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剧院式的西班牙文化部电影院看《焦糖》。
二楼正中的座位。
大红帷幕天蓝穹顶,两侧有探出的看台。
开头的零场景,镜头在焦糖上方推进,金黄色甜蜜的糖稀,凄然的阿拉伯音乐。
一眼便知会是喜欢的电影。
最喜欢的一个桥段,是Layal在焦糖色夕照的百叶窗前,接情人的电话,一边拨动百叶窗帘向外张望(海报取景也正源于这个镜头),美妙的眼波流转腰肢细柔,一个恋爱中女子的风情万千。
这一切都被马路对面窗内暗恋Layal的俊俏警察看在眼里。
交替镜头,使得看上去像她与他的对答。
暗恋的百转千回欲语还休,全在这一接一应之中。
宛转如柔珠落盘的钢琴,敲得人心端不住地软。
几欲落泪。
La mujer quien me mira y no me ve. 那个望着我却视我不见的女子。
爱情的盲区与时差。
甜蜜,苦涩,温暖,粘稠,缓滞,焦糖色的人生。
片子还行就是一些女人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美容院至于焦糖是一种除毛的工具主角NadineNabaki也是导演她的情人是一个有老婆的人而她还很傻的四处找旅店为男人准备生日可是最后得到了一个电话说是脱不开身后来她的姐妹帮她把那个老婆请到美容院让她来负责去腿毛(报复的好机会啊)后来她还去给那个女人到家里做指甲发现那个女人正在给丈夫准备结婚纪念日终于懂得这个男人终究是别人的后来她遇上了一个和这个男人顶牛的帅警察开始了她的新感情生活店里还有一个女同她和一个来店里洗头的美女搭上了后来这个美女老来洗头最后还按她的想法剃短了头发店里还有一个人是要结婚的但是她的问题在于她已经失去了第一次只能靠手术来修复(我是听不懂那些鸟语介绍说是法语还以为是法国片其实介绍根本就有问题到这我就明白这不是西方片了)店里有一个老主顾四处试镜拍广告不过不管承不承认终究是岁月不饶人了她都已经停经了却还故意在自己的裙子上弄上红色来证明自己的年经还有一个为店里做工作服的老裁缝她有一个疯姐姐后来她为一个美国老头改衣服老头后来为了再见她要求她再改短裁缝后来终于决定去美容院化妆可是在去约会的最后关头她为了姐姐放弃了约会就是一帮女人各自的故事各有各的甜和苦涩就如焦糖一样拍得还不错可是没找到同感(废话,找到就坏了)
很有阿尔莫多瓦《回归》的味道 细腻刻画了4个女人的生活和情感姿态~发现最近的好多片子4个女人中就有一个les 像这片里的Rima 美剧《女人帮》里的catlin 《心倾何处》里的Spencer(Ashley应该是个BI)等等 同性恋的角色像是一种调味剂 又像是某种社会挑战 宣誓着女人不仅在社会地位上的进步姿态 甚至在性别取向向也开始逐渐抛离了男人角色~
刚看完一部黎巴嫩电影---《焦糖》.导演、编剧以及主演都由纳迪·拉巴基(Nadine Labaki)担任,真是美女加才女,千载难逢的组合。
影片把镜头放在一个理发店里。
几个女人的故事,伴着淡淡吟唱的音乐,丝丝苦涩的甜蜜味道 。
这是部不折不扣的女人编、女人导、女人演给女人看的片子。
在理发店工作的女子拉亚里爱上一个有妇之夫,和他躲进废旧的修车场、天桥下幽会。
为了证明什么,她闪烁着慌乱的神色四处找酒店订双人间。
最后抱着玫瑰茉莉,巧克力蛋糕在猥琐的目光注视下走进一家小旅馆。
她用力地将脏乱的卫生间擦到雪白锃亮,抖落床垫的陈灰,打扫干净一切,还有她自己,放上鲜花,打开蛋糕,插上蜡烛,等那个男人的电话。
就在等到睡着时,短信来了,说他无法从他妻子身边脱身。
好在姐妹们来了,哭诉,骂自己蠢蛋,然后几个女人在楼上男女的欢爱声传来的时候终于忍俊不禁大笑起来。
姐妹们约来了男人的妻子,这时片头渐进镜头特写的焦糖终于出现了,原来它还有一个作用是用来去腿毛的。
于是焦糖成了发泄怨气的工具,狠狠的抹下,狠狠地揭去,带着嫉妒的力气。
然而美满是别人的,结婚纪念日是别人的.拉亚里在女人家里给她修完脚后,接过酬劳,在女人骄傲的神色下走出他的家门,终于捂着嘴哭了,也终于明白了那男人是别人的。
尼斯瑞是拉亚里的好友之一,她要面临的是即将到来的婚礼。
令她担忧的不仅仅是古板的未婚夫以及他的家人,还有自己不是处女的事。
她给自己胡乱诹了个“蓬皮杜”的姓氏,在女友的鼓励陪伴下去了医院做修补手术,走进手术室的时候留了个坚实的背影和一句话“如果蓬皮杜先生打来电话就说我去裁缝那了!
