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的电影总是让人深思,看到争吵就像看到昨天歇斯底里的自己,看到和解就会酝酿怎样去跟妈妈说对不起,看到结局就会想跟每一个家人说我爱你,说无论过了多久我都希望你快乐。
但等到片尾曲结束,你从电影中抽离,再次面对家人的时候,"对不起"和"我爱你"却再也出不了口。
这部电影中几乎囊括了家庭中的各种问题,长子的分离,次子的拖延症,小女儿的成长与叛逆,父母人到中年的感情问题以及父亲与他的父亲之间长久的分歧。
一瓶红酒、一条破洞牛仔裤……似乎什么都能让人争吵起来,但谁都知道真正的原因跟红酒、跟牛仔裤什么关系都没有,那只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积攒起来的对抗,年轻人总是怀着幻想说喜欢,成年人总是面对现实说应该。
年轻人永远都不会听信经验之谈,即使因为错误的选择摔得头破血流也会咬牙坚持,等走完这一程才知道生活的样子,等他再回头讲述经验的时候,他也变成了跟他讲经验的大人。
而他的孩子,也会说出他当初说过的那番话。
生活根本没有什么真理,有的只是不同年龄的人。
只是家庭虽然琐碎得令人奔溃,却仍然有那么多人愿意投入其中的原因,或许就是不管有什么分歧你都会在家人有需要的时候站在他身后甚至护在他身前,不管有过怎样的争吵你都能在对上家人投来的目光时笑着冰释前嫌,不管经过了多久的分离你仍然能在家人围坐的餐桌上感受到片刻温馨和安宁。
或许在无数次的争吵和和解之后大家终于看开了生活的琐碎,了解到彼此的珍贵,这个家庭终于守得花开见月明,携手平和得面对生活,也不失为一个大团圆结局了。
想想在你死去的时候能有人捧着你的骨灰撒向心向往之的大海,因为闻到你生前的气息而泪流满面,又何尝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父母对我的爱和付出,但我总是无法面对父亲的否定。
从争吵到逃避到理解,我成长得特别慢,甚至到了今天我依然试图躲在精神的舒适区,希望不要去为生活琐事烦恼,不要去苛责家人,不要为毫无意义的事情而出离愤怒。
妈妈说我永远长不大,我倒觉得我自己看开了很多事情,不再为一点小的得失影响自己的情绪,而是学着去珍惜亲人、朋友,珍惜能为自己和身边人带来快乐的每个时刻。
电影里爸爸说能养育三个孩子,见证他们的成长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我不确定我的父亲是否也有感受到这样的幸福,只是我希望他有,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的某个时刻,我都希望他能因为这个家庭而欣慰。
也希望所有在家庭琐碎中的父母和子女,都能从中感受到哪怕片刻的幸福。
《余生的第一天》。
红酒局后,半梦半醒间看一部电影,倒是很适合。
法国人的电影就是可以这样,开一瓶红酒,然后死去。
恩,那是一瓶奥比昂。
去爱吧,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
去爱吧,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
去爱吧,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
去爱吧,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
去爱吧,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
去爱吧,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
去爱吧,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
“余生的第一天”第一次在片子中出现是在小女儿初夜之后,她一边哭泣一边写日记时出现的。
这可以说是非常糟糕的一天,16岁的生日,可是没人记得,与男友第一次做爱,之后就被甩了,从此也就彻底告别了童真,感觉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better or worse?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天,似乎是改变命运的时刻。
故事讲的其实是人之常情,本来幸福美满的家庭,餐桌上少了一个人,随着大儿子的搬出,空出了一间房,同时也在每个人的心中空出了一个角。
至此家庭成员的轨迹都发生了改变,每个人都开始拥有自己的小生活,小圈子。
大家越来越疏远,逐渐产生隔阂,但其实那一丝羁绊还是牢牢绑住的,随着家人的离去或者结婚,一家人有团聚在一起,有了新的了解和关注,孩子们也都长大,重新找到自我,有了自己的生活,家长们也都衰老逝去。
生活就是这样不知不觉间已经变成另外一个样子,不管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
