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东北旅游宣传片,而是一个叫安重根的勇士在哈尔滨刺杀侵略朝鲜的元凶、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历史事件。
刺杀成功后,他被日本政府处以绞刑。
为了体现安的人性光辉而不是一个无脑刺杀工具,特意安排了三场戏表现:不顾众人反对放掉日本战俘、和战友谈话中多次质疑战争的意义、给叛变的队友回归的机会。
这样一个反战主义满目慈悲的人突然喊着「大韩万岁」冲到日本首相面前将其击毙--路两边列队的百来个卫兵硬是没有一个人阻拦一下,周围的乘客也没有丝毫惊讶--就这么轻轻松松地刺杀成功了。
瞬间前面那些铺垫和煽情就显得多余而可笑。
按理说呈现人物多面性能使角色丰满,但这片子的调度和节奏只让人觉得精神分裂。
最令人抵触的是这个爱国教育式的结局。
安被绞死之后,叛变的队友杀死被他释放的日本战俘为他报仇(?
),然后随主角团骑马远去。
最后镜头回到冰河上,安步履艰难地前进,画外音开始上价值:为国献身军人本分。
唉,好好的一个题材被拍得这么平乏无趣,明明可以把笔墨放在真实历史事件中更令人反思的地方。
比如关东都督府地方法院对安重根的正当性,以及其信仰进行了考量,判决无期徒刑但被他拒绝;比如韩国政府的背叛,将他的行为定义为「恐怖袭击」;比如母亲在得知他被判死刑后立即派安重根的两个弟弟送去口信说「不要卑贱救生,应当遵从大义而死,这才是对母亲的尽孝」。
观影之前还有一个自称搞国际电影引进的人让我评价是否辱华,搞得我徒添几分期待,看完之后就觉得是单纯的爱国教育,本就无意深究原因和反思过去,靠玄彬、朴政民、郑雨盛、李栋旭等等明星支撑也略显单调了。
(不同于剧中人物的灰头土脸,红毯还是很光鲜亮丽的!
1、哈爾濱(하얼빈,2024)講述韓國義士安重根,於哈爾濱車站槍殺伊藤博文這名發動甲午戰爭、殖民朝鮮半島、中國東北與台灣的帝國野心家的故事。
父親寄望兒子穩重戒躁,取其名重根,而安重根是韓國獨立運動,或者換一個角度講,擺脫殖民主義的代表人物。
安重根等十二人斷指,稱作斷指同盟,以血書寫「大韓獨立」四字,反抗日本的殖民與掠奪——繼承這精神,2001年抗議時任日首相之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20人於首爾剃髮斷指抗議;2005年為獨島主權問題爭議,2人於首爾斷指抗議。
台灣人如果有意識,台灣如果有「士」,對於這樣的電影或史實,也就是擺脫殖民地二等公民的奴態,應該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思索。
2、起義是什麼?
犧牲是什麼?
不是匹夫之勇,大開殺戒,不是「七殺詩」那樣放火燎原,而是充滿了複雜且深沉的理性與感性的掙扎。
我們看到這群義士的分歧、矛盾、迷茫、懷疑、掙扎、怯懦、背叛、自新和忘我,安重根在俄羅斯管轄的哈爾濱車站中槍殺伊藤博文,大喊三聲韓國獨立,但電影餘韻給了七、八聲,還帶回音,直穿人心。
玄彬飾演的安重根在生命最後一刻的回眸與凝視,那是什樣的眼神,傳達什麼訊息?
這一生從搖籃走向絞刑架,帶著顫抖的嘆息,無悔的赴死。
影评《哈尔滨》:克制只是艺术的必要条件并不是拍的克制了,就是艺术了。
欢迎收听忠武路特派,我们会为您带来更多韩国影视相关的评论!
