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深夜食堂》是简单的泡饭,那么《点心之家》就是小巧的寿司;一个是深夜温暖的灯光,一个是冬日柔和的阳光,都是我喜欢的,恰到好处的温柔。
我并不是日剧资深粉丝,看过的日剧也就十部左右,但喜欢日剧的理由或许可以用豆瓣某一豆友的相册标题概括:始于偶然,但欣喜相逢。
就像自己喜欢日料,抑或是自己喜欢田村正和一样,那个举手投足之间都温暖到极致的男人,心田仿佛有白水溪流过,安静的毫不突兀。
记忆中总有这样一个小卖部,挂着各种各样的零食和玩具,在校门口、在巷子里、在街道深处,八零后、九零初大部分人的童年都喜欢在这样的小卖部前流连忘返,然后乖乖地上缴自己为数不多的零用钱,一个低劣的口香糖、一张粗糙的贴片、一副脏兮兮的卡牌都可以让孩提时代的你我开心很久。
大部分人都喜欢这种感觉吧,多年后重返童年玩耍的地方,发现有个人依然记得你,应该很欣喜吧,因为被人记得总好过被人遗忘,因为所有的记忆都需要一个载体,更何况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很喜欢这类日剧那种慵懒的感觉,仿佛某个午后,踢完足球的我躺在暖暖的阳光中,只顾着看天上云朵的变幻,似乎连空气也变得懒懒的。
看这类日剧,总觉得是在向老朋友倾诉。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要对方给出建议,只是想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在倾诉前就已经做好了决定,有个懂得聆听的朋友真的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当然,小田切让的出演也是一大亮点,这个在《深夜食堂》里有些神经质的哲理男,后来变身更加神经质的小警察,在《点心之家》中,被粉丝戏称为“穿秋衣也可以很帅的男人”。
尽管只看了第一集,但我想剩下的九集应该不会让自己失望,忙碌了一天总得给心找个休息的地方。
如果你累了,如果《深夜食堂》人太多,如果《解忧杂货店》回信太慢,那么请来《点心之家》,买个棒棒糖,或是买个贴片,找一找童年的记忆,也还不错啦。
不知道大家是怎样的,我小学时候超市,便利店还不流行。
最红火的是那种食杂店,卖话梅干,酸酸的糖,小浣熊方便面和各种贴纸海报。
还记得小时候喜欢柯南迷过飞轮海,大冬天冷得不行,全副武装的几个小孩放学了不会先回家,钻进暖和的小卖店,摘掉一身的手套帽子围巾,在成堆的海报里翻找自己喜欢的偶像海报,很厚的一摞,一张张不厌其烦的翻来翻去。
夏天的时候,手里顶多有个五毛钱一块钱的,五块钱应该是一笔巨款了吧,攥着手里的五毛钱,买一块浸满了色素的大冰块,咬一大口含在嘴里,真是太凉爽了,还会咯吱咯吱咬碎了吃,吃完冰块,伸出舌头都是橘子的黄色,葡萄的紫色,鲜艳得很。
还吃那种话梅干,芒果干,跳跳糖,真知棒,大大泡泡糖,无花果丝,干脆面,初中还很迷恋吃校外卖的电烤的香肠,洒多多的辣椒末。
现在那种店越来越少了,有时已经候散步会路过我的小学和初中,已经没有勇气再进去逛逛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已经不是可以随意逛食杂店的年纪了。
好像就一瞬间,就长大了。
这剧很妙,节奏缓慢,却又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很多,猝不及防,却又情理中,并不突兀。
就像生活一样,看似没什么改变,我们依旧像模像样的活着。
可是内在的东西,那些我们曾经珍视的,熟悉的,亲近的,以为永远不变的已经不知不觉不见了。
但是我们又有了新的珍视,熟悉,亲近,以为永远不变的人事。
演员也很妙,小田切让有多帅,即使打扮成蘑菇头,胡子拉碴,穿着随意不过的衣服,好像睁不开的眼睛也能让我无数次在出现他脸部特写的时候被迷晕(这都是一个晚期颜控的胡言乱语)。
看着他们四个聚集在樱屋后院,幼稚的吃着零食,闲聊着,好像时光倒流回到了小学,几个小朋友背着大书包,回家的路挺远的,踏着夕阳懒洋洋走着,手里拿着棒棒糖或者大冰块,心满意足的拥有了全世界的甜蜜。