讲述亲情和成长的电影,大概要成为天使爱美丽和两小无猜之后我第三喜欢的法国电影了。
这个发生在这个普通的法国五口之家的故事,在所有国家的所有家庭中都在上演。
孩子长大后与父母的分离,迟迟结束的叛逆期和终于懂得的成年人的责任,因为好奇匆匆给出去的第一次,因为渴望自由而感到窒息的家,担心失去性吸引力而惶恐无奈的中年。
其中非常还原的法国几十年前的流行也非常有趣。
没有想到三十年前法国就流行过破洞牛仔裤了。
中间妈妈阅读女儿的日记和女儿隔空段话的部分让我想到金智英里面金智英突然被代入妈妈而懂得了很多自己过去不曾注意到的妈妈的事情。
作为孩子,最容易忘记的就是父母是和我们一样有感受和苦恼的人,大概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总是被父母放在第一位的,所以已经习惯了从父母那里索取,忘记了父母也会有烦恼和脆弱。
大概所有人都觉得父母过于操心让人烦躁,又是无所不能的超人。
只有当父母倒下的时候,才会恍然顿悟父母不是无所不催的,也是需要体谅和关心的。
那个大概就是真正成熟,开始承担责任的时刻吧。
忘记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话,父母就好像屏障一样隔开在我们和死亡之间,只有当父母逝去了我们才会发现我们距离死亡是这样的接近。
其中小女儿第一次体验的性经历拍的也很妙。
小女儿在十六岁生日决定交出自己的第一次,男友脱光了上衣先进了卧室,小女儿跟着进入,关门的时候,看见儿时的自己站在门外,一脸恳求的仰望着16岁的她,好像在祈求她不要这么轻易的下决定。
最终大女孩还是关上了房门,鲜红而黏稠的血从紧闭的房门底下流出,一点点逼近小女孩的脚边。
妙的是,望着流向自己的鲜血,小女孩耸了耸肩,挑了挑眉,然后就走开了。
因为好奇草率的交出了自己的第一次,并没有留给自己最喜欢的Eric,不过这是成长痛吧,永远是鲁莽又青涩的,让人有些遗憾但是又不会后悔。
应该是一部不同年级看都会有不同感受的电影。
高兴可以这么早遇见她。
知道怎么走吗?别担心走错了路?你走错过吗?突然间 发现自己迷路了,周围没有人盼着能看见辆出租车?或者这就是家庭的力量。。。
举重若轻的化解着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但很多时候的冲突或许都只是因为一时的冲动之后却又碍于情面,可是血终究浓于水没有什么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真的这一段的对话给我留下的很深的印象父亲巧妙的回答足以打动所有人看完这个片,尤其是最后的那些零散回忆的片段往往就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有那么多看似迈不过去的坎儿实际上都只是余生的第一天的开始就像面对黑白喜事究竟是应该缅怀过去还是应该庆祝当下的幸福或许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是生活不会因此而停滞关于爱情,关于老去生活中总是有太多的痛苦和不安这一切都没有一个标准的解决方案或者这个片儿太理想化但真的生活中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当一家人重新坐在一起所有的问题都已经被时间所冲淡。。。。。。
最近看过几张碟,竟然都没看懂,看来逐渐脑残。
当然,也可能是正好遇上几个脑残导演。
为了给自己增加信心,晚上挑了一张看起来比较正常的碟。
名字叫《余生的第一天》(Premier jour du reste de ta vie Le),得过法国凯撒奖最佳导演提名,还有最佳男女新人奖。
这回看懂了,说明它确实是部正常的片子,也说明我还不很弱智,因为很多人喜欢这部片子。
只不过,印象并不很深,像喝了杯平和、舒服的凉白开。
只记得三个地方。
第一个,是片子的名字。
不懂法语,也不知道翻译得是否准确。
这个名字,是片子中小女儿16岁时,写日记中的一句话。
她把通常算是人生开始的第一天,视为余生第一天。
每个人的余生,也许都开始在不同的日子。
可以是86岁,66岁,26岁,16岁。
说不定,也可以把生出来那天,算作余生的开始。
这个人的一生,就都是余生了。
我不知道我的余生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应该比16岁晚。
我觉的可以用重要事件来划分人生阶段。
按照这个分类法,我开始过好几次余生。
第二个,是小儿子在一个隐藏吉他音乐会上,认识了一个女孩。
女孩在他皮夹克口袋里放了张纸条,上面有电话号码。
本来就可以开始一个故事了。
可是,他在车上看的时候,纸条不慎被风吹走了。
这个故事也就被风吹走了。
6年后,他清晰地回忆起那天晚上的事情,那张纸条在记忆中清晰地浮现出来,电话号码也记起来了。
他拨打了晚了6年的电话,应答的是电话留言,说没有他要找的那个人。
我们遇上了什么,如果想要,就及时抓住。
