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落入俗套,用另一个失意的好人,给当下的失意者带来救赎。
但是坦白说,人生就是这样,当我们落入绝望中的时候,不是和另一个绝望的人抱头痛哭,或是一起寻死,而是需要一个走过我们这一段路的人,带我们走过去,然后就好了,当低谷的那段时间过去了,就好了,也许是两个月,也许是两年,但是总会过去的,这是导演给带来的希望。
另外一个《羞耻》的导演则给出了另外一个答案,详见今天我的另一篇影评。
两个做一下对比也挺有意思的。
《羞耻》里的法鲨在现代的、人潮汹涌的城市里,居然找不到带他走过那一段路的人。
但是女主在荒山野岭中,反倒遇到了一位好人,成为了走出阴霾的幸运儿。
唏嘘感叹,也许这就是人生、命运与机会。
3.5分,剧本节奏非常符合好莱坞标准。
演技情感到位,但是有点新瓶装旧酒,还是那个自我救赎的西部公路方式,只是从公路换成荒野。
是一部很好的影片。
这部影片动人之处,一部分人可以触达。
更想说这是一场疗愈,有时候逃避只是想救救自己。
能遇到出手相助的人,更是幸运。
故事的主线算不上显而易见的,但很多细节在串,喜欢的自己找吧,不剧透。
像海底的汹涌,并不一定时刻有浪。
——这是一部电影版的【瓦尔登湖】,整部电影围绕着孤寂、苍凉、宁静、无声、自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至暗时刻,别人的关怀可能是一种负担,绝望、无助,想要逃离却无法挣脱。
··女主就是这样的存在。
失去丈夫孩子的她,一直陷入悲伤的深渊,她抑郁了。
她带着远离一切的心态,独自一人跑去荒无人烟的山林里生活,企图扔掉一切世俗与牵绊自生自灭。
🌼她是不幸的,又说幸运的。
在生命垂危之际遇到猎人给了她新的生命,在之后相处的日子里,她跟着猎人学会荒野的各种生存技能,女主的伤口慢慢恢复,开始重新热爱起生活,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
猎人因为生病😷离开后,她坦然面对离别,放下曾经的伤痛,再次回归社会。
··这是一部自我疗愈与救赎的影片,是一部孤独的电影,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电影里找到温暖,能够获得力量对抗人生中不平静的日子。
🌸PS:电影每一帧都像一幅画卷,宁静致远、治愈唯美。
❤️人们总说,生命无意义,但活着本身就是全部的意义。
影片开头艾迪坐在心理咨询室内,妹妹艾玛推荐她来看咨询师,因为咨询师有“魔力”,艾玛希望艾迪能够快点好起来,但这种催促给了艾迪很大的压力,她坦白自己来看咨询师完全是因为艾玛,而自己感到跟人相处和分享很难,因为别人根本不明白,人们他们只想让她好起来。
谁都知道艾迪很痛苦,但就是没有人懂。
有一天艾迪切断了所有与外界联系的可能,买下来大山深处的一个房子,一个人住了进去。
在路上她丢掉了手机,到了地方让搬家公司把自己的车子也开走了。
艾迪的自救艾迪带了很多的罐头食物,按照书本生硬地学习野外生存的技能,她去溪边打水把桶弄丢了,种的菜被野兽毁了,劈材劈不开……食物尚且充足的时候,这些都不紧迫,更多的时候她沉浸在自己的怀恋和痛苦里,大自然原始又安宁,完全不打扰她。
冬天来临,她的屋子受到了黑熊的造访,除了惊吓,黑熊还把她的食物糟蹋得所剩无几,没有食物,也没有任何取暖的材料,为了生存,艾迪冰天雪地里去溪边钓鱼,尝试打猎,但都没有成功。
陷入绝望的艾迪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想到艾玛,她停止了自杀,她把妹妹的名字写在墙上,提醒自己要活着。
但是荒蛮的大自然并没有善待她,风雪天艾迪再一次从外面空手而归,推门的霎那被暴风雪直接甩在了地上,再也爬不起来。
重生就在濒临死亡的时候,一个路过的猎人,米格尔发现了她,他从山下找来了女护士救助艾迪。
温暖和食物帮助艾玛醒了过来,但是她拒绝下山医治,也拒绝告诉他们自己的身份,只说来到山里是自己的选择。
女护士觉得可疑,而米格尔却认为应该尊重她的意志,就让她留在山上,体检的采样和报告由自己来递送,并且照顾艾迪,直到她好起来。
恢复行动能力的艾迪依然拒绝与人交往,她希望米格尔不要再管自己,即使饿死,也是自己的选择。
米格尔告诉她只有没挨过饿的人才会觉得饿死是一种死法,有更好的死法。
就像《黑暗荣耀》里那句“孩子,水太冷了,我们等到春天再死吧” 善待自己一点点,哪怕是这件事上。
米格尔决定教艾迪野外生存的方法,他说等艾迪自己学会找食物了,就不再来打扰她。
冬天他们设陷阱抓猎物,春天钓鱼,夏天收集野果,秋天打猎。
不知不觉就是一年,艾迪的生存技能不断增长,餐盘变得丰富,她学习建造牢固的菜园,种植新的作物,一个人的日子也变得充实起来,米格尔不时上山与艾迪结伴而行,除了简单的交谈,还可以围着篝火一起吟唱。
懂得和尊重米格尔问艾迪在山里会不会孤独?
