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天的夜里看完了这部美剧,前面有点莫名其妙,后期开始吸引人,太空真是美丽。
月球静静地在窗外闪耀,难以想象如果我能飞入太空,来到月球,那是怎样的人生体验与成就,这辈子都值了,能吹一辈子。
为了全人类 For all mankind ,sailing toward the dark ocean! But hell no, we don’t want Marxist--Leninist way of future!但总感觉像儿戏一样,自己简易做一个支架就能下陨石坑,动不动关电台,囚禁苏联宇航员,真是太随性了,不愧是美国人,不愧是cowboys。
所以东亚这种压抑的文化圈里永远拍不出这种松弛感,当然也不会有如此的创造力。
这可不是Marxist--Leninist way of life 能赋予人类的,毕竟我们连火箭用哪根手指发射都要进行反复练习。
作为体制内,我可以肯定如果她的表达如果稍有轻怠,明天她就能下课。
所以为了全人类,文明的国度请加油!
冷战,越战,二战,种权,女权,同性恋,也的的确确为了全人类😂一个都不能落人在moon,家在崩,还响应了社会主义主旋律。
女性作为从创世纪起就存在的一个物种,跟种权比更有其特殊性。
怎么就低人一等了呢?
女性觉得自己不行▶️男性觉得女性不行▶️女性觉得我还行▶️男性觉得女性也行?
非常喜欢。
我很少看或然历史题材的故事,这些故事通常是“如果……会……”,历史因为某一只蝴蝶改变了方向,并展开故事。
这样的故事容易讲出深度,但缺少我想从科幻中汲取的“古怪/意想不到的想法”。
这部剧的优点在于丰富的戏剧性,一点儿也不沉闷。
如果苏联率先登月,会发生什么,每个观众都会展开自己的联想。
目前只看了三集,每一集名字起得都非常好。
1【 红月亮 】围绕着苏联先登月展开2【 他建造了土星五号 】围绕 冯·布劳恩展开3【 尼克松的女人们 】围绕女子训练队展开我特别喜欢里面不经意的转折。
比如:1、 玛格取得新的职位后,到座位上看到有奇怪的东西,观众第一反应可能是这群男性针对女性身份的歧视,考虑到时代背景,这很合理,但接下来旁边男士不经意间就解释了是对新人的恶作剧,一下子消弭了前面的气氛。
这是一个不错的解释。
2、苏联先登月,美国接下来能不能成功登月呢?
每个人都悬着心。
从结果上来,我们能判定美最终还是会继续太空竞赛。
但前面又明晃晃地说这次失败,以后就不进行太空冒险了。
看起来很像个flag啊。
假设失败了,可能接下来还会有其他原因(比如新总统之类的)继续进行太空冒险,但这里采取的不是这种策略,而是让这次冒险成功,直接这么看,未免太平淡。
于是,中间加了一点辣辣的调料,反复强调每个人表情啊,时间啊,新的发言稿啊,太空中俯视视角啊,尽全力暗示这次要失败,结果却成功了。
这里就是一波三折的技巧,要达到成功这个结果,先假装失败,还要各种渲染失败的气氛,最后大转折,来个成功。
最好,最开始立一个假flag呼应一下失败,让假失败看起来更可信。
【模仿】如果a得不到这个工作,以后就没办法再在ny生活下去了。
先开始描述工作,侧重负面信息,好的地方是钱多光鲜,坏的地方是性骚扰、职权不明、勾心斗角等等。
接着就是一系列求职过程,从主角视角出发,描述各种不顺利,基本上感觉已经失败了,准备打包离开ny,回乡下老家,再插一下乡下老妈妈打电话过来表达思念,顺便畅想一下乡下恬静的生活,和公司的负面想象展开对比。
结果却是顺利入职了,她所谓的不发光的某些点,在老板看来却是发光点,最后合理洗白一下公司,前面那些负面新闻是一个心怀怨恨的人放出的假消息啊,之类的。
得到了一个不错的结局。
3、在招收女航天员时有特别辛辣的调侃。
为什么要招收女航天员呢?