抓不住的,就让它随风而去。
而且,被风吹走的,从来都是找不回来的。
第三个,是接近片尾。
做出租司机的丈夫病逝。
晚上,妻子坐在驾驶座上,拿起他的垫背。
那个垫背是小女儿送父亲的生日礼物。
妻子拿起垫背,打开气嘴,气慢慢放了出来。
她把它靠近,嗅释放出来的味道。
那些空气,是他几天前吹进去的。
地球上有很多空气。
属于那个人的气息,只有一种。
今天对一个朋友说,我们都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意义,寻找价值,寻找愉悦和光亮,让自己感觉活着是件好事。
看完片子,想加一句:我们寻找的,还有那个独特的气息。
知道这部电影,是因为一句话:“你总是喜欢把所有事情都拖到第二天,你不能再这么拖了,因为再拖下去,你的余生就不够你用了。
”因此基于我这个拖延症晚期人群很想改变自己的心,我点开了这部电影,想知道这部电影能不能改变我一点。
初衷是这般励志,可看到一半我才发现这是一部法式家庭喜剧电影,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在看完之后对它的喜爱。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法国电影。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家庭 家庭里有五位成员:爸爸,妈妈,哥哥,弟弟以及最小的妹妹,和我们所知的法式电影标签一样,其剧情浪漫、将细水长流的家庭生活描绘出来却不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其细腻得如浓厚醇香朱古力酱的拍摄手法让人不想按下暂停键,哈哈哈 单纯对我,这是我喜欢的电影。
电影分别从5个主人公身上各选取了标志着他们余生起点的事件来描述。
首先是哥哥,他的余生第一天是从他将陪他一起度过10余年的狗狗埋葬并搬出自己生活了18年的家,遇到自己的一生挚爱伊始;接下来是当时处于叛逆期的最小女儿,其余生第一天从和渣男有了第一次性爱,结果极速被甩开始;弟弟从面对爱情到来拖延而导致爱而不得开始,妈妈是从面对衰老,缺乏老公和孩子的关注和爱护开始,而最后的父亲则是从生病之后开始。
电影是以时间线对5个记忆片段来描述,虽是间断的故事,但整个电影却不显得断断续续。
电影以事件发生的早晚顺序将5个故事串联在一起,将一个家庭中所会经历的“生老病死”全都囊括其中。
从小时候家里到处充斥的欢声笑语到我们逐渐长大,开始拥有自己生活,开始打拼事业,开始结婚。
对于爸妈来说,家里从5个人,变成4个人,再到3个人,后来最小的小孩也长大了,离开了,又只剩下了自己和相敬如宾的丈夫相互扶持。
这时丈夫得了癌症,那个和妻子相濡以沫40余年,参与你成长的那个你最亲近的人去世了。
大概是因为它描述的是大多数家庭的一个轮回,所以我这么喜欢。
总有一天作为孩子的我们会长大,会离开,总有一天,父母会老去。
时间就像传送带一般只能向前走去而不可逆,看到电影中父亲身患癌症去世那天,哥哥刚做完手术正在休息时接到妈妈的电话,弟弟是工作时接的电话,而妹妹则是和伴侣在床上欢愉听到妈妈的留言。
爸妈曾经是我们的全部,但现在却只剩这么一小部分。
这就是所谓的成长叭
余生的第一天 (2008)8.42008 / 法国 / 剧情 家庭 / 雷米·贝占松 / 雅克·冈布兰 扎布·布雷特曼
一部笑中带泪的影片,一部法式版本的《成长的烦恼》。
家庭五个成员的分段式结构组成了一段家庭成长历程。
充盈的情节、丰满的人物加上变化多端的影像音乐。
法国此类主流影片一贯保持这样的状态,有真实、有痛苦、有美好,却让你不得不羡慕一点点东西,有你所拥有的某些,却也有着你还无法触及到的。
2009-05-24
初看片名,喜欢得很,以为这部法国电影会伴有深深的存在主义的味道,就好像《别忘记你会死》、《死后方生》、《人总是要死的》等……在我的记忆中,此类作品要么讲人在意识到死亡这种意义消解体后的荒谬感,要么谈及如何对生命时光进行筹划,要么表明应该承担自身抉择的责任等的问题。
不过这部法国电影讲的却不是此类故事。
它是一部关于一个普通法国家庭当中六名家庭成员的“私人生活史”,当中有笑有泪,有悲有喜,人物真实饱满,感情细腻,确是一部值得推荐全家人一起收看的温情大片。
在这六名家庭成员的故事中,我最喜欢小女儿Fleur的故事:Fleur在16岁生日那天把第一次给了小混混萨夏,在完事以后,萨夏离她而去,Fleur为自己的决定感到万分后悔,觉得人生宝贵的第一次或许应该献给Eric,于是她在日记本中记录下“余生的第一天”……很多年以后的某天,Fleur彻夜不归,她妈妈在整理女儿Fleur的房间时意外发现了那本日记本,偷偷撬开那本日记本后,她这才知晓自己女儿的成长史:原来Fleur后来去找Eric了,而Eric后来又喜欢上别的女孩,后来Fleur又因为太过伤心,居然通过与陌生人上床的办法来逃避痛苦,再到后来,Fleur怀孕了,后来又堕胎了……堕胎的时候,陪伴在Fleur身边的是她的女性朋友,而不是她的妈妈,Fleur自问“那个Fetus(胚胎)去哪里了?