艾迪说“我确定我在外面比这里更孤独”,米格尔表示对自己来说也是一样。
他们轻松地相处,不询问不打探对方的过往。
有一天米格尔说到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在几年前的车祸中丧生了,艾迪说“我很抱歉”,米格尔说“我也是”,艾迪听了感到奇怪,但是没有追问。
有一天米格尔来了,告诉艾迪自己要离开一段时间,把自己的狗留给艾迪帮忙照顾就离开了。
可是这一次一离开就是一年多,艾迪越来越觉得不安。
“她从来没有离开这么久”她会自言自语。
终于这份挂念驱使她决定下山找米格尔。
救赎艾迪通过当年救护过自己的女护士找到了米格尔,他已经癌症晚期。
米格尔感谢艾迪,说因为她,自己才能够优雅地死去,艾迪非常不解,因为对她来说,自己只是一味地索取,应该是她感谢米格尔才对,因为米格尔,她才觉得生活值得再过一次,自己获得了重生。
临终前,米格尔向艾迪透露了自己的秘密,当年正是自己酒后开车出了车祸,造成妻子和女儿死亡。
因为自己的过失,米格尔一直以来背负了很深的愧疚。
对艾迪来说,没有了家人活着太难了,而对米格尔来说,想到死去面对妻子和女儿更让他懊悔自责。
这两个独自痛苦的人在大山深处相遇,在相互理解和陪伴中得到了救赎。
最后米格尔优雅地飞升了天堂,艾迪拨通了艾玛的电话。
对,必须深山老林,必须风景好的深山老林。
故事讲:主角遇到些事,不想见人,躲到深山老林,本想清静一下,结果不熟悉原始生活,没得吃的了,狩猎未成,暴风雪耗尽精力六神无主,一头栽倒地板上,死了。
所以到此小结一下,如果心头过不去某些坎,必须死一回。
当然,电影嘛,主角不能死,就来了两个人,活转来了。
这一活转来,坎有没有过不晓得,反正画风不一样了,风景老好了,暴风雪也没有了,慢慢也学会了原始生活。
所以再总结,关键是风景好,天天发神看风景还是要得,让电影也看得。
所以,一个人要想活起走,关键是,风景要好。
完
观看「大地」(Land),自然想到电影「在西伯利亚的森林中」。
两部电影的主旋律,都是一个人面对莽莽的自然。
二者截然的不同之处:①「大地」中的女主Edee是被迫的自我的放逐;「在西伯利亚的森林中」的男主Teddy是主动的自我的寻找。
②前者是虚构故事。
后者是真实故事的改编。
二者相似之处:①比如黑熊的闯入。
②比如面对困境从不安惶恐到安然享受的过程。
③一个外力的介入——教会Edee和Teddy生存下去的人。
④面对死亡。
Edee和Teddy都遭遇和生命中的贵人的生离死别,从而为电影赋予了哲学的意义。
很喜欢这类的电影,因为骨子里有这种孤绝的情愫。
电影里所展现的画面,我爱到无以复加。
饰演Edee的罗宾·怀特Robin Wright,是「阿甘正传」里令阿甘魂牵梦萦的珍妮。
电影里,最令我难以忘怀的,除了动人心魄的自然的壮丽,还有Miguel的那把木椅。
那是一个道具,更是一种象征。
我设想的是一个温暖的结尾,结果却令人潸然。
人生啊,处处相遇处处别离。
「在西伯利亚的森林中」格局明显要大些,就在于主动与被动的区别。
对于自然,全然的欣喜的投入更为理想。
那种被迫以大自然为疗伤的对境格局还是要局促许多。
虽然,被动的投入也无可厚非。
片中的插曲采用The Staves的歌,首尾各一首。
片首是I’m on Fire,很清新,三重唱好听。
对,必须深山老林,必须风景好的深山老林。
故事讲:主角遇到些事,不想见人,躲到深山老林,本想清静一下,结果不熟悉原始生活,没得吃的了,狩猎未成,暴风雪耗尽精力六神无主,一头栽倒地板上,死了。
所以到此小结一下,如果心头过不去某些坎,必须死一回。
当然,电影嘛,主角不能死,就来了两个人,活转来了。
这一活转来,坎有没有过不晓得,反正画风不一样了,风景老好了,暴风雪也没有了,慢慢也学会了原始生活。
所以再总结,关键是风景好,天天发神看风景还是要得,让电影也看得。
所以,一个人要想活起走,关键是,风景要好。
完
“一直以来,我最羡慕的都是这段路上的慢行者,静止的人——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
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
换言之,做一个自由的人,心不为形役,形也不为心役,坐拥一整块无人的疆域。
” 人的内心,都需要自然。
巨大的失去,随之而来的疼痛,任何人都会奔溃。
女主不例外,抛却一切,回归山林,连基本的生存都顾不上考虑,只想逃避。
是个人,都无法承受的疼痛,瞬间而来的那一刻,你会,想离开吗?