我们是在韩国首尔的龙山一代激光imax影厅观看的哈尔滨。
建议有条件的朋友还是去imax影厅观看,毕竟这部影片除了摄影也没有其他特别值得提及的优点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被铭记,总有一些英雄被传颂。
韩国电影《哈尔滨》便是一部以20世纪初的韩国独立运动为背景,重现了民族英雄安重根壮烈故事的史诗级巨制。
影片由名导禹民镐执导,玄彬、李栋旭、朴正民等实力派演员倾情演绎,不仅让观众仿佛回到了那段激动人心的岁月,更引发了对于历史、信仰与牺牲的深刻思考。
一、历史与虚构的交织《哈尔滨》以韩国独立运动家安重根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历史事件为核心,通过虚构角色和情节,丰富了叙事层次,展现了抗日斗争的复杂性。
影片中的安重根,不仅是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更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与挣扎的人。
他释放日本战俘的举动,虽然违背了部分战友的意愿,却彰显了他对于人性与道德的坚守。
这种历史与虚构的交织,既尊重了史实,又赋予了影片更多的艺术张力。
二、角色塑造的深度玄彬饰演的安重根,无疑是影片的灵魂人物。
他不仅通过蓄胡改变外型,更通过细腻的表演,将安重根的内心挣扎与外在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
面对身为韩国独立运动领袖的重担,他既有着坚定的信念,又有着普通人的挣扎与无奈。
这种复杂性的塑造,让观众在感受到角色的英雄气概的同时,也更能理解他的脆弱与挣扎。
除了安重根,影片中的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
李栋旭饰演的角色神秘且多面,为影片增添了不少故事张力;朴正民则细腻呈现了独立斗士禹德顺内心的挣扎与成长。
这些角色的默契合作,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深度的战争世界。
三、制作与视觉的震撼《哈尔滨》在制作上同样不遗余力。
影片斥资300亿韩元打造,无论是场景布置还是服装道具,都力求还原那个时代的风貌。
拉脱维亚与蒙古的取景,更是营造出了一种冷冽而壮阔的战争氛围。
摄影与场景美学的运用,使得影片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四、文化视角与反思作为一部韩国电影,《哈尔滨》不仅展现了韩国人民对于民主独立的追求,更引发了对于历史、信仰与牺牲的深刻反思。
影片中的安重根,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尊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的信仰与牺牲,不仅是对个人价值的超越,更是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当。
这种精神力量,让观众在震撼之余,也更能理解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然而,影片也面临着一些争议。
部分观众认为,影片对于历史事件的改编过于大胆,甚至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争议。
但无论如何,这种创作自由正是电影艺术的魅力所在。
它让我们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能对历史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五、结语总的来说,《哈尔滨》是一部充满情感深度和艺术张力的电影。
它不仅重现了韩国独立运动家安重根的壮烈故事,更让我们重新思考历史的意义、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战争中的挣扎与牺牲。
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生命的温度和历史的厚重感。
它让我们在震撼与感动中,更加珍惜和平与自由的美好时光。
《哈尔滨》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信仰与牺牲的悲壮史诗。
它让我们在回望历史的同时,也能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韩国的电影圈很“热闹”。
先是《波哥大》票房惨扑,主演宋仲基在影片宣传活动现场哽咽落泪:“真的很难过。
”转头,就被韩网嘲讽“卖惨”。
(宋仲基)另一边,宋慧乔新片《黑修女们》试映期间被曝出“厌女”和“歧视女性”,遭到抵制,闹得沸沸扬扬。
影片上映后,累计观影人次仅166万,远低于预期。
真没想到,都2025年了,还能看到曾经的“双宋CP”“联手”贡献话题热度。
(《黑修女们》剧照)还有更“抓马”的。
曾执导过《局内人》《南山的部长们》等高分影片的禹民镐回归,新片在去年12月上映。
卡司阵容相当强。
“国民男神”玄彬领衔,还有朴正民、赵祐镇、全余赟、李栋旭 、刘在明、朴勋等影星。
就连青龙奖影帝郑雨盛都来客串了一把。
结果呢,影片上映不到两个月,以490万观影人次亏本收官,匆匆上线流媒体。
不禁想问,韩国电影这是怎么了?
票房持续性的萎靡,究竟是市场的原因,还是影片质量出了问题?
难不成那一句“韩国电影快要消失了”已经从“狼来了”的危言耸听变成了现实?
今天,就借这部新片,简单说一说。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片名本身就让小派产生了许多情感与共鸣——《哈尔滨》Harbin
《哈尔滨》先期票房一路高歌,首日以38.15万观影人次夺得单日票房冠军,同时超过《首尔之春》《破墓》等影片的首日票房成绩。
次日累计观影人次突破100万,是韩国历年冬季上映的电影中最快获得该成绩的作品。
韩国媒体和观众寄予厚望,认为该片会成为下一部“千万电影”。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如刚才所说,票房最终惨淡落幕。
(《哈尔滨》剧照)名导新作、卡司强大,更重要的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也是韩国影视中经常出现且被观众津津乐道的“抗日”题材。
主角还是一名对抗外侮、争取独立的英雄。
各种buff叠加,怎么就适得其反了呢?
