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了真实事件。
强行为所有恶的行为辩解,这种辩解不是有声的,而是套上了镜头客观中立的假象。
关于达格玛这个丹麦杀婴凶手的实际,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真实文本看看。
不知真实事件时,我对这部影片是基本认可的,但读了现实,这种为一切罪恶下的伪客观就令人觉得不实在了。
抛开原作不谈,影片本身调性是对的的,从一上来的扭曲叠加人面,就能感受到德国二十世纪初表现主义的影子,黑白片我想是为了表现一战后哥本哈根的贫穷乱象,但问题是我没有感受到环境之差,太艺术化的处理虚化了真实之苦。
中段开始,cult惊悚的风格慢慢浮现,大概明白了故事的趋向。
问题是不平衡,前段是以女主角的遭遇展开的,从进入糖果店开始,天平和戏眼都倾向了达格玛。
她的演技和行为戏剧性太过抓人了,导演流露的创作意图也铺陈开来。
整片下来有些头轻脚重,前面女主角和资本家谈恋爱的场面和后面的杀婴黑暗复杂比起来不像是一个基调。
关于制度带来的贫穷,贫穷带来的畸形奇观,带来的杀婴、药物滥用,以及连续杀人犯罪者心理行为都是本片的着力点,但最后一项笔墨太少了。
杀婴这件事我在看的时候不免联想到了我国那些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大省和那些被湮没牺牲的婴儿的归处,只能说现实更加黑暗丑陋。
东方和北半球遥远的哥本哈根有过之无不及。
配乐很棒,大提琴的惊悚感营造效果一流。
画幅的选择、光影的设置,都有认真在做,规规矩矩的学院出品。
丹麦一姐崔娜·蒂虹演技强悍,形神完备,由于她五官酷似我婆婆,实在无法在大荧幕上忽视这样的脸。
感觉描绘和资本家的那一段篇幅可以少一点。
看这段时就忍不住想真有这么容易跨越阶级过上幸福的生活?
最后大着肚子离开确实合理了。
达格玛出场时就感觉她带着悲悯和冷酷的气质。
最后庭审上她的发言不得不承认有几分道理的:意外怀孕自己又无法处理或养育,选择交给一个陌生人相信孩子能去到优渥的环境和有爱的家庭,可那时的环境她们身在局中难道还不清楚吗?
当把婴儿送出去的那一刻命运就不随她们掌控,能活着都是幸运了。
这些送出孩子的人只是害怕后果和无法下手而已。
片中的音乐配的很好,隐隐地催着观众的心变得焦虑且不安。
女主的前夫代表战争对于普通士兵的影响,就算赢了他们这些残疾的只能在马戏团使用着残缺的身体勉强糊口。
不过这个前夫能看出来有些柔软的内心,尽管只剩下一只眼睛,但光影下湿润的眼睛静静地凝视着发生的一切,比如从战场回来听到妻子遇到新的人时、比如看到妻子抱着孩子回来尽管不是自己的血脉但仍然愿意抚养时……女主抱着孩子离开的同时他还拿着摇篮回家呢。
总之,是时代之痛,是性别之痛。
“有些女人不能生育,有些却多的不知所措,互相帮助才是正理!
”“这是上天的恩赐,这可不是随随便便能送人的东西。
”“这个世界是个可怖之地,但我们必须相信它并不如此。
你明白吗?
”“只要用力就行,像是你永远不想放开一样。
”“那些孩子让他们的母亲受了很多苦,我是在帮她们减轻负担。
”“我不相信有哪位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杀死。
”“那她们还能怎么办呢?
”“你承诺给她们一个更好的生活,一个充满爱的寄养家庭。
”“你真相信这些话?
看看你周围的世界就知道了。
没人真的相信令她们羞愧的孩子会有慈爱的医生父亲或贤淑的母亲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是那些你们不好做的事,甚至到现在,你们依然害怕承认这一点。
其实,你们应该给我颁发个奖章。
”莫怪女主在情感上的势利和反复,只是在战争的乱世和贫穷中寻找到依靠的肩膀。
最后也只能靠自己。
人性的懦弱阴暗比战争带来的毁容伤痛更可怕。
今年奥斯卡国际最佳影片提名,个人年度十佳电影,一部沉重而尖锐的作品,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以冷静而克制的方式审视极端境况下的人性与社会问题。
影片用黑白影像的“历史质感”重现了一段真实却不为人熟知的历史,表面上是对一段悲剧事件的还原,实则深入挖掘了人性深处的矛盾与阴暗。
影片以女孩的命运为核心,展现了女性在那个时代的无助和困境。
无论是用缝纫针自我堕胎,还是忍受社会的压迫与道德审判,女孩的每一步都像是一场绝望的抗争。
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社会对女性的残酷审判。
在这样的背景下,糖果店老板窒息婴儿的情节显得尤为震撼,它揭露了社会中隐藏的暴力,人与人之间的残酷现实。
影片在探讨个体命运的同时,也触及了更广泛的伦理与道德问题。
那些看似温柔善良的人为何会冷血杀害婴儿?