是因为苏联已经这样做了,美国也必须这样做,为了迎合选票,没错,一切都是选票,所以标题才是“尼克松的女人”。
选取这些女性,并不是航天局的人女性意识觉醒了,也不是真的想要迎合外面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各种平权-运-动,她们只是符号,一种斗争的符号,一种美国展示形象的符号。
所以才要求金发女郎,丑的老的不要,黑女更不要,看这个镜头的我笑了,特别有趣的闹剧。
但这一段有一点儿就特别让人感动,那就是那些来自各个地方的信。
这些女性给其他女性带来的希望和光芒,可能真的只有女性才能体会到吧。
看到这里时,我的眼泪不自觉流出来了,嗯,只有两滴。
4、沙漠竞走这个小插曲也特别有趣。
我们都知道崔西才是主视角,其余都是配角,但这里进行的很合理,没有特别给女主(限定此集)开挂,该落后还是落后,救人也是在合理范围内展开。
但其实崔西也确实有开挂点,那就是上头的人不能主动把她淘汰。
她本身也想继续,这就是她可以暂时利用的优势,要不然,早就没她什么事了。
6、崔西和戈登吵架的那一段也写得特别好,尺度把握得很好。
男女这个话题很复杂,很敏感,很脆弱,稍不注意就走向两极,这里崔西各种挫折感的时候,先是指责戈登为了自己继续留在阿波罗15,才让自己去参加,自己不合适;而戈登指责崔西太脆弱,就这点儿内容就扛不住了,最后以各自散开收场做结。
从过程来说,二者说的都有道理,很难判断。
从结果上来说,这场吵架也让崔西变得更坚强了。
有时候成长的道路上,就需要这样指责你的人,但这个度真的不好把握,过了,直接把你的意志摧毁了,不够,又无法让你爆发。
到目前为止,种种推进崔西意志的事件都在合理范围内,希望她进一步踏踏实实成长吧,就目前情节看,只要编剧不喝醉,故事情节会推进得比较合理。
这部剧到目前为止,我认为是去英雄主义的,每一集的主视角都不相同,这些人物又产生各种交集,很好的手法,很喜欢。
最后,我要说一下最喜欢的镜头就是,美国登月时,那几个偷渡者月下行走的情景。
ps:我以为关于这部剧的评论和讨论会更多的,没想到db上这么少************************************************第4集【主要船员】这一集有几点儿特别好玩儿:1、 鲍德温刚猜测莫莉柯布是不是不喜欢男人,结果镜头一转,莫莉柯布正和丈夫调情,而且直接说 鲍德温可能猜测她是女同性恋,丈夫就外形看,很可能被人看成男同性恋。
然而,这个转折还没结束,人美家富的艾伦和拉里谈得很愉快,转头就到女酒保的床上去了,她才是真正的女同性恋(?
也可能双性)。
2、这里谈到欺骗了一小点,后面审查会非常严苛,这个我同意,就是光环效应,一般场合显现不出来,在某些特殊场合会放大地非常厉害,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事。
3、戈登一开始极力支持妻子的事业,到后来,自己的位置被女子取代了,真的是生活给了他一巴掌吧,这个小点儿蛮有意思,大家都可能遇到。
4、崔西故意拔掉电话线,故意制造马桶抽水声,制造假出轨场面,和戈登之前的出轨场面呼应,特别好玩儿。
5、这一集关于莫莉柯布的成长,没有太多刻画,即使玛格说她能力不足后,她只是比别人晚走,在那里写写画画,没有展现实操是否进步,这是否是在为后面做铺垫呢?