” 酷酷的瑞玛是个女同性恋者。
有棱角的轮廓,似乎总不笑的脸,耳机永远挂在耳朵上。
一边淡淡地拒绝对她示好的男孩,一边对一个一头乌发的女人露出温暖柔和但暧昧的笑容。
理发店的老主顾詹美尔是个无法面对衰老的女人,她一次次的试镜,做明星的梦,被人提醒白色裙子后的血迹时妩媚地问“女孩们,你们谁有卫生巾?
”如果你以为她只是爱秀那就错了,因为在剧尾会惊异的发现这个女人一个人坐在卫生间,拿出一小瓶血倒在卫生纸上,扔进垃圾桶的最显眼的地方,再拿出一个干净的卫生巾打开,卷好,塞进桶底。
一脸的落寞。
原来如此,衰老比出糗更可怕. 住在理发店隔壁的女裁缝师罗丝终年照顾着神智错乱的疯姐姐,却在晚年迎来了自己的爱情,一个愿意为她把已经剪好的裤子再剪一次的老绅士。
她染了自己长年疏于打理的头发,涂了蓝色的眼影,红色的唇膏,又在疯姐姐的捶门,吵闹中狠狠地一一抹去。
迟迟等不来她的老绅士穿着只及脚踝的裤子无奈离去,孤单的背影伴着缓缓的吟唱让我鼻子酸了一下,当爱情来临时,不是两情相悦就可以在一起。
罗丝再年轻二十岁会接受这段爱情的吧,那时她还会想陪伴姐姐孤独到老吗?
她们相伴太久了,久到害怕生活改变了。
他们太老了,老到只有力气爱,没有力气在一起了。
影片在尼斯瑞的婚礼上结束,一片温馨,祥和。
拉亚里挤在争先恐后的女人堆里接花球的时候,一只鸽子飞过,花球没接到,倒正好用脸接住了鸽子屎,众人的哄笑声中,鸽子远远飞去了...最后的结局总是好的,我喜欢看这样祥和的结局,哪怕不如悲剧有感染力.影片对于宗教信仰,观念方面的阐述在我看来也是不重要的,一些穆斯林世界禁忌的东西,比如同性恋,婚外恋,婚前性行为,任何一个都可以单拎出来作为一个话题,在这里只是点到为止.点到为止最好,太深的挖掘反而带来无穷的压抑.淡淡的,或许这才是现实.粉身碎骨不管不顾的爱恨情愁那是文学作品虚构出来的.现实里我们要保全自己,有时还要保全他人.有欺骗,有隐瞒,有违心,有遗憾,有不甘,有痛苦,却也有了安全,平静的生活。
这样挺好的,如果再加点感激的心,简直就是完美了...
