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如果不贫就不是王朔了――――卡夫卡·陆(KavkaLu)http://joy.online.sh.cn/joys/gb/images/2006-07/04/xin_5307030409352653247614.jpg喜欢老徐,总是觉得她是个色色的女子,她喜欢眯着眼睛斜你一眼,作为男人会被这样的小心境所诱惑,所以,看了《梦想照进现实》我的第一句话是这妮子是个聪明孩子,她知道人际,她低调而时时在微笑里透出她心里的话:大叔、大婶,俺不是傻子。
《梦想照进现实》说穿了就是貌似正经的王朔的耍贫嘴,电影其实就是走卒贩夫一个乐子,把电影整成所谓艺术的大多数自己已经说不清白话活着太把自己当菜,本片最大的毛病就是老徐搁在里面的情调,这种非王朔式的情调损害了尖锐性,老徐还嫩点,不敢做一部真正依靠演员台词的电影,韩童生的戏有些急!
王朔这位北京侃爷许是憋久了,一开口依旧是那些道道,所以我是抱着听段子的心态看得,其实,影视界也就这堆破事,什么床戏之类其实看看那些日本影片就知道什么是生命的韧劲。
王朔总是有着小九九,那餐厅题词的话题我一下跨到了《无悔追踪》墨猪那一出。
喜欢王朔的这部片子就权当北方相声看,甭理会这是电影,一个多小时记住多少是多少以后碰上饭局露出几段显出自己的智慧。
这个世界就是自娱自乐,尽管放开了演,过了就说自己是布莱西特一派的。
有一句台词说老徐合适,“什么年代了还装这个”,现实里老徐就是那样,她的博她在公开场合谨谨慎慎的话语,不要以为观众真的以为老徐是个小女生,圈里混过她知道姿态就是一个戏剧,观众是容易忽悠的。
王朔好像挺烦电视剧的,假与不假都是活着,收了钱就演呗,只要中国还有那么多人,总会有对应的。
开王朔腔的其实立成儒合适,反正演员对于这样角色只要有台词功底就可以演,北方的演员对于贫嘴张嘴就来。
韩童生有些太正了。
老徐拍小资合适,太文艺腔的电影她都不知机位搁在那里,或许为了不过于沉闷我们看见两个人一夜折腾玩情调呢,这种安排显得过火。
他们数落许多人太把自己当成一回事,世界原本俗人扎堆的地方,小九九就是权利两字,甭把导演当成会飞的,是人,就有着人的一切弱点。
老徐需要明白电影的底子在于生活的厚度,这种厚度会让你荣辱不惊。
其实能拍一个平淡的、在语言上不张扬的电影才是难度。
作为电影形式老徐雄心勃勃玩了一把,想总比烧钱和破坏自然强。
虽然,我并不以为这是好电影,但,至少不凡,就当王朔说段子,听过算数。
【附录:影片资料】《梦想照进现实》2006中国大陆导演:徐静蕾编剧:王朔 主演:韩童生、徐静蕾片长:105分钟个人评价:艺术性3,欣赏性8(权当段子)2006年8月16日 星期三 下午22时13分 暑热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花10分钟看完了《梦想照进现实》的最新片花,感觉很暧昧,或许这就是剪辑的艺术吧!
作为预告片,为了更可能多的吸引眼球,或许会刻意的将本不暧昧的东西剪的无比暧昧,从而勾起观者极大的兴趣舍得花钱去电影院感受这种自以为是的暧昧,最后却发现,压根并不是所想的那么回事儿其实,很多事情,都只是我们的一相情愿而已,是自己这么认为了,这么去想了,才会最终产生这种希望与现实的落差。
有的人比较理性,心态好一些,比较容易自我调整,就算是产生了落差,也会很自然的加以适应,付之一笑,原来如此;而还有一些人比较感性,心态偏激一些,针对不顺心意的事一般都比较拧巴,容易一根筋挑到底,如果发现与自己的设想并不如一,或许会激发内心的愤懑情绪,从而产生不满并加以指责。
我应该属于前者,比较理性的那种,虽然感觉到了预告片所想要表达的那种暧昧,但是却没有对这种暧昧抱太大的希望,就像本片编剧王朔自己说的那样“我自己认为他们是纯粹的朋友”。
这或许只是一场朋友之间掏心置腹的对话而已,唯一的区别就是对话形式相对异彩纷呈一些而已,仅此而已!
