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
片尾曲《推开世界的门》很好听。
E01出生1.在见到你之前,我已开始爱你。
2.“没有生过人,谈何人生。
”不完全认同,但生育会让我更深度体验人生。
3.女性的身体太伟大了,孕育生命这个过程本身就很神圣。
我已孕育这世间一个独一无二的小生命34周,我爱我的身体,我的暖暖,我的妈妈。
下半辈子,要守着生我的、我生的、和我白头偕老的好好过。
E02上学小孩子的世界,纯粹又有趣,童年一去不复返,好好守护孩子的童年,帮助其适应社会化,最轻松的学习时光。
E03长大诗歌填补空虚的心灵,给予孩子力量遮挡现实的风雨。
出身无法选择,但能做的是改变自身让自己离幸福更近。
E04当兵1.军营,让男孩变成男人。
2.反复学习理论,练习具体动作,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3.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不是物质的过度富足,而是培养其胆量、气魄、技能,让其享受生活在这天地间。
E05“上班”这个社会对弱势群体如何有尊严的活着,要做的还差很多很多。
E06结婚1.结婚,是独立的开始,要新人自己决定,新人要勇于向长辈陈明界限,长辈也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只有建议权陈明利害关系。
2.结婚仪式只是开始,领证、办婚礼时都充满期待,那种开心是单薄盲目的,而日后要一起克服风风雨雨的日子,才是真正幸福甜蜜的采摘日,看夫妻双方如何磨合了,也可能是因遇人不淑、磨合不来、家人乱干预而让领证、婚礼成为人生炼狱的开始。
3.结婚生女后,每一次参加婚礼,我都会哭,我哭我自己,我会哭自己曾经迈入婚姻时娘家没人有能力且真心为我出头,我恨婆婆明知我即将两地分居仍然给我下马威和脸色,我恨我年纪轻轻义无反顾和那个异地相恋7年的人迈入婚姻而他却处处偏袒他那难为我的母亲,我恨自己的婚礼一切都要自己操办。
我恨自己年纪轻轻心无防备嫁到婆家,满心欢喜却被人辜负,被婆家娘俩当傻子。
我心疼每一个站在婚礼舞台上穿着婚纱满脸笑容对未来婚后生活充满期待精心打扮的姑娘,她们不知道即将加入的家庭是否是魑魅魍魉,她们不知道有这家庭觉得女性生儿育女、收拾家务是本分,她们不知道强势不讲理的婆婆在婚礼后觉得终于把媳妇骗到手后如释重负准备露出真实嘴脸,她们不知道愚孝的丈夫领证后不再体贴细致,她们不知道女性在婚姻中比男性更早承受风险,她们不知道如果婆家一家子小气、贪婪、不讲理、自私、狭隘的话她嫁过去如进魔窟连法律都不允许她轻易离婚,她们不知道男人有太多方法可以白嫖她的青春、身体、生育功能而让她空手而归。
我不再相信海誓山盟和许诺,不讲信任的人说的再好听都是放屁,什么“会把儿媳妇当亲生女儿看”,都在胡扯。
要永远记住,婆婆永远不可能像亲妈一样对待你,不掏真金白银,都是胡扯八道放屁。
要记住,钱、房、车都要在自己名下,孩子也是给自己生的,不要相信男人,不要相信婆家。
爱情,不过是荷尔蒙的荡漾,体验过就好了,没有物质的爱情都是一盘散沙风一吹就散了。
婚姻就是柴米油盐,而非花前月下,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养家的能力、能提供情绪价值才是对丈夫合理需求,每退让一分就是对不起自己。
不要相信爱情,甜言蜜语听听舒服就得了,不要把这些当成考察另一半的重要指标,理性点,否则婚前的退让和当老好人就是活该婚后被欺负流泪的理由。
E07进城务工1.就连进城务工,女性面临的压力都比男性大。
越是偏远落后地区,对女性的束缚和性别不公平对待越多,家务、养育子女在周遭人认知里仿佛就是天然专属于女性的。
2.只有走出去,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勇于接受挑战,思想碰撞,冲击原有认知,观念思维被革新,才能提升家庭阶层改善现状。
3.每个社会阶层能够占有的社会资源有限有限且大为不同,各有命运,提升或者维持住现有社会阶层才是该努力的方向。
身在底层,挣钱便是唯一的评价人成功与否的标准,道德反而放在其次。