在平凡与罪恶之间的界限为何如此脆弱?
导演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将这种矛盾和困惑交给观众。
这种模糊性让影片在观感上更具冲击力。
从叙事结构到美学表达,影片极为克制却充满力量。
黑白光影构筑的空间,既是女孩身处的牢笼,也是观众被困住的心理深渊。
配乐的运用同样值得称道,它将压抑的情绪层层叠加,最终直指内心深处。
影片不仅仅是一部揭露人性黑暗的作品,也是对时代困境和社会问题的冷静凝视。
尽管沉重,却无法忽视它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它提醒我们直面历史、直面人性,哪怕这意味着深陷压抑与不安,推荐电影丹麦《拿针的女孩》……
故事简介: 一战结束后,丹麦制衣女工卡罗琳生活陷入绝境。
丈夫赴战场未归,她因拖欠房租被房东驱逐,与工厂老板约根的恋情也因怀孕而破灭,约根母亲取消了他们的婚约。
走投无路的卡罗琳试图用针自行堕胎,却被达格玛打断。
达格玛声称能帮卡罗琳给孩子找个寄养家庭,卡罗琳信以为真,甚至还为达格玛照顾孩子。
然而,她逐渐发现达格玛的收养生意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自己也被卷入了一场可怕的阴谋。
观者吐槽中: 影片采用黑白摄影,光影对比强烈,突出了贫穷、罪恶的画面冲击力,同时营造出复古凝重的氛围,展现时代伤痛。
幽闭的画面比例增强了叙事空间的压迫感,让观者感同身受角色的压抑。
音效配乐配合精妙,环境音效增强真实感,不和谐的配乐适时渲染紧张惊悚氛围,与视觉效果相得益彰。
与此同时, 主创团队深度挖掘女性生存困境,以卡罗琳的遭遇为缩影,从经济、生育、社会歧视等多维度揭示性别不公。
通过达格玛的罪案,剖析社会底层因贫困、战争、道德沦丧带来的创伤。
卡罗琳在黑暗中坚守善良、抗争命运,为影片注入希望,升华到人性哲思层面。
本片最大的亮点就是演员出色表演:维多利亚・卡门・索内饰演的卡罗琳,精准演绎出角色在苦难中的坚毅、脆弱和挣扎,从肢体语言到眼神细节,全方位展现其复杂情感。
崔娜・蒂虹饰演的达格玛,神秘狡黠,在伪善与邪恶之间自如切换,展现出人性的复杂。
二人对手戏张力十足,引领观者深入角色内心,感受人性善恶。
然而题材过于沉重,影片中包含大量暴力、绝望、死亡元素,如堕胎危险场景、收养黑幕、心理折磨等,可能会对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观者造成精神创伤,限制了影片的受众范围PS 片中的视觉恐怖只是用来烘托主题的配菜,观者个人觉得女主的原配老公就是一个人不可貌相的token,而那个小白脸妈宝也是女人遇人不淑的工具人。
而最后七岁女孩的归属或说就是导演给女主最后的一束救赎之光。
注:本片视频素材来自imdb 官方电影预告视频和海报
电影讲述一个很多时候不敢被拿到明面上说的故事,当女性被男性叙事蒙蔽,没有生育自主权时,她们将如何对待自己即将出生的婴儿,这无法预知的未来带给她们的恐惧,到底是如何影响着她们的选择。
在自己都还没长大的时候,又如何对待这莫大的责任。
以及,生活在幻想泡沫中的女性,是如何被打击,一步步地走向不可预测的现实深渊的。
影片中有两个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镜头。
第一个是女主拿着针,战战兢兢地在浴桶中捅向自己下体的那一刻,何其地痛苦和撕心裂肺的疼痛我不敢想,痛到无法忍受地尖叫,将自己沉在浴桶中试图隔绝自己的声音,这一刻混合了多少的坚强和绝望。
同时又映射了多少底层女性的真实生活缩影,当你失去掌权男性的庇护,失去工作带来的基本物质保障的时候,甚至连子宫自主权都没有,却要实实在在地承担生育,甚至堕胎的痛苦。
不禁实在让人心酸。
第二个镜头,是一个六岁(还是八岁?