每个演员的演技都很自然,自然到你以为像是夏日的悠长午后,怠惰的,有点困,吹着风,下一秒就要闭眼睛睡上一觉,以为这样的午后就是一辈子了。
可能是长大了,不再喜欢那种非常跌宕起伏的剧,每次看到有人大仇得报,看到有谁喜极而泣,看到谁仰天长啸,看到谁志得意满都觉得不真实。
(也可能是我有病,别搭理我)快意恩仇,天崩地裂,干柴烈火,电闪雷鸣,深入骨髓,有情有义,仗剑江湖,翻鱼翻身,壮士断腕,我都不那么迷恋了。
人生好像又缓慢又重复,不可能是一条直线,人心也是复杂得不可说,哪有那么多痛快。
好在这部剧,也有奇幻和意外,却是以纯正的生活做底色,朴素又真实,另一种真实,也因为真实才痛。
一开始以为是治愈,后来有弹幕说是致郁剧,要给编剧寄刀片,才慢慢感受到编剧的用心。
他用好多集铺垫了一个无限接近童年的樱屋,却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揭开了生活的真相,我们会变,亲人会走,朋友会疏远,初心会忘,但是我们还是要这么活下去。
任性的人类喜欢如同小王子一般的孩子,却又不得不抛弃所谓的纯真,所谓的可能性。
说了很多扫兴的话,其实你是怎样的人,大体上不会变太多,而且我们被爱也是因为我们心里最真实的那个样子,掩饰不了。
这一生,我们想要长大,想要改变,却又在这过程里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样子,但是也别怕,那些走过的爱过的都留下痕迹了,这一辈子我们要做的不过就是不断地成为自己,变得更像自己,而所谓的长大便是更有勇气更坚定去做自己。
即使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励志热血,即使所有的天长地久,所有的快意恩仇鲜衣怒马都是一种戏剧,永远都追求不到,那么保持想要变好的姿态也好。
让叔的第一部我看的是大川端,也是深夜剧,看着画面暗沉,其实也有很多暖心的小故事,不过并没有一条主线,紧接着看的就是和三木聪一系列的几部脱力系作品,生死论和转转,转到这部深夜剧,我以为也是一个个小故事的温馨路线,没想到很意外,各种人生缩影的浓缩,沿着さくらや的发展。
温馨的小世界,彼此守在一个保护层里,很多小小的快乐,小小的感动,小小的不安,两个过了而立之年的人争分夺秒在一起吃个午餐,为此让叔每天吃两顿午餐,这个实在是平实得太过浪漫。
两个挚友神经病一样的天使音,让人笑得很开心的两集,没想到转眼就失去了刚,但这个转折也让大家下定决心走出了保护壳。
全剧的泪点都在善良温和的奶奶身上,忘记了太郎的名字,下定决心搬去养老院,最后病危等待太郎,让叔从拒绝去养老院到改变主意的过渡演得真的很好,让人看着很感同身受,五味杂陈、百感交集,内心责备奶奶,没有理解她的善意,又觉得自己不应该那么想,采取防御机制,在生死面前理解到这点又很快宽容了年幼的春马,我觉得大结局很好,并不仅仅是不忘初心那么简单,走出了一个世界,后面的道路并不就像你想象中铺陈的那样顺遂。
而且他们还有机会,奶奶并不是已经病逝了,还有见到最后一面的可能,这就很让人感激。
最让人无语愤懑的就是八嘎的川畑,这种人这种官司,但是无论如何这是太郎和奶奶实现太郎成长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动因,从结果来看也只是一环,而且人生中有失去,也有无可奈何的变态。
让叔演这种市井小民也是非常入木,大好。
小田切让真的是深夜剧的良心。
就是那种看上去无所事事,平淡如水的深夜剧。
讲着波澜不惊的日子,以及日子里遇到的平常的人,发生的平常的事情。
看的时候觉得岁月悠闲,时光静好。
回想的时候又会心有戚戚,温暖又让人回味唏嘘。
而小田切让最适合这样的剧集不过。
从之前仿佛要和沙发厮守终生的侦探社职员到现在这个寻常巷陌里小小杂货铺的店主,他身上浑然天成的气质仿佛就是为了在深夜里讲一个无所事事的故事,过程中陪伴你,讲完后温暖你,回想起来的时候治愈你。
《小小食杂铺》里切叔留起了蘑菇头打上了小清新的柔光,但是拖鞋、络腮胡以及标志性的睡眼惺忪仍旧还在,所以故事的内核就不会变。
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长大的太郎继承了爷爷的糖果杂货铺,在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下艰难的经营着,为了维持当下与奶奶的日常生活,甚至还要打一份辛苦的夜间零工。