E08买房1.成年人在大城市买房仿佛买了件顶级奢侈品。
2.买房子买的是心安和底气。
3.过高的房价会消磨掉年轻人的锐气和奋斗心。
4.为了活下去,每个人都不容易,尽可能做好手头的事,都受了很多委屈,但不放弃。
E09相守1.少年夫妻老来伴,爱人健康平安,夫妻恩爱和睦,不抱怨不指责,人生苦短,有能互相照顾的人相伴到老是莫大的幸运呀。
2.父母为孩子做上千顿饭,能换来孩子一顿亲手做的饭就心满意足。
人这一辈子,最舒心陪伴自己到老的是老伴,次之孩子,最次之父母。
3.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全家平安健康和睦顺遂。
E10退休老年大学真好,但很多人没机会去上,抚养孙辈出于爱也出于责任。
E11养老1.年龄大了,一出门就要上厕所,是思想紧张。
2.晚年有伴,夫妻和睦,儿女陪伴常聚,身体健康,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3.要努力工作,多积累善缘,这样老了如果孤身一人靠自己也能住服务更好的养老院,有老友、儿女发自内心的陪伴。
4.寻开心,开心是寻来的。
E12告别1.生的对立面,或许不是死亡,而是遗忘。
2.老来见,最浪漫。
3.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好歹毒的病,逐渐偷走人的记忆,人活到老最让人开心的就是曾经意气风发的时光留下的记忆。
Please remenber me.4.你老到把我都忘了,我拿什么来爱你,拿你丢失的我们共同经历的美好回忆。
5.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6.病情诊断,虚惊一场真是世间最美的一句话。
7.愿世界善待每一个善良的人。
8.晚年的幸福,是一种痛苦的幸福。
5.25 E1-E3本来抱着业务学习的心态,结果第一集就哭得不能自已。
看第一集《出生》的时候,开了会弹幕就不得不关掉了。
弹幕给了观众自由表达的途径,也由此使人毫无准备地直面人性狭隘和卑劣的一面,那恶意令人胆寒。
在真实的等待和分娩画面前,母亲饱受这世上最大的疼痛,那神色和行止,是多厉害的演员也诠释不足的。
人当然该有生育的自由,但看到选择一次两次怀揣生命,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孕育骨肉时,我只想表达尊敬,任何置喙都显得太轻佻。
人类要自我历经多少苦难,又给予他人多少泪和痛,才能成长成熟,直至终老衰亡。
第三集《长大》最佳。
讲述是山村中的孩子们,一群会写诗的精灵。
小男孩和小女孩都选得典型,失孤少年和留守儿童。
山间天然之景,与孩童天真之感,相辅相成,互为对仗。
开头有意思,语文考试中作文要求“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大概因为诗,太难评判好坏。
陈丹青说,他最难回答别人问怎么读懂一幅画,“你用眼睛看就好了”。
诗也是这个道理,一说就错。
因为美和感受是没法解释透的,你怎么解释这一刻有多快乐或悲伤呢,解释这在胸腔里回荡着的一切,除非你剖心剜肺了。
诗,作得极有灵性,带着不事雕琢的真切。
如同一柄鼓槌,敲在每个人心中,发出大小不一的回响,于我是振聋发聩久久不散。
我在孩子读诗时想,这才是复制不了的天分,它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无,也许只停留在那个人、那个地点,抑或只是那一刻了。
我完全不懂诗,也体会不出名家的诗好在哪,只好盲目靠心灵,等待文字叩击,承受洗礼或羞辱。
主人公小男孩所作
隐晦点出农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的沉疴,走出大山的孩子不会回来了,而留在这的才是真正的主人,二十年前的话题了。
不动声色地蒙上哀凉的幕布,如同亘古不变的天堂山,也许他们的孩子依然还要在山脚下嬉戏,山坡上写诗,山顶上眺望无边无尽的远方。
几乎海明威在技法上还是学到了很多:纪实段落越多越好看,不必去刻意拼接不圆满。
旁白切忌自以为是地解读他人的心理动态,也不要叙述地太多,显得聒噪。