01民族英雄1909年10月26日,大韩义军总参谋安重根在哈尔滨火车站刺杀了日本前首相、时任朝鲜统监的伊藤博文。
(改造前的哈尔滨火车站月台上保留“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事件发生地”三角形框内为安重根射击点,圆形框内为伊藤博文中枪点)伊藤博文——中日甲午战争的始作俑者,逼迫清政 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
又在日俄战争后,进一步侵略朝鲜,逼迫后者签订丧失主权的《己巳条约》,意图永久控制朝鲜半岛。
(伊藤博文真实影像与本片剧照)为了抗击外侮,斗争救国,争取民族独立,更为了严惩这个挑起东亚一系列战争的祸首。
安重根实施了刺杀行动。
事后被捕,被判绞刑,于1910年在旅顺慷慨就义。
(安重根真实影像与本片剧照)安重根殉国后,当时的中国政要名流纷纷撰文讴歌他的爱国之举。
周总理曾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朝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是20世纪初安重根在哈尔滨刺杀伊藤博文开始的。
”2014年,安重根义士纪念馆在哈尔滨落成。
(哈尔滨火车站旁的安重根纪念馆)在哈尔滨的兆麟公园内,存有安重根的手书和他特有的“断指掌印”。
(哈尔滨兆麟公园内)在韩朝两国,他是“烈士”,也是“民族英雄”。
可是,本片却非常“大胆”地采取了某种意义上的“反英雄叙事”。
将主人公设定成了一个颇为“圣母”的角色。
影片开场,义军将士正在给安重根(玄彬 饰)“开会”。
原因是一个月前,与日寇的一场战斗中,他自作主张,放走了日军俘虏。
(《哈尔滨》截影)被“优待”的俘虏前一刻在干什么?
在持刀疯狂斩杀,活生生地把一名义军士兵的头颅割了下来。
现在,你和他讲“活着回去”?
众人反对,这无异于放虎归山。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怎能心慈手软。
(《哈尔滨》截影)果不其然,被放走的日寇军官带部队反攻。
义军死伤惨重,几乎全军覆没。
(《哈尔滨》截影)这还不算完,义军内部可能出现了叛徒,要彻查。
安重根坚决反对,表示不能平白无故地怀疑自己的同志。
(《哈尔滨》截影)接下来,叛徒被揪出,理应铲除。
安重根又替叛徒求情。
(《哈尔滨》截影)编剧和导演或许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现主角的有血有肉。
让安重根看起来并不只是一件冰冷的刺杀工具。
但,刻画出来的却是优柔寡断、窝窝囊囊。
(《哈尔滨》截影)另外一方面,本片也在探讨战争所带来的“创伤感”。
在日寇的铁蹄之下,从事独立抗争,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安重根等人不得不在山林间打游击战,吃不好穿不暖,背井离乡,逃避躲藏。
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受伤、死亡……有时,甚至对“独立运动”产生了动摇和怀疑。
一语双关:现实中的迷路与精神上的迷茫。
(《哈尔滨》截影)这本应是个不错的切入点,可以进行一些人性方面的探讨与反思。
但,被拖沓的节奏和无用的剧情搞砸了。
开篇就用了近20分钟开会,之后安重根断指明志,决意刺杀伊藤博文。
这种情感衔接实在太过突兀与生硬。
所有角色都非常扁平化,既无个性特点,也无人物弧光。
因此,当安重根就那么“顺利”地持枪扣动扳机,高喊“大韩独立万岁”完成刺杀行动时。
竟真的让人感到出戏。
(《哈尔滨》截影)02剧情降智说实话,这类历史题材的影片并不好拍。
因为观众已经知道了“谜底”,即刺杀行动一定会发生,也一定会成功。
那么,如何有效地搭建剧情很重要。
本片也这么做了,却显得太过降智。
起初,义军经过研究,准备用炸药在炸毁伊藤博文乘坐的专列。
他们来到了中国境内寻求帮助。
(《哈尔滨》截影)毫不夸张地讲,小派看到这广袤的沙漠和字幕“满洲”的时候,完全惊呆了。
一部名为《哈尔滨》的影片,在拉脱维亚、蒙古国取景也就算了,竟然还把中国东北的地理环境臆想成这个样子?