)的半大孩子,要女主抱着喂奶的时候。
画面的确诡异,同时也莫名的和谐。
这难道不也正是某种程度呼应了电影的主旨之一,只有女性才能够真正理解女性的痛苦,只有女性才能够承接女性,帮助女性,将彼此拉出泥潭,结成真正的共盟。
最后结尾的法庭审判也很发人深省,女主之一的糖果店女主人,高呼斥责着这些蒙在鼓里的伪善人,说是我为你们承接了你们不敢拿起的责任,你们看看自己的状况,哪一个是生了敢养的?
不过是替你们擦了屁股,现在却来口诛笔伐我,谁才是真正应该受到审判的人?
达格玛·约翰娜·阿玛丽·奥弗比(丹麦语发音:[ˈtɑwmɑ ˈɒwɐˌpyˀ];1887年4月23日-1929年5月6日)是一名丹麦连环杀手。
在1913年至1920年的七年间,她谋杀了9至25名儿童,包括她自己的一个孩子。
1921年3月3日,她在丹麦历史上最著名的审判之一中被判处死刑——这个案件改变了有关儿童保育的立法。
后来她的死刑被减为无期徒刑。
奥弗比是一名职业儿童保育员,负责照顾非婚生婴儿,却谋杀了托付给她照顾的婴儿。
她通过勒死、溺死或在砖砌暖炉中烧死这些婴儿。
尸体要么被火化,要么被埋葬,或藏在阁楼里。
由于其他案件证据不足,奥弗比最终被判定犯有九起谋杀案。
她的律师以她自己在婴儿时期遭受虐待作为辩护理由,但这并未打动法官。
她成为20世纪丹麦三名被判处死刑的女性之一,但她和其他两名女性一样获得了减刑。
她于1929年5月6日在狱中去世,享年42岁。
与她案件相关的记录保存在哥本哈根诺勒布罗的警察历史博物馆中。
丹麦作家凯伦·松德高·科尔斯特根据她的故事写了一部名为《造天使的人》的小说。
哥本哈根的黑马剧院上演了一部名为《一个杀人犯/母亲的故事》(丹麦语中"杀人犯"为"Morder","母亲"为"moder")的戏剧,该剧改编自她的生平。
奥弗比是2024年电影《持针女孩》中的一个角色,由特丽妮·迪霍姆饰演。
在电影中,她是一个糖果店老板,暗地里宣称可以收费帮助婴儿被收养,但实际上在家庭将婴儿托付给她后就将其杀害。
该片在2024年戛纳电影节首映。
女主的原型是结合举报人卡洛琳和奥弗比自身经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个女主的原型是同一个人。
Dogmar在丹麦语中是白天或光荣的意思,并非英语里的教条(dogma)。
太复杂的去设计人性,不如真正的洞悉人性。
我始终认为在诠释人性这块,欧洲导演和演员能够更敏锐的切入重点,而好莱坞的导演和演员总是游离在重心之外,并且太去平衡人物的价值观和观众的接受度。
两个女演员都非常不错,当然,崔娜蒂虹太厉害了,她可真是个清醒的恶人,我第一次愿意去相信用“一个坏人之所以变坏是有原因的”这种过于简陋的坏人逻辑也可以催生出一个真正好的表演。
与此同时,我可以列出一箩筐“陷入到对人物的深刻同情,从而刻意包装坏人角色,并进行过度表演,以赢得观众同情为目的”的女性演员名单,她们可真是无聊透顶了,这些女演员利用人物的设定来实现演员价值的提升,从表演艺术层面去深究其实是极其可恶的。
崔娜蒂虹这个角色是真的坏,一个坏人知道自己坏才会觉得痛苦,在这一点上她的表演给得特别明晰,这是厉害之处。
当然大多数恶人是真的不会觉得自己坏,这是事实。
从崔娜蒂虹这个女性恶魔的角色里,我们更能体会到在这部电影里的女性受到的一个整体的社会剥削和压迫是多么的强烈,以至于这些多余的婴儿都需要另一个理解女性困境的女性恶魔来帮助她们消灭掉。
至于更荒诞的道德困境是,这些抛弃子女的女性,又最终成为谴责这位恶魔的正义之士,而她们并不知道她们应该反抗的罪魁祸首,是一个社会更大的秩序所代表的恶魔,是更根本性的困境催生了她们的可怜与可悲,以至于她们通过抛弃子女成为这种大的秩序恶魔之下,与崔娜蒂虹这个帮助他们消化婴儿恶性均等的恶魔。
