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追到最后,我就不吐槽苏醒顶着安迪脸演了一整部剧,让我火的是为什么要把老邹写死了?
整部剧最好的一个人就是老邹了,对老婆孩子好,对朋友好。
可是编剧为了给奚斌他们家制造矛盾,为了成全奚斌,为了奚斌后面的成功,残忍的让老邹出车祸死去,你想过他老邹的妻子孩子吗?
编剧就不能用其他方法让奚斌成长吗?
看到老邹死去后面其实就大概知道剧情什么走向了,太没创新,剧情老套。
差评!
《陪你一起长大》刘涛在剧中饰演的苏醒是一名金牌设计师。
她所居住的小区对口的是一所百年老校夏阳路小学,师资力量雄厚。
然而,因为孩子户口迁入时间晚了几天,可能会面临被统筹的境况,一时间焦虑万分。
她找到小区业委会的主任,想要申诉孩子上学的事情,为此差点耽误了和公司大客户的会面。
苏醒急急忙忙赶到公司,抬手看了下表,距离和客户约定的时间还有120秒。
走到会议室门口,她停下来做了一个深呼吸,然后推门进去。
因为踩点到,大客户顾家伟有点不高兴了,苏醒想和他握手都没有理会,苏醒打开笔记本,准备介绍设计方案时。
顾家伟抬手阻止了她。
并说道:“对于第一次跟我见面就迟到的人,我基本上都是一票否决的。
”苏醒似乎有些无措,抬眼看了看一旁的领导。
顾家伟接着又说:“但是对于这样漂亮的女设计师我可以既往不咎。
”苏醒一听就不高兴了:“不好意思啊,顾先生。
我刚才进来的时候是10点59分,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并没有迟到。
而且据我所知,您公司的另一位合伙人,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士呢?
”顾家伟也不高兴了:“据你所知?
那据你所知她至今都是单身吗?
因为她单身,她可以对工作倾注百分之百的热情。
”看着两人快要吵起来了,苏醒的上司急忙打圆场,说苏醒是公司的金牌设计师,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都是非常好的。
顾家伟也说自己没有怀疑她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但是随后又问到:“苏小姐结婚了吧?
有小朋友了?
”看着苏醒点头,顾家伟拍了下大腿,说:“女人,一旦结婚生子之后,她这个精力啊,很多时候就偏向于家庭,她能给工作加几分?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公司屡见不鲜。
都是名校毕业,一旦结婚生子之后,都选择了做全职太太。
这说明一个问题,平衡事业和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是一个大学问。
”苏醒笑了笑,随即问道:“顾先生也有家庭吧?
其实我也很好奇,您是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呢?
”
顾家伟说:“我负责赚钱养家,我太太负责貌美如花。
”苏醒上司和刚刚空降来的男设计师听完之后竖起大拇指,说顾总好刚,顾太太好幸福啊。
苏醒却说:“所以顾先生的成功,是以牺牲太太的事业而成就的。
”不得不说,苏醒的这段话真的是说到了点子上。
这是多少女人心中的痛。
很多人都认为职场女性在工作之外必须管好家庭,管好孩子,不然就不是一个好妈妈。
但是大家却从来不会问一位职场男性这样的问题,因为公众默认男性即便在结婚之后,也不需要对家庭付出更多。
在很多时候,结婚对于一个职场男性是加分项,而对于职场女性,是减分项。
也许当这个社会上的人不再问女性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之后,男性才会与女性在家庭中付出的接近均衡吧。
男性又是如何看待:“事业与家庭的平衡呢?