咱们再“严谨”点看待这个问题。
历史上的满洲是指黑吉辽三省加上内蒙古东部,这个区域内有呼伦贝尔沙地和科尔沁沙地。
可沙地和沙漠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凭空出现大漠景象是闹哪样啊。
为了搞出苍凉壮阔的氛围,连最基本的常识性问题都不顾了?
此处郑雨盛出场,饰演一名厌倦了打打杀杀,改行当了马匪的前义军成员。
依旧是对希望的幻灭,依旧是战斗带来的PTSD……依旧,对剧情推进毫无作用。
打了个酱油,影帝退场。
(《哈尔滨》截影)安重根等人刚带着炸药回到海参崴,日军就杀到了。
领头的,是安重根放走的那名军官。
又得指挥军队,又得搞情报工作,这反派真“忙碌”。
(《哈尔滨》截影)更离谱的一幕上演了。
计划炸毁整趟专列的炸药,威力就这么一点?
莫不是被马匪大哥坑了吧?
(《哈尔滨》截影)刺杀倒计时营造紧张感,用抓内奸搞出悬疑气氛。
但叙事松散,让这一切显得太套路了。
总之,整部影片乏善可陈。
除了角色时不时地凹造型,和零星点缀些或彷徨或坚定的内心情感以外,全片都陷入了一种“没故事可讲”的状态。
票房直落,口碑扑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03堵心之作韩国人拍“抗日”,向来有一套。
《鸣梁海战》,用磅礴的战争场景重现“壬辰倭乱”中气势恢宏的浴血战役。
(《鸣梁海战》截影)去年韩影票房冠军《破墓》,融合了“悬疑惊悚”“阴阳风水”“都市传说”等元素,把“主旋律”玩出花样。
(《破墓》截影)还有2017年上映的《暗杀》,主题和《哈尔滨》很像,也是刺杀。
但前者做到了票房口碑双收。
区别就在于剧本的优劣和拍摄的用心与否。
(《暗杀》截影)韩奸在法庭上振振有词,可面对曾经被自己出卖的队员,马上变得胆怯。
“因为我不知道啊!
”不知道会光复,不知道投靠的日本主子会投降。
反派的诡辩与心虚,不靠简单的脸谱化来传达。
(《暗杀》截影)对叛徒应该怎么是什么态度?
格杀勿论。
不管过去多少年,不管你换成什么嘴脸什么身份,都逃不脱正义的制裁。
杀伐决断,这才是革命者,独立斗士的气质。
(《暗杀》截影)而在《哈尔滨》中,叛徒因为主人公的“圣母心”,幡然悔悟,杀掉反派,与战友策马扬鞭而去。
这种强行“包饺子”的结局是否有些不太走心?
回到最开始关于韩国电影的问题。
不能否认的是,由于市场萎缩、好莱坞影片倾轧、Netflix等外国资本的冲击,正在让韩影遭遇“灭顶之灾”。
明星、演员开始转投OTT平台,拍剧赚钱。
但真正的危机,或许是来自于“用心之作”的缺失。
作品同质化,套路化严重。
(《哈尔滨》截影)就拿《哈尔滨》来说,某些细节能看出来导演是抱有雄心的,试图把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背景相结合。
可是,孱弱的剧本完全支撑不起这样的议题。
影片质感显得空洞而悬浮。
反观《暗杀》,几句简单的台词,就让信仰的坚定跃然纸上。
(《暗杀》截影)更不必说,穿插其中的一些有趣段落,让严肃庄重又不无悲情的故事,也能透出些许轻松。
(《暗杀》截影)看完《哈尔滨》,小派只想说——真的有点堵心。
倒不全然是因为城市的情怀,更多的还是源于对影片的失望。
如今的网络时代,信息差在缩小。
看得多了,口味自然会变刁。
用心,还是套路,观众也能感受到。
希望能少一些“堵心之作”,多一些真诚与惊喜。
靠什么去点燃观影热情?