日子过得不好,当然也不坏,尽管辛苦,但是每日里和好朋友聊聊天,逗一逗光顾店里的小孩子,与奶奶一起洗菜做饭,每一日也是平安度过。
然而这样的平静因为当年的同学现在的单亲妈妈礼子的回来而被打破,原本简单的日子忽然变得生动起来,太郎开始面对人生从未有之的选择。
这选择说到底就是改变。
奶奶说,既然店铺经营困难,不如就把房子买了吧,这样你就可以过你的生活了;礼子说,你是好人,这是我的儿子,既然你能正常的说话,不如我们....在突如其来的可能变故面前,太郎平静如水的生活忽然变得波澜起来。
在这样的波澜面前,太郎难免不知所措,难免慌乱。
因为人啊,说到底,是害怕改变的,尤其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剧中太郎面对奶奶劝他关掉店铺的建议时说起了小时候自己害怕座钟走动时候的声音的记忆,因为那些滴答声在提醒着自己,时光飞逝,生命里挚爱的人和物都会离去,新的人和事物也会到来,如同早逝的父母,一去不回,如同长大的日子,无法逃避。
而这些离去和到来的,无不意味着手足无措的变化,我们恰恰害怕变化,害怕变化带来的不安定和未知。
其实不光是太郎,剧中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忐忑度日,即使是离开又回来见过外面世界的礼子,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感情时,也是不断提醒自己:你是单亲母亲,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为了逃避变化,剧集中的每个人都努力的维持着当下的生活,维持着已经拥有的平淡和其中的快乐,即使澡堂生意清淡,即使日日无所事事晒着太阳,即使这样,也很好。
好过颠沛流离的变化无常。
但是,生活怎么可能一成不变的,时间带来,时间带走,时间唯独不会停止。
最无常的便是变化着的生活。
于是礼子出现了,于是杂货店是关是开,都成了无法回避的现实生活。
而我们和生活的对决以及妥协,便是接受这些变化。
如同剧集里面的太郎对奶奶说的那样,我已经 不害怕钟表的滴答声了。
因为知道无法回避,所以虽然有万千的困难仍旧要面对。
这就是人生。
终其全部,每个人无非就是学会能够坦然或者假装坦然的面对生命里面的那些变化。
然后祈祷着,或许有一天,能够将滴答声听成一首动听的歌。
———————————————————————————————————————————看完最后一集,真的哭了。
成长的代价永远都是这样吗?
得到的都是侥幸,失去的确是人生。
我们一边恐惧着变化,一边又在变化中失去了曾经.....
“是大人了吧,拿出勇气来;是大人了吧,肯定知道的。
就算悲伤的时候,也要把眼泪藏起来;像小时候一样,拿出勇气来吧!
肯定不会迷失方向,走到你家门前…”每次片尾曲响起,儿时的美好回忆会随之涌上心头。
庆幸自己坚持看完了全剧,无比感谢石井裕也给出了高质量结局。
起初追剧,是冲着石井的风格来的,当然也因为有让叔加持。
非常喜欢石井的《编舟记》。
他有通过影像把平凡枯燥诠释出生动和光彩的能力。
闷闷的剧情铺陈随着进度条的位移一点点酝酿出动人的情绪。
《糖果之家》可以称得上是石井风格的升华之作。
同样是小人物,乍看有些废柴,但内心富足而温暖。
即使周遭变幻,世风日下,这群享受小确幸的人心里充实得仿佛全世界。
其实,脆弱的并不是人心,只是现实而已。
而成长,则是学会用心打破现实的枷锁。
石井想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樱屋代表心里质朴单纯而愉悦的内容,仿佛灵魂散发的力量,是精神的支柱。
奶奶是有着强大内心的大人,所以对于樱屋并没有太郎以为的执着。
因为她非常明白什么最重要,守护内心重要的本质比守护象征物更加重要。
因此,建议卖房、独自进养老院,是她为深爱的太郎做出的坚定选择。
对她本人而言,没所谓牺牲或委屈,这份决定,只是一份爱如此简单。
而这一点,太郎在最后决定前往养老院探望病危的奶奶时才真正领悟到吧。
现实是残酷的,又如何呢?