音乐铺得不要太满,可以适当铺带歌词的。
要有留白,但又讲得清,实在是高级技法。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新生的事物总是美好的,但背后的艰辛只有经历的人才知道吧,所以我们要赋予新生命意义和美好,这些意义和美好是我们坚持的动力,以及对未来的期待--生命之始每个妈妈都很伟大,呼吁爸爸们都看一看,同时医务工作者也是伟大的。
如果问哪个职业是我最佩服的,那一定是医生。
我一个单身人士,对婚姻充满了恐惧,看完这一集,有点开朗,大可不必这么悲观,人生怎样,还需自己经营,事物的开始都是奔着美好去的,尽力而为,问心无愧,喜忧参半是常态,为了喜,忧也值
“生的对立面或许不是死亡 而是遗忘”“很难想象 在这些告别的遗嘱里 有多少种与世界和解的方式 ”“人实际上主要就是心态 你心态好 身体也健康”每个篇章记录着人生中重要的第一次,第一次出生/成长/离家…到死亡,感受到家人的重要和温暖。
文案写的太让人感动,平凡日常里的感动最抚人心
看了两集 出生和上学 作为一个女孩子 确实有点害怕生孩子 本来的那种恐惧是莫名的 就是你不知道这个事的具体 但就是怕 看了第一集后 这个怕变成了生动的怕 看到那么粗的针头戳进去 看到孕妈妈痛苦的表情 弱弱的呻吟 满头的大汗 沧桑的面庞 就是这种直面的“血淋淋”更有教育意义 不像单纯空洞的对话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话也是美的 但母亲承受的是真的难以想象第三集:成长 诗歌 山村 刚开始看到在这算是落后贫瘠的山村开诗歌必修课 我有些纳闷 不理解 我们一直接受的教育是 知识改变命运 觉得寒门的孩子更应该刻苦努力学习 不管是读书还是学习技术 不说实现阶级的跨越 起码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点 而诗歌更像是一种消遣休闲 但看到后面我好像明白些什么 山里的留守儿童 可能是性格的羞涩 也可能是家庭的苦难 父母的重担 他们不敢表达 不善表达 而诗歌就是他们舒缓的方式 也是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 校长很有智慧
太阳埋住了黑暗黎明就这样升起我把心事扔进河里心事,越来越多河里的石头也就越来越多种子,被埋在大雪下安静发芽老枯树,在夜里长出一根新枝丫而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我从云里看到了那条幽密的小径远处青山含黛,枯蝶簌簌暮归老人赶着牛羊,满脸希望我的影子映在小路上不再孤单,没有愁容身边三两好友可又有谁知道这条路的过往仲夏她忽冷忽热仿佛在和你赌气你希望炎热的时候她下起了小雨她不是针对你她只是在哭泣请原谅她偶尔的小情绪施应锁,12岁,漭水初级中学七年级208班:闭上眼睛的时候我看到了绿色的风它抚绿了山林树木烫金了我的小牛亲吻了家里的白墙染黄了阿爹的苞谷但我不会把风变色的秘密告诉你《朋友》放学回家的路长长的只有我一个家里的牛圈大大的只有小牛一头当我抱住它的时候我们都有了朋友李坤富:十年之后我想做一个像大海一样的爸爸让儿女坐在我的背上像一条小船一样有时对儿女吹一场台风有时对儿女风平浪静让他们知道人生不是一直都是风平浪静的穆庆云:《孩子》小鸟是大鸟的孩子白云是蓝天的孩子路灯是黑夜的孩子母亲去广东的时候我把我的鞋,放在母亲鞋的旁边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李玲,14岁,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漭水初级中学八年级:《黑夜》我信奉黑夜因为它能覆盖一切就像是爱黄柳,10岁:《宇宙的诞生》宇宙像一个没点着的烟花没人愿意给他一点火光他生气了,愤怒了把自己点燃了宇宙烟花爆炸了徐州诞生了五村中心小学,三(2)班:《雨》乌云和白云结婚我们欢呼着去捡他们撒下的喜糖道格拉斯·马拉赫:《做一个最好的你》(节选)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的高松那就当棵山谷的小树但要当棵溪边最好的小树如果你不能是一只香樟那就当尾小鲈鱼但要当湖里最活泼的小鲈鱼这里有许多事让我们去做有大事,有小事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身边的事