答案不言而喻。
图源于网络/ 图片软饼干 / 作者
哈尔滨作为东北重镇,源自于满语“干渔网”之义,在近代东北亚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上世纪前半叶云集犹太、白俄、朝鲜、日本资本来此投资经商,绝不只是某些电影中演绎的破落衰颓气象,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鲜合邦前期被刺杀于此,本片也正是讲述这段故事,韩国影坛实力强劲,电影质量有一定保障,等待上映
导演禹民镐解构历史上瘾,上次《南山的部长》改金载圭改到飞起,这次直接把手伸向朝鲜最知名的抗日英雄——安重根。
韩国电影没有历史虚无主义的羁绊,改编历史也是信马由缰、百无禁忌,所以在抗日题材背景下,对于安重根这个人物有很多种表达方法。
但导演选了一个最奇怪的角度,就是把这个革命者完全圣母化,如同他试图洗去金载圭被法庭定下的罪名,他也企图在被光环环绕的民族英雄身上,褪去神话烙印,让安重根成为一个“更复杂”的历史人物。
电影开场便赋予安重根原罪,他的慈悲心为革命队伍带来毁灭性打击,也让其备受同志质疑。
由此才引出电影故事主线,我犯了错怎么办?
将功补过啊,我要杀了日本政府一号人物,吞并朝鲜的罪魁祸首——伊藤博文。
公义变私行,格局忽然小了。
让搞革命的英雄怀抱圣母心,等于是要以止杀之心来行杀戮事,本身就有点精神分裂。
导演可能对所谓的复杂人性有误解,复杂是人心多面,但不是撕裂。
革命是暴力抗争,是你死我活,对敌人的仁慈大概率就是对同志的残忍,小时候看雷锋日记都记得,对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但这种圣母主角写法白左喜欢,他们比雷老虎还爱以德服人,好莱坞翻来覆去用。
老美没心没肺,又从无国土沦丧的痛,一想战争大多是胜利的爽快,自然爱作道德模范和圣母化身。
可纵是如此,斯皮尔伯格也知道圣母犯错只能一回,人不能在一个坑里跌倒两次,所以他在“拯救大兵”最后,毫不犹豫地干掉了俘虏。
但本片的安重根呢?
第一次爱心泛滥导致战友全灭,第二次又要饶过叛徒,血泪教训再多也不知悔改。
但导演又不能真的把民族英雄写成个圣母心爆棚的蠢货,所以最后只能写圣母心有用啊,叛徒良心发现了,不但反正,居然还手刃了反派。
你就说安同志会不会做思想工作吧?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总之一句话,他根本没错。
就导演这思想认知,扣一个修正主义绝不过分,就算《暗杀》这样的韩国抗日神剧,都知道叛徒最要命,李政宰演得多好啊。
叛徒越是内心虚弱越是见不得曾经的同志成功,又急于向新主子自证价值,绞杀革命便格外卖力和凶狠。
得多天真,才能想起用圣母心感化叛徒啊。
导演完全不该拍这类革命题材,他应该拍宗教电影,拍释迦牟尼和耶稣。
剧情方面,由于安重根的历史事迹太过知名,结局也很明了,导致整部电影陷入了一种“无事可说”的状态,推进上用暗杀日倒数试图营造一种紧迫感,但节奏上又无比拖沓散漫,废戏比比皆是。
大段大段不知所云的文戏,唯一作用就是给演员凹造型。
中间拿借火药和抓卧底凑,再用枪战动作戏刺激一下昏昏欲睡的观众,最后不温不火地走向终局。
导演甚至拍了段长达数分钟的在所谓满洲的大沙漠里的戏,这既反映了导演常识的缺失,又反映了他对于整部电影节奏把握的失控,感觉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应该要讲什么故事,想一段拍一段。
大量倒叙也透露出导演内心的惶恐,那些刻意调成黑白的画面,那些努力想要留白和克制的表达,被这些生怕观众理解不了前因后果的小心冲破。
也让导演试图创新又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状态展露无疑,他大可以给一个刺杀独裁总统的情报头子正义瞬间,但他没勇气像吕克贝松拍贞德那样,把一个民族英雄彻底虚无化。
所以只能欲言又止,用不着调的改编弱化英雄和义举,用粗糙乃至浅陋的创作掩盖心虚,哪怕再好看的美术和摄影也于事无补,掩盖这是部糟糕的电影。
当然,这部电影除了“哈尔滨”这个符号,与中国几乎毫无关系。
你能感觉到导演甚至还不如大部分中国人尊重安重根,也大概率换不来白左们的喜爱,最后只能靠伊藤博文的嘴,夸奖下英勇不屈的韩国人民,来适配韩国人敏感而脆弱的自豪感。
电影上映时恰逢尹锡悦主导下的,日韩和解亲善新高度,不能不说是种讽刺。
从一个与这段历史有深厚渊源的外国人视角,只觉得这部电影既配不上哈尔滨,也配不上安重根。
1909年的子弹穿透伊藤博文,也击碎了殖民幻象——安重根的左轮枪管里,塞满朝鲜三千里破碎的山河。
真实行刑仅11秒,快过一滴泪坠地的刹那,而电影用慢镜头拉长的悲壮,模糊了历史精确的弹道。
导演在哈尔滨站台撒满虚构的雪花,却漏拍旅顺监狱镣铐上的1909年锈迹。
当玄彬的眉间霜雪化作票房数据,安重根狱中手稿正躺在博物馆,以褪色墨迹咆哮:“刺客不是杀手,是历史的止血钳。
”被删减的审判戏里,本该有《孟子》的青铜之音——“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银幕追逐视觉雪暴时,那颗改写东亚史的弹头仍嵌在站台砖缝,它的沉默,比所有杜比音效更震耳欲聋。
所有反抗侵略者的英雄不朽!!