故事发生在黎巴嫩的一家美容院,围绕着五名女性的日常生活展开。
拉亚里、尼斯瑞和瑞玛在同一家美容院工作,詹美尔则是她们的常客,而美容院附近的一名女裁缝师罗丝和她年老的痴呆的姐姐莉莉一起住。
她们年龄不同,性格不同,人生际遇不同,她们有各自独特的故事。
拉亚里因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而陷入困苦,而且不得不面对他不知情的妻子;尼斯瑞婚礼在即,却决定到医院做个处女膜修复手术;瑞玛是个女同性恋,对一个美貌的顾客颇有好感;曾经是演员的詹美尔难以接受自己一日一日的衰老;而年老的罗丝因为要照顾姐姐而放弃爱情。
一段段故事交织在一起,像焦糖一样,既甜蜜缠绵,又丝丝苦涩……
这是一部黎巴嫩电影,导演是一个叫纳迪·拉巴基的大美人,她既是镜头背后运筹帷幄的导演,同时也是影片中那个美目流盼的女主角。
她以女人之心思,度女人之心腹;男人在她的片里成了装饰品,她启用了一群形形色色的女人,拍了一场女人戏。
本片的标签是“喜剧”,但在我看来,全片拍的尽是人生的困顿和悲苦。
“焦糖”一名恰如其分,甜丝丝的“糖”,在熬煎之后,甘美中透着丝丝苦涩。
故事围绕着黎巴嫩一家最普通不过的美容院展开,讲了六个不同的女人她们各自独特的人生际遇。
“美容院”三字,透着一股脂粉气,它无疑是专属女人的场所,这里面不知暗含了多少香艳往事和女人心事。
如果交给一个男性导演,这几段情爱想必能拍得更有条理,更“程式”一点。
可本片偏偏由一个女人执导,女人家的婉转心意,女人家的有口无言,全在镜头下面迂回展现。
她脱离了传统的表现形式,也脱离了固有的程式,把这部女人戏拍得氤氲朦胧、无迹可寻。
其中一个段落很棒,非女人不能体味其中的况味:半老徐娘詹美尔不能接受自己年老的事实,她每日去美容院,化很浓的妆,还参加各种试镜,在年轻女孩堆里她局促不安,后来,已经绝经的她把鸽子血点在裙子上,伪造出一种自己来月经的假象,当一个年轻女孩子善意提醒她裙子弄脏了,她似乎尴尬又略带骄傲地问:“啊,请问谁带了卫生巾?
”甚至在尼斯瑞的婚礼上,她说自己不舒服要上厕所,其实她只不过在厕所里用鸽子血染红纸巾和卫生巾,将其扔进垃圾篓里,制造一种自己来了月经的假象。
男性观众想必是觉得这一切举动是不可理喻莫名其妙的,她苦心安排这一切,骗得了谁呢?
就算骗了别人,来个月经又有什么了不起呢?
她不是骗谁,她在骗自己。
绝经,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无疑是件大事。
你可以去美容院、做保养、化浓妆来掩盖脸上的衰老,可以用尽一切胭脂的假象来骗自己还年轻着,但是生理上的衰老是不会说谎的。
詹美尔年轻时是个演员,尽管导演没有用半个镜头来描绘她年轻时的模样,但我可以想象出来,当初的她是如何艳冶、娇媚而又是充满年轻人的骄傲,而如今她却用一种旁人无法理解的方式,来挽留已经逝去的青春。
男性导演不会拍出这么一个段落的,只有女人才了解这种上不了台面的心事。
女人态,女人情,女人心,均出自女人之口,如怨如慕,句句旖旎。
这也正是部分观众所不屑或不齿的,在这部片中,找不出一个“宏大、深刻、豪放”,全是“纷乱、迷蒙、缠绵”,说到底不过是些女人情爱之事。
可是,我们不妨理解为,这是一块自由抒情的领地,在这里,爱欲不必隐瞒,幽情也可以被欣赏。
真实人生中无处宣泄的情爱,可以得借这么一部女人戏,从容放置。
情爱是一种活生生的美。
人生至极处,不外乎一个“情”。