”
可以说,这部剧中每个妈妈,都是普通人,有着这样那样不明智的做法,但是前提都是一门心思为了自己的孩子。
陶昕然饰演的沈晓燕,是一个学历不高但非常吃苦耐劳的女人。
她老公在剧情的前半部分酗酒、打牌,不务正业。
最后因为前妻受到追求、想给儿子完整的家等等因素痛改前非。
现实生活里,可以说,这样的男人几乎不可能改变。
谈谈我的亲舅舅,一个快五十岁游手好闲的男人,前半生浪荡离异后娶了头婚的舅妈,小他十岁,生了个女儿。
然后,生活并没有因为新生命的诞生好下去。
不仅在生孩子的时候大言不惭的在医院抛出:哪个女人不生孩子的言论,还在月子期间出轨,将家中房子抵押做生意,以为可以发大财,最后父母留下的房子也保不住,夫妻现在离异。
而他前妻,也像剧中的女性角色一样,依旧和他生活在一起。
只能说,这个剧 还是很真实的 哈哈哈 艺术源于生活——————————————————我忽略了人生永远都在现在进行时,少写了后半部分,我舅舅有了孩子以后一心扑在孩子身上,甚至变成了一个好人。
亲人是会带来奇迹般的改变的,虽然他现在已经走了。
原来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是有缘由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没有无缘无故的作恶,一个人在不好的情绪里一定有他内心深处的伤痕与对世界的误解,愿他在天堂得到内心的安宁。
基本从第一集追到了大结局,最带感的一家子就是林芸芸一家啦!
我前段时间看到颖儿,就有点牙痒痒 。
生活爱情和面对孩子时的矛盾真是太常见了。
也希望很多家庭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都从爱的角度出发,用更多换位思考和理解真心换真心,这样一家人才会幸福。
(如果可以我想一直猫在你怀里陪你看花海,一猫两人三餐四季,你和我的roseonly。
“我肯定不想当个刹那烟火,我得输出自己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价值。
”“我最终希望在这个社会,在这个世界有我自己的位置。
”)
最近一直在追这部电视剧,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导师!
以四个家庭为切入点,讲述了升学之际,四个不同的家庭所面临的育儿故事,直面“家有萌娃”的新手父母们经历的种种挑战与成长故事,还对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代际关系展开了深刻的探讨,父母“硬核”成长指南呼之欲出。
用温暖现实主义讲述家庭教育中的智慧,为家长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教育方法和焦虑情绪的纾解通道,给予观众深刻且有意义的教育思考和价值引导 。
看了这剧,对还没要小孩的夫妻来说真是误导,慢慢的恐惧,谁还敢要小孩?
没有小孩,也不知道要了小孩之后这些事是真的假的,好迷茫。
一部宝妈剧,整的有点像宫廷剧。
妈妈之前的勾心斗角,整的孩子都没有那份单纯和童真,还可怕了。
确实是一部想时时刻刻上热搜的剧,为了能火,各种糟心的事都能出现,毫无家庭温馨感。
这界父母一面打着让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一面对孩子的教育盲目焦虑。
“阅读能力要从孕期培养”“英语要抓住语言敏感期”“舞蹈、乐器最晚6岁开始”“拼花样不说还得拼身体”“游泳、篮球、跳绳究竟报哪一个在纠结”······大家都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可是这么多起跑线究竟哪条才是真正的起跑线呢?
哪条关系到孩子的未来?
孩子的未来要成什么样子才算好?
我想但凡一个负责任的人,都不敢对此轻易下结论。
猫妈更不敢,作为一位刚经历了幼升小的家长,我的认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01好的教育是母亲靠牺牲自己来成就的吗?
《陪你一起长大》中,林芸芸的女儿芭蕾、钢琴、流利的法语演讲就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吗?
苏醒的儿子在地上打滚惹得大家一片哄堂大笑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吗?
沈晓燕在超市上班,离婚带着一个儿子,她的所有爱都倾注在儿子身上,她的儿子玩转魔方被推优成功,他也赢在起跑线上了吗?
·····幼升小和小升初拼家长,拼学位房。
咱们还在打拼买学位房的时候,人家的学位房爷爷奶奶留下的。
咱们还在求生存的时候,人家有三代吃不完的家产。
·····幼升小进好小学是为了什么?
进好初中。
进好初中是为了什么?
上好高中。
进好高中是为了什么?
上好大学。
上好大学是为了什么?