没有谁规定,面对残酷就必须化身恶魔与之抗争。
人生的个中滋味,不过是内心的选择罢了。
是粘牙棒还是马卡龙是绣花布鞋还是Laboutin还记得最喜欢的那个自己吗?
一直到后三集才看起劲来,前几集清粥一样的叙事让我发现自己的口味变了…但这小小的故事其实很贴近我平凡的生活。
我的生活中也有那么一家一直还营业到现在的小杂食铺,在时过境迁的街道上,只有它还是老样子,从门面看去,四周和柜台里都填满了琳琅满目的零食和小杂货,小学绝对是放学后会光顾的地方,而现在也只是路过它而已。
小学时候各种记忆都在它周围发生,和同学相约吃早点,就是在它家旁边角落里的小锅米线,这家的小锅米线也是我记忆里最好吃的,长大后再没有吃过那样的味道。
小学中学的朋友家都在小杂食铺上下些的位置,外婆家也在附近,上下学都是和外婆一起来回,我总是坐在外婆卖拉拉粉和木瓜水的小桌车里,来回的路上最喜欢坐那里头看外面,矮矮的沿途的街景。
对于记性不好的我来说,这些回忆都是宝贵的。
然后和剧里一样,我身边的老友也是老同学,而长大了会发现,记忆里的其他同学也只是当时自己的印象中的样子,长大了再聊起来,才会发现自己小时候注意不到不懂的事情。
也有欺负过的同学,有被漠视的同学,有没被自己记得的同学,各式各样的同学都和自己有微妙的联系,一直到现在。
而同学们也经历着各式各样的人生。
这部剧从同学们的故事散开来,很容易让我们每个人都联想到自己,因为我们都多少有过同样的经历。
所以即使前几集差点让我想弃,也还是让我想起了我的各种同学,以及和他们之间的故事。
再加上前不久,我也经历了我的高中同桌不幸意外去世的事情,不禁感叹……差点让我想弃剧,还因为我现在有点看不下去这种都多大的人了还不能踏出一步的情节,三十几了都做不到,还要到什么时候才觉悟?
不过还好后面也还是有进步了。
其实也知道,人总是有些想一直守下去的东西。
我也一直赞成,有赤子之心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可是你不能不成熟。
可是往往也觉得悲从中来,什么都想抓住,在匆忙的人生旅途中,却不得不有些被冲淡的部分。
看到两个好友各自有了好的发展,看到他们神采奕奕的样子,我是很喜欢的,觉得啊帅帅的小田切和胜地凉终于回来了,但这其实也是出于自己对两个俳优的私心。
在曾经谁也会想我不会忘记,一定一定,可在时间的洪流中,有些心中的执念还是很难再坚持,就算是曾经最最重要的东西。
当三枝质问太郎时,也是对忙碌于当下的自己的质问。
看到这样的质问,让本来觉得他们现在这样很好的我,也想起了偶尔,自己也会在一个安静的间隙,觉得自己疏远了的曾经深爱的东西,心中的那种说不上来的感觉……我也曾经同样想着,不管以后怎么样一定要记得,一定要继续,一定要去做,可不知不觉时间就这样溜走了很久很久。
看到太郎居然有半年没去看过奶奶,我很惊讶,然后顺便庆幸自己前天刚去探望过外婆。
是的,在和太郎差不多的年纪,已经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有多可怕。
我深知有很多事情不能拖延,一定要抽空去做一做,因为我不想后悔,所以我也随时提醒自己,努力去践行。
久违的是,最近回归的日剧,演员阵容总是让人欣喜。
小田切让跟加濑亮是日本最钟爱的演员,嗯,真正的演员,电视剧跟电影只要有他俩的名字,自然是不在乎是什么剧都会想要看一看。
点心之家里,太郎从小失去父母后就跟爷爷奶奶同住,爷爷奶奶经营着小卖部,就是那种啊,在我们家的巷子里,我们看了十几年都没变过的那种小卖部,嗯。
老旧的装潢,各种零食新奇小玩意塞满的小空间,小时候最喜欢的小卖部。