毕竟大家笑得那么开心,总得出点儿事吧。
另外,此集结尾致敬 Geraldyn M. Cobb (1931-2019),我查了一下,她完成了所有训练,但没有机会进入太空,这里算是完成了她的心愿了吧,挺好。
(我又想起《神秘博士》中满足梵高心愿的那一集。
)************************************************第五集【进入深渊】提到abyss就会想起卡梅隆的深渊,还以为会遇到外星生物的呢,结果没有。
如果是大屏幕观看进入纯黑那一段儿会比较有意思吧。
现在好像是发现了月球冰,但没有取回来吧,剧里推前了好长时间。
那个月球洞是否有故事呢?
期待啊。
总体来说,这一集比较平,没有大的冲突。
两个留守家庭那一段可有可无,但展现出来后还是让次要人物更丰满了。
它本身在表现家人如何担心在外的亲人时,表现得很精致,可以借鉴一下。
首先看似淡定,然后你怎么能咒他们失败呢,再其次坦诚内心的恐惧(交谈),最后直面内心恐惧(收了画)。
两黑人和戈登交谈这一段实在和主线没关系,表现的主要是黑人和白人冲突,还有对战争浅浅的反思。
不过这里有一点儿背景信息可以补充下。
越南战争初期,每个男子都有义务服兵役,很多和征兵委员会有关系的人因为各种理由推脱,免除了兵役,其中就包括克林顿、拜登等,还有人为了逃避兵役,跑到国外。
直到1969年末,征兵开始采用抽选制度,才相对公平些。
本剧里黑人对白人戈登没有参加兵役很不爽,其实是有这种时代背景的。
************************************************第6集【重返家园】一边看,一边在这里做笔记了。
1、开头就玩了一个小把戏,说了那么一堆,以为是在说玛格,结果是另个女的。
2、爆炸太突然了, 吉恩-克兰兹 Gene Kranz现在还好好活着呢,在剧里提前死了,城会玩儿。
此处的克格勃是苏联情报机构。
3、当我与你在一起时,就变成了另一个人,这句话我很喜欢。
4、与人建立社会关系,人们才会将你看做团队一员。
这句话很好,自我勉励。
5、所有的政体都有缺陷,所有的官僚体制都有腐败。
也喜欢这句话。
6、梳理一下这里面提到的政治手段:你给我钱,我给你投票,当然不是直接给钱,是给个大合同,但最后干活儿出问题了。
回溯过来,就是通过干活儿出问题,查到这桩政治交易。
但这个报告直接交上去,会被雪藏,正义无用武之地。
冯说腐败那句话的意思就是要让玛格从这件事中获得好处。
玛格果然学会了,“我复制了一份”hh7、那个墨西哥女孩很优秀,但本身也好幸运啊,一下子得到了有实际权力和本领的名师。
小说的主角就是这样的吧。
总结下,这一集,剧情有点儿散,但开头的女负责人+伊利诺州平权法案+爆炸串到了一起,形成了最后的政治手段,移民女孩儿也和主要人物有了交集。
航天员那边,着重戈登家庭和鲍德温家庭矛盾,编剧着墨很克制,鲍德温的妻子感觉终于要爆发了。
至于最后的闪光,我猜测一下是苏联那边,不是外星人之类的。
毕竟红色嘛。
*******************【第七集】嗨,鲍勃1、心理有问题就是同性恋lol,紧接着黑人拒绝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判定拉里是男同,压根儿没想到对面是女同,学校老师又暗示两个小孩儿过于亲密。
当时的人怕是有心理医生ptsd吧。