挣钱。
在这个买学位房——进好高中——进好大学——好工作的逻辑链里,大家最终的目的是挣钱,挣很多钱,实现富可代代相传,要么一生荣华,要么阶级跨越。
而只是把上学作为最基础的手段。
那林芸芸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丈夫让她专职在家,专职培养女儿,做一位好妈妈。
她所有的精力就是将女儿的日常表安排得满当妥帖,什么时候练习法语,什么时候练习英语,什么时候练习芭蕾,什么时候练习钢琴。
在推优时,新月毫不磕绊的一连表演了三个节目,真可谓牛娃一枚,这不觉中又诱发了一波普娃家长的羡慕和焦虑。
为什么优秀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此时此刻林芸芸的女儿真是为父母赚足了面子。
我们再深想一下,就这样一位优秀的女儿,父母对她投以这么大的代价培养,这么高的期望,那她的未来怎样过才算不失父母的面子?
我们做这么多的努力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面子?
还是为了让孩子获得幸福?
假使林芸芸靠牺牲自己把女儿新月送进了名牌大学,读博或博士后,她以后也像母亲一样以牺牲自己来培育下一代,周而复始,她的幸福感在哪里?
她的自我价值在哪里?
02好的教育需要给孩子提供无忧的物质保障来成就吗?
作为新手父母,我们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但是我们迷茫的是什么是最好的?
在父母对孩子前途担忧的驱动下,父母焦虑的是对未来的未知,对自身现状的不满。
我们所谓的育儿焦虑不如说是阶层焦虑,我们都是普通工薪阶层,靠一路打拼跻身大城市,不是富二代,也不是拆二代,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下一代比我们更好。
可现实是:别人家的孩子报的是最贵的补习班;而我们只能根据钱来衡量报哪个更经济实惠。
别人家的孩子三岁就能熟练地背诵唐诗三百首;而我们的孩子三岁背一首唐诗都磕磕绊绊。
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兴趣爱好一样没落下;自己家的孩子因为学习,取消了各种兴趣班,成绩还是居低不高。
别人家的孩子母亲全身心陪伴,而我们还停留在养家糊口阶层。
······我们衡量教育好坏最直观的一个标准就是:谁家的孩子成绩好?
谁家的孩子会几样乐器?
谁家的孩子魔方玩得好?
谁家的孩子口才好?
我们只有短视的比较,没有更长远的见解。
比娃的竞技场上,实则是家长间无硝烟的攀比。
我们因为孩子的平庸表现而焦急不堪,我们为孩子跑得快,跳得好,唱腔清晰,反应敏捷而呐喊助威。
此时此刻,我们有谁考虑过孩子的感受,考虑过孩子的脆弱,考虑过孩子的真实需求呢?
当我看到《陪你一起长大》中的奚望,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到这个小男孩在台上为大家表演一个叫《秘密》的节目,引起大人哄堂大笑的时候,我觉得他是一个有创造力的孩子。
当我看到他在接力赛上不敢从高高的爬梯上下来,骑坐在上面看其他同学来来往往,被各种讥笑的时候,我看到了这个小男孩的脆弱。
当我看到新月爸爸让新月只许拿第一,不许拿第二,却从不给新月爱的抱抱时,新月的可怜。
家长们都很爱孩子,都忙着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保障,忙着给孩子最昂贵的爱,忙着挑剔孩子的努力和缺点,不愿意接受孩子的平庸,可曾有考虑过孩子最需要什么样的爱吗?
03比学位房更昂贵的教育是父母的平常心。
可能正处于育儿焦虑期的家长会对我的观点嗤之以鼻: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或者说我伪佛系。
幼升小推优。
小升初掐尖。
中考录取比例由原来的6:4到现在的5:5(西安数据)。
二三本合并后,大家都不甘心只上个二本。
研究生好进难毕业,一不小心还会被清退。
······那些佛系的人就如同炉子上的茶壶,屁股都烧红了,还在强忍着痛吹口哨。
其实我们再来想想,我们一味焦虑能解决根本问题吗?