电影的完成度其实不高,叙事上我认为有这类真实题材必然拥有的冲突和张力,反而在两个女性角色的刻画上非常成功,但是主题并没有被更进一步的升华,它终究只是触及到了这个题材本可以达到的创作深度里头一个比较中间的状态,一个依旧停留于表面的对“受害女性集体无意识”的控诉。
電影有些刻意地披著德國表現主義的影子,開頭的多臉畫面、三面鏡和黑白色調奠定了電影的風格,故事在戰爭下的哥本哈根發生,著重描寫兩位女性的故事。
可能是真實故事改編的因素,節奏和劇情皆富有戲劇性且拿捏平衡,插入的那些細節(拿針、戰後毀容男人、道格馬口中的玩物男人),都為劇情添增巧妙的一筆。
;從女性視角來看,那些孤立無援和不得不從,被拋棄以及孕育的犧牲,導致她們走向了極端的深淵,令人難受的是這個世界的本質就是如此,而ㄧ戰後的女人只能遵從社會運轉的規範。
到底拋棄是不是道德上的犯罪,本片並沒有深入的討論,這也是片中比較可惜的一處;從美學、編劇的角度來說,整部電影是在水平之上的,然而在意義深度的討論卻不小心被落下——更著重在殺童魔的可怖,但相對而言,她必定是可悲的,而可悲之處為何?
這有待討論。
不過最後的法庭審判令人唏噓,道德上的辯駁和男性眼裡底下的暗戳戳操控(及言論),讓人憤怒。
不管是資本階級又或者是性別對立,永永遠遠地存在,而女性始終是被漠視的一部分。
啥是德国表现主义?
去看《卡尔加里博士的小屋》,不用查阅任何资料,就明白啥是德国表现主义了。
夸张的表演,诡异的光影,扭曲的建筑布景,战栗的配乐,这一切构成表现主义的表观要素。
《持针女孩》简直复刻了这些要素,只是2024年了,演员无法用100多年前的舞台剧式的夸张表演去演一部电影。
影片叙事风险非常大,导演冒着千夫所指的道德指控去改编一个令人发指的“dogma杀婴案”-这是在挑战正义,良知和社会公德。
但在结尾处那个糖果店老板的控诉下,我几乎认同了她的观点,不是吗?
抱到那里去的,不就是因为无法养育而抛弃吗?
这跟杀掉婴儿没有本质区别,她只是帮助那些母亲做了个了断,这下我明白女主手里那根针的含义了,到底谁才是凶手,其实你在做堕胎的决定时,就已经无意识的决定做一个凶手。
生命的差别无怪乎是:一个是要喝奶,哭闹,一个是靠脐带供养,在隆起的肚皮下熟睡罢了。
即时在当今社会,世界也没有变得更好,战火在某个角落燃烧,饥饿阴霾仍然笼罩贫瘠的土地,灾难时刻肆虐家园,罪恶无时无刻不在滋生。
此景此境,是否让婴儿来到这苦难重重的世界,是不是应该应该想想…虽然导演没能再现表现主义式的表演,那两处变形,扭曲,错位的脸的柔和,叠加,溶解处理更具表现主义的特征-那张脸,那些脸,那张丑陋残缺的脸,那些抛弃孩子的人的恐怖的脸,有哪个是你自己的呢?
不得不说,演员演的太好了,观看体验是,完全忽略了这是一部2024年的电影,忘记那个拿针的女孩是演员,忘记丹麦这个国家是世界上福利最好的国家。
正当世界上其他的恐怖片影迷期待更多的视觉恐怖元素够不够吓人的时候,这部电影已经开始让你体验到人性中振聋发聩的人性黑暗之恐怖-那些坚称道德高尚,心地善良的母亲其实各个都是杀人凶手。
还有比这个更令人不寒而栗的吗?
丹麦,又是丹麦电影,又是全画幅4:3比例的,上一部是《儿子》。
两个都有获奖潜质。
尤其这部《拿针的女孩》,我甚至觉得它会包揽美术,配乐,剧本,最佳女主等各种大奖。
首先这个故事不是复杂的,直指一些欧洲复古主义要素。看了一圈没人提grindhouse film这个点,难不成马戏团的戏份是多余的?~
新即物主义的人物,置身德国表现主义的城镇,Mother就是dogma杀手。细腻刻画出非常对我口味的美学。
现在恐怖片都搞性别针对这套了嘛,吓人
好矛盾。能不能好好拍...还需要保留黑白色调吗......
