一直到老年,同时缅怀了被政治迫害的父亲,情感真挚。
总体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受偏相于去年的《利益区间》不过视角从加害者变为了被害者,胶片质感的画面赋予了电影一种年代感,而照片,录像等桥段也将足以展示家人们对于父亲的缅怀个人评分:7.0分,总体无功无过的电影,情感真挚但略缺乏特色,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特色。
巴西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在某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下,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因此分崩离析支离破碎!
一部讲述家庭破碎的电影,却没有太过描述悲情的情节。
拍摄手法中却无丝毫的悲剧色彩,从一些生活场景里描述着那个时代的苦痛。
其实整部电影观看下来,电影是采用的直叙的手法,但我感觉更像一部倒叙的回忆录。
仿佛笔者从一开始就是站在故事的末尾回望着25年前的家庭变故。
我非常喜欢电影中所塑造的女主角色。
在面对一切困难面前,她所表现出的愤怒、悲伤和坚强都不够突出强烈,但作为妻子、母亲和一个女人的她,她用自己温和但坚定的方式去对抗不公。
她不仅是一个失去丈夫的妻子,更是5个孩子的母亲。
身为女人,她独自支撑着家庭淌过蕞难熬的岁月,终于在真相大白的日子里,举着丈夫地s亡证明坦诚一笑,“拿到s亡证明,我松了一口气”。
几十年的光阴,我也如同女主一般会心一笑了!
真的非常值得推荐的一部好作品!
希望你也和我一样喜欢!
在平遥电影宫看完了首映,这部电影除了调色和摄影,故事内容真的差到极致
@Rberg
比较平庸的佳作,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系列。
《摩托日记》20年后的水准之作。每个孩子都曾艳羡过别人的模范家庭,导演怀着私情把主角一家的亲密开放刻画得格外细腻生动,明亮温暖的色彩和Roma反向,是他表达怀念和邀请观众置身其中的方式,也让圆满的破碎更令人痛心,迟来的情感宣泄也因而刻骨铭心。女主投射出无可估量的尊严,是值得载入史册的表演。
目前电影节看到的最佳作品,明明沉重的题材却是被巴西家庭永远的微笑感动到一塌糊涂。大概因为毕竟是真实故事的改编,人物刻画并没有更加极致,但还是喜欢导演并不想强化怨恨的处理方法。中央车站过去这么多年了,Walter Salles依旧是最爱的巴西导演。
被表演和原型拯救
3.5。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题材的重复性太高了,尽管表演和拍摄都很精彩,最后看到真实照片的时候不得不感叹还原度真高。院线引入这部电影也算尺度上的一个突破了,政治题材+露点画面。
很难不唏嘘,不共情。“我仍在此”,起初带有遗憾与调侃,明明察觉周遭空气变动,却不能,更不愿如Vera那般去往开明、安全的地方,一如大众对故土故人竭尽所能的抓挠与护持,但往后,则是一种斗士姿态的宣示,要站在渗透血泪的土地上,亲历,记录,传扬,抗击,要在时局穷凶极恶、世人谎话连篇时,以自己的在场,锚定罪行的在场。一次又一次的全家福,在尚好的时候笑,在败坏的时候更要笑,杀不死的,一定更为强大,而杀不死,一定会是定局的惯性。
好无聊好无聊好无聊 怎么能这么无聊
去年确实是电影小年,阿诺拉和这部都能拿最佳,emmm。流水账一个。
全靠巴西网友抬进奥斯卡
#11231。2024威尼斯最佳编剧+2025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另提最佳影片、女主)。其实最厉害还是女主被抓走到回家之后重整生活的段落,军政府给人带来的恐惧感表现得非常到位,女主表演也非常有层次(尤其在记者拍全家合影时坚持要笑那里)。房子空间设计也做得挺好。三段故事的后两段非常短,虽然剧作上非常到位,但是还是会显得有些两次谢幕的感觉,但想了想好像也没有什么办法,或者第二个时间段应该再长一些?结尾又请出《中央车站》老太太真是泪目……
【BJIFF15-20】我仍在此确认会引进,到时候院线可以一看。军队强权,异见者“被失踪”的电影/戏剧,去年看了阿根廷的《他们射杀了钢琴师》,看了智利的《黑色闪光的河流》,今年有这部。拉美关于恐怖统治的作品迭出,创作者要说出来,希望大众知晓不忘却的心非常强烈。成品来看,太意义导向了,但这种述说一个国家的恐怖统治时期的东西,意义导向也情有可原。用正常拍摄的线性叙事,穿插女儿手持摄像记录的家庭生活,欢乐被抬高放大,被铁拳击碎显得尤为扎心。女主本人(真人真事改编所以有原型)和演员非常强大,是主要看点。虽然后三段节奏为了解释而显得累赘,其实在拿到丈夫死亡证明就可以截止。影评里看到,“我们也有历史,我们不能说”,也挺唏嘘的。
过于克制
独裁统治和白色恐怖真的是太可怕了,其对一个家庭的影响根深蒂固如幽灵一般久久不会离去。
在电影节里总能看到国际上最新的好片子!这部巴西68岁的老导演反思历史的新作《我仍在此》拍摄得何等地好啊!改编自真人回忆录,让人们永记历史,不忘逝去的灾难。导演二十六年前以《中央车站》惊艳柏林节,2014年来华拍摄了《汾阳小子贾樟柯》纪录长片,这次这么快又把新片亚洲首映送到平遥,对中国电影人的情谊满满。几年前我曾讲学访问过巴西,直接感受到了他们对上世纪七十年代“军政府黑暗时期”罪恶的刻骨铭心和持久性地追讨,这部电影再次证明了它!
奶蛋酥再也吃不上了,失踪策略是更下作的,不光人死了,还要让一家人在希望与失望之间长时间煎熬。近140分钟的片长,都没有拍煽情的部份,有的只是一家人如何接受和承受父亲再也不会回来的点点滴滴。甚至都没拍父亲在牢里可能遭遇了什么。这片要是在我国拍,我不敢想还有不煽情的选项,必须让你哭足两小时啊,还好我们拍不了,也没这审美,所以这部片排片非常少。在父亲不会回来的情况下拍的第一张合照以及领取死亡证明时都是笑的,靠想象是编排不出来的。前面的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拍得长,但确有必要。尽管逃离祖国永远不晚,他们到最后都没有离开祖国。
大银幕。过于陈腐的创作。如果以家庭为单位做全景式的铺排,那么孩童视角的岁月静好与母亲视角的负重前行就是一对鲜明的冲突项,所以戏剧张力足够吗?不够。威尼斯这个编剧奖是在褒奖陈词滥调吗?是在鼓励创作惰性吗?是的。#LFF
左右派的争斗……导致一个富有家庭的沦落……本以为重点会落在人权斗争上……可惜全片就只会鸡碎家里的那点事……没啥格局……
很老派,很工整,很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