我想,会的。
首先是过冬,物资不足,熊的突然袭击,暴风雪肆虐。
女主即将死亡,却被山林中的男人救治,奄奄一息。
再逐渐,时间、四季的变换,重获新生。
教她狩猎的男人迟迟未归,她背上包,一人一狗徒步在下山的路上。
跋涉,重新回到热闹的人世,他患了癌症。
最后,是告别。
这一路,都在失去,也在拥有。
回见!
《大地》,一部细腻温暖的自我救赎的治愈系电影,无论是壮丽的大自然风光,还是充满哲学的人生意境。
律师Edee Mathis意外失去至亲,万念俱焚,满怀悲伤,决定让自己的痕迹从社会中抹去。
咨询了网络上的求生专家后,她“消失”去了美国最人迹罕至的怀俄明州的肖松尼族国家森林。
Mathis住在木屋里,学习自己打猎、捕鱼、种植,对抗当地严寒冬天和残酷地貌,以及凶残的野兽。
但是,大自然并非如此大方地赐予,就在山穷水尽、弹尽粮绝,濒临死亡之际,她遇到了印第安人Joseph,从此,这个Edee生命中的贵人,让她开始直面内心的恶魔,并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求生意志其实比想象的强烈。
电影里最令我难以忘怀的,除了动人心魄的大自然的壮丽,还有那把Joseph喜欢坐的木椅,它就是一种象征,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心理依存互相思念的象征。
我以为电影会有一个温暖甜蜜的结尾,结果却让我潸然泪下。
人生,处处相遇,却又处处别离。
很喜欢这类的电影,因为骨子里有种孤绝的情愫。
这个世界需要孤独,只有尊重孤独,才会更加珍惜身边人。
大自然确实很治愈。
但我老是担心主角的生存问题。
钱还有吗?
工具带够了吗?
受伤了咋么办?
这个地方虽是在山林中,但和人类世界没有脱离关系。
更好的是,还有善良的朋友过来救人、陪伴。
现实世界没有这么理想化吧。
这是一个心中的桃花源、乌托邦。
没想到主角和导演、制片,是阿甘的珍妮。
一大惊喜。
总体来说,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温情、自省、美丽的景、善良的人,生动的表演。
不愧是阿甘的珍妮。
坚强的小花。
2021 Sundance | 有Nomadland和科恩嫂的表演在先,这部就太相形见拙了。有无病呻吟的嫌疑。女主对野外生存这种lifestyle简直毫无敬畏心,一点不讨喜。(话说Robin Wright演的角色除了神奇女侠里的阿姨,其他都很不讨喜啊。)除了breathtaking的Wyoming landscape之外,剩下的剧情一律想快进。
尊重这种选择,但我理解不了
前半部分:大自然可以治愈所有伤痛,后半部分:还是得靠男人俗套地完成自我救赎
独处是为了认识自己,放松自己,治愈自己,然后再次融入集体中去。人到底是群居动物,孤独只会迷失在世界中。
老婆孩子害死了之後開始改邪歸正無條件對別人給予這種事,電影裡蠻常見的
UUU
自相矛盾的小资鸡汤,Erin Dignam是一位可怕的编剧。
就是我一直憧憬的生活,或者说是想要逃避的方式。
很像是在西伯利亚森林的女主版,风景很美,说不清楚谁是谁的救赎,好在最后Potter留在了edee身边~
人生真是一段孤独的旅程啊。
选择的对与错,于个人而言,与旁人的视角常是不同,我欣赏他对她与世自隔的理解,并尽己所能提供适当帮助的善举,真是一个温柔可爱的人。后来久不再至的他,让她生出了必须下山探望的勇气,她见到了他最后一面,尔后隔绝自己与世界的高墙轰然倒塌,好个和煦至极的结局。
别的不说,喜欢看一个人在山林里生活的片就值了。
现代人对社会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排遣孤独,但对有些人来说,社会性生存比独居更让他感到孤独。然而,对社会性的“孤独”的恐惧,是不能通过与世隔绝的方式来彻底治愈的,回归社会可能才是最好应对策略。只有真正孤独过的人才理解孤独之人的真正需要。所以,男主在救助女主的同时,也在打探她的过往,希望帮她保持一点社会牵绊。就这种牵绊,哪怕只有一点点,就是希望,就是生存下去的理由。有时人自寻短见,不在于某些事上的绝望,而在于他觉得社会已与他无关了,只要还有社会关联,也就是所谓的社会牵绊在,他做傻事的概率就会降低很多。所以,这就能理解男主为何笃信她会下山,为何坚持要给她手机了。为不辜负男主的好心,女主给自己妹妹挂了个电话,可谓完成男主的遗愿。男主无私帮人的行为,的确令人感动。
后面真的看得泪流满面 他只知道给予,殊不知两个人都是在互相救赎
福利一好,人就飘渺
拍的很美
Robin很出彩,空镜很美,其他说不出了
主题挺好的,拍的也不错。情节略显俗套。
无聊
唯见死,方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