我们把孩子逼上梁山,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把家庭幸福指数拉低,就能给孩子一个好未来吗?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在《认知发展》中提出了“元认知”一说,元认知是对自己思考和学习过程的认知、理解和监控。
这个大家听起来可能觉得有点抽象,我们再换个说法,这个就类似于孔子《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
当你焦虑的时候,当你情绪失控的时候,当你吼孩子的时候,当你不能接纳孩子的情绪的时候,你先仔细想想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如何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从而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和优化,拥有元认知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平常心育儿。
有一次,我辅导女儿写作业,女儿写作业实在太慢了,我着急大吼她几句,希望她能够更快的完成学习任务,可是没想到结果适得其反,她非但没有快反而越慢。
我再次催促并大吼,孩子突然委屈哭了起来,导致作业进度彻底无法进行。
事后我才意识到不是孩子慢,是我太着急了,我急着去加班,希望孩子如我想象的完成学习任务。
我着急给自己腾时间,却责怪孩子写得慢。
而孩子慢不应该是她这个年龄阶段应该有的节奏吗?
通过元认知的育儿思维,每个家长可以做到平常心育儿,而平常心的教育比学区房更能够维护亲子关系。
拥有元认知思维每位家长应该做到三点:第一,我们可以通过觉察,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我们就可以更理解他们行为的背后真实的需求和感受。
第二,通过思维换位来跟孩子沟通。
第三,用积极的倾听来观察和回应孩子。
现在我们就来用元认知思维反思一下,当你三十多岁,生命中也奋斗了,最好的爱情也体验了,剩下的只是重复地老去。
而当这个孩子走进你的生命中,让你的生活变得未知,他让你烦恼,让你牵挂,让你欢喜,让你惊讶,让你再经历一次童年,让你和自己的父母和解,让你理解了父母当年的心境,让你痛苦让你坚强,让你在危机中冷静,让你看到自己,让你变得勇敢,让你充满好奇,让你局促不安,也让你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我们养育了孩子,孩子也陪伴了我们 ,我们和孩子滋养了彼此也成就了彼此。
何不不常心,接受孩子的平庸和我们生活的平凡呢。
继《虎妈猫爸》之后,《陪你一起长大》是又一部聚焦幼升小题材的国产剧。
《陪你一起长大》讲述了“家有萌娃”的父母们在面对自家孩子可能无缘家门口的优质公立小学,只能去新办小学上学的情况时,所采取的不同的应对方法,由此折射出父母各异的教育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不过,《陪你一起长大》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四位妈妈面临的育儿问题带出了很多热搜话题,却忽视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关于幼升小的探讨,一定程度上很难带给观众关于“起跑线”问题的深度思考,这也是很多教育题材的国产剧在创作时面临的普遍问题。
时下,教育题材的作品大热,颇有市场。
对于创作者而言,话题和热度仅仅是创作时需要考量的一个抓手,并不应该成为衡量创作质量的重要尺度。
只有紧紧地抓住创作的核心主线,进而合理的剧情创新,才可以打造出真正能够引起观众广泛情感共鸣的优秀作品,而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中庸之作。