第一次有一首歌让我听一次哭一次,《推开世界的门》是长在我泪腺的歌。
看第一集生孩子才发现母亲的不易,生一次孩子至少算是过一次鬼门关吧。
但是第一次当妈妈,总是会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我也更能够理解和拥抱这些不够好的地方,也不会再过多苛求母亲对我自私的爱。
第三集让我感触最深。
因为我也做过几年的留守儿童,不过与他们不同的是我并没有那么想念和依赖爸爸妈妈。
我从小是由外公外婆带大的,我现在也很想念和爱他们。
有大人说我就是因为是外婆带大的所以内向,现在我想说内向并不是由谁带大决定,有很多因素,但我知道外婆的善良与勤劳对我影响巨大。
我被这一集中妹妹说的“我想要妈妈自私的爱,我以后想做一个自私的妈妈”击中了。
我从小就感觉爸爸妈妈更爱姐姐和弟弟,我是若有若无的。
小时候我做事情特别慢,然后那时候帮外婆干活(拖柴火),表姐干的比我多,外婆那个时候喜欢拿钱激励我们,干的多钱就多。
然后外婆在我和表姐面前给我少的钱,但是她后面偷偷地把我叫过去,塞给了我跟表姐一样多的钱,那个时候就是七八块钱嘛,小时候又喜欢吃辣条,所以对钱还是很渴望。
我想不是说懂事的孩子没糖吃,我在外婆那里既懂事又有糖吃!
后面的几集可能对我来说有些遥远,诸如结婚买房变老这些,可能以后看了会更加有感悟。
只是感慨于纪录片里面的情侣和夫妻怎么都这么深情。
不管是妻子眼瞎了坚持当妻子的眼睛,还是说妻子得了阿尔兹海默症之后即使抑郁症了还仍是把最阳光的一面展现给妻子。
我只能说是希望我以后的伴侣也能如此深情,如能遇到便是我的幸运,遇不到也是我的命运吧!
正如徐志摩所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对于亲密关系我是既有向往又害怕的hhhhh。
至于说人生这么多的第一次,哪能没有遗憾呢?
或许正是那些没有说出的话,没有做好的事情,才让遗憾本身充满重量,才能让要好好地去争取的决心更坚定!
希望我这一生能够“平淡却又意义”。
之前看着几集都觉得一般般吧直到我再次点开看到第七集《进城》,看见背负着一个家庭的母亲走出大山来到上海工作,看见在此之前有一屋子的男人都在指点劝说她应该留下,那时我只是想:有了家庭和小孩就是麻烦,想去哪都是一个束缚,最后好在好在她还是坐上了火车去往上海,我想不管怎么样,她会不会后悔,那也是她看见过体验过不一样的生活后自己的选择。
看见他们排好队,站在火车前听着我熟以为之的火车常识;看他们要坐三十多小时的硬座前往上海,对我来说三十多小时的硬座无疑是灾难,旅游时只为省钱而选择过一次硬座,只是短短三个小时从武汉到长沙,对于他们来说这三十多小时难受的硬座是从云南大山前往上海的距离。
到最后的歌词中真的很有感悟,她们推开世界的门,拥有一颗不计较的认真“路过你的时候 时间多残忍”“左眼的悲伤 右眼的倔强 看起来都一样 原来你就是我走私的地方”但她举起手机给山里的孩子看上海的霓虹夜景高楼大厦,我也想起我妈将我一手养到大学,她也是很辛苦很伟大的母亲,我想在我往后旅游时也该带上她一起看看这个世界,也希望我有能力让她选择她想要的生活。
出生、上学、长大、参军、工作、买房、、、,如果人生硬要被分为这样的几个阶段,我现在还经历的太少,对后面的人生还太陌生,就说说我正处于的上学长大阶段吧。
记录片中用一集说上学,一集拍长大,在我看来,其实都是一个阶段。
可是两集一起看,实在是太残酷了。
上海的孩子真是可爱,分明还是小小年纪,一个个伶牙俐齿,在镜头面前也丝毫部羞怯的表达自己。
有一瞬间不想生孩子的心被动摇了。
一分钟后我醒悟。
这可是上海啊。
这些孩子都是拿着全国最好的资源教育出来的呀。
后面一集回归现实,那个沉默寡言的孩子不就是我吗。
我一直以来努力争取的,是别人一出生就拥有的东西。
生活好像突然没有了动力。
鞋27双,带走了7双;衣服150件,带走了84件;相册38本,带走了8张;荣誉证书10本,都没带…人生这么多第一次,这么多幸福的、悲伤的、不舍的、荣誉的时刻,最后的最后我们的记忆里剩下的是哪些?