2、在美国基地做苏联菜不合时宜😄谁先插旗子就是谁的地,要不要问问印第安人😄要想罚我得先把我弄回去😄去找不存在的gcd间谍😄航天局和好莱坞有矛盾😄无聊到在月球演电视剧😄编剧全方位嘲讽啊。
3、这一集主题就是心理问题了,还融入了st的探索精神。
没有太多戏剧性的转折,开足马力在嘲讽,絮叨生活的各种麻烦和无奈。
*******************【第八集】破裂1、鲍德温太太指甲片掉了这个小细节非常有意思,表明这位太太最近都没有换指甲,心力交瘁。
2、因为要挽救男的,黑女假报受伤,到后面引起对女性是否合适到太空的讨论,这种暗自的嘲讽让我想起了《飞出个未来》中有类似的情节。
3、众人在讨论,其中一个人说这是韩国人,另一个说这是中国人,这个说更讨厌了。
这一点儿辛辣的讨论结合了现代的文化背景(美国银屏出现的亚裔通常是韩国人)又结合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很玩味的讨论。
4、医生说小孩儿脑死亡,崔西立刻握住了鲍德温太太的手,接着,鲍德温太太几乎听不见外面在讲什么了,这一段表现得很精彩。
5、如果你要有所成就,就将全部的时间用在这上面。
6、家属们很暖,看得出来不是虚情假意,而是真得互帮互助。
7、这一集用比较多的细节渲染情绪,很细腻。
8、到此,凯伦这位航天员的妻子形象已经刻画地很深刻了,丈夫上天时,担心丈夫担心地不得了,又要独自面对儿子的死亡,而且可以想象她以后肯定会对儿子吼叫感到愧疚,而且这种愧疚只会隐藏在内心中。
她有人类坚强的一面,只敢在病房中独自哭泣,虽然后来慌乱地寻找为儿子下葬的名单有些强忍痛苦的味道,但她总体来说很坚韧。
要知道,她是家庭主妇,一开始也反对其他女人从事航天事业,和那些在职场中坚韧不拔拼搏的人不同,但她身上的可贵品质被创作者们挖掘出来了。
玛格、崔西、凯伦这几位女士性格不同,观点不同,职业也不同,偏偏都有一种让人觉得很上进的人类之光的感觉。
这样说,并不是说男士刻画得不好,目前鲍德温和戈登两个人的特征也很鲜明,但总觉得还可以继续深挖。
*******************【第九集】飞船损坏1、从三条线展开:月球、太空交接飞船、地面。
2、月球那边,鲍德温的情绪继续低迷,和苏联宇航员积累矛盾,最后把对方杀了,这个举动应该会引起不小的震动,编剧想要用这个情节制造什么冲突呢?
下一集标题是 A City Upon A Hill ,感觉又会跨越时间线。
不知道那个苏联宇航员要说些什么,是他发现了一些东西,还是自己住的地方出问题了。
3、凡是要上太空,必定得出一点儿问题,对整个救援过程我不是很懂,那个主船为什么又没有信号了呢?
这个时代似乎还没有将宇航服外面弄绳索,像《地心引力》那样,轻易就跑了。
4、墨西哥家庭那里完全是赤裸裸讽刺美国,也许编剧想让她父亲被抓这个情节督促小女孩儿不要再幻想了,美国不是你想的那样,如果是天堂,也是对一部分人是天堂,不包括你们这一家偷渡来的人,还是不要幻想觉得你和其他美国人一样能够来一场甜甜的恋爱,好好学习吧,这才是你的出路。
5、有意思的是,鲍德温太太也不是美国人,她是爱尔兰移民,处境可比墨西哥偷渡过来的一家子好多了。
从小一见钟情,丈夫从事着体面工作,她也是体面的富太太,标准中产阶级,却在儿子死后“崩溃”了,看到曾经一同参加活动的朋友觉得很陌生,大概在这一刻她才感觉到人生的孤独吧。