四组新手父母多样态度下的教育探讨 不同于聚焦中高考的《小别离》和《小欢喜》,《陪你一起长大》聚焦了学龄前儿童,通过讲述四个现代家庭育娃的故事,展现了实习期父母们在养娃途中的难题和困惑。
第一集,《陪你一起长大》便抛出了本剧的核心矛盾:优质公办小学招生人数已满,晚迁移户口的孩子将被调剂到新办小学,试图借助家长对于此事的反映呈现不同背景的家庭对于幼升小的态度。
刘涛饰演的职场女性苏醒,平日风风火火,较少关注孩子的学习,但在得知孩子无法进入优质公办小学之后,急的电影都没看就打探各种消息;颖儿饰演的全职太太刘芸芸平日里全方位辅导孩子学习,自家孩子也是众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不过,为了在公立学校读书,刘芸芸一家人亦是各种找关系。
胡可饰演的何景华和老公是二婚,有一儿一女,儿子调皮捣蛋不爱学习,但由于外公外婆经常会在夫妻二人教育孩子时强势干预,导致孩子越来越难以管教;陶昕然饰演的沈晓燕已经离婚,但因为孩子仍和前夫住一起,为了给孩子优质的教育,去学校拉横幅,一天打好几份工。
职场女性、全职太太、二胎妈妈、单亲妈妈,对应的是聪明但贪玩的奚望,文艺小公主顾新月,混世魔王蒋思远和成熟懂事的李非凡,《陪你一起长大》借助着四对背景迥异的家长对于孩子入学问题不同的反映,道出了不同背景的父母面对要不要换学区房,要不要去特长班,要不要争“推优生”等教育问题时不同的看法,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在当代强压环境中的新生代家长对待孩子教育问题的紧张程度。
在此基础上,《陪你一起长大》也借助着不同父母的处理方式相应地探讨了养娃心态的话题,比如,剧中,为孩子上学操碎了心的妈妈苏醒经常弄哭孩子,而陪孩子玩耍的爸爸奚彬在与孩子相处时却永远是欢声笑语;家庭全力支持舞蹈法语样样优秀的新月,没在校园开放日赢过未经过系统培训却能快速还原魔方的李非凡。
这样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于高压教育模式的批判,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模糊幼升小重点大写的育儿焦虑四组家庭,多样育儿态度,《陪你一起长大》以家庭为单位,讲述了父母在育儿时经历的辛酸苦辣,值得肯定。
在此基础上,该剧在多线并行的模式中加入了职场矛盾、全职太太、“丧偶式育儿”、姐弟恋、离婚不离家、外地务工人员生存、家庭暴力等诸多社会热点话题,试图拓宽剧情的想象空间,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
播出时,该剧接连斩获了#平衡事业与家庭有多难#、#妈圈凡尔赛#、#爸爸带娃灾难现场#等数条热搜,不过,由于近年来诸如此类的话题时不时就会出现在热搜上,观众对于这些话题早已司空见惯,感同身受的阈值越来越高,《陪你一起长大》对于这些话题小打小闹的探讨自然很难引起网友广泛的情感共鸣。
在话题先行的创作理念的指导下,《陪你一起长大》在剧中穿插了大量刘芸芸在家做家务、苏醒职场不顺的剧情,乃至于苏醒离职后又因为工作原因和刘芸芸闹得不愉快,两人后续在交流中,理解双方的不易,进而更好地平衡事业和家庭的关系。
过度渲染孩子必须赢在起跑线上,却将重点聚焦到职场女性和全职妈妈,一定程度上很难完成影视作品对于幼升小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现实意义。
该剧也被网友评价为“这不是《陪你一起长大》,是《陪你一起焦虑》,感觉把所有柴米油盐的状况拼凑到一块,又没有《虎妈猫爸》精彩”。
其实,这也是很多教育题材影视作品均存在的问题,此前的《少年派》和《带着爸爸去留学》均是亲子、校园、夫妻多线叙事,却呈现出了并行结构下轻重失衡、重心失重、内在推动逻辑混乱等问题。
教育题材作品大热需巧妙平衡话题与剧情随着新一代年轻人晋升父母,教育成为国民关注度愈来愈重的民生话题。
《虎妈猫爸》《小别离》《小欢喜》《陪读妈妈》等剧集从幼升小到小升初,再到中考、高考,全方位勾勒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浮世绘,也证明教育是影视市场长盛不衰的热点题材,颇具市场和话题度。