哪些还让你牵肠挂肚?
哪些已经不值一提…我妈妈以前说:被三张单子支配的一生:成绩单、工资单、病理报告单。
用在这部纪录片上很合适。
使我们泪目的本就不是多高尚多伟大的创举,而是最平凡的人间。
平凡的第个又一个第一次。
不喜欢买房那一段,很空,没啥内涵,也体现不出什么共鸣。
另外,上海电视台去拍山里的孩子写诗、参军这种,就感觉是“就是“我过得挺好,但我也知道你们过得不好,所以我也挺同情你们的”。
看得出他们想拍一些民间疾苦,但总是“大城市凝视”。
最喜欢“抗癌厨房”,选题特别好啊,能找到这个厨房真的很有意义。
很羡慕相濡以沫的感情,在这世上真的有这样一个能和我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人吗?
为什么我现在看到的,都是人性黑暗的角落。
我们每个人都是第一次为人。
时间真残忍
看到第二集,第二集很逗因为小孩子的真实稚嫩最可爱,而我为什么目前只给三星的原因,不是因为"人生第一次"这个话题不好,而是制作团队拍得实在是太生硬了,第一集就可以看出来所有的部分都太生硬了,尴尬的把镜头往主人公身上怼,选内容也不代表性和连贯。
是该出第二次,第一次又短片头还十分劝退。【分太虚高了,本来可以给三星】
跟那干馍馍似的硬要我吃梗在嗓子眼里难下咽又还提什么回味。
这么好的题材拍的这么烂
第一集的各种对话旁白就让人非常不适 甚至不想接着看
很/只喜欢空降兵那一集
不喜欢这种
纪录普通人平凡而又不普通的一生 多难得
王银花太棒了!向这位来自大山的女人学习。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虽然真实,但感觉还是太轻飘了一点,少了一点点更深度的思考
精美包装过的现实,或者说,只属于一小部分人的现实。
分数太虚高了,很不喜欢这种道德绑架的感觉。从第一集开始就把女性物化成生孩子的机器,第三集让12岁的孩子们去想象他们10年后当上爸爸妈妈会是什么样子?!拜托,它真的有在尊重每一个不同个体成长的差异性了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轨迹,为什么要告诉这些十岁的孩子他们以后必须也要结婚生孩子…真的很讨厌这个纪录片。观看舒适性极差…希望以后的社会可以多一些包容性,少一点说教口吻,可以更加自由的去接洽不同的人,真正去关怀每一个独立的人格
人生第一次,形式意味强
没生过人的人何以谈人生,放nm的屁,什么年代了这种思想还存在!简直垃圾!谁说女人一定是生孩子和传宗接代的工具
视角聚焦在普通人一生要经历的各个阶段,站在第三人称视角看着一切,普通里的点滴都变成了不普通,最后两集明明知道不能再看了一定要哭的,还是强行让自己“心不在焉”地看完了。如果养老院和遗忘是终点站前的必修课,也许,隔壁有朋友,身边有亲人,是绝好的加持。最后读信的那段,哎,诀别的诗,还是没办法释怀,虽然字里行间都是豁达,但思念缠身,人间还是令人依恋,值得来一遭。
满分满分!)下辈子,我想倒活一回。第一步就是死亡,然后把它抛在脑后。在敬老院睁开眼,一天比一天感觉更好,直到太健康被踢出去。领上养老金,然后开始工作。第一天就得到一块金表,还有庆祝派对。四十年后,够年轻了,可以享受退休生活了。喝酒,狂欢,恣情纵欲。然后准备好,可以上高中了。接着上小学,变成一个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肩上没有任何责任。不久,成了婴儿,直到出生。人生的最后九个月,在奢华的水疗池里漂着。那里有中央供暖,客房服务随叫随到。住的地方一天比一天大,然后,哈。我在高潮中结束了一生。
《长大》一集说,“学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平静的话语总是更有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