不论什么时代,不论哪个国家,总有恶魔在人间。
故事性非常好 流畅 真实故事改编 片名对应里面的缝纫机的针 织毛衣的针 自己流产拿的针 .....
既然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那为何要拿“针”来当幌子,而不是直接聚焦于真正的主人公?一会儿拍战后创伤,一会儿讲药物滥用,却没有能力将“针”全力刺向真正的矛盾,只会用黑白画面和1.44比1的画幅来遮住布景的丑陋。
对弗朗西斯·培根图像的化用与身体恐怖主题的结合很合宜。什么叫优质电影?有隔壁房间那样烂俗调度下富裕中产的有病呻吟在,还轮不上这部当典型。我看杀婴妇人和产业工人女主在电影院大笑或犯罪后同榻而眠,比畅销女作家陪纽约时报名记者窝在沙发上看基顿谈环保等死,有情有理有风格有社会意义有人文关怀多了。
社会背景、人际关系、历史进程逐渐收束汇聚成一句箴言:求人不如求己
如果不是结尾时的一丝温暖,这部令人窒息的电影将是对世界绝望的宣言。不再聚焦于满嘴归因社会险恶歪理的婴儿杀手,从受害者母亲的视角探查案件背后的是非,说明个体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和选择的。
挺不错,够压抑,人啊
受害者 害人者 自害者 解脱者
两位女演员演的挺好的。电影用黑白色调给我的体验是把畸形诡谲的状态放大了,越看越难受,女主就是很难评的人物,很多面,有历史大背景下造成的无奈也有就内心的小九九,复杂的人物设定,让我印象深刻;就是结尾让我不是很理解,女主看上去穿的挺好的,感觉是有一定时间跨度的,有点好奇女主在领养小女孩之前还有什么故事
母亲要靠报纸才知道日期,但记得住女儿生日。怪物要戴面具才能够示人,但能够给婴儿展示。女人分泌的乳汁是身无分文时唯一的价值,有人拿着易断的针穿过织布,拿着不易断的针捅入下体。有人推婴儿车,把针当成自己的勋章。法庭众多弃婴的母亲握着针,幻想孩子被送往律师或者医生的家庭,战争从未结束。
一部单调的“技巧电影”,尚不成型的风格机制,包括黑白摄影在内,拼装的全是最为表征性的技术观念,而非系统化的运作(风格)或再生(技术)。其形式织体基本上就是取自德莱叶、伯格曼等北欧电影大师们的作品。一个还算精美的仿制品。@Cannes2024
没有必要被拍出来的垃圾。不引发除了质疑导演道德以外的任何思考。唯一的正面作用是,反面示例人们在赞美body horror的时候在赞美什么,就是赞美不拍成这种只有剥削和manipulation、没有任何美学价值的玩意儿。廉价技巧酷刑折磨观众。没有个人,没有社会,彻底失败的作品。每次看到女演为这样的电影奉献都会分外生气…
非常棒,比较少遇到这种能引起内心波澜的电影了。去年看到戛纳排片本片是第2天晚场,传统垃圾时间,我还担心影片质量。用惯例考虑戛纳排片总会遇到特例。Sean Baker一整部金棕榈电影讲的事,Magnus von Horn仅40分钟就讲完,然后继续发展后续。导演可期,年纪不大,和上一部题材风格迥异居然掌控这么好,视听考究,表演出色。老公吃饭那场戏不摘面具我狐疑,后面剧情一出我立刻理解了,这编剧懂行,专业,会写。导演在东北欧没有文化语言障碍,作为瑞典人这次流窜丹麦问题不大,但是波兰故事、演员、制片人他也玩得转,英文也不错,可能是天赋,这种人不太可能混太差,佩服。
C. 片名的“误导”随着中段的反转被揭开,电影也从前半程的八点档肥皂剧急转直下,变成时空混乱的眩晕与心理惊悚。电子配乐、表现主义打光、关于堕胎与身体政治的隐喻,一切都以最显而易见的方式被强调,却也不可避免地落入用力过猛的生硬和臃肿。2024.5.15 Debussy
《正发生》孪生兄弟
5.5。表層的裝腔作勢與內裡的空空如也幾乎讓影片探討嚴肅議題時沾染上了某種滑稽的語調:對拉斯馮心理恐怖元素與德國表現主義布光法的簡單挪用,最後僅發揮了最粗淺的點綴作用;對社會圖景和人物境遇的鋪陳過度符號化,使得整體像是三條不相干故事線的粗糙縫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