不过,在经过了《虎妈猫爸》《小别离》《小欢喜》等优质的国产教育题材作品的洗礼后,观众对于此类作品也提出了新要求。
其一是新颖但合理的设定;《小别离》热播后,教育题材的作品大量增加的同时,也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因而,教育题材的作品在创作时,应当尽量挖掘更加细分的领域,只有这样,教育题材的作品才能够拥有差异化的竞争力,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力。
比如,即将播出的《小舍得》将主角设定为一对重组家庭的姐妹,没有所谓的血缘关系,从小就互相看不惯,每次回家都会晒孩子,还会为了孩子的教育资源问题让父亲左右为难,由此引发家庭危机。
这样的设定没有强行结合社会热点,而是非常巧妙地借助教育话题,自然而然地探讨了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父女亲情。
其二是话题的深入挖掘;差异化的创作势必会带来受众范围的窄化,如此情况下,很多作品很可能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对话题的广度进行更大范围的挖掘,这样的扩充一定程度上会稀释作品对于教育话题的阐述。
教育题材的作品在保证剧集需要的戏剧效果的同时,本质还是探讨教育这一核心命题。
比如,《小欢喜》塑造了三种叙事样本,三类戏剧冲突,却以高考为核心巧妙地将父母子女、亲戚朋友到学校教师,甚至是社会各个群体都一一拉近,不仅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了当代高考众生相,还在不断的观念碰撞中不断提出关于高考这一核心命题的思考。
教育题材的影视剧经历过高光时刻,也曾沉浮囿于高考、留学及陪读等视角的老生常谈,甚至在前两年成为口碑滑坡的代表,无数个事实已然证明,一味地模仿套路向热点凑齐,风险虽小却缺乏惊喜,坚定方向合理创新才是上坡路,虽然难走,却风景无限好。
《陪你在一起长大》刷到第18集,我被沈晓燕气到了。
为了讨好林芸芸,她将苏醒送的花瓶转赠给林芸芸。
为此,她不惜疏远苏醒,反对李非凡与奚望交往。
但凡沈晓燕有良心,她都不会这样做。
先说转赠花瓶事件。
作为观众,我必须要点赞花瓶这条线,颇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气象。
林芸芸在伟云教育沙龙的施工处,看到苏醒带来的花瓶。
她误以为是沈梓浩的东西,感觉不错,果断拿走。
顾家伟看到花瓶,以为这是沈梓浩在向林芸芸献媚,醋意大发。
林芸芸明白花瓶让顾家伟误会她与沈梓浩的关系,果断扔掉花瓶。
妙的是,沈晓燕发现林芸芸想买新花瓶,她转手就将苏醒送给自己的花瓶给了林芸芸。
尽管第18集结束,《陪你在一起》没有直接展现沈晓燕给林芸芸送花瓶的场景。
但剧中已经给出足够的信息,她就是用花瓶向林芸芸献媚。
沈晓燕拿着花瓶对李翔说,她要跟人家谈感情,给儿子换一个上学的机会。
就沈晓燕的朋友圈来看,能给李非凡上培训班机会的,也只有林芸芸了。
转赠花瓶事件证明沈晓燕很不会做人。
苏醒和林芸芸向来不对付。
她把苏醒送来的花瓶转赠给林芸芸,苏醒未必生气,因为她有教养。
但林芸芸得知真相,始终没有改掉小家子气的她,肯定会发飙,因为她讨厌苏醒。
再说反对李非凡与奚望交往之事。
奚望和李非凡是同班同学,苏醒秉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教育理念,希望李非凡能成为奚望的好朋友,努力为两人接触创造机会。
另一边,林芸芸主动向沈晓燕示好,希望新月和李非凡能成为好朋友。
沈晓燕想要占林芸芸的便宜,急忙疏远苏醒。
剧中有情节,沈晓燕以李非凡感冒的借口向老师请假。
事实上,她不希望李非凡放学后去奚望家一起撸狗。
估计编剧担心观众看不懂沈晓燕的小心思,还让李非凡和奚望偶遇。
李非凡拒绝了苏醒和奚望的邀请,理由是“我妈说她咳嗽了,不让我乱跑”。
聪慧如苏醒离开明白沈晓燕的小心思,她告诉李非凡“祝你妈妈早日康复”,然后她给沈晓燕发消息——“为何大人们的事干扰到孩子们?
凡凡和奚望还是朋友吗?
为什么这样子?