安重根不朽!!!
为国死难,史书上的评价一定会充满溢美之词。
南宋的文天祥,史可法,在政治才能和军事指挥方面乏善可陈,因为气节不亏始终都被后代文人视为楷模。
朝鲜的抗日英雄有不少,大约是因为他们领土被日本吞并,受到的压榨也比较狠、时间比较长,反抗的烈度也较大。
甲午战争之后,朝鲜人刺杀日本高官的行动持续到了抗战胜利,期间在中国大陆godie的日本鬼子大官,有不少就是朝鲜义士动的手,比如拖着一条假腿在密苏里号上鞠躬的重光葵,那条真腿就是北朝鲜人在上海炸掉的。
朝鲜义士中,得到现今中朝韩三国官方认可推崇的非安重根莫属。
2025年禹民镐导演(成绩单上有《南山的部长们》《局内人》)携手国民男神玄彬退出类传记电影《哈尔滨》,影片取这个名字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蹭我尔滨的热度,因为从头到尾似乎都没有在实地取景。
类传记的意思是,电影完完全全是在作命题作文,就是讲刺杀伊藤博文这件事,捎带着展示一下安重根义士的生平。
故事从朝鲜义军与日本农垦部队的白刃战开始,历史上有没有这场如此惨烈的战斗(大概率有),70VS100的军力对比有点不靠谱,日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尤其是陆军,尤其是白刃战)。
战后,安重根一意孤行放走了战俘,依旧是日内瓦公约不得虐待、杀戮战俘。
问题是小日本从来不执行日内瓦公约,哪怕对象是英美鬼畜都是虐杀为主,对朝鲜老百姓杀戮之重常见于史册,一国王后都不得善终,对侵略者还要讲虚无缥缈的国际公约,在这点上,安重根确实可以和南宋的前辈比肩,都是教条的理想主义者。
随后队伍被战俘带队袭击也是历史,安重根被战友不待见也是事实,主动请缨对伊藤博文刺杀可谓死中求活,青史留名的唯一途径。
讲完了历史,影片就开始放飞自我(黑龙江的大漠风情,惊不惊喜,意不意外),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向抗日神剧一路冲刺。
《战国策》早就说事不密,则不成。
刺杀前日本首相(日本当时是世界列强,亚洲第一强国),居然讨论范围这么大,在组员可能泄密的情况下,依旧光明正大的安排部署任务(相比之下2015年虚构的《暗杀》都更严谨可信)。
刺杀伊藤伯翁成功其实是小概率事件,安重根的日语很好,外貌穿着也气派,以至于执行境界的俄罗斯士兵认为他是日本人,轻松通过警卫,又喊出伊藤博文的名字,乘目标一愣神就把手枪子弹全打了出去。
代表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奠定日本列强国际地位的伊藤老贼真是死不瞑目。
了解这段历史后,甚至一度怀疑是俄罗斯故意放水,有意为之(前有俄太子在日本遇刺,后有日俄战争实力,当时日俄又在满洲争霸),不然这警卫业态玩忽职守了。
不管怎么说,安重根博浪一击,极大地提振了被日本侵略占领的中朝两国人民的军心士气,凭此功绩安重根配享太庙。