外面的那些人不坏,也不是在做表面功夫,有在真心帮着她,但仅此而已,大家终究是泛泛之交,她们是没有办法理解她的,所以她最终寻找的是和她有相似之处的莫莉的丈夫。
这种细腻情感的刻画很有一点儿日式的味道。
6、黑女和戈登的对话完全能体现这个女性非常独立的个性,我救你我很自豪,你不要因为愧疚来毁掉我的事业,她对航天局是什么尿性一清二楚。
这一集要作为本季倒数第二集,总感觉意犹未尽啊。
*******************【第十集】高山城市1、月球那边,原来苏联人没死,好吧,只是给了个下马威。
编剧借苏联人之口讽刺了一下美国。
苏联人也给鲍德温提供了一个情绪宣泄出口,是一个心理治疗的过程吧,最后还顺便帮了一下他。
2、空中那边,主要就是艾伦在绝境中向迪克坦白了自己的私生活,再和结尾对照起来,她果然要继续伪装者的生活。
3、墨西哥人那边,父亲还是要被驱逐出境了,女孩儿向玛格求助,玛格的表现符合她一向的人设,不知道小女孩儿最终去向何方。
4、亲属这边,不同的亲属,有的丧子,有的丧夫,有的是无法公开的情感,各自忧伤。
5、艾伦最后的话算是整个剧集的升华:确实很危险,人们为此失去生命。
说实话,恐怕还将失去更多生命。
但我们每一个人加入之前都知道面临的风险,知道我们将承受的痛苦,以及我们所爱之人承受的痛苦,但我们仍然坚定不移地加入,这是我们要付出的代价,为了进步,为了探索宇宙以及到达未知之境,逼自己到达可能的极限。
是否必须作出牺牲?
当然的,但是牺牲是任何旅程的一部分,就像那种大篷车,一百多年前跨越国家的列车,只为寻找新的家园,也像横跨大西洋、探求新世界的船,不顾险阻,直面巨大的挑战,正是这一点让我们成为人类。
要记住,我们选择上月球,并非因为那很简单,而是因为它很困难。
所以,是的,是的,我认为值得。
因为无论现在多难,当展望未来时,我们可以看到,一切会……会变得更好,我相信这一点。
6、最后时间线一下子跳到1983,不知道那个时候会怎样了。
anyway,这一季结束了。
看了第一集以为会是科幻巨制。
结果还是个科幻皮的政治正确片。
东西方阵营一样恶心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剧集,喜欢这类架空历史的大背景,类似《高堡奇人》。
但对于部分人物的性格设定有点,怎么说呢,有点草率吧。
1、总统总统像个宝宝天天要关注、耍宝宝脾气,朝令夕改。
挺严肃、严谨的登月、航天的事情,他想一出是一出?
跟着苏联屁股后面转、被牵着鼻子走,堂堂大国没有自己的主张?
真是吃屎赶不上热乎的。
女宇航员首次登月还要刷存在感,人家忙得要死、都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还要听总统命令摆拍、通话,靠!
总统直接电话威胁DEKE失败就滚蛋,亲,女宇航员是你的命令,忘了?
真是把尼克松黑到死了!
而整个NASA被外行官僚所裹挟、操纵,居然还把事做成了,你说奇迹不奇迹???
2、COBB把第一名登月女宇航员设定的强势、个性没错,但训练时体现出的漫不经心、吊儿郎当有点过了,草率不等于自信。
回头一句你不是飞行员而是宇航员就改变了一个人,马上奋发图强、严肃认真?
要人生都这么简单就好了。
3、候选黑人女宇航员的老公第一天从战场回来就讽刺GORDO不敢上战场,人家不能总憋着挨骂吧?
自己又玻璃心受不了对方反讽,能不能再贱点?
挑事儿还不准还嘴,你上的不是战场、是宝宝托管中心吧?