”
讲真,苏醒对沈晓燕不薄。
沈晓燕正在过生日,林芸芸打电话让她送菜。
沈晓燕不舍得失去赚钱的机会,最终苏醒替她跑腿,让她安心过生日。
这就是苏醒的善良。
值得一提的是,苏醒很讨厌林芸芸。
她不止一次吐槽林芸芸,“她就像一件长满虱子的貂皮大衣”。
为让沈晓燕好好过生日,她会给自己讨厌的林芸芸上门送菜。
沈晓燕配不上苏醒的善良。
比如说,当林芸芸带着妈妈团,齐声指责李非凡传染给自己的孩子,沈晓燕对孩子的病掉以轻心,正是传染病事件的罪魁祸首。
此时,只有苏醒为沈晓燕解围。
比如说,苏醒定下杨阿姨当保姆,主动提出让李非凡也来自己家学习。
她得到沈晓燕介绍的好资源,苏醒懂得资源共享。
再者说,奚望进了觅赢,需要复印学习资料,苏醒主动给李非凡准备一份。
她也希望李非凡能够得到更多锻炼。
在两人的交往中,苏醒始终带着利他之心,能帮一把沈晓燕,她不会推辞。
反观沈晓燕,为了取悦林芸芸,她竟然会让儿子疏远希望。
沈晓燕未必能成功取悦林芸芸,却真的伤到苏醒了。
恕我直言,沈晓燕给林芸芸送花瓶本就是骚操作。
前文提到,沈晓燕属于转赠。
如果让林芸芸得知花瓶来自苏醒,她会很生气。
再者说,即便林芸芸不知道真相,沈晓燕也未必能让李非凡挣到进入伟云的机会。
因为抠门的顾家伟才是伟云大老板,沈晓燕取悦没有话语权的林芸芸,不靠谱。
何景华希望蒋思远能进伟云,林芸芸满心欢喜,因为何景华家不差钱。
蒋思远是伟云的客户。
沈晓燕不具备成为伟云客户的资本,用人情来为李非凡打通渠道,即便林芸芸乐意,顾家伟也很难同意。
贫穷始终是沈晓燕的困境。
《陪你一起长大》展示了沈晓燕的收入,月入近5000元(大概率是理货员工资)。
对比有伤害。
杨阿姨去苏醒家当保姆,苏醒开出8000元月薪,基本可以持平沈晓燕两份工作的总收入(苏醒说过,如果请杨阿姨会发红包送礼物)。
沈晓燕的情商和智商都不足以让她成为高收入群体。
她一直靠贩卖体力挣钱,但她始终无法给李非凡更好的教育。
苏醒向沈晓燕分享奚望在觅赢进步神速的消息,沈晓燕有些尴尬地说,“奚望,本来就挺聪明的”。
这句台词和节奏极好。
沈晓燕有些磕巴,说奚望是聪明孩子,其实言外之意是他有个比奚望更聪明的李非凡,却上不起觅赢。
这是一个妈妈的愧疚和难堪。
这种无法给李非凡更好教育的愧疚,也给沈晓燕重新站队的勇气。
她的情商不足以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只有非黑即白二元论的情感逻辑。
沈晓燕认为,要珍惜林芸芸的感情,她就要疏远苏醒。
在她看来,林芸芸是能让李非凡接受鸡娃式教育的唯一机会。
我毫不怀疑沈晓燕是个好妈妈,但我也认为她很不善良。
她不让李非凡去奚望家玩儿,伤害的是孩子的感情,将大人之间的恩怨牵扯到孩子身上,这不厚道。
贫穷早已浇灭了沈晓燕的正直善良。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人,Ta就是什么样的人。
沈晓燕的前夫李翔是个好吃懒做,借钱不还的无赖。
努力工作的沈晓燕当然不是好吃懒做的人。
但她嫁给李翔,图的是李翔是上海土著。
归根结底,沈晓燕是个为房结婚的女人。
请注意,嫁给有房子的男人当然不是原罪,为了房子嫁给一个没有任何优点也不爱的男人才是罪过。
换而言之,李翔越无赖,沈晓燕的道德门槛就越低。
尽管她已经和李翔离婚,吐槽李翔好吃懒做,耻于与他为伍。
但她愿意和李翔结婚,终究证明当年的她绝非善良无辜的小白兔。
说到底,沈晓燕和林芸芸才是一路人,两人都把婚姻视为理财产品,希望通过婚姻实现阶层跨越。
正如张爱玲所说——结婚若是为了维持生计,那婚姻就是长期卖淫。
不同的是,沈晓燕失败了。
不同的婚姻,也让两人有不同的年龄感。
《陪你一起长大》通过各种细节暗示,沈晓燕比林芸芸要年少。