据说如今来华旅游的韩朝两国友人,一定会去拜谒他,我们也给建了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不管电影拍得如何,安重根烈士千古。
韩国拍历史片总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请来帅哥玄彬,整部电影基调又脏又黑,难得看清楚帅哥全貌,按照谁来演不行,刘海镇也行嘛。
刺杀者这么紧张刺激的过程,除了音乐特别吵人,没有营造一点点紧张感氛围。
义士们几次冲出重围都显得反派好笨,如果日本和俄罗斯两大列强这么拉跨,苏联早就成立了,我们也不用这么辛苦抗日。
毕竟,过度的贬低对手,某种程度上也让自己掉价。
PS:曾几何时,期待韩国影片早点上映(越早上映,越早网盘见),如今看完《哈尔滨》就一个感觉,自1997年大放异彩的韩国电影,在走下坡的道路上一去不返。
不知道导演在拍啥除了节奏稀烂 毫无重点这种常见的问题就不说了两个死点一个是你想写一个英雄 还是个圣母英雄 在战争时期 那么至少先树立为啥大家要追随他吧这全程是个傻逼啊第二个 这刺杀 tm的全吃素的么爆改哈尔滨第一幕 绝逼比原版好看开场镜头不变 从远景推到人物 再推过人物把镜头扬上去推到天空 (或者推到冰面)然后接一个天空的雪景 再把镜头压下来推到冰面上玄彬躺在冰面上 稍微放几秒 背景是雪声 然后直接切黑屏这里直接切40天前 一直放到他们打完了 但是没到俘虏那点 剪回在冰面上的玄彬 站起来 接着走 再切黑屏再接回他们在地下室吵架的剧情 然后玄彬自己讲自己过错的时候把放了俘虏的事情再说了最小的补拍代价完善整个第一幕的节奏 即表现角色在战场上的作用 又把相对负面的圣母情节分隔开当然这里面细节的镜头可以重拍的很多 比如玄彬说自己为什么回来是因为还有要做的 那就直接接他要杀了谁的话 同时或者之后接切手指包括他们在被袭击的那个棚子里聊天的场景 玄彬问两位同志 我是不是做错了的时候 你别用俯拍啊 那样玄彬不就明显比他们高一级么 你正反打拍侧脸都行另一个可以爆改的栗子就是找内鬼的戏 最一开始是他最相信同事的 那为啥又是他要三选一找内鬼呢?
观众视角里不是听到日放如何推理出来的么 你在写什么 剪什么你如果真想找内鬼 你哭得那场戏就不能团着 那个是没有安全感的姿势 你他妈的换成喝酒都行 之前你俩说话的时候不是聊到戒酒嘛 现在他死了 不该给兄弟喝一杯?
你后面找内鬼的剧情确实没把观众当傻子 解释得不多 但是bgm可以更紧张一点三个人都不见了 他们在哪 我要跟上去看看 啊 他停在哪儿了 我要看见内鬼是谁了!
诶呀这车得右转才能看清脸 别往左转往右转 就你有很多内心戏在这里可以转化成音乐啊另外 吃牛排那场戏跟他投敌好像没有关系吧 也不是一起发生的吧 感觉是李死了之后又被抓走了的剧情 那就可以放到后面 或者删掉 因为一个反而能体现他有转变的可能的戏被简化为了只是当“舔狗” 挺可惜的最大的败笔就是刺杀戏 全是问题 两排俄罗斯大兵在两国高级官员见面的重要场合无动于衷?