不反对人物性格的多元化,世界因为多样性才能多彩,但如此低智的设定还是不要了吧。
其实历史,人物乃至技术设定有都有问题。
比如N1火箭对于俄国来说并不是最好的登月火箭方案,最好的无疑是UR700。
科罗廖夫一直以巨毒燃料不适合载人航天为由跟搞发动机的格鲁什科和另外一个火箭设计局的头切洛梅作对。
其实不过是为了资源争夺和大清洗时的个人恩怨(相互告发)而已。
另外N1的发动机NK33按技术方案来说无疑是当时技术水平最高的。
而30发并联并不是永远搞不好的死路,只是当时没有时间和经费做更多结构测试加贫弱的电子技术导致控制成为硬伤。
所以更合理的假设是科更早失宠或者挂掉,格和切上位,把UR700实现。
第10集的海龙出现是个亮点。
这里说一下,海龙一二级都是挤压循环,也就是没泵直接靠燃料箱加压供给燃料——供压等于室压。
所以虽然海龙的室压很低,但是也要很厚的壳子才能承受。
而且要做足够大才能达到足够的干质比,所以海龙是高强度钢打造,直接在船厂造,按潜艇的规格搞。
而且因为壳子坚固,耐高温且结构简单,所以,借助减速气囊一级甚至二级都能回收——掉海面上拖回去就行。
所以海龙很好的体现了“简单就是美”的哲学——最好的流程就是没流程,最好的部件就是没部件——马斯克如是说。
本人对航空航天很感兴趣,一开始是看到B站视频里面介绍在本剧世界观中人类于21世纪中叶大规模进入太空活动,看到剧中基于现实技术设定的近未来飞船非常酷炫,所以对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一集的背景设定非常妙,奠定了全民热衷于航天探索的热情,并且为后续美苏两国的太空竞争一直持续下去埋下伏笔。
太空任务的CG也十分精美,制作优良。
但是过多的政治正确要素严重影响观感,似乎编剧脱离女权和LGBT就不知道该怎么写剧本。
虽说彰显平权已经是美国影视剧的主旋律任务,但是本剧的剧情完全靠着女权和LGBT斗争的线索推动,简直让本来应该是可靠的人类精英经营的尖端太空任务显得像一群心智不成熟的小青年过家家。
高明的编剧会把政治正确作为主线剧情的调剂,只需要展现出政治立场就点到为止,但是前几集一直围绕女性航天员选拔和LGBT的剧情展开,不仅剧情十分拖沓无聊跟太空探索毫不相关,极大低于我对本剧的期待值,而且就连政治正确内容都萦绕着浓重的男性和主流的凝视,让我差点就要弃坑放弃追剧。
剧情在后续腐败案和入驻月球开始变得有意思起来(这本应该是主线剧情结果等到第6集才开始),太空供应链的政治利益链条和美苏之间的矛盾让剧情开始变得令人期待。
但第7集丹尼砸伤自己的弱智操作又让我心里对本剧的评级降低——作为负责最尖端和复杂的太空任务的航天员,人类精英中的精英,经历过最严苛的训练,锻炼出最可靠稳定的人格,就这?
看来编剧是真的写不出超出自己理解范围内的东西啊,他对航天的了解也就这样了。
接下来还有两集看完第一季,我已经有点绷不住了。
一想到还要忍受3季这样的赤史才能看到近未来航天探索的故事我就想放弃追本剧。
一部架空历史题材的美剧,完全展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另一种可能,但能如此大气磅礴鼓舞奋进,真是出乎意料。
在这里先说一下剧中推动阿波罗计划前进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在月球上发现了水,这一点已经在现实的观测中得到了证实,而月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地球日趋严峻的能源危机则是推动当下人类社会重启探月计划的最大动因,如果从这一角度考虑这个故事的合理性,可以看出历史在几十年的进程中虽然有相当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但是如果放到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尺度上来看,则是一种必然结果。
那么我们再聚焦一下剧中的另一个重要背景因素,就是苏联在“登月竞赛”中抢先一步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出舱,这对于正处在冷战中的美国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在这样一个意识形态竞争已经白热化且完全扭曲的社会中,美国必然需要更进一步的登月探索才能在这场竞争中扳回一局,对此苏联同样存在这样的压力——这一点对于历史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在现实中,美国实现首次登月之后,苏联的载人登月计划就因为内部分裂、技术不稳定和投入巨大而破产。