长大以后,接手了家里的小卖部,可是现在7-11、全家这种24小时的便利店那么多,小卖部在渐渐入不敷出,太郎白天守着小卖部,晚上定八点的闹钟去建筑工地打工到早晨七八点的空档拖着满身污泥回家,奶奶很心疼,总是在八点太郎要出发去打工的时候给他做饭团,太郎分明说奶奶,不要这么麻烦了,奶奶说,我能为你做的只有这个了,不好意思呢。
爷爷过世后,太郎接手下这个店想的是,爷爷奶奶照顾了我这么多年,我理应是要好好照顾他们的,理应把小卖部继承下来的。
所以在奶奶说,太郎啊,要不我们把这个地方卖了吧,这个地段的话你还能拿到独立生活钱,奶奶也可以有一点,这样就足够了。
太郎却说,奶奶你别多想,我可以的。
可是啊,太郎在跟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大家却还是那样的废柴,说着,啊,如果那个女生喜欢我的话就困扰了啊,我养不起她的啊这种话,对着十几年没见过面的礼子,依然开着小时候的那种玩笑,过了十几年初次相见的礼子吓得立马逃走了,第二次在小卖部遇见的时候,太郎却还是依然还是打着招呼,像这十几年没相遇的时光不曾存在一样,礼子说,啊,还好啊,你还能正常说话。
嗯,想到这里,开始脑子里只能闪现出画面了,礼子买了小卖部的零食跟太郎在后院吃着,跟着太郎把脚搭在另外一张椅子上,不拘束,礼子笑着说,真好,跟小时候一样;太郎打完工,拖着满身泥泞去帮礼子的儿子春马买了一个没有滴答响的闹钟,因着自己小时候其实最怕的就是房间里时钟的滴答声,感觉像是一分一秒在流失很快就会失去身边的人,非常恐惧。
他的温柔,像一个温暖而柔软的怀抱瞬间拥抱了自己。
所以说,演技派真的很厉害啊,日剧里的深夜剧里的演员真的很厉害啊,这些日常里的生活演绎得简直好得不像话。
继续期待咯
小小食杂铺,表面是讲述了一个小小食杂铺最终如何走向结束的故事,但实际上讲述的确实我们人内心的感情变迁。
小田切让和八千草薫真正让这部剧活了起来。
这部电视剧不像一般的日剧那么正能量。
虽然画面很温馨,但是全篇总是充实着一种堕落、慵懒与颓废的感觉。
就像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一样。
最初坚持继续讲食杂铺的理由,是对奶奶的感情。
但是到了最后,甚至到了接近半年都没有去养老院看望奶奶。
这就是我们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你追求的东西,在一点点慢慢变化。
刚开始你追求着亲情。
但是有情却不能饮水饱,然后我们为了让爱的人过得更好,开始努力奋斗。
也就是在这个奋斗的过程,我们被那所谓的成功迷惑了,我们成为了追求成功的傻子。
只看重结果,忘记过程的傻子。
然后,我们的世界崩塌了,不是轰的一声突然崩塌,而是唏嘘一声悄悄逝去。
你只有看到世界崩塌了,才反应过来,失去的不止那么一点点,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
但是,人们就是这样,只有真正知道了失去的痛苦,才会后悔曾经自己是那么的无知。
然而,已为时太晚。
原是零食一人食之无味,最恰为聚后院,闲散坐落庭院各处,随思绪漫天飞舞、四方言论无止境,一同品尝才有滋味;可以零食也可以小酌一番;其间基情不免而又见怪不怪,就是傲娇矫情,起初鸡汤灌之,倒还落个慵懒舒适还有理,一个劲呆笑;各种脑洞、小细节,是奇怪、无厘头、而又干脆利落、简明扼要处理之,语言又止的那羞涩呆萌傻笑最是让人不自觉嘴角上扬跟着心里开花。
昨天发布会结束去地铁的路上,渴的不行,三元桥那边摩登大厦间有一条快餐小街,中间有一个超市,我在门口拿了瓶水进去结账,店里一个60岁上下的阿姨坐在柜台里面,她看着我说,小姑娘,拿那边架子上的水,外面的水太凉。
我乖乖去架子上拿了瓶苏打水,阿姨说,这个有点甜哦。
我付完钱拧开水瓶盖,阿姨说现在喝,外面凉。
我说太渴哦,阿姨说你们走路走得多。
喝完水,阿姨说,把水放书包里,拿在手里冷。