这部剧的时代背景是2021年,沈晓燕过30岁生日,这也就是说她出生于1991年。
在第一集,林芸芸曾拿出自己的户口本,上面显示,她是1988年出生。
沈晓燕比林芸芸小三岁,林芸芸看上去更年轻。
这就是婚姻对女人的影响,林芸芸有各种名贵化妆品滋养,沈晓燕一天做两份工,她们的年龄感自然差别极大。
郭德纲曾说过,“穷生奸计,富长良心,不敢说高台教化,最起码劝人向善”。
现如今,我们经常用贫穷来形容一个人没钱。
事实上,贫和穷是不一样的。
贫指的是财产少,穷原意是事业困顿。
一个财产少的人,依旧能活出尊严,《菜根谭》就说过“人虽然清贫,但灵魂可以高贵”。
沈晓燕事业困顿,财产少,婚姻不幸,不懂得珍惜朋友,她把自己的生活活成女人最惨的模样。
沈晓燕的扮演者陶昕然曾说,“不认可沈晓燕离婚不离家的方式,因为她和李翔争吵甚至打架,都会对孩子影响极大”。
我赞同陶昕然的观点。
沈晓燕找不到靠谱的男人,又离不开不靠谱的李翔。
因为贫穷,她成为了精致利己主义者。
“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我理解沈晓燕,但我不会赞扬她。
她的人生也给我们提个醒:长得拧巴依旧花,苦出身照样不朴实。
工作和家庭对于女性来说,可以看出很难平衡,要想家庭和谐,做出最大牺牲的好像都是女性。
看到停电林芸芸和沈梓浩摸手两个人尴尬的表情那里,我简直笑喷了!
太好笑了!
. 最大的感受就是为苏醒打抱不平 为什么有了孩子之后女人就要放弃事业 做家庭主妇 真的很不公平
很真实
三星给演技
编剧是不是职场女性有误解,不是怼老板怼客户怼同事就是女强人......
每家都有一堆鸡毛蒜皮的各个事,结完婚了真的就是一直围绕着孩子在转,学区房、各个政策、教育机构、孩子心理,看了这剧也能想到现实情况。
喜欢颖儿那一对,女主一撒娇,男主就受不了。哈哈,挺好。
好焦虑啊看着都焦虑...
虽然贩卖焦虑,但是不得不说挺现实的,生活中的教育都已经内卷到了幼儿园,我小儿子的同学的家长各种兴趣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列入典型失败电视剧教材里分析一下
期待涛姐
本剧并没有在贩卖焦虑,只是抛出问题,看不同的家庭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呈现出不同价值观的碰撞。演员演技在线。我觉得这个剧是偏温暖向的,最后每个家庭都会解决遇到的问题,无论是孩子的教育还是父母的工作、感情,之所以叫陪你一起长大,就在说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演员演技在线
教育题材的剧集真的很难拍出共鸣,已经为人父母的都有各种各样要面临的难题和困难,只挑选几个极端典型拍个人觉得意义不大,也没有什么可效仿和学习的意义吧
没那么难看,还可以。
陪你一起焦虑
离正常人的生活好远
被片段的冲突戏吸引看了四集,实在是不咋滴,剪辑剪得稀烂,人物关系也不描述下哐哐就往上砸,我现在也没弄明白胡可家那个姑娘是和前夫的小孩么?刘涛的小孩也是,在阿姨出现之前孩子没出现过,彷佛养的真空娃。
3.5。没说日语,说日语就没人说“热点怎么这么集中了”“太假了,普通家庭哪有这多事”,毕竟,放日剧那叫“极端戏剧化”。那么喜欢接地气,出去逛街不好吗?看毛电视剧。
今日份看到的美好的婚姻生活是行了,别逞强了
……怎么讲 太像广告了 就很像那种推荐买辅导课程的广告 剧情麻麻地 没有追剧的欲望
要是现实生活如同电视剧里的美好结局一样那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