这其中充满了各种偶然因素,假如N-1火箭没有失败,假如苏联探月工程分包没有内讧,假如苏联最高层没有优柔寡断等等……以上几项假设,其中只要任意一项没有发生,那苏联的登月计划最终都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同样的假设如果进一步做推理,如果当时阿波罗计划真的在第一阶段的任务中就发现了水,那苏联也肯定不会轻易放弃登月,进而里根的星球大战也绝对不会是虚晃一枪,美苏双方一旦有一方提前落败,那另一方的竞争也就到了终点,巨大的投入对应的应该是更为巨量的回报,而在当年的月球表面,美国除了收获无数的阴谋论和上百公斤的月壤之外,可以说是一无所获,所以在得到这一轮的技术积累之后,阿波罗计划也寿终正寝,美国也同苏联一样转回了近地轨道的探索。
但历史就是没有如果,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即将消磨殆尽,当年从美苏探月计划中获得长足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如今也已经走入了死胡同,人类社会已经很多年没有获得过突破性的技术革命,而当下以万物互联,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所谓“新技术”探索已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并一步步侵蚀人类的精神世界,人类不再关注外部世界的探索,转而躲进内心世界无底线地逃避矛重重地现实世界,这绝非人类社会的未来。
所以回想当年百花齐放的太空,那真是一个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年代,而这部剧恰好满足了我们这样的美好幻想——至少人类存在过这样一种可能,让遥远的太空不再是无法企及的远方,也不是中断半个多世纪之后才能重启的星际探险,至少我们不用通过彼此内耗来争夺有限的资源和空间,真正实现为全体人类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这部剧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点就是对各种少数群体的关注(毕竟苹果出品),这似乎也是对美国上世纪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与弥补,尤其是女性的力量。
如果对比中美苏三国首位女航天员上天距离各国首次载人航天的时间,苏联用了2年,中国用了9年,而美国则用了22年!
你很难不怀疑这其中有多大的性别偏见和社会阻力在其中作祟,尤其是在当下如此强调女性权益的美国,这似乎很难和他的历史对应起来,所以剧中特意安排了美国女航天员初登场就直接执行美国的首次载人登月,多少有点欲盖弥彰了。
历史的发展从来就没有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很难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后人在总结历史的时候却可以清晰地看到有多少人的理想主义在其中默默推动。
所以即便是一部架空历史的题材,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么崇高的理想,虽然这是以NASA为背景的故事,但是其表现的人道主义和冒险精神绝对能打动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阶层的人类,因为这是印刻在人类本能中的天性和冲动,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很庆幸这部剧能够把充分的时长聚焦在这些伟大的瞬间,他们也曾在真实的航天事业发展中出现过,并将激励一代代人奔向宇宙,成就伟大的事业,于此,这部剧担得起《为全人类》这个名字。
属于怀旧科幻,前一两年还挺流行。
美国大萧条前的黄金时代、罗斯福当政时期、冷战前中期,这几个时间节点的美国挺迷人的。
看第一集我以为是高堡奇人或者是升天号的路数,估计自己不会太喜欢,结果看到一半发现这个剧想表达的内核和小山宙哉的宇宙兄弟一样,都是致敬空间探索先驱无畏,和鼓励后来者勇往直前,算是一部合格的登月50周年献礼影片编剧野心不小,感觉这部片子可以拍至少三到四季。
我是上豆瓣看影评才发现片子还有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的血统。
里面政治正确元素不少,没办法,灯塔国国情如此。
但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务实”的太空题材,或是近未来题材的剧,这一部不要错过。
最后,有没有60-70年代中国航天的架空小说呀?