你可以当神剧拍 但你也可以设计一下啊 川普遇刺的场景耽误他成为视觉重心了么 没有吧 你用个正三角形构图 有几个大兵从前后冲过来 哪怕扑在玄彬脚下都行 他照样刺杀 照样突出下一场戏 玄彬的死 要我我就完全不放他的呼吸声 全程静音 最后只给一声他吐气的声音 然后直接秒切黑屏 你不就是要营造窒息感么 这不最简单 我甚至觉得有的粉丝要叫起来 再后面一场戏是叛徒杀日本人 他这场戏是肯定得有的 因为他想表达革命精神代代传 不是无脑圣母 而是给人第二次机会再配骑马的结局 都是很正常的方式日本人前面被捅了一刀吧 就算不致命 也可以稍微聊一下吧 总不至于完全不提 很明显的信息缺失 包括写个年份也行还一个问题是 你本来想突出玄彬的角色放了内奸一条生路但处理内奸的woo同志欠内奸一个人情…这不尴尬了片子烂彻底了 粉丝们追星开心了就得了
韩国主旋律,平平无奇,很是一般。
哈尔滨
沾光蹭個全球首映 非常套路的電影 聲影畫面成熟 合格的商業片 文本淺顯(當然這個題材也沒什麼可以發揮的) 大韓民國民族團聚力愛國主義教育片 ps:韓影真的邊邊角角不遺餘力的對東北亞領土進行claim hhhh
意料之外的克制,曹英沃的配乐非常令人印象深刻,而且构图运镜颇具美感,第一次在IMAX看韩影还蛮有趣的,技术层面上是一部合格且好看的商业片水准。但总体而言对安重根这个人物塑造有点过于圣母,加上他的故事本身也太熟悉了拍出来都有点无趣了,围绕在他周围的角色反而比这个角色更有意思。倒也可以理解为何周围不少韩国人看哭,毕竟安重根的故事还没有这么一部正剧类型的电影呈现过,某种程度上算是弥补了这块拼图吧。这部肯定是能见过的最脏最狼狈的玄彬,李栋旭电视剧都hold不住就别说电影了,朴正民依然抢镜,赵祐镇很可能又能拿下一座最佳男配。对于电影里的沙漠,问了一下东北朋友,还真不是瞎拍的,因为真的有。以及确认过片尾伊藤博文由中川雅也饰演~
又臭又长
动作设计差了点。可惜的是,整个朝鲜半岛,一个闭关锁国,一个有驻韩美军,格局只能在韩国电影里有所体现。
第4658-若以百度百科上安重根的生平经历为线索延伸扩展,这是一个可以展现那个时代中、朝、日的宏大篇章,可惜拍成这种小格局没嚼劲的片子。
沉闷
拿起燈火在黑暗中行走獨立的鬥士門不要屈服一切壓迫🥹
也太平庸了(杀安倍晋三杀林肯哪个不是很容易,要是按你们脑补的先来一套动作大片才打大boss的,绝对成功不了。安重根就是到伊藤博文面前几米才开的枪,并且还有时间打伤其他几个人,你可以说现实是草台班子,但你不能说太草台班子了不够现实。
韩国人对于自己的历史是有深刻的理解
今年tiff第一部竟然是部抗日神剧,坐稳多年的tiff看过的最差电影。开头70人拼刺刀能大破日本150人,这么厉害咋就被殖民了36年?万能的日本军官既要带兵又要做情报工作,就差这么点预算请演员?日本人阴险狡诈恩将仇报无能狂怒,作为看抗日神剧长大的表示你咋不在无能狂怒的时候加一句八嘎台词呢?神格化男主,智力战力爆表同时还博爱,不知道日内瓦公约的更新节奏能不能跟上男主的境界。最后少不了的喊口号更是尴尬。我建议把裤裆藏雷手撕鬼子一众神剧也拉进tiff,至少这些国产神剧想象力还更丰富
2025年上映的安重跟翻拍片,竟然还不如2004年刘五性扮演的老版本,看来翻拍容易翻车,中韩都一样。
进吉林沙漠找山大王那一段是在致敬黄风岭的虎先锋吧
前几周看见影院海报上有《南山的部长》《内部者们》制作班底这样的宣传语,我就知道这电影肯定完犊子了...看完了真的是相当平庸,浪费我一张imax券...
可能是抗日剧看多了,这内容看得乏了,或许韩国人少有这种题材?老李演的不错,安重根这角色很理想主义又善良真是不太适合武装革命,嗯,不过能够在挣扎中坚持活下去,选择替死去的人活着这种信念感也是很值得佩服的。P.S.:全片只有孔夫人让人眼前一亮,如此清新~
可以说拍的很烂了。。
4002人在豆瓣标记看过,3566人评分。2025年3月3日。可看可不看。不看不后悔,看了也没什么意思。
虽然比国内神剧强点,哈尔滨被俄国占领过吗?胡编滥造!
Mark一下我第一次参加电影节,第一次看首映,第一次追星,第一次见欧巴成功!欧巴们真人实在太帅太帅了,太太太宠粉了!希望票房大卖,电影我觉得值得进影院看,会看第二遍!毕竟第一遍全程一想到他们也在现场,无法全身心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