而情的至深处,就只得一个“悲”了。
这六个女人中,一个爱上了有妇之夫,一个婚前破身,一个是同性恋,一个在玩黄昏恋,一个老年痴呆还想着旧日情郎,她们其中不乏“水盼兰情”的娇俏女子,但因为过于边缘,她们入不得传统的伦理道德框架。
拉亚里深深爱上一个男人,每晚每夜等着他的来电,等到了就躲在被窝里躲在厕所里跟他低声说话,等不到就独自黯淡、辗转不安,在他生日那天,她把自己所有的情意做成一个蛋糕,还租了一间旅馆,花了一天时间打扫清洁,然后便全心全意等他来。
最终他没有来,因为他要回家陪老婆。
尼斯瑞无疑是这几个女人里面最幸福的一个了,她找到了如意郎君,对方保守的家庭也接纳了她。
然而婚礼在即的她也有烦恼——“我的第一次没有给我的王子”,于是她决定去医院做一个处女膜修复手术。
在美容院工作的瑞玛,打扮极有个性,她会在公共汽车上偷瞄美女,却对那些向她献殷勤的男人不理不睬,因为瑞玛是个女同性恋。
她喜欢上一个常来美容院洗头的美貌女子,那女子有一头秀丽的长发。
每次都是瑞玛负责帮她洗头,两个女人之间的暧昧,便藏在这一来一往的触碰和呵护中。
莉莉是个疯疯癫癫的老妪,每日流连于街头,捡拾废纸垃圾。
她的情爱不在眼前,而是藏在了记忆里,藏在她随街捡回来的废纸里面。
那些废纸,在莉莉看来,它们当然不是废纸了,它们是自己心爱的情郎写给自己的情信啊。
罗丝,是莉莉的妹妹,她也很老了,皮肤松弛得任何化妆品都挽救不了。
但她与一个风度翩翩的老头相爱了,为了他,她走进美容院染了红发,小心翼翼地“对镜贴花黄”。
可是最后,她为了照顾老年痴呆的姐姐,拒绝了这场晚来的情爱。
几段悲喜故事,一如片名“焦糖”,丝丝甜蜜,丝丝苦涩。
焦糖入口,缠绵粘稠,甜、苦一时难分;“情爱”二字亦然,细细咀嚼,固然甜蜜,固然悲苦。
导演无意谈及什么黎巴嫩社会问题,也无意探讨什么传统女性或者新式女性,尽管很多细节向我们透漏了这是个不算开放的社会——入夜后男女二人坐在车里是有伤风化的,女性在婚前是不能有性行为的。
然而导演主要想表达的情爱,是可以脱离黎巴嫩独特背景而存在的,婚外恋,黄昏恋,同性恋,这些边缘情爱在任何背景、任何时刻下都有可能会发生。
其中的悲苦之味,不必定以穆斯林社会为背景,但凡深于情者,都能体味到犹如焦糖般的甜蜜和悲慨。
作为情爱的主角——女人,她们执着于爱情,却往往不被欣赏;她们追求爱情,却往往求而不得。
但女人是多么值得爱,多么值得被爱啊。
婚外恋的拉亚里也好,孤独终老的罗丝也罢,或者是同性恋者瑞玛,又或者疯疯癫癫的莉莉,没有哪一种女人,不值得爱和被爱。
昨天傍晚的时候,我提着一个插座与一盏台灯走在回出租房的路上,在快要上楼梯间的地方,我突然又一次感受到对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在一段时间内已经很久没再出现过,我提着东西的手颤抖了一下,似乎被什么东西刺中了一般。
如果不是傍晚,是下午的话,在楼梯间旁能看到住一楼的老太太,她一般坐在一把藤条椅上晒太阳,旁边是属于她家的小院,小院里有一棵枇杷树和不知名的普通花,还有一只总是懒洋洋的猫,有一天晚上我没有关窗户,这只猫从窗户窜进来,我费了比较大的劲才将它赶出去。
自从我们搬到她的楼上之后,她的睡眠质量始终都不太好,有时候半夜也会上来和我们交涉,她交涉的方式是用一种含混不清的语言不停的诉说一件事情,你只能从你能听清楚的只言片语中把握她的观点。