我把后面的书包拽到前面来,把水放进书包里。
出门继续走去地铁站。
晚上回来,辞职了。
今天没去上班,几个小时把这部剧看完了,看着就上起了昨天的那位阿姨。
小城里也许走哪都会遇到熟人,在北京的冬天也可以遇到这个暖心的阿姨真是温暖。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些职业免不了被淘汰,老人在这些事情上有时候比年轻人更看得远,看得开。
听说一个词,社会性断奶,太郎在奶奶卖掉店之前,是不是一直躲在爷爷为他建造的这个小花园、小王国里呢。
而奶奶住进了养老院,太郎认真做菜,成为被社会接受并认可的人,却忘记去看奶奶,得到的失落在他们得知奶奶病重的清晨将他们淹没,他们又开始回想在店里的时光。
童年一起见过河童,成年后又一起抓过天使的玩伴,以为对方永远不会老,却也在醉酒后说出,都会忘记的,以前以为特别珍重的,以后都会忘记的,就像你忘了去看奶奶,我忘了我为什么要写剧本。
得到的失落。
生活困难,却安然自得。
生活快起来了、好起来了,又开始怀念。
其实这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想太多总会让事情变得复杂,而复杂是有人在作怪,而不是整个社会怎么样了。
比起生活的水深火热中的乌克兰人民,小学同学的遭遇更会让我们流泪和忏悔。
比起奥运会,好朋友的电视剧更重要。
这就是人性的可爱,也是人性的美好。
关心可以关心的人,感谢可以感谢的人,努力可以努力的事,生活就是一直走,别回头。
接受一切,感激一切,而后忘掉一切。
不认同这种怀念甚至提倡固步自封于过去的价值取向。
有略显神棍的展开,本质还是如想象中的那样的治愈系温情日剧,也许碍于时长,剧情编排稍欠稳妥铺展与深入挖掘,不过虽未有大风大浪,却几度泪眼,一如生活本来的面目。奶奶面对孙辈百感交集的眼神流转,演技绝不是素的。最后定格的镜头隽永绵长,再念念不忘,也不复我们当初的模样啊。
年度最佳日剧
虽然有让叔这样行走的苏和绝配的尴尬美学,还是觉得这剧情太平淡了。每集的剧情都没什么关联,感慨的世事也没到点上。
知道你还会看并且推荐给我这样的剧,我就放心啦。全程花痴小田切让,“被天使咬然后有了天使的声音”那集笑成傻逼……
男神小田切让+尾野真千子 !!!看了三集已经有当初《深夜食堂》第一季给我的惊艳了!\(≧▽≦)/ *看完最后一集了,完全没想到结局是这样。以前觉得很重要的东西,渐渐都会忘记的。根本不是温情治愈的故事。我哭了,想起刚刚去世的奶奶。*
。。。
没看之前以为是治愈系的我也太天真了(
男主角的此类煽情片我就完全看不下去。《深夜食堂》《川端》……/第二次勉强自己刷还是不行……
比我想象的无趣得多啊!可能是和我的心境不符合吧!
太温吞了,无论有怎么样的情怀,剧作依旧是短板。
内心涌出千言万语!前5集纯粹刷脸,看看wuli让叔,时而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时而傲娇吃飞醋什么的。让叔就是有一种披块破布都帅出天界的气质!!即使穿着老土的衣服镜头下都能那么美!以为6、7集是这部片子的精华的我真是太甜了。以为第8集就该温馨结尾的我还是太甜了!9.10集看到心塞看到泪流不止。
我不喜欢。混吃等死也能包装成在追求美好,很日常,但不喜欢。
便利屋,侦探社,食杂铺…日本角落,温馨日常。【2016.01.10】
May 2~3,2016.完全无聊。
本来想给1星的 大概是自己浮躁了 看不见慢节奏的文艺片 剧情也一般 多一星想给到中间让我捧腹大笑的天使歌剧二人组哈哈哈哈哈
说是治愈,结局比什么都残忍
让的表演看起来很舒服。
基情大过男女之情
看过的最没意思的日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