”身旁无人回答,于是Fleur只能自答“去垃圾桶那里了吗?
”我不太了解别人的生活状况,但就我个人而言,我的父母基本上是不知道我的个人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的。
其实不是我不想说,而是他们根本不会坐下来和我聊天,也不会尝试去了解我对生活的看法,尽管也有可能是我不够主动,但我想责任在父母。
甚至很多时候,我都会想是否我的想法和生活经历就不值一提呢,抑或是我们的社会太过于内敛,太缺乏那种西方电影当中常见的家庭温暖呢?
我找不到答案,所以只能搪塞给自己一句:我不出名。
在过去的一年,我拥有很多时光能够和我父亲单独吃饭。
他是一个非常内敛的人,但慢慢地在我的追问下,他会讲他很多的生活经历,讲他青年时期在四会当知青时的故事,讲他九二年当上副经理时的工资,讲他后来怎样下岗了然后又重新再就业,讲他现在的工作表现和公司中的人际纠纷处理,还会讲到我们家族的历史以及宗亲关系……在很多个瞬间,我在聆听我爸爸讲这些故事的时候都会发现他脸上会有一种欢愉的亮光,我想他一定是很开心,他一定很开心能与我分享他的生活经历;也有很多个瞬间,我都感受到原来静静地聆听本身就是一种关爱,原来能够找到一个愿意静静听你讲述过去的故事的人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二十几年来,我第一次说服我自己:我应该有个孩子。
在电影《余生的第一天》的结尾部分,有一个场面感人至深:故事当中的“爸爸”在餐台上面对着夫人和三个子女深情地讲:“看着你们三个长大是我经历过最美好的事情”。
那一刻,我想类似的话一定也深埋在我父母的心底的。
最后,引用一下鲍曼的话,他说对死亡的反应有两种策略,一种是现代的,一种是后现代的。
后现代的策略是一种解构“不朽”的策略,它会使到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引人注目的中心,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提升到只为“伟人”预留的位置上。
而我想这种后现代策略也必定适用于“私人生活史”,并非只有名人才能讲述他的“私人生活史”。
所以,一起聆听和书写吧!
透过时间,透过死亡,才透过爱。
从聚到散再到合,从喜到悲再到乐。
父亲与爷爷的间隙,在爷爷的葬礼上愈合。
五口之家的间隙,在爸爸的死亡后愈合。
仿佛一切都迟到了,但是一切都会好转。
片尾大概也是预示着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家庭的形成。
新旧交替,时光流转,将会更加懂得了珍爱家人和珍爱人生。
ps:两个儿子都好帅气呦!
女儿不化浓妆也很美~~
越看越觉得好看。三个孩子各有特色,老大扬起头的时候眼神和胡子都很像Jean Reno,老二像个幽灵一样生活在家里,而小妹最精彩的是老妈翻看她日记的那一段。剪辑是本片的绝对亮点
余生的第一天+天伦之旅=男人后半辈子可遇见的悲剧
還好把。。。
不明就里……
一部真是的法国家庭生活情景剧
父亲认为 爷爷在孙子婚礼当天死了 婚礼就不能照常进行 这是什么强盗逻辑??????
俩帅哥~好看~
和法陪的同学一起看的,忘记剧情了。。。
三星半。不错的家庭肥皂剧,一屋子都情绪不稳定,互相的扭结缠绕。明明多半剧情都是关于伤害,最后还是要落到温馨的底子上。妈妈给腰垫放气感受死老公最后气息那一幕最感人。
法国电影烂起来真是没有下限,歌倒是不错
很感人的家庭剧!尤其是看到玛丽打开气囊,感受丈夫气息的镜头,深深被感动了...
1-3-2010@pipi6.5/7。我只看得到美男。。。
电影后半部分渐入佳境,之前略显拖沓。一个家庭的前行其实非常不易,幸运的是在余生能冰释前嫌。又闻Perfect Day,被煽到了。
平淡见真 背景音乐嘿有意思
最后母亲打开腰枕感受丈夫气息的片段突然深深打动了我
法國人的家庭片怎麼拍得這樣好看,又不同於大多數法國片的絮絮叨叨,流暢又真情流露,配樂也棒極了
出租车老湿机家好富裕.女儿真丑..真壮. 开了一瓶红酒.然后死去...恩.我喜欢这个.
好无聊的说
血濃於水, 親情的磕磕絆絆相濡以沫, 那種默契和依賴只能用血緣來解釋. 影片分了幾個章節, 但敘述是按前後的時間線索, 主題各有側重. 從一個家庭的誕生到解體, 每一次變化都在告訴人們惜取眼前人. 結尾那首Perfect Day完全煽情, 妻子輕輕放出丈夫生前垂在靠墊里的一點氣息, 是最感動的昇華.
无法坚持30分钟!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