她与我们交涉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会异常注意行为举止,可几天之后,必定又会故态复萌。
这段时间没有看到这位老太太再上来了,也许她屈服了,也许她习惯了,每当我走进楼梯间看到坐在躺椅上颐养天年的老太太,还会带着歉意的在一瞥之间注意她脸上的表情,但她脸上始终呈现出的都是一种难以称之为表情的表情,或许是掩盖在皱纹下,难以辨明。
在一段时间里,我是害怕变老的,在我十五六岁的时候,我想活到二十四五人生就该差不多了。
可是转眼我便已经迈入二十岁,还有四五年,我甚至不知道到底够不够。
最近这段时间,我总是想起以前的事情,在情绪的低潮期,这些回忆是很容易便占据我的大脑的,在那个贫乏的小县城里,穿着一身校服,脸上长满浮肉的我快乐的度过我的青春期,那时候的我沉迷于青春的感动与困惑之中,与邻桌的女生传纸条,听年少无知的歌,在学校的操场上挥霍着自己的汗水,困惑于那些年轻的忧伤。
再往前,我的记忆被定格在一座小镇上,被定格在父亲工作的学校中。
那时候夏天的晚上没有如今这样漫长,几个简单的游戏便轻易的将时间耗费殆尽,直到学校零落的响起父母的呼唤,我们几个小孩儿乖乖回家,将一天的不快与欣喜都埋藏在梦里。
那时候的女孩也显得健硕而充满力量,无论是被太阳晒黑的皮肤,还是开朗的笑声,都散发出青春本真的力量,在这样的力量面前,任何青春期的爱情都显得美好,虽然它们在当时总是故作隐秘,小心翼翼的。
连傍晚都蕴含着无限的温柔,我始终忘不了初中的一天下午,教室里扬起扫地产生的灰尘,我趴在阳台上,一边完成我的课后作业,一边听周围男孩与女孩的嬉闹,晚霞像一条橙色的小河,在天边流淌,经过回忆的过滤,那个场景在我脑海中的色调变得更加迷人。
在我现在租房所在的小区里,大部分都是老人,经常能看到老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男的多半在讨论一些社会新闻,股市走势,女的则扯着家长里短。
在他们脸上看不到对于青春的眷恋,也许那些回忆都在更隐秘的时间,更私人的晚上出现。
青春呵,我转眼便站在进入社会的边缘,对于成长的抗拒让我畏惧接受接下来将在我身上发生的改变,不如把时钟调回,让我重新度过我的青春,只要重新度过便好。
看《焦糖》的时候,我想到了些别的东西,那个疯疯癫癫的老太太无疑最令我感到触动,对青春期爱情的怀念竟然能产生如此强大的力量,而其他的那些美丽女孩,经过着属于自己的过程,可转眼间,她们也将老去。
面对那些回忆,成长甚至显得不值一提,女孩们告别年轻的模样,在自己的脸上挂满成熟的高傲,胸部膨胀,脚上踮起高跟鞋,丝质连衣裙将身材一展无遗,但美丽却渐渐远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对青春的恐惧,是那只努力想要抓住时间的软弱的手,是丢弃在厕所里带血的卫生斤。
影片最后,两个老太太在寂静的街道上携手走过,一个刚从时间的残酷中摆脱出来,另一个永远带着青春的幻想。
“我们是糖,甜到哀伤。
”可经历时间熔炼的焦糖不再甜得发腻,它可能会苦涩,更可能的是它被丢弃在某个地方,与青春的毛发一起,被人遗忘。
一直很喜欢焦糖的味道,记得在五道口的雕刻时光,曾经有一块名字很诙谐的叫“焦糖玛奇朵”的cheese蛋糕,那个晚上,甜中略有苦的味道,不知所以地撩拨着情欲,思绪飘得很远很远……那种感觉深而甜蜜。
在豆瓣上偶尔得知有这样一部叫《Caramel》的电影,一眼就被海报里的焦糖色吸引。