比如曙光计划没有下马,中国把国旗和毛选带上月球;或者苏联老大哥走得早,中国接手了冷战接力棒,开始和美国太空竞赛之类的,有的话给推荐下。
本能的觉得丫像泡屎,不是编剧这种角色根本没资格出现在太空题材的影视剧里。
从小神经病一样玩儿火又傻逼一样看着不去想办法灭火,然后借老爸工作的便利接近顶级女科学家等于天赋加外挂,考上了万人渴望的学校却被眼前的儿女情长羁绊迷惑,说实话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不论男女我都没见过这种。
编剧埋这条线肯定有某种政治正确,但感觉挺恶心的,好像喝完咖啡发现个苍蝇,虽然是个偷渡过来的会高等数学的苍蝇。
作为一个电气工程师,并且选修了天体物理。可以说里面有一些情节不是很经得起推敲,出于戏剧表现的考虑牺牲了一些东西。剧集前部有些冗长,大量的情节为了交代故事而存在。而后半段节奏明快,非常紧凑,后几集简直一口气看完,虽然一些物理学矛盾导致有些出戏,但不影响大局。意识形态这个东西还是有的,但也能看得出编剧借苏联宇航员之口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而且也大量的讽刺了冷战美国人的偏见,还有当年对女性和lgbt群体的歧视。所以至少可以肯定这不是宣传新“冷战”的片子,但骨子里有一些所谓的“体制优越感”还是存在的,综上所述给个3星。
是科幻啊,多好看啊!
Sacrifice is a part of any journey when pushing ourselves to the limits of what's possible. 最后一集接住燃料的瞬間真的十分觸動,這就是人類極限突破時刻的感動。雖然科學無國界,但是它真的有。
看到第二集,预测接下来的剧情大概是描写霉国在太空竞赛落后的情况下,国内的矛盾走向激化,从而走上历史上苏联的道路。从这来看,大国竞争的胜败或许取决于偶然事件。
For all mankind...except the Russian...
用力过猛…
不太行。主要是无聊。看第一集基本都集中在男主角的脸上了。看了他这么多作品,还是忍不住夸太帅了
片名来自1989年的同名纪录片……希望能多活几季吧,然后再多点第九集那样:苏联美国宇宙员在月面打照面,然后苏联宇航员掏出个锤子,美国宇宙员者感觉随时会将对方扑落陨石坑……就他妈的感觉像是尼安德特人和智人两种完全不同的原始人的首次会面。差点以为会发生月球上的第一场谋杀案,不过,虽然苏联人首先登上了月球,但美国人首先把自己的公民埋在了月球啊;与此同时,中国人被喷的死无全尸,太惨了。
开头格局很大,越拍越小。政治正确不是这么搞的:70年代的背景,你给我搞出一小半的NASA成员是女人、少数族裔、同性恋?这样除了损害故事的真实感之外毫无用处。
非常扎实的美国叙事,高堡奇人没看下去,这个可以
地勤女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是恶心观众?
最后一集,水下发射!核动力火箭!整个期待值拉满!
不得了,平行时空下的登月竞赛,苏联竟然首先登月,这可大大的改变了历史啊,美国奋起直追,无数的英雄事迹因此诞生,最先登月的女性,更加快速的科学进步,平权法案的通过等等,实在是一出主旋律的好戏啊
完全看不进去…2集弃了
美国古典科幻巨著?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道德情感还是爱国主义都充满了浓浓的年代感,配上男主那张怎么看都看不够的脸,我已经彻底忘了真正的历史是什么了……
历史架空题材最大的优点,就是在有真实历史支撑的情况下,只要肯砸钱,可以把细节做得很足,整个剧就显得非常精致,尤其是在美剧这种试播集定生死的制度下,首集剧情还没展开,这种历史架空剧很容易被续订。但另一方面,真实的历史限制了剧情的发挥,在条条框框下,剧情很容易无聊,有PKD原著小说支撑的《高堡奇人》尚且无法在剧情上做好,这种原创的本子就更难了
难看
还好是免费订阅 唉~还是奈飞好
9/10 220814 S1E3 Nixon's Women. 对架空历史我完全没有抵抗力!
看到9集半后实在受不了了,放弃