今天是《梦想照进现实》公映的日子,原订计划是要去捧场的,但是考虑到晚上有两场必须要看的球赛,只好作罢,再等等吧,等4强赛告一段落时,我一定会去看的。
P.S.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这个地址看到《梦想照进现实》的最新的10分钟片花:http://ent.sina.com.cn/m/c/2006-06-30/10561141385.html06/30 Bill
韩童生没让我失望,给我侃了一饱。
老徐就不大搭调了,那味儿怎么就出不来呢?
别告我老徐是北京人,我瞅着不象,台词说的那叫一个不利索没语气瞎给重音。
明明是王朔制造,结果我看一批人还说什么老徐作品。
靠,豆瓣里不着调的人越来越多了,素质降得厉害!
懂不懂的都人五人六的来两句,到是严体了言论自由。
就这电影,这手法,没人家王朔的本子,老徐能拍吗?
从头到尾,就在一个屋子里,场景没换过,就凭两个人言语支撑,这么长且吸引人的小品,相声,段子,别人谁能写出来??
编剧是影视作品的灵魂,人家王朔是因为跟老徐铁,才给了她这么个本子,说老徐作品的人都看过小说没有?
没有的,去《我的千岁寒》里好好补补。
人家王朔那都是成熟的物件了,换他妈的张纪中也能拍出来!
另外,那些说不好看的我也不能怪你们,就没有一部电影能是人人叫好的。
文化,教育。。。
人人不相同。
口味各异很正常。
但不能说你觉得不好的就是臭狗屎。
这片子就是给北京人看的,因为玩的就是北京话。
而且还要是北京小知识分子看,大文化人不看,他们估计都跳着脚的说自己不屑。
所以觉得没劲的你就别叫嚣了,显得你特有文学素养啊?
上一次一个女人由于叙事能力不足,靠旁白勉强把故事说清楚。
而这次旁白不够了,或者说,全是旁白了。
这个剧本惟一合适的地方是舞台,可以说王朔很牛,在狭小的空间里,调侃可以被发挥的无边无际,可以说王朔很牛,但不能说被忽悠得津津有味的部分观众比被忽悠得昏昏欲睡的观众牛。
梦想被吹在了天上,遮住了太阳,再也下不来,看见了阳光,可那不是现实。
老徐还能玩下去吗?
玩多久?
当梦想真的照进现实?
老徐就是这样一个票友,在玩票以前,就有很多人认识她,爱她,暗恋她。
现在如此,将来也一样。
编剧是王朔,按照百度百科的介绍,“编剧是剧本和文字撰稿的创作者,主要以文字表述的形式完成节目的整体设计,既可原创故事,也可对已有的故事进行改编(个别须获得授权),一般创作好剧本后,编剧会将剧本交付导演审核,若未通过审核,则可与导演一同进行二次创作(剧本的修改权归编剧所有)。
因为各种编剧所从事的职业领域不同,编剧一般分为:电影编剧、电视编剧、话剧编剧等。
”,所以这部片子其实就是王朔本人的作品。
苦了老徐和韩童生,这部戏说到底就是这二位之间的对话,从拍的戏开始,女主角不想演,导演和女主角相互探讨人生的话题。
除了偶尔的一些场景没有对白之外,大段大段的对话,而且特精辟的那种,层出不穷。
“你甭管我 你就替你想 你要替我想了 你就不能替自己想了”这话说的实在。
每个人的生活,其实都是自己形成和创造的,真的要别人替你去想,也想不明白;同时也费劲儿,这些事还是需要自己去想。
“谁是朋友啊?最后都是百年陪自己 我愿意你一想起我 都是良好回忆 青年时代和谁一起过很重要 我一想起我的青年时代 发现一生的好时光都度过了 这辈子要来的 和我有约的 都来过了 再往后认识的人都是 致残 致俘 各大战场送下来的荣誉军人”青春正是长长的风,来时无垠去向无踪。
年轻的时候,正值旺年,年富力强的光景。
这个时候差不多就定下了人生的大致基调。
“还得是光速 笔直30万公里 笔直再笔直 笔直乘2 乘乘乘 乘下去 回不了头了 拜拜吧 光和光怎么打招呼你知道吗? 最黑的地方见”梦想怎么照进现实?