在上海阴雨的下午,在属于一个人的静止里,被整部影片温暖的焦糖甜包围,和美丽性感的Labaki一起品尝由她冲调的这杯焦糖玛奇朵,悉数女人的心事,感觉美极了。
女人,真的最了解女人。
很久没有看一部电影哭那么久,上一步是《leon》,持续半个小时,这一部,从Labaki独自在情人旅馆为心爱的男人准备生日擦洗卫生间开始,泪水止不住滚下来……年老的Rose在理发店精心做了头发,坐在化妆镜前轻点眼影,将赴老绅士之约又因为疯姐姐的嚎叫断然擦去眼影……Labaki在为情人的妻子修脚时所感知到那个女人与自己同样真实的爱,出门后坐在街沿失声而泣……临出嫁以前,妈妈在床上对即将出嫁的Nisrine不舍叮嘱“这是你在家里过的最后一个晚上了,我舍不得你的离开……明天将是属于你的夜晚,你将从一个女孩变成女人……在他面前不要害羞,他是你的丈夫,你的王子……无论发生什么,好的坏的,起初可能不大习惯,会好的,你慢慢的学吧……好好活吧,只有上帝知道,前面为你安排了什么”……Rose在暮色里搀扶着疯姐姐为她捡拾纸片……自从懂得爱以来,只有全情的投入过,我们才会如此温软可人,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悲悯与感怀,犹如那可以用舌尖品尝其甜,亦可以被其敷在腿上脸上撕扯出痛的焦糖,不是么。
喜欢Labaki,第一部电影就如此出色,亲身演绎棒极了。
谢谢vanysun,与我分享电影里让人惊叹的原声:http://www.xiami.com/album/244688希望有一天也可以在贝鲁特望着窗外来往的黎巴嫩美女,喝一杯焦糖玛奇朵。
这是一部很适合女性欣赏的电影,讲述女性在社会中的所扮演不同的角色,为了现实的事情委屈求全。
三八节妇女节时应该看看这电影!
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总是巧合。
这个伊朗或者是阿拉伯国家拍的东西,我每次看完都觉得没有设想的好呢。
这部片子我看的时候,当天也是事情很多,看得不是特别的专心,当然也因为它没有彻底吸引我吧。
很一般,很散,我觉得故事里面哪个女性她都没有刻画好。
片子感觉很散。
只是普通的女性题材。
可以盖个小资的戳,但是不好看。
其实还算蛮细腻的女性故事,三星半,最唏嘘的是女裁缝的故事,最后短发的镜中人笑得梨花带雨
是演些喃啊 看也看不懂
看完,有点压抑。
女人导,女人编,女人演给女人看。
一帮有闲女性的无聊生活
笑中带泪 苦中作乐
很喜欢这样的故事,即使有点不如意,还是有希望。看的是法语发音,中文字幕,所以直到“献给贝鲁特”,才知道是黎巴嫩的电影。于是上网搜了一下,原来黎巴嫩是盛产美女的中东国家啊,所以片中的女人们打扮如实,开标致,最重要的是,女人的外貌和情商水平都很高,真赏心悦目!
如果导演也帮我拔脚毛,我愿意忍着痛
我觉得值一个CC
基本没看懂``
清甜微苦
又贵又不好看。。。
散文琐碎的叙事貌似已经成为了这种电影的风格。
心酸。
用焦糖代替wax脱毛,一定很痛。
不怎么有趣 全片看起来都很热
导演也是女主之一~~~以女性视角下的人文关怀,并不尖锐但充满绵绵的力量~~~让人笑着流泪,温暖而忧伤~~~~~
好吧,我不是很喜欢了
焦糖连根拔起生活的忧伤时,痛楚混杂一丝甜蜜希望,女性的细腻回味。几个主题配乐的片段都十分动人,打电话一场最佳。
黎巴嫩女性的情与爱,焦糖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