还得靠光,光和光怎么打招呼,全亮堂当然啥都看不见,还得是黑天。
越痛苦的地方,反倒越能产生“光”来。
这部片子,最难的地方,还是在于台词的搭建。
当然,我们看到王朔的时候,就应该淡然了:有他在,这台词基本靠谱了。
我发现我又开始到处羡慕其他人了。
我看到邓林留言说他在西藏见到过王力宏,在成都也见过。
我那么那么喜欢和迷恋王力宏的时候,也没有见到过他。
也许是没有想办法去见到他,也许是根本没办法见到他;我看到豆瓣首页上有人写苏打绿的演唱会评论,她是去台湾的交换学生。
我几乎是觉得这件事情对于我来说这辈子都不会实现了。
也许我将来会去台湾,但肯定不是交换学生我很难再变成一个学生了,纵使这段长长的经历现在看来是那么的让人留恋。
越是远离,越是珍贵。
回忆经常一发不可收拾;我身边好多朋友出国留学,去美国,去德国,去澳大利亚,去英国,去新加坡。
有回来了的,有还在那边的。
我几乎是快要嫉妒的羡慕他们的生活。
我曾经是那么的想出国读书或只是学习音乐,但是对于这个并不难实现的梦想,我似乎都没有真正努力过;看到很多朋友舍得辞职几个月背包去一个人旅行。
就算走得蓬头垢面,就算游得山穷水尽,再一回头看那段经历总是值得这一切的付出和舍弃。
那我为什么没有这种勇气?
又看到好多人的博客。
他们做跟我很不一样的工作,他们平时不需要以写文字来换得薪水(这句话看起来好像凄凉了一点,但其实写东西对于我来说并不只是“换得薪水”那么简单或那么基本——如果我不喜欢,没人能逼我去做任何一件事),但他们当然也在博客上写影评,写朋友,写工作,写心情,写琐事,甚至写很多自言自语的东西。
然而每一次看到,我都会忍不住嫉妒或者羡慕——如果他们都来做文案,那我还做什么?
我曾经很理所当然的认为做一个文案显著的特点,就是要很会写,后来每次看到豆瓣首页被众人捧起的评论,却很沮丧的发现天啊原来人人都会写,你们都去当文案吧。
会写的何止我一个。
于是我开始有点沉默。
但沉默不多久我又开始满脑子的想。
我经常会发现脑袋里窜来窜去的不是一些画面而是一些文字,还是各有各的颜色。
跳来跳去的,我不把它们记下来我就很难平静。
而且我再次发现现实中我不话唠我可以一个人在家三天不跟人说话但是我一定要写东西。
我看了电影不写点东西我就睡不着。
就算当时不能上豆瓣不能写博客我也一定要记在本子上。
我听了感动的音乐我碰到喜欢的人我看到触动的事我也一定要记下来,有时候甚至忍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我记得我第二次在豆瓣上写《春光乍泄》的评论的时候,正逢张国荣去世五周年前夕。
当然,那电影我已看过无数次,到了这个点的时候,我又拿出来看,并且引起感受无数,所以又一次写。
后来后面跟了一些留言。
我很意外的发现了乔哥的——他第一次在豆瓣上以这种方式与我交流。
他说,“唉...在我眼中你屈指可数的优点之一就是舍得写东西,真强”。
然后我发现我有一点点感动。
我和他以前吵吵闹闹的过完了高中的后两年,大学的联系也是有一挂没一挂,来深圳之后反而经常在电影方面多多的交流。
他的这句话几乎是让我马上释然——舍得写东西,曾经被我看作是文字泛滥的标志,他把它当作优点,让我找回了一些自信。
我曾经有很多个梦想,出国啦,音乐啦,服装设计啦,还没一一实现人就已经长大。
大了才发现很多东西已非自己能够掌控,世界那么大,我是如此渺小。
现在的工作实在不能说是几年来心中那份最理想的,但居然也会发现它是在朝梦想迈进。
这就是我坚持的原因。
十年前我做梦都梦到出国,去美国,学什么不知道,反正就是要去;八年前我还想考美院学服装设计;无论是十年前还是八年前我基本上就已经放弃了去音乐学院的梦想,因为我似乎也跟很多其他人一样认为这个不能当饭吃,偶尔的兴趣爱好还可以,所以我也很理所当然毫不犹豫的放弃了。
直到五年前,我已经选择了我的大学和专业,但我似乎都没有想象过我会以现在的状态来做现在的职业。
我那个时候连广告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我也没认为自己有多么的适合,所以成绩也中不溜相当一般,从没想过学得多么的出类拔萃更没指望过拿奖学金。
但我现在开始做了。
那些曾经热爱广告成绩优秀非广告不做的同班同学们大部分已经在远离它。
我很难想象原因。
因为直到现在,我才发现,有一些事情的主动权已经完全的握在了我自己的手里,没有任何一个其他人能够左右。
只要是我愿意,我就能达到。
那些不能掌控的东西,我也希望它们在我的努力之下,慢慢变得可以掌控。
就算这需要我花一辈子的时间,我毫不犹豫,我也在所不惜。
完了。
不知不觉又是一大篇。
因为突然想起那些曾经的同窗们,如果你们还有梦,请不要放弃。
http://bambus1229.spaces.live.com/blog/cns!5BB037D14965D0ED!3168.entry
《梦想照进现实》——梦想照不进现实 我是冲着编剧王朔才看这片儿的。
整个一片儿就是俩人跟屋里瞎逼胡侃。
徐姑娘主演一电视剧,拍到快一半丫发现自己不爱了,不想演了,半夜里去找导演。
导演听完吓的不轻,当时就惊了,叼一打火机把烟枪都搬出来了。
是吓得不轻,徐姑娘可是剧里的腕儿,她一罢演导演只能玩蛋去。
导演扯着嗓子开聊,聊生活聊梦想聊尊严聊自己,该说的不该说的,想说的不想说的,一股脑都倒出来,变着法儿的说服徐姑娘。
徐姑娘也不示弱,鄙视不满厌烦,一句一句硬梆梆的就往外摔。
呛着呛着导演也急了,大家一起撂挑子。
要说王朔确实是个好编剧,那词儿玩得叫一个溜。
一个来小时,俩人嘴都没闲着。
其中不乏王朔的经典语气说辞,经典的调侃。
还有不少附带各种意象的傻不唧唧的一套一套的长句。
看着老韩说台词时总要一口气上不来的样子我就想笑。
很戏剧化,真的,看着他们胡扯和傻笑,很容易被带进去。
片儿结尾不错。
从窗口透进来黎明的光,响着砰砰的砸门声,两个人对面蹲着不言语,呼吸着没有解决的事实。
小成本制作也不错,省时省力,但要有个好编剧,还得费费嘴皮子。
徐姑娘倒是不错,少年老成。
好像她也不是少年了。
不知单纯少年看了这片儿会作何感想,哈哈。
但愿不是惨不忍睹。
是,导演、演员都不容易。
弄一片儿,想说不好说的,想骂不能骂的,想改变不能改变的,连珠炮似的。
疯了,狂了,笑了,爽了。
别人看着也乐呵,也跟着疯了,狂了,笑了,爽了。
大家也都别装着——当然这说得是别人,不是这片儿的工作人员——还怎么不痛快,咱都把它痛快了。
可这痛快,您也就脑子一热,嘴上一突辘,就跟憋了一连串响屁噼哩啪啦一下子都放了,便秘半个月稀里哗啦一下子都解决了,冲动一通爽了一通,然后呢?
还不是该吃吃,该喝喝,该憋屁还得憋屁,该便秘还是便秘。
都在现实里,梦想不是照进来的,是您求爷爷告奶奶累个臭死拼了老命奔回来的。
奔不出来的那更不必说,找地儿哭去都没心气了。
我不想说什么多透彻,多深刻,这意义那意义的,没必要。
这片儿告诉你什么了你知道么?
麻木。
别想了,想多了累,无非是跟自己较劲。
别人咱不能挤兑,那事得罪人,那挤兑谁呢?
也就挤兑挤兑自个儿了。
咱辛辛苦苦二十年读书,辛辛苦苦找工作,辛辛苦苦谈恋爱,辛辛苦苦结婚生子,辛辛苦苦奉养老人,偶尔还委曲求全的奔奔咱的小理想,咱过的够不易了,别人不找咱的碴就谢天谢地,怎么还能自己挤兑自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呢。
咱得对得起自个儿。
片儿里有一句说得好:“你们爱怎么着怎么着,谁也别来破坏我的好心情。
”就是。
什么人人平等,世界和平,扯几吧蛋,能奔奔自己的小理想,守住自己的小幸福,您就不错了。
我看了一次以后,又看了一次,然后陪着别人再看了一次。
王朔的小说,就是靠语言推动情节,你无需去看人物的样子、服装……那都不是重点,只需要听他们侃就直接嗨了。
本来就是口腔文化,情节都在话里。
所以,大可以只开音频,闭上眼睛——听。
以前看过王朔的小说改拍的电影,90年代拍了好多,被当时的电影风格所影响,都很不对味,包括一般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等。
现在想来,真正叫排出点味道的掰着指头都能数出来—— 阳光灿烂的日子 和青春有关的事(电视剧,最牛) 甲方乙方 过把瘾(电视剧,徐和佟的电影不能看,挺毁的) 还有就是这个,这个算次之的吧。
看完这个电影,我突然想起王朔的新书千岁寒里头有收录原本,还没来得及看呢,于是马上翻回去看。
搞了半天这么长呢,搞了半天删除了这么多呢,要按他写的那个拍,估计得要4小时。
我觉得以后王朔的片子都能这么拍,估计 1、制作成本会大幅度下降 2、演员演起来太累,还得北京话溜的,外地的不行 3、票房会很差 我还是很期盼的!
如果说徐静蕾是一才女,那还真是挺让人希望相信的事情。
首先,她很美丽,但不妖娆。
用她那新片里面的话来说,就是装纯。
咱们谁都知道她不可能清纯,可当小蕾同学这么在你跟前一站,你宁愿相信她很清纯。
其次,她管自己叫老徐,写了一个博客,又导了几部片子。
一个让人宁愿相信清纯的妞,叫自己老徐,总会让人觉得这妞不非常简单,至少可能会有那么一点趣味。
这有了一点趣味又能导一记片子,那么自然除了美女以外还得管人叫一记才女。
切记,如果才女不美貌,那实在是一件令人失望的事情。
你想呀,如果芙蓉姐姐站你跟前和你讨论这MV应该怎么拗造型,你受得了嘛你!
但是,假装才女本质总归也不是才女。
虽然,人总爱往美好的地方想,总以为梦想就是现实,但是,这梦想恐怕永远也照不进现实。
老徐也好,清纯妞也罢,都是演出来的。
不然这所谓实验电影怎么那么让人生厌呢!
王朔很能说,可老徐不会导,这样的戏也没法演,所以只能是一个烂片。
当然,由于该片为实验片,既然实验,难免会有失败,这丝毫不会妨碍徐导才女的称号,反而,还让她成了一个很有勇气很有想法敢于自我突破的才女。
直可怜了那原著,本来通过文字才有趣的故事,却成了两个人的相声表演。
若是话剧,还能赞叹演员底气十足地坚持了这105分钟,可这还是一部像模像样的电影,只能称赞演员记性很好。
莫名其妙的百合网和Nokia,还有那沸腾鱼,这片子啊,就和这人一样,装。
可就算是装,怎么也应当装得认真一点,装得大家伙都乐一点嘛!
徐导的确很精。
这显然是一部卖点太多的电影,王朔、才女、实验、国产,等等,再加上她在博客上一忽悠,不管好看难看,人都有猎奇心理,这票房也就成了!
毕竟,要骂你也得看过才能骂呀!
这就是票房炒作艺术,和电影无关。
抛开我对主创的不待见,还真是我最喜欢的话唠类型
老徐演的忒紧吧 韩童生忒憨厚 匠气过重 原著我是当情话儿看的……戏太一本正了 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为之 不过还是很喜欢 如果把原著演全了更好了T^T
看得过瘾,许多话说进心里,王朔牛。然而最后却陷落在焦虑之中,仍然没有出路
值得一看
王朔写自己呢...实验电影= =
听完的...
徐静蕾个大傻屌
06看的电影
徐静蕾,你真把自己当全才了?你的小老弟韩寒没告诉你吗,这个世界只有人才,没有全才。
我觉着就俩人谈话谈一个小时40分钟能让我看下去的片子就是好片子
京味儿十足
批话多过文化 当时还和操操在QQ上分享 有句台词不错“装不可耻,装得可耻才可耻”
才女电影
太多对白,不然更好。
想不出这部电影投资的800万是怎么花的?
投胎转世光和光那段我就觉得矫情了,关键是.....我立刻就陷入到了把物质拟人化仍然是一种以人的生活方式来命名存在的自大的想法的想法的泥沼之中鸟
这种片子真的浪费钱,不如直接看剧本
看了好多遍了 确实没什么剧情 就俩人跟那儿贫 就是一男版王朔加一女版王朔嘚吧一个多小时 但是有些话确实说到点儿上了 有些念头确实不常听听就忘了 所以其实也没把它当电影看 就当是广播剧了 其实也很好
2008-1-16 6/5.5(42)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